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讲义08第8讲 记忆
《实验心理学教学课件》第八章记忆.doc
第八章记忆1、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每一结构都有口己的特点,如感觉存储、如时存储与长时存储作为三种不同的记忆结构,在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容量和遗忘快慢等方面有所不同。
A.感觉存储视觉形象存储-部分报告法视觉形彖的存储叮以瞬间保存较多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也可以飞快地消火。
听觉回声存储■部分报告法B.短时记忆容量——记忆广度测验、组块测量声音编码——人们更容易记住听觉呈现的材料。
区别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实验——自由回忆任务系列位宜曲线——近因效应、首因效应。
为得到这个目标:近因效应來自短吋存储,首因效应来自长时存储。
以不同的系列顺序呈现给不同的被试,用拉丁方的方法做到不完全的平衡。
得到: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都对首因效应与渐进线有显著作用,但不影响近因效应。
还得到负近因效应:近因部分的回忆率低于系列位置曲线近因部分前而所有部分的凹忆率。
显著特点:在最后的自由冋忆屮所有系列的最示几个单词的冋忆成绩显著低于渐近线,而在各个系列的立即H由冋忆中这些单词的回忆成绩最好,表现成为了近因效应。
另外一种方法恒定比例法:三种条件卜•的系列位宜效应:自由回忆、延迟回忆、连续分心实验立即自由冋忆产生了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延迟自由冋忆消除了近因效应,而连续分心实验表现出典型的系列位置]11|线.项FIZ间的间隔时间/某项冃呈现完毕到开始回忆的时间部分报告法:2、记忆的加工层次3、记忆的提取过程4、启动效应与记忆系统启动效应:是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基本特征是与意识分离,是一种无意识的记忆。
启动效应又分直接启动与间接启动O测量方法有知觉辨认、词干补笔、补笔等。
碰巧填对的概率是机遇概率,作为测录启动效应的基础值。
它们又叫做内隐记忆测验,特点是不要求被试冇意识地去提取信息,而是专注于完成眼前的作业即可。
而非外显记忆测验,通过自由回忆和再认等传统的测验记忆的方法,其特点是这些测验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去提取信息内隐记忆测验会受到外显记忆测验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第八章读书笔记
第八章记忆与学习无意义音节:艾宾浩斯用德文字母的一个元音和两个辅音制成2300个无意义音节,把它们编成长短不等的音节,一遍遍地读,直到能够背诵时为止。
节省法:艾宾浩斯测量出重新学习音节表和原来学习音节表的时间和遍数,计算出学习时间和遍数的节省量,作为记忆效果的量化指标。
节省量=(OL-RL)/OL×100%(OL为初始遍数,RL为重学遍数)他用节省法测量:a不同长度的音节行(材料多寡)对识记的影响如何;b保持怎样随重复次数而变异--保持是重复次数的函数;c遗忘怎样随时间而变异--遗忘是时间的函数(遗忘曲线);d同一材料的直接联想和间接联想、顺序联想和反向联想的测量。
巴特利特的研究:采用3类学习材料(民间故事、描述性散文段落、图画)。
主要包括2种方法(重复再现、系列再现)。
系列再现工程中人们记忆的变化还存在4种趋势(精心组织、简单化、命名、细节的保存)。
瞬时记忆:即感觉记忆,指感觉刺激停止后所保持的瞬间印象。
系列位置效应:指系列中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项目通常学习得快一些,而且错误少一些,而中间位置的项目学习起来则难得多。
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对词表中最开始位置项目的回忆增强。
近因效应:指对词表中最末尾处项目的回忆增强。
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材料驱动过程,是无意识的和不需要注意资源的过程。
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
短时记忆: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元记忆:反映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是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
它是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测和元记忆控制。
客体记忆:包括如前所述的各种记忆类型,它们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
多重记忆系统说:认为记忆是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而每个子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
实验心理学讲义(8)
第二节 记忆的类型
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1968年, Atkinson和Shiffrin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 模型(The Multi-store Model of Memory)。该模型把记 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 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出来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 (1)简略、概括 (2)完整、合理 (3)详细、具体 (4)夸张、突出
在对遗忘曲线进行研究中,发现不同的记
忆测量方法得出的遗忘曲线各有不同。
应用不同的记忆测量方法得出的遗忘曲线
二、学习的早期研究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研究 在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条件刺激必须在 时间上与无条件刺激结合。结合的次数越多, 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消退的速度就越慢。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 操作性条件反射遵循效果律原则,即:如 果一个操作反应发生后紧接着给予强化刺激, 则该操作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与 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性条件反射着重考察 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促进或促退作用。 正强化与负强化、消退、行为塑造
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之间的比较
(三)神经生理过程的一致性
PET 、fMRI 和ERP的研究均未发现错 误记忆和真实记忆的神经生理过程有明显 不一致之处,暗示了两者间的共同联系。 (四)共同的影响因素 许多研究均发现,影响错误记忆的多 种因素(如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 间、测验效应、重复学习、年龄因素、健 忘症患者、词表特性等),同样也影响着 真实记忆的效果。
其中,OL为初始遍数, RL为重学遍数
遗忘曲线
(二)巴特莱特和再生实验
英国心理学家Bartlertt认为,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 学习与记忆的材料来避免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 会把实验完全限制在人为的环境中,缺乏现实意 义。 1932年巴特莱特发表了《记忆:实验社会心理学 的一项研究》,将日常生活中的记忆特征作为研 究的主要内容,使用民间故事、描述性散文段落 和图画等有意义的材料进行研究。 他的研究主要包括了两种方法:一种是重复再生, 另一种方法是系列再生。
实验心理学第八讲_反应时
2021/8/5
33
+ 反应时间的“开窗”实验方法实例
– 字母转换实验:
所呈现的刺激:1-4个字母或字母串 + 数字 要求被试把每个字母按英文字母表中的位置转换到
该数字所指的位置上的字母,如:
A+3 D KENC+4 OIRG
2021/8/5
34
2021/8/5
35
影响反应时的因素
1. 反应时间与刺激强度
效应活动开始
+ 是实验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之 一
2021/8/5
3
研究历史
+ 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 + “人差方程”——不同观测者所得数据的差异。 + 1850年生理学家Helmholt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神
经的传导速度。 + 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发明了分离反应时
– 练习越多,反应时间越短。其变化是逐渐的, 最后达到反应时间不可再减少的最小限度。
– 反应越复杂,经练习,反应时间变化幅度越 大;简单反应,反应时间的变化幅度较小。
2021/8/5
47
9. 反应时间与个体差异
– 被试之间的反应时间存在差异
– 同一被试在相同条件下,其每时每刻的反应 时间也会因其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某些变化而 不同
2021/8/5
28
第一阶段,改变检 测刺激的质量,发 现对一个残缺、模 糊刺激的编码比对 一个完整、清晰刺 激花的时间较长, 而且对不同大小记 忆表的影响类似
2021/8/5
29
+ 第二步,改变记忆表 中项目的数量,得出 记忆表大小与反应时 间之间的线性关系, 证实了系列比较阶段 的存在。
心理学考研资料-实验心理学-记忆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心理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第八章记忆一、艾宾浩斯与巴特利特的研究艾宾浩斯(1850~1909)与巴特利特(F.C.Bartlett,1886~1979)是记忆研究的两位先驱,虽然他们研究记忆的途径是对立的,但两人都对后来的记忆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艾宾浩斯的研究Ebbinghaus受到Fechner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启发,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英国经验主义者所描述的联想过程。
他在人为的实验室条件下产生联想,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记忆进行客观的测量,我们称之为新联想主义心理学。
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造了两个工具第一是无意义音节;(nonsensesyllables)第二是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
(savingsmethod)1、遗忘曲线2、关于联想的实验a-b-c-d-e顺向联想(直接联想)e-d-c-b-a反向联想a-cb-d (间接联想)艾宾浩斯在小结他研究记忆的方法时写道:在研究心理过程时应用所谓自然科学的方法,遇到两种根本性的困难:第一、心理活动的经常变化和反复无定使之不能布置稳定的实验情境;第二、心理过程无法测量或计量。
对此项工作的评价一种批评是他制作的无意义音节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且各音节之间的难度也不一定相等。
另一种批评是关于他自己做被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可能产生前摄和倒摄抑制;他自己知道了每一个实验的目的,这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微妙的影响;以他自己一个人的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其他人身上去等等。
这些批评并不是全无道理,但艾宾浩斯介绍了测量记忆的方法,较好地控制了实验条件,不仅对记忆过程进行了客观的研究,对遗忘量也做到了数量化。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五节前瞻记忆
任务是当通过已设定在该时间要完成某项任务的
那些小格或者碰到指定的事件时,向主试报告要
求完成的那些任务。
实验二为“真实的一周”,任务基本与前面的 一样,但也不必真正去做,只要在便携式的录音
机前(有时间记录功能)说明一下即可视为完成
了前瞻记忆任务,要求是不能有外部提醒物。
前瞻记忆的研究
TAP效应 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前瞻记忆
含义
前瞻记忆是指对于预定事件或未来要执行 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 回溯记忆:是对过去发生事件或行为的 记忆。即记忆信息均指向过去。
前瞻记忆的类别
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需要人们在一个特定 时间或在一段时间过后去执行一个行动。 如12:00去办公室找辅导员;
下星期二去做实验;
实验3
兰德尔和反”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开发出一种名为 “虚拟的一周”的老少皆宜的游戏。参加者随 骰子的转动而沿着木板移动,路过事件框架时 拿起事件卡,卡上标明一天的活动和三个关于
活动的选择,
在作出一个选择后,翻转卡片,此时卡片上会 出现要求掷骰子的命令(干扰任务)。前瞻记忆
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要大于基
于事件的。
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的关系 Einstein和McDaniel(1990)曾指出前瞻记忆任务
包括两个成分:前瞻成分(prospective com-ponent) 和回溯成分(retrospective component)。前瞻成分 是指个体必须记住在适当时机去执行一项活动; 而回溯成分是指个体必须记住要去执行的这项活 动内容以及执行活动的时间。
因此,在实验设计上,进行中任务和靶事件 就有4种组合情况,即语义-语义,知觉-知觉, 语义-知觉,知觉-语义。一些研究表明,前两 种情况,即进行中任务和靶事件加工类型一致 时,前瞻记忆的表现好于后两种,这就是TAP
记忆实验PPT教学课件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Memory 17
1966年Baddeley扩展了Conrad的发现,他 呈现给被试一连串的5个单词
单词有类似的发音(如man, mad,
cap,can,map)——回忆率最低
单词发音差别较大(如pen, rig, day,bar,sup)
单词意义相近(如huge,big,broad, long,tall)——回忆率高
结果:回声存储容量为4.9个项目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Memory
11
2. 短时记忆(STM)
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通往长时记忆 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短时记忆对 信息的贮存具有暂时性、动态性和操作性 的特点。 Baddeley (1986) :工作记忆的 3个成分
容
量
大
消退 0.25~s
无限
可能无丧失、由于干扰导致 无法分辨信息或“捉住”信 息 几分钟到几十年 提取线索、可能的搜索过程
9
信息的丧失 痕迹存在 提 取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记忆)【圣才出品】
第8章记忆1.什么叫做部分报告法?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怎样进行实验获得系列位置曲线?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区分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证据有哪些?答:1974年Simon指出,以组块为单位的短时记忆容量并不恒定,因而应该同时考虑用于背诵更长音节的额外时间。
后来,Zhang和Simon接受了Baddeley的发音回路概念,但假定2s这一限定时间不仅是为了发出音节,同时也是为了让发音机制去提取每一个新的组块。
(1)他们提出了一个公式来估计提取每一个组块的时间(a),发出每一个音节的时间(b)。
公式为:T=C[a+b(S-1)] ①公式中C是组块数,S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T是发出容量中所有音节所花时间,即存储信息的发音时程。
公式中C与S的数据可在实验中观察到,而T与a、b的比值则可结合实验中若干个C、S数据推算出来。
(2)Simon提出了关于组块的公式:S=5s ②S是立即回忆的音节数(这是可直接测量的);s是一个组块包含的音节数(这是不能直接测量的);5是组块理论假定的数目(即短时记忆容量大约为5个组块)。
公式②可以用来估算组块的大小:S=s/5。
但实际上这是没有用的式子,因为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大小的S,即该公式是不可验证的。
(3)Simon又给出另一个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F=ks ③公式(3)的意思是,F的数值同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s)成比例。
F是单位时间内(如lmin)背诵的音节数目,s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而k则是记忆一个组块所需要的时间。
同②式一样,③式也是不可验证的,因为F可以直接测量,但s不能测量,因而③式本身也是没有用的。
(4)如果把两个假设(短时记忆容量为5个组块;记住一个组块要花ks)结合起来,就可以消除两个公式中不可测量的s,而得到一个新的公式:S/5=F/k,F= S·k/5,如果设a=k/5,那么:F=aS ④在公式④中,F与S都可直接测量,a作为一个常数可以由④给出。
实验心理学之记忆【可编辑PPT】
25
2、记忆的编码过程
I. 编码的途径-组织编码(信息组织) 组块方式的编码是将大量信息组织为小的单元,以提
高编码效率。 移动电话号码: 135-7703-6678 13-888-58742-6 首字母缩写: UNESCO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
“他从农场来”
•
“他从林场来”
•
“他从木床来”
2、记忆的编码过程
H. 编码的途径-形象编码(视觉编码) 形象编码的以心理图形的方式对记忆内容进行编码,
在配合相应的意义编码条件下对于特定内容的有意编码 过程通常具有效好的效果。
22
• 请记住下面几个词
• 气球 天空 导弹 苹果 小狗 闪电 街道 椰树
b. 时间:事件的发生和持续时间也不需 要有意识的分辨;
c. 发生(频率):事件的发生与否。
12
2、记忆的编码过程
C. 有意编码 记住元素的原子量,理解通货膨胀含义
有意编码的特点与自动编码相对,需要意志 的参与,可以依据需要开始和停止。
有意编码过程的典型包括阅读、驾驶和理解 等活动。
有意编码的结果是持久的、可理解及可提 取的记忆内容。
我被气球吊上了天空,骑在一棵飞来的导弹 上,导弹射出一个苹果,掉在小狗头上,小狗受惊后 像一道闪电似地奔跑,窜过街道,冲在椰树上,死了 。
2、记忆的编码过程
I. 编码的途径-组织编码(信息组织) 大量的记忆内容是以组织结构的形式进行编码的。 信息组织包括两种基本的形式:
对于较难记忆的内容通常采取组块方式 对信息进行组织;
• 而无意识的记忆称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即我们没有意识到但确实存在着的过去经验或 记忆。例如,人们能熟练地打字,但是要求他们立 刻正确地说出键盘上字母的位置,许多人往往做不 到,这说明他们有字母位置的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二节内隐记忆PPT课件(模板)
在信息加工模型下进行的记忆研究,尽 管所使用的具体方法、材料和实验条件各不 相同,但一个重要共同点是均把记忆仅仅看 作人们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的恢复。我们把 这种依赖意识提取的记忆类型称为外显记忆 (explicit memory)。
约瑟夫•勒道克斯(1996)曾讲到过一 位因大脑受损而患有严重遗忘症的病人,她 不能记住她的主治医生,因此医生每天都要 跟她握手并作自我介绍。一天,当她要和医 生握手时,却下意识地猛然将手缩了回来, 因为前一天主治医生跟她握手时,在手心藏 了一枚大头针并扎疼了她。之后,当医生再 作自我介绍时,她都拒绝握手,而且她自己 说不清这是为什么。
❖ 沃林顿和韦斯克兰茨(Warrington & Weiskrantz, 1970)对健忘症病人的实验。他们取四名健忘症病 人为实验组,16名没有脑损伤的病人为控制组,两 组被试在学习单字后进行四项测验。两项为直接测 验,:自由回忆和再认;两项为间接测验:词干补 笔和模糊字辨认。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启动效应的研究为深入探索内隐记忆提供了强 有力的研究方法和证据,并已成为内隐记忆的主要 标志之一。
(二)遗忘症的研究
沃林顿和韦斯克兰茨(Warrington & Weiskrantz,1968,1970,1974,1978)采用 不同的测验形式对遗忘症患者的记忆进行了考察, 结果均发现,虽然严重遗忘症患者完成传统的再认 和自由会议任务存在明显的障碍,但当采用残图识 别测验和部分线索测验(现称为词干补笔测验)时, 他们的成绩却与正常人接近。研究结果表明,遗忘 症患者也能保持语词信息,但这种保持要在特定的 测验中才能体现出来。
复杂的规则知识。 从现象上看,内隐记忆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的现象。
实验心理学记忆课件课件
第14页,幻灯片共73页
间接测验
知觉辨认(perceptual identification) 词干补笔(word stem completion) 补笔(word-fragment completion)
第15页,幻灯片共73页
任务分离(实验性分离)
完成不同的测验任务所需要提取的信息是不同的.
人们把在同一自变量在不同测验任务下产生不同结果的情形称为实验 性分离(experimental dissociation),也称任务分离。
“符合实验性分离逻辑的实验是这样的:控制单一的变量而比较在两 种不同的测验任务中变量的效应…,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测验 任务中的结果,但不影响另一种测验任务的结果,或者变量对两种 测验任务的结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 Tulving,1985)
视觉空间模板
双任务范式 干扰范式
中央执行系统
语音环路 •默读复述 •存储
视觉空间模板 •复述意象和空间 •存储
随机生成任务(random generation task)
第8页,幻灯片共73页
长时记忆的研究——Ebbinghaus
第9页,幻灯片共73页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表 8.9 公认的语词记忆的 3 种存储器之间的差别
Roediger等人则提出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 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dures approach)
23
第23页,幻灯片共73页
Roediger等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外显记忆与内隐记
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认知 程序(或过程)不同而已。这种观点包括4个基本假设:
包含测验:对学习阶段的变位字、视觉呈现词、听觉呈现词均进 行“新”“旧”再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记忆与学习关键词节省法 再现法 经典性条件反射 中性刺激 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 退化 系列回忆 对偶联合回忆 自由回忆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前瞻记忆 回溯记忆 错误记忆 真实记忆 DRM 范式 内隐激活反应假设 模糊痕迹理论 元记忆 客体记忆 启动效应 多重记忆系统说 迁移适当加工理论 任务分离 加工分离 人工语法范式 序列反应时任务 矩阵扫描任务 序列推测任务 复杂系统控制范式课程讲义第一节 记忆与学习的传统研究一、记忆的早期研究(一)艾宾浩斯和节省法研究艾宾浩斯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研究的材料,并发明了节省法来测量记忆效果。
他用节省量作为记忆效果的量化指标,即重新学习时所节省的时间或遍数与初次学习时间或遍数比值。
%100×−=OLRL OL 节省量 多次重复研究后,他得出著名的遗忘曲线,该曲线表现了遗忘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可见,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
节省的百分比2040 60 801001 82448 间隔时间(小时)图8-1 遗忘曲线(采自Ebbinghaus,1885)(二)巴特莱特和再生实验巴特莱特使用故事和图画等有意义的材料进行研究。
研究主要包括两种方法:重复再生和系列再生。
由此发现当信息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时是怎样被扭曲的,而这些扭曲信息的出现是记忆功能不完善的表现。
巴特莱特认为在系列再生过程中人们记忆的变化存在以下几种趋势:①习惯性表征的变形②精心组织③简单化④命名⑤细节的保存。
因此他指出,任何学习和记忆都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当这些图式与正在记忆的内容相冲突时,人们便会歪曲记忆内容,使之更适合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研究除了国外的一些经典研究,我国心理学家也进行过关于记忆内容变化和遗忘曲线的研究。
(1)对图形记忆变化的研究:曹日昌对这种变化进行了分类,他指出和识记图形相比较,记忆所表现出来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①简略、概括②完整、合理③详细、具体④夸张、突出。
(2) 对遗忘曲线的研究:所得遗忘曲线如图8‐2所示,再认曲线的斜率最小,而回忆和预期回忆的斜率最大,这说明以再认指标检查记忆时,遗忘最少,记忆内容的保持时间最长,而以回忆量检查记忆时,遗忘最多,重学1和重组标准则居中。
1重学:即艾宾浩斯所指的节省。
图8-2 应用不同的记忆测量方法得出的遗忘曲线(采自曹日昌,1964)二、学习的早期研究(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研究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无条件刺激结合后,便能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对于中性刺激而言,这时的反应就变成了条件反应,而中性刺激则变成了条件刺激。
在这种条件反射中,条件刺激必须在时间上与无条件刺激结合。
结合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消退的速度就越慢。
经典条件反射可用来解释人们的某些行为。
例如,某些复杂的技能或习惯可被解释为一长串的刺激和反应联结,前一刺激引发的反应,本身又可以作为下一反应的刺激。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若行为伴随某种积极的结果,即强化,那么今后在类似的情况下,这一行为很有可能被重复。
若行为伴随某种消极的结果,即惩罚,那么今后在相似的情况下,这一行为将很少被重复。
若一种行为被强化后,强化物不再出现,那么这一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将逐渐减弱直到完全消失,这种行为的压抑过程被称为消退。
操作性条件反射着重考察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促进或促退作用,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过程更加吻合。
三、记忆与学习研究的传统方法(一)回忆法60801002030405070901001/3 保持百分数 学习后时间(小时)1.系列回忆: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
通常的做法是向被试反复呈现系列刺激材料,及对它们进行反复的测验,直到被试能够准确无误地将其再生出来。
学习或记忆的效果可以通过被试正确回忆出的每个系列位置上的项目数量或错误的数量来进行测量。
研究发现影响系列学习和回忆的最主要因素是每个项目在系列刺激材料中的位置,如图8-3所示。
246810系列位置错误均数图8-3 以两种速度呈现的系列学习曲线(采自McCarey 和Hunter,1953)2.对偶联合回忆:其程序有检验法和预期法。
①检验法: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以检验其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检验程序要重复进行,直到被试全部回忆出来为止。
②预期法:首先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要求被试努力预想对应的反应项目,然后将刺激项目和反应项目成对呈现。
每出现一次刺激项目就要求被试尝试报告反应项目,不管被试能不能报告,间隔一过就同时呈现刺激‐反应项目作为强化或反强化,如此重复直到被试全部记住为止。
在对偶回忆法实验中,刺激材料和配对是极其重要的变量。
3.自由回忆:先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多地记住。
要求被试在回忆时无须回忆呈现顺序,只要能回忆出呈现过的材料即可。
研究发现:①在自由回忆中,仍可以发现系列位置效应。
该效应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前者指对词表中最开始位置项目的回忆增强,而后者指对词表中最末尾处项目的回忆增强。
②人们在自由回忆过程中会采用策略来帮助学习和记忆。
③人们会试图对词表中的项目进行组织,重新排序以促进提取,并使自由回忆的顺序表现出一定的结构。
(二)再认法再认法程序:向被试同时呈现学习过的和未学习过的干扰材料,让他们判断是否是先前学习或记忆过的,以此来考察先前学习过的材料是否能够被正确地觉察出来。
再认测验:是/否再认测验和迫选再认测验,但从理论上讲,两种方法都会受到猜测因素的困扰。
总结:回忆和再认是传统记忆与学习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
它们是不能分割开的,在许多研究中,会同时采用这两类测验来考察被试的记忆与学习效果。
第二节 记忆的类型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把记忆看作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它们在信息的贮存量、保持时间、贮存形式、提取方式、遗忘规律及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等许多方面均存在不同。
外部输入信息丧失信息丧失信息丧失图8-4 记忆的多存贮模型(采自Atkinson和Shiffrin,1968)(一)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斯波林的部分报告法实验揭示出了它的突出特点,即容量大,时间短。
后来的研究还发现,其信息的编码完全依据物理特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单一性。
(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短时记忆对信息的贮存具有暂时性、动态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对于感觉记忆来说,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信息加工单位,组块的大小既受材料性质的制约,又与个体的知识经验相关。
短时记忆的编码存在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种方式。
(三)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刺激进过一定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的记忆。
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区别在于:①容量几乎无限,记忆痕迹保持时间无限。
②它与短时记忆的干扰因素不同。
③短时记忆基本是一个单一系统,而长时记忆可分为不同的系统。
塔尔文依据所贮存信息的类型,将长时记忆划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接收和贮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及这些事件的时空联系的信息;语义记忆是运用语言时所必需的记忆,它接收和贮存各种知识。
佩威奥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为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贮存具体客体和事件的信息,它构成了非言语思维的表征方式;言语系统以言语代码来贮存言语信息,具有听觉-运动性质。
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格拉夫和沙赫特认为外显记忆是通过有意识的直接测试表现出来的,而内隐记忆是通过对记忆的无意识的间接测试表现出来的。
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一)个体差异对内隐与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个体差异对外显记忆的影响十分明显,而对内隐记忆的影响却相对不明显。
(二)学习和测验阶段感觉通道的改变对内隐和外显记忆影响不同学习和测验阶段感觉通道的改变对内隐记忆影响较明显,而对外显记忆的影响相对不明显。
(三)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加工特点不同外显记忆是概念驱动过程,是有意识的并需要注意资源的过程;而内隐记忆是材料驱动过程,是无意识的和不需要注意资源的过程。
若记忆材料在编码时更注重有意义的概念加工,则外显记忆的成绩将提高,内隐记忆却不受影响;若记忆材料在编码时更注重知觉过程的匹配程度,则内隐记忆的成绩将提高,外显记忆不受影响。
三、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根据记忆内容在时间轴上的指向,可将记忆分为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
前瞻记忆: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
回溯记忆:对于过去发生事件的记忆。
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一)成功的前瞻记忆需要回溯记忆艾尔德曼和伯吉斯的研究证明了回溯记忆的顺利进行是成功的前瞻记忆的前提条件。
(二)单向实验性分离的假设大量正常被试的研究表明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是两个不相关的系统。
而且一些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虽然回溯记忆受损会影响前瞻记忆,但是前瞻记忆受损却不会影响回溯记忆。
(三)薄弱的多重系统假设单向实验性分离部分支持了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可能属于多重系统的假设。
但这种假设的基础很薄弱。
原因是实验性分离只在一个方向上得到了证实,即如果可以找到另一种只影响回溯记忆但不影响前瞻记忆的变量,多重系统假设才会更加站得住脚。
总结:对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的研究表明两者存在联系,但目前还不能完全确认它们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四、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按照提取的准确性,将记忆划分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
错误记忆: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过。
真实记忆:正确地报告出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生过的事。
错误记忆中包含了许多关于记忆本质的重要信息,因而对错误的分析则有助于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
已有研究揭示了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间既相似又不同的一些方面:(一)实验程序的相似性错误记忆的经典研究范式DRM范式中,通常会向被试呈现多个学习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关键诱饵)和与它相联系的15个学习项目组成。
在测验阶段,让被试对呈现过的词进行自由回忆和再认。
该实验程序与传统的真实记忆研究程序非常相似,即都为:先学习,后回忆和再认。
只是借助了不同的因变量指标来揭示记忆的不同侧面。
(二)理论解释的共通性错误记忆的理论模型同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真实记忆。
(1) 内隐激活反应理论:学习项目与关键项目语义上的相关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学习项目的激活水平增加真实记忆的可能性,也可以通过提高关键项目的激活水平增加错误记忆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