麻风传染与流行病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风病的传染
麻风病的传染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的 慢性传染病,在我国流行已经有2000多年了,其潜伏期 通常为2-5年,最长可达10年。
麻风病的传染
与其他传染病一样,麻风病的传染也需要具有传染源,
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3个环节,自然和社会2个因素。
易
传染源
传染 途径
感 人
社会因素
经验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卫生状况改善、文化教育 程度提高、居住条件改善可降低麻风的发病率。挪威等 一些欧洲国家在砜类药物治疗时代,麻风即已不是一个 公共卫生问题,说明麻风流行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切 相关的
主要内容
麻风病的细菌学 麻风病的传染 流行状况 我省麻风病防治策略及主要措施 我省麻风病防治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麻风病的细菌学
麻风菌
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是麻风的病原体,麻 风杆菌是一类细长杆菌,因繁殖时有分支生长故称分支杆菌。细 菌一般不易着色,在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时,能被抗盐酸酒精脱 色,故又称抗酸杆菌。凡是致病性分支杆菌含脂较多,营养要求 高,需氧,生长慢。麻风杆菌是分支杆菌中唯一侵入人神经组织 的细菌
麻风病的传染
? 传染源
麻风病的传染 传染源
? ? ?
麻风病的传染 传染源
未经治疗的 MB病人
未经治疗的 PB病人
健康携菌者
?
(健康人皮肤中 查到AFB)
西非黑猩猩 西非黑长尾猴 北美野生犰狳
动物 疫源性来自百度文库
麻风病的传染
未经治疗的 MB病人
传染源
麻风杆菌日排量107-108 鼻粘膜有菌:72%LL,2%BL 完整皮肤有菌:大多数皮肤表 面无菌,有菌者与鼻粘膜有菌或 溃疡有菌相关
群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麻风病的传染
有关麻风传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相对困难
- 为什么?
易
传染源
传染 途径
感 人
群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传染源
肯定的传染源: 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 主要是未经治疗的多菌型患者
可能的传染源: 麻风杆菌携带者 理论上是传染源 但是,国内外专家对此仍有争议 部分动物 西非的黑猩猩,黑长尾猴 北美的犰狳
麻风菌在体外活力
麻风菌在20度时可活7天,在37度是可活9天。现已证明 在一般标本运输中,含菌组织在0度-4度时细菌活力能 维持7—14天。麻风菌在体外生存时间可能出于原来人 们意料之外
许多新病人无明确接触史,环境麻风菌间接感染有关。 这也可能是原来麻风高流行区新病人数无明显下降的原 因之一
易感个体
麻风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及发病后表现, 取决于被感染者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 力。少部分人对麻风菌易感,且易感程度也有差 别,这种差别造成临床上各型麻风的表现。麻风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麻风病人的家属发病率较高, 除长期密切接触以外,遗传背景对麻风传染的易 感性
侵入门户
1.传统的看法认为皮肤和呼吸道是麻风菌侵入机 体的主要途径。最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呼吸道是 麻风菌的主要入口,特别是当这些部位的粘膜有 破损时 2.自然获得性麻风犰狳在鼻部和足部原发麻风病 灶中常发现有荆棘刺,提示破损的皮肤是麻风菌 侵入的途径
麻风菌在体内分布
皮肤及周围神经(包括末梢神经,巨噬细胞,立毛肌, 毛囊,皮脂腺,血管壁)
粘膜,主要是鼻,颊部,咽喉部粘膜 淋巴结,早期为腹股沟,腋下,肘后浅淋巴结。后期为
肝脾腹膜后等部淋巴结 由于瘤型病人有麻风菌血症,故瘤型病人肝、脾、睾丸
均能查到麻风菌。眼球前部,泪腺,巩膜,虹膜
自然因素
1.热带、亚热带地区麻风发病率较高与温暖潮湿的气候有 关。麻风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可存活很长一段时间, 加上炎热潮湿气候使人体皮肤暴露部位增多,使接触麻 风菌而传染麻风的机会增加 2.另外皮肤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中,可使皮肤免疫敏感性 降低,易致麻风菌侵入。在热带、亚热带及高原地区的 麻风流行,可能与阳光中紫外线较强也有关系
未经治疗的 PB病人
?
瘤型麻风的鼻 分泌物或溃疡 是主要传染源
健康携菌者
(健康人皮肤中 查到AFB)
西非黑猩猩 西非黑长尾猴 北美野生犰狳
动物 疫源性
麻风的传染取决于 哪几方面?
麻风菌排出途径
瘤型病人破溃的皮损,特别是结节或麻风瘤,破溃后排出 大量的麻风菌。通过完整的皮损排菌的可能性不大
鼻粘膜,主要是LL和BL病人,鼻粘膜查菌通常阳性。未治 病人喷嚏物中能查到大量麻风菌,还有菌球。1ML瘤型喷 嚏物中约含2000万条菌,健康人在住房拥挤,空气不流通 环境中吸入含菌飞沫或接触沾染飞沫中麻风菌等物品而传 染
自从1873年挪威学者汉森发现麻风菌以来至今体外培养仍 未成功。目前有小鼠足垫和犰狳感染模型
麻风菌生物特性
1.形态:多形性,杆状,念珠状,颗粒状形态在未治病人 中常见的细菌染色形态完整,治疗后细菌呈短杆状,颗粒 和串珠状 2.抗酸性:麻风菌被石炭酸复红染色后,不被酸性溶液脱 色。其抗酸性为细菌的分支菌酸及其衍生物(耐酸性类脂 质)同石炭酸复红结合牢固,而细菌膜又阻止染料和石炭 酸复红扩散到细菌体外,故不易退色
3.集簇性:麻风菌多时呈团状,束状排列或形成菌球
4.生长速度慢:细菌世代生长时间为11—13天,一般细菌 为数小时,结核杆菌最快为18小时。麻风菌慢生长特点 是疾病潜伏期长的原因之一,当然麻风菌毒力较弱使疾 病症状不明显也是原因之一
5.最适生长温度:低于37度,鼠足垫模型测量温度范围为 27—30度。在这段温度中,麻风菌繁殖良好。在临床上 麻风菌主要分布在周围神经,面部,四肢伸侧皮肤,而 腋窝,腹股沟等屈侧基本不受累,也提示麻风菌适宜温 度低于37度
其它在瘤型病人血,尿,便,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和 泪液中偶尔也可查到麻风菌。麻风菌通过消化道传播可能 性不大
传染途径
1 直接接触传染:健康人接触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排菌的 皮肤或吸入病人含菌的飞沫后而感染 2 间接接触感染:有报告麻风菌在36.7℃和湿度为77.6% 的环境中可存活9天。生活用品、水源和土壤沾染麻风菌 后,当健康人接触这些带菌物品、水和土壤时则有被传染 的可能 3 节肢动物作为传染媒介的可能性在理论上存在,没有证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