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冷采模拟研究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研究
1 1 大 量 出砂 形 成 蚯 蚓 洞 网 络 .
油 层 大 量 出 砂后 , 蚓 洞 在沿 射 孔 孔 道 末 端 的 蚯 高 孔 隙度 区域 形成 并 延 伸 , 随着 大 量 砂 子 的 不 断 产 出, 井筒 周 围应力 发 生 了不 同程 度 的变 化 , 油层 呈现
降 趋势 。
1 2 稳 定 泡沫 油流 动 .
出砂冷 采 井 中的稠 油通 常 都溶 解 一定 量 的天 然
气 。 当对油 井 进行 强采 时 , 天然 气 将从 原油 中析 出 , 但 是 这些 气 体 不 会 马 上聚 集 形 成 连 续 的 气相 , 在 而 向井筒 流动 的过 程 中 以气 泡的形 式 存 在 。当压 力不 断 下 降 时 , 泡 不 断 变 大 , 时 这 些 气 泡 形 成 一 个 气 这
砂冷 采 是使 油层 大 量 出砂 形 成蚯蚓 洞 网络 和形 成稳 定泡 沫 油 而获得 较 高的原 油产 量 。能 否应 用这 一技 术进 行 开 采主要 取 决 于储层 及 原 油性质 等 因素 , 以及配 套 的工 艺技 术 。
关键 词 : 油 ; 稠 出砂 ; 采 冷
2 纪8 o世 o年代 中期 , 随着 国际 油价 的下跌 和 轻 重 油 差价 的 扩大 , 油 注 蒸汽 开 采 等 方 法 面 临 着经 稠 济 上 的严重 挑 战 。 了降低 采 油成 本 , 高 稠油 开采 为 提 的 经济效益 ,o 8 年代末 9 年代初 , o 加拿大的一些小 石 油公 司率 先 开展 了 稠油 出砂 冷采 。 主要 作法 是 , 其
不注 蒸 汽 , 也不 采取 防砂措 旋 , 射孔 后直 接 应用 螺杆 泵进 行开 采 , 场实 旋取 得 了意 想不 到 的效 果 , 矿 产油 量得 到 了大 幅度 的 提高 。“ 出砂 冷 采” 一 概念 正是 这 在这 种情 况 下建 立起 来 的 。
稠油冷采技术
1
加围压
700
280
25
24.7
2
刚性岩心夹持器
700
280
9
8.3
生产机理分析
➢ 对于这种稠油,常规PVT 测试与非常规PVT测试结 果有很大的差别,特别 是泡沫油的泡点压力
➢ 通常,非常规PVT分析得 到的拟泡点压力值较小, 主要原因是油相中滞留 有气体
Conventional Non Conventional
中更有代表性,更能反映泡沫油的特性
生产机理分析
溶解气驱(泡沫油)
➢ 由于泡沫油的作用,使得Orinoco重油带的稠油产油速度 高、一次开采采收率高、地层压力下降缓慢
➢ 研究与油田生产表明,由于泡沫油的作用,一次开采原 油采收率能够达到5%~10%左右
生产机理分析
岩石压实作用
➢ 研究表明,Orinoco稠油带油藏岩石的压缩系数比较 大,一般在50~105×10-6 1/psi
5
0
0
500
1000
1500
2000
Average Pressure, psia
生产机理分析
4、实验围压
在加围压和不加围压的两个实验中,两个实验结果差别 较大。主要表现在原油产出量及临界气饱和度。
实 验
实验情况
临界 过饱和压力
(psi)
最大过饱和 压力 (psi)
采收率 (%)
临界气饱 和度
(%)
3-当压力 < 300 Psia,完全成为 自由气的流动。
生产机理分析
Oil Recovery, % OOIP
3、原油性质(包括原油组成及原油粘度)
50
45
MO-1, o=220 cp, q=0.0035 PV/h MO-1, o=220 cp, q=0.035 PV/h
华北油田油藏构造边部稠油冷采方法
华北油田油藏构造边部稠油冷采方法
付亚荣;陈明君;陈寅生;杨中峰;尤小虎;李思奇
【期刊名称】《石油钻采工艺》
【年(卷),期】2017(039)002
【摘要】部署在油藏构造边部稠油井,当50℃下原油黏度达10000~40000 mPa·s 甚至更大时,难以正常开采.为此对油藏构造边部稠油黏度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解析,分析了结构黏度、胶质沥青质大分子、Ni、V、N等杂原子含量对稠油黏度的影响;结合影响机理研制了处理油层降黏剂,并通过径向钻井技术的应用,增大油藏构造边部稠油井泄油面积,现场采用螺杆泵配套同轴双空心抽油杆等开采措施,使15口稠油井得以正常开采,为油藏滚动扩边提供了开发资料.
【总页数】5页(P244-248)
【作者】付亚荣;陈明君;陈寅生;杨中峰;尤小虎;李思奇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第五采油厂;中国石油华北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中国石油华北油田第三采油厂;中国石油华北油田第五采油厂;中国石油华北油田第五采油厂;中国石油华北油田经济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8
【相关文献】
1.大港油田稠油、超稠油油藏冷采工艺技术 [J], 周俊杰;吴杰生;郭莉萍;刘琳;吴玉青
2.埕北油田稠油油藏出砂冷采工作制度优选模拟实验 [J], 杨浩;杨进;周长所;赵少伟;孙仁全
3.CactusLake油田稠油油藏水平冷采 [J], 张建国
4.大港油田稠油、超稠油油藏冷采工艺技术 [J], 周俊杰;吴杰生;杨玉杰;黄骅;孙连杰
5.太平油田沾29块强边底水稠油油藏转换开发方式冷采技术研究 [J], 赵开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研究
稠 油 出砂 冷 采 是 一种 非 加 热 一次 采 油 方 式 , 在 稠 油储 集 层 中它允 许 产砂并 依 靠强 力射 孔技 术和 设 计 精 良的螺杆 泵 系统 采油 。稠 油 出砂冷 采是 近年 来 从加 拿大 兴起 的一 项 稠油 开 采新技 术 。 O年 代 中后 8 期, 随着 国 际油 价 的下跌 和轻 重油 差价 的扩 大 , 稠油 注 蒸汽 开 采等方 法 面 临着经 济上 的严 峻挑 战 。为 了 降低采 油 成本 , 高稠 油开 采经 济效 益 , 提 加拿大 的 一 些 小石 油公 司 率先 开 展 了稠 油 出砂冷 采 的探索 性 矿 场 试验 践表 明 , 实 稠油 冷采 井 的产 量是蒸 汽吞 吐 井 的4 O倍 , 采 成本 比蒸 汽吞 吐 降低 4 %左 右 。 O ~1 开 O 9 年代 中期 , 油 出砂 冷采 技术 已成 为热 点 , 稠 除众多 小 石油 公 司外 , 一些 大 石油 公司 也纷 纷涉 及这 一领 域 。 2 稠油 出砂 冷采 的 机理 稠 油 出砂 冷 采 之 所 以能 够 大 大 地 提 高 单 井 产 量 , 要依 赖 以下 机理 . 主 : ① 大 量 出砂 形 蚯 蚓 洞 网 络 ”储 层 孔 隙 度 从 , 3 提 高 到 5 以上 , 透 率提 高几 十倍 , 相 当于 O f, j6 9 渗 这 有大 量 水 平井 和 分 枝 水平 井 向油 井供 液 , 大 地 提 极 高 了稠油 在 油层 中的 渗流 能力 ; ② 出砂 冷 采井 中的 稠油 通常 都溶解 一 定量 的天 然 气 。当对 油 井进 行 强 采 时 , 然 气将 从 原 油 中析 天 出。 但是 这 些气 体不 会 马上聚 集 形成连 续 的气相 , 在 向井筒 流动 的过 程 中它 们 以气泡 的形 式存 在 。当压 力 不 断下 降时 , 泡不 断变 大 。这 时 , 气 这些 气 泡形成 个“ 内部驱 动力 ” 驱 动 砂浆 由地 层 向井 简 流动 。 , 稳 定 的泡 沫 油还 使 原 油 密 度变 得 很 低 , 而 使粘 度 很 从 大 的稠油 得 以流 动 ; ③ 由于油 层 中产 出大 量砂 粒 , 油 层 本身 的 强 使 度降 低 , 在上 履地 层 的作 用下 , 层将 发生 一定程 度 油 的 压实 作用 , 使孔 隙压力 升高 , 动能 量增 加 ; 驱 ④远 距 离 的边底 水 可 以提供 一 定的驱 动能 量 。 国 内外 实践 经 验 表 明 , 油 冷 采成 功 与 否 的先 稠 决 条 件 是 油层 能 否大 量 出砂 形 成“ 蚯蚓 洞 ” 网络 , 因 此 除 油 藏条 件 外 , 孔 和 采油 工 艺 技 术显 得 尤 为 重 射 要 , 稠油 冷 采取 得成 功 与高效 的两 个关 键技 术 。 是 一 般 情 况 下 , 孔 通 常 采 用大 孔 径 、 穿透 、 密度 射 射 深 高
渤海稠油油藏出砂冷采工作制度优化模拟实验研究
优化模拟实验研究 术
l 赵少伟 , 杨 进 : 范 白涛s 杨 浩
I. 中海油能源 1 发展监督监理技术公司; . 2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 验室;
-3 中海石 油 ( . 中国 )有限公 司天津分公 司 ;4 中国地质 大学 .
从图 2 、图 3 可见 ,开始完全产油 阶段 ,由于岩 心 中 自由砂 被稠油携 带流 出 ,渗透率增 加 ,同时 由于 骨 架结构没 有遭到破 坏 ,第 一次带 出 自由砂后 ,后面 出 砂量迅速 下降 。油 水 同时 注入时 ,中间容器 中的油水 同时驱替 岩心 中的油 ,由于稠油存在 启动压 力 ,在 比 较低 的压 力下 ,油 流动速度 慢 ,而水 还没有 突破 ,流 速为 0 ;随着注 入压力 的增加 ,油 流 出后 水开 始 占据 岩心 中流 动通道 ,突破后 流量迅速增 加 ,带 出的砂量 增 加 ;由于进入 的水 与岩心 中的黏土 、膨润土等反应 , 岩心结构破 坏 ;同时 ,因回压 的压实作 用 ,岩心骨架
东营组地层温度为 7 % ,原油黏度为 5m a・。岩心砂 5 7P s
坍塌 ,油水 出流速度迅速下降 ,渗透率也迅速 降低 ,甚 至 完全堵死 岩心 ,因此要 防止水侵 。 出砂 主要 发生在
开 始产油 和水开始 突破时 ,其他 时间 出砂量 小 。对该
的气测渗透率在 23 ~ . . 41 2 D范围内。
整个实验在恒 温箱 中进 行 ,可 以根据现 场地层温
恒 压 阀
图 1 出砂 冷采实验示意 图
过 程 中实 时调整 ,使岩心一 直保持地 层压力 ,模 拟实
际地层压力 变化情 况 。驱替 液体采用 油 田取 回的油水 样 ,在室 内进 行油水 分离后 ,分别装入 中间容器 。利 用量筒 测量液体 产量 ,在室 内进行 油砂分 离后 ,利 用 高精 度天 平测 量 出砂 量 。
薄浅层稠油冷采开采工艺技术研究
石油公司率先开展 了稠油出砂冷采的工艺试验。其 主要 做法 是不 注蒸 汽 , 也不 采取 防砂 措施 , 孔后 直 射
术 的应用研 究 工作 。
左 右 , 量很低 , 生产 半年 以后 , 2 产 且 有 8口井 在不 同
时 间相继 暴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水淹 。油井在 水淹 前没有 含水 上升 过
程, 出现突然水淹 , 由正常含水 3 ~ %之间突然 % 5
套保 油 田位 于吉 林 省 白城 市套 保 乡境 内 , 区域 构造 位 于松辽 盆 地 南 部 西部 斜 坡 区 内。经 过 4 7年 的勘 探历 程 , 通过 4个 阶段 的勘探 成果认 为 , 西斜 坡
不仅 存在 构造 圈 闭还存 在 岩 性 圈 闭和 岩性 一 地 层
间上 升 到 10 含 水 。经 过 大量 找 堵 水 工 艺 试 验 , 0% 证 实 均 为第二 界 面 固井 质量 差 , 一旦 生产 压差 过大 ,
田底水层 上 窜 油层 的 问题 , 高 了稠 油开 采的 经 济效 益 。结 论 提
解决 了套保 油
研 究采 用 的 出砂 冷 采稠 油开 发 方
式为其他 油田稠 油 资源的 开发提供 了参考模 式 。
关 键 词 : 油; 稠 出砂 冷采 ; 堵底层 水 ; 孔 ; 封 射 完井 工艺 ; 升 采 油 举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02 4 2 0 ) 20 9 -6 10 -7 X( 0 8 0 -2 00 中图分 类号 :E 4 T 35
稠油油藏化学冷采靶向降黏关键技术及应用
稠油油藏化学冷采靶向降黏关键技术及应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引言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稠油油藏的开发成为了当前石油行业的热点之一。
稠油高含水区块螺杆泵冷采机理
稠油高含水区块螺杆泵冷采机理摘要:针对锦91块经过多年的吞吐开采后处于高含水生产的情况,锦州油田大胆尝试使用螺杆泵进行不注汽冷采,结果出现产液下降产油升高的现象,通过对稠油流动规律的研究,并对锦91块进行了大量的资料分析,发现螺杆泵的稳定流可以避免抽油机生产时的脉动流所造成的稠油微观结构的反复启停,更有利于原油的产出,在锦91块在使用螺杆泵规模化冷采,整个试验区出现了产水下降、产油升高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边底水稠油螺杆泵冷采稳定流脉动流一、前言锦州油田锦91块属于边低水稠油油藏,目前已进入高轮次吞吐采油后期。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吞吐轮次升高,油层中重质组分比例增大、油水流度比增加,生产矛盾加大,大部分油井出现含水上升,低效吞吐井数量迅速增加,蒸汽吞吐开采效果降低。
该块边底水活跃,导致整个吞吐周期处于高含水状态生产,水侵现象严重,开发效果差。
但在2004年锦91块开展螺杆泵试采的过程中发现,将抽油泵更换成螺杆泵生产后,产水减少,产油反而增加【1】,取得较好的措施效果。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稠油高含水区块螺杆泵冷采的机理,同时也为今后高含水稠油区块大规模实施螺杆泵冷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理论基础稠油因含有沥青、胶质、石蜡等而具有非牛顿流体的性质【2】,其粘度随剪切应力而变化。
这是因为稠油中胶质、沥青和石蜡一类高分子化合物容易形成空间网状结构。
这种结构在稠油流动时一部分被破坏,破坏的程度与流动速度有关。
当稠油静止时,结构得以恢复,重新流动时,粘度就很大。
所以稠油具有异常粘度【3】,在渗流时发生“滞后”现象。
稠油的这种非牛顿性质直接影响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使稠油的采收率很低。
要提高稠油的采收率就要改善异常稠油的流变性,即降低其粘度和极限剪切应力。
而在抽油泵抽油的过程中,一定时间内近井地带的稠油向井筒流动,一定时间内近井地带的稠油停止流动(如抽油杆下行时),正是由于活塞这种周期性的运动,造成在一个周期内一定时间近井地带的原油停止流动,结构恢复,而下一个周期重新流动时,粘度就很大,使它很难流动。
边水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转冷采物理模拟研究
王焱伟 *,刘慧卿,东晓虎,张琪琛
中国石油大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昌平 102249
摘 要:针对热采后期开发效果受限的边水稠油油藏,提出热采吞吐后转化学冷采的开发方式,利用高温高压三维物 理模拟系统进行了边水稠油油藏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边水影响下蒸汽吞吐过程的温度场、转化学冷采前后的生产动 态特征。结果表明,蒸汽吞吐开发边水稠油油藏的过程中,受边水侵入的影响,油层加热范围呈非对称状,随着吞吐周 期的增加,边水附近的油层加热范围明显不断缩小,逐渐形成水窜通道,使得水侵区域附近的油层动用变差;油层加热 范围与边水的侵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降黏剂起到乳化降黏、减缓水侵的作用,结合水侵规律,合理利用边水能量, 转为冷采开发可提高 34 % 的采出程度。同时,利用数值模拟确定了该技术所适用的油藏范围。该研究成果对边水稠 油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稠油;蒸汽吞吐;化学冷采;边水;物理模拟
Abstract: Aiming at limited effect of thermal recovery of the edge water heavy oil reservoir with, the development method of cold recovery after steam stimulation is put forward. The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heavy oil reservoir with edge water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three-dimensional 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 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the steam stimulation proces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dge water and the producti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before and after the chemical cold recovery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rocess of steam huff and puff development of heavy oil reservoir with edge-water, the heating range of oil layer is asymmetric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edge-water intrus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steam stimulation cycle, the heating range of the oil layer near the edge water is obviously shrinking, and the water channel is gradually formed, which makes the oil layer in the vicinity of the water intrusion area deteriorate. There is a mutual influence and restriction between the heating range of oil layer and the intrusion of edge-water. Viscosity reducer plays the role of emulsifying, reducing viscosity and weakening water invasion. Combined with the law of water penetration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edge-water energy, the recovery rate can be increased by 34 % by transforming steam stimulation into cold 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range of reservoir suitable for this technique is determin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oil reservoirs with edge water. Keywords: heavy oil; steam stimulation; chemical cold recovery; edge water; physical simulation
稠油冷采技术现场应用及研究
Ke r : d cn evs o i f rd i; Re u igtefr t nd ma e L w omaine eg ywo ds Re u igt ic st o cu eol h y d cn omai a g ; o fr t n ry h o o
化 学助剂 产 品性 能 、现场 应用效 果 ,进行 分 析 、评 价 、筛选 ,并 利用 稀化剂 降低 原油 粘度 、化 学物 质
1. 65 %。层 问渗 透率级 差最 大可 达 27倍 ,突进 系 8 数 为 1 ,层 问矛 盾 突出 。随着吞 吐周期 增 加 ,周 期 2
产量 呈 现 出指 数递 减 的规律 。
( 油辽 油田 中 河 公司, 辽宁 盘 1 1 ) 锦 20 49
摘 要 :针对辽河油 田曙光稠油蒸汽吞吐区块多数进入 高轮次 阶段,地层能量低等矛盾 ,研 制一种提 高地
层能量 、稀化 降低原油粘度 、提高回采速度 和回采水率 ,减少对地层伤害的一种新技术方法 。现场实施 4 3井
次 ,成功率 为 10 0 %,开采效果显著 。 关 键 词 :降低原油粘度 ;减少地层伤害 ;地层 能量低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7 — 4 0( 0 2)0 — 5 2 0 6 10 6 2 1 502— 3 中图分类号 :T 4 E3 5
23 固体 气 源药剂低 温 分解反 应机 理 .
初 级反应 :
NO2 ’
—
1 油藏概况
杜6 6块有 油井 5 1口,开 井 3 8口, 日产液 5 9
当前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当前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展望当前,随着全球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石油等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主要能源之一。
传统的轻质原油资源日益枯竭,而稠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具有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的特点,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稠油是指黏度较高、密度较大的原油,由于其黏度大、流动性差,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环境风险大等特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油田工作者的困扰。
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有效开发和利用稠油资源,还能够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本文将从稠油开采技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展望未来进行探讨。
一、稠油开采技术的现状1. 传统热采技术传统的稠油开采主要采用的是热采技术,即通过注汽、蒸汽驱等方式提高油藏温度,降低原油粘度,从而改善流动性,便于开采。
热采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等优点,但是存在能源消耗大、环境影响大等问题。
2. 化学驱技术化学驱技术是指通过在稠油中添加化学剂,改变原油的性质,从而提高原油的流动性,便于开采。
常用的化学驱剂有碱性剂、表面活性剂等。
化学驱技术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但是成本较高,且对注入水质量要求较高。
3. 物理采技术物理采技术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对稠油进行开采,如高压气体驱、超声波驱动等。
物理采技术操作简单,对环境影响小,但是需要设备投资大。
以上就是目前稠油开采技术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完全解决稠油开采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1. 能源消耗大传统的热采技术需要大量的燃料,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较大,严重影响了环境可持续发展。
2. 成本高目前稠油开采技术成本较高,导致稠油开采的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
3. 环境影响目前的稠油开采技术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如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给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4. 技术不成熟虽然目前已经有了多种稠油开采技术,但是这些技术仍然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如可靠性、安全性等问题亟待解决。
稠油开采技术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不同的稠油开采技术各自的局限性,传统技术在应对新的稠油开采难题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稠油是一种重质油,由于其粘度较大,开采难度较大,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针对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一直是工程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稠油开采技术的现状、问题和存在的挑战、研究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稠油开采技术的现状稠油开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在原油资源逐渐减少,新的技术和新的市场需求不断出现的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得到合理利用。
传统的开采技术主要包括蒸汽吞噬法、碱汽吞噬法、热水吞噬法等方法。
蒸汽吞噬法是指通过向油藏注入稀释的蒸汽,同时吞噬油藏中的稠油,从而使其流动性增强,方便开采。
该方法在加拿大、委内瑞拉等油田得到广泛应用,在开采效率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高能耗、高成本、污染环境的问题也时常受到关注。
碱汽吞噬法是将碱性物质注入原油中,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使原油的粘度降低,提高采集率。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显著的设备和能量支持,同时可以将采油普及到一些小型油藏,但缺点是针对不同油性的技术适应性有限,且操作难度较大。
热水吞噬法是针对低粘度的稠油特别有效,主要方法是在地下用热水或蒸汽加压,使得油藏中的轻质组分被蒸发,高粘度物质则变软润,便于采集。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减轻山地和森林地区的管道建设负担,同时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
但该方法也有用水量大、高能耗等问题。
二、稠油开采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针对上述传统稠油开采技术,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和挑战。
首先,这些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稠油的粘度,但相应地也会导致化学剂或蒸汽等的排放,给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不符合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其次,这些技术主要适用于稠油含量高的油藏,但是对于稠油含量较低的勘探地区,落后的采油技术将会拖累油田的生产效益。
另外,这些传统技术对人力物力等方面的要求也较高,不仅需要大量的能源设备和资金投入,还需要具备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来保障稠油开采的顺畅进行,而这对于一些缺乏人才储备和设备配备的勘探地区来说,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门槛。
浅谈化学吞吐冷采技术在临盘油田的研究与应用
具体结果如图 2所示 。 综合来看, 反应 时间为2 4 h时, 6 0 - - 9 0  ̄ ( 2 是合适 的温度范围。 2 . 1 , 3矿化度对驱油效果 的影响
3吞吐液性能研究 3 . 1 驱油剂重复驱油能力实验 向油砂中加入5 0 m l 浓度1 % 的驱油 剂, 盐度为3 0 0 0 0 mg / L , 放入6 0  ̄ C 烘 箱 中, 2 4 h后分离上层油干燥称重 , 计算驱油率 。然后将其 中驱油剂 水溶液 倒入新鲜油砂中, 重 复上述实验, 计算驱油率 。 从 图5可以看 出, 随着 持续次数 的增加 , 驱 油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除 却第一次 下降幅度较大 , 随后 四次下降趋势趋于平缓 , 由此 可见, 洗 油剂的 持 久性 良好。当然, 由于洗油剂在沙子上 的吸附和转移过程 中的损失, 导致
∞
鳓
∞
篓 3 o
群
∞
' O
矿化疲 6 w f 1 . )
图3不 同矿化度 下驱 油剂的驱油率
O ∞ ∞ 7 o ∞ ∞ 1 a D
曩度 e c ) 图1不 同温度度 下驱油 剂的驱 油率 室温 ( 约3 O ℃) 放置时, 驱油剂不具有驱油能力。温度提高至5 0 q E 时, 驱 油率依然较低 , 仅有4 . 5 0 %, 随着反应温度 的进一步升 高, 驱油率逐渐升高 ,
科 学 发 展
浅谈化学吞吐冷采技术在临盘油 田的研究与应用
石 秀慧 倪 玉强
( 胜利油 田临盘采油厂 山东 德 州 2 5 1 5 0 7 )
摘 要: 针对 临盘油 田稠油油藏区块特性及 原油物性 , 首先 在室 内进行 了吞吐液性能研究 , 并对 吞吐配方做 了相关优 化调整 , 优选化 学添 加剂, 并形 成系列配 方体 系, 优化施 工工艺, 提 高药剂的有效利用率 , 最终实现改善稠 油油藏增 油效果的 目的。 现场试验见到 良好的措施效果 , 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 关键 词: 化学吞吐、 稠油、 冷采
《2024年苏丹6区稠油油藏有限携砂冷采机理研究》范文
《苏丹6区稠油油藏有限携砂冷采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稠油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苏丹6区稠油油藏作为该国重要的能源储备之一,其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限携砂冷采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稠油开采技术,具有较高的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对其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苏丹6区稠油油藏有限携砂冷采的机理,为该地区的稠油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区域概况苏丹6区稠油油藏位于苏丹境内,具有较高的稠度,传统的热采技术在此地区的应用受到限制。
有限携砂冷采技术在该地区的运用,对于提高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该地区的地理、地质条件以及稠油特性对于选择合适的开采技术和确定采收率具有重要影响。
三、有限携砂冷采技术概述有限携砂冷采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稠油开采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限制携砂量,减少井底回压,提高采收率。
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适用于稠油、特稠油等高粘度油藏;二是可以降低井底回压,提高采油效率;三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四、有限携砂冷采机理研究1. 油藏工程分析在苏丹6区稠油油藏的开采过程中,由于稠油的粘度高,容易导致井底回压增大,影响采收率。
有限携砂冷采技术通过限制携砂量,降低井底回压,使油流能够更顺畅地流入井筒,从而提高采收率。
2. 流体力学分析在有限携砂冷采过程中,携砂量的限制使得井筒内的流体流动更加均匀,减少了局部高速流动和涡流现象,从而降低了井底回压。
此外,该技术还通过调整流体流速和流向,使油流更好地与井筒壁接触,提高了油流的剥离效果。
3. 岩石物理性质分析苏丹6区稠油油藏的岩石物理性质对于有限携砂冷采技术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该地区的岩石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利于油流的流动。
然而,由于稠油的粘度高,容易在岩石表面形成附着层,影响采收率。
有限携砂冷采技术通过限制携砂量,减少了附着层的形成,提高了采收率。
稠油出砂冷采过程学模型研究
由于稠 油 的粘 度 随 温 度变 化 异 常显 著 , 其 强化 开 采 通 常 采 用 热 采 方 法 实 现 。 但 由于 热 采 常 用 燃 烧 甲烷来产 生蒸 汽 , 其 操作 费用 较 高并呈 上 升趋势 。 在 油 价 日益 上 涨 的 今 天 , 迫 切需 要一 种低 成 本、 高 效 的
高 。 稠 油 出m ) - 冷采 就是在 适 合 的条件 下 , 通过将 原 油和砂 同时采 出, 明 显 改善 储 层 流 动 特 征 的 方 法 。 出 砂 冷 采 的 作 用机 理 是 一 个 变 化 的 过 程 , 不 同 时 期 的 主 要 作 用机 理 不尽 一 致 , 但 出砂 仍 是 油 藏 保 持 高 产 的 主 导 因 素 。本 文 介 绍 了稠 油 油 藏 的 骨 架砂 蚀 标 准 , 给 出了临界 生产压差 的 计算 方 法 , 着 重 描 述 了产 砂 模
上 式 中 一 2 ( l 旦 u)
-
( 1 )
改 善储层 流动特 征 的方法 。 稠油 出砂 冷采 技 术是 2 O世 纪 8 0年 代 中 期 发 展 起 来 的 。经 过 2 0多 年 的 不 断 探 索 研 究 以 及 现 场 实 践 , 对 其 主 要 渗 流 机 理 的 认 识 已逐 渐 清 晰 。 稠 油 出 砂 冷 采 中描 述 流 体 渗 流 机 理 的 数 学 模 型 对 于 帮 助 人 们 认 识 和 有 效 地 开 发 稠 油 油 藏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本 文 着 重 对 冷 采 中 不 同开 采 阶 段 起 主 导 作 用 的 影 响 因 素 做 了逐一描 述 , 并 展 现 了 主 要 机 理 下 的数 学 模 型 。
层 出砂 。
鲁克沁超深稠油冷采技术对策研究
稀井 筒举 升 , 幅提高 了单井 产量及 连续生 产 。泵上 掺 大 稀举 升试 验 的成功 , 大大 提 高 了采 油 时率 , 开 井 时率 使 达到 9 以上 。空 心 抽 油 杆 泵 上 掺 稀 油 降 粘 举 升 工 O 艺 , 现 2 0 m 以上深 度掺稀 油 降粘 , 决 单井 连续 生 实 70 解
产 问题 ; 采取压 裂增产 的 同时 , 化管杆 结构 , 大泵 在 优 最
挂深度 可达 3 0 m, 产 效果 明显 , 得 了 良好 的开 发 00 增 取 效果 。由于加深泵 挂后抽 杆柱 承受 载荷增加 , 杆柱 疲劳
周期缩 短 , 断杆频 繁 , 尤其 是在 掺稀量 不足 的情况下 , 造
* 收 稿 日期 :0 00 —9 修 回 日期 :0 00—1 2 1-41 2 1 -70
第 一作 者 简 介 : 海 勇 (9 4)男 ( 族 )甘 肃 会 宁 人 , 程 师 , 从 事 油 气 田 开发 研 究 工 作 , 江 大学 石 油 工 程 学 院 在 读硕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王 17 一 , 汉 , 工 现 长 研
等 鲁克沁 深层稠 油 配套开发技 术 。深层 稠 油开发效 果逐 步 显现 , 为规 模 开发 鲁 克 沁深 层稠 油提 供 了
技 术保 障。
关键 词 : 克沁 油田 ; 鲁 深层 稠 油 ; 泣水开发 ; 开发技 术
中图分类号 : 3 5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O 4 5 1 ( 0 1 0一 O 3 —0 TE 5 A 1O— 7 62 1)3 O1 4 鲁克 沁油 田是 1 9 9 6年 发 现 的超 深 层 稠 油油 田 , 区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摘要:稠油是重要的能源资料,我国是稠油资源法国,采用有效的稠油出砂技术,能够增强稠油的利用率,对于我国的资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于稠油出砂冷采技术进行探讨,分析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的开采优势以及应用现状。
关键词:稠油出砂冷采应用一、前言稠油是21世纪重要的资源,对于我国的发展而言,稠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未来的原油短缺具有战略意义,当前用于稠油开采的主要方式是主蒸汽等人才技术,但是面临着菜油成本高、油层出砂等技术难题。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稠油开采技术,通过采用螺杆泵进行开采,具有操作成本低的特征[1]。
与热采技术相比,稠油出砂冷采技术能够减少浅、薄、散的稠油油藏污染,能够有效的提升开采效率,可用于一般的稀油油藏和已经热采过的稠油油藏。
二、稠油出砂冷采技术意义我国陆上稠油约战石油资源的20%,至今已经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具有丰富的储量对于我国的石油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因为部分油田的由于油层薄、厚度比低或者原油粘度太高,仍有相当数量的稠油资源无法投人开发,采用蒸汽热的方式进行开采,对于稠油的开采利用具有严重的限制意义。
采用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具有操作成本低、开采效率高以及开采污染少的特点,而且可以作为热采的后续开采方式,对于提升我国稠油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稠油出砂冷采适用条件与技术原理1.稠油出砂冷采适用条件虽然当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地质筛选标准,但是就当前的稠油出砂冷采技术使用实践而言,稠油出砂冷采技术主要适用于以下地质条件:(1)油层的胶结状况,稠油出砂冷采技术适用于交接程度较低、泥沙含量较低的地层结构,而且需要油层疏松,具有较好的流动环境;(2)油层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稠油出砂冷采技术适用的油层一般要求渗透率大于0.5,孔隙率大于30%,含油饱和度高于60%;(3)油层厚度,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的油层厚度不能太低,一般至少需要在3m以上,对于油层厚度太薄的油田而言,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的出啥量与油井产能会受到影响;(4)原油粘度和密度适中,原油的年度越高,携砂能力越强,但是流动性能差,原油粘度太低会影响其携砂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所谓“冷采”,是指应用特殊的操作工艺和泵抽设备,刺激油层出砂,开采稠油油藏。
稠油冷采鼓励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大量产砂,相当于改变了井眼的几何形态,产生“蚯蚂洞”和膨胀带,也可能产生洞穴。
同时,原油呈连续泡沫状产出,像巧克力糊,说明原油在地下就产生了泡沫溶解气驱。
由于溶解气稳定存在于泡沫中而不逸出,较好地保持了油藏压力,其结果是导致原油产量和采收率非常高。
S.Chugh等人在其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稠油开发的主导技术之一—冷采),对稠油冷采之所以高产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适合冷采的油藏类型。
本文中,将这些机理有关的基本概念扩展到实际工作中,即采用直观的模拟方法,应用现有的黑油油藏模型器,改换输入数据即可。
重要的是,这些方法已成功地用来拟合了加拿大西部常规稠油油藏的冷采生产动态。
通过历史拟合模型,可以用这些方法对油井将来的冷采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并计算出更可靠的最终采收率。
同时,还可以用这些方法进行敏感性研究,包括不同油藏参数和操作参数(如油藏压力、日产量等)敏感性研究,以及冷采压力消耗后对以后的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的影响。
关键词:冷采,蚯蚂洞,历史拟合模型,采收率目录第1章前言 (1)第2章地质力学影响 (2)2.1 地质力学影响 (2)2.2 地质力学方法 (3)第3章流体影响 (4)3.1 泡沫油机理的作用 (4)3.2 不同的观点 (4)第4章油田选择 (6)第5章油藏模型描述 (7)第6章开采历史拟合 (10)6.1 TMF与日产油量 (10)6.2 日产气量 (11)6.3 日产水量 (11)第7章模型敏感性研究 (12)7.1 模型对粘度的敏感性研究 (12)7.2 模型对压缩性的敏感性研究 (12)7.3 模型对TMF的敏感性研究 (12)第8章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谢致 (15)评语 (16)第1章前言在过去的近十年时间里,有很多作者写过文章,对稠油生产过程中溶解气驱现象进行过探索。
由于某些稠油油藏冷采获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产油量和高采收率,而开采过程中气油比却较低,因此本文对稠油油藏冷采进行模拟研究。
一般来说,产油量的增加与产砂有关,这意味着产砂提高了地层的有效渗透率,提高了入井流量。
渗透率提高所产生的这种影响已通过TMF的应用成功地进行了模拟。
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对TMF和原油粘度最为敏感,相对而言,对储层岩石压缩性不敏感。
此外,还作了一项试验,即在只存在蚯蚓洞影响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对气相相对渗透率不作限制),确定是否可以拟合泡沫油动态。
结果表明,如果不调整气相相对渗透率,则产量数据拟合不上。
因此,正如文章所建议的那样,模拟泡沫油动态时,需要将流体影响和地质力学影响这二者结合起来。
本文所引出的信息可以作为冷采模拟的基础,尽管这些信息是在很局限的条件下得到的(即模拟井为单井,油藏在平面上是均质的,所考虑的流体性质等参数也有限)。
基于这一认识,对于进行冷采的代表性稠油油藏,只要考虑了地质力学和流体影响,就可以应用这些机理对整个油田进行模拟研究。
应用历史拟合模型,就可以开展评价研究。
调查泡沫油对各项参数及后续开采方式的敏感性,例如油藏压力、操作技术策略以及二次或三次开采过程的影响。
本项研究工作包括流体和岩石参数实验室研究(包括所谓蚯蚓洞效应的地质力学研究),与实际油田动态有关的机理概念假设以及能体现这些机理的数学方法和数字模型。
第2章地质力学影响2.1 地质力学影响油田经验表明,稠油冷采井日产油比径向达西流预测结果(应用典型的原油粘度和空气渗透流)高4—10倍。
大量稠油生产者通过矿物实际资料的分析,普遍认为冷采井日产油量似乎与产砂密切相关,他们认为,砂子产出后提高了储层的有效渗透率(通过产生蚯蚓洞系统),从而使油井产量增加。
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L. F. Elkins等人,他们在2002年报道一个稠油火驱试验项目时提出了这一观点,因为火驱过程中大量产砂后井径没有明显增加,而注入气体突破时间又特别快,应为油层中形成通道所致。
很多人都注意到,冷采井井间反应特别快。
在Elk Point地区,在相距100m的井中发生循环物和水泥漏失,说明油砂层破坏带长度至少达到100m。
据石油公司观察结果表明,在Abedeldy、Elk Point和Lashbmm地区,示踪剂在长度为400m至2000m以上的通道系统中的突破速度达到7m/min。
如果从邻井产出未经稀释的水示踪剂,则说明流体只经蚯蚓洞产出。
根据上述特点,Mobil石油公司的D.J.Loughead等人和 Amorc 石油公司的A.Squires等人得到的经验是,蚯蚓洞通道一般从油井向地层深处呈线性扩展。
这一结论是从压力恢复试井数据和示踪剂快速突破两方面得到的。
一般来说,这些蚯蚓洞呈北东—南西走向。
但是,与裂缝系统不同,这些蚯蚓洞通道的走向并不总是直线。
瞬时压力试井和井间示踪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蚯蚓洞长度超过400m。
尽管冷采过程中油砂破坏带精确的几何形态并不可知,但是下部油层钻井过程中观察到的井间反应,表明油层中已形成长距离的类似于裂缝的高孔高渗通道。
研究使用各种蚯蚓洞参数(从径向到线性)进行了泡沫油模拟(应用隐含气体流度),得出原油产量下降特征(这些特征没有与矿物实际动态进行比较,但累积产量是有代表性的)。
石油公司冷采前后测井结果认为:孔隙度最高的井段发展成为“蚯蚓洞带”。
这些井段的厚度约为2m,与阿尔伯达研究院的B.Tremblay等人实验室观察结果相似。
瞬时压力试井分析结果表明,基质渗透率为4dc,约为空气渗透率的2倍,表皮系数为—6;但是,他们假设,若近井地带孔隙度从30%增大到80%,则会导致渗透率增加100倍。
根据地区压力恢复试井结果表明,大量出砂后,整个油层的有效渗透率达到l0dc。
通过稳态流计算和井底压力监测,在存在蚯蚓洞的情况下,油层的有效渗透率为30dc。
2.2 地质力学方法本文应用了拟地质力学方法。
这种方法是定义一个预计将产生蚯蚓洞的区域,这个区域中每个网格块的绝对渗透率都随压力的不断消耗而发生动态变化,即随着压力的降低渗透率增加,模拟因砂子流化和产出而导致蚯蚓洞渗透率增大这一过程。
第3章流体影响3.1 泡沫油机理的作用HLLsky石油公司的G.E Smith或许是第一个意识到泡沫油机理在冷采中重要作用的人。
他认为,原油中逸出溶解气形成微气泡,微气泡在粘滞力的作用下随流动的油相一起流动。
这些微气泡不会堵塞孔隙喉道,也不会聚集成连续气相。
由于逸出的溶解气以微气泡形式存在于油藏中(从热动力学考虑为分散相,从水动力学考虑又是液相的一部分),所以系统压缩性强,压力下降较慢,这与现场观察到的动态是吻合的。
Smith还认为,微气泡可以在原油中有效地扮演“滚珠轴承”的角色,上升过程中形成有效的两相流体,其粘度比单相原油本身低。
E.L.CLaridge等人指出:尽管在有些油藏中砂子的产出可能对高产油量起着决定性作,但是却不足以解释所有观察到的开采功态。
生产井压力监测和脉冲试井结果表明,地下流度高,这说明疏松砂岩的扰动并不是出现高视流度的根本原因。
M.Met.wally 等人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他们在对泛加石油公司的Lindbergh和Frog Lake油田进行油藏模拟和地质力学评价时指出:“只是简单地增大产砂带的渗透率,并不能拟合大量产砂的冷采井的产量和采收率。
”Smith所提出的泡沫油粘度降低,Clar—idge等人认为这是沥青质沉淀析出所致。
混合物的粘度与长链分子的存在关系密切,所以,如果发生沥青质沉淀的话,可以使粘度降低。
研究表明:微气泡可能形成于毛细管和多孔介质中,从而降低两相流体的有效粘度。
他们的研究成果与Smith及Clariage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说明沥青质确实在泡沫油流中起了主要作用。
3.2 不同的观点B.B Maini和H.K Sargllast等人的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地下泡沫的形成对提高原油采收率大有好外,但是它也导致视临界气饱和度大大增加(约达40%)。
他们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微气泡能提高稠油流度,相反,却象常规溶解气驱油藏一样,由于气体聚集,原油流度反而降低。
Pooladi—Darvish等人所作的室内实验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即气相的形成没有改善油相的流度。
尽管在关于地下泡沫油流度是否得到改善这一点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对气相流度的认识上却是一致的。
Pooladi—Darvish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气体并不是以连续的微气泡形式随原油同时流动,而是呈不连续的间歇性流动。
他们认为,即使在视临界气饱和度很低的情况下(一般在5%左右),很低的气体流度似乎也会在冷采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它会抑制气体产量,减缓压力下降速度。
这样就可以保持很高的系统压缩系数,而压降基本上可以忽略。
气体的低流度有利于使流体大量地表现出层流状态,使气泡发生聚集。
B.B.Maini等人及H.K.Sarma等人也通过室内实验指出,产气量确实受到抑制,表明气体流度低。
有人指出泡沫油特征是确实存在的,尽管其有效泡点压力低于实验室测量结果,且需要用到一个称为“假泡点”压力的可调参数。
为了降低气体流度,在他们的模型,应用了虚化的PVT数据,而不是虚化的气体相对渗透率。
这样,该模型就能很好地反映稠油冷采特征,即原油采收率高、生产气油比低、天然压力保持好。
在本文所作研究中,对流体的处理遵循Pooladi—Darvish等人的研究结果,即应用基本上反映正常临界气饱和度的受到抑制的气相相对渗透率曲线。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项研究工作不象以前的作者那样,要么是泡沫油模型得出离奇的结果,要么与油田资料差异太大。
而是用油田实际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历史拟合,并将评价结果也显示出来。
第4章油田选择为了确定哪些井最具有稠油冷采特征,对新11井区等油田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最理想的选择是新11井区油田的12—32—48—19W3井。
该井在冷采前进行了12年的常规开采。
常规开采过程中,日产油量很低,只有1—3m3/d。
到2002年,该井因基本上不产油而报废关井。
但是,为了试验在老井中进行冷采的可行性,又将该井作为冷采先导试验井重新利用。
试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日产油量大幅度提高,达到15—2Om3/d。
该井冷采的成功和日产油量的大幅度提高,使石油公司坚定了冷采的信心。
冷采技术推广应用后,日产油量普遍从常规开采的2—5m3/d提高到冷采后的10m3/d以上。
冷采过程中,生产气油比普遍较低,约为20m3/m3,这是由于气体滞留在“巧克力糊状”泡沫油中所致。
冷采过程中,油井大量产水,含水率甚至高达90%。
地质研究结果表明,12—32—48—19W3井北面和西面存在水层。
该井北西的13—32—48—19W3井和西面的8—31—48—19W3井产水量曲线与12—32—48—19W3井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