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促进和生物粘附--解决粘膜给药存在的共性问题的两种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渗透促进和生物粘附渗透促进和生物粘附――――――解决粘膜给药存在的解决粘膜给药存在的解决粘膜给药存在的
共性问题的两种途径共性问题的两种途径
李 莉1(综述),吴纯洁2(审校)
1北京奇源益德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70)
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E-mail :JessicaLee2007@
摘 要: 本文探讨了粘膜给药存在的共性问题: 吸收屏障的存在和药物与粘膜接触时间短,并对渗透促进和生物粘附两种解决途径进行了讨论,为粘膜给药的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关键词::粘膜给药;渗透促进;生物粘附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9R9454545
1. 引 言
粘膜给药是指药物与生物粘膜表面紧密接触,通过该处上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的给药方式。粘膜给药按部位可以分为口腔、胃肠道、鼻腔、眼、阴道、直肠等粘膜给药。一般通过粘膜途径给药可以达到局部和全身双重作用。但由于粘膜部位固有的一些生理特性,致使粘膜途径给药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将探讨粘膜给药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两种方法,以为粘膜给药提供一些借鉴。
2. 存在的共性问题
虽然作为粘膜给药的人体不同组织部位具有不同的生理结构,但它们也存在着共性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对于某些性质的药物,各种粘膜均具有吸收屏障,药物的吸收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不同组织部位均具有影响药物与粘膜粘附的因素存在,使药物与粘膜的接触时间缩短,从而影响药物通过粘膜的吸收。现就不同组织部位在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介绍如下:
2.1 口腔粘膜给药
口腔角质化上皮和非角质化上皮外层约20%~25%的组织由复层扁平细胞构成,排列较紧密,外来物质难以透过,同时,药物要透过口腔粘膜,需先通过亲脂性的上皮细胞膜,再通过亲水性的细胞内容物,因此,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对脂溶性和水溶性的药物均构成透过屏障[1-2]。家兔口腔粘膜对不同分子量物质的有效渗透系数不同,葡聚糖4000的渗透系数最小
只有2.2×10-9cm/s,苄胺和苯丙胺均最大有1.5×10-5cm/s,这也反映出口腔粘膜渗透屏障的存在[3]。口腔中每日的唾液流量约0.5~2L,因此,唾液的冲洗作用是影响口腔粘膜给药制剂吸收的最大因素。另外,还有口腔的运动、饮水及饮食均会影响药物的吸收[1-2]。
胃肠道粘膜给药
.2 胃肠道粘膜给药
2.2
胃肠道粘膜表面覆盖一层粘性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具有保护粘膜的作用,有利于药物的吸附吸收,但某些药物可与其结合而使药物不能或不完全吸收。同时,在复合物表面还存在一层厚度约为400nm的不流动水层,也称非搅拌水层,是高脂溶性药物透膜吸收的屏障。此外,胃肠道分泌液、胃肠道固有的运动:胃排空和小肠的节律性的分节运动、蠕动运动和粘膜和绒毛的运动对药物在胃肠道的停留以及与胃肠道粘膜的粘附都将产生阻碍作用[2,4]。
鼻腔粘膜给药
.3 鼻腔粘膜给药
2.3
鼻腔黏膜对药物的吸收与其他生物膜相似, 脂溶性药物及小分子量药物容易吸收,而极性药物及大分子量药物不易吸收。鼻腔纤毛清除作用是鼻腔给药的一大障碍。纤毛清除作用是纤毛及其覆盖其上的由粘膜分泌的粘液层机械作用的结果,鼻腔纤毛以大约1000次每分钟的频率将覆盖在其上部的粘液层向鼻腔后部摆动,使包裹在粘液层中的异物转移至咽喉而被吞咽。这是呼吸道对吸入的有害物质的一种非特异性的生理防御机制[5-6]。另外,呼气、吸气作用和打喷嚏都会使鼻粘膜分泌的粘液增加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眼粘膜给药
.4 眼粘膜给药
2.4
尽管眼局部给药还存在结膜和巩膜途径,一般认为角膜途径是眼局部给药的主要途径。角膜边缘厚度约为1mm,中心厚度约为0.5mm,主要由脂质结构的上皮、内皮及两层之间的亲水基质层组成,因此,上皮和内皮层构成亲水性药物的扩散屏障,基质层构成亲脂性药物的扩散屏障。同时,由于角膜上皮层细胞排列紧密,使得高分子量的药物通常难以通过[4]。而且,眼部具有一系列的复杂的防御机制,而使得药物很难在眼部靶区域达到有效浓度。血-房水屏障的存在使药物难以通过系统给药到达房水而治疗眼前端疾病;血-视网膜的存在使药物难以通过系统给药到达视网膜和玻璃体而治疗眼后端疾病。通过眼局部给药的药物,在角膜前需经历泪液的混合稀释,鼻泪管的流失,使药物与角膜组织的接触时间通常只有1-2min[7]。
阴道粘膜给药
2.5
.5 阴道粘膜给药
阴道粘膜给药
与鼻腔,直肠粘膜比较,药物从阴道吸收速度较慢,时滞较长。原因主要是阴道上皮具有多层细胞,形成了吸收屏障。另外,阴道粘膜上皮厚度以及阴道分泌液的体积和组成受月经周期影响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对药物经阴道粘膜吸收有很大的影响[2,8]。
2.6
.6 直肠粘膜给药
直肠粘膜为类脂膜结构,直肠粘膜上的水性微孔分布数量较少,分子量300以上的极性分子难以透过,药物主要通过类脂质途径透过直肠粘膜。直肠中粪便的存在可以影响药物的
扩散,妨碍药物与直肠粘膜接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2,4]。
. 解
解决途径
3.
上述共性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药物经粘膜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不高,如滴眼液通过眼局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不足10%。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研究者在不断的探索,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粘膜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在诸多尝试中,较为有效和研究较多的方法有:(1)在处方中加入吸收/渗透促进剂,以增加经粘膜途径吸收的药物量;(2)通过优化药物载体达到使药物和粘膜组织接触时间延长的目的。其中,后者又包括:①在处方中添加水溶性天然、合成或半合成的增粘剂;②采用纳米粒、微球、脂质体等新型药物载体;③利用某些聚合物的生物粘附特性,提高药物与粘膜的接触时间。由于生物粘附性技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对解决粘膜给药所存在的问题更具有广阔的前景,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因此,本文就渗透促进和生物粘附技术在解决粘膜给药存在的问题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渗透促进技术
3.1
.1 渗透促进技术
渗透促进技术就是通过在处方中加入吸收/渗透促进剂,以增加药物对皮肤或不同粘膜(如:口腔、胃肠道、鼻腔、角膜等)的渗透性,达到提高药物吸收率和吸收量的目的一项给药技术。粘膜给药的渗透促进技术与皮肤给药的渗透促进技术在作用方式上存在很多类似之处,不同点主要为粘膜给药不受角质层的影响,所运用的渗透促进技术针对的不是角质层。粘膜给药的渗透促进技术的作用机制主要有:(1)改变粘膜脂质双分子层结构,降低粘膜层粘度,提高粘膜细胞通透性,这是各类促进剂的通性;(2)使粘膜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暂时疏松,使药物容易通过粘膜屏障,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壳多糖及月桂氮革酮等;(3)增加细胞间和细胞内的通透性,如皂苷类;(4)加速粘膜处血流,提高鼻粘膜药物浓度梯度,提高药物的转运速度,如某些表面活性剂;(5)抑制药物作用部位蛋白水解酶的作用,如胆酸盐和STDHF;(6)促进粘膜细胞膜孔形成;(7)防止蛋白聚集,如螯合剂水杨酸钠能增加胰岛素等蛋白质的热力学运动;(8)降低药物在渗透部位的膜电位[9-10]。粘膜渗透促进技术在粘膜给药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口腔粘膜给药
3.1.1
.1.1 口腔粘膜给药
Nicolazzo等[11]研究了常用皮肤渗透促进剂氮酮对曲安奈德经猪口腔粘膜的渗透促进作用,发现猪口腔粘膜用氮酮处理过后,曲安奈德在供给池中的消失渗透系数由4.78+/-0.31×10-5cm/s提高到7.12+/-0.53x10-5cm/s,曲安奈德的表观渗透系数也提高了3.8倍,在组织中的浓度提高了4.4倍。实验还发现曲安奈德以口内膏剂给药时,表观渗透系数并未有显著变化,而当粘膜用氮酮预处理后,曲安奈德在组织中的累计量显著增加。Starokadomskyy等[12]为了增加肽类物质经口腔粘膜的吸收,同时解决常用渗透促进剂具有刺激性和不良口感的问题,将鸡蛋白蛋白进行碱水解,将得到的产物卵清酸作为α-干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