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近邻-月球【冀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近邻—月球
【教材分析】
《地球的近邻—月球》一课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查阅月球的资料,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月球的运动。
【学情分析】
月球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天体,相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曾有意无意地观察过月球,对月球的变化现象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从书上看到过许多关于月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甚至还有一些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
但总的来说所掌握的资料比较凌乱,需要教师引导,帮助他们整理、分析。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A、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B、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2、过程与方法:
A、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B、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C、持续的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自主性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探究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
A、月相的概念(科学概念)。
B、月相的画法。
C、月相的成因(1、月球不透明,不发光,反射太阳光;2、日、
地、月三者相对位置的规律变化)。
D、月相的变化规律(一个月中:上半月,由缺到圆,月面面积从
西边开始递增:下半个月,由圆到缺,月面面积从西边开始递
减。
一年的各个月中,日期相同,月相形状也基本相同)。
【教学难点】
A、月相的变化规律(要求能够按农历顺序画出一个月的月相)。
B、月相变化的成因。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铅笔、剪刀。
教师准备:圆纸片、PPT、两个白球(一半涂黑)、四个相同大小的同心圆,直径分别为5米和1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巧妙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1)比一比
师:同学们,通过上次课你都知道了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我们来进行一场知识竞赛,由小组长选择题号。
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都有竞争意识,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敢比争先的斗志,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了解学生的水平,检测学生对上节课内容掌握的程度,还对本节课内容做一个铺垫。
]
(2)剪一剪
师小结:真不错。
通过知识竞赛老师相信同学们对月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地球的近邻—月球》(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课下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观察了月球形状的变化,也做了记录表,现在拿出记录表,老师要请30位同学分别剪出一个月的月相。
同学们发现没有,老师刚才提到一个词——月相(大屏幕出示月相概念)。
注意要记好你剪的是哪天的月球,注意剪之前先用铅笔画好,剪完后在背面贴上双面胶。
生:小组合作,动手剪出相应的月球形状。
(3)贴一贴
师:同学们剪得真好!现在分别贴在黑板上,并标好你剪的月球形状所在的日期。
(按初一到十五贴一排,十六到三十贴一排。
有不标准的可以做出修改。
)
[设计意图:动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
二、巧妙引领——推测月相变化规律,大胆假说,模拟验证
A、推测月相变化规律
师:真棒!同学们观察一下,月相的变化有规律的吗?有什么规律?请小组讨论,并回答。
生:先越来越大,再越来越小。
师:说得不错!的确是这样。
(板书:月相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对待科学的探究,首先要进行猜测,让学生先猜测,然后再进行检测,这样能很好地渗透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通过比较猜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推理能力。
]
B、模拟验证,探究月相成因
师:同学们真厉害!那么月相的变化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板书:月相变化形成的原因)为了更直观地观察,老师请大家到教室外做一个游戏。
同学们听好规则:一位同学高举球站在大圈上,其他同学站在小圈内,大圈上的同学绕大圈逆时针走,拿球的时候还要保证白色一面朝向太阳,黑色面背向太阳,并在事先标好的八个位置分别停留,以便其他同学观察并记录,同小组的同学交换位置观察。
[设计意图:一般情况下,当一堂课进行到课堂的后半段,学生经常会因疲惫而松懈,此时我力图通过以学中玩的方式,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知识,亲身体会比较深奥的宇宙奥秘。
这一学生较为喜欢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包括教师的参与),更直观地感知月相变化的成因。
]
C、分析现象,解释成因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哪位同学可以总结出月相变化形成的原因?
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月相变化形成的原因首先是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并且反
射太阳光。
其次是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设计意图:课堂进行到此,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已经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三、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和形成的原因,老师相信大家一定对我们的近邻月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老师希望今后我们同学还能坚持对科学的探索,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做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下课!
[设计意图:课虽结束了,但是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
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要把学生的科学思维继续进行下去,推动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活动,以增加科学探究的兴趣。
]
板书设计:
地球的近邻—月球
一、月相变化的规律
前半月由缺到圆
后半月由圆到缺
二、月相变化形成的原因
【教学反思】
给月相排序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用剪下来的月相贴在黑板上。
对于月相的排序需要学生有较多的观察经验,但这是
很难保证,安排学生在课前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并记录,可快速体验月相的变化过程,而正确地对上半月的月相进行排序对于推测下半月的月相变化非常关健。
另外有两种错觉会对学生的理解产生影响:
1、我们平时看到的月球都是自东向西转,可是实际是自西向东转,对于这种由于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速度引起的错觉,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虽然在课上并不涉及这部分内容,但它确实会对学生的理解产生影响;
2、平时看到的月亮都是在头顶上经过,可模拟实验中却变成在侧面平转,这种空间位置上的错觉对学生的理解也是有影响的。
在对月相排序的活动中,虽然这部分是重点,但并不是很难,较月相成因是很容易的,可是在教学中我用的时间有点长,占用了后面的时间,在进行月相成因认识活动时太仓促,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
我觉得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我能从学生的前概念中发现矛盾引出问题,进而设计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最后全班达成一个初步的共识。
我在本课设计中的实验前指导花了很长时间,这是根据本课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的措施,因为这个模拟实验难度很大,在多次试教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因此实验指导要尽可能做到细致全面。
在师生共同探讨了实验方法之后我让一组学生上台试一试完成这个实验,这是一个“试误”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进行调整,虽然花了较长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
只有在精心指导多次试误的情况下,学生的实验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