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史上世博:观念碰撞与文明演进的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世博:观念碰撞与文明演进的舞台
1851年,首届世博会上由英国人一手操办的“中国展馆”。
世博会打开了中国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图为清朝官员参加1889年世界博览会的情景。
特邀嘉宾
乔兆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
张伟(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
吴海勇(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
赛会初始,文明光大。从1851年的首届世博会到即将拉开帷幕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间的车轮走过了一个半世纪。百余年的兴衰沉浮造就了中国会展事业的渐趋成熟,如今的世博会也已成为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一个窗口。从商品博览会这一视角思考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从更为宽广的视野来认识博览会展事业及其对人类文明交流、进步所带来的影响,对于推进今日中国之社会转型及改革开放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编者
早期的世博会是发达国家国力角逐的舞台,一度也是其殖民体制合法化的最好障眼法主持人:即将拉开帷幕的上海世博会吸引了世人对世博的广泛关注,能否先简要介绍一下世博会的起源情况?
乔兆红:1851年,处于工业革命的全盛时期的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万国工业品大博览会”,习称“水晶宫博览会”。随后,法国、奥地利、美国、日本等接踵而起,相继举行博览会。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无国无会,无年无会,而赛会遂为实业竞争上之一重要机关”,对推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1866年到1911年,世界各国相继举办国际博览会约80次。
主持人:世博会最早在工业革命较发达的英国起步,如何看待英国举办世博会的初始意义?
乔兆红:英国举办世博会,其目的就是为了向世界展示其强大国力。所以,博览会一开始具有技艺竞争的意义。19世纪前半叶,欧洲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时的英国在世界工业中一马当先,资本的高速聚集和运作,使英国成为当时工业中心。这些因素触发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演绎主角的欲望。当时英国把博览会定名为“伟大的博览会”,这反映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鼎盛时期英国人为自己发展成就的骄傲与自豪。
当时,英国万国博览会宣示四种目标:增进商贸以促进无关税壁垒的自由贸易、追求和平、展示国力与工业技术。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博览会日益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博览会的价值观也发生了严重变异。对于帝国主义而言,博览会成了殖民体制获得合法化的最好障眼法。欧美各国在19世纪下半叶纷纷建立万国博览会体系,并在其中争夺“文明先进国”的霸主地位。同时,早期的博览会也是帝国主义展示其殖民成果的舞台。博览会兴起时,适值19世纪中叶西方帝国主义发展与扩张的年代,两者互为作用,博览会常成为装饰与宣传帝国主义的最佳舞台,后来甚至演变成以“殖民地”为主题的专属博览会。最早是1886年英国举办的印度殖民地博览会,后有1906年法国的马赛殖民地博览会等。
清政府对待世博会的态度变迁
主持人:据史料载,世博会举办伊始举办方就力邀清政府参加,当时清政府对世博会是什么样的态度?
吴海勇:中国与世博会的结缘,可以追溯到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即首届世博会。不过,中国人参与那届世博会只是民间行为。当时距离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不过9年,英方的邀约传到广州就被顶了回去。晚清人士称世博会为“炫奇会”或“赛奇会”,透显了近代中国对世博会的理解停留于“赛奇斗巧”的层面,隐含贬斥之意。
张伟:确实在最初的几十年里,世博会并未真正引起国人的重视,人们将其视为“赛珍耀奇”的无益之举,连“赛会”这个词本身也容易让人与传统社会中的庙会或者迎神赛会混为一谈。1866年法国巴黎的世博会向总理衙门发出邀请时,清政府仅以“晓谕商民”的形式就搪塞了过去。
乔兆红:事实上,晚清国人对于世界博览会的反应还是比较理智的,毕竟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清政府根本无暇关注此事。而且,当时的中国官员对外面的世界还很陌生。中国对于早期世界博览会漠视的根源,缘自中国政府对国际博览会所产生的疑虑,一是赛品免税问题,二是列强觊觎问题,三是成本亏损问题。19世纪末,中国政府对于参加博览会多敷衍拖延,很是被动,多在外国驻华使馆屡次知照后,总理衙门基于外交因素,才认真考虑参加。
张伟:进入20世纪后,这种情况逐步得到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走近世博会,尤其是其中一大批在今天被我们称为“海归”派的留洋学生,他们都曾有长期在欧美、日本等地学习的经历,是国人中最早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的群体,逐渐成为承办博览事务的中坚力量,也成为连结中国与世界的纽带。
乔兆红:此后,随着参展次数的增加,清政府认识到博览会对经济、贸易和外交的促进作用,自行举办博览会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张之洞、端方等洋务大臣顺应历史潮流,在中国开启了商品赛会。中国政府对于参加博览会,已逐渐由疑惧到接受,由被动转为主动。20世纪以后,中国受邀参加博览会的次数高达39次,几占总数80次的一半,并且实质参加了1900年法国巴黎、1902年法属越南河内、1903年日本大阪、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1905年比利时列日、1906年意大利米兰、1910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等七次博览会,占实质参展总数13次的一半以上。
主持人:那么,首届世博会上的“中国展馆”是怎么回事?
乔兆红:由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没有亲自参与第一届世博会中中国展览的筹备工作,急于掠夺中国富饶资源的英国商界人士便越俎代庖,在第一届世博会上推出了一个不中不西的“中国展馆”。英国人积极地将中国物品放在展览会上展览,并不是出于什么“仁爱”之心。他们只不过是想让欧洲观众通过观看中国的展品来了解中国,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让欧洲人了解殖民地的物产和资源。英国人是根据英国的商业利益而不是中国本身的状况来布置中国展览的。那幅“中国展馆”给我们留下了中国参加第一届世博会的珍贵历史纪录,同时反映出当时部分西方列强急欲开发、掠夺中国资源的急切心理。
中国政府第一次以官方形式参加世博会的风波
主持人:一般认为,1904年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以官方形式参加世博会。当时参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乔兆红: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是为了纪念从法国购回路易斯安娜100周年并展示百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而举办的。早在1902年夏,美国就派圣路易斯博览会总理巴礼德作为特派专员前往中国,邀请中国赴会。慈禧以年老体衰、不便远行为由推辞,但她却在清廷财政万分窘迫的情况下,筹拨巨款,派溥伦贝子赴美,以示重交谊、敦和好。尤其是当美国公使康格的夫人引荐美国女画家卡尔(赴美副监督柯尔乐的妹妹)为她画像,并建议将画像送至圣路易斯博览会展出时,慈禧太后不顾当时中国人所谓死后才能作像的社会习俗,欣然同意。画像完成后,于1904年由外务部饬令总税务司运至圣路易斯博览会美术馆展出,世人第一次目睹了清朝皇太后的仪容。此次赴美赛会,清廷从上到下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张伟:在这一届博览会上,中国各地参展物品有不少获得奖项。如:上海南洋公学的木质模型,获得金色奖牌;上海茶磁公司参展的各种上等茶叶,不但获得各式超等文凭、金牌,并全部售罄,而且还获得美国白兰克公司的长期合同。但是,表面的光鲜背后,却隐含着危机,中国在历届世博会上累积起来的矛盾,也在这届展会上集中爆发出来。
主持人:为什么这么说,其间经历了哪些曲折和风波?
张伟:尽管此次赴会得到朝野上下一致支持,但清政府的世博之路,却走得并不顺畅。在世博会的举办地美国国内,当时掀起排华高潮,以至于本是“内可维持商务,外可联络邦交”的大好事,平添了诸多阻挠和困难。参展的华商抵达旧金山后,几乎都受到过美国海关官员的百般刁难甚至侮辱,他们用各种借口禁止华人登岸。而且在展馆设置上,西方各国在将自己视作“文明国家”的同时,把中国、土耳其、波斯等国当作“半开化国家”对待,不仅将一些代表中国恶风陋俗的事物送往展会,甚至一名中国小脚妇女也成为了游戏园中的陈列品。此举立即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大呼此为“我国体上之奇大丑,种族上之大污点”。后在留学生的斗争和巨大的压力下,相关展品被迫撤展。此后,各届展会上的类似丑陋现象有所收敛。晚清政府参展圣路易斯世博会引发的风波,是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在国际舞台上受人歧视现状的真实写照。
主持人:对之,清政府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张伟:此前的三十多年中,中国国际博览会参展事务的承办权一直牢牢地控制在海关的“洋员”手中,他们掌握着赛场布置、货品选择、运输报关等博览会事务的实权。1905年,清政府正式收回国际博览会的承办权,并且指定以后的赛会事宜均由商部(农工商部)负责管理;还于1905年11月制定并出台了《出洋赛会通行简章》二十条,明确了商部与各省督抚、商务局、商会和商人参加国际博览会的管理权限及责任,对商人出洋赛会的商品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真正从根本上结束了海关洋员把持博览会事务的时代。世博会上,广大留学生和华侨及当时国内舆论的爱国举动,大大提振了中国朝野的士气民心,举国上下兴起了一股竞办实业的热潮,在世博会上展览陋俗丑习的现象也得以遏制。1904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