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秋声赋》赏析教案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表达和寓意。
(3)分析作者欧阳修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秋声赋》。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天的美好和哀愁,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热爱。
(2)理解人生百态,学会珍惜时光,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成长。
二、教学重点1. 《秋声赋》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寓意。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 作者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秋声赋》的文本和注释版本。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资料。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意义和感受。
(2)引入《秋声赋》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2)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言文,标记不理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翻译和理解的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个别帮助和指导。
4.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秋声赋》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5.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秋声赋,展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秋声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收获和感悟。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
课文《秋声赋》教案
《秋声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秋声赋》全文;(2)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写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文中描绘的秋声及其意境;(2)学会通过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感知和热爱;(2)引导学生领悟自然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2)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秋声赋》全文;(2)作者欧阳修的简介;(3)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4)针对文中难点内容的解释和示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秋声赋》;(2)查找作者欧阳修的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3)准备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复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秋声赋》,提问学生对“秋声”的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2)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认读。
3. 翻译课文:(1)学生互译课文,解决字词难题;(2)教师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解释难点内容;(3)学生记录重点字词和难点解释。
4. 分析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教师强调课后背诵课文和复习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秋声赋》;2.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考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分析作者通过对秋声的描绘,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秋声赋》。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见解,体会秋天的韵味。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对秋声的描绘,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欧阳修及其作品《秋声赋》。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通过对秋声的描绘,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4. 欣赏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秋声赋》的文学价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欣赏感受。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秋声赋》。
2. 收集其他描写秋天的诗词,进行比较学习。
3. 写一篇关于《秋声赋》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等,营造秋天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鉴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秋声赋》的语言美、意象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023最新-《秋声赋》教学设计(优秀7篇)
《秋声赋》教学设计(优秀7篇)《秋声赋》此赋作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本文是美丽的编辑给大伙儿分享的《秋声赋》教学设计(优秀7篇)。
欧阳修《秋声赋》阅读答案阅读译文篇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初步实践文、质、哲三维文章学习法。
2、理解并初步实践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原理。
3、研讨文章主题的多义性。
4、能从哲学、美学层面了解古人创作的一般规律。
二、教学重点:上述加处。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型:讲读结合,研讨为主,品味为辅。
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①【投影片1、2、3、4、5】创设情境、感性认识:依次展示欧阳文忠公像、欧阳修行书、元代赵孟頫行书《秋声赋》卷、今人《秋声赋》图轴。
②【投影片6】温故而知新:讲解诵读提示,师范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2、3、4自然段,重点点评结尾段的朗读技巧。
2、介绍学习目标:【投影片7】文、质、哲“万能三角”文章学习法。
【投影片8】解析“万能三角”:师介绍什么是“文”,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什么是“质、哲”,明确基本概念。
3、对“文”进行研讨:①【投影片9】文似看山不喜平:师带领学生讨论,明确“起、承、转、合”的创作基本原理,此为“文”的根本所在,是最基本的行文思路。
②【投影片10】从理论联系实际,发动学生探讨课文是怎样起承转合的,明确各部分的具体内容。
4、对“质”进行研讨:【投影片11】横看成岭侧成峰,发动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多义性(分三方面)探讨,总结。
5、对“哲”进行研讨:①【投影片12】学生思考:为什么以欧阳修为代表之一的古人会这样写,写这样的文章?其中有无规律?该如何从哲学层面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说明?②师进行理论引导,带领学生结合已学课文进行讨论,总结(分三方面)6、初试锋芒:①【投影片13】绝知此事宜躬行,誓与醉翁比高低:师引导学生按照结合起承转合的写作原理尝试构思《冬风赋》或《冬雨赋》。
《秋声赋》教学设计优秀5篇
《秋声赋》教学设计优秀5篇《秋声赋》教学设计篇一我是把这节课当作研究课来上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能够引起听课教师的争鸣,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看用这种方法上语文课究竟行不行,同时,也希望能够利用这次机会大胆实践一下自己早已有之的教学设想,并能得到专家指点。
这节课上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感思:1、原创性。
《秋声赋》在其它版本的教材里未选,所以没有任何现成的教学用参考资料,之所以选讲这篇课文,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在于可以自己逼着自己白手起家,自设炉灶,辛苦是肯定的,但自我锤炼的力度和效果也是明显的。
在备课的过程中,许多原本模糊的、感性的认识和想法逐渐沉静下来,变得清晰、理性,可行性也明朗起来。
这愈发坚定了我一定要上好这节课的信心!2、创新性。
以往在不同的场合听过许多节语文课,听课时我常常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我该怎么上;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怎么上。
这样,就自以为发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不少教师的讲课没有深度和新意,没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个性(或许原本也有,却不敢贸然在公开课上展示),缺少人文气息与魅力,课堂氛围表面的“虚假繁荣”难以保障上课质量的落实。
二是教师讲课程式化,仿佛大家不约而同的一定要遵循某种套路,不难设想,长时间带领学生用固定的方式解读课文,会不可避免的束缚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这是很可悲的,也许,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学科地位很差和以上两点不无关系,所以,我主张能够用一些新的思路、新的角度来观照文本,那样,就会柳暗花明,获取新的教学灵感。
以这节课为例:我尝试采用从哲学和美学两个层面来构建教学框架,强调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审美动能,强调对学生独立鉴赏能力与方法的培养,并相应介绍有关哲学、美学原理,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研读新天地。
3、启示性。
很早就想和各位语文同仁交流这个问题。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等同。
如果我们的每节语文课都能或多或少地带给学生一些启示,使他们能够从课堂上得到某种豁然开朗的精神愉悦,使他们能够在生活的量的积累上产生思想认识的升华,并能将这种课堂体验延伸到课外,那该多好!启示性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审美能力的前提,没有启示性的课堂我认为学生取不到“真经”,是很可悲的。
课文《秋声赋》教案
课文《秋声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秋声赋》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天的美好与哀愁,体会人生的喜怒哀乐;(2)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1. 《秋声赋》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2.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秋天来抒发人生感悟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秋声赋》文本;2. 作者欧阳修的相关资料;3. 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2)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的景象,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和感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标注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查阅其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3)教师总结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拓展:(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秋天的感悟和体验;(2)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或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3)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秋游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秋天的美好。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做好相关笔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拓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秋声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秋声赋》优质课教案2. 学科:语文3. 年级:高中4. 课时:1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表达和寓意;(3)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秋天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秋声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2)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秋声赋》;(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表达和寓意;(3)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秋天的景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的理解;(2)作者独特写作手法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欧阳修及其作品《秋声赋》;(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理解诗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文言文中的生僻词汇;(3)教师巡查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寓意;(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秋声赋》的诗意和写作手法;(2)重点解析文言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秋声赋》,巩固所学知识;(2)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秋声赋》;2. 分析并总结《秋声赋》的写作手法和寓意;3. 写一篇关于《秋声赋》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秋声赋》,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理解并领会《秋声赋》中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 体会作者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抒发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秋声赋》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通过分析文本,领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
(2)对文本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分析文本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秋声赋》的内容,了解作者背景,梳理教学难点。
2. 学生准备:预习《秋声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秋天的自然景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作品《秋声赋》。
(2)通过图片展示秋天的自然景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秋声赋》,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分析文本中的秋天景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实词、虚词的含义。
(2)分析文本内容,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 情境教学(1)播放与秋天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
(2)学生展示自己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如绘画、写作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秋声赋》,巩固所学内容。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秋声赋》教案设计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讲授《秋声赋》的创作背景和作 者生平,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
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详细讲解文章中的生词、难词, 扫清阅读障碍,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引 导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
现手法。
互动讨论法
。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要点一
总结词
注重实践教学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秋声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组 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文章中的情境和情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改进
总结词
教学过程流畅
总结词
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
详细描述
在选择《秋声赋》的教学内容时,应该尽可能地与实际生 活相结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主题如何在现 实生活中得到体现,或者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来理解文 章,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总结词
教学方法多样化
详细描述
在《秋声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详细描述
在《秋声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保 证教学过程流畅,各个环节之间衔接 自然。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 准备,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和 安排。
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改进
总结词
注重课堂氛围
详细描述
在《秋声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动力。同时,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关注 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达到最佳状态。
《秋声赋》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秋声赋》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人:[你的名字]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
(3)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秋声赋》的意境和寓意。
(2)学会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秋天景象的描绘,感受秋天的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
2. 教学难点:(1)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2)学会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秋天的景象,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特点。
(2)简介作者欧阳修及其作品《秋声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体会作者对秋天景象的描绘。
(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字典理解含义,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讲解《秋声赋》中的重要字词含义。
(2)示范朗读,分析《秋声赋》的节奏和韵律。
5. 练习与反馈(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评价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秋声赋》。
2. 总结《秋声赋》中的意境和寓意,写一篇短文。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秋天的文学作品,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短文写作和阅读分享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秋声赋教案教案模板
秋声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秋声赋》全文。
2.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及审美情趣。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文学常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声赋》的意境和情感,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说出对秋天的感受。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秋天的诗词?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秋天的文学作品。
2.作者简介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作者创作《秋声赋》的动机和目的。
3.文本解读学生自读《秋声赋》,感知文章的大意。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解释生僻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情感分析分析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如孤独、惆怅等。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原因。
5.艺术特色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如总分总的结构。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优美、简练等。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象征意义,如“秋声”代表什么。
6.课堂讨论提问:你们认为《秋声赋》中的秋天与现实中的秋天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讨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见解。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课堂讨论。
7.背诵全文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背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背诵。
鼓励学生在课后加强背诵,熟记全文。
8.课后作业搜集其他关于秋天的诗词,进行对比阅读。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秋声赋》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是否积极参与?3.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背诵全文?4.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根据反思结果,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检验学生对《秋声赋》的理解程度。
2.课堂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了解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3.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理解《秋声赋》的意境和情感时,设计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出秋天的意境?”学生:“我觉得是‘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光一半春。
课文《秋声赋》教案
课文《秋声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秋声赋》的内容,掌握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能够背诵并默写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运用文本分析和文学批评的方法,深入解读课文《秋声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学习作者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秋声赋》的作者欧阳修及其文学地位。
简述课文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2.2 课文内容分析: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对秋天的总体印象和感受。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解释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秋声赋》,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4.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秋声赋》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秋声赋》的文本,包括原文和注释,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欧阳修的介绍、课文的背景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
5.3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或视频,展示课文的图片或相关内容,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秋声赋》,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秋声赋》教案范文
一、教案简介《秋声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描绘了秋天自然景物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秋天的不同感受。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特点,欣赏作者优美的文笔,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作品《秋声赋》的背景。
2.能够熟读并理解《秋声赋》的文意。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秋天的技巧。
4.通过分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和感受秋天的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秋声赋》的主要内容。
2.欣赏作者优美的文笔和独特的写作手法。
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作者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秋声赋》的意境和写作技巧。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并讨论作者在文中的精彩描写。
4.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秋天景象的感知和体验。
五、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阅读《秋声赋》(1课时)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讨论作者的写作手法(1课时)第三课时:分组讨论和汇报,欣赏并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1课时)第四课时:总结与拓展,学生分享对秋天的感悟和发现,进行作文练习(1课时)六、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秋声赋》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秋声赋》,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词义,对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合作探究】(2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每组挑选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课堂讲解】(15分钟)1.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教师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其美妙。
【练习巩固】(10分钟)1.学生翻译并背诵文章中的精彩片段。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欧阳修的散文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秋声赋》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宁静致远、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欧阳修的散文风格。
2. 教学难点:(1)理解《秋声赋》中寓意深刻的句子。
(2)欣赏欧阳修散文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欧阳修及其作品《秋声赋》。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字典、词典查找生僻词语的解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秋声赋》中的意境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明理由。
(2)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意境等方面欣赏《秋声赋》。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秋声赋》。
2. 分析《秋声赋》中的一句或一段话,阐述其意境和寓意。
3. 写一篇关于《秋声赋》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秋声赋》的情况。
2. 学生对《秋声赋》中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并欣赏欧阳修散文风格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秋声赋》的内涵。
《秋声赋》精品教案
《秋声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秋声赋》的文学价值,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秋声赋》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2.朗读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秋声赋》,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把握文章的节奏、语气和情感。
3.分析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寓意和作者的情感。
(2)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亮点,如:优美的语句、深刻的哲理等。
5.艺术欣赏(1)教师播放《秋声赋》的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音乐美。
6.实践与拓展(1)学生模仿《秋声赋》的写作风格,创作一篇短文。
四、作业布置1.背诵《秋声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了《秋声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还注重实践与拓展,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节奏和作业布置方面进行改进。
六、教学资源1.《秋声赋》原文及注释。
2.《秋声赋》配乐朗诵音频。
3.相关教学课件。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学生对《秋声赋》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文章主旨: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同学们,你们觉得作者在《秋声赋》中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大家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词句,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高二语文《秋声赋》意境教学设计
《秋声赋》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秋声赋》的意境美,感悟作者的情感。
2.掌握一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声赋》的意境美,感悟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鉴赏《秋声赋》的艺术特色,如赋的构思、表现手法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回顾《醉翁亭记》的意境美,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描写秋天,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欧阳修的《秋声赋》有何不同?(2)简介《秋声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自读感知(1)学生自读《秋声赋》,感知文本的意境美。
(2)引导学生关注赋的开头:“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远,山川旷其盈视,草木肃其鸣。
”思考:这段话描绘了怎样的秋景?3.深入解读(1)分析《秋声赋》的构思:以赋的形式描绘秋天,既注重客观描绘,又融入主观情感。
(2)品味赋中的关键词句,如“草木肃其鸣”、“商风入隙”、“百草零落”等,体会其意境美。
(3)讨论《秋声赋》中的情感表达:借秋天抒发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4.鉴赏与表达(1)引导学生从赋的构思、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鉴赏。
(2)学生分组讨论,选取自己认为最美的片段进行鉴赏,并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秋天,学会用美的眼光去欣赏自然、感悟人生。
6.课后作业(1)熟读《秋声赋》,体会其意境美。
(2)选取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3)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秋声赋》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不足之处:对部分学生的点评不够细致,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秋声赋》的意境美: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关注赋中描绘的秋景、秋声,以及这些描绘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秋声赋》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秋声赋》教学设计2.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3.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分析《秋声赋》的艺术特色领会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4.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翻译文学常识讲解文本分析与讨论作文练习:以秋天为题材创作一篇短文二、教学过程设计1. 第一课时a.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营造秋天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b. 课文朗读与翻译(1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辅导生字词。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教师检查并讲解难点。
c. 文学常识讲解(15分钟)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讲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d. 课内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批改并讲解。
e.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第二课时a. 复习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b. 文本分析与讨论(20分钟)分析《秋声赋》的结构、手法和艺术特色。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c. 作文练习(15分钟)布置作文题目:“秋天的思考”。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d.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提醒学生课后完成作文,并预习下一课。
三、教学评价设计1.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阅读推荐文章。
2. 作文评价:评价学生在作文中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表现。
四、教学资源准备1. 课文朗读音频2. 相关图片和音乐素材3.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4. 推荐阅读文章五、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秋声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六、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秋声赋》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表达和意境;(3)分析作者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秋声赋》;(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3)提高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观念;(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3)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表达和意境;(3)分析作者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2)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秋声赋》;(2)激发学生对秋天景象的联想,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感受作品韵律美;(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自主解决字词障碍;(3)学生概括每段内容,理解作品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分析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3)解读《秋声赋》的意境和寓意。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创作一个小段;(2)学生分享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秋声赋》;2. 分析并总结作者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象的文字。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秋声赋》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的情况;3. 学生对作者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4.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声赋欧阳修导入课文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
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
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左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枫叶、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计和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
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陆机在《文赋》中说:“悲落叶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屈原在《九歌》中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
”杜甫在《登高》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在《雨霖铃》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而欧阳修则在《秋声赋》中说:“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憟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变旧赋的骈体对仗为新文的骈散合一,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
并且联系人生,由自然之秋写生理之秋,心理之秋,人生之秋,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
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的笔下形态可掬。
研读课文1-2小节是直接描写秋天的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秋声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天的?谁给我解释一下“如赴敌之兵”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比喻本体是秋声,喻体是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哪两部分?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色容气意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秋之意是什么?神韵由形到神的过程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什么样的特点?悲古代杀人犯处斩,大都放在秋季,称之为秋后处斩。
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小结:第一段写秋之声,突出其悲的特点,第二段写秋之声,交代悲切的原因,后半部分议秋之心,突出肃杀之气那么第三段写的又是什么呢?先看写的是什么——议人生发表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感叹为追逐一时的功名,而落得心力交瘁,华发早生。
对于自然之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
”称秋气为义气,《礼记》云:“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
”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所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作者又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研读课文第三小节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文章第三小节。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
”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
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一谈。
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板书第一段比喻细雨波涛时大时小、时隐时显金铁(变化急剧)、来势猛烈战士行走秋声之形化虚为实的手法第二段1、听到这样的秋声,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读第二段,找出作者对秋声直接评价的语句。
悲/凄凄切切、呼号愤发2、一个“故”字,说明上文讲明了作者觉得秋声悲的原因。
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写原因的?秋之为状3、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秋之状?色--容--气--意秋之为状秋色惨淡,烟霏云敛秋容清明,天高日晶秋气栗冽,砭人肌骨秋意萧条,山川寂寥由实入虚虚实结合烘托手法烘托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秋声过处,会带来怎样的变化?草木凋零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铺陈与对比(秋风未起时)繁茂的绿草彼此争盛,欣欣向荣,树木葱笼让人愉悦;一旦秋风吹过,绿草变色,树木落叶.它们之所以零落衰败是因为秋气的余威.为什么“秋声”会有如此“余威”?有“肃杀之心”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写“秋声”的“肃杀”,用了哪些事物?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
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刑官-兵象-商声-夷则秋天是刑官执法的时候,在四季中属阴;又是战争的季节,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所谓天地间的刚正之气,常常把肃杀作为心志.天对于万物,让它们春天生长秋天结果.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音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夷则属于七月的音律。
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
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于茂盛就必然衰败。
面对着萧条肃杀的秋景,作者有何感叹?明确:社会“百忧”,人生“万事”对人身心的莫大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在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表达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
童子的反应:莫对,垂头而睡,在文中有何作用?欧阳修与童子对比,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对比映衬在本文的运用也是独具匠心的.思考与练习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秋之状?明确:四个方面。
“色”“容”“气”“意”一起来读一下秋天的神采的描写语句。
想像一下画面,体会一下作者笔下秋之状的特点。
轻烟飘飞不绝,惨淡的薄云虽少未尽,空旷辽阔的天空,只有日光照耀,显得凄清明朗,秋风吹起寒到刺人肌骨,更是浸人心脾,万物仿佛生意已尽,山川也神态黯然,一片萧条寂寞。
怎样理解欧阳修《秋声赋》中无声之秋的含义2、与有声之秋又做怎样的对比。
用无情的草木与有情的人类对比,感叹人为忧劳所累更容易衰老颓败。
文章由自然界巧妙地转到了社会人生,而这种令人心惊的人生现象,正是作者所悲叹反思的“无声之秋”3、欧阳修的《秋声赋》中,“无声之秋”的含义?秋天代表着衰败,凋零,冷漠,凄清,这种寂寞是没有声音的。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
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
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
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
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
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
“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
“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
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
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
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
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j,。
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
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
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
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
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倏然而听之。
”作者正在秋夜专心致志地读书,忽听一种奇特的声音从西南方传来。
作者惊讶于这样的声音,细听,起初似雨声淅淅沥沥,又似风声潇潇飒飒,忽然又如波涛奔腾翻涌,又似狂风暴雨骤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