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基础理论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和演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
城市规划并非凭空想象或随意而为,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这些理论犹如基石,支撑着城市规划的实践,引导着城市朝着更加宜居、可持续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首先,我们来谈谈生态学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生态学理论强调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启示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比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不仅要考虑美观,更要考虑其生态功能,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生物栖息地等。
通过合理布局绿地,能够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城市的生态韧性,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地理学理论也是城市规划不可或缺的基础。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这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关于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详细信息。
了解这些自然地理要素对于确定城市的选址、功能分区以及基础设施布局至关重要。
例如,在山区建设城市时,需要考虑地形的起伏对交通和建筑布局的影响;在沿海地区,要考虑海洋气候对城市通风和防潮的要求。
此外,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口分布、经济活动等研究成果,也有助于规划城市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布局,实现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
社会学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集中场所,社会学关注人的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社会公平,以创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例如,通过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需求和行为模式,可以规划出多样化的居住类型和社区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
同时,关注社会阶层的差异,避免出现城市空间的隔离和社会分化,促进社会的融合与交流。
经济学理论为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活动,而城市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方向。
从产业布局到土地利用,从交通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都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和市场需求。
第3章城市环境生态学基础
孤立农家 市井集镇 老工业区 新工业区
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1.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 2.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形式
(一) 链结构
食物链结构(自然食物链、完全人工食物链) 资源链结构(主链、副链) (二) 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构 (三) 空间组合结构
圈层式:市区生命与环境为内圈;郊区为中圈;区域为外 圈
• 2. 能量流动功能 (一)能源分类 按来源、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加工、能否再生、技术发 展水平,可以对能源进行不同的划分。 (二)能源结构(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 关系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
(一)城市生态系统缺乏“生产者”(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数量少,功能也由提供食物转变为美化环境, 城市所需食物靠外部输入。
(二)城市生态系统 缺乏分解者
城市缺乏分解者存在环境,大量城市废弃物在市外分解。
• 4. 城市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性系统
(一)所需能量和物质以及各种信息、技术人力等由系统外 输入;
(二)向系统外输出生产的产品、信息、技术、人力等;
• 2. 城市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系统,它不仅包含自 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也包括人类及其社会经济等要素, 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 生态系统。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产生及发展
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自然生态系统到 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城市生态系统,从此, 人类生态系统可划分为农村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两大 类型。
• 1. 城市
(一)城市的含义 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
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 会活动的载体场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 系统。 (二)城市的发展及其特征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实践证明,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 城市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等, 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复杂尖锐, 从而使解决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提 到了世界各国的议事日程(Agenda)。
1.2 城市生态学发展简史
1.2.1 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反映在人口、人与 土地和人与食物的关系上。390B.C.,商鞅第一个提出了 具有城市生态学思想的认识:①在一个地区的土地组成 上,城镇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理;②主张增加农业 人口,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最多不 小于10: 1,鼓励从事农业,不准开设旅店和不准擅自 迁居。荀子( 238B.C. )提出减少工业人口,国家才能 强盛的主张。 170A.D. ,崔姓学者第一个提出人口的合 理布局思想,1885年,包世臣提出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 比例关系应为5:1,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这些“重 农抑商”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
1.1.3 研究意义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经 济、政治、社会、科学、文化、生态环境 发展和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 城市的优势在于工业、人口、市场、文化 和科学技术的集中,这有利于生产的专业 化、协作化和新型高度精尖技术密集工业 的发展,有利人员流动、物质流通。
但是城市的缺点也恰恰在于人口和工业的过量集中和密 度过大,在城市化地区,进行着大量的资源利用、物质 变换、能量流动、产品消费等活动,从而使自然资源大 量耗用和各种生产、生活废料大量产出,引起了一系列 城市问题。如人口密集、住房困难、土地资源紧张、工 业资源短缺、水源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疾病流 行 、 犯 罪 增 多 、 就 业 困 难 等 等 。 (3R, reduce, reuse, recycle).
ppt课件城市生态学
现代城市生态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初~60年代
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城,将生物群落学的原理和观点用 于研究城市社会的结果,该派的主要理论认为城市土 地价值的变化与职务对空间的竞争相似,据此形成3 种城市发展模式(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理论)。
卫星城——源于田园城市理论。三个发展阶段:卧城、半 独立的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
5 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load capacity)——某环境状态和结构对人类 生存发展不造成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类社会作用(规模、 强度和速度三方面)。
❖ 城市生态学研究现阶段研究方向
为使城市发展步入正常良性循环轨道, 为使日益严重的城 市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应该:
城市学(urbanology)——随着城市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深化, 尤其是城市问题出现后,城市学研究内容由单一向多元,由 简单向复杂。将城市研究的成果与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原理 结合可以为解决当代城市问题提供有效的思维和途径。因此, 城市学也是城市生态学的重要学科基础。
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研究人与其环境的相互关 系及规律,常把人口、资源与环境当作一个巨系统来综合研 究。当人类面对种种危机,尤其是“五大”危机时,生物学、 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以及环境学等领域的专家 都从各自角度研究和发展了人类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相对人 类生态学而言其研究范围较小,重在研究城市居民与环境的 关系及规律。因此,人类生态学也是城市生态学的一门学科 基础。
城市生态学的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21世纪初
新建的大城市——吸取新的理论与技术,加之政府财力的 支持,建设新城。如印度的昌迪加、巴西的巴西利亚、 中国的深圳、珠海等。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国际计划——1975年,启动“关于人 类
城市环境生态学基础培训教材
城市环境生态学基础培训教材第一章:城市环境生态学概述城市环境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演化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建设的交叉领域。
城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相互作用、演化及其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
本章将介绍城市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意义。
1.1 城市环境生态学的概念城市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探讨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城市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植被等要素,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1.2 城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城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相互关系、演化规律以及城市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影响等方面。
1.3 城市环境生态学的意义城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人居环境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可以有效地指导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城市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生物群落、生态群落、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等共同构成的系统。
本章将介绍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与功能,帮助读者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特点。
2.1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生物要素(植物、动物等)、生物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等)、生态群落(自然区系、人工群落等)、生态系统(湿地系统、河流系统等)以及环境要素(空气、水质、土壤等)等。
2.2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许多重要功能,包括生态服务功能(水源涵养、空气净化等)、物质循环功能(营养循环、能量流动等)、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景观美化功能等。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演化与调控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活动的影响,其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
本章将介绍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以及调控措施,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学
名词解释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指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生活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或可被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事物和完整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
而体现这种整体性和相互连续性的思想,就是系统思想。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的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城市生态系统:指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植被: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花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和。
城市风:由于城市生产和生活消耗大量的燃料,致使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气温,热气温上升,形成一个低压区,郊区冷空气随之侵入市区构成的空气环流。
灾害现象:指由自然界异常现象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的生命收到的损失。
分为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现象。
选择/填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学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
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生态学、城市学、人类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条件(淡水、土地、生物、矿藏等)社会资源条件(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道路系统、市场因子、经济发展实力)技术承载力: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
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及实践
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及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的污染和生活质量的下降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规划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规划是一种以生态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市规划方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等。
其中,生态学是生态城市规划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理论将城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提供了城市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和互动的基础。
在实践上,生态城市规划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是生态城市规划的第一步。
这涉及到诸如城市用地的规划分配、道路和交通系统的设计、建筑和景观的布局等问题。
生态城市规划必须将城市的空间结构设置为以人为本,注重城市运营的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环境,区分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公园和区域之间的平衡,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
二、建设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之一。
生态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公园、植被绿化、水处理设施等,这些设施可以提供城市生态系统所需的所有组成部分:供水和排水系统、物质和能源生产、废物处理、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同时还可以提供城市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生态城市规划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方式是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不断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建立一个长期的、平衡的城市发展模式。
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必须注重分析城市的能源、土地、社会、和经济财务等方面的平衡需求。
四、加大生态城市监测和评估力度为了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必须通过严格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对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城市的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监测和评估内容通常包括城市环境污染状况、水质和空气质量、社会经济阶层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等方面。
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一、城市生态位原理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
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2)城市生态位:反映—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反映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从而决定了它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以及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吸引力和离心力。
包括生活、生产生态位。
二、多样化导致稳定性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各部门和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城市经济的稳定性和整体的城市经济效益提高。
三、食物链原理城市各个部分、各个元素、各个部分之间既有直接、显性的联系,也有着间接、隐性的联系。
各部分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制约。
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
四、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理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功能和效益。
五、最小因子原理处于临界量的生态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最大的影响力;有效地改善提高其量值,会大大地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产出。
六、环境承载力原理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其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城市生态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演替方向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
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
七、共生原理:城市之间具有:空间临近性、时间长期性、功能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需要城市通过健全城市共生单元,优化城市共生模式,改善城市共生环境,选择适宜的机制达成共生,竞争与共生协调来达到共生。
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一、生态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1)生态环境因素在人口分布及其格局变换中的作用:研究古代中国人口发现,北方南侵的原因之一是北方环境的生产压力,土壤沙化、沙漠南进。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既是一门重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又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城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城市生态学城市问题:人口密集、住房困难、土地资源紧缺、工业资源短缺、水源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疾病流行、犯罪增多、就业困难等城市迅速发展的实践证明,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等,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复杂尖锐,从而使解决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的问题提到了世界各国的议事日程。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的生态位,而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城市生态位:是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环境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条件)。
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同样包括现实和潜在两种)。
污染承载力(是反应本地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大小的指标。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的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成份,可以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无生命的分为三种(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生命类分为三种(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生态系统有上述六种成分组成。
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生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生境是一个综合体,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
城市生态学——chapter2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第三节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 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 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 影响群落的特征。
1.生态因子分类:
按性质分: 气候因子: 土壤因子: 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人为因子: 温度、水分、光照、风等 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土 陆地、海洋、海拔等 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之间各种big最小因子定律 19世纪,德国化学家Liebig在研究谷物产量时 发现谷物的生长常常不是被需要大量营养的物质 所限制,而是决定于那些在土壤中极为稀少且为 植物所必需的元素.
他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 态的营养成分.
(3)Shelford耐受性定律
①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幅度有较大差异;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基 本功能。生态系统最初的能量来源是太阳, 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命必须物 质的最初来源是岩石或地壳,物质循环的 特点是形成闭环,循环往复。
一.能量流动
(一)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自然界的一切现 象中,能量即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的 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②在自然界中,生物并不一定都在最适环境因子范围内 生活,一般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广的生物分布也较广; ③当一物种的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最适状态时,它对 另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将会下降; ④繁殖期通常是一个临界期,环境因子最可能起限制作 用。
第四节 生态系统服务与保持生态系统平衡
一.生态系统服务 1 概念: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对人类生存 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城市生态学的概念1. 定义: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城市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 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这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具体包括:- 生物成分:植物(如城市绿地、公园)、动物(如宠物、野生动物)、微生物(如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
- 非生物成分:水(如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如城市土壤特性和污染)、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建筑物(如住宅、商业建筑)。
3. 研究内容: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探讨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
- 城市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城市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如何影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方案。
- 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提出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策略。
二、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背景: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代表性事件:关注城市卫生条件、绿化和公共健康问题。
2. 形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特别是帕克和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 成果:城市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3. 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特点: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如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
- 重要著作: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生态规划的理念。
4. 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趋势:与其他学科如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融合。
- 焦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
城市环境与生态学:第1篇 原理篇 第02章 城市生态学概论及基本原理
✓ 从全球的角度来研究生态学。 ✓ 人类面临的挑战:人口、食物、能源、资源、工业及城市膨胀
2.3.3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城市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角度
• 城市人口的结构、变化速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 城市物质代谢功能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 • 城市发展(受限)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 • 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建立生态系统模型 • 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居民健康的关系 •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 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关系(农田、海阳与河流等) • 社会环境对城市居民及其活动的影响 •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的合理标准 • 城市生态规划和环境规划的原理、内容与方法
•1 •2
2.4 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2.4.1 城市生态位原理:促进城市发展的内在原因 2.4.2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城市稳定和活力的原因 2.4.3 食物链(网)原理:城市活动的能量、物质利用原理 2.4.4 限制因子原理: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原理 2.4.5 生态环境承载力原理:城市发展的局限性原理 2.4.6 共生原理:城市发展的关系原理
2.1 城市生态学概念
2.1.1 城市生态学概念 2.1.2 城市生态学的分支
2.1.1 城市生态学概念
城市生态学由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帕克于 1920年代提出:城市生态学是对人们的空 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如何受其环境影响这一 问题的研究。
芝加哥学派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代表的人类生 态学及城市生态学术思想的统称。以城市为研究对象,通 过社会调查及文献分析方式,以社区和邻里为研究单元, 研究城市的集聚、分散、入侵、分隔及演替过程。
2.3.1 城市生态学的主要学科基础 2.3.2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层次 2.3.3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转基因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基因多样性
不同亚种的狗
不同基因的玉米
基因存在于脱氧 核糖核酸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个体生态学 物种的生活史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生态型
生活型
环境对个体的制约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种群生态学
同类生物所组成 的群体 年龄结构、性 比、大小等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的格局 格局形成的过程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 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 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 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 的稳定状态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2 多样性与稳定性( diversity & stability)
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 生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 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
◎生态平衡失调 ◎生态危机
现实中生态系统常受到外界的干扰, 但 干扰造成的损坏一般都可通过负反馈机 严重的生态平衡失调, 从而威胁到人类 制的自我调节作用使系统得到修复, 维 的生存时,称为生态危机(ecological 持其稳定与平衡 crisis),也即由于人类盲目的生产和生活活 不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动而导致的局部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 的失调的。当外界干扰压力很大, 使系统的变 化超出其自我调节能力限度即生态阈限 生态平衡失调起初往往不易被人们 (ecological threshold)时, 系统的自 觉察,如果一旦出现生态危机就很难在短期 我调节能力随之丧失。此时, 系统结构 内恢复平衡。因此,人类应该正确处理人与 遭到破坏, 功能受阻, 整个系统受到严 自然的关系,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 重伤害乃至崩溃, 此即生态平衡失调 同时,注意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与平衡
城市生态学
中国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常州、苏州、广州和石河子 等城市都进行了城市生态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较为显著。
城市人工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效应及人在建设城市、改造自 然过程中所遇到的城市问题,如人口、交通、能源问题等。
城市生态学研究领域
根据应用范围分为: 城市产业生态学(Urban Industrial ecology)
城市产业及流通、消费活动中资源、产品及废物的代谢规律和耦合方法。 城市人居生态学 (Urban lnhabitancy ecology)
城市生态学主要研究:
组分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组分及其在城市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 以及各组分间在能量、物质、价值和信息等方面的联系方式与特点;
基本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多级转化功能、物质循环利用功能、价 值转换增值功能和信息传递处理功能;
调节与控制:城市生态系统调控原理、调控原则、调控途径与方法; 演替规律:城市生态系统演替历程、演替动力与演替机制,探讨城市可
三、城市生态学两种学说
环境
生物(包括人类)
环境系统学派
• 城市是陆生人工生态系统,研究生物 (包括人)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 优势:注重环境系统,有利于发挥生 态学科特点,深入探讨改善城市生态问题
• 缺点:对人类的社会组织属性认识 不足
城市生态学两种学说---复合系统学派
社会
经济
自然
复合系统学派
城市规划理论基础禹城市生态学
城市规划理论基础禹城市生态学
1、城市生态规划。
遵循生态学原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
发和建设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及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的信息与规律,来规划,调节城市各种复合的系统关系,在现有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而进行的规划。
2、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具有生态系统的全部特征,它是城市居
民及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
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自身健康、稳定
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态系统对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其健康状态的压力产生的防御能力,在压力消失后的恢复能力及为达到某一适宜目标的发展能力。
4、城市水生态系统。
指城市边界内的水域系统,供给城市用水
的水源地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所组成的有机体。
城市生态与环境学学科基础
城市生态与环境学学科基础城市生态与环境学学科基础一、课程介绍本课程主要介绍城市生态与环境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涉及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城市环境的质量和变化;城市生态安全与维稳;城市气候变化、疾病预防等;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景观等。
二、主要内容1、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a) 概念:城市生态与环境学是探讨城市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学术研究方法,既包括环境问题的分析,也包括生态学的理论方法。
b) 基本原理: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研究应遵循“自然-人文-综合-系统”的原则:即以生态系统运作的原则为基础,结合地理实体、人文活动、社会经济因素,理解城市生态与环境的“一体化”运行规律,为有效调控城市生态与环境提供基础理论与科学依据。
2、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研究内容a) 城市自然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其内容涉及城市自然资源环境(土壤、水文、森林、湿地、河流、湖泊等)的调查与分析;城市的自然资源状况(供水、供气、水质、气质、固体废物、温室气体、空气污染物等)的变化及其影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等研究内容。
b) 城市人文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其内容涉及城市的人文活动、社会环境和文化资源(居民空间、基础设施、能源系统、文化设施、城市景观等)的调查与分析;城市的人文环境变化(空间结构、形态特征、道路网、交通传输等)及其影响;城市的人文资源发展和持续利用与保护等研究内容。
c) 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内容涉及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包括城市环境质量的目标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技术。
d) 城市环境问题的诊断、预警和应对:内容涉及城市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的定性诊断和定量分析,以及城市环境问题的发生预警和应对措施等。
e)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涉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模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系设计等。
f) 城市绿色景观的设计与保护:内容涉及城市植被的季节性变化、绿地系统的构建与运行、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城市绿色景观的维护等。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海绵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二元水循环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
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3、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雨岛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4、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②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④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⑤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5、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 (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①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
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②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③湿滞带: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
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④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
⑤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6、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第一章绪论1.城市生态学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及时一门重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又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研究其形态结构外,更侧重于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及组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人为活动形成的格局及其过程。
2.田园城市理论城市灾难的原因问题是城市无限制发展、土地私有和土地投机倒买。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城市与乡村相结合。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3.同心圆增长理论认为城市的自然发展将形成5-6个同心圆形式,它是竞争优势及侵入演替的自然生态的结果。
4.扇形理论认为城市从CBD区沿主要交通干道向外发展形成星形城市,总的仍是圆形,从中心向外形成各种扇形辐射区,各扇形向外扩展时仍保持了居住区特点,其中有较多住宅出租的扇形区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它影响和吸引整个城市沿着该方向发展。
5.多核理论许多北美城市的土地利用形式并不围绕一个中心,而围绕离散的几个中心发展,虽然市区有的核心不明显,有的核心是在迁移等原因下形成的,这最可能是由于汽车增长,成为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所致。
6.城市生态学发展趋势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是人类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但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主要是人类,人类占绝对优势;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功能主要由城市所依靠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还原者来完成。
因此,对于城市中的人类与环境如何协调共存,人类的主要生产和消费活动,即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如何进行协调处理,以及对城市生态系统如何进行生态调控,使其沿着人类要求的方向发展,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
现代城市生态学最关心三个问题: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全球变化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熵在增 加”。根据这一定律,从一种能向另一种能 的任何转换都不是完全有效的,能的消费是 不可逆的过程。在能量的转换过程中,总有 一些能量失掉了。因此,如果没有新的能量 从外部投入,一个封闭系统最终会耗尽其能 量。因为生命需要能量,能量耗尽了,生命 也就停止了。当然,地球并不是封闭系统, 地球从太阳得到能量。
Pg(千卡/米2*日) 2 4 2-12
12-40
40-100
(2) 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除初级生产 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 产量进行同化作用(assimilation)。
消费者的次级生产仅仅利用初级生产能量的很小部分。 这样便产生了生态效率(ecology efficiency)。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全部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太阳。
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服从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 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和物质 是不能产生或消灭的。即能量和物质不能凭空产生也 不能凭空消亡。 而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 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生态效率: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用的能量和可利用
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食物链营养级上,有多少能量供
给下一营养级。
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 律” (Linderman):
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 则生产效率顺营养级逐级递减,也就是说能量流动过程 中有90%的能量是损失了,这就是营养级不超过VI级的 原因。
地球化学循环(geochemical circulation):元素在生态 系统外部进行的循环,称为开路循环(open cycle)。
而这两种循环最终必将连接在一起成为生物地球化学循 环。
(1)碳循环 自然界中只有空气中的CO2,或溶解在水中的 CO2(呈各种碳酸盐状态)才能成为有机体制造 食物的碳源。
总初级生产仅仅能利用总太阳能的3.6%,减去 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仅有2.4%的总太阳能 用于净生产力,绝大部分太阳能不为植物利用 而被丢失。
能量输入
总太阳能
5000
植物色素不吸收
植物色素吸收
植物表面反射
非活性吸收
光合作用的有效能
能量不稳定状态
总生产力(Pg)
呼吸作用(R)
净生产力(Pn)
能量丢失
寄生性食物链,是由一些寄生性生物构成的。它 们是与其“捕获物”建立起一种紧密地联系,长 期地以“捕获物”为生。比如:动物肠内的绦虫、 寄生在动物体外的蜱、虱或七鳃鳗以及一些植物 如菟丝子、槲寄生等。
腐生性食物链,是由腐生性生物构成的。如水晶 兰、真菌等。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复杂,各种食物 链相互交错,形成所谓食物网。
(2)氮循环 地球上的氮库主要是空气,其体积的80%为分 子态的氮,氮最大的储存库是地壳的岩石圈,而 最大的交换库是土壤中的腐殖质。
碳循环
氮循环
(3)磷循环 沉积型循环, 主要储存库是地壳中的磷酸盐等沉积物, 磷通过侵蚀和开采从岩石中移出而进入生态系统。磷 不进入大气,逐渐向海洋沉积。陆地上越来越少。
生态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
(一)无生命类
(1)无机物质(inorganic matter),如O2、 N2、CO2、H2O,Fe等。
(2)有机物质(organic matter),如碳水化 合物、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
(3)各种自然因素,如土壤、空气、水等
岩石 矿物
土壤
空气
水体
(二)有生命类
初级生产就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
6CO2+12H2O C6H12O6+6O2+6H2O 能量转变为112 kcal/mol。(见图2-3)
(2)总初级生产(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植物光合作用中固定的总太阳能。
净初级生产(net primary production),总初级 生产减去植物呼吸所消耗的能量。
生态学发展简史
生态学原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 的科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科之一。初期主要研 究植物,后来逐渐涉及动物和人类。目前,随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向生态学的不断渗透,赋 予它新的内容和动力,使其成为多学科、较活跃 的科学领域之一。
第二节 生态系统
1935年,坦斯利(A.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 ( ecology system ) 的 概 念 , 经 林 德 曼 (R.Lindeman)和奥德姆(E.P.Odum)等 的发展,生态学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能量 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和生态系统 平衡等方面开展研究。
因此,人们把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Ecosystem),也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圈层。包括大 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
能量 物质 热量
消费者
无生命物质
分解者
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就是通过食物链或 食物网进行的。
见上图
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biogeochemical cycles)。
生物循环(biological circulation):生命必要元素在 生态系统内进行的循环,称为闭路循环(closed cycle)。
部,伴随着能量和物质的传递与流动还同时存 在着各种信息的联系,而这些信息把生态系统 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起着推动物质流动、能 量传递的作用。信息在生态系统中表现为多种 形式,主要有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 遗传信息和行为信息。
环境专栏—北极狐和北极兔
据科学家们观察,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是以 北极兔为食的。北极狐一胎可以怀单胎,也可以怀双 胎。而这是取决于北极兔的多少。北极兔的数量多, 怀双胎;数量少则怀单胎。这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 衡是至关重要的。难道是北极兔告诉北极狐自己的数 量吗?显然不可能,这只能是生态系统中某些类似物 理、化学等信息在起作用。
全世界每年大约消耗磷酸盐岩石940万吨,按此速度, 全球的蕴藏量只能维持100年,磷将成为人类和陆生生 物的限制因子。
(4)水循环 水分从水面陆地蒸发,从植物蒸腾,以雨雪霜冰雹 等形式降落。一部分渗入土壤一部分流入河海。
水循环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在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组分内
三、生态系统的发展
生态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
一些生态系统,依靠自身的发展和活动的本性,一方 面消灭某些物种,另一方面又允许别的物种侵入,以此来 改变它们的环境。因而,在占领这个地区的各种生物中, 存在着一种渐近的变化。最后,一个生态系统可能被另一 个生态系统全部代替。生态系统中的这种变化过程就叫做 演替。
(3) 还原者(decomposers):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 物及腐食性动物,属于异养生物。
把复杂的动植物有机残体最终分解为无 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 用,又称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比如:老鼠以农作物为食,而鼬鼠又以老鼠为食, 这就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食物链。再如:碎屑-蘑 菇-昆虫-蛙-蛇-鹰就构一个较为复杂的食物链。
按照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可把食物链分为:
捕食性食物链,即由一些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 构成的食物链。例如由狐狸和野兔构成的食物链。
碎食性食物链,是由一些食碎屑生物构成的。诸 如秃鹫、蚯蚓、千足虫、白蚁、蚁和甲虫等。
(1)生产者(producer): 主要绿色植物,能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合成 复杂的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autophyte), 也包括一些光合细菌。 其作用是进行初级生产,即光合作用。太 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 成为消费者和还原者唯一的能源。
(2)消费者(consumers):
城市生态学
主讲教材 宋永昌 主编 《城市生态学》 杨小波 主编 《城市生态学》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作业+出勤)30%
期末成绩
70%
第一章 生态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生态学概念 第二节 生态系统 第三节 种群 第四节 生态系统平衡及其意义
第一节 生态学概念
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黑格尔于1869 年提出的。他把生态学定义为“自然界的经济学”。其英 文词首和经济学(Economics)是相同的,均来自于希腊 文,表示家庭居处或环境的意思,可见,生态学与经济学、 家庭、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
几个概念:
(1)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生态系统通过 光合作用进行能量积累的过程。 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初级生产积 累能量的速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以初级生产为 基础,它又是生态系统能源的基础。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 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 体。
比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 态系统
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称为生物种群 (Population);
在一定自然区域的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 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称为生物群落(Community)。 随着环境条件的千差万别,地球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 (森林、草原、荒漠等等)。而特定的生物群落又维持了相应的环境 条件。一旦生物群落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到环境条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