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物性方面反映了凝析油的特征 原油族组成饱和烃含量为81.49%,芳烃含量14.24%,非烃+沥青质含量
1.7%左右。 色谱特征:主要成分C3~C12范围的烷烃、环烷烃和芳烃,C25以上高
分子正烷烃含量渐趋于零;CPI值为1.02。Pr/Ph为1.13。
油中三环萜烷、C24四环萜烷含量相对较高;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相 对较高,重排甾烷含量高,C29甾烷异构体比值20S/(20S+20R)为 0.52,C29甾烷ββ/(ββ+βα)为0.44,C31升霍烷22S/(22S+22R)为 0.58,Tm/Ts为0.78。
样品3:成熟降解油。
依据:密度大(0.93~1.06 g/㎝3)粘度高(100~10000 mPa·S, 物性参数可见:
原油色谱特征见图2-5。
C27重排/规则甾烷为0.307, C29甾烷异构体比值20S/(20S+20R)为0.392,Ts /( Ts+ Tm)
为0.61。
2.3.4油势等值线图
根据地层的 深度,选取 海平面作为 零势能面, 运用 Φo= gZ+P/ρo计 算各点的势 能并最终在 surfer中形 成等值线图。 从中可见:
油从高势 区运移到 低势区并 在低势区 保存
3、成藏期次的分析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该区的烃源岩的发育情况,储层和盖层的分布 情况 运用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均一化温度并结合圈闭的发育史, 生排烃史圈定油气的成藏期次。
3.3生排烃历史
E 32烃源岩在下油砂山组沉积末期(N21 末)开始成熟,在上油砂山组沉积末期(N22 末)进入成熟期,开始大量生烃(Ro=0.9— 1.0%),晚期喜山运动时期,进入高成熟阶段。 N11烃源岩从N22中期开始成熟,现今进入生 烃高峰期。现今, E 32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 期,生烃能力比N22—N23时有明显降低;N1 烃源岩仍处于生烃高峰期。
从色谱图中可见nC21-/nC21+ < 1
样品2:成熟油。
依据:
原油族组成饱和烃含量为61.31%,芳烃含量10.65%,非烃+沥青 质含量21.2%左右。
OEP值为1.10
原油中C27~C29规则甾 烷峰形清晰, C29甾烷异构体比值 20S/(20S+20R)为0.42。 原油中存在二环、三环、 四环和五环萜类化合物, Tm/Ts为0.72。 色谱特征见图2-4
2、油气运聚方向分析
2.1、地层压力纵向特征分析 2.2、地层温度纵向特征分析 2.3、地层压力、流体势平面特征分析
2.1、地层压力纵向特征分析
方法:绘制地层压力-深度剖面图和地层压力系数—深度剖面
图。从图上直观的分析研究区域的压力特征。
2.1.1地层压力-深度剖面图
从右侧的图我们明显可见: 在2150M以上地层压力正常, 以下出现了异常高压,该异 常高压推测可以成为深层烃 原岩向上排烃的动力
OEP值为0.85,Pr/Ph为0.35;甾类化合物在原油中含量丰富,占 原油饱和烃馏分的16%,原油中检测到5β(H)-粪甾烷系列, C29甾烷异构体比值20S/(20S+20R)为0.27。脱羟基维生素E 是该原油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含氧化合物。都反映了较低的成熟度。
样品5:凝析油
依据:一般具低密度、低粘度、低蜡、低凝固点、低初溜点的特征,
第二部分:油气藏分析
油气藏分析
1、原油性质分析。 2、运用流体势分析油气运距方向。 3、成藏期次的分析。
1、原油性质综合分析
分析依据:原油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图资料, 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原油的类型,成熟度度,生物降解等特征。据此进行 以下8个原油样品的原油样品的类型分析。
石蜡指数为2.9,庚烷值大于0.31,Tm/Ts为0.72。
样品8:高熟降解油 依据:
原油物性特征见表2-1。
原油色谱特征见图2-12。
原油族组成中饱和烃含量为 36.88%,芳烃含量26.65%, 非烃含量30.35%,沥青质含 量6.12%。 C29甾烷异构体 比值20S/(20S+20R)为 0.637,Ts /( Ts+ Tm)为0.646。
析油;一般具低密度(一般在0.78g/㎝3)、低粘度、低蜡、低凝 固点、低初溜点的特征。胶质、沥青质含量低、乃至不含。 物性见下表:
原油族组成饱和烃含量高(94.9%),芳烃含量低(2.6%),饱 芳比数值较大,非烃含量低,不含沥青质。 。OEP值为1.04。 Pr/Ph为1.25,nC21-/nC22+为1.58。
3.5跃进一号油气成藏过程综合图
2.3 地层压力、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势平面特征分析
研究方法: 绘制地层压力、压力系数、油势、水势等值线图, 运用势的观点并结合实际地质构造图判断流体的流向和聚集点。
2.3.1地层压力等值线图
2.3.2地层压力系数等值线图
2.3.3水势等值线图
根据地层的深 度,选取海平 面作为零势能 面,运用Φw= gZ+P/ρw 计 算各点的势能 并最终在 surfer中形成 等值线图。可 见右图。从中 可见:犹如两 只眼睛和右下 方椭圆形中心 的地方是高势 能点位。
3.2圈闭发育情况
跃进一号构造是在基岩隆起背景上发育的背斜构 造,主要有两套油气圈闭。一个是深部下干柴沟组下 段圈闭(E31),另一个是浅部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 圈闭(N1-N21)。深部层系在上干柴沟组沉积末期 (N1末)基本上未形成断背斜圈闭,只是在下油砂山 组沉积末期(N21末)E31段开始出现断背斜圈闭的初 始面貌,但圈闭面积小,这时浅层尚无圈闭。到了狮 子沟组(N23)沉积期,深浅层两套圈闭完全形成。圈 闭发育强度在各个时期不同,E31—N1时发育缓慢,N2 时期发育较快,最后于N23末定型。
3.4成藏期次的确定
3.4.1运用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均一化温度编制均一化温度分布直方 图如右。从中可见:频数最多的点在90-100度和120-130度,证 明了经历了两次成藏期。
频数
9
8
7
6
5
4
3
2
1
1
0
80-90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图 8
5 3
2
90-100
100-110 温度区间
110-120
样品1:未熟低熟油。 依据: 其原油族组成以饱和烃为主,饱和烃占原油族组成64%,芳烃馏分和非
烃馏分的含量相当,均在18%左右,沥青质含量极低。 Pr/Ph<0.5 密度为0.878,偏重。 原油中检测到5β(H)-粪甾烷系列 ,C29 20S/(20S+20R)为0.18,
4-甲基甾烷以4α-甲基5α(H),14α(H)、17α(H)(20 R)异构体 为主。 在原油中还有较高含量的伽马蜡烷,C31升霍烷22S/(22S+22R)为 0.4。
样品4:低熟降解油 依据:, 见下面物性参数:密度大(0.93~1.06 g/㎝3)粘度高(100~
10000 mPa·S
饱和烃含量为37%,芳烃含量19%,非烃含量38%左右,沥青质 含量低,不足7%。 碳数分布范围为nC11~nC35,nC21-/nC22+ 为0.98,。
原油中萜类化合物在饱和烃馏分中不足3%, 三萜系列中存在着 高含量的伽马蜡烷,伽马蜡烷含量可占饱和烃馏分的0.5%左右, 藿烷系列中具有异常高的C35藿烷,Tm/Ts为2.0。
3.1生储盖发育与匹配情况
跃进一号构造油源比较充足,油气来源于其东北侧英雄岭生 油凹陷和其构造范围内烃源岩。由于构造紧邻XI号深大断裂带, 长期与油源区沟通,圈源空间匹配,沟通条件也好。其主力烃源 岩为下干柴沟组上段E 32半深、深湖相暗色泥岩,其次为上干柴 沟组下段N11半深、深湖相暗色泥岩。跃进一号构造储层发育,并 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主力组合为E31碎屑岩储层为主的上生下 储型生储盖组合(即深层组合);其次为N1上部、以N21和N22碎 屑岩储层为主的下生上储型生储盖组合(即浅层组合);另外还 有以E32泥灰岩裂缝储层为主的自生自储自盖型生储盖组合(图216)。该三套组合均发育油藏,形成深、中、浅三层油藏。油气 成藏后,经历了晚期喜山运动。但未受到明显破坏和改造,仅局 部油气再分配形成次生油气藏
120-130
系列1
3.4.2 成藏时间的确定
从上面的取自3700M附 近的点样本点的包裹体均 一化温度的分析,可知成 藏期分为两期,一期为 90—100度,二期为120130度。在地温史图上标出 3700M深度的地层,分别 和两期温度的交点向地质 年代轴上投影可以得到两 期成藏期分别为距今 16MA~8MA,3MA~ 2MA。
异常高 压带
2.1.2地层压力系数---深度剖面图
异常 高压 带
该图从地层压力系数随 深度的变化角度反映了 地下的压力情况:从中 可得出和上图相同的结 论,即:在2150M以上 为正常压力,以下为异 常高压,在异常高压的 作用下深部的烃原岩可 以向上部的储层排烃。
2.2、地层温度纵向特征分析
样品6:成熟油 依据:
原油族组成饱和烃含量为66.12%,芳烃含量16.94%,非烃+沥青 质含量18.9%左右。C29甾烷异构体比值20S/(20S+20R)为0.46, Tm/Ts为0.6。
色谱特征 见图2-10。 OEP值 为1.05。
样品7:凝析油 依据:高成熟油的石蜡指数>2.5,庚烷值>25%。 高成熟凝
研究方法:绘制地层温度—深度剖面图和地温梯度深 度剖面图。
2.2.1地层温度—深度剖面图
从右图可以见到: 随着深度增 加温度点分布在红线的两侧, 除个别点大部分几乎没有离开 红线太远,说明了该研究区地 温梯度的恒定。
2.2.2、地温梯度---深度剖面图。
从左图进一步印证了 该区的地温梯度的恒 定,且近似保持在3 度,这符合中国中西 部的正常地温梯度。 中国东部由于处在被 动大陆边缘,板块的 摩擦放热,致使地温 梯度较高。在沾化坳 陷去该特征反应不明 显。
1.7%左右。 色谱特征:主要成分C3~C12范围的烷烃、环烷烃和芳烃,C25以上高
分子正烷烃含量渐趋于零;CPI值为1.02。Pr/Ph为1.13。
油中三环萜烷、C24四环萜烷含量相对较高;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相 对较高,重排甾烷含量高,C29甾烷异构体比值20S/(20S+20R)为 0.52,C29甾烷ββ/(ββ+βα)为0.44,C31升霍烷22S/(22S+22R)为 0.58,Tm/Ts为0.78。
样品3:成熟降解油。
依据:密度大(0.93~1.06 g/㎝3)粘度高(100~10000 mPa·S, 物性参数可见:
原油色谱特征见图2-5。
C27重排/规则甾烷为0.307, C29甾烷异构体比值20S/(20S+20R)为0.392,Ts /( Ts+ Tm)
为0.61。
2.3.4油势等值线图
根据地层的 深度,选取 海平面作为 零势能面, 运用 Φo= gZ+P/ρo计 算各点的势 能并最终在 surfer中形 成等值线图。 从中可见:
油从高势 区运移到 低势区并 在低势区 保存
3、成藏期次的分析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该区的烃源岩的发育情况,储层和盖层的分布 情况 运用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均一化温度并结合圈闭的发育史, 生排烃史圈定油气的成藏期次。
3.3生排烃历史
E 32烃源岩在下油砂山组沉积末期(N21 末)开始成熟,在上油砂山组沉积末期(N22 末)进入成熟期,开始大量生烃(Ro=0.9— 1.0%),晚期喜山运动时期,进入高成熟阶段。 N11烃源岩从N22中期开始成熟,现今进入生 烃高峰期。现今, E 32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 期,生烃能力比N22—N23时有明显降低;N1 烃源岩仍处于生烃高峰期。
从色谱图中可见nC21-/nC21+ < 1
样品2:成熟油。
依据:
原油族组成饱和烃含量为61.31%,芳烃含量10.65%,非烃+沥青 质含量21.2%左右。
OEP值为1.10
原油中C27~C29规则甾 烷峰形清晰, C29甾烷异构体比值 20S/(20S+20R)为0.42。 原油中存在二环、三环、 四环和五环萜类化合物, Tm/Ts为0.72。 色谱特征见图2-4
2、油气运聚方向分析
2.1、地层压力纵向特征分析 2.2、地层温度纵向特征分析 2.3、地层压力、流体势平面特征分析
2.1、地层压力纵向特征分析
方法:绘制地层压力-深度剖面图和地层压力系数—深度剖面
图。从图上直观的分析研究区域的压力特征。
2.1.1地层压力-深度剖面图
从右侧的图我们明显可见: 在2150M以上地层压力正常, 以下出现了异常高压,该异 常高压推测可以成为深层烃 原岩向上排烃的动力
OEP值为0.85,Pr/Ph为0.35;甾类化合物在原油中含量丰富,占 原油饱和烃馏分的16%,原油中检测到5β(H)-粪甾烷系列, C29甾烷异构体比值20S/(20S+20R)为0.27。脱羟基维生素E 是该原油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含氧化合物。都反映了较低的成熟度。
样品5:凝析油
依据:一般具低密度、低粘度、低蜡、低凝固点、低初溜点的特征,
第二部分:油气藏分析
油气藏分析
1、原油性质分析。 2、运用流体势分析油气运距方向。 3、成藏期次的分析。
1、原油性质综合分析
分析依据:原油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图资料, 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原油的类型,成熟度度,生物降解等特征。据此进行 以下8个原油样品的原油样品的类型分析。
石蜡指数为2.9,庚烷值大于0.31,Tm/Ts为0.72。
样品8:高熟降解油 依据:
原油物性特征见表2-1。
原油色谱特征见图2-12。
原油族组成中饱和烃含量为 36.88%,芳烃含量26.65%, 非烃含量30.35%,沥青质含 量6.12%。 C29甾烷异构体 比值20S/(20S+20R)为 0.637,Ts /( Ts+ Tm)为0.646。
析油;一般具低密度(一般在0.78g/㎝3)、低粘度、低蜡、低凝 固点、低初溜点的特征。胶质、沥青质含量低、乃至不含。 物性见下表:
原油族组成饱和烃含量高(94.9%),芳烃含量低(2.6%),饱 芳比数值较大,非烃含量低,不含沥青质。 。OEP值为1.04。 Pr/Ph为1.25,nC21-/nC22+为1.58。
3.5跃进一号油气成藏过程综合图
2.3 地层压力、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势平面特征分析
研究方法: 绘制地层压力、压力系数、油势、水势等值线图, 运用势的观点并结合实际地质构造图判断流体的流向和聚集点。
2.3.1地层压力等值线图
2.3.2地层压力系数等值线图
2.3.3水势等值线图
根据地层的深 度,选取海平 面作为零势能 面,运用Φw= gZ+P/ρw 计 算各点的势能 并最终在 surfer中形成 等值线图。可 见右图。从中 可见:犹如两 只眼睛和右下 方椭圆形中心 的地方是高势 能点位。
3.2圈闭发育情况
跃进一号构造是在基岩隆起背景上发育的背斜构 造,主要有两套油气圈闭。一个是深部下干柴沟组下 段圈闭(E31),另一个是浅部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 圈闭(N1-N21)。深部层系在上干柴沟组沉积末期 (N1末)基本上未形成断背斜圈闭,只是在下油砂山 组沉积末期(N21末)E31段开始出现断背斜圈闭的初 始面貌,但圈闭面积小,这时浅层尚无圈闭。到了狮 子沟组(N23)沉积期,深浅层两套圈闭完全形成。圈 闭发育强度在各个时期不同,E31—N1时发育缓慢,N2 时期发育较快,最后于N23末定型。
3.4成藏期次的确定
3.4.1运用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均一化温度编制均一化温度分布直方 图如右。从中可见:频数最多的点在90-100度和120-130度,证 明了经历了两次成藏期。
频数
9
8
7
6
5
4
3
2
1
1
0
80-90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图 8
5 3
2
90-100
100-110 温度区间
110-120
样品1:未熟低熟油。 依据: 其原油族组成以饱和烃为主,饱和烃占原油族组成64%,芳烃馏分和非
烃馏分的含量相当,均在18%左右,沥青质含量极低。 Pr/Ph<0.5 密度为0.878,偏重。 原油中检测到5β(H)-粪甾烷系列 ,C29 20S/(20S+20R)为0.18,
4-甲基甾烷以4α-甲基5α(H),14α(H)、17α(H)(20 R)异构体 为主。 在原油中还有较高含量的伽马蜡烷,C31升霍烷22S/(22S+22R)为 0.4。
样品4:低熟降解油 依据:, 见下面物性参数:密度大(0.93~1.06 g/㎝3)粘度高(100~
10000 mPa·S
饱和烃含量为37%,芳烃含量19%,非烃含量38%左右,沥青质 含量低,不足7%。 碳数分布范围为nC11~nC35,nC21-/nC22+ 为0.98,。
原油中萜类化合物在饱和烃馏分中不足3%, 三萜系列中存在着 高含量的伽马蜡烷,伽马蜡烷含量可占饱和烃馏分的0.5%左右, 藿烷系列中具有异常高的C35藿烷,Tm/Ts为2.0。
3.1生储盖发育与匹配情况
跃进一号构造油源比较充足,油气来源于其东北侧英雄岭生 油凹陷和其构造范围内烃源岩。由于构造紧邻XI号深大断裂带, 长期与油源区沟通,圈源空间匹配,沟通条件也好。其主力烃源 岩为下干柴沟组上段E 32半深、深湖相暗色泥岩,其次为上干柴 沟组下段N11半深、深湖相暗色泥岩。跃进一号构造储层发育,并 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主力组合为E31碎屑岩储层为主的上生下 储型生储盖组合(即深层组合);其次为N1上部、以N21和N22碎 屑岩储层为主的下生上储型生储盖组合(即浅层组合);另外还 有以E32泥灰岩裂缝储层为主的自生自储自盖型生储盖组合(图216)。该三套组合均发育油藏,形成深、中、浅三层油藏。油气 成藏后,经历了晚期喜山运动。但未受到明显破坏和改造,仅局 部油气再分配形成次生油气藏
120-130
系列1
3.4.2 成藏时间的确定
从上面的取自3700M附 近的点样本点的包裹体均 一化温度的分析,可知成 藏期分为两期,一期为 90—100度,二期为120130度。在地温史图上标出 3700M深度的地层,分别 和两期温度的交点向地质 年代轴上投影可以得到两 期成藏期分别为距今 16MA~8MA,3MA~ 2MA。
异常高 压带
2.1.2地层压力系数---深度剖面图
异常 高压 带
该图从地层压力系数随 深度的变化角度反映了 地下的压力情况:从中 可得出和上图相同的结 论,即:在2150M以上 为正常压力,以下为异 常高压,在异常高压的 作用下深部的烃原岩可 以向上部的储层排烃。
2.2、地层温度纵向特征分析
样品6:成熟油 依据:
原油族组成饱和烃含量为66.12%,芳烃含量16.94%,非烃+沥青 质含量18.9%左右。C29甾烷异构体比值20S/(20S+20R)为0.46, Tm/Ts为0.6。
色谱特征 见图2-10。 OEP值 为1.05。
样品7:凝析油 依据:高成熟油的石蜡指数>2.5,庚烷值>25%。 高成熟凝
研究方法:绘制地层温度—深度剖面图和地温梯度深 度剖面图。
2.2.1地层温度—深度剖面图
从右图可以见到: 随着深度增 加温度点分布在红线的两侧, 除个别点大部分几乎没有离开 红线太远,说明了该研究区地 温梯度的恒定。
2.2.2、地温梯度---深度剖面图。
从左图进一步印证了 该区的地温梯度的恒 定,且近似保持在3 度,这符合中国中西 部的正常地温梯度。 中国东部由于处在被 动大陆边缘,板块的 摩擦放热,致使地温 梯度较高。在沾化坳 陷去该特征反应不明 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