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徐志摩
对徐志摩的评价
![对徐志摩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846f8f00722192e4436f62c.png)
对徐志摩的评价对徐志摩的评价冰心的评价是:志摩死了,利用聪明,在一场不人道不光明的行为之下,仍得到社会一般人的欢迎的人,得到了一个归宿了!我仍是这么一句话,上天生一个天才,真是万难,而聪明人自己的糟踏,看了使人心痛。
志摩的诗,魄力甚好,而情调则处处趋向一个毁灭的结局。
看他《自剖》里的散文,《飞》等等,仿佛就是他将死未绝时的情感,诗中尤其看得出,我不是信预兆,是说他十年来心里的酝酿,与无形中心灵的绝望与寂寞,所形成的必然的结果!人死了什么话都太晚,他生前我对他没有说过一句好话,最后一句话,他对我说的:“我的心肝五脏都坏了,要到你那里圣洁的地方去忏悔!”我没说什么,我和他从来就不是朋友,如今倒怜惜他了,他真辜负了他的一股子劲!谈到女人,究竟是“女人误他”“他误女人”也很难说。
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到这里我打住不说了!苏雪林的评价是:徐志摩,这位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这位活动文坛,不过十年,竟留下许多永难磨灭的瑰丽果实的诗人;这位性情特别温厚,所到处,人们便被他吸引、胶固、凝结在一起,像一块大引铁磁石的诗人,竟于民国20年11月间,以所乘飞机失事,横死于泰山南面开山的高峰下,享年不过36岁。
人物评价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
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
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我眼中的徐志摩
![我眼中的徐志摩](https://img.taocdn.com/s3/m/4bdf3375ddccda38366baf14.png)
满载一船星辉,
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在我的心头荡漾。
悄悄的我走了,
软泥上的青荇,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评
•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 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 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 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 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 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徐志摩的才气斐然
• 诗歌有名的 • 《再别康桥》 • 《黄鹂》 • 《生活》 • 《残破》 •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夜》
再别康桥• 那树荫下的一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我轻轻的招手,
徐志摩的诗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成功,也有它
的不足。撇开内容不谈,就以表现形式来说,洋 味较浓,民族化不足,有的诗句显得生涩和矫揉 造作,在韵式和韵的运用上也有不规整之处,诗 的技巧还不十分成熟。
于我而言,徐志摩作为一个满腹才情
的才子,即使没有鲁迅那样直面惨淡 人生的勇气,也不应该总是沉浸在自 己的世界里,说着一些像是只有女生 才能体会到的缱绻细语。作为一个男 人,他未免太过多情太过阴柔了,这 一点从他的个人生活和诗歌创作上, 可以很容易的感知到。
谈徐志摩_我眼中的徐志摩作文800字
![谈徐志摩_我眼中的徐志摩作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8e6c60b10661ed9ac51f303.png)
高中作文谈徐志摩_我眼中的徐志摩作文800字说到一代诗人——徐志摩,我相信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吧?徐志摩,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他的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等。
我眼中的徐志摩,是一个酷爱书籍的人。
诗人徐志摩的父亲是实业家,他的家庭在当时是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他从小就过着舒适、优裕的生活。
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家庭的富裕而沾沾自喜,而是努力学习,奋斗向上,他的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他爱好文学,善于写作,曾在校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这也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
他对科学也深感兴趣,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我眼中的徐志摩,是一个爱国诗人。
诗人徐志摩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他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
因此,他决心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19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
我眼中的徐志摩,他是新月派的代表,他的创作、他的诗、他的文学都与新月派密不可分。
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大约十年,诗人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还有一些人称诗人徐志摩为新月派的“盟主”了。
我眼中的徐志摩,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这可能正跟他的学习经历有关。
诗人徐志摩在美国的克拉克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他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读了经济系。
他还到英国去接受教育。
这一系列的出国留学,使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从而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和思想。
这一点,从徐志摩的诗就足可见一斑了。
另外,从他个人的爱情观,从他不顾一切,追求婚姻恋爱自由,也可以看出诗人徐志摩是一个绝对的浪漫主义者!徐志摩从小酷爱书籍,爱好文学,善于写作、创作诗词。
我眼中的徐志摩200字
![我眼中的徐志摩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9c5e7a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c.png)
我眼中的徐志摩200字范例范例一:《我眼中的徐志摩》徐志摩啊,在我看来就像个浪漫的“诗疯子”。
记得有次读他的诗,我正坐在院子里的老树下。
周围安静得很,只有偶尔的虫鸣声。
我读到“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就仿佛看到他在康桥边,那落寞又潇洒的样子。
他的头发可能被风吹得有点乱,眼神里满是对生活和爱情的憧憬与惆怅。
我试着像他那样轻声吟诵,结果声音太大,把树上的鸟儿都惊飞了,我自己也吓了一跳。
然后我又读到他那些热烈的情诗,感觉他在爱情里像个勇往直前的勇士,可又总是磕磕绊绊。
他的诗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浪漫和诗意生活的向往之门。
在我心里,徐志摩就是用他独特的诗韵,在文学的天空里划出一道绚丽又带着点忧伤的彩虹。
范例范例二:《我眼中的徐志摩》我眼中的徐志摩像是个追逐自由的“飞鸟诗人”。
我曾去图书馆找他的诗集,在那一排排书架间穿梭。
好不容易找到了,翻开诗集,仿佛进入了他的世界。
我看到他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和爱情,四处奔波。
就像他在国外求学时,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不断汲取知识,又在爱情里纠结徘徊。
有一首诗里的某个用词,我琢磨了好久,感觉他像是随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
我还想象他在和朋友聚会时,可能会突然诗兴大发,站起来激情澎湃地朗诵自己的新作,周围的人都被他的热情感染。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那些诗却像永不熄灭的星星,在岁月的长河里闪耀。
他就是这样一个用诗书写自由灵魂的人,让我对诗歌也有了不一样的热爱。
范例范例三:《我眼中的徐志摩》徐志摩在我这儿,就像个生活在诗里的梦幻家。
我有次参加诗歌朗诵会,有个小伙伴朗诵了他的诗。
那声音在大厅里回荡,我闭上眼睛听,脑海里浮现出徐志摩穿着长衫,在月光下漫步的画面。
他可能会停下来,看着天上的月亮,然后灵感突发,掏出小本子就开始写诗。
他写爱情的时候,像是把自己的心都掏了出来,赤裸裸地摆在读者面前。
我自己试着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想模仿他的风格,结果写得乱七八糟。
但这也让我更佩服他了,他能把平凡的事物变得那么富有诗意。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写读观后感450字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写读观后感4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491f82a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1.png)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写读观后感450字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这是我这个星期读的一本书《小狐狸买手套》的读后感。
这本书讲的是一只小狐狸,它想给自己买一双漂亮的手套。
它先去找熊先生,问熊先生卖不卖手套。
熊先生说:"对不起,我这里只卖蜂蜜。
"小狐狸就走了。
它又去找猫先生,问猫先生卖不卖手套。
猫先生说:"不好意思,我只卖鱼。
"小狐狸又走了。
它一直这样问下去,大家都说自己不卖手套。
最后,小狐狸只好自己动手做一双手套。
它找来很多树叶,把叶子缝在一起。
做好之后,小狐狸高高兴兴地穿上自己做的手套。
谁知道树叶手套根本不保暖,小狐狸的手冻得直哆嗦。
就在小狐狸伤心地准备把手套脱下来的时候,它看见一个温暖的洞穴。
小狐狸想:"只要在洞穴里,就不需要穿手套了。
"于是它高高兴兴地进了洞穴,从此再也不愁手冷了。
我觉得这本书里小狐狸很可爱。
虽然它做了一双不怎么好的手套,但它从没放弃过,一直在努力。
最后它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方法,这让我很有启发。
我以后也要学习小狐狸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遇到困难时千万不能轻易放弃,要一直努力下去。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后的一些感受,希望你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谢谢大家!总字数:2022字篇2亲爱的老师:您好!我最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它的名字叫《草房子》,作者是荷马。
我特别想和您分享一下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托马斯的成长故事。
托马斯和爸爸妈妈住在乡村的一个小草房子里。
他们家很穷,生活非常艰辛。
但是爸爸妈妈从没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劳动,过着勤俭节约的日子。
托马斯从小就被父母的淳朴善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影响。
他知道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改变家境,过上更好的生活。
于是,托马斯学习非常刻苦,几乎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读书。
他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终于考上了大学。
大学期间,托马斯依然保持着勤奋好学的作风。
他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还热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区。
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6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e849d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4.png)
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6篇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1徐志摩先生(1896-1931),浙江海宁人。
1920年曾留学英国。
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先生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
老一辈的文学家中,早逝的徐志摩尤其受青年朋友的喜爱。
特别是他的著名诗作《再别康桥》,使得他简直就是浪漫的化身。
但在我看来,《再别康桥》除了“那美丽动听的音节和诗人飘逸,洒脱的翩翩风度”之外,一个“再”字或许更能让我们有所了解。
在《再别康桥》之前,徐志摩曾写过多篇关于康桥的诗作及散文。
在1922年,他第一次离开康桥时曾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吧》,后又曾写过《康桥西野暮色》,《康桥晚照即景》等诗,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给志摩的印象及影响都是很深刻的。
他是要从罗素才到英国的,用他的话讲是“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
”他的“书”没念成,因为罗素叫康桥给除名了,但他却留在了伦敦,后又到了康桥。
徐志摩在康桥最初的日子应该说是有些寂寞的,同居几间小屋的张幼仪业已成为他的前妻,而且他“他在康桥还只是个陌生人,谁都不认识。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徐志摩曾这样写到“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现的第一条件。
”他发现了什么?他发现了康桥。
他又曾这样表述“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康桥,我要算是相当有交情的。
”康桥对徐的印象如此之深,更何况又是一位在“单独”时一起相处的朋友。
这便难怪他不止一次的写到康桥,再一点,康桥对于他人生的成长的帮助也是巨大的。
他一再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得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可见,康桥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便是他前几次写康桥的感情由来:对康桥的留恋,对往昔的怀念是主要的感情。
然而,《再别康桥》却不是完全相同的背景或单纯的感情。
《再别康桥》是徐在1925年故地重游的归国途中,于11月6日在轮船上写成的,在徐志摩的书信卷上看到致陆小曼的信(1928年10月4日在船上写)曾提到过要去印度的“为还几年来的一个心愿,在老头升天之前再见他(指泰戈尔)一次”,然后回沪。
世人对徐志摩的评价
![世人对徐志摩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f795948f524ccbff021844a.png)
世人对徐志摩的评价1.冰心说徐志摩,“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 林徽因说,诗人徐志摩的心情是洁净的,头老抬得那么高,胸中老是那么完整的诚挚,臂上老有那么许多不折不挠的勇气。
徐志摩一生为着一个愚诚的倾向,把所感受到的复杂的情绪尝味到的生活,放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的锅炉里烧炼成几句悠扬铿锵的语言,来满足他自己本能的艺术的冲动,为着这情感而发生的冲动更是非实际的——或不全是实际的——追求。
2. 胡适说徐志摩:“为人整个的只是一闭同情心,只是一团爱”。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几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胡适又总结说:“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
——若以这个观点来观察志摩的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
只有从这个观点上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为。
我们必须先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
”3. 郁达夫说:“凡见过他一面的人谁都不容易忘去他的面貌与音容。
”郁达夫具体地描述:“(徐志摩)善于座谈,敏于交际,长于吟诗的种种美德,自然而然地使他成了一个社交的中心。
当时的文人学者、达官丽姝,以及中学时候的倒霉同学,不论长幼、不分贵贱,都在他的客座上可以看得到。
不管你是如何心神不快的时候,只教经他用了他那种浊中带清的洪亮的声音,‘喂!老X,今天怎么样?什么什么怎么样了?’的一问,你就自然会把一切的心事丢开,被他的那种快乐的光耀同化了过去。
”。
我心中的现代文学三大高峰
![我心中的现代文学三大高峰](https://img.taocdn.com/s3/m/c4683bec81c758f5f61f67c6.png)
我心中的现代文学史上的三大高峰——徐志摩、郁达夫、老舍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对于并列的两个优秀人物,常以‚双峰并峙‛、‚双璧辉映‛等称之。
我不知道对于现代文学史上我最崇敬的三位作家,应如何称之。
联想到文学史上称茅盾、巴金、老舍的长篇小说为三十年代长篇艺术的三大高峰,那就姑且称徐志摩、郁达夫、老舍是我心中的现代文学史上的三大高峰吧。
提及中国现代文学,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鲁郭茅,巴老曹‛,而我所崇敬的却是在这六位大家中排在末流的老舍,以及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并不上数的徐志摩和郁达夫。
一、新月上伐桂的高手我个人偏好中国古代文学,因此在上大学之前,对现代文学知之甚少。
徐志摩却是在我上高中时就深深喜欢的现代作家、诗人。
初识他,是《再别康桥》,那时还年幼,不太懂得诗中的景致情韵,只是被优美轻盈的词句吸引。
真正对这位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在高中时,一篇课外阅读,胡适的《追悼志摩》:‚志摩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
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漆漆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初得着他的死信,却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会死得这么残酷。
但在那几天精神震撼稍稍过去之后,我们忍不住要想,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
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的走了’,也不忍想志摩会死一个‘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适、更悲壮的了。
‛这段对徐志摩逝世的感慨所道出的志摩之死的不平凡,引着我去阅读这个诗人不平凡的一生。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海宁硖石一个富商之家。
1911年春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4年考入北大预科,后赴美、英留学四年。
志摩回国后,很快以《康桥再会吧》等诗作震惊文坛。
说到徐志摩的文学成就以及他为现代文学作出的贡献,我很为他鸣不平。
曾经读到许多当时名流对徐志摩的评价。
徐志摩原来还这么渣,妥妥的渣男一个
![徐志摩原来还这么渣,妥妥的渣男一个](https://img.taocdn.com/s3/m/8eea4c7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4.png)
徐志摩原来还这么渣,妥妥的渣男一个徐志摩,很多人对他的了解来自那首《再别康桥》。
徐志摩的诗文写得非常唯美,他才华横溢,长得也很帅。
但是他却是一个渣男。
1、为了追求新欢,他抛弃结发妻子。
1920年徐志摩在英国认识了林徽因,他开始疯狂追求林徽因。
而此时陪同徐志摩在英国留学的发妻张幼仪发现自己再一次怀孕了,她把这个告诉了徐志摩。
可是徐志摩却冷冷地说:赶快打掉。
张幼仪哭泣着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回敬道: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当时已有两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无奈同意了。
2、勾搭朋友之妻徐志摩的好友王赓,由于自己工作原因常年和妻子陆小曼分居两地,就委托好友徐志摩帮忙照顾陆小曼。
谁知道一来二去,徐志摩和陆小曼两人竟然产生了感情。
最终导致陆小曼和王赓离婚,徐志摩没多久就迎娶了自己好友的前妻陆小曼。
左起: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以至于当时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都对徐志摩的这种行为看不下去了。
1926年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上,被徐志摩请去做证婚人的梁启超发表了这样的证婚词:志摩、小曼,你们两个都是过来人,我在这里提一个希望,希望你们万勿再做一次过来人。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万万不可视作儿戏。
现时青年,口口声声标榜爱情,试问,爱情又是何物?这在未婚男女之间犹有可说,而有室之人,有夫之妇,侈谈爱情,便是逾矩了。
试问你们为了自身的所谓幸福,弃了前夫前妻,何曾为他们的幸福着想?古圣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话当不属封建思想吧,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幸福,有什么荣耀,有什么光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至于离婚再娶。
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要尽妇道之职。
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业……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
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徐志摩经历及作品赏析
![徐志摩经历及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568297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1.png)
徐志摩经历及作品赏析我用尽青春春只为寻你,徐志摩诗歌赏析大多数人了解徐志摩都是从他的现代诗《再别康桥》开始的,而我不是。
我第一次认识徐志摩是因为读到了他的一句话: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一句话呢?学习了《再别康桥》后我开始去了解这个人。
徐志摩,原名徐章垿,字槱森,新月诗社的代表人物。
有人说:如果说胡适是新月的领袖,那么志摩就是新月的灵魂。
很多人认识徐志摩这个人第一印象是:这人典型一渣男。
但在我心目中无论是在生活作风上,亦或是他的作品中都不能简简单单的用“渣男”二字把他总结了。
而我的论述题目“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是白落梅的一本书《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的书名。
初识徐志摩的时候我是从他的作品开始的。
我当时买了一本书《再别康桥》。
这本书里收录了许多徐志摩的诗歌,诗歌集《志摩的诗》和与陆小曼的书信往来《爱眉小札》等内容。
我对徐志摩的第一印象并不像大众一样,我感觉这个人敢爱敢恨,是一个极度浪漫的人。
我读到了他的第一首诗是《我等候你》,我等候你,我望着户外的黄昏,如同望着将来,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节选)。
我感觉这首诗是炽热生动的,极度的表现了对爱与自由的赞颂,同时也将自己的爱意勇敢大声地表达;后来又读到了他陪泰戈尔访日的一首小诗《别了,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这本是一首长诗,也许是受到了泰戈尔的影响,诗人拿掉了前面17个小节,只剩下题献为“赠日本女郎”的最后一个小节,形成了这一优美的小诗,其中的朦胧爱意被诗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来又被他的散文《想飞》所吸引:是人没有不想飞的。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节选)。
他将自己压抑已久的情绪猛烈地释放出来,将理想和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
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
![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https://img.taocdn.com/s3/m/4b8a2581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5.png)
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当今之世,说某人是个天才,未见得全是夸赞,然而,对于徐志,却只能这么说,否则你解释不了,一个原来没有想到写诗的人,会在短短十年间,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诗人;更无法解释,好些名人因多角婚恋而身败名裂,至少也是声名受损,独有徐志却是,每经过一次婚恋,增加人生的一重光彩。
张幼仪,林因,陆小曼,一个女人显示着他的一个优异的侧面。
纵然是他遗弃了的女人,到老也还是深深地爱着他。
他的第一任夫人张幼仪,晚年就说过:“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说不定我最爱他。
”一个著名的诗人,一个优秀的男人,这样理解徐志,还远远不够,深入研究,你会发现,他的形象,比我们原来的了解,要伟岸的多,也光辉的多。
几乎可以说,毕其一生,他的志向和努力,都在改良中国的社会,尽快地走向民主;提高国民的素质,尽快地自尊自强。
这一心志,在他最后一本诗集《猛虎集》的序里,说的很是透彻:“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
”——汉密尔顿,美国华盛顿时代的政治家,对美国的建国方略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这样一个天才人物,却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他的父亲,一位精明的中国商人精心打造成的。
徐申如,他的父亲,清末民初时期,浙江海宁县石镇的首富,也是该镇商会的会长。
徐先生一生最大的贡献,该是联合本县乡绅,将拟定要经过桐乡县的沪杭铁路,拐了一个不小的弯儿,经过他的家乡石镇,为家乡人民谋了多少辈子的福祉(海宁县城后来迁到石镇),同时也让他自己由一镇的首富成为一县的首富。
有人去浙江旅行,留心一下该会发现,这个弯儿,现在还在那儿硬硬地拐着。
改善投资环境,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精明的徐申如先生,将这一经商方略用于独生儿子的培养,不期然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上最好的学校,不用说了。
正常的念书之外,还给他聘请最好的老师。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到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且看徐先生为儿子聘请的是什么样的课外老师。
致以辉煌的人怎么写作文
![致以辉煌的人怎么写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11271a5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a.png)
致以辉煌的人怎么写作文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心中不禁一颤:一种什么东西会让一个人能够致以辉煌?这一次我找到了答案:这种东西便是:一颗闪亮的心!在我的记忆中,总会有那么一个人,用那颗闪亮的心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她就是我的好朋友——徐志摩。
在徐志摩眼中我是一个完美又快乐的孩子。
然而我明白他也有自己的缺点:脾气暴躁、爱唠叨、对人急躁易怒……然而我不后悔我选择了徐志摩。
致以辉煌就是致以幸福!一、徐志摩:用闪亮的心为我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我从一个完美快乐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现在没有缺点的人,这背后是什么?难道是那颗闪亮的心吗?是的!其实,那颗闪亮的心并不重要,的是内心对生活对工作最真实的热爱和感恩,以及对美好生活最美好向往和追求。
我对此很感兴趣。
因为我不仅会写作文、写诗,还会画画、做手工、写书法、玩游戏……还在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中担任评委,因此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与喜爱。
在同学们看来:这份信任和喜爱使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努力、更加认真,同学们都非常佩服自己。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当评委角色。
可以说正是有那么一帮优秀的、努力而又可敬可怕的学长们,才使同学们在学习上没有那么轻易松懈;正是有这群可敬可亲的学长们在活动中起到了榜样作用;正是有这样一群可敬可爱又又可亲可敬又可贺可敬可爱可庆可赞可爱可歌可泣形象可爱又可恨无比可恶可恨可亲可叹却非常可怜!二、徐志摩:让我学会坚强,让我拥有完美的童年我的童年不像徐志摩那么完美多情。
虽然也是一个快乐的孩子,但是我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很少有机会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爱。
而我从心底里感受到爱,我学会面对困难。
在这之前我一直不明白怎么能拥有完美的童年。
后来我知道了,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才能够拥有最美好的童年。
徐志摩不仅仅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更是一个坚强、乐观、幽默的人。
所以我觉得徐志摩让我拥有了完美的童年,让我拥有了一颗强大而又幸福的心灵!三、徐志摩:让我懂得了责任,让我学会了担当徐志摩的身上有一种责任和担当,对自己所做的事有着明确规定。
观徐志摩故居作文
![观徐志摩故居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d56122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c.png)
观徐志摩故居作文自从我听了徐志摩写的《再别康桥》之后,一直有一个愿望——去他的故居参观,看一看这位诗人生前住过的地方。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参观了徐志摩故居。
徐志摩故居位于海宁市干河街,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外墙是用红、灰两色的砖头平砌而成的,木质门、窗漆成了紫色,古朴大方。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四周开满了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
庭院左侧立着诗人的头像,他戴着眼镜微笑着。
穿过庭院,市一座两层小楼,楼上是卧房、书房,楼下是厅堂。
厅堂的北墙边有两把红木椅子紧挨着一张红木桌,桌上放着陶杯和水壶,东、西面也放着桌椅,看来这是徐家当年会客的地方。
厅堂东面有一扇门,进了门我就看到一个生平成就展览室,展览室大体是米黄色的,大厅墙上挂着徐志摩的做品和照片。
每个做品上方都有一个感应灯,人走到哪,哪个灯就亮。
接下来该上楼了,楼梯是赤褐色的木梯,踩上去有点松,好像要掉下去一样,木条子很窄,一次只能够踩上半个脚。
二楼的中间是一个客厅,摆了几把红木椅子和一张茶几。
西边是诗人母亲和前妻的'房间,里面摆了几件木床和木家俱。
因为诗人和他前妻离后,前妻被他母亲收为义女,所以她还住在徐家。
东边是仆人和主人的房间。
仆人的房间比较简陋。
主人房是由白色与粉色妆点成的浪漫型房间。
镶着粉色蕾丝花边的大床,旁边有一台乳白色的梳妆镜,诗人和小曼的结婚照挂在东边的墙上。
这是一张黑白的照片,诗人穿着西装帅帅地站在小曼身后,小曼穿着婚纱很淑女地坐在椅子上,两人都显出幸福的微笑。
书房在卧房旁,放着几张藤编布沙发,还有一个宽大的写字桌,这就是诗人当年写诗的地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几十年前,诗人在这里写下这首诗,几十年后,我来到这里追寻他的足迹……。
徐志摩性格
![徐志摩性格](https://img.taocdn.com/s3/m/80bcae3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3.png)
徐志摩性格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位才子,他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他洒脱不羁,追求浪漫,是个性情中人他就是《再别康桥》的徐志摩。
我觉得他之所以被大众所熟知的可能就是因为这首诗歌吧。
不过最近两年的热播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大大加深了我们对徐志摩的了解。
徐志摩自小出生贵族世家,所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再加上他父亲徐申如是个有见地,有魅力,有正义感的人,这对徐志摩的成长无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后来他出国留学,见识了西方文化,他在那一段时间爱上了西方学者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在英国期间,对他的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进展的转折点。
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妙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
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
在这阶段,他广交英国名士,孕育了自己的人生观和政治观念,那就是理性主义。
他很开放,或许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当他不喜欢张幼仪的时候,他依然和她离了婚。
在当时的社会,能如此的坦然,是多么的伟大,至少可以和现在的我们媲美。
他很执着,他随后无可救药的爱上了林徽因,但是现实总是那么不如人意。
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直到最后徐志摩,林徽因和梁思成三人成为很好的朋友。
这个就是在现在社会,也没有几个男人可以做到的。
他也是一个"情痴',后来又遇上了有夫之妇的陆小曼,他们相爱了,可是徐并没有陆的不雅行为而抛弃他,而是省吃俭用,积蓄费用给陆花销。
徐志摩的礼貌,举止,态度,言语,无处不与人以快感,他是一切人的朋友,这或许是他的魅力,也受到无数女性的青睐。
徐志摩是一个深信人生必须有爱、自由和美的理想主义者,是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失败英雄。
梁实秋《谈徐志摩》
![梁实秋《谈徐志摩》](https://img.taocdn.com/s3/m/13234460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79.png)
梁实秋《谈徐志摩》梁实秋《谈徐志摩》徐志摩是一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
胡适之先生对于徐志摩的总评是不错的。
胡先生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单纯的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不过,“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单纯信仰”,如果真正的恰如其分的加以解释,其实内容并不简单。
所谓爱,那是广大无边的,噎苏上十字架是为了爱,圣佛兰亚斯对鸟说教也是为了爱,中古骑士为了他的情人而赴汤蹈火也是为了爱。
爱的对象、方式、意义,可能有许多的分别。
至于自由,最高的莫过于内心的选择的意志的自由,最普通的是免于束缚的生活上的自由,放浪形骸之外而高呼“礼教岂为我辈设哉”,那也是企求自由。
讲到美,一只匀称的希腊古瓶是美,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是美,山谷刈谷者的歌唱是美,平原上拾穗者的佝偻着身子也是美,乃至于一个字的声音,一朵花的姿态,一滴雾水的闪亮,无一不是美。
“爱,自由,美”所包括的东西太多,内涵太丰富,意义太复杂,所以也可以说是太隐晦太含糊,令人琢磨不定,志摩的单纯信仰,据我看,不是“爱,自由,美”三个理想,而是“爱,自由,美”三个条件混合在一起的一个理想,而这一个理想的实现便是对一个美妇人的追求。
不要误会,以为我是指志摩为沉溺于“诗、酒、妇人”的颓废派,不,任谁也可以看出志摩不是颓废的享受者。
他喜欢享受,可是谁又不喜欢享受?志摩在实际生活上的享受是正常的,并不超越常规,他不逸出他的身份。
他于享受之外,还要求一点点什么,无以名之,名之为“理想”,那理想究竟是什么,能不能一加分析呢?志摩曾把自己一剖再剖,但始终没有剖析到他自己所那样珍视的理想。
我们客观的看,无所文饰,亦无所顾忌,志摩的理想实际等于是与他所爱的一个美貌女子自由的结合。
和一个心爱的美貌女子自由的结合,乃是一个最平凡的希望,随便那一个男子都有这样的想头。
徐志摩是一个怎样的人?
![徐志摩是一个怎样的人?](https://img.taocdn.com/s3/m/281ccc5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d4.png)
徐志摩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浪漫主义诗人。
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
一个不顾世俗去爱的情人。
一个为爱为诗耗尽一生,似流星划过天边的民国风流才子。
1897年徐志摩出生于浙江。
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以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诗浪漫主义的风格。
他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徐家世代经商,家境富足,徐志摩诗长子,自小过着优裕公子哥的生活。
在北大读书期间,他曾拜梁启超为师。
并在此期间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他不顾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想要整齐婚姻恋爱自由。
后来他愈发厌恶这个军阀混战的时代,决定店铺,实行他心中“理想的革命”。
他在国外留学期间,收到了多方思想的影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但也因此形成了一种“理想主义”的自我意识。
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徐家在1915年,也就是徐志摩18岁那年曾经为他包办了一门婚姻,而妻子正是张幼仪。
追求婚恋自由的徐志摩并不喜欢这门亲事,但迫于父母还是接受了。
后来在徐志摩出国期间,张幼仪也陪同他一起前往。
并在1918年生下了长子。
1919年徐志摩前往了英国伦敦,次年张幼仪前往与他团聚。
但此时的徐志摩正与林徽因坠入情网,并在1921年要求与张幼仪离婚,抛弃不懂异乡语言的孤儿寡母流落在异国他乡。
林徽因比张幼仪年轻4岁,又是新女性,讲得一口地道的英文。
在徐志摩看来,林徽因对社会的看法,对感情的追求,对诗情的理解,都与他不谋而合,他对林徽因一往情深。
他在与张幼仪办好离婚手续后立刻回国,但却刚好赶上了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大好喜事在即。
他一时备受打击。
直到几年后,他在北平交际场找到了另一位灵魂伴侣,她就是陆小曼。
但她早已是徐志摩兄弟的妻子,但徐志摩却还是乘机对她展开了攻势。
在他的猛攻之下,陆小曼打掉了已怀上的丈夫孩子,毅然与徐志摩在了一起。
两人在北海公园举行的了婚礼,可惜好景不长,他们的婚后生活并不顺利,陆小曼染上了毒瘾,终日吸食鸦片,徐志摩为了让她继续奢侈生活,不得不奔波与工作。
浅析徐志摩爱情观
![浅析徐志摩爱情观](https://img.taocdn.com/s3/m/2601c6c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6.png)
浅析徐志摩爱情观徐志摩是一个复杂的诗人,历来对其评价不一。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徐志摩的爱情观,欢迎大家阅读!徐重庆曾说“徐志摩是一个资产阶级诗人”,因为他曾经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论。
胡适在《追忆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要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而他自己也曾说:“我是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的确,徐志摩是一个一直追求其“单纯信仰”的人,他的“单纯信仰”就是由爱、美和自由组合起来的理想主义人生观,而爱情观作为其人生理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的打上了理想主义的烙印,可以说徐志摩追求的爱情是一种神圣的、绝对的、永恒的、完全的、圆满的理想爱情。
从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的婚恋以及其众多的爱情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爱情观具有以下特点:一、爱情是神圣至上的,对爱情的追求要不懈而执着。
众所周知,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煞费苦心,当他在伦敦第一次见到年仅16岁的林徽因时,就彻头彻尾的喜欢上了她,当时他感觉到眼前出现的就是美神,是仙女下凡,当然当时的林徽因也为这位多才的浪漫诗人倾心,因此后来,康桥边、叹息桥、芳草甸、伦敦的书屋……便处处留下了他们初恋的倩影,飞扬着浪漫的爱情,不幸的是后来林徽因提出只有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她才会和他结成伉俪,而此时的张幼仪也在伦敦,徐志摩便将她送往德国,不久张幼仪便产下二儿子彼得,如果是一般人,是绝不会在此时抛下张幼仪母子提出离婚的,即使他并不爱她,也要处于一种婚姻的责任和义务继续把这种关系维持下去,而徐志摩毕竟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为了他心中那完美圣洁的爱,不惜顶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毅然在这时候提出了离婚,无耐造化弄人,当他与张幼仪离婚之后,林徽因却受其父之意回国并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达成口头婚约,当徐志摩知道此事后痛苦万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他苦苦追索的希望就这样被埋藏了:“希望,只如今……/ 如今只剩下遗骸;/ 可怜,我的心……/ 却教我如何埋掩?”――《希望的埋藏》后来,当徐志摩得知林徽因与梁思成并未正式订婚,仅是个口头婚约时,他死了的希望又开始重新开始冒烟,他想,爱情面前人人平等,徽因若最终选择思成,我尊重她的选择,但她若是最后选择了我,我还是可以敞开怀还接受的,于是他便频繁的给林徽因打电话、写信、找她聊天、散步,还送给林徽因许多诗篇,也许是徐志摩追求林徽因的决心过与坚定,梁启超才不得不将思成和徽因送往国外求学,这就使得徐志摩的希望彻底破灭,他和林徽因《在那山道旁》做了最后的道别。
描写徐志摩高一作文5篇
![描写徐志摩高一作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10566f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c.png)
描写徐志摩高一作文5篇很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受,对作文都不生疏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整自己的心情。
信任那么你知道怎么写作文吗?下面我给大家共享描写徐志摩高一作文,盼望能够关心大家!描写徐志摩高一作文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夕阳,余辉,一轮残日,一个孤独的背影,踩着碧波荡漾的河岸上的青若,留下一串找寻不到的脚印。
如温顺流水般的诗词将我的心拉到了这里,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背影。
这里是你的回忆,有你的思念,藏着随夕阳缓缓落下、不再升起的爱情——徐志摩,一个年轻而宏大的诗人,在文坛上犹如一颗灿烂的流星一闪而逝。
这是外人对你的评价,诠释着你短暂的一生所付出的意义。
然而,今日,对着你的背影,有太多太多想对你说。
你的诗如画,深深印在每一个人的心床;你的诗如歌,一个个音符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它们很美,被人传诵,被人牢记。
然而,那字里行间透着的淡淡的心情,才是你所渴望追求的共鸣。
读你的诗,仿佛在倾听美妙的声音,在诗后猜想它的,感觉到你的顽强与豁达,才思与激扬,还有那份孤独与感伤。
最爱那首《再别康桥》,你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一段伤感。
在挥动的衣袖间,我仿佛看到你无奈的思念,怎么也掩盖不住。
观赏着你的诗歌,感受着你的故事,幸福着你的幸福,难过着你的难过,追赶着你敢爱敢恨的天性,放飞着渴望与你同游的盼望。
有太多太多想对你说,你有你的缺点,任性、固执。
而这些都已随着你短暂的生命一起终结。
更多人会记住你留下的美妙,沉醉在你所制造的康河的夕阳下,品尝当年你在这片土地上的心情。
夕阳凄美了离别,看着你孤独的背影,我没有开口说一个字,却仿佛有你的思绪停留在我的脑海。
对你挥一挥衣袖,倾听你的世界。
描写徐志摩高一作文2苦楝树结了果,干扁的一串串棕色的果实高高地挂着,挨在窗边,什么感觉也没有,他们就像没了生命的躯体。
而现在,没有了一串串枯棕的`小果,那些被腐化掉一半的叶子是真的全部寂静在泥土里了,只是,我再也闻不到那些味道。
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精选
![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35cbbd8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6c.png)
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精选徐志摩,近代诗人,他的诗娇柔而不造作。
纯净而不妩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篇一我细细品味《徐志摩散文集》,希冀自己能够解开心中的疑惑,感受他如繁星般点缀近代文学的傲人才华。
翻开目录,能清楚地看到全书分成三个部分:关于名人、回忆故人和生活随想。
在“关于名人”这一部分,作为一名浪迹天涯的漫游者,使得徐志摩有机会亲近当时的文坛巨匠,用一颗空灵而单纯的童心去歌颂真善美,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表达对名人的崇敬仰慕之情。
在《泰戈尔来华》一文中,徐志摩坦言对于泰戈尔的来华,他心中甚是欢喜,就连梦也多了几分颜色,增了几分妩媚。
他真切地希望泰戈尔的来华能给百年来只在精神穷瘘中度活,给生命只是追忆不全的中华民族带来精神的安慰,唤起民族的觉醒。
“每想及过去的光荣,不禁疑问现时人荒心死的现象,莫非是噩梦的虚景,否则,何以我们民族的灵海,曾经有过偌大的潮迹,如今何至于沉寂如此?” 20世纪的中国风云变幻,波澜壮阔,历史的烙印不可磨灭地震撼着徐志摩的心,置身于乱世,虽不能沙场点兵,却希冀泰戈尔高洁和谐的人格,能给我们安慰,可以开发我们原本淤塞的心魂,唤起民族的觉醒。
源于性灵深处的期盼让我们看到质朴善良的徐志摩忧国忧民的一面,可爱至极。
曾经说徐志摩像热情的雪莱一样,把心灵深处的情感,透过文字的音符自然流泻而出,他的散文蕴藉着一种绚烂的春光,一腔跳动的激情,即便是哀伤也如升腾的火焰,热烈而奔放。
在回忆故人这一部分中,徐志摩回首往昔,细数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追寻绚丽的烟花怒放后散落在地的火星和哀怨。
在《我的祖母之死》一文中,徐志摩引用了英国诗人华茨华斯的一首有名的小诗《我们是人》:“一个单纯的孩子,过他快乐的生活,兴冲冲的,活泼泼的,何尝识别生存与死亡?”在烂漫童真的孩子心中不曾感到生与死之间的阻隔,幼年的徐志摩虽遭祖父的变故,却是不甚明白生命终止的可怕。
及至成年,遭逢祖母的大故,给了他不少寂静的时刻,不少深刻的反省,感慨如果生前是尽责任的,是无愧的,我们就会坦然的走近我们的坟墓,我们的灵魂便不会有惭愧或悔恨的啮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
普通却又特别的文字饱含了作者的依惜与不舍之情,让读到这句诗的人心里生出一种莫名的情愫,我想,这正是徐志摩诗作的独特魅力。
也正因为是这句诗,让我认识了他——徐志摩。
徐志摩本来与诗是,一无家族渊源,二无个人癖好,可是,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却一反往常,不写则已,一写不止,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暴发期。
那么他在大学的“康桥”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想以这段时间谈谈我眼中的徐志摩。
浪漫风格——在康桥留学期间,他深受英国文学艺术的熏陶,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作品并为之痴迷。
他吹着了这股“奇异的风”——欧风,他踏着他们的路,于是借助诗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异”的表现出来,因此便形成了他浪漫柔情的风格。
除此之外,他还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发现了人的灵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诗人离英返国时,康桥已成了诗人“难得的知己”,诗人称康桥为自己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此时的诗人,心头盛满离愁别绪。
在诗里,诗人热烈而又缠绵地倾诉自己对康桥的精神依恋。
这里的康桥,不仅实指诗人生活过、求学过的地方,它更是作为在“楼高车快”的现代生活之外的一块精神净土而存在于诗人心中,它就是大自然,就是美和爱,就是和谐。
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大自然、对美和爱、对和谐的一种欣赏和赞美。
情圣——他浪漫的写作风格,除了在康桥受到文化的熏陶之外,我认为更多的是因为他与林徽因的爱情。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音,并与她交往甚密,随后谈起恋爱,甚至有论婚嫁之意。
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
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的一种理想的人生。
他说过:“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可见他被林徽因的魅力深深吸引,并为其开始创作诗篇。
哪怕是最后林徽因对他不告而别、与他人结婚,徐志摩依旧深爱着她,甚至最后为了赶去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因此,我想用“圣”字,来描述徐志摩,并不是对爱情的熟练把玩、境界高远,而是他那颗永远单纯,梦幻,理想化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