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共2篇)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共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0b8347011ca300a6c3906c.png)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角度探讨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0引言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多种粮食生产总量都高居世界第一或前列。
不仅如此,我国还实现了用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的世界奇迹。
但是,从根本上来看,我国并不是一个农业强国,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不高,有些土地无法得到合理的使用。
从某种程度上看,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我国现代人民生活的需要了,我国农业的农村人力资源生产模式亟需变革。
2004年,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地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已迫在眉睫。
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农业产业的繁荣发展,也成为了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中国梦”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关键因素。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有8亿多的人口是农民,这个庞大的人群为我国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温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认真分析不难得出,农民人口的众多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在农业生产上的效率和现代化水平仍然处于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而这也成为了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也是极为丰富的,如果能合理使用如此庞大的人力资源,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必定具有巨大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过“改善人类福利的决定性的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
”因此,如果能够提升这些农民的素质和生产技能,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并教会他们种植农作物的科学方法,这些巨大的人力资源就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将对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科技化、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都有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并对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试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试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b805094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d4.png)
试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在农村地区,人力资源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一切与劳动活动相关的方面,包括自然条件和社区环境。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培训和产业。
首先,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
随着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农村就业形势的发展,培训成为了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方式。
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为他们的创业和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
培训类型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实践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
其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合理规划和产业发展。
农村产业是实现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而农民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力量。
从新农村建设到产业扶贫,在众多的农村治理改革尝试中,明确“制度创新”是关键和核心。
种植业、养殖业
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领域。
新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合作社”
不是简单地对农村管理机制进行改革,更是全面引领农村产业升级与“两化融合”的重大改革。
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不仅需要扶持大型农业企业,更需要将多层次、多类型的组织力量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产业格局。
同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也需要在智慧农业、绿色农业推广、农村电商等领域创新发展,挖掘农村经济潜力。
总之,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调整政策、变革思维、提高管理水平,推进农村产业升级等多种措施。
它不仅是农村人才智力潜能的开发,也是农民收入、社会和谐、乡村振兴的推动力量。
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6611eddab9f3f90f76c61b25.png)
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摘要:结合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开发的现实意义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1.1文化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虽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初中及其以下学历的劳动力仍然占多数,文盲、半文盲还占很大比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2思想观念落后我国的农村大都地处偏远地区,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农村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及其文化素质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农民存在着落后、狭隘、保守的观念和心态。
同时,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和形式又比较贫乏,一些封建迷信活动还在农村倡行。
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了农民自身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1.3科技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
许多农业科技产品在农村无法大面积推广,形成科技浪费。
农村人力资源中科技水平较低,阻碍了高产、优质的农业产品在农村的推广和运用,限制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4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弱我国农村劳动者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及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影响,现代经营和管理知识缺乏,经营管理能力较差,信息吸收和反应很慢,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弱。
这种状况大大阻碍了农村劳动者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必须把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解决农民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2.1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自身能力决定了三农问题能否真正得以最终解决。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三农问题已非同一般,主要体现为4个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探讨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1ea555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5.png)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探讨【摘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背景和存在的问题意识,然后从现状分析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两方面入手,提出了三项对策: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扶持。
这些对策将有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和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结论部分强调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更好地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就业创业、重要性、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加剧,农村人口逐渐减少,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村人力资源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与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扶持等措施,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进程的加速。
1.2 问题意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我国农村,人才资源一直是一个短板,农民缺乏专业技能和创业意识,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和不稳定。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农村地区的人才留存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农村地区缺乏吸引人才的机制和体制,导致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流失,造成农村人力资源浪费和低效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日益凸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4dd4ee581b6bd97e19ea8a.png)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论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论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论文【1】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时期,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然而政府的资金投入是有限的,要真正的发展农业,不应该一味的要求政府资金投入,应该考虑农村本身的现状和制约农业发展的内部因素。
"三农"问题的三个方面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只有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
当前城乡差距不仅在于物质条件的差别,其更深层次的差距在人力资本领域。
如何使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一人口负担转化为发展优势,这就需要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转移刘易斯提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与现代的工业部门并存。
据此,他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工业化阶段。
政府制定工业化计划,并用牺牲农业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二是工业反哺农业阶段。
发展中国家在继续发展城市经济、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同时,采取加大对农业投入,鼓励民间资本流向传统农业的政策。
三是均衡发展阶段。
传统农业逐渐被以农场制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取代,农业也成为营利部门,城乡经济进入均衡发展的一元化阶段。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是符合发展中国家成长规律的,他提出消除二元经济的政策:一让农村人口进城,二让资本下乡。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舒尔茨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生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因此,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观点主要是在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中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
西蒙・S・库兹涅茨提出,经济发达的国家,其主要储备不是物质资本,而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和人们有效地利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约翰・穆勒提出,除非一个国家有大量的城镇人口,或者农产品大量出口的到其他国家,否则该国家就几乎不能够拥有较高的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业行业人力资源的开发
![农业行业人力资源的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5d71aba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9.png)
农业行业人力资源的开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农业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农业行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现状、策略及展望。
一、背景介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新阶段,要求我们在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更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目前,农业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流失、培训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现状分析当前,农业行业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人才流失严重,许多有经验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农业领域人才短缺;二是培训不足,许多农民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三是政策支持不足,政策对农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导致人才流失和短缺。
三、策略探讨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策略: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对农业领域人才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福利;二是加强培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三是加强人才引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农业领域,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鼓励有志于从事农业的人士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二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新一代农民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与农村地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持。
四、前景展望未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在农业行业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培训力度、吸引优秀人才等措施,我们可以逐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农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业行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业行业人力资源的开发。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c8aa15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1.png)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摘要】本文围绕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展开研究。
首先从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入手,分析当下农村人力资源的情况。
接着探讨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影响,并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然后提出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以及探究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
最后给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解决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做总结。
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的研究和探讨,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影响、制约因素、对策、路径探究、解决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农村人口素质不高、劳动力流失加剧、农村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情况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不足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进行研究,既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改善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供有力支持。
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已迎来了发展的有利时机。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矛盾和挑战,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研究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影响,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提出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并尝试探究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为解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aebe04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6.png)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众多,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存在大量的劳动力浪费和人才匮乏的情况。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变得更加迫切。
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也日益严重,很多优秀的青年人选择外出务工或者城市就业,导致农村人才荒的状况愈发严重。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探讨有效的人才培训和管理机制,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农村地区的繁荣和进步。
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路径,提出相关策略建议,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通过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农民就业问题,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转型升级。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还可以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和农民素质提升,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
研究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促进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口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路径和方法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解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为实现农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论文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730eb57e5acfa1c7aa00cc47.png)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摘要:人力资源已成为社会第一资源,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影响,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三农”乃至我国发展问题的最根本出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势在必行。
但目前我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正处于起步接待,且受到很多因素制约。
因此,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有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加之我国是农业大国,开发、配置和利用好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
如何开发、利用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力资源,让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是一项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字: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开发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迫切性“三农”问题不断地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政策的偏重点也逐渐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把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确定为一项重大战略方针。
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的发展,农业农村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开发创新的致富之路。
我国农村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耕地等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而人口多、潜在人力资源丰富。
但是靠开发耕地等物质资源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余地很少,而靠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则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势在必行。
在我国不同区域,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农民的人均收入间存在一种正比关系。
2006年,农业部对中国农民大学函授学院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收入逐渐增加,具有高中学历的农民在收入水平上显著高于其他受教育程度低或没接受教育的人(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年人均收入比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低800元左右);农民收入的地域差距突出,东部地区特别突出,表现为东部地区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农民的年人均收入(2601.45元)高于全国高中以上学历农民年人均收入(2575.78元)水平,东部地区高中以上学历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是该地区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农民的2.3倍(图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论文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df96f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0.png)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论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论文摘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以及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由于研究认识的局限性,对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仍旧存在着重要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农业素质底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资金投入、教育脱节等诸多方面。
主要探讨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目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发路径的探讨。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剩余劳动力;现状;开发途径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就目前情况而言,在我国大部分农村,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偏低。
很多农民没有经过高等教育,一些人仍然处于文盲或者半文盲状态。
另外,由于一些地区农村条件差,环境艰苦,衣食住行无法满足正常需求,致使农民身体素质较差。
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的双重落后,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文化素质偏低导致了思想的落后,过于保守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缺乏上进的思想。
综上所述,落后的综合素质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受阻的重要原因。
1.2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纵观目前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多行业分布不平衡。
因为第一产业对于文化程度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
造成了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缺乏劳动力。
其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多地区分布不平衡。
在人员流动中,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生活压力大,对于学历要求高,所以经济发达地区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首选。
更多的则是流动到西部偏远地区。
1.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缺乏资金的及时投入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
例如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费用等等。
在所有支出中,教育支出占比最大。
目前,虽然国家已经不断的加大了教育投资力度。
但是相对于世界教育投入的平均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其次,在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投资中,国家对城市的教育投资明显多于农村。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ce5c3a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2.png)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摘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开发策略、培训和教育、流动性以及管理机制。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农村人力资源存在着不足和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潜力。
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总结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更加关注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和需求,提出更有效的发展策略。
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培训和教育、优化管理机制等,为农村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现状分析、开发策略、培训和教育、流动性、管理机制、总结、未来研究方向、政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农村振兴的重要议题。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显,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人力资源涵盖了农民劳动力、农村青年人才、农村妇女劳动力等各个方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如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等。
开展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探索有效的开发策略和管理机制,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效益,对于实现农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开发策略、培训和教育、流动性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人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村人力资源是农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可以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论海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
![论海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112d31c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2.png)
论海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摘要】海南农村人力资源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有效开发和建设农村人力资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本文首先分析了海南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然后从多角度论述了海南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模式、建设策略、培训机制和管理创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结论部分强调了海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
文章旨在为海南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海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现状分析、开发模式、建设策略、培训机制、管理创新、重要性、发展方向、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逐渐受到重视。
而海南省作为中国南海明珠,自然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发达,但也存在人力资源短缺、人才流失等问题。
研究海南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
海南省农村人口众多,但大部分人的教育水平较低,技能较为简单,劳动力质量有待提高。
农村劳动力结构存在严重的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不高。
海南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提供基础和依据。
海南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模式、建设策略、培训机制以及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优化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开展对海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对于海南乃至整个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南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合理开发和建设农村人力资源有助于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农村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还可以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增强农村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1a1cd79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2.png)
三、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政策文 件、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对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深入分 析。具体来说,我们选择了东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农村进行实地调查,通过 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当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四、结果与讨论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提升 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同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还有助于推动农村的工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 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2、开发质量不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导致开发质量 不高,效果不尽如人意。
3、缺乏培训机会:农村人员技能水平低,缺乏培训机会和资源,限制了他 们的发展和提升。
解决方法
1、政府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制定相关 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2、提高培训质量: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使农村人员能够 获得更好的技能提升和发展机会。
因此,未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多元化、系统 化的开发策略和措施,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要注重农村人力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总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未来的挑战 和机遇,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努力开发利用好农村人力资源,为推动 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 要手段。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 源开发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我国农村人 力资源开发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期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b4b8d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de.png)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论文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论文现代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文化和技能水平,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现代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是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指通过、培训、教育、管理等方式,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根本,农村人力资源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要力量,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长期缺失,加上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人口急剧膨胀,使得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诸多困难。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农村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
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大,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0年我国总人口约13.4亿,其中农业人口6.7亿,占总人口的50.05%,农村富余劳动力近2亿。
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大,增长速度快,开发潜力巨大。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5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约5亿,其中有近2亿富余劳动力,我国人口每年大约以1,3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绝大部分在农村。
随着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今后我国每年还将净增600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这必将对社会就业、农村耕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巨大的压力,并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
(二)农村人力资源的行业分布不合理。
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在农村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1%,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4%,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7∶1.5∶1.5。
随着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分布格局有所改变,但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仍不合理。
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f1ecaf7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9.png)
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摘要:要想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对乡村的人才进行充分的挖掘,这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也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
然而,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较落后,这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实现新农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瓶颈”。
因此,突破人才培养“瓶颈”,实现人才向人才的转变,是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概述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拥有13亿人口;在乡村地区有九亿多,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农业历来是我们国家的基础,而乡村人才又是我们国家最主要的人才,但在中国,因为受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制约,我们对乡村人才的发展始终处于滞后状态,再加上我们国家在建国之初采取的一系列错误的人口政策,造成了我们乡村人才的快速增长,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乡村人力资源的发展,就是在乡村这个地区,利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对乡村的劳动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将人与物的比例维持在一个最优的比率上,并对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控制和协调,使人们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以达到乡村的发展。
2.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数量庞大:农村地区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丰富。
年龄结构年轻: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年轻,这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潜力和活力。
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农村人口的劳动力素质差异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和缺乏技能培训。
劳动力外流: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许多年轻有为的劳动力逐渐流失到城市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潜在生产力巨大:虽然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相对较低,但他们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生产力,只要加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一)
![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一)](https://img.taocdn.com/s3/m/cdce8e32a8114431b90dd8ee.png)
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一)〔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并且有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的趋势。从根本上讲,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它无论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推动小康社会的建立,以至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意义。〔关键词〕人力资源,“三农”问题,解决近年来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做了不少工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发展、缓解了农民贫困和改善了农村条件,但遗憾的是,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并且大有随着形势发展而变得更加复杂棘手的趋势。这就使这一问题继续成为阻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众所周知,三农问题的核心和焦点是农民问题,所以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讲,解决这一问题最终将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认识到这一点,无论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对推动小康社会的建立,以至于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意义。一、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首先,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人力资源结构失衡。我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总数已19亿,其中有近2亿剩余劳动力。此外,我国人口每年大约又以13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且绝大部分在农村。由于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以及配置和利用效率不高,使我国人口以低级劳动力为主体,并且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衡。根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受初中教育的统计分析,农村比例分别19.5%、8.0%和 5.0%,这种结构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其次,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素质普遍不高。中央早在20世190年代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但多数地方尤其是农村落实极为不力,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以小学文化为主,其次是初中文化,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很少。据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公布:2000全国5614719万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中,文盲半文盲占14.01%;小学文化程度占42.15%;初中文化程度占38.04%;高中文化程度占5.07%;中专文化程度占0.57%;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16%。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6.66年。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目前已达到12年以上。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低,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反映了我国农村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后与薄弱。再次,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投入机制不活。农村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但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较少和“以县为主”投入与管理的农村教育体制,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整体推进的主要矛盾,也是我国人力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多年徘徊于2.5%~3%之间,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在如此少的公共教育经费中政府又将经费更多地投向基础好、容易出成绩的城区学校,能够分给农村教育的经费更是少得可怜。一些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够合理,尤其是新形势下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有些地方长期拖欠教师工资,中小学日常运转经费和危房改造、校舍建设所需的必要资金得不到保证。加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或者说办学定位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近几年招生难、办学难、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突出。二、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第一,造成农村发展的滞后。这不仅表现在农村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整个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而且与农村经济发展也严重脱节,由此造成农村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不仅突出,而且尖锐。首先,教育落后带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近年来一些封建迷信活动重新泛滥,不少曾经销声匿迹的愚昧腐朽的习俗和恶习又冒出来,影响了农村的社会风气和正常生活。其次,农村基层组织瘫痪、半瘫痪。由于群众民主意识淡薄,制度建设迟缓,现阶段许多农村基层组织瘫痪、半瘫痪,连群众会议也开不起来,有的地区情况更严重一些。社会秩序不稳定,反过来又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发展,是农村产生众多问题的重要原因,已经引起中央和地方的忧虑,成为一个亟需根本解决的严重问题。第二,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我国农民受教育年限短,农业职业教育普及率低,而且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态度。据统计,20世190年代我国每年产生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只有30%~40%得到推广,10%得到广泛应用。这就使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一直在42%以下,而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和地区却都达到了70%~80%。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较差和由此引起的农业科技落后,造成“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这说明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大制约因素。第三,制约农民生活的改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极和新兴产业兴起,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将越来越窄,低素质劳动力就业领域越来越有限,这将给农民转变为市民增加难度。如果这部分农民进城后,没有获得相应的工作岗位,或没能得到和市民相当的劳动报酬,又没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积累,就会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从表面上看这部分农民是进入了城市,但是从享受城市文明,从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及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角度看,这部分农民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只能是我国通常所说的农民工而已。因此,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从整体和长远上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和科技素质,使他们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最终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收入水平才能得到持久提高,也才能逐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6f0b3a9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d.png)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
为了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增加。
因此,人力资源开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首先,人力资源开发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通过培养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可以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产业升级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其次,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改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
在传统农业模式下,农村劳动力缺乏职业发展机会,往往只能依靠务农维生。
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开拓他们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合理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源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提升农村社会的组织效能。
通过设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明确各部门和职责的分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高农村社会的创新能力。
在新农村建设中,创新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激励和激发农村劳动力的创新潜力,鼓励他们提出和实施创新的想法和方法,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措施1. 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机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2.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指导。
通过开展职业指导活动,引导农村劳动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避免因职业选择不当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就业问题。
3. 完善农村劳动力的福利待遇。
毕业论文全文-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和对策浅析【范本模板】
![毕业论文全文-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和对策浅析【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a11db81a45177232e60a226.png)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
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Chinaruralhumanresourcedevelopment
Abstract
Thevalue ofhuman resourcehasbeen higher than other natural resourceand hasbecome the social first resource。The qualityofruralhuman resourcedirectlyinfluencesthe enhancementofagricultural technology,influencesthe farmer’s ability to adapttothe marketand controlthe market,influences ifthe agricultural productcan be re-producedandcan be soldin a high price,influences the shift ofruralsurpluslabor force,and influences themodernization ofagriculture.To solve thethreeagricultureproblems andraise peasants' incomes,we have toanalyzeand find out the measures todevelopcountryside human resource.
论海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
![论海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36feea4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9.png)
论海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摘要】海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首先对海南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接着探讨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式,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案和建议;然后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包括加强培训和教育,创新利用模式等;最后强调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对于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强调政府支持和农民参与共同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对海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的研究,可以为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海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现状、方式、对策、培训、教育、利用、创新模式、经济发展、展望、政府支持、农民参与。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人力资源是农村地区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于实现农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人口素质较低、教育水平不高、技能较弱等问题,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
在海南这样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农业发展潜力的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
海南的农村人口众多,但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潜力,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和能力,已经成为海南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文将围绕海南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展开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探讨不同的开发方式,提出有效的建设对策,探讨人才培训和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创新模式在农村人力资源利用中的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海南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海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的重要性及对策,旨在深入了解当前海南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摘要】农村人口既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主要潜在消费群,也是我国未来劳动力资源的重要输出渠道。
本文从农村人力资源的大解放开始入手分析,讨论了如何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这是农村人力资源能够顺利转移的基础条件。
然后讨论了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方式,我们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以城市新工人的形式直接市民化,另一方面加速中小城市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市民化。
最后文章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能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人口素质;人力资源转移人口由人和口组成,人是劳动者,口代表消费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归因于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虽然从第一代农民工到新生代农民工,农民不断从农业领域解放出来,以较低的劳动报酬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大量的农村潜在的过剩人口①仍然没有被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不但增强农村人口的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扩大内需;而且还能为国家源源不断的输送大量劳动人才。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业企业化、农村城镇化后,农民也将以市民的身份出现,农村劳动力的大解放,必然存在一个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问题。
劳动市场的逐步形成,对农民自身的软件要求提高,也就是对人口素质的要求提高。
提高人口素质成为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
提高劳动素质关键在于教育。
人口素质提高后,大批劳动力如何被社会吸纳,社会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劳动力,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否需要调整。
为此,可以从三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农村人力资源的大解放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简称hr)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
简单说,能够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农村人力资源特指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文化素质不高,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在此,扣除了从农村走出来的、经过正规教育培育出的大学生等高文化素质群体。
我国存在的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是农村人口转移的制度性障碍;我国的家庭承包制是农村人口无法转移的现实阻碍。
因此,要解放农村劳动力,必须尽快转变二元体制,增强户籍流转自由化。
另一方面,合理调整家庭承包制,在土地自由流转的基础上,尽量集中土地,集中经营。
要彻底解放农村的劳动力,必须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
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就是生产方式的改变。
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农业生产专门化和机械化,二是农产品的链性组合,延长生产链,使得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
农业的产业化使得大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变为非农领域的劳动者。
农业的产业化之所以会释放大量的农业劳动者,主要是农业的企业化带来的生产的专门化和机械化的成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真正应用,必须依靠农业的企业化这个载体。
科学技术的管广泛应用使得脑力劳动代替了大部分体力劳动。
农村生产力的提高解放了大多农民,土地束缚的劳动者逐步减少,大量劳动人口被迫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走向非农产业。
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世世辈辈在土地上滚爬摸打的农民来说,产业转型面临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劳动技能问题。
因此,促进劳动者产业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素质。
二、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人口素质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
它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只要是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农业劳动者进行行业转移的前提。
如何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有以下几种思路。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夜大形式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教育事业的意义有目共睹,但是谁来办这个教育呢?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投资比例较小,而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成人教育投资几乎为零。
因此,要提高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预算,只有政府扩大农村教育投入,免费或半免费的教育才有可能吸引广大农民兄弟前来学习。
在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一种稳定制度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学会有效利用资源。
大学生村官大多是优秀的学生组成,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生村官带领下的成人再教育机制。
我们可以建立志愿者机制,让更多的大学生深入农村为我们的农民讲学。
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一方面我们达到了农民受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为大学生了解农村,了解农民创造机会。
从成本收益角度来说,这是一件成本低,效益高的事情。
但是这一体制必须由政府号召才能获得成功。
第二,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应对各种工种和高技术工种的能力。
这种职业培训是在一定文化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速成的特点。
这要求政府结合企业为广大农民提供职业培训渠道。
第三,鼓励民间办学。
鼓励有识之士到农村开办技能培训学校,深入村庄,贴近农民。
农民的素质提高了,由农业领域转移到非农领域的基础就做好了。
三、实现农村人力资源转移我们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并且劳动素质有了一定提升之后,面临的就是如何进入非农领域的问题了。
农村人口的大量向城市的转移,实际上是人口城市化的过程。
我们认为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农民工”的形式直接市民化;二是加速城市化进程,间接把农民市民化。
1.以城市新工人的形式直接市民化一直以来,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严格限制了农村的口流动。
威廉·阿瑟·路易斯曾经考察了印度、埃及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现农村存在大量隐蔽性失业人口,这部分劳动力在二元经济体制下被重重束缚在了土地上,挡在了二、三产业的门外。
近年来,我国不断出现民工荒,我们认为,出现的民工荒主要是结构性民工荒,即我们不缺乏劳动力,而是由于劳动市场的限制,我们的就业者和聘请者走在了两条平行线上,两者没有偶遇。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强化劳动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劳动市场,完善劳动市场体系。
只有建立健全劳动市场,我们已经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才能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劳动岗位。
我们一直在说,未来经济的支柱不在农业,而在二、三产业,这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说我们经济的着力点。
但是,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急需劳动力,从人口的角度来说,未来经济的战略高点应该是农村人口的大转移。
就是人口从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人口的产业化转移有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已解放的农业劳动者以农民工的形式直接进入大城市的非农产业转变为城市的新工人阶层。
建立健全劳动市场体系,就是为了农村劳动者直接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我们管这个过程叫做直接市民化。
但是毫不客气的说,大部分转移过来的劳动者将会成为社会工人阶层的最底层。
即使这样,有好多农村剩余劳动者也没有机会进入大城市成为底层。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他们不得不走第二条路径。
2.加速中小城市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市民化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解决农村大量劳动力的第二条路径就是加速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中小城市。
城市化本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定居和工作,由农民变为市民的过程。
因此,加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是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扩大城镇化建设。
尽管我国城镇人口比重逐年上升,但是我国的农村人口比重仍然高达54%,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
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加速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很明显,我们的城市化方针体现了和谐的思想,就是各大模块均有发展的策略。
但是,为了城市化的良性进展,我们应该更注重在防范大城市病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事实上,新农村建设暗含了小城镇建设的思路,新农村必须是城镇化的农村。
只有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起来,我们解放出来的大多劳动者就会被当地的二、三产业吸纳。
这也会完成农业人口的大转移,农村人力资源的大开发。
加速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从轻工业到服务业,都适合在中小城市发展。
中小城市发展本身也会带动房地产业的繁荣发展。
这些企业和行业的生根、发芽必然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
我们的农村相对剩余劳动者也会被就近吸纳。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出现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方面会加速城市化,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农业领域的人才流失。
第一,农村老龄化加剧。
由于青壮年转移到城市,出现村庄青年空巢现象,农村老龄化急速加剧。
或许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暂时的老龄现象,但是我们不加强引导,尤其是农村生育政策的放松,农村的老龄化会成为社会难以面对的现实。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新农村建设的框架下,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农业的稳定性令人堪忧。
我们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部分是20岁到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
现在,在某些省份和地区,由于农民工大量进城,许多村庄出现了只见老弱病残,不见青壮年的现象。
现在好多地方的农业骨干劳动力仍然是老一辈农民,他们年龄已经在50岁左右。
对于农业劳动者出现断层的现象有的学者也早已指出,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农业领域的人力资源断层必然殃及农业的稳定性。
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建立大型农业企业,进行农业的专门化和机械化生产,培育大量高技术农业劳动者。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我们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顺应时代潮流,合理规范的开发农村人口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
注释:①马克思认为有三种相对过剩人口形式,即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
(李仲生.人口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文献:[1]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知识产权出版社.[2]吕世辰.农村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汤兆云.人口社会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4]马骁骁.从人口老龄化看中国未来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原因的实证分析[j].研究与探索,2010(5).[5]叶祥松.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联模式[m].上海三联书店.[6]张秀生,胡春娟.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20(3).[7]查瑞传.人口数量和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1995(6).[8]刘家强.人口经济学新论[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9]李仲生.人口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0]温勇,尹勤,帅友良.人口统计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11]叶香丽.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视角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4).[12]达即至,宁海林.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j].城市问题,2006(5).[13]樊纲,武良成.城市化——系列公共政策的集合[g].中国经济出版社.[14]张愷悌.苏联农村人口流失的若干问题[j].作者简介:苏旭峰(1984-),男,山东滨州人,现就读于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