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应激相关障碍.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考点

变态心理学考点

1)定义: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分支,也称为异常心理学。

广义的概念泛指健康心理的偏离,是对各种心理或行为异常的总称;狭义的概念是指这种异常应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已明显影响了个人的正常的生活、职业功能或自感痛苦。

精神病:指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一组精神障碍,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大脑功能紊乱,表现为多种认识、情感和意志行为的严重异常。

2)发展(1)史前社会:用超自然力量解释异常行为,使用驱魔术等治疗。

(2)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希波克里特(现代医学之父,把心理障碍归因于生物学原因;提出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血液、黑胆汁、黄胆汁、粘液。

)(3)中世纪:教会控制了一切,认为心理失常是魔鬼附体的结果,使用驱魔术等治疗。

治疗失败就虐待病人(4)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医生约翰·韦尔(心理病理学现代研究的创始者,断言患者患上精神病)。

菲利普·皮内尔负责巴黎一家大型精神病院。

(5)20世纪早期:体因性观点:认为心理障碍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

心因性观点:认为心理障碍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

3)评估与诊断(1)心理评估: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点及状态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诊断的过程。

方法:临床访谈、行为评估、身体检查、心理测验、生理心理评估。

(2)诊断ICD(国际疾病分类)、美国DSM、我国CCMD-3神经症性障碍神经症: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的精神障碍,患者对疾病有相当的自知力现实检验能力没有受损,行为受到影响,但在社会能接受的范围之内,人格没有瓦解。

CCMD-3: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躯神经衰弱症状。

主要类型有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特征:(1)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基础。

(2)症状复杂多样,典型体验是患者不能控制他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

(3)患者一般能适应社会,但其症状妨碍了患者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宝典-04变态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宝典-04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变态心理学:以心理和行为异常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

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康复。

学科简史公元前400年,希波克里特: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

自然学科的出现,再一次把心理的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

17世纪前,精神病学比变态心理学活跃。

17世纪中叶,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现代理论一、精神分析异常心理原因:固着、焦虑、压抑1、两个命题: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2、以两个命题为基础作出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力比多)。

(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

(3)人的心理存在于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中。

(4)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二、行为主义(1)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2)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3)通过动物实验,对临床病人观察,然后类比法解释人。

(4)神经症与精神病区别是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性上的区别。

(5)神经症与精神病的产生是兴奋和抑制的冲突造成的。

(6)技术路线:动物实验、演绎推论人、以人为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比较。

三、人本主义(1)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阻碍,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2)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表现是“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一、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1)能够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2)正常的人际交往,承担社会责任。

(3)正确的反映,认识客观世界。

二、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医学标准: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2)统计学标准:根据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变态心理学经典应激相关障碍和危机干预

变态心理学经典应激相关障碍和危机干预

地震后对儿童的心理伤害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 数月后,罕见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 已3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 症、躯体形式障碍等。必须注意,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不 宜过宽。必须有证据表明其发生在极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 的6个月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或者没有其他适宜诊断 (如焦虑症、强迫症,或抑郁症等)可供选择,但事件与 起病的间隔超过6个月,症状表现典型,亦可诊断。
另一项对海湾战争的3000住院士兵研究发现,有13%的士兵患有PTSD。
Goenjian等调查了1988年美国斯巴达克地区地震后的582名受灾者, 74%患PTSD,22%患抑郁障碍。
Conlon等研究40名交通事故后有轻微外伤的住院患者,一周后约75% 患者主诉有强烈的精神痛苦,3个月后19%诊断为PTSD,时点患病率 为9%,著者同时指出,交通事故后患者地早期精神痛苦严重程度、 老龄、外伤严重程度等是PTSD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的目的是预防疾病、缓解症状、减少共病、阻止
迁延。危机干预具有短程、及时和有效的特点,因此,干 预重点是预防疾病和缓解症状,目前主要的干预措施 认知行为方法 心理疏泄 严重应激诱因疏泄治疗 想象回忆治疗 其他心理治疗技术的综合运用:增加情感、心理与社会支 持,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及社会支持,重新调整和建立更 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流行病学的研究: 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PA)统计, 美国PTSD的人群总体患病率 为1~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58%,女性约是男性的2倍。德国 研究结果为人群总体患病危险性仅为1.3%,而阿尔及利亚研究结果显示高达 37.4%,同时PTSD患者的自杀危险性亦高于普通人群,高达19%。

2020年心理咨询师《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卷四)

2020年心理咨询师《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卷四)

2020年心理咨询师《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卷四)1、许又新综合考察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括( C )。

A、操作标准B、体验标准C、统计学标准D、发展标准2、通过观察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过程及其效率的指标,被称为( D )。

A、体验标准B、综合标准C、发展标准D、操作标准3、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作为评价指标,被称为( C )。

A、体验标准B、综合标准C、发展标准D、操作标准4、评估心理健康水平十个标准是由( B )提出来的。

A、许又新B、郭念锋C、钟友彬D、李心夭5、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

这种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被称为( A )。

A、心理活动强度B、心理活动耐受力C、心理康复能力D、心理自控力6、衡量心理健康水平,从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来判断,被称为( B )。

A、心理活动强度B、心理活动耐受力C、心理康复能力D、心理自控力7、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被称为( C )。

A、心理活动强度B、心理活动耐受力C、心理康复能力D、心理自控力8、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控制程度进行调节的能力被称为( D )。

A、心理活动强度B、心理活动耐受力C、心理康复能力D、心理自控力9、个体始终不脱离生存的环境,并随其做顺应性改变的能力,叫( A )oA、环境适应能力B、受暗示性C、周期节律性D、社会交往能力10、个体与亲友、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沟通交流的能力,叫( D )。

A、环境适应能力B、受暗示性C、从众D、社会交往能力11、心理活动的形式和效率存在自身的变化规律,叫心理活动的( C )。

A、环境适应能力B、受暗示性C、周期节律性D、社会交往能力12、当生活环境的条件改变时,个体试图采用忍耐环境的这种适应方式是( B )。

A、积极适应B、消极适应C、主动适应D、拒绝适应13、个体能够恰如其分地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这种能力,被称为( A )。

A、自信B、自卑C、自负D、自嘲14、心理活动耐受力强是指在遇到精神刺激时( C )。

《应激相关障碍诊断》课件

《应激相关障碍诊断》课件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症状严重程度、病 因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药物治疗
在必要的情况下,医生会开具适当的药物来 缓解患者的症状。
心理治疗
如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等,可以帮助患 者调整心理状态,减少焦虑和恐惧。
生活方式调整
如改善睡眠质量、增加运动量、调整饮食等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社区支持与资源
脱敏再处理等。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应 激相关障碍的根源,学习应对 技巧和改变不良思维模式,从 而缓解情绪障碍和心理痛苦。
心理治疗需要与治疗师建立良 好的合作关系,并遵循治疗师 的指导。
心理治疗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以巩固治疗效果。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生 物反馈、放松训练、 瑜伽、冥想等。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应激相关障碍诊断》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应激相关障碍概述 • 应激相关障碍的诊断标准 • 应激相关障碍的治疗方法 • 应激相关障碍的预防与康复 • 案例分析
01
应激相关障碍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应激相关障碍是指由于受到强烈 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应激导致的一 组心理障碍,通常表现为情绪、 行为和生理方面的症状。
分类
应激相关障碍主要包括急性应激 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 碍等。
症状与表现
急性应激障碍
在遭受严重的精神打击后立即出 现强烈恐惧、茫然、无助的情绪 ,以及呆滞、麻木等表现。可能 出现分离性遗忘症状,如无法回
忆起创伤事件。
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经历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主 要表现为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噩梦、逃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

应激障碍

应激障碍
–反应性精神病总患病率为0.68‰ –现患病率为0.08‰ –以青壮年发病多见 –男女性别相近 –国外研究表明女性多于男性
一、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反应) • 急性应激障碍常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之后 数分钟至数小时起病,大多历时短暂, 可在几天至一周内恢复,预后良好,一 般在一个月内未缓解者,不做此诊断。
踢打闻讯赶来的家人和警察,被强行送入某 医院急诊室,行镇静治疗。病人只睡了约2 小时后醒来,仍表现恐惧不安,起坐不宁, 后转入病房。病人对发生的经过不能完全回 忆,只知道有一高一矮两个男人持刀抢劫一 事,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经一周治疗后, 病人情堵行为恢复正常,但诉再不敢晚间外 出。 – 诊断:急性心因性反应
第二节 应激相关障碍
•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组由心理社 会因素所致的精神疾病。一般认为,决 定本组精神障碍的发生、临床表现与病 程的因素有:
–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 –社会文化特点 –个体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生活 态度、信念及当时的躯体功能状况等。
• 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1982)
• 典型病例
–某男,41岁,机械厂工人。退伍军人,1979 年参加自卫反击战,当时作为先遣部队深入 敌占区。途中,有彝隹战友田踩地雷被炸死, 其中有两位是他的好朋友。亲眼目睹战友被 炸得血肉横飞,其中一战友的一条血淋淋的 大腿就落在他的眼前,惨不忍睹,他自己也 负轻伤。其后,敌军反击,经过浴血奋战, 我方部队死亡过半。后退守到一掩蔽区,
• 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病在早期常有诊断为急性应激性障碍,因 两者症状有许多重叠之处,最大的差异是 PTSD常无意识障碍。 –对近期内曾遭受过重大创伤的个体,其临床 表现又符合以上所述的疾病特征者,应考虑 PTSD的诊断。
–抑郁症,常无严重的创伤性应激事件,抑郁 情绪常较重,常有自责、消极、自杀的言行, 情绪有晨重夜轻的变化等而有别于PTSD病人 的情绪回避行为。 –慢性焦虑症对自身健康过于忧虑,躯体主诉 较多,甚至有疑病倾向,而常无严重精神创 伤史。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一、变态心理学:以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

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异常的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侧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对心理异常的说明:固着(性心理发展受挫),焦虑(本我和自我的冲突的矛盾),压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所以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2、行为主义的解释:巴普洛夫: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三、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保障顺利适应环境,正常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四、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1、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2、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自知力)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是完整统一协调一致的)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八、心理健康: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应的状态区分心理正常心理健康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心理不健康(从刺激的性质、反应的持续时间、反应的强度和反应是否泛化四个方面来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是常形的,→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

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时常形的,持续时间限在半年之内→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应激相关障碍-异常心理学

应激相关障碍-异常心理学
改变与创伤有关的生活环境,如必要时可提供实 际帮助,找到安全住所,或保护患者不再出现进 一步的损失(财产、工作)
20
急性应激障碍的处理方案(二)
与患者讨论在创伤事件中发生了什么(如看到
什么,患者是怎样做的,或感觉到什么,或者那 时在想什么),这种讨论可帮助患者减少对在创 伤事件中自己的反应的任何负性评价。
7
应激源与生活事件(三)
正性生活事件:个人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
用的事件:例结婚、休假等
负性生活事件: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
事件。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与心身健康相关性明显高 于正性生活事件。因为负性生活事件对人具有威胁性会造 成较明显较持久的消极情绪体验,而导致机体出现病感或 疾病。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之间的区 分只是相对而言。
现代应激理论倾向于定义:应激为个体面临或觉察(认知、 评价)到内外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重要需求和应对 能力有威胁或挑战时所做出的适应性和紧张“备战”的反 应的过程
3
概 述(三)
由于机体具有适应、代偿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多 数人很快就可以恢复健康,少数人可以由于反应 过度而出现精神障碍或引发躯体疾病
化。
与人密切相关的应激源:应激性生活事件,尤其是突发灾难性事件
6
应激源与生活事件(二)
生活事件(life events)定义:是指生活过程中对
人们情绪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可能损伤躯体健康的生理性、 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刺激,又称应激源。
生活事件分类:
按事件属性分类: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性事件 现象学分类:工作、婚姻、健康、人际关系问题 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正性、负性生活事件
8
应激源与生活事件(四)

《应激相关障碍》课件

《应激相关障碍》课件
《应激相关障碍》PPT课 件
探索应激相关障碍的定义、分类以及常见症状。
研究背景
定义
明确什么是应激相关障碍,解释其特点和表现 形式。
分类
介绍不同类型的应激相关障碍及其症状。
诊断标准
1 常见症状
列举应激相关障碍的常见症状及其影响。
2 诊断标准
详细解释如何确定是否患有应激相关障碍。
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介绍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及其副作用。
心理治疗
2
探讨心理治疗技术,如认知行为疗法和
心理动力疗法。
3
其他治疗方法
讨论其他替代治疗,如艺术疗法和运动 疗法。
预防与管理
应对应激的方法
分享有效的应对应激的方法,如冥想和呼吸练习。
提高心理抵抗力的技巧
介绍提高心理议
给予建议,帮助人们预防和管理应激相关障碍。
结论
总结应激相关障碍的重要信息,并鼓励人们寻求专业帮助。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1.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它是以人类异常心理或行为的症状表现及发生原因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

2.心理健康层次:心理问题、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精神障碍3.鉴别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社会适应、人格改变、自知力、主动求治。

4.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5.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①经验标准(当事人的主观体验和观察者的判断)②症状标准(医学标准,有病理依据,心理测验结果)③文化标准(社会适应标准,与所处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文化习俗是否冲突)④统计标准(指偏离平均值(常模)的程度)6.精神疾病分类:ICD-10 《国际疾病分类——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别目录》DSM-IV 《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CCMD-3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和DSM诊断体系区别:CCMD: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排除标准DSM多轴诊断:临床综合征、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躯体疾病、社会心理和环境心理、总体功能评估。

7.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①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②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③对心理异常病因的描述(流派、模型不同)④对心理异常病程(发作过程,如周期性、发作性),病期(持续时间)的描述8.变态心理学研究方法:相关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

相关研究抽样方法:病例控制抽样(事后因素设计):通过比较突出特征;人口特性抽样(高危抽样):进行前瞻性研究;血亲设计:评估遗传因素对心理异常的影响。

第二章1.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型:医学模型对心理异常做出生物病理解释。

医学模型的解释包括:①遗传因素(高尔顿,天才是遗传的)②神经生化物质(脑内生化物质的改变,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可能是诱发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③生物病原体④脑损伤医学模型的治疗方法:化学治疗(药物),物理治疗(ECT电休克、精神外科)2.心理学模型①精神分析模型(弗洛伊德):心理异常是潜意识矛盾冲突的结果。

精神病学第十三章__应激相关障碍 ppt课件

精神病学第十三章__应激相关障碍  ppt课件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人民卫生出版社
概述
危险因素:创伤性事件
据调查,60.7% 男性与 51.2%的女性一生中会经历 一次以上群体或个体的精 神创伤性事件 (Kessler,1995)
PPT课件
5
人民卫生出版社
概述
经历这些精神创伤 性事件后,有 4 类人群是精神创伤 的高危人群
Bachmann等:PTSD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的两个多态BC/1和N365S GG基因型频率低;且与基础 皮质醇水平低有关 其他如GABA-A受体-6亚单位基因(GABRA6)GABA-A受体-3亚单位基因(GABRB3)也被认为与PTSD 有关
Gelernter J, Southwick S, Goodson S, et al. No association between D2 dopamine receptor (DRD2) ‘A’ system alleles, or DRD2 haplotypes,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Biological Psychiatry. 1999; 45(5): 620-625
PPT课件
14
人民卫生出版社
脑影像学与PTSD研究
2006
PPT课件
PTSD脑功能的研究主要发现,
前额叶、海马功能下降,而杏
仁核功能上调
15
人民卫生出版社
脑影像学与PTSD研究
PTSD是一个有脑病理损伤的精神疾病。 影像学研究比较集中的发现是海马与海 马旁回、杏仁核、内侧前额叶包括前扣 带回、前额叶框回、前额中部皮层等脑 区有某些异常;(前额叶-杏仁核-海马 环路)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应激相关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s),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临床分类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如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或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适应性障碍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

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应激障碍症应激障碍症是指人在心理、生理上不能有效应对自身由于各种突如其来的、并给人的心理或生理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例如战争、火灾、水灾、地震、传染病流行、重大交通事故等灾难发生所导致的各种心理生理反应,应激障碍症也叫做应激相关障碍,主要包括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三大类。

急性应激反应是在应激灾难事件发生之后最早出现的,其典型表现包括意识改变、行为改变、情绪改变三个方面。

意识的改变出现得最早,主要表现为茫然,出现定向障碍,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对时间和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

比方有些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后当场昏过去,醒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认识周围的亲人,不知道身在何处。

这种神志不清有时候会持续几个小时,也有的能持续几天。

行为改变主要表现为行为明显减少或增多并带有盲目性。

行为减少表现在不主动与家人说话,家人跟其说话也不予理睬。

变态心理学整理——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变态心理学整理——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癔症开展的历史:希波克拉底和柏拉图:认为此病是妇女特有的一种疾病,是子宫在腹腔内游走,游到某部位或器官,产生的某种癔症发作。

弗洛伊德:认为本病是创伤引起,特别是婴儿期的性本能受到压抑。

受到创伤的性本能通过转化机制产生出各种身体病症。

巴甫洛夫:提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较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的艺术型和弱型相结合的人,易患癔症。

ICD-9把癔症列于神经症范畴内,包括癔症性立行不能症、转换性反响、别离性反响或状态、癔症性Ganser氏综合征、多重人格等类型。

DSM-Ⅲ那么取消了癔症一词,而将本病归入以下三项:(1)身体形式障碍;〔2〕别离障碍;〔3〕伪装障碍。

癔症的临床描述:一种以解离病症〔局部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和转换病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病症的方式出现〕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病症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根底。

CCMD-3中癔症的诊断标准:病症标准: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并至少以下1项综合征:①癔症性遗忘;②癔症性漫游;③癔症性多重人格;④癔症性精神病;⑤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⑥其他癔症形式;2〕没有可解释上述病症的躯体疾病。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联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诈病。

癔症的起病原因社会心理因素性格特征:具有癔症个性的个体,在一样性质的精神因素作用下,较其他类型性格的个体易于发病。

这些性格特点为患者情感丰富,情感反响强烈鲜明,体验浅薄,且极不稳;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具有丰富的梦想,常以想象丰富、生动的梦想代替现实。

精神因素:以心理创伤居多,约占40.3%。

心理创伤所引起的较强烈的情绪反响常为癔症第一次发病的诱因。

生理因素遗传因素:癔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关系。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比拟有限。

身体因素:某些患者可因身体因素,如发热、疼痛、不适等引起精神紧张和疑惧,为癔症的发生提供自我暗示的根底。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绪论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冬季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工作重点:变态心理学不仅要对心理异常的各种现象加以描述,进行分类和解释,而且要试图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待定】?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2、个案调查法3、实验法(病程实验,病人的治疗性实验,儿童自然实验,动物实验)4、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心理测验,评定量表和行为评定法)判别心理异常的指标:1、统计学指标2、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3、以个人经验为指标4、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CCMD-3的主要分类: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疮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中枢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2、儿茶酚胺3、去甲肾上腺素4、多巴胺5、5-羟色胺6、r(伽马)-氨基丁酸7、神经肽第五章认知心理障碍错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

幻觉: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即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到该事物的存在。

幻觉相关:幻觉也可以在正常人身上见到。

不过对正常人来说一般都是片段的,持续时间也很短,如果反复出现大量的幻觉或持续时间很长就应看做是病理状态。

作为病理过程的幻觉,按其内容的性质来看,可以是肯定的,中性的,否定的与命令性的。

分类:1、按照感知器官的不同,幻觉可以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唤触以及内脏和本体感受器的幻觉等。

变态心理学6应激相关障碍student

变态心理学6应激相关障碍student

对应激源的认知和评价(Cognition and
appraisal of stressors)

初级评价:是否有麻烦了? -挑战 -威胁 -损失性评价 次级评价:能做什么?
-自我效能和控制
对应激源的评估 Assessment of stressors


Life event scale(生活事件量表) Modified life event scale Stress questionnaire

Problem-solving Decision-making
II.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denotes an intense, prolonged, and sometimes delayed reaction to an intensely stressful event. The essential features
临床特征 Clinical pictures


The core symptoms ar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ther symptoms include feelings of being numb(麻木、 意识模糊) or dazed(头昏) insomnia, restlessness, poor concentration physical symptoms of autonomic arousal especially sweating, palpitations, and tremor
刺激与反应 Stimulus and reaction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知识重点1、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本质性质与特点。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两个基本命题:①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②性的冲动,广义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推演判断:①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力比多”。

②“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生殖器欲阶段。

③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构成;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④“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⑤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或称之为“压抑”或“克制能力”)。

3、在变态心理学中,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被“新精神分析”理论所代替,将关注重点从“本我”移植到“自我”,将幼儿期的发展论修正为“终身发展论”。

“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借助不争的事实,对弗洛伊德关于临床症状解释提出质疑。

4、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不是从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度,即不是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异常心理与行为,而是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5、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①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②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③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应、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6、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常识性区分:①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②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③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④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非标准化的区分:①统计学角度;②文化人类学角度;③社会学角度;④精神医学角度;⑤认知心理学角度。

标准化的区分:①医学标准;②统计学标准;③内省经验标准;④社会适应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甚至造成死亡和各种疾病,如应激性溃疡 等
2019/6/24
12
• 三)应激的双重作用 • Seley将应激分为良性应激和不良(痛苦)应激 • 1良性应激:有利于维持个体的心身平衡,给人
振奋,增强动力。
• A、应激是一切生命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 如果渴有关的应激没有,我们将脱水而死
• B、在睡眠时,应激仍然是体内各器官协调工作 以维持内稳态所必须的。
• 如果持续暴露于有害刺激之下,机体就会
转入第二阶段,抵抗期(适应期)
2019/6/24
10
• 第二期 适应期(抵抗期)
• 是适应的最佳时期
• 机体动员全身的防御机制,抵抗的能力高 于正常水平。
2019/6/24
11
• 第三期 衰竭期
• 如果刺激源超强且持续存在,机体应激就 进入衰竭期。
• 警告反应期的症状可再次出现,且成为不 可逆的
• 表现为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等 • 1反应性意识朦胧状态 • 定向障碍,感知不真切 • 注意狭窄,语言缺乏条理 • 动作紊乱无目的,偶见冲动行为 • 人格与现实解体 • 事后部分遗忘
2019/6/24
21
应激相关障碍
• 2精神运动性兴奋(不协调) • 激越,喊叫,话多 • 情感爆发,过度乱动 • 惊慌,紧张恐惧 • 可见冲动行为 • 片段幻觉、妄想
素并伴随-内啡肽的分泌
2019/6/24
3
神经冲动的传递
2019/6/24
4
• 2情绪的
• 积极的心理反应:适度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 和情绪唤起,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和动机 调整。帮助个体维持应激期间的心理平衡, 准确地评估应激源的性质,作出符合理智 的 判断与决定,从而使自己相当应选择对付应 激源的策略,有效同环境交互作用,如威胁 敌人的愤怒、寻求妥协的笑脸等。
• 2)自我防御反应:为减轻应激源引起的紧张和内
2019心/6/痛24 苦而采取的一系列调节机制。
7
• 应激状态下的主要表现
• 1意识状态:警觉性增高,对刺激敏感,易导致惊 跳反应。
• 2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易出差错。
• 3思维:单一、刻板,缺乏灵活性。轻率做出决定, 或思维杂乱,茫无头绪。
• 4情感活动:情绪不稳,易激惹,或激情发作,嚎 啕大哭或焦虑不安,慌张恐惧,或悲观绝望。
能力等因素,个体对该应激源出现超
出常态的反应性情绪障碍或适应不良
的行为,导致正常工作和人际交往受
损。
2019/6/24
29
• 预后
• 这种障碍的程度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不长, (不超过6个月),随着应激事件的消除和 应付能力的改善而恢复。
2019/6/24
30
• 病因和发病机制 • 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个体素质共同作用
• 5行为动作:坐立不安,踱步等。
•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头昏 头痛,慢性疼痛。
• 烟酒、镇静剂用量增加。
2019/6/24
8
二)应激的动态过程(包括三期)

原压力



水 平
常态
震 撼反 期击

新压力
警戒期
抵抗期
衰竭期
2019/6/24持续压力下一般适应症候群(selye 1956) 9
• 消极心理反应:过度焦虑、紧张、情绪过度 波动、认知能力下降(抑制)、自我概念不 清(自怨自怜)等。防碍个体评价现实(敌
2019意/6/2、4 怨恨)、选择对策和应对能力的发挥。5
• 3认知的
• 机体警觉、敏感
• 如注意力不集中,无望、无助、以及针对 精神刺激的各种认知活动。
2019/6/24
6
17
• c社会生活变化与个人特殊遭遇 •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 如战争、洪水、地震、空难、车祸,种族歧视, 经济萧条
• 个体先天和后天的缺陷
• 如遗传疾病,精神疾病,难治性疾病
• 被虐待、遗弃、强暴 • 投资失败、经济破产 • 政治冲击与法律纠纷等
2019/6/24
18
• 2.何种情况易引起应激的强烈反应
2019/6/24
15Leabharlann • 四)现实中的应激问题• 1.常见的心理应激源
引起应激的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称∽
• a恋爱婚姻与家庭内部问题
• 失恋、性格不合、两地分居、婚外恋爱、分 居、离婚、配偶意外死亡,或患病。
• 子女学业问题,高考升学,就业困难,子女
出国的空巢现象,婆媳不和,纠纷经济,赌
博犯罪的家庭成员,重大信仰分歧,生活困
• C、应激反应使机体提高了准备状态,有利于机 体的运动、战斗或逃避。
• D、在精神紧张状态时(如演讲)适量的应激有 利于应付环境。
2019/6/24
13
• 2不良应激:非特异性“全身适应综合征”
• A、应激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激素,可以作 用于脑N细胞,改变基因表达,甚至引起脑损 害,继而引起精神障碍。
19
应激相关障碍
• 二、应激相关障碍
• 应激相关障碍又称心因性反应、心因性精 神障碍,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精 神障碍。
• 病因同于现实中的应激问题 • 临床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适应障碍等。
2019/6/24
20
应激相关障碍
• 一)急性心因性反应
• 常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之后数分钟至数小时起病,大 多历时短暂,在几天至一周内恢复,预后良好。
2019/6/24
24
应激相关障碍
• 二)延迟性心因性反应 人卫P148案例
• 1、应激源 • 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如残酷的战
争、被强暴、地震、凶杀等,这些刺激常常 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的感觉。
2019/6/24
25
• 2、影响病情的因素 • 暴露于这些创伤情境的时间 • 接触或接近生命威胁情境的密切程度 • 人格特征 • 社会支持 • 身体素质
• 4行为的
• 应对:应激引起紧张不适感,人们总是企图通过 各种方法来减轻或消除其影响,心理学上将这一
机制称作“应对”
• 1)行为反应:①战斗与逃跑。针对应激源调动自 身潜能,通过评估而采取的积极适应方式,通过 战斗战胜危险是最佳结果,如果战胜不了则避开 应激源,躲避风险。②保守与退缩。通过自身努 力,既无法战胜对手,又无法逃跑的情况下,就 会采取保守或退缩行为,不离开困难处境,也不 努力去解决困难,听之任之,得过且过,搓手顿 足,酗酒,吸毒③转换动作、刻板动作及古怪行 为。
27
应激相关障碍
• 3)警觉性增高
• 对相关相似事件过分敏感,并可出现惊恐 反应,警惕水平增高,很难集中精力,难 于入睡,或易惊醒。
• 4)情绪障碍
• 焦虑,抑郁,烦躁,易激惹,恐惧,兴趣 减退等。
2019/6/24
28
应激相关障碍
• 三)适应障碍
• 概念
• 是指在可以辨认的日常生活中的应激
事件的影响下,由于易感个性、适应
• B、应激状态时产生的情绪变化如愤怒、恐惧、 焦虑、抑郁等,可引起N功能失调,胃肠功能 紊乱,头痛,腰背痛等。
• C、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2019/6/24
14
• 故适量的应激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果 应激源太强或太弱,以至身体不能作出适 当调整,则会出现问题。
• 应激使本来处于平衡中的机能变得不再平 衡,即内稳态的破坏,若机体不能限时消 除刺激并使机体的机能达到新的平衡,就 会导致疾病。
• 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被激活,下丘脑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等分泌增加,引起垂 体前叶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进 而造成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 免疫系统改变:通过支配胸腺、淋巴结、骨髓、
脾等免疫器官,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
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受体;下丘脑通过促皮质激
• 二)应激的动态过程(包括三期)
• 第一期:警告反应期
• 是为了唤起体内的防御能力,个体或者战 斗,或者逃跑(逃避),此期机体尚未产 生适应性。
• 整个身体都将动员起来,肾上腺素分泌增 加,血压上升,脉搏与呼吸加快,骨骼肌 血流供应增加,肺与脑的血流量增加,血 糖升高,皮肤和其它内脏的供血减少。
33
2019/6/24
22
应激相关障碍
• 3反应性抑制或木僵状态 • 表现呆滞,情感麻木 • 反应迟钝,行为退缩,少语少动 • 严重者可导致木僵或亚木僵状态
2019/6/24
23
应激相关障碍
• 几种类型多混合出现,诊断时抓住几点: ①有异乎寻常的,严重的生活事件作诱因;
• ②发病与诱因有时间上的紧密联系; • ③症状特点; • ④病程一般在一周以内且缓解良好。
说谎、物质滥用,离家出走,过早性行为 等。
2019/6/24
32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特别是生活环境和社会 地位的变化
• 有理由推断生活事件和病人的人格起着同样重要 的作用
• 以情绪障碍为主,同时有适应不良的行为和生理 障碍
• 妨碍社会功能 • 病程1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
2019/6/24
2019/6/24
31
• 症状表现
• 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也可以出现一些适 应不良行为和生理障碍
• 抑郁为主:情绪不高,丧失兴趣,自责, 无望无助感,可伴随睡眠障碍、食欲减退、
体重减轻。
• 焦虑为主:紧张不安,担心害怕,神经过 敏,可有心慌、呼吸短促、窒息感。
• 品行障碍为主(多见青少年):品行障碍 和社会适应不良,如逃学,斗殴,偷盗,
应激相关障碍
2019/6/24
1
应激相关反应
•一、应激概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