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考点15 小说阅读

合集下载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含规范标准答案)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含规范标准答案)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语文第 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巾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语文试题第 1 页(共 10 页)代社会陆续出如现了诸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课件(2015年真题)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课件(2015年真题)

2013全国卷Ⅰ《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 当的两项是(5分)
2.“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6分)(重要形象作用)
3.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6分)(分析人物形象)
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 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 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看法。(8分)(分析结构技巧)
答案:平静,恬淡,人 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 舒缓。
①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和深化; ②对人物形象的衬托和铺垫; ③对主人公活动场所的创设; ④对时代生活的暗示; ⑤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⑥渲染营造某种氛围和气氛。
(2014·高考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文中 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 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2014全国卷Ⅱ《鞋》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 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分析线索作用)
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 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分析人物形象)
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 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 的观点和理由。(8分)(分析情节作用)
2015全国卷Ⅰ 《马兰花》(李德霞)
全国卷Ⅱ 《塾师老汪》(刘震云)
2014全国卷Ⅰ 《古渡头》(叶紫)
全国卷Ⅱ 《鞋》 (刘庆邦)
2013全国卷Ⅰ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 〔阿根廷〕莱 巴尔莱塔)
全国卷Ⅱ 《峡谷》(阿城)
2015全国卷Ⅰ《马兰花》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 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doc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doc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试题及答案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考点15 小说阅读

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考点15 小说阅读

考点15 小说阅读一、(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江苏卷)2015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5单元 小说阅读

(江苏卷)2015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5单元 小说阅读

word第15单元小说阅读题:(2012·某某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20分)邮差先生师陀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

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

当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某某或某某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

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某某和某某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某某和某某来的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

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

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

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

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

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

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

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

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

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及答案解析.doc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及答案解析.doc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试题及答案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语文】【高三】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考点23 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福建)

【语文】【高三】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考点23  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福建)

考点23 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福建)一、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一) (2015·福建卷)文学名著阅读(6分)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张飞攻下两座城池后在长沙受阻,关羽前支援。

交战中,黄忠马失前蹄而关羽让他换马再战。

黄忠被关羽的义气所感动,与太守出城投降。

(《三国演义》)B.黛玉从傻大姐儿的话里得知贾府要宝玉娶宝钗,就去见宝玉,宝玉只会傻笑。

回到潇湘馆后,病情日重一日,她感到绝望,便烧了诗帕和诗稿。

(《红楼梦》)C.高老太爷生日庆典后不久,觉新就接到梅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赶往她家。

看着梅的遗体,觉新百感交集。

他忍着悲痛,与梅的家人共同料理了丧事。

(《家》)D.赵伯韬告诉吴荪甫,外国金融资本家正要实施兼并中国的民族中小企业的计划。

回到家后,吴荪甫又得到在公债市场投资失败的消息,他彻底绝望了。

(《子夜》)E.欧也妮过生日那天,夏尔的公子哥儿做派让有些客人反感,但欧也妮却很喜欢。

她细心安排夏尔的卧室,并拿出零花钱让拿侬去买白蜡烛和糖。

(《欧也妮·葛朗台》)【解析】选AD。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

识记,要求学生判断故事情节的正误,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

本试题中所选入考查的情节均为经典中的主要情节。

A项的情节是关羽与黄忠大战于长沙城下,斗一百余回合不分胜负。

次日又大战,关羽正要施展拖刀计,不料黄忠马失前蹄,关羽让黄忠换马再战。

因感激关羽义气,第二天黄忠连续空射,于是韩玄要杀黄忠。

魏延救下了黄忠,又杀了韩玄,出城投拜,关羽遂得长沙。

D项吴荪甫彻底绝望的原因是他孤注一掷,抛出150万公债与赵伯韬做最后的决斗。

可是,赵伯韬已经掌握了吴荪甫的底细。

紧要关头杜竹斋却趁他们压价时站到了赵伯韬的一边,大量扒进。

吴荪甫倾家荡产,彻底失败了,也彻底绝望了。

(二) (2015·福建卷)文化经典阅读(6分)2.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考点16 散文阅读

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考点16  散文阅读

考点16 散文阅读一、(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四堡雕版冯骥才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

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信丰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考点详解不分版本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信丰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考点详解不分版本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信丰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详解不分版本2015高考小说阅读考点详解〔一〕环境描写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衬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开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答题指要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开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气氛,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衬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衬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开展。

〔二〕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根底,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开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开展的表达,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效劳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015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教师用)

2015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教师用)

2015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1.(新课标I)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

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

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2015高考-小说阅读

2015高考-小说阅读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 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主要题型为情节梳理题、情节作用题、情节艺术题和情 节探究题。


[解题思路]
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类试题的一般答题步骤为:
第一步,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二步,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 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可根据内容 给文章分段,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然后依次叙述。 第三步,把握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一 般结构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概 括。根据前面对小说层次的梳理,参照小说的结构,用 简明扼要的语言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即可。




1、人物形象概括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归纳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 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 理等;3.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4.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 评价。
提问形式主要有两种: 1.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 ( 什么 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或: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

考点及热点题型3:故事情节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 节。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 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 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某某是一个 …… ( 个性 特征A、B、C……)+身份地位年龄性别职业特征的形象。 ①举例分析个性特征A;②举例分析个性特征B;③举例 分析个性特征C……。

2015届高考语文(新课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五 文学类文本 小说阅读

2015届高考语文(新课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五 文学类文本 小说阅读

高考总复习
体 验 真 题 析考情 透 析 考 点 提知能 补 足 短 板 求完善 巩 固 专 题 对点练
语文(SD)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
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
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
个老人和一头老牛。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
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
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
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
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 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体 验 真 题 析考情 透 析 考 点 提知能 补 足 短 板 求完善 巩 固 专 题 对点练
语文(SD)
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
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
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
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
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
高考总复习
体 验 真 题 析考情 透 析 考 点 提知能 补 足 短 板 求完善 巩 固 专 题 对点练
语文(SD)
专题十五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

2015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小说阅读)2016高考备考必备

2015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小说阅读)2016高考备考必备

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小说阅读作者建议:请认真阅读试读页内容,确保自己需要本文档。

目录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小说阅读 (2)1.(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⑴—⑷题。

(2)2.(新课标I)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6)3.(新课标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 (10)4.(浙江)阅读下列文字,完成⑴—⑸题(20分) (13)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小说阅读1.(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⑴—⑷题。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

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

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

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

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

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

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

达子还是看着她笑。

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息。

……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

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

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

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

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

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

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

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2015年高考语文分类汇编试题:专题16 文学类阅读之小说

2015年高考语文分类汇编试题:专题16 文学类阅读之小说

专题16:文学类阅读之小说一、(2015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推荐】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23 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福建)

【推荐】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23  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福建)

考点23 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福建)一、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一) (2015·福建卷)文学名著阅读(6分)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张飞攻下两座城池后在长沙受阻,关羽前支援。

交战中,黄忠马失前蹄而关羽让他换马再战。

黄忠被关羽的义气所感动,与太守出城投降。

(《三国演义》)B.黛玉从傻大姐儿的话里得知贾府要宝玉娶宝钗,就去见宝玉,宝玉只会傻笑。

回到潇湘馆后,病情日重一日,她感到绝望,便烧了诗帕和诗稿。

(《红楼梦》)C.高老太爷生日庆典后不久,觉新就接到梅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赶往她家。

看着梅的遗体,觉新百感交集。

他忍着悲痛,与梅的家人共同料理了丧事。

(《家》)D.赵伯韬告诉吴荪甫,外国金融资本家正要实施兼并中国的民族中小企业的计划。

回到家后,吴荪甫又得到在公债市场投资失败的消息,他彻底绝望了。

(《子夜》)E.欧也妮过生日那天,夏尔的公子哥儿做派让有些客人反感,但欧也妮却很喜欢。

她细心安排夏尔的卧室,并拿出零花钱让拿侬去买白蜡烛和糖。

(《欧也妮·葛朗台》)【解析】选AD。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

识记,要求学生判断故事情节的正误,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

本试题中所选入考查的情节均为经典中的主要情节。

A项的情节是关羽与黄忠大战于长沙城下,斗一百余回合不分胜负。

次日又大战,关羽正要施展拖刀计,不料黄忠马失前蹄,关羽让黄忠换马再战。

因感激关羽义气,第二天黄忠连续空射,于是韩玄要杀黄忠。

魏延救下了黄忠,又杀了韩玄,出城投拜,关羽遂得长沙。

D项吴荪甫彻底绝望的原因是他孤注一掷,抛出150万公债与赵伯韬做最后的决斗。

可是,赵伯韬已经掌握了吴荪甫的底细。

紧要关头杜竹斋却趁他们压价时站到了赵伯韬的一边,大量扒进。

吴荪甫倾家荡产,彻底失败了,也彻底绝望了。

(二) (2015·福建卷)文化经典阅读(6分)2.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5高考试题小说阅读汇编

2015高考试题小说阅读汇编

2015年高考试题小说阅读汇编(2015 •新课标卷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25分)塾师老汪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

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

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

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

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

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

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

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

如果身边有朋友。

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

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

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

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

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

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

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语文卷Ⅰ·小说阅读·真题体验ppt

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语文卷Ⅰ·小说阅读·真题体验ppt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 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 有什么效果。(8分) 【答案】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 后,是受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第二次是“眼里含着 泪”,这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和不 满;第三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 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 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每点2分) 效果:三次流泪,变化不同,心情也不同,丰富了马兰花 这个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凸显了小说“人间 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現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 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 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 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 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 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柄滚了 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 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 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 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 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明线:马兰花一家为借而引发的冲突。(2分) 暗线: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2分) 好处: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 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 ②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 人公的形象。(2分)

【语文】【高三】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考点23 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福建)

【语文】【高三】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考点23  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福建)

考点23 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福建)一、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一) (2015·福建卷)文学名著阅读(6分)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张飞攻下两座城池后在长沙受阻,关羽前支援。

交战中,黄忠马失前蹄而关羽让他换马再战。

黄忠被关羽的义气所感动,与太守出城投降。

(《三国演义》)B.黛玉从傻大姐儿的话里得知贾府要宝玉娶宝钗,就去见宝玉,宝玉只会傻笑。

回到潇湘馆后,病情日重一日,她感到绝望,便烧了诗帕和诗稿。

(《红楼梦》)C.高老太爷生日庆典后不久,觉新就接到梅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赶往她家。

看着梅的遗体,觉新百感交集。

他忍着悲痛,与梅的家人共同料理了丧事。

(《家》)D.赵伯韬告诉吴荪甫,外国金融资本家正要实施兼并中国的民族中小企业的计划。

回到家后,吴荪甫又得到在公债市场投资失败的消息,他彻底绝望了。

(《子夜》)E.欧也妮过生日那天,夏尔的公子哥儿做派让有些客人反感,但欧也妮却很喜欢。

她细心安排夏尔的卧室,并拿出零花钱让拿侬去买白蜡烛和糖。

(《欧也妮·葛朗台》)【解析】选AD。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

识记,要求学生判断故事情节的正误,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

本试题中所选入考查的情节均为经典中的主要情节。

A项的情节是关羽与黄忠大战于长沙城下,斗一百余回合不分胜负。

次日又大战,关羽正要施展拖刀计,不料黄忠马失前蹄,关羽让黄忠换马再战。

因感激关羽义气,第二天黄忠连续空射,于是韩玄要杀黄忠。

魏延救下了黄忠,又杀了韩玄,出城投拜,关羽遂得长沙。

D项吴荪甫彻底绝望的原因是他孤注一掷,抛出150万公债与赵伯韬做最后的决斗。

可是,赵伯韬已经掌握了吴荪甫的底细。

紧要关头杜竹斋却趁他们压价时站到了赵伯韬的一边,大量扒进。

吴荪甫倾家荡产,彻底失败了,也彻底绝望了。

(二) (2015·福建卷)文化经典阅读(6分)2.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社科文汇编1.(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

(9分)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2页上部分)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5 小说阅读一、(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看看麻婶,二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麻婶没能救过,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的。

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

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

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

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亲去世后,我没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

本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

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解析】选E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本题为多项选择题。

其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

E项符合小说写作意图,小说重在忧虑与反思,所以是第一正确项,给3分。

C项虽然符合材料意思,但是“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与原文意思的表达稍有出入,所以是第二正确项,给2分。

D项“又是一个精明的人”不太恰当,所以得1分。

A项“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与原文不符。

B项“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不符合材料的意思。

A、B两项为错误选项,所以均不给分。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构的能力。

本题涉及小说的全篇。

我们可以从小说结构方面具体分析,首先,贯串全篇的是马兰花一家面对借款的表现,所以马兰花一家面对借款不同态度的冲突应是表面的线索,即明线。

其次,小说中一直没正面出场的人物麻婶母女,也是值得歌颂的人物形象,她们的还款过程则构成了小说的暗线。

明暗双线的作用要分三个方面回答,分别是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题表达。

答案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评分标准】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每点2分。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是否能够由表及里,从人物的外部形象深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看到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和对人性的理解。

根据小说场景的转换和叙事情节结构的发展变化,这篇小说主要安排了几个情节表现马兰花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首先是在听到麻婶住院的消息后表现出着急,可见其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

接着写男人催马兰花要钱的情节表现出马兰花重情重义。

再有一个情节就是面对男人对她的责备,她选择了宽容与忍让。

答案①朴实善良。

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

②善解人意。

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

③做人有原则。

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8分)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宏观把握整个作品结构及思想主旨的能力,看学生能否理解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分析小说的中心和作者的感情。

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具体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示故事情节,升华小说的主旨。

第一次,“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此段前马兰花的男人指责马兰花不在医院向麻婶要钱,结果无处要钱,马兰花感觉受了委屈。

第二次,马兰花“眼里含着泪”,此段前男人一直斤斤计较那六百块钱,不明人情事理,马兰花流泪表达着不满。

第三次,“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此段前写到了麻婶女儿还钱的龙去脉,饱含了马兰花的复杂情感,有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动,有对丈夫不再抱怨的释然。

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主题。

答案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评分标准】具体分析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说明效果2分。

二、(2015·全国卷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塾师老汪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

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

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

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呢?”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

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

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

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随听。

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

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

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

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

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

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

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

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

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

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