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历时近三年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 合科学考察组20日在此间公布的调查结果 显示,中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 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1.22万平方 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95.70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 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 逆的。
• 3、青藏以东,大兴—太行—雪峰山以西:内 蒙,黄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随着 周围山地构造运动而作整体抬升的新构造 活动区。各高原内部,由于断裂活动的发 育,形成许多断陷盆地。 • 4、东部:山地为新构造运动轻度或中度抬 升区,如长白山、山东丘陵、江南丘陵等。 其余为大面积沉降区,在地貌上表现为广 阔的大平原。
•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水土流失呈现三大特点:一 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中国水土流失 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地区,而且也发生在城镇和 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 • 其次是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中 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2亿吨,主要江河的多年 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3400多吨/平方公里,部 分区域侵蚀模数甚至超过每年3万吨/平方公里, 侵蚀强度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与印度、日本、 美国、澳大利亚等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国家相比, 中国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Chapter 7 我国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
地理与环境科学系
• §1 第四纪环境演变 • §2 全新世环境演变
§1 第四纪环境演变
一、新构造运动与现代地貌轮廓的形成 • 1、青藏地区:是我国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 地区,以大幅整体抬升为特色。
• 2、西北地区:差异性升降运动。山地是隆 起区,盆地是相对坳陷区。
(二)生物和土壤的改良
• 早在6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以水稻为主 的农业生产活动。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 实践中,把许多野生植物变成了栽培作物。 包括农作物栽培、果园、经济林和牧草栽 培等。改变了原始植物的分布和生长状况。 农业栽培改变了原始土壤中物质的自然迁 移过程,也改变了土壤表层的理化性质。
二、现代季风的形成与温带荒漠的扩展
• 第四纪冰期季风阶段,冬季风非常强大。 • 现代季风阶段:冬夏季风都强大。 • 现代季风形成的结果:温带荒漠的扩展。
三、第四纪气候的冷暖变化
• 第四季期间全球性环境演变的一个重要的 特征就是气候的剧烈变化。随着气候的冷 暖变化,出现了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根 据沉积层孢粉分析所复原的植物演替过程 推测,寒冷期与干旱期对应,温暖期与湿 润期对应。
•
按照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及流失强 度综合判定,中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 其中,长江流域265个、黄河流域225个、松辽流 域44个、海河流域71个、淮河流域24个、珠江流 域17个。从省级行政区看,四川、山西、甘肃、 内蒙、陕西五省区占到全国总数的50%以上。 三是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中国东 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上 游及西南诸河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南岩溶石 漠化区、南方红壤区等各区域的自然和经济社会 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产生 的危害、治理的重点各有不同。
四、黄土堆积
• 黄土的堆积可以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在连续沉积的黄土层内,包含着丰富的第 四纪环境演变的信息。我国的黄土堆积以 黄土高原最为典型。
• 我国第四纪各个时期堆积的黄土,分布面 积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不断扩大,表明 我国北方自然环境发展的总趋势是由湿润 变为干冷。黄土中有许多古土壤层,黄土 层,是寒冷干燥的环境;土壤层,温暖湿 润的环境。表明第四纪气候沉积黄土时, 有明显冷暖的波动。
• 在第四纪期间,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东 亚季风环流的建立,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 气候由暖湿向干冷发展,我国境内在第三 纪行星风系形成的按纬度分布的自然地带 遭到破坏,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自 然区。
§2 全新世环境演变
• 一、气候的冷暖交替 •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气候的冷暖交替
五、海平面的变化
• 第四季自然环境演变的重大事件之一就 是海平面的多次升降,导致海侵与海退。 海侵时,海面上升,导致东部平原很多地 区沦陷海底;海退时,使黄、渤海及大部 分东海和南海海底出露形成陆地。
•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波动较大,但总体呈 上升趋势。
六、植物界和自然地带的变 化
• 气候发生冷暖交替,使整个植物界产生南 退和回迁。表现为冰期时植被向南迁,间 冰期向北迁,形成不同类型的植被相互交 替。
• 温度波动明显 • 旱化趋势明显。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土地的利用的改造
• 在数千年来,劳动人民以农事活动为中心,因地 制宜改造和利用土地。使东部平原上的大片沼泽 地变成了连片分布的肥沃良田;在广大的丘陵山 地上修筑了层层梯田;沿湖、海地区大片淤泥滩 涂被围垦;甚至在极端干旱的西北内陆盆地中, 利用附近高山冰雪融水开发了许多绿洲。加上修 建水库、营造防护林、建设城镇和交通设施、改 造和利用几乎所有可以利用的土地,使自然面貌 大为改变。
(三)天然水系的改变
• 我国是世界上修建水利工程最早的国家之 一。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关中平 原地区修建了郑国渠。秦代在成都平原上 修建了都江堰。在新疆和河西走廊,修建 了坎儿井。 • 此外,沟通南北的重要人工水道--大运河的 开通,以及现代一些大的水利设施的建设, 调整了我国许多地区的天然水系格局,改 变了河川径流过程。
(四)对地貌、气候等的影 响
• 对地表形态的演化起加速或延缓的影响。 • 通过影响下垫面、大气物质组成影响气候。
(五)自然植被的破坏
wenku.baidu.com六)水土流失加剧
• 黄土高原是最严重的地区。在人类历史时 期,每当农牧界线发生南迁河北移都会对 处于农牧交界的黄土高原产生深刻的影响, 并间接地影响黄河的安危。
•
经专家研究测算,按现在的流失速度, 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 将流失掉,粮食产量将降低40%左右,35 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届 时有将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专家以2000年的数据分析认为,水土流失 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000亿元以 上,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