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控制》讲解
运动控制技术课程解析
![运动控制技术课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85695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6d.png)
运动控制技术课程解析运动控制技术课程解析1.引言运动控制技术是现代工业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技术。
它涉及到机器人、自动化系统、制造过程和许多其他领域中的运动控制。
本篇文章将深入分析运动控制技术课程的各个方面,评估其深度和广度,并提供有价值的高质量内容。
2.运动控制技术的基础概念2.1 运动控制的定义和背景运动控制是通过电气、机械和计算机技术来管理和控制机械系统中的运动。
通过运用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运动控制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动作。
2.2 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运动控制系统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
传感器感知系统中的物理变量,如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执行器通过传感器提供的信息,执行操作以实现所需的运动。
控制器接收传感器的反馈信息,并基于预设的算法和规则,生成控制信号来实现期望的运动。
3.运动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3.1 工业自动化运动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机器人控制、生产线控制和物流系统控制等。
3.2 制造业与加工运动控制技术在制造业中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精确的运动控制,可以实现高速加工、精密切割和精确定位等操作。
3.3 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运动控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机器人和康复设备等。
它可以帮助医生完成精确的手术操作,同时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4.运动控制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4.1 控制理论基础学习运动控制技术的第一步是掌握控制理论的基础知识。
包括反馈控制、开环控制、PID控制器和状态空间等。
4.2 传感器与执行器学习运动控制技术需要了解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等。
4.3 运动控制算法学习运动控制技术还需要了解运动控制算法,如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和力控制。
这些算法用于生成控制信号,以实现所需的运动。
5. 运动控制技术的挑战与前景5.1 挑战运动控制技术面临一些挑战,如精度要求高、实时性要求高和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高等。
运动控制讲义
![运动控制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ee170fe3524de518964b7dcb.png)
2.2.2 转动惯量和飞轮转矩的折算 可根据动能守恒原则: 可根据动能守恒原则:即 E=EM+E1+EL 2 2 2 2 1)对于旋转运动 1/2J ωM = 1/2JM ωM + 1/2J1 ω1 + 1/2JL ωL 对于旋转运动 J = JM nM 2 / nM 2 + J1 n1 2 / nM 2 + JL nL 2 / nM 2
传动部件从根本 上限制了伺服系 统的精度! 统的精度!
伺服控制系统及其产生
能量
驱动电路
Uidea、Iidea
Fidea、Videa
动力部件
(Tidea、nidea)
最终执行部件
伺服系统
控制部件
伺服控制系统
能量流动方向: 信息流动方向:
运动控制系统的总体构成
给定运动指令 能量
运动控制系统 运动 动指令 控制 器
0
TL
T
位能转矩:由物体的重力和弹性体的压缩、拉伸与扭转大亨作用所 位能转矩:由物体的重力和弹性体的压缩、 产生的负载转矩 n 特点:其作用方向恒定, 特点:其作用方向恒定,与运动方向无关 其机械特性曲线: 其机械特性曲线: 2.3.2 离心式通风机型机械特性 特点:按离心力原理工作,即负载转矩 与转速n的平方成正比 特点:按离心力原理工作,即负载转矩TL与转速 的平方成正比 2.3.3 直线型机械特性 特点:负载转矩 随转速n的增加成正比的增大 的增加成正比的增大, 特点:负载转矩TL随转速 的增加成正比的增大,即TL =c n 2.3.4 恒功率型机械特性 特点:负载转矩 与转速n成反比 成反比, 特点:负载转矩TL与转速 成反比,即TL =k/ n n 也就是: 也就是:k=TLn ∝ P 0 T 0 TL T
运动控制简介介绍
![运动控制简介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7c0297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b8.png)
服务机器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服务机器人也开 始广泛应用。运动控制技术使得服务机器人 能够实现精确的定位、导航、抓取和操作, 为医疗、餐饮、家庭等服务行业提供便利。
详细描述
智能化运动控制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实现自适应、自主学习和决策,提高运动控制的精度和 效率。智能化运动控制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自动调整参数,优化运动轨迹和控制策略,以满足复杂和多变 的任务需求。
网络化
总结词
随着物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运动控 制正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VS
详细描述
控制器的性能决定了整个运动控制系 统的性能,常见的控制器有PID控制器 、模糊控制器、神经网络控制器等。
驱动器
驱动器是将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转换为能够驱动执行器的能量,常见的驱动器有电 机驱动器、液压驱动器等。
驱动器的性能对执行器的运动性能有很大影响,因此需要根据执行器的特性和控 制要求选择合适的驱动器。
06
运动控制案例分析
运动控制案例分析
• 运动控制是自动化领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涉及到如何精 确地控制机器或系统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参数。随 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控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 用越来越广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汽车制造
焊接控制
汽车制造过程中,焊接是关键的工艺环节。通过运动控 制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率、高精度的焊接加工,提高汽 车产品质量。
涂装控制
涂装是汽车外观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运动控制技术, 可以实现涂装的精确喷涂和烘干,提高汽车外观质量。
运动控制-运动学基础精品课件
![运动控制-运动学基础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5ccea959eef8c75fbfb3f0.png)
低层:脑干和脊髓,与执行动作相关,包括激活运动神经 元和中间神经元,产生目的性动作并对姿势进行必要的调 整。
反射运动 模式化运动 随意运动
运动模式化理论
10
11
儿童运动发育与患者功能恢复路径
反射运动
模式化运动
脏束Βιβλιοθήκη 运,动终核 。
止 于
1.临床综合症-前束综合症 anterior cord syndrome 脊髓前部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运动(皮质脊髓束)和温痛觉(脊髓丘脑 束)丧失 本体感觉存在(薄束和楔束)
2.临床综合症-后束综合症 posterior cord syndrome 脊髓后部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丧失(薄束和楔束) 运动(皮质脊髓束)和温痛觉(脊髓丘脑束)存在 此症最为少见
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
模式化运动
反射运动
高级运动功能的发展
12
运动模式化理论
运动的三种形式:反射性运动、随意运动、模 式化运动,三种运动可互相转换。
1.反射性运动:运动形式固定,反应迅速,不 受意识控制,主要在脊髓水平控制。
2.随意性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均受主观意识控 制,可以通过运动学习过程不断提高,并获得 运动技巧。
原发性脊髓损伤 • 脊髓休克、 • 脊髓挫伤、 • 脊髓断裂 继发性脊髓损伤 • 水肿、出血、受压
脊髓休克
脊髓受到外力作用后短时间内脊髓功能完全 消失,持续时间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周,偶有数月 之久 此期间无法对损害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估,脊 髓休克消退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实质性损害才能表 现判断脊髓休克的指标 球-肛门反射,刺激龟头(男)或阴蒂(女) 引起肛门括约肌反射性收缩 该反射一旦出现,提示脊髓休克已经结束
运动控制讲义PPT资料(正式版)
![运动控制讲义PPT资料(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48167884868762cbaed524.png)
应用较少。
永磁同步电动机最近热点研究:利用交直轴磁阻变化
软开关驱动技术
运动控制讲义
先修要求:电机调速及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学,微特电机 内容简介
1、高精度位置伺服系统 2、交流伺服系统的直接转矩控制、矢量控制 3、方波与正弦波复合驱动理论 4、永磁电机的弱磁调速技术 5、超低速运动控制理论 6、无位置传感器的位置检测技术 7、伺服系统的智能控制方法 主要参考书: 最新文献,自编论文集
转矩响应迅速,无超调,动静态性能好。
方波与正弦波复合控制
方波控制:出力大、控制简单、低速脉动大 正弦波控制:低速脉动小、控制复杂 复合控制:不同速度段用不同的控制模式 特点:硬件相同、控制策略改变
无位置传感器的位置检测技术
电机结构简单 适合轻载起动场合 转子磁场位置检测方法
优点
缺点
直流机的控制方法,求得直流电机的控制,再经过相应的反变换, 实现电机转矩和磁通的解耦,达到对瞬时转矩的控制。
直流电动机: 三相异步电机: 解耦:
TCTI
TCT I2co2s
T
np
Lm Lr
isqrd
矢量控制(磁场定向控制)
基本公式:
Te
pL2m Lr
T2P11iM1iT1
iM 1, iT1f( 2)
定子电流被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两个分量: 磁链分量:控制转子磁链 转矩分量:调节电机转矩
解耦控制: 实现在动态过程中对电磁转矩进行精细控制,大大提高调速的动
态性能。 缺点:
对参数的变化十分敏感,转子磁链难于观测,矢量变换复杂 研究方向:
跟踪参数变化,提高控制的鲁棒性
直接转矩控制
运动控制 技术特的点发展:趋势
运动控制系统分类
《运动控制》课件
![《运动控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67095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e.png)
运动控制的基本原理
1 控制系统的要素
解释构成运动控制系统的重要要素,如传感器和执行器。
2 反馈控制原理
介绍反馈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方式。
运动控制的技术方法
位置控制技术
详解位置控制技术,包括编码 器和位置伺服系统。
速度控制技术
深入研究速度控制技术,包括 PID控制和电机驱动。
力控制技术
探讨力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 和机器人领域中的应用。
《运动控制》PPT课件
欢迎来到《运动控制》PPT课件!本课程将带您深入了解运动控制的重要性和 应用领域,并探索其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发展趋势。
课件பைடு நூலகம்绍
本节将介绍课件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及主要内容的概述。
运动控制概述
定义
了解运动控制的定义,涵盖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应用领域
探索运动控制在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等领域的 广泛应用。
2 发展前景展望
展望运动控制的未来发展,包括智能化和高效能的前景。
运动控制的发展趋势
1
高精度
2
介绍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如高
精度传感器和控制算法。
3
智能化
展望运动控制的智能化趋势,如人工智 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
高效能
探讨提高运动控制系统效能的方法,如 优化控制策略和能源管理。
总结
1 运动控制的重要性
总结运动控制的重要性,强调其在现代工业和机器人技术中的关键作用。
《精品课件》运动控制课件 (1)
![《精品课件》运动控制课件 (1)](https://img.taocdn.com/s3/m/d5eef6e15a8102d277a22f5f.png)
-
-
U fn
Ufi
器
TA
T G
模拟电路方式--数字模拟电路方式--全数字方式 数字控制器与模拟控制器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能明显地降低控制器硬件成本。 ◆可显著改善控制的可靠性。 ◆数字电路温度漂移小,不存在参数变化的影响,稳定性好。
◆硬件电路易标准化。 ◆为复杂控制算法的实现提供了坚实基础。
运动控制系统的微机数字控制,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系统的控制器主要采用具有单一数据处理功能的 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如Intel 8086 。 第二个阶段: 系统主要采用单片微型计算机(Micro-Controller) 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如MCS-51系列和MCS-96系列单片机 ;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如TMS320系列、MOTOROLA公司的 68000系列以及NEC公司的μPD7720系列等等 。 第三个阶段: 九十年代后期的具有单片机特点的数字信号处理器 。 1997年TI公司推出了面向电机控制领域的DSP芯片-- TMS320C240(F240)芯片。
第三代器件的主要特点是采用MOS门极控制和集成化。其代表性器 件是功率MOSFET、IGBT和IPM
现代的电力电子变换装置中,PWM技术是目前主要采用 的变换器控制技术。
IPM(智能功率模块)
P
泵升电阻 (需外接)
VT1
VT3
B U
VT5
V
W
VT7
VT4
VT6
VT2
N
3.电动机方面
与直流电动机相比,交流电动机特别是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具有一系列 突出的优点:制造成本低廉、重量轻、惯性小、可靠性和运行效率高、基 本上不用维修、能在恶劣的甚至是含有易爆性气体的环境中安全运行。正 是由于交流电动机有这些优势,使它在电力传动系统中的应用范围比直流 电动机广泛得多。据统计,
运动控制和学习ppt课件
![运动控制和学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0a83ca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9.png)
运动控制卡广泛应用于各种自 动化设备和生产线,如包装机 械、印刷机械等。
运动控制器
运动控制器是一种集成了运动控 制算法和硬件接口的控制器,用
于实现多轴协调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器通常采用高速计算机 或DSP等技术实现,具有强大的
计算和控制能力。
运动控制器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 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 是实现高效、高精度加工的关键
伺服控制系统通常由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和控制器三部分组成,具有快速响应、 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的特点。
伺服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数控机床、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
步进控制技术
步进控制技术是一种通过控制步进电 机的步进角度来实现精确位置控制的 技术。
步进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较广,如 打印机、扫描仪、自动化设备等。
位置、稳定性等。
学习控制的方法
监督学习
通过输入输出数据,学习 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映射 关系,实现对被控对象的 控制。
无监督学习
通过学习数据的内在规律 和结构,对被控对象进行 控制。
强化学习
通过与环境交互,学习如 何最优地选择行为以最大 化累积奖励,实现对被控 对象的控制。
学习控制的实现
数据采集
采集被控对象的输入输出数据 ,为学习提供数据支持。
设备之一。
03 学习控制理论
学习控制的概念
学习控制
指通过一定的控制策略, 使被控对象达到所期望 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
控制。
控制策略
指在控制过程中所采用 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开 环控制、闭环控制、最
优控制等。
被控对象
指被控制的系统或设备, 可以是机械系统、电气
系统、化工系统等。
性能指标
PLC教程运动控制PPT.ppt
![PLC教程运动控制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38b4f4e4195f312b3169a5df.png)
案例三:立式包装机方案
3.5、产品优势
1、包装速度快 轻松满足立式包装行业
120bpm包装速度。
4、简化机械结构 通过补偿算法补偿切位偏差, 省去调整膜位置的机械结构。
2、包装高精度 在最快速度下满足 1-2mm色标范围误差。
5、完善的保护措施 传感器故障检测、色标丢
失、印刷错位故障保护。
3、包装袋长宽度广 内置电子凸轮,
产品名称 PLC 伺服 触摸屏 编码器
型号 CAM-16T-E DS3-47P5-PQA TG765-MT 2000线
数量 1 1 1 1
案例一:前缘送纸
1.1.2、性能优点
1 送纸位置精准 高精度的编码器和电机的反馈保证了送纸位置精度。 2 送纸速度平稳 通过优化的凸轮曲线使送纸过程更加平滑。 3 送纸速度快 送纸速度快。实际效果可达150米/分钟。 4 无累积误差 光电反馈确保系统不存在累积误差。 5 操作便捷 报警显示直观,参数修改、数据监控操作便捷。
飞剪机是在轧件运动中对轧件实施剪切 工艺的一种设备,是连续式轧钢生产线上 不可缺少的、非常关键的设备之一。随着 轧钢工艺发展及钢厂产能扩张的改造需要 ,对轧钢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 现在大轧制断面和高轧制速度两方面。飞 剪常用于轧钢,造纸等生产线上。
案例二:轮切、飞剪方案
2.2、控制方案
方案采用信捷运动控制专用CAM系列PLC,内部高速处理电子凸轮数据, 通过信捷TG系列触摸屏设定飞剪参数,PLC自动计算凸轮位置,通过高速脉 冲给定信捷DS3-PQA系列伺服位置信号,完成剪裁时同步控制,同步后平滑 过渡并循环执行。
信捷全新开发的立式包装机系统连续剪切,切刀横封分离,使得包装 效率高、包装成型好。
案例三:立式包装机方案
《运动控制》PPT课件
![《运动控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21e2892e3f5727a5e962d8.png)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
牵张反射反射弧:
反射过程:肌肉被拉长→肌梭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沿Ⅰa、 Ⅱ类传入纤维→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α传出纤维发 放冲动→被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
3、交互抑制:
如果引起某一肌的伸展反射(伸肌兴奋),则 与其相拮抗的肌 (屈肌)松弛,称交互抑制。
其原因是Ⅰ a 类传入纤维的传入冲动还可 以通过Ⅰ a 纤维的侧支与中间神经元连接, 与其它协同肌、拮抗肌运动神经元形成联 系以兴奋协同肌,抑制拮抗肌,表现为交 互抑制。
4 、联合反应(associated reaction)
向上和向后 屈曲,外展,外旋 屈曲 旋后 掌屈,尺屈 屈曲
下肢 骨盆带肌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足趾
上提 屈曲,外展,外旋 屈曲 背屈,内翻 伸直(背屈)
伸肌共同运动
前方突出 伸直,内收,内旋 伸直 旋前 背屈,桡屈 伸直
伸直,内收,内旋 伸直 跖屈,内翻 屈曲(跖屈)
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是脊髓水平的低级的 反应及运动形式。正常人,由于高位中枢 对脊髓有抑制作用而被掩盖。在高位中枢 对低位中枢的抑制力和对运动的控制力丧 失时,联合反应、共同运动表现出来。
②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系指脊髓前 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以下的锥体系损伤.
锥体外系包括纹状体系统及前庭小脑系统。 纹状体系统指,纹状体,红核,黑质,丘脑底核,
总称基底节。功能是维持及调节身体的姿势和保障 动作时必需的肌张力。
锥体外系病变能引起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 类症状。
锥体外系病变引起的肌张力增高的特点:“铅管样 强直”,伴有震颤时呈“齿轮”样强直。 与锥体束 受损致“折刀样痉挛” 不同。
公共基础知识运动控制技术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运动控制技术基础知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459878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a.png)
《运动控制技术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运动控制技术作为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在生产制造、机器人、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涵盖了机械、电气、电子、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精确地控制电机等执行机构的运动,实现对物体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精确控制。
本文将对运动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概述,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运动控制的定义运动控制是指对机械运动部件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进行实时的控制,以实现特定的运动轨迹和运动要求。
它通常涉及到电机、驱动器、控制器、传感器等设备的协同工作。
2. 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1)执行机构:通常为电机,如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步进电机等,负责产生机械运动。
(2)驱动器:将控制信号转换为电机所需的电流和电压,驱动电机运行。
(3)控制器:接收来自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和外部输入指令,通过特定的控制算法计算出控制信号,发送给驱动器。
(4)传感器:用于测量运动部件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参数,反馈给控制器,形成闭环控制。
3. 运动控制的主要参数(1)位置:表示物体在空间中的具体位置,可以用直角坐标、极坐标等方式表示。
(2)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来表示。
(3)加速度: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三、核心理论1. 控制理论基础(1)反馈控制:通过传感器反馈运动部件的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进行比较,产生误差信号,控制器根据误差信号调整控制信号,使实际状态逐渐趋近于期望状态。
常见的反馈控制方法有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微分控制(PID 控制)等。
(2)前馈控制:根据已知的输入信号和系统模型,预测系统的输出,并提前对控制信号进行调整,以减小误差。
前馈控制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精度。
(3)复合控制:将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系统的性能。
2. 电机控制理论(1)直流电机控制:通过控制电机的电枢电压和励磁电流,可以实现对直流电机的速度和转矩控制。
运动控制讲义共15页文档
![运动控制讲义共15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afc1f380975f46526d3e13b.png)
运动控制讲义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ຫໍສະໝຸດ ,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运动控制相关理论ppt课件
![运动控制相关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c6d89a4028915f814dc250.png)
腘绳肌牵伸 足背屈 踩夹子 滑轮 踝牵伸 起踵提膝
策略水平
下肢前伸 后踢腿 屈膝半蹲 星形伸展平衡 仰卧抬腿
改变步态适应性
精品课件
踏步练习 走斜坡 上下台阶 后上下台阶 行走的整体模式练习
第1趾骨、第2-5趾骨、第1跖骨、第2跖骨、 第3跖骨、第4跖骨、第5跖骨、足弓、足跟 内侧、和足跟外侧
足刚开始着地时相、跖骨刚开始着地时相、 趾骨刚开始着地时相、足跟离开地面时相、 趾离地时相。四个阶段:着地阶段、前掌 接触阶段、整足接触阶段、离地阶段
的注意力分散的情况。
精品课件
运动控制的理论
• 运动控制的理论描述了运动是怎样被控制 的。
• 运动控制的理论是关于控制运动的一组抽 象的概率。
• 理论是一系列内部之间相互联系的陈述, 用来描述不可被观察到的结构或者过程, 并将它们互相联系起来,以及同可观察到 的事件联系起来。
精品课件
理论提供了:
• 解释行为的理论框架:理论允许治疗师看到超过 某个患者的行为之外的东西,将应用拓宽到更多 的病例中
• Sherrington的研究形成经典运动控制反射 理论的实验基础。他认为复杂行为能通过 一系列单个反射的复合行为来解释
精品课件
局限性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等级理论
• 英国的物理学家HUGHLINGS认为大脑有高级、 中级和低级水平的控制,同样,有高级联 络区,运动皮质和脊髓水平的运动功能。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策略水平
• 在策略水平再训练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提高有效性 和效率,以达到行进、姿势支撑和稳定性,以及 功能的适应性的主要要求。策略水平的治疗方法 必须基于理解正常与异常步态的基础上,并从实 施的运动控制和运动中学习以下介绍的为达到某 一特定的步态进行物理治疗很重要,阶段性治疗 对步态的恢复非常有效,阶段性治疗是以正常步 态与病理步态的理解为基础并和其他方法相结合。 本研究主要是在训练过程中观察患者行走时与正 常人行走的区别,通过练习,提高患者的行进、 姿势支撑和稳定性,改善患者的行走策略。
超详细的运动控制详解
![超详细的运动控制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015fcc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c.png)
超详细的运动控制详解
运动控制在实际的工业现场中随处可见,也常听到大家提到运动控制;哪什么叫运动控制?以及基本概念有哪些?下面我们为大家做简单的介绍运动控制(MC)是自动化的一个分支,它使用通称为伺服机构的一些设备如液压泵,线性执行机或者是电机来控制机器的位置或速度。
运动控制在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的领域内的应用要比在专用机器中的应用更复杂,因为后者运动形式更简单,通常被称为通用运动控制(GMC)。
运动控制被广泛应用在包装、印刷、纺织和装配工业中。
定位的基本概念:使指定对象按指定速度和轨迹运动到指定位置运动控制需要有控制器(PLC)、驱动器、电机、机械等机械需要将位置和速度反馈给控制,形成一个闭环的控制;这样控制器就能知道机械的动态和位置信息
电机的速度和位置反馈给驱动器这也是一种闭环控制的方式,电机和驱动器之间形成一个闭环;或者电机将位置和速度反馈给控制器作为一个闭环
运动控制中关键的要素的位置和速度
a表示加速度 d表示减速度 s就是运行距离(位置)
伺服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什么是伺服系统?以物体的位置、方向、状态等为控制量,以跟踪输入目标值(或给定值)的任意变化为目的,所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
伺服系统的组成:伺服系统具有反馈闭环的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器、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和反馈装置组成
伺服驱动器的原理
伺服与变频器的区别
伺服系统的三种控制方式
位置控制:以位置为目标的控制,从位置A到位置B
速度控制:以速度为目标的控制,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转
转矩控制:以转矩或者力矩为目标的控制,输出恒定的转矩
小型自动化产品的运动控制有三种,分别是S7-200/200SMART /1200。
运动控制ppt课件
![运动控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32ec98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8.png)
模糊规则的制定和隶属度函数的选取需要一定的 经验和技巧,且计算量较大。
神经网络算法在运动控制中的优化
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构建多层神经网络模 型,利用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
在运动控制中的优化
神经网络算法可以用于运动控制系统的建模、辨识和优化 。例如,在电机参数辨识、运动轨迹规划等领域,神经网 络算法能够提高系统的精度和效率。
深入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通过实验,学生应能够加深对运动控制系统基本原理的理解,包括控制器设计、系统稳 定性分析等方面。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学生应具备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
搭建运动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根据实验要求搭建运动控制系统的 仿真模型,包括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部分。
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远程 监控和智能维护,提高维护效率和质 量。
寿命预测与健康管理
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信息,预测 系统剩余寿命和健康状况,制定维护 计划。
多轴协同和同步控制技术
多轴协同控制
针对多轴运动系统,设计 协同控制策略,实现各轴 之间的协调运动,提高系 统整体性能。
同步控制技术
通过精确的时序控制和同 步机制,实现多轴运动系 统的同步运行,保证系统 稳定性和精度。
设置仿真参数和运行仿真
根据实验需求设置合适的仿真参数,如仿真时间、步长等,并运行 仿真,记录仿真过程中的关键数据。
分析仿真结果
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包括系统响应曲线、误差曲线等,以评估系 统的性能。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系统性能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控制》实验指导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房方编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二00六年六月前言1.实验总体目标运动控制实验是运动控制课程的实验部分,与理论部分同步开设,属于非独立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补充与完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深入理解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本实验的开设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等,进一步完善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⒉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⒊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学基础、运动控制系统⒋实验课时分配⒌实验环境(1)XSJ-II型小功率随动系统学习机,10台;(2)双踪示波器,10台;(3)数字万用表,10台。
⒍实验总体要求(1)预习在实验前做好预习工作,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必要步骤,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实验质量与效率的重要环节。
要求做到:A. 实验前复习课程的有关章节,熟悉有关理论知识;B. 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及主要实验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了解实验系统的工作原理,明确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有些内容可以到实验室对照实物进行预习;C. 结合实验线路图,确定接线方式,根据实验步骤,列出实验时所需记录的数据表格。
(2)实验过程A. 合理分工,协同工作实验分组进行,每组3人,组长负责实验的组织安排,小组成员分工完成接线、参数调整、数据测量及记录等工作。
在实验过程中务求人人动手,分工配合,协调操作,做到实验内容完整,数据记录正确。
B. 按图接线,简单明了根据给定的实验线路及选用的仪表设备,按图接线,力求简单明了,避免重复。
导线长短合适,连接牢固,减少不必要的接触故障。
C. 确保安全,检查无误为确保安全,线路接好后应互相检查并请指导教师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合闸通电。
D. 按照步骤,操作测试按照实验步骤由简到繁逐步进行操作测试。
实验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认真做好数据测试工作,将理论分析与预测趋势相比较,判断数据的合理性。
E. 认真负责,完成实验实验完毕后,应将记录数据交指导教师检查,经指导教师认可后方可拆线,整理现场,并将导线分类整理,仪表、工具归还原处。
(3)注意事项为了顺利完成实验,确保实验时的人身和设备安全,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并注意下列事项:A. 人体不可接触带电线路;B. 电源必须经过开关接入设备,接线或拆线均需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进行;C. 实验中如发现问题应立刻切断电源,保持现场,协助教师查明原因后,方能继续进行实验;D. 使用仪器、仪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范围,以防损害设备,同时保证数据测量的精度;E. 不动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
目录实验一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实验 1 实验二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实验 4实验一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2)掌握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调试方法;(3)深入理解转速负反馈在系统中的作用;(4)分析扰动作用的形式及位置对调速系统的影响。
二、实验类型(含验证型、设计型或综合型)综合型实验。
三、实验仪器(1)XSJ-II型小功率随动系统学习机;(2)双踪示波器;(3)数字万用表。
图1-1 XSJ-II型小功率随动系统学习机四、实验原理采用闭环调速可以提高系统的动静态性能,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是常用的形式。
本实验以XSJ-II型小功率随动系统学习机为基础,采用插接连线的方式,搭建控制电路,优点是原理清晰、简便易行。
实验原理线路如图1-2所示。
本实验装置采用运算放大器+功率放大器联合给直流电动机供电,属于小功率调速(随动)系统。
电动机的转速由同轴连接的测速发电机测得,经电位器RP9分压后形成转速反馈信号U n,与转速给定信号U*n比较,经转速调节器A1形成控制电压,从而驱动运算放大器A3和功率放大器给直流电动机供电。
在本实验中,转速调节器A1可以采用比例调节器或比例积分调节器,增加调节器的比例系数即可提高系统的静特性硬度,但比例系数过大也会对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图1-2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实验原理图五、实验内容和要求(1)开环实验A. 断开给定电位计RP1和测速发电机的反馈信号,使系统处于开环状态,将运算放大器A1的放大倍数置1;将A1输入端X5接地,输出端X7与功率放大器输入端X13相连,把电位器RP7置于中间位置,调节“平衡调节”电位器RP8,使功率放大器输出端X19为0。
B. 将A1输入端X5与接地端断开,接入给定电位器RP1的X1端,使给定电位计RP1转过一个小的角度(给定一个小的电压信号),则电动机有一个恒定转速。
继续增大或减小电位计的角度,观察电机转向及转速的变化情况。
C. 用数字万用表测量给定电位计RP1输出端及测速发电机反馈电压信号的极性,判断反馈接入点如何连接,确保系统能够形成闭环负反馈。
(2)单闭环调速实验 有静差调速系统试验A. 将给定电位计RP1恢复到0位,把测速电机的反馈信号与运算放大器A1的反馈端X6相连,判断该连接是否可以形成负反馈,如果不行则要进行信号极性的变换;B. 调整给定电位计RP1的旋转角度(调节给定电压U *n 的大小),观察电机转向及转速的变化情况,与开环时的转速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C. 用数字万用表或示波器测量给定电压U *n 和反馈电压U n ,观察二者是否相等或基本相等。
D. 通过调节电位器RP2改变运算放大器A1的比例系数,观察电机转速的调节性能;不断增大运算放大器A1的比例系数,观察电机转速的稳定性是否受到了影响。
+-无静差调速系统试验A. 将给定电位计RP1恢复到0位,在运算放大器A1的反馈部分串入一个1μF的电容,构成比例积分调节器;调整给定电位计RP1的旋转角度,观察电机转向及转速的变化情况,与开环及采用比例调节器时的转速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B. 用数字万用表或示波器测量给定电压U*n和反馈电压U n,观察二者是否相等或基本相等。
(3)抗扰性能实验A. 将给定电位计RP1恢复到0位,电机停止转动后,在运算放大器A1的输入端X5加入一个10V的阶跃型扰动(先连接VS1与X5,通过开关S2加入扰动),观察电机转速的变化情况,分析系统的抗扰动能力。
B. 将扰动源与运算放大器A1的输入端断开,等电机停止转动后,在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X13加入10V的阶跃型扰动(先连接VS1与X13,通过开关S2加入扰动),观察电机转速的变化情况,分析系统的抗扰动能力。
C. 根据上述A、B两组实验分析扰动发生的位置与系统抗扰动能力的关系。
六、注意事项(1)完成线路连接,经指导老师检查正确后方可接通电源;(2)调节器的初始位置应设置的比较小,防止直流电动机发生震荡;(3)电机启动时,给定电位器必须缓慢增加给定,以免产生过大的冲击电流;(4)实验中如发现问题应立刻切断电源,保持现场,协助教师查明原因后,方能继续进行实验;(5)使用仪器、仪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范围,以防损害设备,同时保证数据测量的精度。
七、思考题(1)开环调速系统与闭环调速系统的调速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2)系统闭环稳定运行以后,如果突然断开反馈环节,则电机的转速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3)调节器比例增益的变化对系统的性能有什么影响?试分析原因。
(4)调节器中加入积分作用后,给定电压U*n和反馈电压U n是否能达到完全一致,为什么?(5)不同位置的阶跃扰动(在调节器的输入和输出端分别加入)对转速的影响有何不同?为什么?实验二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的组成;(2)掌握直流随动系统的调试方法;(3)深入理解位置负反馈在系统中的作用;(4)分析扰动作用的形式及位置对随动系统的影响。
二、实验类型(含验证型、设计型或综合型)综合型实验。
三、实验仪器(1)XSJ-II型小功率随动系统学习机;(2)双踪示波器;(3)数字万用表。
四、实验原理本试验分别对单闭环位置随动系统和具有转速负反馈并联校正的双闭环位置随动系统进行研究,实验线路分别如图2-1和图2-2所示。
图2-1 单闭环位置随动系统实验原理图本实验装置采用运算放大器+功率放大器联合给直流电动机供电,属于小功率随动系统。
电动机的转角由同轴连接的位置电位器RP10测得,形成转角反馈信号U p,与由电位器RP1给出的转角给定信号U*p比较,经位置调节器A1形成控制电压——转速环的给定值信号;电动机的转速由同轴连接的测速发电机测得,经电位器RP9分压后形成转速反馈信号-+U n ;与转速给定信号U *n 比较,经转速调节器A2驱动运算放大器A3和功率放大器给直流电动机供电。
图2-2 具有转速负反馈并联校正的双闭环位置随动系统实验原理图五、实验内容和要求(1)系统输出调零断开给定电位计RP1和测速发电机的反馈信号,使系统处于开环状态,将运算放大器A1的放大倍数置1;将A1输入端X5接地,输出端X7与功率放大器输入端X13相连,把电位器RP7置于中间位置,调节“平衡调节”电位器RP8,使功率放大器输出端X19为0。
(2)反馈极性判断A. 将A1输入端X5与接地端断开,接入给定电位器RP1的X1端,使给定电位计RP1转过一个小的角度(给定一个小的电压信号),则电动机有一个恒定转速。
用数字万用表测量给定电位计RP1输出端及测速发电机反馈电压信号的极性,判断反馈接入点如何连接,确保系统能够形成闭环负反馈;B. 记住电机的转动方向,将给定电位器RP1置0(或断开),按原来电机的转动方向,用手转动电机轴使反馈电位计从0位转过一个角度,用数字万用表测量反馈电位计的输出电压极性,判断反馈接入点如何连接,确保系统能够形成闭环负反馈。
(2)单闭环位置随动系统实验A. 将给定电位计RP1恢复到0位,把位置电位器的反馈信号与运算放大器A1的反馈端X6相连,判断该连接是否可以形成负反馈,如果不行则要进行信号极性的变换;B. 调整给定电位计RP1的旋转角度(调节给定电压U *p 的大小),观察电机转向及转角的变化情况,判断电机的实际转角是否能较好地跟踪给定值;C. 通过调节电位器RP2改变运算放大器A1的比例系数,观察电机转角的调节性能;不断增大运算放大器A1的比例系数,观察电机转角调节的稳定性是否受到了影响。
+-(2)双闭环位置随动系统实验A. 将给定电位计RP1恢复到0位,把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X7与运算放大器A2的输入端X10相连,运算放大器A2的输出端X12接运算放大器A3的输入端X13;B. 把测速发电机的反馈信号与运算放大器A2的反馈端X9相连,判断该连接是否可以形成负反馈,如果不行则要进行信号极性的变换;C. 调整给定电位计RP1的旋转角度(调节给定电压U*p的大小),观察电机转向及转角的变化情况,判断电机的实际转角是否能较好地跟踪给定值;D. 通过调节电位器RP2改变运算放大器A1的比例系数,观察电机转角的调节性能;不断增大运算放大器A1的比例系数,观察电机转角调节的稳定性是否受到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