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布局适应性研究
城际铁路在城市交通中的定位与适应性研究
![城际铁路在城市交通中的定位与适应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920c406f78a6529647d53ec.png)
来说 , 其 与城 市交 通 为主 的地铁 轻 轨模式 , 还 是 有 一 定 的差 距 的 。 1 . 2 地 铁 及 轻 轨 地 铁 、轻 轨 是 解 决 城 市 交 通 问 题 的最 主 要 的 轨 道 交 通 方 式 。 我 国 已 经 建 设 的 地 铁 和 轻 轨 系
5 7亿元 / k m, 轻 轨在 3 4亿 元 / k m, 后 期运 营 费用 高 , 因此 , 国家对 地铁 和轻 轨 的建设 标准 有
明确 的规 定 。相 关 规 定 明 确 了关 于 地 铁 和 轻 轨 的 建设 标准 , 并 要求 建设 规划 通 过 国务 院审批 ( 见 表 2 ) 。 这 也 一 定 程 度 上 制 约 了 部 分 城 市 发 展 轨 道 交通建 设 , 而 利 用 城 际铁 路 来 提 供 部 分 城 市 交 通 功 能 也 是 其 中 的一 种 解 决 办 法 。
能定位 。针对城 际铁路服 务城市 交通 的可行性及关 键问题 进行探讨 。分析其 面临 的问题 , 并提 出了解决 的对策 。 关键 词 : 城际铁路 ; 城市 轨道交通 ; 功能定 位; 管 理运营
中 图分类 号 : U 2 3 9 .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7 7 1 6 ( 2 0 1 4 ) 0 2 — 0 0 1 7 — 0 3
2 0 1 4 年 2月第 2 期
城 市 道桥 与 防 洪
技术论坛论文精选 l 7
城 际铁路在城 市交通 中的定位与适应性研究
唐 淼, 施辰 平
( 上海 市城 市建 设设计 研 究总 院 , 上 海市 2 01 2 5 ) 摘 要: 随着我 国城市 化的不 断推 进 , 城 际铁路越 来越成 为城市群 间最主要 的交通方式 。介绍 轨道交 通层级 , 阐述 城际铁 路的功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布局模式探析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布局模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5135f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4.png)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轨道交通作为解决大都市交通问题,引导城市人口及功能疏散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
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延伸,轨道交通沿线站点的价值也日益突显。
城市轨道交通在“十四五”期间将从“建设为主”向“运营、经营并举”转换[2],如何通过科学规划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布局,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进入运营转换期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研究课题。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研究。
国内研究多集中于空间整合开发[3]、土地利用布局[4]、站点周边业态环境[5]、公共空间设计[6]以及地下空间开发[7]等,同时也有学者结合TOD 、SID 等模式理念[8]探求站点的规划布局之路。
而国外学者目前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衔接设施规模[9]、规划布局[10]以及衔接空间设计[11]等方面,较国内而言更综合而细微[12]。
本文通过总结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功能,对站点功能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梳理了当前3种主要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布局模式,对各模式的优劣特点和适用条件开展分析,以期深入探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存在的瓶颈问题。
1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功能及特点分析1.1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功能分析空间是人们活动的载体,所配备相应的功能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轨道交通站点在城市公共空间两大重要功能是交通换乘和休闲,分别与站点换乘活动和居民休闲游憩活动息息相关。
围绕轨道交通站点规划建设的空间功能主要有城市综合交通功能、商业功能、市政公建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及防灾功能等[13],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3种空间功能如下。
1.1.1空间集散功能轨道交通站点的集散功能主要体现在人群和车辆的分流以及通勤与漫游人流的集散。
将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道路相连接,通过人车分流与人群集散,高效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空中型的高线花园,从空中直接联结城市和轨道交通站点,充分利用立体城市空间使行人避免车辆干扰。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协调关系研究背景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的概况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协调关系研究背景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的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196c52bba32d7375a41780de.png)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协调关系研究背景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的概况1.1 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提高。
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日益严峻。
使我国大城市普遍面临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环境污染等诸多交通问题,交通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如何才能让交通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呢?发展公共交通,使公共交通成为人们出行的最主要的出行方式。
因此就必须使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提高上去。
在城市公共交通中主要包括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实施“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建立起以大运量公共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交通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京建成第一条地铁以后,天津、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相继建设了地铁。
截止到2008年7月,中国内地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陆续修建地铁及轻轨线路并已投入运营,建成投入运营试运营的线路共有29条,运营及试运营里程共782.7公里,另外还有一条磁悬浮线路,全程31.17公里。
根据建设2007年统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开始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
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2个城市中,有3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正在建设,其中,以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最多。
此外,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西安、苏州等16个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已得到批复。
在未来lO余年里,16个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线路总长约1700公里,总投资达到6200亿元。
据统计,目前国内40多座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已经有30多座城市开展了城市快速轨道的建设或建设前期工作,有10多个大城市上报城市轨道交通网规划方案,拟规划建设55条线路,长约1500公里,总投资5000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预计投资2000多亿元。
我国已建、在建、筹建轨道交通项目的城市有几十个。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一体化布局及换乘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一体化布局及换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805e20c4a7302768e9939f6.png)
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是解决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轨道交通线网的不断完善,成网条件下的轨道交通枢纽运营组织协调日益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更科学地对轨道交通枢纽进行规划设计,更合理地实现客流在轨道交通枢纽内的运营组织,更好地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骨干作用,需要对轨道交通枢纽进行深入的研究。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一体化布局及换乘研究
姓名:顾静航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指导教师:周立新
20080301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一体化布局及换乘研究
3.会议论文吴爽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的居住然有序的交通环境,而站点周边的规划应为形成大型客流散点创造条件,本文重点总结了对车站周边居住区和交通衔接的规划要点,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介绍规划要点的应用.
4.学位论文张驰清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乘客交通设施服务水平研究2007
(3)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换乘能力研究。明确了一体化换乘的概念、一体化换乘衔接组织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提出了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布局模型和一体化换乘衔接的运能协调模型,并给出了实例计算分析。
(4)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换乘能力评价方法研究。针对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换乘系统的特征和结构,建立换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了取值解释,建立了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换乘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法,并对北京西站和北京站进行了评价分析。
论述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交通枢纽--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的要点和过程控制的特点,对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和高速客运站点的设计与建设进行探讨.
本文链接:/Thesis_Y1303385.aspx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fceaff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5.png)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应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
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无疑是解决交通拥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那么,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到底是如何研究和应用的呢?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研究方向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1. 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路线与选择轨道交通系统技术路线的选择,需要结合城市实际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包括经济性、适应性、可持续性等。
2. 轨道交通投资决策轨道交通系统的投资决策,主要涉及到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回报等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
3. 轨道交通系统的设计与规划轨道交通系统的设计与规划,关系到城市交通运输的整体规划和布局,需要结合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保障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有序、高效、安全发展。
4. 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主要涉及到技术设备的选购、配置、维护和管理等,需要采取科学、有效、可持续的管理模式,确保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营。
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应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应用涵盖了城市交通运输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解决城市拥堵问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域,轨道交通是最快、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之一。
2.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可以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减少交通成本,降低经济运行的成本,同时也可以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3. 改善城市环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采取无排放、低噪音的交通方式,可以有效减少交通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4. 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出行速度和便利度,让城市更加宜居,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创新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中包括新型技术的研发应用、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运营服务水平的改善等方面。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关系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eeb9ea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6c.png)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关系研究一、引言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城市空间布局则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形态和功能。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布局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的机制。
二、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1. 优化人口分布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可以改善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质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减轻道路交通压力。
这一方面可以减少人们对住房位置的限制,使人口更加分散和均衡;另一方面可以使得人们更容易实现居住和工作之间的快速连接,推动就业机会在城市中更加均衡地分布。
2. 优化土地利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通常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但与其相比,其运输能力和效果却要远远超过其他交通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铺设往往会带动周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促进土地利用的高效合理。
比如,地铁站周边往往会出现商业中心、写字楼群、住宅区等,形成了更加紧凑的城市发展格局。
三、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影响1. 线路规划与布局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完善程度,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和布局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交通需求的分布、人口密度、经济区域的集聚等因素,以确定适宜铺设轨道交通线路的区域和路径。
同时,城市空间布局也应考虑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为其提供便利的运营条件。
2. 站点设立与周边配套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设立和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可以确保轨道交通站点的布局和间距,使得站点能够服务周边广泛的人群,并提供丰富的换乘和出行选择。
同时,城市空间布局也应考虑到站点周边的办公、商业、教育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以提高站点的服务功能和吸引力。
四、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协同发展策略1. 综合规划和统筹设计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需要进行综合规划和统筹设计。
各级政府和规划部门应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到轨道交通的需求,并将其纳入到城市的总体发展策略中。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形式及设计要点探讨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形式及设计要点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512963867ec102de2bd8959.png)
型交通枢纽的实施阶段 , 在实践经验方面取得 了较为丰富的积累 , 但是在规 划设计理论阶段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 处于初级的 、 局部 的 尝试 阶段 。进 入二 十 世纪 , 我 国对 城市 综合 客运 换 成 枢纽 的规划 和 设 计取 得
一
1 2服 务类
包 括 检票 设施 、 售票 措 施等 。
1 . 3换 乘设 施
包括站台、 停车 场 等 。
1 . 4信 息类 设施
是指通过借助于声音 、 影像 、 光学等, 在通道 、 展台、 售票处 、 枢纽 出入 口 通 过 指示 牌 、 电子 显示屏 、 广播 、 线 路 图等 发 布枢 纽 有 关运 行 和 交 通 如何进行枢纽的规划设计 , 开展枢纽交通规划设计 , 对枢纽布局结构进 等 地 方 , 行 合 理 的配 置优 化 , 科 学 的确 定 枢纽 内各 种交 通 设 施 的 规模 、 容量 、 布局, 提 方 式换 成 等动 态静 态 信息 的设 施 设备 。 2影 响枢 纽 设施 布局 的 因素 高 枢纽 衔 接效 率 和服 务质 量 , 充 分 发挥 枢 纽 的交通 功 能 是 国 内外 学术 界 的研 2 . 1枢 纽交 通设 施功 能 特点 究重点, 并 且 经 过长 期 的研 究 讨 论和 实 际 建 设 积 累 , 取 得 了 非常 可 观 的 学术 枢 纽 是通 道 、 服务、 信息 、 换 成 等 多 种交 通 设 施 组合 而 成 的 , 这 些 交 通设 成果, 对 于如 何 建设 城 市轨 道交 通 枢纽 提 供 了很 多理 论指 导 。
枢 纽交 通乘 客换 乘 服务 水平 受 枢纽 设施 布 置影 响 。 需 要 提高 枢纽 交 通服 务水 平 , 就 需要 进 行合 理 的枢 纽结 构设 计 。 换乘 服 务水 平受 到换 成 时问 、 舒适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9ede38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8.png)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长,交通拥堵成为了许多城市面临的严峻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大运量、环保的公共交通方式,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作为其建设和运营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益。
因此,深入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效、便捷、安全、舒适的轨道交通网络,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出行效率通过合理规划线路走向和站点布局,减少乘客的出行时间和换乘次数,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缓解交通拥堵分担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减少机动车出行,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3、促进城市发展引导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促进城市新区的开发和旧城的改造,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4、保护环境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城市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因素,使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2、前瞻性原则充分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交通需求,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够适应城市长期发展的需要。
3、科学性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线路走向、站点布局、换乘节点等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以人为本原则充分考虑乘客的出行需求和心理感受,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出行服务。
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的影响因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决定了居民的出行分布和流向,从而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和站点布局。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布局适应性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布局适应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e4ce527b4daa58da0114a72.png)
的角度看,它的辐射范围相对较小,
主要为组团内功能单元服务 。同样,
在此类枢纽 中,轨道 交通居于主导
地位 。
轴向发展也有影响。这是一种理性的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 4 组团式空间结构。
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轨道交通枢纽 的布局应考虑 既有的城市客运体系, 协调好两者 的布局关系,实现对外交
城 市轨 道 交通 枢纽 空 间布局 适 应性研 究
口 甘勇华
[ 摘
要] 轨道交通枢纽是轨道交通客流集散和交换功能的载体 ,是城市客运体 系中不可或缺 的环节,
其 布局 一 方 面 受 城市 空 间结 构 、用 地 功 能 和轨 网布 局 形 式等 的制 约 , 另一 方 面 又对 城 市 空 间 的拓 展 和 空 间结 构 的 优化 具 有 重 要 的 支 撑 作 用 。 在进 行 城 市 轨 道 交通 枢 纽 空 间 布局 时, 应 协 调 好 其 与城 市 的空 间 结构 、 轨 网模 式 和 土 地 利 用规 划 之 间 的 关 系 , 实 现轨 道 交 通 与 城 市 空 间 的协 调 发 展 。
城市交通系统的韧性与适应性研究
![城市交通系统的韧性与适应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22ed84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b.png)
城市交通系统的韧性与适应性研究在现代社会,城市交通系统犹如城市的血脉,为城市的运转和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城市交通系统的韧性与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交通系统韧性与适应性的概念韧性,简单来说,是指一个系统在面对干扰或冲击时,能够保持其基本功能、结构和性能,并在干扰过后能够迅速恢复的能力。
对于城市交通系统而言,韧性意味着在遇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重大交通事故等)或长期压力(如交通拥堵)时,仍能保障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适应性则强调系统主动调整自身的结构、功能和策略,以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城市交通系统的适应性表现为能够根据城市发展、人口变化、出行需求的改变等,及时优化交通网络、调整交通模式和管理策略。
二、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挑战(一)自然灾害的影响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可能会破坏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导致交通中断。
例如,在地震发生时,道路可能会出现裂缝、塌陷,桥梁可能会垮塌,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交通运行,也给后续的修复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二)突发事件的冲击如恐怖袭击、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交通瘫痪。
这些事件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突然性,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三)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压力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交通需求急剧增加。
交通拥堵成为了许多城市的“顽疾”,不仅降低了出行效率,还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四)技术变革的影响随着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等的发展,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着技术更新和转型的压力。
如何在新技术的浪潮中实现交通系统的平稳过渡和优化升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城市交通系统韧性的提升策略(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提高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设计标准和建设质量,增强其抵抗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研究总结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研究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aa91779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02.png)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研究总结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促进城市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合理的线路规划与设计则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够发挥其优势的关键所在。
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与设计直接关系到系统的运营效率、服务质量和投资效益。
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能够有效地减少建设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满足乘客出行需求,同时还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良好的线路规划与设计能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通过将轨道交通线路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可以引导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分布,促进城市新区的开发和旧城的改造,实现城市的均衡发展。
其次,它能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合理的线路走向和站点设置可以减少乘客的出行时间和换乘次数,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速度和可靠性。
再者,对于环境保护也具有积极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相对其他交通方式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能够减少城市的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
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线路规划与设计应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相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适应性原则要适应城市的交通需求,考虑城市的人口规模、出行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保线路的运力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客运需求。
3、便捷性原则站点的设置应方便乘客的出行,尽量靠近大型客流集散点,如商业中心、学校、医院、居民区等,减少乘客的步行距离。
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交通需求和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5、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和设备,减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的流程1、需求分析通过对城市的人口、就业、土地利用、交通现状等进行调查和分析,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确定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模式的适应性分析比较
![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模式的适应性分析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18097f7f705cc175527095c.png)
将 土地使 用权过 户到 项 目公司 。过户 与 技 术 引 入 到 项 目 中 ,双 方 共 同 合 框 架”等 。 时 ,如果 是无偿 划拨 ,土地 使用 权证 作 ,提 高项 目运 作效 率 。
()政府 和投 资 人之 间利 益 纠纷 2 少 。投 资 者 和 政 府 在 项 目开始 前 通
成 双 重 纳 税 。为 了避 免 重 复 上 税 ,
策 变 化 ;地 方 政 府 换 届 ;财 税 政 策 收 购 和 法 律 变 更 风 险 、利 率 税 率 变
回购 时 可 以 采 用 收 购 项 目公 司股 权 改 变 等 问题 。此 外 ,轨 道 交 通 客 流 动 风 险 以及 不 可 抗 力 风 险等 。项 目
的方 式。
量 预 测 不 确 定 性 大 ;政 府 对 票 价 进 公 司 承 担 开 发 风 险 、完 工 风 险和 运 行 管 制 ; 项 目前 期 拆 迁 困难 、资 金 营 风 险 。投 资 人 还 应 通 过 项 目融 资 不 足 ,造成 工程拖 延等 , 使投 资人 方 式 从 银 行 取 得 有 限追 索 权 贷 款 , 都
贷款 ,解 决融 资难题 。
身 在 政 策 制 定 与 部 门协 调 等 方 面 的 如 招 标 投 标 法 》 、 抵 押法 》 、
《 保法 及 “ 国BOT 目政 策 担 中 项
()土地 问题 。项 目发起 人 需要 优 势 ,投 资 人 则 将 先 进 的管 理 方法 2
公司 ,但 土地使 用权 的价值 应作为 项 规 范 、协调 时 间长 、交易成 本高 。 目公 司对 项 目发 起人 的负债 。项 目公
司可 以用 土地 使用 权抵押 融资 。
费 权 作 为 抵 押 ,从 银 行 取 得 贷 款 ,
我国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我国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9a58c79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6.png)
综述述评林 建(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第一作者:林建, 男, 工程师引用格式:林建. 我国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4(05): 8-14. LIN Jian.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w traffic volume urban rail transit inChina[J]. Modern Urban Transit, 2024(05): 8-14.DOI:10.20151/ki.1672-7533.2024.05.0021 引言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的单向运输能力为0.5~1万人次/h ,介于普通公交和地铁、轻轨之间。
其凭借速度快、运行可靠、投资小等优势,逐步受到我国各城市的青睐,成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多层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结构、摘 要: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是指运能为0.5~ 1万人次/h 的轨道交通系统,具有技术先进、制式多样、适应性强、布置灵活、建设快、投资小的优势,自2010年起在我国呈现稳定发展态势。
但近年来,其出现前景不明朗、可持续发展乏力的状况。
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在对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功能定位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结合国家政策指引,提出我国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建议,即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明确功能定位、细化建设标准,提高便捷性、注重交通一体化分析,以期为促进我国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良性、有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U239.5满足人民出行需求、促进城市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变缓及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各城市的公共交通客流普遍呈现下降趋势,运营压力较大。
城市公共交通在铁路客运枢纽内的布局和衔接研究
![城市公共交通在铁路客运枢纽内的布局和衔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7958e186c175f0e7cd13724.png)
区域 ,一 般 会 根 据 轨 道 交 通 线 网采 用 平 行 与 相 交 相 结 合 的 布局 方 式 。 ( ) 体 布局 2立 根 据城市 轨道 交通轨 面与铁 路轨 面的关 系 , 按 照轨 道 交 通 的 空 间位 置 ,可 分 为 :轨 道 交 通 高
架 、 面 和地 下 三 种形 式 。 地
公 共交 通在铁 路客 运枢 纽 内的空间 布局和 衔接研 究 , 出城 市公共 交通 空间布 局和衔 接的 策略 、 提 形式 , 以实 现铁路 客运枢 纽集
约布置 与衔接 一体 化 。 关键词 : 路客运 枢纽 ; 铁 公共 交通 ; 布局 ; 接 ; 通组织 衔 交 中图分 类号 :U 1 . 4 7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 9 7 1 ( 0 2 0一 O 6 0 10 — 7 6 2 1 )9 OO — 6
6 道路交通
城 市道桥 与 防 洪
21 年 9 02 月第 9 期
城市公共交通在铁路客运枢 纽 内的布局和衔接研究
顾 民
( 上海 市政工 程设计 研究 总院 ( 团) 限公 司 , 集 有 上海 市 2 0 9 ) 002
摘
要 : 市公 共交通 是铁 路客 运枢 纽最 重要 的交 通方 式 , 城 公共 交通设 施也 是铁 路客 运枢 纽最 主要 的组成 部分 。通 过对 城市
常规 公 交 可 布 局 成 公 交 枢 纽 站 、中型 公 交 首 末 站 , 求 公 交 上 客 、 客 与 蓄 车 区集 中设 置 。一 要 下 般 适 用 于较 为 大 型 的铁 路 客 运 枢 纽 ,用 地 条 件 良
好 , 交 需 求 量 较 大 , 公 交 系统 内部 也 要 求 具 有 公 且
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与空间结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与空间结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eaee26425c52cc58bd6bee5.png)
2 0 1 3年 6月
公 路 工 程
Hi g h wa y En g i ne e r i n g
Vo 1 . 38 , No. 3
J u n., 2 0 1 3
区域 城 际轨道 交通 网络 与 空 间结构 适应 性 评 价 指标 体 系研 究
协 调情况 、 工 程建 设 实 施 难 易 程 度 、 运营效果、 四个
LI U J i n c h e n g ,TAN J i a n me i ,XU Ru i h u a
( 1 . S c h o o l o f T r a f f i c a n d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En g i n e e r i n g , T o n  ̄i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a i 2 0 1 8 0 4,C h i n a ; 2 .
由此可 知 :目前 城际 轨道 网规 划评 价 方 面主要 存 在 以下缺 陷 : 研究 中缺 少 网络 布 局 与 区域 特 征 的
0 引言
我 国城 际轨 道 交通 建 设 起 步 相 对较 晚 , 目前 已
适 应性 分析 , 偏 重 于城 际 轨道 网结 构本 身 ,脱 离 区 域 社会 经济 发展 特 征 的 实 际情 况 , 线 网规 划 评 价 多 是 就 网络论 网络 。而城际 轨道 网是 为区 域社会 经 济 发 展服 务 的 , 所 以在 其 布 局 评价 应 考 虑 中反 映 其 与
区域空 间结 构是 否相 适应 。本 文提 出能 反映城 际 轨 道 网 布局特 性 和空 间结构 主要 特征 的适应 性评 价 指 标 体系 。
单轨交通在中国适应性的研究
![单轨交通在中国适应性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54ca2f404a1b0717fd5ddae.png)
城市 轨道交通 类型 的选择 必须 因地 制 f 宜. 从城市 的发展规模 、客流走向、地
以.单轨 交通成 为该市 的一种交通 工
具 。日本 的缣仓市 .为了适应 其道路
理条件 出发 . 综合评价 . 根据各个城市
的不 同情况 .特别是客 运量和行车 路
窄, 弯道多和坡道大的实际情况. 建造 l
的是 胶轮钢筋 混凝土轨 道系统 ;按 导
维普资讯
适 合轻轨 系统 难 以服务 的线 路 . 轻轨是轻型轨道 交通 的简称 .是 由原 来 的有轨 电车演 变而 来的 .从字面上
可 以看 出.轻轨 交通的荷载 比地 铁系
起伏的城市 原来 的道路比较狭窄 . 所
单轨交通 的特点
按容量来分 , 轨交通与轻轨、 单 新 交通系统 等为一类 ,属于 中运量 系统 ,
带动一 省甚至某 一区域的 经济社会 发 展。是城市 带一城市 圈一 城市 群的组
万 万人 ;按敷设方式 l 小时断面在 1 ~3 分, 中运量系统一般兼有地下 地面和 合纽带 。城市 轨道交 通系统 的水平直
维普资讯
E i探 i 研ee rh x oa o / sac p rt n 究 讨/R
单轨交通在中国适应性的研究
◎ 蔡I 顿利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 经济 的高速发展 ,我 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 加快 ,城市化的飞快 发展 ,将导致城市交通运输量 的急剧 增加 .从 而将 带来对城市客运 交通 能力 。特别是轨道 交通 系统 的需 求增长 。
省建设 费用 ;单 轨交通在 规划和选线
都市一 城市带一 城市 圈一 城市群 的 过程。 在这 个发展过程 中 , 交通起 了很
已在着手研究 规划轨道 交通 项 目。目
以城市轨道交通_TOD_开发带动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以城市轨道交通_TOD_开发带动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宁波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edcbb5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f.png)
规划设计徐志焕,葛 会(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地产开发分公司,浙江宁波 315111)第一作者:徐志焕, 男, 统计师引用格式:徐志焕, 葛会. 以城市轨道交通TOD 开发带动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4(04): 9-15. XU Zhihuan, GE Hui. Research on urban renewal strategy driven by urban rail transit TOD development - Ningbo city case study[J].Modern Urban Transit, 2024(04): 9-15.DOI:10.20151/ki.1672-7533.2024.04.0021 引言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城镇化推进到摘 要:在土地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应注重城市空间拓展及结构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TOD 开发模式能够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与沿线的土地利用开发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
为探究城市轨道交通TOD 开发如何在强调沿线土地高强度开发、协调开发主体复杂性、强化历史文化等特色价值挖掘与利用等理念及特征的同时引导城市更新,文章以宁波市为例,针对宁波市轨道交通TOD 开发模式开展案例研究,在分析其以城市轨道交通TOD 开发带动城市更新的实施策略及瓶颈的基础上,从开发主体、开发模式、资金保障、政策支撑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城市轨道交通TOD 开发,将轨道引领城市发展落到实处,助力城市更新,改善城市面貌,并为其他城市的相关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TOD 开发;城市更新;策略;宁波市 中图分类号:TU984一定阶段后,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都将发生转变,逐步由增量开发转变为存量更新。
202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5.22% [1]。
预计我国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城镇化由高速推进向逐步放缓的“拐点”[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68e536ef242336c1eb95ec6.png)
车辆勤检查,及时保养和维修,严格防止车辆的失修、失保, 确保车辆维修的及时性和维修质量的可靠性;二要落实好出 车前的前、中、后车辆检查,严防驾驶员带障碍行车;三要 认真落实车辆的年审制度,严防车辆年审流于形式。 1 . 2 . 4 对事故多发路段和环境的预防
表 2 2 0 1 1-2016 年运营里程与年客运3 的增长表
增加里程数 累计里程数
年份
(公里)
(公里)
运营里程 增加率
年客运量 年客运量
(万人次) 增长率
2011
58
2012
28
200
40. 8%
121660
85.8%
228
14.0%
142268
16. 9%
2013
108
336
47.4%
184645
直接促进沿线土地的高密度性开发,而城市轨道交通的运
输能力和站点分布特点,又会直接影响土地开发的广度与
利 用 。有 些 地 铁 线 路 一 味 为 了 降 低 建 设 成 本 ,选择了城市
原有的国铁线路,但这种环境其周边用地一般都是各种工
厂 ,并没有足够的客流量,导致资源浪费程度进一步扩大。 3 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对策 3 . 1 重视多途径投融资方式
行业交流
185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谷剑锋陈鹏
(武汉理工大学,武 汉 430063)
摘 要 :本文详细分析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问题的根源提出对应的发展对策,以 期能促使城市轨道交通更好地建设与发展。
跨座单轨作为轻轨主导模式的适应性及对策研究ppt课件
![跨座单轨作为轻轨主导模式的适应性及对策研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1538fb02d276a200292ea5.png)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
1989年《城市规划 城市划分新标准 法》
≤20万人
≤50万人
20~50万人
50~100万人
50~100万人
100~500万人
≥100万人
≥500万人Βιβλιοθήκη 人口 地区0-50
5010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二、跨座式单轨作为轻轨主导模式的适应性
我国城市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总数为284个,300万人口以上的城 市数量为19个,仅占6.69%,而100-300万人口的城市107个,占总数 的37.68%。
38.38% 37.68%
17.25%
2.46%
4.23%
50以下 50-100 100-300 300-500 500以上
如果以人口在100万以上城市作为轨道交通建设需求或潜在需求 的对象,则100-300万人的城市占近85%。
2020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我国新增具备建设城市 轨道交通条件(轻轨)的城市有16个城市。
2.不同等级城市的轨道交通需求特点
3.中运量轨道交通未来将需要大力发展
根据前面对我国城市结构、国家政策、轨道交通发展阶段特 点等因素的分析,预计未来中运量(1-3万人/小时)轨道交通系 统需要大力发展。
建设条件
地铁
轻轨
城区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
≥300万人 ≥1000亿元
≥150万人 ≥600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 收入
≥100亿元
≥60亿元
客流规模
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 单向高峰小时≥1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2011年第6期 第27卷规划广角□ 甘勇华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受到了空前重视,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大跃进”时代。
轨道交通枢纽是轨道线网的锚固点,是轨道交通客流集散和交换功能的载体,也是城市客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轨道交通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空间形式,即依附于城市某一土地开发区域(如城市中心区、商贸区、大型居住区和卫星城镇等)而存在的;二是交通形式,作为轨道交通运输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它连通着至少一条轨道线路和至少一种其他的客运方式,包括火车、长途汽车、飞机、客轮和公共汽车等。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布局与轨网布局、城市空间布局脱节,从而影响了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也影响了城市空间的发展。
为了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土地利用集约化发展,提升轨道交通枢纽的服务水平,有必要以城市空间结构、轨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布局适应性研究[摘 要]轨道交通枢纽是轨道交通客流集散和交换功能的载体,是城市客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布局一方面受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功能和轨网布局形式等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空间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布局时,应协调好其与城市的空间结构、轨网模式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轨道交通枢纽;城市空间结构;轨网布局形式;空间布局适应性[文章编号]1006-0022(2011)06-0101-04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BUrban Rail Transit Hub Spatial Layout Adaptability/Gan Y onghua[Abstract] Rail transit is the carrier and exchanger of mass traffic. I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urban passenger transport. Its layout is affected by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land use, and rail network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it also influences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nd improvement. Their relationship should be coordinated i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Key words] Rail transit hub,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Rail network layout, Spatial layout adaptability网布局形式等要素为基础,对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布局的适应性进行探讨。
1枢纽分级与分类综合考虑轨道交通站点在城市客运交通网络体系中的地位及站点换乘客流的性质、站点客流服务范围等多种因素,可将轨道交通站点划分为综合枢纽、换乘枢纽和一般站点三个等级[1]。
(1)综合枢纽。
综合枢纽是轨道交通站点层级体系中的最高等级。
从交通的角度看,它集中了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多种交通方式,是融合城市对内、对外交通的关节,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从枢纽功能的角度看,它是轨道交通网络开放性特征的主要体现,也是城市对周边区域辐射的关键节点,具有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影响。
在此类枢纽中,对外客运方式居于主导地位,而轨道交通处于从属地位,仅作为与对外客运接驳的主要交通方式。
根据枢纽主导的对外客运方式,可将综合枢纽分为铁路主导型、公路主导型、航空主导型和水运主导型等几种类型。
(2)换乘枢纽。
换乘枢纽是轨道交通站点层级体系的中坚力量。
从交通的角度看,它是多种市内客运方式的集合体,是市内客运交通一体化的关键;从枢纽功能的角度看,它是轨道交通引领和服务城市功能布局的主要着力点,具有辐射整个市域或市域内某个方向上不同功能组团的功能。
在此类枢纽中,轨道交通居于主导地位,而其他交通方式处于从属地位,根据枢纽客流的主要集散方式,可将换乘枢纽分为公交换乘枢纽、P+R换乘枢纽和轨道换乘枢纽。
(3)一般站点。
站点是轨道交通站点层级体系的基础,也是轨道交通发挥交通运载功能的基础。
从交通的角度看,它的交通方式相对简单,客流以步行集散为主,包含简单的换乘,如自行车、公交停靠站等;从服务功能的角度看,它的辐射范围相对较小,主要为组团内功能单元服务。
同样,在此类枢纽中,轨道交通居于主导地位。
考虑到综合枢纽、换乘枢纽的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更直接,故本文主要讨论前两个等级枢纽与城市空间布局的适应性。
2枢纽布局的影响因素影响轨道交通枢纽布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功能、轨网布局形式及城市客运体系。
2.1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城市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目前我国城市结构主要有圈层式空间结构、星座式空间结构、轴向发展空间结构和组团式空间结构等基本形式[2]。
(1)圈层式空间结构(单中心结构)。
城市呈“摊大饼”式发展,主要表现为沿城市边缘圈层式向外扩张,城市发展格局以放射形道路为基本骨架,并配以同心圆式的环形道路,使城市各区域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市中心地位突出,城市总体形象完整。
(2)星座式空间结构。
在单中心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当城市中心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渐进式外延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时,会在与中心区主团块有一定距离的地点跳跃式发展,形成多个城市边缘区的次团块布局形式,以分散中心区的功能,有效避免城市“摊大饼”式蔓延。
(3)轴向发展空间结构。
依托强大的市中心,向周边呈放射状发展,以对外交通干线为轴向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交通纽带发展轴与市中心保持便捷的联系。
此外,自然环境条件和地理位置对城市轴向发展也有影响。
这是一种理性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4)组团式空间结构。
由于历史及地理等因素,如自然阻隔等,交通网络难以形成扩展轴,城市形态由数个有机的、具有不同功能的组团组成城市建成区。
组团式空间结构是我国大城市较为典型的发展模式之一。
2.2城市用地功能轨道交通站点作为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客流集散点中间的联系纽带,与城市客流的出行和吸引点是相互依存的,与用地性质息息相关。
城市用地功能是影响客流产生和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如居住、工业和商业等用地功能在整个城市范围内的分布决定了居民活动的区位,而轨道交通则满足了人们快速、舒适地到达活动目的地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居民出行活动的增加,居民活动更趋向于集中性,从而加剧了区域用地的混合功能,此时需要强化轨道交通枢纽的功能,以加强交通便利性和转换特性。
2.3轨网布局模式轨网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应立足于土地利用,与城市空间结构协调一致。
轨网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线网中线路条数越多,线网结构越复杂。
基本的线网结构有网格式、放射式和放射+环线式[3]。
2.4城市客运体系城市客运体系是城市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客运交通系统中的重要节点,交通枢纽承担的集散客流和换乘客流与城市交通网络的布局有着直接关系。
由于城市客运体系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客运交通枢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客流集聚性,而轨道交通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轨道交通枢纽的布局应考虑既有的城市客运体系,协调好两者的布局关系,实现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的协调发展。
3枢纽空间布局适应性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锚固设施,轨道交通枢纽在布局上一方面受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功能、轨网布局形式等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空间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因此,其布局必须与城市的空间结构、轨网模式和土地利用规划统一起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102空间的协调发展。
以下本文将针对前述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和轨网形态,分别进行轨道交通枢纽布局模式的适应性分析[4-6]。
3.1圈层式空间结构(1)交通特性。
当城市规模较小时,城市道路以方格网形态为主,火车站、公路客运站及市内公交枢纽等各类交通设施均集中布置在中心区内。
当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到一定规模后,城市路网将逐渐形成环路+放射状形态,部分交通设施将逐渐向外围迁移,交通流特性主要表现为城市出行强度大、城市内部交通随意性大、交通流向多且杂乱无章,交通拥挤现象将在城市内各个区域普遍出现,城市中心对周边发展地区的吸引力减弱。
(2)轨网适应性布局。
为了缓解城市单中心空间结构带来的交通压力,轨道交通线网主要采用方格网和放射状结构,将中心区的轨道交通线路布设在地下,利用地下轨道来疏导地面道路的交通压力。
(3)枢纽适应性布局。
单中心城市的轨道交通重点在于疏解中心区日趋严重的交通压力,同时,城市功能以中心区为核心呈“摊大饼”式向外均衡发展,人口和产业均衡分布。
因此,此类城市的轨道交通枢纽布局基本呈散点状分布形态。
在中心城区,由于公交线网密集、公交设施完善,适宜结合常规公交设施设置市内公交换乘枢纽,扩大轨道交通服务范围,实现公交资源的优势互补。
同时,结合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和大型旅游景点等布设轨道换乘枢纽。
在城市郊区,轨道交通枢纽布局一般采用两种方式:在中心城区边缘宜结合公路客运站、火车站等交通设施布置集对外换乘型、P+R换乘枢纽等多种类型于一体的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在郊区外围宜结合机场和港口布设以航空和航运为主导的对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
此两类枢纽交通的衔接方式种类较多,换乘客流量巨大,是市内外客运转换的关键节点。
同时,在中心城区边缘结合对外联系通道适当设置P+R轨道交通换乘枢纽,提供小汽车换乘的停车设施,引导小汽车停车换乘轨道交通进入市中心,可促使个体交通向公共交通转化,减轻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图1)。
3.2星座式空间结构(1)交通特性。
中心主团块功能过于强大,内部交通流分布较均衡,交通强度大,主要通道的交通压力大;外围次团块有一定的独立性,具有某方面的城市功能,如工业新城和大学园区等,同时对主团块有较强的依赖性,接受主团块的辐射,故次团块与主团块之间的交通联系非常密切,高峰时段主团块与次团块的联络通道具有较大的交通压力。
(2)轨网适应性布局。
轨道交通不但要疏解主团块内部的客流,加强主团块与外围次团块的客运联系,还要通过打造轨道交通枢纽引导外围次团块的发展。
轨道交通则以放射状或环形+放射状结构为主,环线解决主团块内的交通转换需求,放射线则承担外围次团块与主团块之间的交通联系功能。
(3)枢纽适应性布局。
在主团块核心区,可结合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大型旅游景点及环形轨道线路等布设轨道换乘枢纽。
许多大城市的火车站位于中心城区内,周边配置公交总站、公路客运站等多种交通设施,交通衔接方式种类较多,客流量巨大,与火车站直接衔接的轨道交通站宜设置为综合枢纽站,作为市内外交通转换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