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章学用地图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等高线和地形图的判读

8844米
?
海平面
死海 —415米
10000 (米)珠穆朗玛峰
8000 6000 4000 2000
0
4344米 相对高度
青藏高原
4500米
8844米
海平面
二、五种地形类型
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五种基本的地形 盆地
归纳小结
海拔(米) 1000
高原
陆地上五种基本地形
山地
一、海拔与相对高度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_海__平___面__的_垂___直__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__另__一___点__的_垂__直__距离。
甲
1000米
1500米
乙
500米
山
海平面
学以致用: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为8844米, 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约是- 415米,
它们的相对高度约是___9_2_5_9_米。 珠穆朗玛峰
丘陵
<500米 起伏_不__大____
盆地
地形 盆地
海拔 不定
特征 四周_高___,中间_低____
亚
马
孙
科
平
迪
原
青藏高原亚 勒
刚
拉
南 美
果 喜马拉雅山脉 亚 山
盆
系
巴
地
西
非
安第斯山脉南美
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原
南
美
思考:
你们的家乡地形会怎样?
三、地形图的判读
图二
分层设色地形图
图三
地形剖面图
图一
等高线地形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 2.3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粤教版

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课程分析】1、地位:本节课的学习是以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学习和学生思维养成的重要基础。
2、作用:本节课的地图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本节课对以后的学习有重大的影响。
【学情分析】1、程度: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已了解地图的有关知识和学会如何阅读地图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因此学习本内容有一定的基础。
2、问题:初一年级的学生空间想象力比较薄弱,学习地理缺乏空间概念,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解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够精确。
【教学目标】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和识别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
2、难点: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和山谷。
——教学过程与环节——【课前预习】学生在前一天要完成课堂预习,初步完成课本知识的构建。
【教学环节】一、教师导学(8分钟)——利用于都的景观图(罗田岩、屏山牧场)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1.目标引领(3分钟)(1)提出目标: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和识别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
(2)提出问题:①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②如何判读等高线地形图?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识别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 2.方法引领(5分钟)(1)图示法:通过图示法来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等概念。
(2)典型例题法:通过典型例题,在解题过程中总结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3)观察法:通过观察等高线的特点来识别山地中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二、合作探究(28分钟)3.分组自学(6分钟)(1)分解任务,提高效率(1分钟):第1-2列完成问题①;第3-5列完成问题②;第6-9列完成问题③;(2)学生自学,自我思考(2分钟):学生根据分解的任务,结合老师提示的方法寻找答案(3)小组交流,推选代表(3分钟):学生带着各自找到的答案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4.成果展示(多媒体展示)(16分钟) (1) 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2)判读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海拔海拔相对高度【例题】①图中A、B两地,海拔较高的是地。
粤人版地理七上 2.3等高线和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地形图中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概念。
2、让学生明白“等高线”概念并结合适当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3、了解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五个地形部位等高线的形状特征,并能够在图中进行识别。
4、了解五种主要地形的海拔高度和地面起伏特征。
过程与方法学会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和在地形图上判读五种主要地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其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明白地形图中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概念。
2、熟悉五个地形部位等高线的形状特征。
3、让学生认识五种主要地形的海拔高度和地面起伏并结合适当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的盆地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山、有低地。
然而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她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好,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二、展示目标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2、等高线的概念及等高线地图的判读方法3、地形图的概念及判读方法三、提出问题,学生自学1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何区别?2什么是等高线,有何特点?3如何在地形图中表示出山脊山谷和山顶。
4什么叫分层设色地图?三、检查自学,知识归纳过渡:不错,刚才大家预习的效果很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把这些问题再更加详细的探讨一下,首先是第一个问题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
观察“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理解: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初中地理粤人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粤人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等高线与地形图
的判读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山体不同部位的特点;
(2)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阐述地面高度两种计算方法;结合活动探究,说出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征,能够在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部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及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传统与现代地理研究手段及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还保留着小学的学习习惯,只知道记忆、背诵老师教的、抄写的。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比较弱,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习和思维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尤其是读图的方法,在地理课的学习中必须掌握的。
利用教育技术,采用直观的方法去感知体验,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等高线地形图中山体不同部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类型;
2.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4教学过程。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3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

在等高线的地形图上,估算两点的高程。
培养目测和估算的能力。
(五)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
课件展示五种基本形态的地形及等高线:
①山顶:等高线值从中心向四周减小。
②山脊: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
③山谷:两侧是高山的中间洼地或低地。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
④鞍部:两山低平处,呈马鞍状。
⑤陡崖:非常陡峻的地形,等高线在此处重叠。
(6)甲山的海拔高度可能为()。
A.260米B.350米C.430米D.570米
②要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各个部位。
③等高距选用3本地理书的厚度较合适。
④绘制出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并标好海拔。最外圈标100,往里一圈标200,以此类推。
⑤画好等高线地形图后,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标在图上。
⑥最后,各小组把成员名字签在这张图纸上。
培养动手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总结知识
1.什么是等高线?
2.展示山体模型,理解: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3.(课件演示)等高线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与剖面图的对应关系、辅助线的使用规则、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绘制等高线。
1.用模型和实体等形象直观的教学准备,表达难以理解的概念。
2.动手练习,调动学生参与性。
培养观察能力。
用图片展示山体的不同部位。
(六)分层设色地形图
阅读课本材料和图片,并完成活动。
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各种颜色表示的地形;
知道五种基本地形。
培养学习能力。
用图片展示地形的不同形态。
(七)自制山体模型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做一个山体模型,那就用我们准备好的橡皮泥分小组合作完成吧。
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第2课时 教案(粤教版七年级上)

第二章学用地图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点。
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重基本地形。
教学重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识别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教学过程:一、复习:绝对高度、相对高度的概念。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为了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地势的起伏状况,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可以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
二、新课:1、活动和指导:看课本P39图3.14“世界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地形的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表示有什么不同?并总结分层设色绘制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并完成P38活动。
学生读图分析,分组讨论交流,回答。
教师补充点拨:(1)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区别:等高线地形图用数字和等高线来表示地表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用颜色来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
能更直观地看出地表的起伏。
(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海拔越低的平原,颜色越深;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黄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海洋、湖泊一般用蓝色表示,水越深,颜色夜深;积雪、冰川一般用白色表示。
2、自学指导:陆地地形可以分成哪几种形态?这五种地形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图3.13,讨论,回答。
教师评价,补充:平原:广阔坦荡,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四周围较陡,内部宽广,起伏较为和缓,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
山地:高度和起伏变化很大,海拔在500米以上。
丘陵:地势有起伏、坡度和缓的高地,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3、活动和指导:在P39图3.14“世界地形图”上,找出:(1)世界最大的平原是哪个平原?它位于哪个洲?(2)世界最大的高原是哪个高原?它位于哪个洲?(3)世界最大的盆地是哪个盆地?它位于哪个洲?(4)世界最长的山脉是哪个山脉?它位于哪个洲?(5)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哪个沙漠?它位于哪个洲?(6)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哪个高原?它位于哪个国家?(7)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山峰?它位于哪个山脉?教师组织进行竞赛游戏: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抢答游戏,看哪个小组答得最好。
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粤人版

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山体部位,判别坡度陡缓(重点)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山谷和山脊(难点)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
课前准备时,自动播放有不同山体部位的风景图片。背景音乐《我爱你,中国》
观看欣赏
让学生感受祖国锦绣河山,树立爱国情感,同时对本课内容有初步、直观的感知。
我也会非常珍惜各位领导对我的指导,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以后再上这节课时,我会摒弃不足,发扬优点,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已,我也一定要不断的研究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向更多的优秀老师学习,不断充实丰富自己
教师讲解难点,引发学生思考。从知识点到解决实际问题,来突破难点。并通过
环节二:看山识山:在山体景观图上,说出不同的山体部位的名称,区分海拔与相对高度
知识点4:认识五种山体部位
小组根据教师的命名,当看到自己名字内容的图片,举手得分。
看图举手
通过这一活动调动学习气氛,直观认识山体部位。
环节三:读图识山: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1.通过观看动画了解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
2.通过合作探究,个人展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即时探究,理解深刻。
知识点3:等高线与坡度的关系
1.让学生动手画硬币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对比硬币山。
2.指导学生在等高线地形中找出陡坡与缓坡,抢答问题。
3.请为两位登山者选择适合的路线。
通过“疏缓陡密”帮助记忆。
学生抢答
【教学目标】
1.结合海拔高度示意图,说出某地的海拔、计算与另一地点的相对高度。
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第1课时 教案(粤教版七年级上)

第二章学用地图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图上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中的五种基本形态的特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我们又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几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内容:1、自学指导1:读P35图3.9,说出图中三个数字各表示什么意义?学生:500米表示乙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1000米表示甲点高出乙点的垂直距离。
1500米表示甲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教师:地面高度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①、绝对高度,也叫海拔;②、相对高度。
2、自学指导2:什么是绝对高度?什么是相对高度?学生回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提问: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学生:绝对高度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是两个地点的比较。
教师:地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现在我们运用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3、自学指导:什么是等高线?学生回答等高线的概念。
4、活动:指导学生用土豆做一个等高线图。
按照课本P36活动的要求和步骤,教师一边解说并做示范,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制作等高线图的比赛,并评选出若干好的模型在全班传阅。
学生跟着老师制作等高线地形图。
5、让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等高线图,把土豆比作山地,思考: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举例说明:P37活动1学生讨论交流,让个别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并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6、教师:由此可见,运用等高线可以把一座高低起伏的山体反映出来,我们把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地图的基本知识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等高线的概念、特点和判读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地阅读地形图,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应用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等高线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经纬网的运用。
但他们对等高线和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来逐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地形图的应用价值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高线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熟练地阅读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高线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尤其是等高线的凸凹规律和地形图的立体感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地形图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实例讲解等高线的特点和判读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等高线,加深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形图、等高线图、多媒体教学设备。
2.学具:笔记本、画图工具、地形图判读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等高线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等高线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如何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这一节主要介绍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特点以及判读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知识,能够正确判读地形图,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特点及判读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提高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特点及判读方法;2.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等高线地形图;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提高实际操作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等高线地形图的图片或实物模型;2.准备绘图工具,如尺子、铅笔等;3.准备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情境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图片或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关注等高线地形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听说过等高线地形图吗?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特点及判读方法,通过示例讲解等高线的分布规律和地形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初步掌握判读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加深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粤人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二章第3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优质课件 (共30张PPT)

第二章 学用地图
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学习目标
1 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概念。 2 能够运用地图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
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一、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
1、绝对高度(海拔)指的是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 出 海平面 的垂直距离。
A处
A缓坡 A
B陡坡 B
等高线稀疏
等高线密集
陡坡等高线密集;缓坡等高线稀疏。
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 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鞍部 山顶
山 体 的
山谷
陡 坡
不
同
部
缓
位
坡
活动:观察山地的五个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 第一步:在等高线图中对应山体的位置,再观察 等高线的形状特点(是否闭合的线圈、弯曲、重 叠等)
• 第二步:观察数值的高低变化。
山
山
脊
谷
学习区分山脊和山谷:
山
山
脊
谷
40
A
指低为脊(低脊)
80
B
指高为谷(高谷)
小结:
地形 山顶
山脊Leabharlann 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 特点
闭合曲线,等高线向
数值 中 数值 低处 间 高 ,凸出。
四周 低 。
等高线向
数值高 处
凸出。
两座山 顶之间 的低地
多条等高
线重合处。
练一练
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山地形态
A:__山__顶__ B:_山__顶__ C__鞍_部___ D__山_脊___ E:_陡__崖__ F:__山_谷___
8844-(―400)=9244米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地形图中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概念。
2、让学生明白“等高线”概念并结合适当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3、了解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五个地形部位等高线的形状特征,并能够在图中进行识别。
4、了解五种主要地形的海拔高度和地面起伏特征。
过程与方法学会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和在地形图上判读五种主要地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其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明白地形图中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概念。
2、熟悉五个地形部位等高线的形状特征。
3、让学生认识五种主要地形的海拔高度和地面起伏并结合适当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导入:今天的日期是?2019-12-25 圣诞节图片:圣诞老人提问:昨天平安夜同学们收到圣诞礼物了吗?没有。
但今天最棒小组将会获得老师的神秘圣诞礼物。
过渡:那是因为圣诞老人在群山之上盘旋,找不到落脚之处。
所以我们要送给圣诞老人一份礼物,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交给他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件:目标引领: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部位,并能解决 实际问题。
提问:同学们提前已经复习,你认为《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答:教师追问重要知识点,学生答对的奖励该组一面旗帜。
并由此引入绘制山顶等高线地形图。
板画:将图中海拔相同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提问:上图表示的是哪一种山地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 生答:山顶提问:山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是什么? 生答: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里大外小课件:巩固提升 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里大外小 探究与合作(一):第1、2组讨论并写出山脊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第3、4组讨论并写出山谷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第5、6组讨论并写出鞍部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300300200300200200 200200100200100100100100 100100100100100300第7、8组讨论并写出陡崖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粤教版地理同步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章 学用地图 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情景创设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同学准备随家人去郊外游玩。
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地形图。
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
下达任务
动画演示:地面高度的测量
学生观察比较:地面高度的测量有几种方法有几种?它们的测法有什么
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闯关题(二):(见上右图)
第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坡度陡缓
(二)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
读图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25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
)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
)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
演示:用拳头演示
“连连看”
闯关题(四):
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类
A C D E F
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过五关斩六将”学会了地形图的判读,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了大家更好的运用地形图,我给大家了总结了一段歌谣: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粤教版地理初一上册教案:第二章学用地图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粤教版地理初一上册教案:第二章学用地图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高线、等高线地势图的概念,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势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2)了解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公式及估算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3)在地势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势及分层设色地势图2.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势模型学习等高线地势图。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势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地势类型,和坡度陡缓。
3.情感态度与价值。
从多方面培养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能力,是今后建设祖国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二、教学重难点1.等高线的判读。
2.地势图的判读。
3.了解常见的地势类型。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爱好)地球表面既有高峻的山地,也有低平的平原;然而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生答: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因此我们先要学会等高线的判读。
【讲授新课】1、等高线的判读【学生自学】阅读课本。
师生归纳: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过渡】在生活中我们说某地的海拔确实是指它的绝对高度,而所说两地的相对高度确实是指两地的绝对高度之差。
比如我们明白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中国最高峰,那个地点所说的海拔确实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我们明白山脉的海拔的情形下,如何样将立体山脉转化为等高线地势图。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判读等高线与地势图。
(珠穆朗玛峰)什么是等高线?如何制作等高线示意图(等高线地势图)在电脑上展现等高线地势图,以及使用马铃薯做等高线的过程图,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等高线。
【小结】什么是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2)如何利用等高线示意图判定地面的高低起伏?【小结】在等高线地势图上,依照等高线不同的形状,能够判读出地表形状的起伏状况。
初中地理广东人民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学用地图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第三篇
综合素养
展示山体图片,在生活中能辨别山体部位,更要在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中分辨山体部位。
通过实体照片和等高线图对比,分析判断山体部位。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
趣味学习
绘制手背上的等高线以及山体部位
学生动手绘制手背上的等高线、山体部位。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小结
1.通过频讲解等高线的概念及其特点。
2.播放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视频,了解如何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总结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方法。
4.根据生活常识分析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特点。
1.了解等高线的特点。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3.学会判读山体的不同部位,总结其判读方法。
4.总结出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特点。
根据课件总结本节重要知识内容并且进行练习
记忆和运用知识解题
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把握
课 题:第二章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
教学重点
学会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
教学难点
学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电影《攀登者》图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回答攀登者征服的是哪座高峰,并回答该峰高多少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第一篇
初识珠峰
展示图片,讲解海拔和相对高度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公式及估算方法;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了解五个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的形状特点,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识别;了解五种地形的海拔高度和地面起伏特征,以及等高线分布特点;识别地形图上的五种主要地形。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初步学会制作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五个地形部位的判读方法和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判读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图、量算等方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引导学生体会地理学习中科学方法的运用;通过读图、制作和判别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地理学习中科学方法的运用。
学时重点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的判读方法;五种地形部位的判读方法。
学时难点等高线的绘制方法;山脊和山谷的判读方法。
教学活动【导入】课前复习1、地图三要素: 、、;2、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的地图,通常是采取确定方向;3、比例尺= ;4、下列四幅地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其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A、世界地图B、中国地图C、广东地图D、广州地图【导入】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33页至36页,《地理图册》第16页,完成以下内容。
(5min)1、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高度,也叫。
2、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高度。
3、课本第33页活动。
4、等高线是地图上高度相同点的连线。
5、课本第34页活动。
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坡度;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坡度。
7、课本第35页活动。
8、等高线形态与不同山地部位:(1)内高外低的闭合曲线的中心部位表示;(2)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部位表示;(3)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部位表示;(4)相邻两山顶之间的相对低缓的部位表示;(5)多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表示;(6)外高内低的闭合曲线的中心部位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了解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公式及估算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及分层设色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形模型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地形类型,和坡度陡缓。
3.情感态度与价值。
从多方面培养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能力,是今后建设祖国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二、教学重难点
1.等高线的判读。
2.地形图的判读。
3.了解常见的地形类型。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地球表面既有高峻的山地,也有低平的平原;但是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生答: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所以我们先要学会等高线的判读。
【讲授新课】
1、等高线的判读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
师生归纳: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说某地的海拔就是指它的绝对高度,而所说两地的相对高度就是指两地的绝对高度之差。
比如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中国最高峰,这里所说的海拔就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我们知道山脉的海拔的情况下,怎样将立体山脉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判读等高线与地形图。
(珠穆朗玛峰)
什么是等高线?如何制作等高线示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
在电脑上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以及使用马铃薯做等高线的过程图,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等高线。
【小结】什么是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2)如何利用等高线示意图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小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形态,可以判读出地表形态的起伏状况。
一般来说,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
山地等高线有哪几种形态
在电脑上展示山地等高线的五种基本形态,先让学生自己分析对应的五种基本形态对应的地形图是哪一种,然后老师引导指正。
【小结】山地等高线有哪几种形态?山地等高线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种基本形态。
(1)山顶:也可称山峰,山岭,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则中部为山顶.
(2)山脊: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3)山谷: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4)鞍部:等高线地形图中,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相对较低处.
(5)陡崖: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相交的地方.
(山地等高线基本形态)
2、地形图的判读
(1)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2)陆地有哪五种地形。
【小结】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这样就制作成了分层设色地形图。
陆地表面起伏不定,可以划分为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基本地形。
【提问】在地图上怎么判别地表的高低起伏?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深浅不同的褐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以鲜明的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态,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立体感强,它既能表示海拔,又能表示相对高度,所以它既能表示地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各种地形类型.所以分层设色地形图能直观地反映地势高低起伏。
【提问】分层设色通用的颜色顺序是怎样的?
分层设色通用的颜色顺序是:海洋用蓝色,平原用绿色,低山丘陵用黄色,高山用棕褐色.在不同的等深线之间,用分层设色法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用来表示海底的深度.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雪线以上的地区通常用白色表示.
【活动】在下图中,小明和班上的同学去爬山春游。
请你帮他们分析一下,应该从哪一条线路上山好?为什么。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断,根据等高线排列规律来判断各种地形,知道图上各种地形的含义与特点,可结合等高线地形图来理解记忆。
知道学会根据不同的颜色识别不同的地形,是阅读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