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包身工》是一部反映旧社会包身工生活状况的小说,通过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描绘,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1.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同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包身工》全文2.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手法。

2.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讲解。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包身工》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4.2 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现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3 讨论课文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4.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同情。

第五章: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批判。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介绍介绍旧社会的其他劳动者,如长工、短工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6.2 对比分析比较包身工与其他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

第七章:课堂互动7.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改善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2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八章:情感教育8.1 感受劳动者艰辛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感受劳动者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包身工教学设计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4篇《包身工》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包身工》教学设计篇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谢文初【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较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较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有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D。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

《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

《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

《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留意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2.阅读时注意分析和体会文中大量的细节描写3.结合文中交代的一些背景材料,把“包身工”现象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思考一、写作背景、文学体裁1.请同学们设计出一个“小福子与芦柴棒的对话”。

示例:夜晚的对话,他们互相诉苦,并展望未来。

希望能出去,不再苦难。

要建孤儿院。

小福子因受了打骂,受不了,要自杀。

与芦柴棒的对话。

2.PPT展示“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的特性文学。

”——茅盾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集文学和报告于一身,介入现实,关怀社会,具有批判现实、启蒙思想等职能。

自这一文体出现以来,其文体品格就被赋予“战斗”、“批判"等特性,曾被捷克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基希命名为“一个危险的文学体裁”,而要做到“不失艺术的样式和规模而同时又能正确地显示真实”,更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

近百年来,社会生活风云变幻,报告文学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发展正逢其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报告文学在中国崛起,正如茅盾所说:“每一个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

‘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性的文学样式。

读者大众急不可待地要求知道生活在昨天所起的变化,作者迫切地要讲社会,上最新发生的现象(而这是差不多天天有的)解剖给读者大众看,刊物要有敏锐的时代感一这都是‘报告’所由产生而且风靡的根因。

”3.茅盾的“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其内容是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日益暴露出它贪婪的本性,对内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对外恣意扩张侵略。

本文写作于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买办政权合作推行殖民政策下,”在这中间的压迫还有一层是什么?明确:“带工老板”4.思考:“包身工”这种压迫的现象现在还有没有?能消除吗?老板,请给我们一个馒头吃吧!听说苏南的“金三角”(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区的概称)民营企业特别火爆,小工厂、小作坊遍地开花,机械声24小时不息,富得流油的小老板碰头碰脸。

包身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板书

包身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板书

包身工教案板书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包身工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包身工的常见工具和材料;3. 学会使用包身工进行简单的包工作业。

二、教学重点1. 包身工的定义和作用;2. 包身工的常见工具和材料。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包身工的定义和作用(15分钟)a. 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包身工的定义;b. 解释包身工的作用,即保护和装饰包身。

2. 包身工的常见工具和材料(25分钟)a. 展示包身工的常见工具,如剪刀、胶水、针线等;b. 介绍包身工的常见材料,如布料、饰品、钮扣等;c. 解释各种工具和材料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 包身工的实际应用(30分钟)a. 指导学生选择包身工具和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包;b.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添加个性化元素。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引入环节(5分钟)介绍包身工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了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包身工的定义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3. 实物展示(10分钟)准备一些包身工的常见工具和材料,向学生展示并解释其用途。

4. 学生操作(25分钟)分发包身工具和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设计和制作。

5. 汇报和分享(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包,分享制作过程和所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对学生的制作进行评价,总结课程内容和学习收获。

五、教学资源和评价要点1. 教学资源a. 包身工的实物展示;b. 包身工的工具和材料。

2. 评价要点a. 学生对包身工的定义和作用的理解;b. 掌握包身工的常见工具和材料;c. 包身工的制作过程和成果。

六、拓展延伸1. 继续学习和探究包身工的更多工具和材料;2. 学习不同的包身工技法和风格。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包身工的定义、作用,掌握包身工的常见工具和材料,并进行简单的包身工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增强了对包身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案:《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身工》。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通过描绘主人公小包的身世和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苦难。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提高学生对旧社会黑暗现象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小包的悲惨遭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联系现实,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旧社会的图片,如破旧的房屋、衣衫褴褛的百姓等,引导学生感受旧社会的困苦。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包身工的背景,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包的身世和遭遇。

期间,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小包遭遇的感受。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4. 重点解析(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小包的悲惨遭遇。

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5. 实践环节(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包身工》板书内容: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小包的身世和遭遇珍惜幸福生活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 请谈谈你对小包悲惨遭遇的感受。

3. 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认识。

作业答案:1. 课文讲述了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以小包为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苦难。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故事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2)认识旧社会的黑暗,珍惜当今美好生活。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包身工》2.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包身工》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读:(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让学生针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组织辩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

(2)启发学生思考旧社会的黑暗和当今美好生活的珍惜。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总结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批判性思维训练中的表现。

3.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小说《包身工》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选择性必修中册语文《包身工》]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优秀6篇】

[选择性必修中册语文《包身工》]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优秀6篇】

[选择性必修中册语文《包身工》]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优秀6篇】《包身工》教案篇一一、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二、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三、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一、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

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二、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三、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四、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简介作者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

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

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要求:了解作者写作时间;了解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深入纱厂亲自观察体验生活,调查搜集材料的情况,为学习课文、理解报告文学特点打下基础。

三、阅读课文(一)运用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下列字词必须注音解释。

包身工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

包身工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

包身工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包身工》教案篇一【教例简述】此教例参照黄芬兴老师论文《浅谈〈包身工〉中“间隔异称”的表现力》(《学语文》1988年第4期P31)改编。

【课时】一节。

【教学内容】《包身工》中的称说。

【教学过程】老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

下面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作品中使用“称说”的技巧。

请大家用几分钟的时间,找出所有关于“包身工”的称呼、称谓、称说。

同学们指出的有:猪猡、懒虫、芦柴棒、女孩子、乡下姑娘、包身工、试验工、养成工、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泥土、奴隶、墨鸭、冤魂……教师:大家找出的这些称说,我已经板书在黑板上了。

大家能不能解释一下它们各自的含义?同学们竞相发言:“猪猡”,是带工老板对包身工侮辱性的骂语,它表现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环境。

“机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活权利被剥夺,她们只是别人赚钱的工具。

“奴隶”,没有人的一切权利,它一针见血地点破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暴露了这种剥削制度的极端反动性。

……教师:下面再请同学们谈谈这些称说的表达特点。

同学们继续发表看法:有比喻,有反复,有借用。

在反复使用中冠有不同的附加成分,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作者借用了一部分称呼,也客观地解释了一些称说,还在抒情议论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性的称说。

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处境,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来源,有的称说表现了作者的愤怒。

……教师:讨论到这里。

应该说同学们对课文中称说的含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但大家注意了没有,我把大家找出的二十几处称说有意识地板书为三块。

一块为作品开头部分的称说,一块为介绍包身工的来历等内容的称说,一块为作者用来揭露包身工制度实质而安排的称说。

大家要思考:第一,三“块”称说的表达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二,三“块”称说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第三,三“块”称说在表达文章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第四,称说在表现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现实意义;(2)掌握作品中的重要概念、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意;(2)认识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3)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激发学生思考;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阅读《包身工》,了解作品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素材;2. 学生准备:预习《包身工》,了解作品背景,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包身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现实意义;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作品,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作品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5.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6.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7.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意,认识社会现实;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10. 教学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包身工》的主题思想和背景。

2. 掌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事件。

3.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社会意义。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简介《包身工》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分析作品的开篇和主要情节。

3.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

4. 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2.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封面、作者照片和重要情节图片。

2. 文献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扩展学生视野。

3. 网络资源:分享与作品相关的视频、音频和网络文章。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包身工》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作品,理解情节和人物,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作品的主要观点,提出思考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3.2 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2. 阅读理解:15分钟3. 分析与讨论:20分钟4. 案例分析:15分钟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

2. 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包身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班

包身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班

包身工教案小班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包身工的常见操作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手工艺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 包身工的基本概念和工具介绍- 包身工的常见操作和技巧- 包身工的模拟练习和小项目- 包身工的团队合作活动2. 教学方法:- 以讲解和示范为主,结合体验和实践。

- 学生互相观摩和交流,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和创作。

-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 积极引导学生对包身工的印象和了解,提问激发兴趣。

2. 新知输入(15分钟)- 介绍包身工的基本概念和工具,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摸索认识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 示范包身工的常见操作和技巧,让学生理解正确的操作方法。

3. 练习与实践(30分钟)- 分发包身工材料和工具,让学生模拟练习包身工的基本操作。

-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型手工艺品。

- 学生互相观摩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成果。

4. 团队合作活动(2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包身工的挑战任务。

- 要求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创造力。

- 最后,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互相欣赏和评价。

5. 总结与小结(15分钟)-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包身工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 总结包身工的基本操作和技巧,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成长和进步。

- 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手工艺品的热爱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包身工的认知和操作。

2. 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

3. 收集学生创作的手工艺品,并对其进行评估和欣赏。

五、教学延伸1. 邀请包身工的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和示范,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组织学生赴包身工工作室或博物馆参观,与专业人士互动交流,增加实践经验。

六、教学反思通过包身工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培养了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理解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包身工的悲惨命运,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学习本文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旧中国的上海,有一群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她们每天过着非人的生活,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她们被称为“包身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先生的《包身工》,了解一下她们的悲惨遭遇。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

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他的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

《包身工》是他于 1935 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等特点。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8 段):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展示了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

第二部分(9-17 段):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描绘了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

第三部分(18-25 段):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了她们恶劣的劳动条件。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包身工”的含义;(2)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如何将自己的观点清晰、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认识奴隶性质的包身工制度;(2)培养同情心,关爱弱势群体;(3)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包身工”的含义;2. 分析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3.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概括文章中描述的包身工的生活状况;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的包身工的悲惨遭遇;3. 深入领会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和对劳动者的关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夏衍及作品背景;(2)提问:“包身工”这个词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让学生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3. 合作探讨:(1)小组讨论:分析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2)小组展示: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4. 分析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2)引导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包身工的生活状况;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的包身工的悲惨遭遇;3. 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以及如何关爱弱势群体。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包身工》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把握《包身工》的主题及现实意义1.2 教学内容简介夏衍及《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分析《包身工》反映的社会问题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包身工”的了解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包身工”有直观的认识简介作者夏衍及《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分析《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封建主义残余、劳动者权益受损等第二章:作品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理解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冲突2.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冲突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顺从、坚韧、无奈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冲突第三章:作品情节分析3.1 教学目标理解作品的情节安排及意义分析作品情节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3.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情节安排及意义探讨作品情节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3.3 教学方法采用情节分析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3.4 教学步骤梳理作品的情节脉络分析情节安排的意义,如反映社会现实、突出主题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作品情节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第四章:作品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理解作品的主题及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4.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及现实意义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4.3 教学方法采用主题探讨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分析作品主题的现实意义,如劳动者权益保护、社会进步等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作品进行拓展阅读的兴趣5.2 教学内容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5.4 教学步骤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六章:作品艺术特色分析6.1 教学目标鉴赏作品的语言、叙事手法等艺术特色理解作品艺术特色对于主题表达的作用6.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艺术特色探讨艺术特色如何强化作品的主题表达6.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细读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6.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风格,如白话文的运用、生动的描绘等分析作品的叙事手法,如顺叙、插叙等探讨艺术特色如何强化作品的主题表达,如对比、讽刺等第七章:作品的历史背景分析7.1 教学目标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7.2 教学内容介绍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内容、主题等的影响7.3 教学方法采用历史背景分析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7.4 教学步骤介绍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如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状况等分析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如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的影响第八章:作品现实意义探讨8.1 教学目标理解作品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8.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8.3 教学方法采用现实意义探讨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8.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现实意义,如劳动者权益保护、社会进步等分析作品现实意义,如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第九章:课堂小结9.1 教学目标强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9.2 教学内容强调作品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9.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9.4 教学步骤强调作品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十章:课后作业布置10.1 教学目标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兴趣10.2 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作品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研究论文10.3 教学方法采用课后作业布置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10.4 教学步骤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研究论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和研究兴趣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1. 第一章的“作品背景分析”:了解夏衍及《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作品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作品的土壤。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2)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3)结合生活实际,学会批判性地思考社会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劳动者的关爱,培养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的价值观;(2)认识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事件;(2)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社会现实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2)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作品内容;(2)学生自主探究,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3. 合作探讨:(1)比较分析作品中的艺术特色;(2)结合生活实际,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实;(3)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2)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关注对作品内容的理解;(2)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

3. 综合评价:(1)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2)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现。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把握;(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2. 教学改进:(1)针对教学难点,调整教学策略;(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关键信息一、教案名称“包身工”教案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难点(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包身工的背景知识。

2、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包身工的生活状况。

(2)分析文中对包身工的描写手法。

3、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包身工制度的成因和危害。

(2)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

4、总结归纳(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强调重点知识点。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中类似的现象。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等。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1 引言本协议旨在对“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的相关内容进行明确和规范,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111 背景“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问题。

通过对这一作品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的苦难,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112 适用范围本协议适用于参与此次公开课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以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

12 教学目标的详细阐述12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文学常识以及重要的语句和段落。

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包身工教案(优秀7篇)

包身工教案(优秀7篇)

包身工教案(优秀7篇)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欣赏周围的美景时,当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和家人幸福地交流时,我们不会想到,还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只有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忍受非人的折磨。

她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三、文章结构:1.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集中写了她们一天的生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进行评价。

明确: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居住低劣四点半钟:早饭情景?饭食粗劣五点钟:劳动情况?条件恶劣2.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包身工》教案优秀8篇

《包身工》教案优秀8篇

《包身工》教案优秀8篇《包身工》教案篇一一、说教材《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

在教学中,有些新教师授课因为“选材不严”,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用,而有些老教师授课因为“开掘不深”,对主题常常没有点“透”,功亏一篑。

怎样体现出它的特点,使教学也呈现出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呢?经过思索,我打算采用这样一些方法:一、争取时间,长文短教我首先将熟悉课文这样一个程序交由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通过布置:(1)“思考和练习”五─准备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2)请给包身工下个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这样两个作业敦促学生对课文进行琢磨和钻研。

上课时我单刀直入,撇去枝叶,以检查预习的名义直奔主题,先由两名学生讲述“包身工”和“芦些棒”的故事,再由其他学生汇报自己做预习第2题的答案,并在学生讨论,评议的基础上让他们明确:(1)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身体无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2)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他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

“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

“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

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

(3)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4)标题中的“包身”二字,突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女童工的残酷剥削的罪行,控诉了他们的野蛮残暴的统治手段,以激起人们的`义愤和同情,这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在让学生讨论,明确上述内容的同时,我在黑板上设计了如下板书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日本资本家拿摩温半殖民地包身工奇妙一仆二主中国二老板带工的半封建(主题)包包身契通过解释含义,明确了主题之后,我再提纲挈领,让学生设想和揣摩怎样围绕主旨选材和谋篇布局,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包身工教案优秀8篇

包身工教案优秀8篇

包身工教案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包身工教案优秀8篇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包身工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标教学目标:1. 了解包身工职业的定义和职责;2. 掌握包身工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技术操作技巧;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装行业愈发繁荣。

包身工作为包装行业中的重要一环,其技术和职责要求越来越高,成为了初中技术实践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本教案是基于对《包身工》这一职业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包身工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 包身工的定义和职责;2. 包身工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3. 包身工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

教学方法:1. 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介绍包身工的定义和职责;2. 分析包身工的工作流程,讲解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3. 进行实际包装操作演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 分组合作,完成一项包装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概念引入:观看包身工作的相关视频和图片,学生通过观看了解包身工的定义和职责。

2. 工作流程介绍:对包身工的工作流程进行介绍,包括以下环节:a. 产品测量和设计:测量产品的尺寸和形状,进行包装设计;b. 材料准备: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切割和加工材料;c. 包装操作:将产品放入包装材料中,进行包装操作;d. 质量检验:检查包装的质量和完整性;e. 包装标识:标注产品的相关信息;f. 包装运输:将包装好的产品进行运输。

3. 技术要求解析:对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进行详细解析,包括以下方面:a. 测量和设计:准确测量产品的尺寸和形状,进行合理的包装设计;b. 材料准备: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准确的切割和加工;c. 包装操作:掌握包装操作的规范和技巧,确保包装质量;d. 质量检验:仔细检查包装的质量和完整性,确保产品安全;e. 包装标识:标注产品的相关信息,确保信息准确可靠;f. 包装运输:掌握安全的运输操作,防止包装破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通过解读文本,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结合具体句子,学习课文的修辞手法。

2.结合具体段落,体会并学习运用课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给包身工下定义:对课文的8-11段和35段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来历:被诱骗的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

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背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板书)时间:20世纪30年代地点:上海东洋纱厂来历:贫困农家女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实质:赚钱机器命运:极其悲惨二、探究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作者怎样来展示包身工的生活的呢?)(精读1-6自然段16-20自然段的节选,完成教师所给的题目。

)1、全班同学朗读1~6段学生完成以下练习:(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A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 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 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

答案:D(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答案: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答案: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

答案:乱哄哄。

B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答案:住的地方太狭窄。

C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A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

答案:狼狈不堪。

B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C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提示:兴奋?害怕?冲动?还是鲁莽?)答案应是:害怕。

D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3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答案: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6段和第7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答案: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

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

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

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2、请3个同学分角色朗读16~20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8段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答案: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

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

“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

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3)比较两个阅读材料,同样是写包身工,在选材上这两段材料上有何区别?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

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

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

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

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

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这里,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

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

通过“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4、找一找,文中还有那些点面结合的描写。

(28-31段;36-47段)5、学习并运用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如果要求你写一个劳动的场面,你怎样通过点面结合的方法把它描述出来呢?试一试,相信自己准能行。

下列词语可供选用。

热情高涨汗流浃背热火朝天扫的扫,拖的拖一尘不染干干净净惬意窗明几净洁净注意:只是写一段话,不是作文,要点面结合!举例:大扫除开始了,全班同学热情高涨,扫的扫,拖的拖,干得不亦乐乎。

小明尤其卖力,他是擦窗户的,看他先用湿抹布擦一遍,再用废报纸精加工,一会儿工夫,窗户被他擦得干干净净,他看着洁净的窗玻璃,很惬意的样子。

半节课工夫,教室里窗明几净,大家虽然汗流浃背,但都充满劳动的快乐。

小明是“点”,全班同学是“面”,点面结合。

三、分析35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答案: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答案: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答案:(1)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

(2)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3)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合作探究:四、全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找一找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还找到哪些?(1)对比。

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

前者,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穿的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

而后者,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部之类的买卖。

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

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

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外头的工人则“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换取好的工种。

通过这种对比,真实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2)比喻。

比如“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

这段话里,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除了明喻之外,用得最多的是借喻。

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借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做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另外,还有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了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工看成赚钱工具的罪恶本质;用“罐头”借喻日本纱厂,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

(3)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

也就是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

比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

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