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社交网络中的感知计算模型、平台与实践
移动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关系模型建立与分析
移动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关系模型建立与分析社交网络的兴起和普及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移动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在移动社交网络中,用户之间的关系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对于用户行为预测、个性化推荐和社交关系挖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移动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关系模型建立与分析进行探讨。
一、用户关系模型的建立在移动社交网络中,用户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建立。
首先,用户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提供的“添加好友”功能来实现。
当用户将某个用户添加为好友时,就建立了一种关系。
其次,用户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用户之间的互动行为进行建立,比如点赞、评论等。
这些互动行为表明了用户之间的兴趣和交流,可以作为建立关系的依据。
除此之外,用户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用户之间的共同兴趣、共同群组、共同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建立。
用户关系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需要考虑用户之间的距离因素。
用户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用户之间的共同兴趣、交互频率等因素进行度量。
其次,需要考虑用户之间的兴趣相似度。
用户之间的兴趣相似度可以通过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进行度量,比如用户的点赞、评论、收藏等行为。
最后,需要考虑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
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可以通过用户之间的共同好友、共同群组等因素进行度量。
二、用户关系模型的分析用户关系模型分析是移动社交网络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用户行为预测、个性化推荐和社交关系挖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用户关系模型的分析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如下所示:1. 社区发现:社区发现是用户关系模型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区发现旨在识别出移动社交网络中具有紧密联系的用户群组。
社区发现可以通过用户之间的共同兴趣、交互频率等因素进行,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并找到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用户。
2. 关系强度预测:关系强度预测是分析移动社交网络中用户关系模型的关键任务之一。
移动互联网下的社交网络分析与社区发现
移动互联网下的社交网络分析与社区发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便利,人们不仅可以与身边的人保持联系,还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结识新朋友、获取信息与资源。
然而,社交网络的巨大规模和复杂性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社交网络,我们需要进行社交网络分析与社区发现。
社交网络分析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结合了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挖掘社交网络中隐藏的规律和特征。
通过分析社交网络数据,我们可以了解人们的社交关系、信息传播过程以及社交行为的模式。
首先,社交网络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的社交关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与他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交网络数据,了解人们之间的社交关系网络结构,比如朋友关系、亲密关系等。
这些关系网络不仅仅是社交平台上的链接,更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图谱。
通过社交网络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社交网络中的核心节点、社交群体等,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精准的社交网络推广和营销。
同时,社交网络分析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过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大大提高了。
通过社交网络分析,我们可以研究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路径、速度和影响力。
这对于舆情分析、病毒营销和社交媒体推广非常重要。
通过分析社交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传播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信息传播和影响。
除了社交网络分析,社区发现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社区发现旨在寻找社交网络中的紧密结构,即社交群体或小圈子。
通过社区发现,我们可以了解社交网络中的用户群体特征和行为模式。
这对于个性化推荐、社交媒体营销等应用非常重要。
例如,在电商平台上,通过社区发现可以帮助企业精确划分用户群体,推荐符合用户兴趣的商品和服务。
社交网络分析和社区发现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学术界,社交网络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人际关系和行为模式。
移动群智感知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移动群智感知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也对于信息获取和处理的需求越来越多。
传统的传感器网络虽然可以满足一部分需求,但是其种类和数量有限,覆盖范围有限,而且采集到的数据也不一定准确。
因此,移动群智感知网络技术应运而生。
移动群智感知网络(Mobile Crowdsensing Network)简称MCSN,是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感知网络,能够动态地组织社区中的移动设备完成感知任务。
MCSN的核心思想是将移动设备作为感知节点,利用其自身的计算、存储和通信资源,组织形成一种分布式感知网络,将感知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处理和分析。
MCSN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地完成大规模感知任务,提高感知数据的准确度和实时性,同时降低了感知的成本和覆盖范围,增加了感知数据的多样性和丰富度。
MCSN在环境感知、交通监测、健康监护、社交娱乐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MCSN的具体实现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包括感知任务的发布、节点的组织与调度、感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环节。
以下是MCSN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技术点:1、感知任务发布与管理。
感知任务的发布需要考虑到任务的类型、时间、地点、感知内容等因素。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节点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任务调度和节点分组。
需要使用一些高效的算法来确保任务的分配和完成。
2、节点的组织与调度。
节点的选择和组织需要考虑到节点的可靠性、能耗和通信质量等因素。
同时,节点的调度和位置估计也需要采用一些优化算法来进行优化。
3、感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感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MCSN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任务需求,进行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数据分类等工作,同时也需要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和结果评估。
MCSN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下面列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应用:1、智慧城市环境感知。
通过MCSN可以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噪声、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同时可以监控交通流量、车辆拥堵情况等,为城市管理和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社会网络的数学模型
社会网络的数学模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了解朋友们的动态、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想法等等。
社交网络在人们的社交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研究社交网络也成为了现代社会网络科学研究的热门方向之一。
社会网络本质上是一个由节点和边组成的图,因此社交网络的研究与图论、数学建模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图论和数学建模的角度出发,介绍社交网络的数学模型。
一、社交网络的图论模型社交网络是一个由节点和边组成的图。
在这个图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每个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就是图中的边。
社交网络的图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无向连通图在无向连通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人,每条边代表两个节点之间的互动关系。
无向连通图是最简单的社交网络模型,通常用于描述人们之间的社交关系。
在无向连通图中,每个节点的度(即节点与其他节点相邻的边的数量)越大,表示这个人的社交活跃度越高,社交能力越强。
2、有向连通图在有向连通图中,每个节点表示一个人,每条有向边则代表人与人之间单向的社交关系。
有向连通图广泛应用于微博、推特等社交网络平台,因为在这些平台中,人们常常主动关注、转发或评论其他人的信息。
在有向图中,每个节点的出度(即节点所指向其他节点的边的数量)越大,表示这个人在社交活动中的影响力越大。
3、加权图加权图在原有的基础上,为每条边添加一个权值(即边的权重)。
权重反映了节点之间的联系的强度,例如在社交网络中,关注数量、点赞数量、转发数量等都可以作为节点间关系的权重。
加权图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社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息传递等现象。
以上三种图模型仅是社交网络图的基本模型,在实际的社交网络中,还有很多图模型的变体,例如无向图、有向无环图、多重图等等,这些图模型都可以用来描述社交网络中不同的特征和现象。
二、社交网络的数学建模除了用图模型描述社交网络之外,社交网络的数学建模还包括网络结构的分析、网络行为的建模与分析等方面。
社交网络模型及属性介绍
社交⽹络模型及属性介绍title: 社交⽹络模型及属性介绍categories: [理论]tags: [学习⼩结]社交⽹络的属性介绍:为什么获取不到⼀个完整的社交⽹络?社交⽹络过于庞⼤真正的社交⽹络是动态的BFS算法维持⼀个已经发现了但是还没有访问的列表,该算法将新的节点都添加到列表中,并且在访问后将他们删除。
随机采样算法需要种⼦节点的外部列表,例如各种好友列表以及圈⼦⼈员列表。
随机性是采样成功的关键。
通信⽹络中存在的⼀些问题:通信媒体允许信息⼴播,例如会议的发⾔⼈可以同时对所有⼈讲话,电⼦邮件可以同时发送给许多⼈,论坛上⼀篇帖⼦可以供所有⼈阅读,假设每个参会者,阅读者,收件⼈不是要给随机的路⼈,则可以通过将发⾔⼈\发件⼈\发帖⼈\与每个收件⼈分开的边缘来组成星形⽹络与其他的社交⽹络相⽐较,通信⽹络没有严格的⽂档记录,例如交流的内容(执法⼈员才可以获取)Erdös-Rényi 图模型 :⼆项图,总共包含N个节点,最多可以包含N ×(N −1)2个节点,预期的边缘数量为p ×N ×(N −1)2如果 P == 0,⽹络则完全孤⽴,如果P == 1,⽹络则完全图。
如果不确定⽤哪种⽹络就使⽤该模型。
Watts-Strogatz 图模型:Watts-Strogatz图模型是更加接近现实社交⽹络的更逼真的近似值。
该模型将N个节点排列再⼀个环中,然后以p的概率重新布线任何边缘(将其⼀端连接到随机选择的节点),它们给⼈⼀种“⼩世界”的错觉,在⼏何世界中,遥远的节点可能通过短路径相连。
该模型解释了“六度分离”现象,该现象声称,平均⽽⾔,地球上任何两个⼈彼此之间只有六次握⼿[Wat03]。
Barabási-Albert 图模型:不幸的是,⽆论如何扭曲它们,WattsStrogatz⽹络中的节点都不会形成紧密的社区,这也使“⼩世界”⽹络也变得不切实际。
Barabási–Albert偏好依恋模型[Bar03]为综合社交⽹络增加了另⼀层次的现实主义。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社会实践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社会实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正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从社交娱乐到工作学习,移动应用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时代,掌握并应用移动互联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实践。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移动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满足了人们在不同方面的需求。
社交应用如微信、QQ等让人们可以迅速地联络朋友和家人,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游戏应用如王者荣耀、阴阳师等让人们可以在闲暇时刻放松心情,体验不同的世界;工作学习应用如钉钉、腾讯会议等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办公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这些移动应用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的社会实践还体现在了各行各业的创新和进步中。
在医疗健康领域,移动医疗应用提供了便捷的健康管理方式,让患者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进行咨询和治疗;在教育培训领域,移动学习应用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在商业金融领域,移动支付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让支付变得更加便捷安全;在城市交通领域,移动出行应用让人们可以实时获取交通信息,合理规划出行路线。
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各行业的服务水平,也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除了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移动互联应用技术还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突发事件和灾害中,政府和社会组织利用移动应用技术可以迅速地发布信息,展开救援工作;在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中,移动应用让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可以更好地沟通和协作,实现更高效的公益目标。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的社会实践,正在改变着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促进了社会各方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移动应用的普及和使用,个人信息的泄露和隐私的泄霄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移动应用的内容质量和安全性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移动应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怎样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和民生,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创新和实践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创新和实践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创新和实践,也成为了许多公司和个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创新与实践的角度探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
一、移动互联网创新在过去的几年间,移动互联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已经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个人和社会角度上。
这是因为,人们现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访问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
下面是一些移动互联网的创新:1. 移动支付移动支付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一种支付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率越来越高。
移动支付的目的是让人们不再依赖传统的信用卡和现金支付,而是通过使用电子钱包等数字化的支付方式。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两种移动支付方式,它们的崛起改变了我们的支付行为,让我们购物更加方便和高效。
2. 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它将数据、存储、网络和应用程序等资源从本地转移到远程服务器上。
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计算效率,使得个人和企业可以更便捷地访问和管理自己的数据。
3. APP开发自从2008年推出App Store以来,APP开发已经成为了一个火热的行业。
App Store上有数百万个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包括信息、娱乐、购物和工作等各个方面。
二、社交网络的创新社交网络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平台,它可以让人们在在线环境中结交新朋友,分享信息并保持联系。
许多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社交网络也在不断地创新,它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下面是一些社交网络的创新:1. 短视频短视频是一种新型的社交平台,能够让用户轻松地发布和观看短视频。
短视频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抖音、快手和微视是国内较为流行的短视频平台。
2. 直播随着直播的流行,不仅广告主和博主将它作为一种媒介宣传品牌或自我推销,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直播来分享他们的生活。
面向移动用户和时空数据的群智感知方法
结合用户的位置信息,分析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活动规律和社交圈子结构,挖掘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和人口流动模式。
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分析
基于移动用户数据的交通拥堵预测
通过分析移动用户的活动轨迹和速度,实时监测道路交通状况,预测未来的交通拥堵情况和影响因子,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时空数据的交通拥堵预测
从用户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中提取时空特征,如停留点、出行路径、活动时间等。
时空特征提取
行为特征提取
社交网络特征提取
通过对用户操作行为的分析,提取行为特征,如使用频率、操作时间、使用时长等。
通过分析用户社交网络数据,提取社交网络特征,如好友关系、社交行为等。
03
02
01
利用聚类算法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组,将相似的用户行为模式分为不同的簇。
结合时空数据,挖掘交通拥堵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规律,为交通规划和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06
CHAPTER
面向时空数据的群智感知应用
总结词:天气预报预测是群智感知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用户提供的时空数据,可以更准确、更快速地预测天气状况。详细描述:天气预报预测应用通过分析用户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定位信息、传感器数据等,获取移动用户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行为和活动数据,利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出与天气状况相关的模式和规律,从而进行天气预测。技术挑战:天气预报预测需要处理海量的时空数据,同时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这需要解决许多技术挑战,如数据清洗、隐私保护、分布式计算等。应用前景:天气预报预测可以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天气信息,有助于预防自然灾害、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数据分辨率
不确定性来源
社交网络模型
社交网络模型社交网络模型是指一种描述社交关系的数学模型,它用于研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信息传播、群体行为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社交活跃度也越来越高。
社交网络模型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交网络结构、节点之间的关联及信息传播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社交网络的基本概念节点与边社交网络模型中的基本构成元素是节点(node)和边(edge)。
节点代表社交网络中的个体,可以是人、组织、物品等,而边则代表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
边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不同类型的边反映了不同的社交关系。
网络直径网络直径是指社交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长度。
网络直径反映了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是评估社交网络规模和结构的重要指标。
社区结构社会网络通常存在着社区结构,即节点聚集成不同的社区或群体。
社区结构反映了社交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似特征,研究社区结构可以帮助理解社交网络的群体行为和信息传播规律。
社交网络模型的分类基于图的模型基于图的模型是最常用的社交网络模型之一,将社交网络表示为图的形式,节点表示为图中的点,边表示为连接这些点的线。
基于图的模型包括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随机网络等,这些模型可以描述社交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联系和信息传播规律。
基于概率的模型基于概率的模型是利用概率论和统计学方法描述社交网络的模型,其中包括随机图模型、概率图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描述社交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联系概率、信息传播概率等。
基于动力学的模型基于动力学的模型是利用动力学理论描述社交网络的演变和变化过程,其中包括传染病模型、信息传播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描述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过程,了解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
社交网络模型的应用社交网络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社交媒体分析:通过社交网络模型可以分析社交媒体中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信息传播规律、用户行为等,帮助企业和政府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动向。
移动社交网络中的数据挖掘与分析
移动社交网络中的数据挖掘与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社交娱乐还是商业活动,都需要对移动社交网络中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本文将介绍移动社交网络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
一、移动社交网络中的数据挖掘技术1. 文本挖掘文本挖掘是一种从文本数据中提取知识的技术。
在移动社交网络中,用户发表的各种文字内容,如微博、评论等,都可以作为文本挖掘的对象。
通过对这些文本数据的分类、关键词提取、情感分析等处理,可以了解用户的需求、兴趣、态度等特征,从而为企业推广、广告投放、用户画像等方面提供帮助。
2. 图像识别图像识别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图片数据进行识别和分析。
在移动社交网络中,用户上传的图片资源非常丰富,这些图片数据可以用于人脸识别、物体识别、场景识别等方面。
例如,在美妆领域,借助图像识别技术,可以根据用户上传的照片,实现试色、试妆等功能。
3. 社交网络分析社交网络分析是一种从社交网络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技术。
在移动社交网络中,用户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交关系,而这些关系可以用图论中的图结构表示。
例如,通过分析微博中的转发、评论、点赞等操作,可以构建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图,基于该图,可以进行社交影响力分析、用户兴趣挖掘等,为企业推广、社交营销等方面提供支持。
二、移动社交网络中的数据挖掘应用1. 推荐系统推荐系统是一种能够自动为用户推荐感兴趣的产品、服务或内容的系统,移动社交网络是推荐系统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兴趣、社交关系等信息,推荐系统可以为用户推荐适合其口味的商品、服务或内容,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和粘性。
2. 营销策略移动社交网络作为营销渠道,可以让企业通过个性化内容推送、社交互动等方式与用户建立联系,扩大品牌影响力和获客量。
但是在社交媒体上推广产品并不是简单的发布广告,更应该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了解用户需求和购买习惯,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销售额。
情景感知的P2P移动社交网络构造及发现算法
1( 中央 财 经 大 学 信 息 学 院 北 京 10 8 ) 0 0 1 2( 国传 媒 大学 计 算 机 学 院 北 京 1 0 2 ) 中 0 0 4
摘
要
如 何 通 过 情 景 感 知 , 得 用 户 的行 为 特 征 , 而 自动 发 现潜 在 的 社会 关 系 , 移 动 社 交 网络 重 要 的 研 究 内 获 从 是
D I :1 . 7 4 S . . 0 6 2 1 . 1 2 O 号 0 3 2/ P J 1 1 .0 20 2 3
中 图 法 分 类 号 TP 9 33
Co t x — n e tAwa e P2 M o ie S c a t r t u t r r P b l o i lNe wo k S r c u e
a d Dic v r g r t n s o e y Al o ihm
CAO a— u Hu iH
Z U in M i g H Ja — n
P AN n Yu
L iF n IHa— e g
”( c o l f I f r t n,C n r l n v r i f Fia c n o o c ,B iig 1 0 8 ) S h o o n o mai o e ta i est o n n ea d Ec n mis ejn 0 0 1 U y
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中的主题建模与情感分析研究
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中的主题建模与情感分析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数以亿计的用户每天发布和分享着海量的信息,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有关个人观点、意见和情感的数据。
凭借着这些海量数据,研究人员可以从中提取出有关用户兴趣、情感倾向以及整个社会舆论的有价值信息。
在这个背景下,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中的主题建模和情感分析成为了热门的研究领域。
一、主题建模主题建模旨在从大规模的文本数据中发现潜在的主题或话题。
在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中,主题建模帮助探索用户关注的话题,并发现不同主题之间的相关性。
1. 文本预处理在进行主题建模前,对社交媒体文本进行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预处理包括去除无关字符、停用词过滤、词干提取以及词向量表示等。
这一步骤可以帮助减少噪音并降低数据维度。
2. 主题模型主题模型是一种用来研究文本背后潜在主题的方法。
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是一种常用的主题模型,在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LDA 可以将文本数据表示为主题和词的概率分布,通过计算词在主题中的概率,可以发现文本中隐藏的主题。
3. 主题关联与演化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大量文本数据,可以建立主题间的关联关系并追踪主题的演化过程。
这有助于理解不同主题之间的影响力和用户话题的变化趋势。
二、情感分析情感分析旨在从文本中自动提取情感倾向和情绪状态。
在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中,情感分析被广泛应用于舆情监测、品牌声誉管理等领域。
1. 情感分类情感分类是情感分析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对词、短语或句子的情感进行分类,判断其为正面、负面还是中性情感。
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和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常用于情感分类。
2. 情感强度分析情感强度分析旨在量化文本中表达的情感强度。
例如,一条社交媒体发布可能包含正面情感,但情感强度可能各不相同。
通过情感强度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用户的情感倾向。
移动群智感知课件
在公共设施方面的应用
交通拥堵情况的检测
道路状况的检测
地图导航功能
公共设施方 面的应用
寻找停车位
实时交通监测
公共设施报修
在公共设施方面的应用
例如,ParkNet 使用GPS 和安装在右侧车门的 超声波传感器检测空停车位,并共享检测结果
Zhou P 等人设计了Android 平台下的公交车 到站时刻预测系统
在公共设施方面的应用交通拥堵情况的检测道路状况的检测实时交通监测公共设施报修地图导航功能寻找停车位公共设施方面的应用公共设施方面的应用在公共设施方面的应用zhoup等人设计了android平台下的公交车到站时刻预测系统平台下的公交车到站时刻预测系统例如parknet使用gps和安装在右侧车门的超声波传感器检测空停车位并共享检测结果和安装在右侧车门的超声波传感器检测空停车位并共享检测结果gbus应用允许个人使用移动设备收集公交车站点信息包括站点名称图片和描述应用允许个人使用移动设备收集公交车站点信息包括站点名称图片和描述easytracker应用使用安装有地图的智能手机从gps轨迹中提取高密度点获取公交站点并采集各站点公交到站时刻计算公交站点间运行时间从而预测公交到站时刻轨迹中提取高密度点获取公交站点并采集各站点公交到站时刻计算公交站点间运行时间从而预测公交到站时刻在社会方面的应用腾讯提供的根据个体之间的共同好友而进行的好友推荐机制腾讯提供的根据个体之间的共同好友而进行的好友推荐机制ubigreen应用通过手机感知和用户参与的形式半自动采集用户出行习惯鼓励用户绿色出行应用通过手机感知和用户参与的形式半自动采集用户出行习惯鼓励用户绿色出行im2gps应用构建自己的应用构建自己的gps照片知识库使人们可以通过拍摄照片查询自己所处的位置照片知识库使人们可以通过拍摄照片查询自己所处的位置dietsense应用允许用户在社交群中分享个人饮食习惯应用允许用户在社交群中分享个人饮食习惯bikenet应用根据个体提供的自行车骑行路线的应用根据个体提供的自行车骑行路线的gps轨迹空气质量噪声质量等数据计算出最适合自行车骑行运动的路线
高效的移动群智感知数据处理算法研究
高效的移动群智感知数据处理算法研究在当今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背景下,移动群智感知(Mobile Crowdsensing)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移动群智感知通过利用大量用户智能手机中的传感器和计算能力,收集和分析环境数据,以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
然而,由于参与感知任务的用户数量庞大,数据规模巨大,并且参与者和感知任务的动态性不确定,如何高效地处理这些数据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重点讨论高效的移动群智感知数据处理算法的研究,并介绍一种基于任务调度和数据压缩的算法,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首先,任务调度是移动群智感知数据处理的关键。
通过合理地将感知任务分配给参与者,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参与者的传感器和计算能力。
在任务调度过程中,要考虑到参与者的位置、传感器类型和性能,以及任务的时间限制和数据需求。
一种常用的任务调度算法是基于预测模型的任务分发,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参与者的行为模式,预测未来的参与者可用性和任务完成时间,从而合理地分配任务。
此外,还可以采用博弈论和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任务调度的研究。
其次,数据压缩是提高移动群智感知数据处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由于用户生成的感知数据通常具有高维度和大规模的特点,传输和存储这些数据将消耗大量的带宽和存储空间。
因此,如何在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数据的传输和存储成为一项重要的挑战。
一种常见的数据压缩方法是基于数据模型的压缩,通过对数据进行建模和预测,并在传输前进行压缩。
此外,还可以采用数据聚合和数据隐私保护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合并和加密,以降低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开销。
在实际应用中,高效的移动群智感知数据处理算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交通监测、环境污染检测、社交网络分析等领域。
以城市交通监测为例,通过感知车辆和行人的移动轨迹、速度和密度等数据,可以及时分析路况,调整交通信号,优化交通流,从而减少拥堵和事故。
在环境污染检测方面,通过感知空气质量、噪音水平和绿化覆盖率等数据,可以监测和预测环境的污染程度,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社交网络中情感信息的感知与分析
社交网络中情感信息的感知与分析社交网络是当今最为流行的一种互联网应用,它使得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分享和互动成为了可能。
同时,随着时间推移,社交网络中的用户也不再局限于传递信息,而是开始关注情感方面的内容。
情感信息指的是能够激发用户情感反应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是一幅悲伤的图片、一条有趣的段子或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人们在社交网络上接触到的大部分情感信息都是来自其他用户发表的状态、评论或是分享,这些信息中蕴含着表达者情感和观点,成为用户进行共鸣、讨论和互动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背景下,感知和分析社交网络中的情感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交网络中的情感信息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人们在网络上的日常交流多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展开。
这些交流内容中涵盖了人们的情感、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而人们通过观察、评论等手段表达对这些内容的感受和观点。
社交网络中的情感信息多用文字表达,例如微博上的状态、评论、转发等内容。
这些内容中蕴含着表达者的情感和情绪体验,并且有时候会带有明确的情感价值观。
在微信和QQ等聊天软件上,文字信息同样包含着发件人的情感色彩,而语音、图片、表情等信息则更加生动直观地表达情感内涵。
二、社交网络中的情感信息的感知社交网络中的情感信息感知指的是人们通过观察、倾听等方式感知到他人传递的情感信息。
情感信息感知是一种主动的过程,人们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和推断,去判断别人传达的情感内涵。
情感信息感知也可以是一种被动的过程。
社交网络中的算法会自动对用户进行情感信息的分类和感知,如微博和微信都有情感分析的功能,在分析词句语码的同时,识别其中的情感色彩,显示出发送者的情感内在。
三、社交网络中的情感信息分析社交网络中的情感信息分析指的是将感知到的情感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统计,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网络中情感信息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意义,进而制定更好的社交网络营销策略和用户服务方案。
社交网络中的情感信息分析主要应用于商业领域。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大众的在线交流,以了解他们对自己的商品或服务的看法和态度。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型及影响力分析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型及影响力分析在当今数字化社会中,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信息的广泛传播和交流。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观点、新闻和个人经历,从而形成复杂的信息传播网络。
了解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型和影响力分析对理解社交媒体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传播模型1. 群体扩散模型群体扩散模型是社交网络中常见的信息传播模型之一。
根据该模型,信息从一个节点开始扩散,并通过与其连接的节点逐渐传播到整个网络。
这种模型适用于具有高度相互联系的社交网络,其中信息可以快速传播到大量用户。
2. 阈值模型阈值模型认为,当一个节点接收到足够数量的朋友转发某条信息时,会激发该节点转发该信息的行为。
这种模型与现实生活中的传统传媒相似,例如朋友圈中的推荐和分享。
3.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指的是信息在社交网络中从上层节点向下层节点传播的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少数节点会以瀑布效应的方式将信息传播给更多的节点。
通常情况下,影响力较大的个体会在社交网络中起到关键作用,他们的转发行为决定了信息的扩散和影响力。
二、影响力分析1. 节点度中心性节点度中心性是衡量节点在社交网络中的重要性的指标之一。
它表示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直接连接的数量。
在信息传播中,具有高节点度中心性的个体通常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他们的转发行为更容易引起其他用户的关注和模仿。
2. 节点介数中心性节点介数中心性是衡量节点在社交网络中的控制能力的指标之一。
它表示一个节点在网络中作为中介的频率。
具有高节点介数中心性的个体在信息传播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信息需要通过他们才能传达到其他不直接相连的节点上。
3. 影响力最大化算法影响力最大化算法用于识别社交网络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个体。
这些算法可以通过计算每个节点的潜在影响力并选择具有最高潜在影响力的节点来确定。
通过掌握关键节点的信息传播行为,可以最大程度地扩散信息。
三、社交网络的文化和社会影响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和影响力分析对于理解其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型研究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型研究社交网络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人们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分享、传播和获取信息。
信息传播模型研究了在社交网络中信息是如何传播的过程,以及影响信息传播的因素。
本文将对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型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线性阈值模型线性阈值模型是最早被提出的信息传播模型之一。
该模型基于以下两个假设:1)每个个体在社交网络中具有一个固定的阈值,当接收到的信息数量达到或超过该阈值时,该个体将转发信息;2)个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是互相独立的,即每个个体的决策只考虑自己的阈值而不受其他个体的影响。
然而,线性阈值模型忽略了社交网络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无法真实地模拟信息在实际社交网络中的传播过程。
二、独立级联模型独立级联模型是对线性阈值模型的改进和扩展。
该模型认为信息传播是一个逐步级联的过程,每个个体都会根据自己的阈值和已接收到的信息来做决策。
如果个体接收到的信息超过了其阈值,则会转发信息,并继续影响其邻居节点。
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没有新的节点被激活。
独立级联模型考虑到了社交网络中人际关系的影响,但仍然存在缺陷。
模型中的信息传播是单向的,没有考虑到人们对信息的态度和情感,以及不同节点之间的影响力差异。
三、传染病模型传染病模型将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类比为疾病传播过程。
该模型中,信息传播被视为节点之间的传染过程,每个节点可以存在三种状态:易感染状态、患病状态和康复状态。
节点之间的传染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通过共同邻居)进行。
传染病模型考虑到了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传染性质,能够更好地模拟实际的信息传播过程。
但该模型也有限制,如未考虑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和影响力差异等。
四、影响力最大化模型影响力最大化模型旨在寻找在给定资源限制下,如何选择节点以最大化信息传播的影响力。
该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政府等机构在社交网络中有效地推广产品、政策等。
影响力最大化模型通过计算每个节点的影响力值,选择具有最高影响力的节点作为种子节点,并通过激活邻居节点来最大化信息的传播范围。
基于人工智能的社交媒体分析实践报告
基于人工智能的社交媒体分析实践报告一、引言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分享、交流互动。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中蕴藏着大量的用户行为和信息,如何从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并进行分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报告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社交媒体分析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社交媒体分析中的应用和实践。
二、人工智能在社交媒体分析中的应用1. 文本情感分析社交媒体中的文本信息极为庞大,要准确地了解用户的情感倾向和态度变得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社交媒体上的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帮助企业或机构迅速了解公众对特定事件、产品或服务的看法,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 用户画像生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社交媒体上的用户行为,可以生成用户画像。
通过识别用户的兴趣爱好、地理位置、年龄性别等信息,企业或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目标用户,并推出更为精准的产品和服务,提高营销效果。
3. 舆情监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交媒体中的信息进行监测与分析,可以实时掌握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舆情态势。
这对于政府、企业以及舆论场中的各个参与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及时回应问题、做出调整,有效维护自身形象和声誉。
三、实践案例分析以某虚拟社交媒体平台为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社交媒体分析的实践案例进行探讨。
1. 数据收集与清洗首先,我们使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该虚拟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帖子信息,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
清洗后的数据包括用户ID、帖子内容、发布时间等信息。
2. 文本情感分析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对用户帖子中的文本进行情感分析。
通过构建情感分析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判断帖子中的情感倾向,从而对用户的情绪状态进行分析。
3. 用户画像生成根据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行为数据,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用户进行分群和分类,建立用户画像。
在画像中包括用户的兴趣爱好、年龄性别、职业等信息,有助于平台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推荐。
认知计算与群智感知的结合研究
认知计算与群智感知的结合研究在人工智能领域,认知计算和群智感知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方向。
认知计算是从人类的认知机制出发,开展对计算和信息技术的研究,旨在打造具有人类智能水平的智能系统。
而群智感知则是指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计算技术,对广大人群的认知和行为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以获取更为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然而,光是理论上的研究和探讨,往往难以直接应用到实践中,需要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来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因此,将认知计算和群智感知结合起来,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就成为了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认知计算和群智感知的结合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和技术,如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社交网络、人机交互等。
下面就让我们分别从这些角度来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1、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是进行认知计算和群智感知结合研究的基础和关键技术。
从认知计算的角度来看,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实现对人类认知过程的模拟和分析,进而为构建智能系统提供有力支撑。
从群智感知的角度来看,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大量的社交网络和移动计算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贴近实际需求的应用场景提供精准预测和解决方案。
然而,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数据采集和清洗的难度较大,难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时,数据分析和预测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与实际场景的匹配度和适用性。
因此,在进行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数据质量、算法适用性、领域知识等。
2、社交网络与人机交互社交网络和人机交互,是实现认知计算和群智感知结合的重要环节。
社交网络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为群智感知提供可靠的数据源和数据分析平台。
而人机交互则可以通过智能交互的方式,提升认知计算系统的灵活性和人性化体验。
然而,社交网络和人机交互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社交网络的信息质量和真实性难以保证;人机交互的用户体验和易用性需要不断优化。
因此,要实现认知计算和群智感知的结合,需要在社交网络与人机交互的基础上,考虑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如何让用户更好的参与进来、如何降低用户参与的难度等方面做出全面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於志文 周兴社 郭 斌西北工业大学移动社交网络中的感知计算模型、平台与实践引言目前手机已成为最普及的计算终端,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与外界联系和交互的工具。
据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的报告称,截至2011年底,全球手机用户达到59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84%。
据中国之声报道,2012年3月我国手机用户数突破10亿大关,手机普及率约73.6部/百人,其中3G 用户超过一亿两千万人。
嵌入式技术、传感技术与通信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使手机不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成为一种集成通信、计算与感知能力的便携式个人智能终端。
例如,iPhone 4就嵌入了环境光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摄像头、GPS 、加速度传感器、麦克风、地磁传感器和陀螺仪等八类传感器,并提供Wi-Fi 和蓝牙支持。
随着手机数量的增长和能力的增强,移动社交网络(mobile social networks )也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移动社交网络是通过移动设备建立的以社会交互为目的的网络。
目前对移动社交网络的理解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实世界承载社会交互的开放式自组织真实网络[1~4];另一种是虚拟的万维网(Web )社交网络在移动设备上的延伸,由相对固定的成员组成,更多地体现虚拟性[5~7]。
前者能够通过感知设备捕获具有时空特征的人类移动和社会交互,是架在虚拟信息空间和真实物理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
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表明,手机用户关键词:移动社交网络 感知计算之间的沟通、传播与分享正在构建自组织移动社交网络,并逐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中。
我们认为,移动社交网络的范畴将远远超出传统Web 社交网络在移动设备上延伸的水平,将成为一种全新的连接并融合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真实社会网络模式。
移动社交网络特征人类同时生存于物理和虚拟两个社会空间中。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个社会空间是分离的。
Web 社交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交流,但是面对面交互的机会也减少了。
社会学家认为线下物理活动对于社交更为重要,事实的确如此,我们更依赖和信赖真实的现实世界交互。
移动社交网络连接了物理和虚拟两个社会空间,融合人们线上、线下体验,形成混合社交空间。
与传统基于Web 的社交网络相比,移动社交网络具有以下特点。
感知的实时连续性 由于人们是在不停地、自然地移动,通过自身携带的移动感知设备,可以获取用户实时、连续的现场数据,实时无缝获取情境信息。
数据的真实时空性 传统社交网络是以Web数据为分析基础,其主体是虚拟的人,在线行为也属于虚拟行为。
移动社交网络主体更趋近于真实世界的人,通过移动社交网络获取的数据更能体现人类行为和社会交互的时空特性。
服务的即时即地性 通过移动社交网络能够实现即时即地的服务,如基于位置的推荐服务。
在移动社交网络中,感知随时随地发生,交流无处不在,服务触手可及,为实现面向社会发展的感知计算(社会感知计算[8])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
一方面,个人凭借随身携带的智能化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自身时空特征信息并与他人分享,即时即地享受服务,这种移动性与情境感知能力极大地扩展了在线社会网络的交互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对大规模个人和群体日常行为和社会交互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提取具有应用价值的社群交互特征信息,移动社交网络能够对一些社会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健康卫生(传染病防控)、公共安全(有组织犯罪预警)等。
因此,感知计算在移动社交网络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主要解决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移动社交网络时空交互语义获取 通过移动社交网络中部署的大规模多种类传感设备实时感知物理世界中社会个体的原始活动数据,提取移动社交网络时空交互语义,建立语义表示和关联模型,生成具备时空特征的抽象群体社会交互网络。
移动社交网络时空交互模式发现 通过移动社交网络提取的时空特征,对网络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发现群体社会交互规律,尤其是特定目标(个体或社群)的交互模式,社会交互的时空特性,以及信息、物质和行为传播的时空规律。
移动社交网络社群在特定情境下的演化 在抽象建模和基本假设等前提下,动态演绎群体交互网络的进化过程,旨在分析和预测群体交互网络在特定情境下的演化趋势,使传播对象能够以预期的模式进行传播。
感知计算模型建立计算模型是开展移动社交网络感知计算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的首要步骤,也是深入认识移动社交网络、明确其核心问题的过程。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通过各种类型的交互建立并维护社会关系,而这些交互过程可以被移动互联传感设备所“感”、所“知”。
移动社交网络感知系统一方面从物理交互中采集数据,认识其中的语义,发现隐含的规律,如同地表水蒸发为云,隐于空中;另一方面利用语义和规律作用于物理世界,如同云中的水遇冷凝结成雨,回归大地。
鉴于移动社交网络感知系统的运行与雨的形成和降落过程相似,我们提出移动社交网络感知计算的“雨”模型,如图1所示。
移动社交网络()包含感觉层和知觉层,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事物的个别属性,而通过知= {N sensa-tion, N perception}f sensing, f cognizing, f discovering, f effecting}。
这样,雨模型可表示为二元组移动社交网络的感觉层N sensation 包括物理交互(Physical Interaction)I physical及其产生的交互数据Data,相当于地表水,是可触或可见的表面现象。
物理交互可能依赖于移动设备或无线网络等计算实体,如通过社交网站、邮件、短信、电话等类型的交互;也可能不依赖于计算实体,如面对面的交图1 移动社交网络感知计算模型知觉层发现语义交互交互规律认识作用称动社交网络数字交互特理交互采集感觉层谈、握手等。
无论何种交互类型,都可以利用设备及其中的传感器采集到原始的、孤立的、语义未知的现场数据(被动遗留的或主动收集的),以键值对、字符、图片、音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记为Data = f sensing (I physical)。
移动社交网络的知觉层N perception 包括语义交互(Semantic Interaction)I s-emantic及从中归纳的交互规律Law,相当于云中水,是隐藏在表象背后的。
语义交互是物理交互在信息世界中的抽象重构,如由时空强度、交互的类型、对关系的影响等属性刻画交互,并由关系构建社会网络。
交互规律是在大量语义交互中通过知识挖掘而发现的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特征或模式,一方面包含某时刻社会网络的静态结构规律,另一方面包含某时期社会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记为Law= f discovering (I semantic)。
f cognizing(N sensation) = N perception用于描述从感觉层到知觉层的语义提取操作,通过对物理交互及其数据进行解释、概括、推论,认识到语义交互及其规律。
f effecting (N perception) = N sensation用于描述从知觉层到感觉层的反馈、预测、指导等操作,利用移动社交网络中的语义交互及其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指导宏观或微观的调控,作用于物理交互及其数据。
系统支撑平台感知数据的实时连续性、服务的及时性等特点对移动社交网络系统支撑平台提出了新的要求。
连续实时的用户状态感知功能使移动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成为一个理想的数据感知平台,借助于智能移动终端不断增强的感知能力,捕获用户周围的状态信息。
同时,服务的及时性以及移动终端的弱计算能力需要以中心服务器为依托,通过分析异构多源感知数据,及时地为目标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因此,移动社交网络系统支撑平台由手机端的智能感知和服务器端的分布式服务中间件两个部分构成。
移动感知中间件移动感知中间件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中的各种感知设备,包括GPS定位、加速计、蓝牙等,实时地采集用户的状态信息,实现用户数字轨迹的实时检测和记录。
同时,由于移动终端设备在功能特征上的差异性,移动感知中间件对原始采样数据进行统一封装,一方面实现采样数据的规范化表示,增强和丰富数据中的语义信息;另一方面达到数据压缩的目的,降低数据传输数量,避免由于频繁无线数据传输导致能量过度消耗。
智能感知中间件可以划分为感知设备层、汇聚分析层和应用传输层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
感知设备层主要以感知设备为依托,通过开发接口实时地获取感知设备的状态信息。
感知设备层是构建情境感知应用的基石,通过感知设备将物理世界的状态转换为可度量、可计算的数值信息,从而实现对物理空间状态的透明化感知;汇聚分析层是移动感知中间件的核心和灵魂,对原始采样数据进行集中式分析,实现由原始数据到抽象数据的转换。
汇聚分析层一方面对原始感知数据进行本地存储,另一方面对采样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实现对原始采样数据的语义抽取。
同时,考虑到定位过程中的能耗问题,我们引入了定位方式自动切换的机制。
该机制实现了室内定位和室外定位技术的结合,达到应用传输层实时监测用户位置的目的,同时通过定位方式的切换,可以适时地调整定位的采样频率,达到移动终端节能的目的;应用传输层则实现数据的统一封装和传输。
通过规范化的数据封装协议,提高了数据的可理解性和复用性,为构建上层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分布式服务中间件部署在服务器端的分布式服务中间件是构建移动社交网络系统平台的灵魂,是整个应用系统的中枢。
终端感知设备的异构性、应用空间的开放性、用户的移动性等特征对服务中间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设备的异构性要求服务中间件能够支持多种异构设备的接入,实现跨网络设备的互联互通。
开发性和移动性使得服务中间件采用分布式结构,实现各模块之间的松耦合,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为用户的无缝连接提供技术支撑。
分布式服务中间件的层次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网络通信层、基础服务层和应用层。
网络通信层主要完成跨协议的通信对接,实现移动终端到服务器、终端到终端之间的交互通信,从而达到屏蔽底层硬件设备差异的目的。
基础服务层实现公用服务的封装,为上层应用提供统一的服务机制和调度接口。
基础服务层以开放服务网关(open servicegateway initiative ,OSGi )框架为基础,实现对于公用服务的封装。
OSGi 是一个在广域网、局域网或设备上展开业务的基础系统,为网络服务定义了一个标准的、面向服务的计算环境。
它支持服务的动态发现和服务协作。
OSGi 框架具有平台独立性、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服务的热插拔性等优点,为构建分布式应用系统提供了支持,同时提升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基础服务层提供通信控制、接入控制、情境存储、知识发现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服务内容。
通信控制和接入控制实现用户接入,身份验证等功能,同时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访问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