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艺术

内容摘要:鲁迅先生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不仅有深刻

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充满了深沉的艺术张力。他在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具有不同凡响的深厚功力,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各具风貌,栩栩如生,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命名往往能深化主题,暗示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形态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又能反映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特定的环境和氛围又往往渲染和烘托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和不同命运。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运用是鲁迅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艺术手法。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塑造艺术

小说是以人物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包含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其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作品的主题思想,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是说小说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构成一篇完整的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形象塑造的是否鲜活真实感人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确定着小说的成功与否。

我们知道鲁迅小说的核心主题是“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与封建道德礼教以改造国民性,造就新国民。目的在于唤起人们的觉醒,荡涤无知、冷漠与愚昧,掀掉旧社会、旧思想“吃人”的筵席,实现人的尊严与解放,争取科学与民主,建设新的国家、新的社会。它配合新文化运动,渴望新文化的诞生,呐喊新生活的降临”①。因此,他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真实感人、栩栩如生典型人物形象,真实细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一、极其深刻的艺术化人物命名

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命名,有着极其深刻的艺术,对人物的塑造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暗示情节等作用,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联想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出了人物的外形特点。又如《阿Q正传》

中的阿Q,光秃秃的头的后面,拖着一根小辫子,这“Q”不正是其外在形象的写照吗?

读着这些名字,我们就仿佛见到他们的主人,真是“借一斑知全豹,以一名传精神”。鲁迅小说中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作品人物“人如其名”,《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伤逝》里的“小雪花膏”也一样,非常清晰地勾画出一副爱慕虚荣、不务正业而多嘴的无聊面孔。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有的“假洋鬼子”,这一名字正好把这一人物的封建性和买办性混合在一起。从这一名字中,我们似乎看见了他那副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的丑恶嘴脸。

我们知道,姓名一般都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这些也能反映当时社会的一般生活背景、时代特征等等。如:从上世纪到现阶段出生的幼儿一般都选双音节的重字命名,如:盼盼、毛毛等,这就充分反映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期独生子女的社会特色。“鲁迅笔下人物所用的名字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如“九斤老太”之类,无不从市井村坊拾取,极其俚俗,再如“华大妈”“夏四奶奶”;女人须从夫名,如“祥林嫂”;以及按照命中“五行”所缺来取小名,如“闰土”“水生”……这些名字,无不深深涂抹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②。

另外,“鲁迅小说中的人名,还往往烙有深刻的阶级印记。小说中诸如“赵太爷”“夏三爷”“鲁四老爷”“钱大爷”“赵七爷”等等,一个个都是当时的权贵。他们的名字中都共有一个“爷”字。在旧社会,“爷”是有身份有特权的人的称呼”③。鲁迅小说中的这些人物名字分明告诉我们,在旧社会,一旦为“官”了,就得以“爷”相称了。

二、揭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动作形态描述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喜欢通过描述人物的形态动作,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反映社会现实。例如《药》的主人公华老栓的性格,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的。华老栓是一个小茶馆的主人,勤快、朴实、谨慎而又愚昧。他每天“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地给人冲茶”

。辛勤劳动积赞了一包洋钱,准备给儿子小栓治痨病,却寄希望于人血馒头。当得知人血馒头即将到手时,他半夜里“忽然坐起身”,“一面听着”儿子小栓咳嗽,“一面应着”老伴的问话,“一面扣着”衣服,“伸手”向老伴要钱。接着作者有一个出色的动作细节描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出门走到丁字街上,遇上几个人,他又“按了按衣袋,硬硬的还在。”这里的一“抖”一“按”的两个细微的动作,比较细腻的展示了华老拴性格特征,一个老实巴交的处于社会地层的劳动人民的形象,他一方面心疼来之不易的洋钱,一方面又爱子心切的心理跃然纸上。当刽子手康大叔“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在一点一点的往下滴”的时候,“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这里的“按”,这里“抖抖的”更加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华老栓谨慎小心而又麻木不仁的性格特征。

再如《一件小事》,当老大娘因为破棉背心兜着车把摔倒了时,人力车夫毫不迟疑地“立住脚”,又“毫不理会‘我”的劝告,“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当得知老大娘“摔坏了”,人力车夫“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来到那巡警分驻所。这“立”“放”,“扶”,“搀”,以及两次“毫不”,集中表现了处于生活最底层劳动人民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质,在作者、读者的心目中树立起高大形象,令人肃然起敬。

三、独特而成功的心理描写

在通过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方面,鲁迅先生也非常出色。在他的小说里有许多成功的心理描写,如:对典型人物的心态描述。《阿Q正传》描述了一无所有的农民阿Q“神往”革命的心态。当他得知“革命党便是造反”,便萌发反抗的意念,而感到“快意”,“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于是,便有他在未庄第一个

发出“造反了”的革命呼声,同时对革命产生种种奇特的幻想。阿Q一方面迫切希望加入革命行列,幻想着“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邀他去造反;另一方面幻想着他对革命的要求,报复那“该死的小D和赵老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四处劫取财物,什么“元宝,洋钱,洋纱衫”,什么“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什么“钱家的桌椅”,而且“自己不要动手了,要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还要娶女人成家,“赵司晨的妹子真丑,

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至于假洋鬼子的老婆,……,不是好东西”

,“秀才的老婆是眼泡上有疤的”,而吴妈“可惜脚太大”。这一心理描述可谓十分生动形象逼真,正因为辛亥革命的特殊社会背景,以及阿Q革命的弱点,也就决定了“不准革命”的必然悲剧。

在心理的自我剖析方面,鲁迅先生也非常独特。例如,《一件小事》刻画车夫形象,主要描写他的行为。刻画“我”的形象则主要描写心理活动,一直在想,想了很多很多:当老大娘被摔倒时,“我”料定“老大娘没有受伤”,只是“装腔作势”,“真可憎恶”;当车夫对老大娘表示关怀,“我”则认为是“多事”,“自找苦吃”。还劝起车夫来,“走你的罢”;当车夫的高大形象树立在“我”的面前时,使“我”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刹时高大了,而且愈来愈大……”。这是作者内心自我剖析的开始。在“一种威压”下,终于不假思索地抓出一把洋钱请巡警交给车夫。通过对一些事物、现象产生的内心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也屡见不鲜,例如:《故乡》,在叙述作者回到那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即将见到那少年时代的朋友闰土时,“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十一二岁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里是作者对过去的回忆,通过回忆又又联想到现在的闰土是什么样子,“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回想起闰土的经历和故乡的变迁,便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文章通过作者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描写,对突出主题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精练准确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通过精炼而准确和高度个性化人物语言,勾勒和揭示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性格是鲁迅小说的突出特征。例如:在《一件小事》中,老大娘倒地后,只三句对话便表现三个人的性格和思想。“没什么的,走你的罢”,集中表现“我”的麻木不仁和无动于衷,安然坐在车上,急着要走的神态。“你怎么啦?”十分真切地表现出车夫对事故的发生深感内疚,要勇于承担责任及其对老大娘的关切。“我摔坏了”,活现出老大娘受伤后的痛苦心情,渴望得到救助。精炼准确的语言能使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用符合人物特征的个性化语言结合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其心理变化是鲁迅小说的又一个突出特征。

例如:小说《药》,“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浑身黑色的刽子手康大叔站在老栓的面前时,他不敢去接人血馒头,康大叔嚷道:

“怕什么,怎的不拿!”接着一把抓过洋钱,捏了捏,转身走了,嘴

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这段语言描写表现了旧社会专事行刑杀人的刽子手狰狞、残忍、贪婪的鲜明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