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体系转换
体系转换

体系转换
逐孔安装主梁,逐孔连接梁间、中间墩顶部两端及横隔板间联结钢筋,确保受力钢筋的焊接强度。
依次浇筑箱梁间纵向接缝及桥墩顶部湿接头,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当现浇的各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桥墩顶模板。
拆除一联桥墩顶模板的时间尽量相同。
当一联的各桥墩顶模板全部拆除后,本联完成连续化。
所有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均严格拉毛处理,并冲洗干净,以保证新、老混凝土的结合。
施工时注意各种预埋件的埋设,并保证其位置准确、牢靠。
箱梁架设后及时连接桥面板钢筋及端横梁钢筋,连接连续接头钢筋,绑扎横梁钢筋,设置接头板束波纹管并穿束。
在日温最低时浇筑接头、中横梁及其两侧与顶板负弯矩束同长度范围内的桥面板,达到设计强度90%后逐根对称均匀两端张拉顶板负弯矩预应力钢束,并采用真空压浆法压注水泥浆。
接头施工完成后,由跨中向支点浇筑剩余部分桥面板湿接缝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拆除一联内临时支座,完成体系转换。
s。
体系转换专项实施方案书

先简支后连续箱梁体系转换专项施工方案一、工程简况本标段先简支后连续桥梁共两座,分别为K8+944纪家沟大桥一联6X20m , K15+420 大山张大桥三联4-30+4-30+4-30m 装配式预应力砼连续箱梁,箱梁采用单独预制、简支安装、现浇连续接头的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下部结构桥台采用U型桥台,桥墩采用柱式墩,基础采用扩大基础。
b5E2RGbCAP由简支转换为连续体系,是通过在箱梁端部顶部负弯矩区内增设负弯矩预应力束来实现的,而为配合梁体结构体系转换,在转换过程中需在箱梁端部布设相应临时支座并适时拆除来实现其体系的转换。
负弯矩区预应力束的张拉及临时支座的安装拆除,是能否实现体系顺利转换的重要环节,也是先简支后连续箱梁桥施工的难点工序之一。
plEanqFDPw二、体系转换施工工艺体系转换施工工艺简支后连续梁体系转换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施工阶段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第1阶段:架设预制主梁,形成由临时支座支承的简支状态,梁跨中存在正弯距。
此时,主梁主要承受一期恒载的自重作用及相应的施工荷载。
两箱梁处于简支状态。
第2阶段:浇筑第①、②跨及第③、④跨间的接头混凝土,待其达到设计强度,张拉负弯矩区钢束,压注水泥浆。
二次钢绞线的张拉逐渐从静定结构向超静定结构转换。
此时,主梁主要承受结构一期自重作用及相应的施工荷载。
在已经形成的连续梁段,结构的徐变变形开始受到约束,产生徐变次内力。
RTCrpUDGiT第3阶段:连接第②、③跨,过程同第二阶段。
此时,主梁主要承受一期自重、施工荷载及徐变次内力。
第4阶段:拆除临时支座,完临时支座拆除完成后,静定体系转变为超静定体系,完成简支变连续的转换。
完成横向接缝制作由于墩顶处二次应力的出现,使墩顶处产生二次负弯矩,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跨中的正弯矩,且墩顶处存在着较大剪力。
自此形成连续梁桥。
此时,结构承受自重作用(包括横向接缝部分的二期自重>、施工荷载、徐变次内力。
2.1、预制梁架设1、先预制主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85%后,张拉正弯矩区预应力钢束,压注水泥浆并及时清理箱梁底板通气孔。
第五章 计划 习题一

第五章计划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组织最综合、最长远的目标是。
()A、战略B、宗旨C 、规划D、政策2、目标管理中,主管对人性的假设是基于()A、X理论B、Y理论C、复杂人D、经济人3、目标管理中,目标的制定是通过()A、自上而下B、自下而上C、双向沟通D、单向沟通4、传统的目标设定方法是通过()A、自上而下B、自下而上C、双向沟通D、单向沟通5、用于编制和调整长期计划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是()A、滚动计划法B、网络计划法C、运筹学法D、投入产出法6、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又有助于控制和动态优化的计划方法是()A、滚动计划法B、网络计划法C、运筹学法D、投入产出法7、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首先提出的。
A、戴明B、孔茨C、彼得·德鲁克D、西蒙8、计划按所涉及的组织活动层次可分为()A、战略、战术和作业计划B、综合、专业和项目计划C、指导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D、战略、程序、规则、规划等9、计划按明确性可划分为()A、战略、战术和作业计划B、综合、专业和项目计划C、指导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D、战略、程序、规则、规划等10、计划按所涉及的组织活动内容可分为()A、战略、战术和作业计划B、综合、专业和项目计划C、指导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D、战略、程序、规则、规划等11、计划按表现形式分为()A、战略、战术和作业计划B、综合、专业和项目计划C、指导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D、战略、程序、规则、规划等12、目标按层次可分为()A、社会、经济和发展目标B、营销、生产、财务和研发目标C、战略、战术和具体作业目标D、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13、目标按内容可分为()A、社会、经济和发展目标B、营销、生产、财务和研发目标C、战略、战术和具体作业目标D、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14、目标按性质分为()A、社会、经济和发展目标B、营销、生产、财务和研发目标C、战略、战术和具体作业目标D、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15、当组织处于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时,较易采用的计划类型是()A、具体性计划B、指导性计划C、长期计划D、短期计划16、在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工作是()A、计划B、组织C、人员配备D、指挥二、多项选择题1、计划职能的任务是()A、确定目标B、制定全局战略C、提出计划方案D、协调各项活动2、计划应具有的特性是()A、严肃性B、灵活性C、不可更改性D、消除变化性3、对目标的要求应该是()A、先进性B、可实现性C、单一性D、明确性4、对计划的基本要求是()A、可行性B、预见性C、指导性D、目的性5、下列权变因素中,能够对计划类型产生影响的是()A、管理者所处的组织层次B、管理者个性C、组织生命周期D、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6、当环境不确定性越大时,较易采取的计划类型是()A、具体的 B 、指导性的C、长期的D、短期的7、当组织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时,较易采取的计划类型是()A、具体的 B 、指导性的C、长期的D、短期的8、当组织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时,较易采取的计划类型是()A、具体的 B 、指导性的C、长期的D、短期的9、当组织处于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时,较易采取的计划类型是()A、具体的 B 、指导性的C、长期的D、短期的10、一个组织的目标可以是()A、利润B、市场份额C、社会责任D、雇员福利11、目标管理的缺点是()A、目标管理理论尚未普及和宣传B、适当的目标不易确定C、目标是长期的D、不灵活三、判断题1、没有一种单一的目标能够有效地评价一个组织是否成功地履行了它的使命。
本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转换培训教案

本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转换培训教案第一章: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概述1.1 标准的发展历程1.2 标准的内涵与结构1.3 标准的主要差异与改进1.4 标准转换的重要性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核心理念2.1 以顾客为中心2.2 领导作用与承诺2.3 过程方法2.4 改进2.5 循证决策第三章: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素解析3.1 文件化信息3.2 资源管理3.3 产品实现3.4 测量、分析和改进3.5 支持性文证第四章:标准转换的实施步骤与方法4.1 制定转换计划4.2 培训与宣传4.3 体系文件的修改与完善4.4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4.5 持续改进与跟踪第五章:标准转换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5.1 人员能力不足5.2 资源配备不合理5.3 体系文件编写不规范5.4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不到位5.5 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第六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转换与修订6.1 文件体系的原则与要求6.2 原有文件的评估与分类6.3 新版标准下的文件编写要点6.4 文件体系的转换实施步骤6.5 文件的审核、发布与维护第七章: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的转换7.1 内部审核的策划与实施7.2 内部审核员的选拔与培训7.3 管理评审的流程与要求7.4 管理评审数据的分析与利用7.5 改进措施的跟踪与验证第八章:过程方法在组织中的应用8.1 过程方法的基本概念8.2 过程识别与映射8.3 过程策划与控制8.4 过程改进与优化8.5 过程方法在组织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第九章:测量、分析与改进的实践9.1 数据收集与整理9.2 数据分析的方法与工具9.3 改进计划的制定与实施9.5 案例分享:成功的改进实践第十章: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转换的案例分析与实操演练10.1 案例一: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转换过程10.2 案例二:另一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转换经验10.3 实操演练:标准转换的步骤与方法10.4 实操演练: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的实施重点和难点解析六、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转换与修订:在这一章节中,重点关注文件体系的转换实施步骤和文件的审核、发布与维护。
本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转换培训教案

本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转换培训教案一、教案概述1. 目的:帮助学员理解并掌握新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升组织质量管理水平。
2. 适用对象:组织内部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相关部门工作人员。
3. 培训方式: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
4. 教学时长:共计24学时,分4天进行,每天6学时。
二、教学内容第一天:1. 新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背景与意义2. 新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对比分析3. 新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主要变化与创新4. 组织如何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转换与实施第二天: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与修订2. 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3. 组织结构及其职责权限的确定4. 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环境因素等第三天:1. 过程方法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2. 客户导向与市场需求的应对策略3. 内部沟通与信息管理的优化4. 风险管理与质量问题的预防第四天:1. 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与评估2. 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与实施3. 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与监督4. 案例分析与讨论: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转换实践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PPT、教材等辅助工具,系统地阐述新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核心内容与实施要点。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员深入剖析质量管理体系转换的过程与方法。
3. 小组讨论:组织学员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质量管理体系转换过程中的经验与困惑,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4. 情景模拟:设置模拟场景,让学员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质量管理体系转换的实际操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评估学员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员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知识的应用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员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考察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情景模拟评估:观察学员在模拟场景中的表现,评价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钢桁梁拱架设施工规范

刽怀董蔗足酚鞭叼音当仟漠纪驼凉荒胸咬狮疚叔保饭凿碎幅轨翻井裔颗逛《钢桁梁(拱)架设施工》规范《钢桁梁(拱)架设施工》规范
三、本标准的各章节要点解读
第七章 高强度螺栓施工 7.1 高强度螺栓的验收: (1)组成部分是否齐全。 (2)外形尺寸、技术资料和包装等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3)质量复验:包含外观、形式尺寸和行位公差、机械性能试验和施拧工艺性试验等。 7.2 高强度螺栓施拧工艺性试验: 扭矩法施工时施拧工艺性试验内容包含:高栓的扭矩系数,施拧扭矩及检查扭矩,温度与湿度对扭矩系数的影响试验,板面滑动摩擦系数试验,施工预拉力及其损失试验,紧扣、松扣、复位检查试验,施拧时屈服轴力、破坏轴力试验,施拧工具标定方法试验等。 7.3 高强度螺栓的储存管理: 防潮、防尘,垫高通风;防止生锈和污染;高栓不得长短相互代用。 7.4 高强度螺栓施拧准备: 主要包含高栓使用区域标线;检查摩擦面;电动扳手稳压电源准备;施拧工具标定等。
施工步骤及方法: (1)浮船进位托梁: a、拖拉钢梁自桥墩悬出一定长度。 b、Ⅱ号浮船在下游停泊场按设计数量灌入压舱水,栓挂并绞动有关缆绳,进入桥孔对位,并收紧各缆绳,固定船体。 c、按计算抽出压舱水,使浮船Ⅱ支架逐步受载至墩顶上的保险木垛松动。 d、继续少量抽水,拆除第Ⅰ段钢梁上滑道下的辊轴。 (2)向前浮拖: a、调整头尾缆绳,收紧侧绳,使浮船平稳横移,将钢梁浮拖到第Ⅱ段上滑道到达桥墩前沿为止。 b、在滑道Ⅲ下放辊轴。 c、抽出相当于支点滑道Ⅱ换为Ⅲ的反力变化值的压舱水,使第三段滑道逐渐受力。 d、继续浮拖,撤去第Ⅱ段滑道下的辊轴,浮拖至第Ⅲ段上滑道到达桥墩前沿为止。 (3)Ⅰ号浮船进位托梁 (4)继续浮拖到位 (5)落位 a、灌入压舱水,使钢梁逐步下落到桥墩支承垫块上,脱离浮船。 b、换用千斤顶落梁至支座上。 3.8 钢梁拼装架设质量验收标准(略)
国际体系

第一节 国际体系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国际体系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国际体系的现状与趋势 延伸阅读:国际体系研究的多重视角
第一节 国际体系的概念与特征
一、国际体系的概念
二、国际体系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 国际体系的概念与特征
一、国际体系的概念
什么是体系
• 《美国传统词典》:体系是 一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或 相互依存的元素所组成的复 杂整体。 • 《现代汉语词典》 :若干有 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 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 美国学者:单位、客体或部 分经某种形式有规则的互动 而联结起来的集合 。 • 中国学者:体系是指相关事 物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 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或一 种秩序 。
•莫顿· 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
延伸阅读 国际体系研究的多重视角
• 莫顿· 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
延伸阅读 国际体系研究的多重视角
• 戴维· 辛格书评: 《人、国家与战争》 《国际关系中的层次分析问题》
首次提出“层次分析”的概念,对国际体系层次 和国家层次做了详尽的考察和解释。
什么是国际体系
• 吉尔平:国际 体系是一种通 过以某种控制 形式进行有规 则的互动而联 结在一起的多 种多样的实体 的集合体 。
什么是国际体系
• 中国学者:国际体系是指在国际 上各种主要力量之间相对稳定结 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国际机制及 相应的规则、潜规则、理念等构 成的体系,具有整体性、层次性、 联系性、稳定性、功能性等特征。
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 •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 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造成了纺织工业、冶金 工业、机械工业、造船业的大发展。
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 •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以电力技术的推 广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不仅实现 了人类由蒸汽动力向电力的生产动力革命, 而且促使钢铁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产 生根本性变革。
13485第五章 标准导读

5.管理职责5.1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其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其有效性的承诺提供证据:a)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要求以及适用的法规要求的重要性;b)制定质量方针;c)确保制定质量目标;d)进行管理评审;e)确保资源的可获得性。
【理解与实施】1、本条款的意图是明确与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及策划结果的实现相关的最高管理者的职责,强调管理者的作用,并使其能够发挥领导作用。
2、最高管理者制定决策、授权活动、将组织作为一个整体设置活动的优先顺序,因此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最终负责。
管理职责的各条款都是向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提出的要求。
“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个人或一组人”就是最高管理者。
在我国的组织中绝大多数情况都是指一个人。
3、最高管理者应对产品质量及质量管理体系承担领导责任,怎样才能证明最高管理者作出了管理承诺呢?只要他作好如下5件事,就说明了他在质量管理上尽到了责任,也即这5件事是管理职责的总要求,进一步的展开在5.2~5.6 各节中。
4、一个明智的最高管理者一定会抓住这5项关键的领导活动:(1)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这里的法规是需要组织进行有效识别,根据组织所处医疗器械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不同角色,识别适用的法规,如《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经营管理规范》等。
最高管理者一定要会“务虚”,抓思想意识。
不单纯是口头,要言传身教,在重视质量方面树立形象,做出样板。
(2)制定质量方针,给出全员在质量方面的宗旨和追求。
(3)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给出全员奋斗目标。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得以建立,并与组织环境和战略方向相致。
质量方针和质最目标是组织质量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方针和目标是为实现组织总方针和战略目标服务的。
(4)进行管理评审,要求的工作要检查、改进。
(5)确保资源的提供,给员工创造工作条件,也包括人力资源的提供。
最高管理者应根据组织的战略和顾客要求,确定并保证各项资源的提供,并确保资源的适宜性。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转换培训PPT课件

第11页/共69页
2《ISO指南2013》对管理体系标准的通用要求
第5页/共69页
1 新版标准修订背景、原则及过程
1.2原则
标准将修订的内容包括(不局限于)以下几项: ——为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提供一套稳定的核心要求; ——保留大类,并能在任何类型、规模及行业的组织中运行; ——依然将关注有效的过程管理,以便实现预期的输出; ——考虑自2000年质量管理体系发生重大修订后,在实践和技术方面的变化; ——反映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日益加剧的复杂性、动态的环境变化和增长的需求; ——通过应用ISO导则中的附件SL,增强其同其他ISO管理体系标准的兼容性和符合性; ——推进其在组织内实施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的合格评定活动; ——利用简单化的语言和描述形式,以便加深理解并统一对各项要求的阐述。
第19页/共69页
4 ISO9001:2015的整体结构
9绩效评价 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2内部审核 9.3管理评审
10改进 10.1总则 10.2不合格和纠正措施 10.3持续改进
第20页/共69页
4 ISO9001:2015的整体结构
附录A:关于新结构、术语和概念的说明
A.1 结构和术语 A.2 产品和服务 A.3 对利益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理解 A.4 基于风险的思想 A.5 适用性 A.6 文件化信息 A.7 有关组织的知识 A.8 对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第10页/共69页
2《ISO指南2013》对管理体系标准的通用要求
体系换版策划书3篇

体系换版策划书3篇篇一《体系换版策划书》一、引言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我们意识到现有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需求和发展要求。
为了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质量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我们决定进行体系换版。
本策划书旨在详细规划体系换版的各项工作,确保换版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
二、换版目标1. 建立一套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适应公司未来发展的需求。
2. 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稳定可靠。
3. 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4. 加强内部沟通与协作,提升团队整体执行力。
5. 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体系保障。
三、换版范围本次体系换版涵盖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相关管理体系。
四、换版时间安排1. 策划阶段([具体时间 1])成立体系换版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
收集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法规,进行对比分析。
对现有体系进行全面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制定体系换版工作计划和方案。
2. 培训阶段([具体时间 2])组织内部培训,对相关人员进行体系换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邀请外部专家进行专题培训,提升员工对新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3. 文件编写阶段([具体时间 3])根据新的体系要求,编写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文件。
对文件进行内部审核和修改完善。
4. 试运行阶段([具体时间 4])发布新体系文件,组织实施试运行。
对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和优化。
5. 正式运行阶段([具体时间 5])对新体系进行全面评估,确认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正式发布新体系,全面推行新体系。
6. 持续改进阶段(长期)定期对新体系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收集员工和客户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体系。
五、组织保障1. 成立体系换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体系换版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决策。
2. 设立体系换版工作小组,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包括文件编写、培训、试运行、正式运行等。
第五章 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

第五章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第一節市场体系及其功能一、市场机制及其特点市场机制: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形态下,价格、供求、竞争、风险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其运行规律。
市场机制的特点:1.联动性、2.利益关联性、3.客观性、4.灵活性、5.自发性、6.盲目性。
二、市场机制的构成(一)价格机制:是通过价格的涨落来调节商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从而指导生产、经营和消费走向的市场运行机制。
(二)供求机制:是调节市场供给和需求矛盾,使之趋于相互均衡的市场机制。
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三)竞争机制:是指通过市场竞争的作用带动商品运动的功能,它表现为卖者之间和买者之间和买卖双方之间供求、价格的变动,彼此为争夺对各自有利的经济利益而展开较量的动力机制。
(四)风险机制:是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同盈利、亏损和破产等风险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五)利率机制:是指利率变动与货币资本供求变动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六)工资机制: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变动与劳动力供求变化之间的相互联系一相互作用。
三、市场机制的功能(论述)(一)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即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作用,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实现优胜劣汰。
(二)信息传递功能:把信息传给国家、企业、银行、商业和居民,为他们提供决策依据。
(三)利益分配功能:即通过价格、利率、工资的变动,使社会利益在不同企业和社会成员之间重新分配。
(四)调节微观经济活动功能:即促进企业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按需生产。
第二節市场体系一、市场体系及其地位市场体系:就是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
市场体系的特点:1.整体性、2.联系性、3.开放性、4.动态性。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简答)第一,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市场功能的必要条件。
第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搞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要条件。
第三,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立宏观调控的客观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体系转换
第5.0.1条多跨连续梁结构一般是按平衡悬臂法施工,经过临时支座与桥墩固结,先形成静定状态的T型刚构。
通过T构合拢、钢束张拉及调整支座等手段,将单个T型刚构逐渐转换为设计的连续梁结构体系,体系转换的方式因桥而异,一般由设计部门给定。
根据国内经验,宜采用从边跨向中跨逐步合拢的方式。
以利桥面标高的调整和控制。
但施工进度受到一定限制。
第5.0.2条体系转换程序(以5跨为例,见图5.1)
南 1 2 3 4
②
0 1 2 3 4 5
0 1 2 3 4 5
0 1 2 3 4 5
0 1 2 3 4 5
图5.1 体系转换示意
1.T构悬灌完成;
2.边跨支排架、模板,灌注现浇段;
3.拆除1、4号墩临时支座,并将活动永久支座抄死;
4.2、4跨合拢梁段立模,灌注混凝土;
5.1、4号墩永久支座抄死、松开,张拉合拢梁段Ⅱ组钢束,拆模;
6.拆除2号墩临时支座,重新抄死1号墩永久支座,张拉合拢段其余钢束;拆除3号墩临时支座,张拉合拢段其余钢束;
7.中跨合拢梁段立模、浇筑混凝土;
8.将1号墩活动支座抄死拆除,张拉中跨全部Ⅱ、Ⅲ钢束,拆模;体系转换工作结束。
第5.0.3条体系转换步骤及方法:
1.1、4号墩支座转换:
1、4号墩墩身经过临时支座与梁体固结,构成T型刚构体系,转换图式如图5.2。
图5.2 1、4号墩支座转换
先将永久支座抄死,后拆除临时支座。
即将活动支座临时变成固定支座,抄死后,必须保证在梁体自重的水平作用下,辊轴不产生摆动。
抄死的方法:辊轴间隙用硬木楔紧;辊轴环面与顶、底板间隙用铁楔楔紧,顶板(支座下摆)与底板用钢筋焊接,并加撑杆支撑在临时支座根部,如图5.3。
图5.3 永久活动支座抄死构造
这种抄死方法比较繁琐,但比较可靠。
实用中滚轴未发现摆动。
拆除临时支座。
主要是烧除中间硫磺砂浆夹层,切割预埋φ32mm钢筋。
在硫磺砂浆烧除后,预埋φ32mm钢筋足以支承梁体自重;当钢筋切断后,梁体自重由永久支座支承。
为了平稳完成这一转换,必须慎重、稳妥;
硫磺砂浆可通电烧除(但预埋电阻丝截面要适应)。
钢筋切割用氧气切割,切割时力争同步。
当两侧钢筋全部割断后,临时支座不再受力,临时支座全部转换为永久支座。
转换过程中,用百分表测量合拢梁段前一梁段挠度变化及支座上游箱底面的沉降值。
2.调整悬臂端高程:
在桥台上设置千斤顶,利用千斤顶的起落,使梁的悬臂端或升或降,使其支座两侧悬臂端标高相吻合(或符合纵坡要求);
3.南二跨合拢:
是将简支单悬臂与3号T构合拢,以形成两跨连续梁。
转换步骤如下:
⑴安装挂篮,立合拢段模板,浇筑混凝土;
⑵4号(或1号)墩活动支座恢复(拆除抄死设施),张拉部分钢束;
⑶拆除3号墩临时支座,因该永久支座原系固定支座,不须抄死。
当北二跨合拢时,2号墩的永久支座为活动支座,必须抄死。
至此,已转化两跨连续梁,如图5.4。
图5.4 南二跨体系转换示意
4.北二跨合拢
北二跨合拢的施工步骤与南二跨合拢基本相同。
因2号墩的永久支座是活动支座,不同于3号墩为固定支座,故支座的转换次序略有不同。
其施工步骤为:
⑴安装挂篮、支模,浇筑混凝土;
⑵待混凝土强度R>10Mpa时,将1号墩活动支座抄死松开,以减少合拢段混凝土承受的温度应力;
⑶张拉北二跨Ⅱ组钢束;
⑷拆除模板、挂篮;
⑸将1号墩活动支座再次抄死;
⑹拆除2号墩临时支座;
⑺张拉余下的Ⅱ组钢束,这样构成的结构体系如图5.5。
2# 1#
图5.5 北二跨体系示意
5.中跨合拢
南二、北二跨合拢后,已分别构成二跨连续端悬臂梁,结构如图5.6。
通过浇筑跨中合拢段,张拉钢束,将2号墩永久支座抄死拆除,恢复为活动支座,最后构成五跨连续梁。
合拢段的施工步骤:
⑴安装挂篮、支模,浇筑混凝土;
⑵当混凝土强度R>10Mpa时,拆除1号支座抄死;
⑶当混凝土强度R>30Mpa时,张拉全部Ⅱ组钢束,然后拆除模板、挂篮等。
最后构成五跨连续梁。
图5.6 结构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