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红
甲醇刚果红染色
![甲醇刚果红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13e5c20f844769eae009ed3f.png)
甲醇刚果红染色
主要用途:
主要用于淀粉样物质染色
检验原理:
淀粉样物质对刚果红有选择性的亲和力,因此容易着色。
刚果红是一种分子为长线状况的偶氮染料,它以胺基和淀粉样物质的羟基结合,平行的附着在淀粉样物质的纤维上而显红色。
主要成份:
甲醇刚果红染液
碱性酒精分化液
Mayer苏木素
样本要求:
组织片充分固定和脱蜡。
检验方法:
1.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2.用甲醇刚果红染液染10-20分钟,
3.直接用碱性酒精化液分化数秒
4.水洗5分钟
5.mayer苏木素染细胞核2分钟,水洗5分钟。
6.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检验结果:
淀粉样物质、红细胞、弹力纤染染红色,细胞核呈蓝色,背景淡黄粉色。
注意事项:
1.淀粉与弹力纤维都着染刚果红颜色,二者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应注意区别。
2.用碱性酒精分化时要掌握恰当,若分化不足,胶原纤维也可着色,分化过度时淀粉样
蛋白也可脱色。
3.淀粉样物质未染色的蜡片,再存放一年后,将逐渐减弱与归于刚果红结合的能力。
刚果红最大吸收波长
![刚果红最大吸收波长](https://img.taocdn.com/s3/m/c92d105d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9.png)
刚果红最大吸收波长
刚果红的最大吸收波长是约为506 ~ 510 nm 的紫外光区域。
刚果红是一种偶氮染料,它在光谱学中常被用作标准荧光发射体,其激发态的寿命长,发射强度高等特点使其在实验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刚果红的吸收光谱特点是在紫外区有一个强烈的吸收带,其最大吸收波长在实验中通常被定义为激发波长。
根据实验条件和测量方法的不同,刚果红最大吸收波长的具体数值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通常在506 ~ 510 nm之间。
在荧光测量中,刚果红通常被用于测定荧光寿命或荧光量子产率等参数。
刚果红染色原理
![刚果红染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81b987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a.png)
刚果红染色原理刚果红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染色剂,它在生物学实验和临床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那么,刚果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刚果红染色的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刚果红的化学结构。
刚果红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名称为4-(二甲氨基)苯基-3,3-二甲基-(1-苯基-5-吡咯烷基)-2-吡唑啉酮。
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苯基、吡咯烷基和吡唑啉酮等基团,这些基团赋予了刚果红特殊的染色性质。
刚果红的染色原理主要是通过与细胞内的核酸发生作用。
在生物学实验中,刚果红通常用于染色细胞核和染色体。
刚果红分子中的苯基和吡唑啉酮基团可以与DNA的碱基发生氢键作用,从而使DNA分子与刚果红结合形成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红色或粉红色的颜色,从而使细胞核和染色体清晰可见。
除了与DNA发生作用外,刚果红还可以与其他细胞组分发生相互作用,如与细胞膜脂质发生结合。
这使得刚果红在细胞的染色过程中能够提供额外的信息,帮助研究人员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
在临床诊断中,刚果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组织病理学检查中,刚果红可以用于染色肿瘤组织,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此外,刚果红还可以用于检测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通过染色观察它们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有助于鉴定致病微生物的种类。
总的来说,刚果红染色的原理是通过与细胞内的核酸和其他细胞组分发生作用,从而实现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染色和观察。
它在生物学实验和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科研人员和医生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促进了细胞学和病理学领域的发展。
通过对刚果红染色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和理解这一生物染色剂的作用机制,为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更精准的技术支持。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刚果红形成复合物的原理
![刚果红形成复合物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0bc1d49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2.png)
刚果红形成复合物的原理刚果红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试剂,广泛应用于科研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
它是由苯胺(C6H5NH2)和硫酸(H2SO4)等原料制得的,其化学式为C18H14N3NaO3S。
刚果红能够与细胞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主要是由于刚果红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刚果红分子中含有许多芳香环结构,这使得它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亲脂性。
此外,刚果红分子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基团,可以与细胞蛋白质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
刚果红与细胞蛋白质结合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吸附:刚果红分子首先通过吸附作用与细胞蛋白质表面发生相互作用。
这个过程是一个物理吸附过程,刚果红通过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与蛋白质表面相互吸附。
吸附的强弱与刚果红分子的结构、蛋白质的性质以及溶液的pH值等因素有关。
2. 离子交换:由于刚果红分子中含有苯酚基和磺酸基等官能团,这些官能团可以与蛋白质中的阴离子基团进行离子交换。
刚果红和蛋白质之间发生的离子交换作用可以增强它们之间的结合力,进而形成更稳定的复合物。
3. 氢键作用:刚果红分子中的苯酚基也可以通过氢键与蛋白质中的羟基进行相互作用。
氢键作用是一种较强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力,可以使刚果红与蛋白质形成更紧密的结合。
4. π-π堆积作用:刚果红分子中的芳香环结构可以与蛋白质中的芳香氨基酸残基(如苯丙氨酸、酪氨酸等)进行π-π堆积作用。
这种作用能够增强刚果红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复合物更加稳定。
总的来说,刚果红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的原理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它既涉及物理吸附和离子交换等相互作用力,也涉及氢键和π-π堆积等特殊作用力。
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刚果红能够与细胞蛋白质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并在科研和工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刚果红试验空间结构
![刚果红试验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818e0f0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d.png)
刚果红试验空间结构(实用版)目录1.引言:刚果红试验与空间结构2.刚果红试验的原理与应用3.空间结构在刚果红试验中的作用4.刚果红试验中空间结构的挑战与解决方案5.刚果红试验空间结构的前景与展望正文1.引言:刚果红试验与空间结构刚果红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空间结构的实验方法。
在生物科学研究中,了解这些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对于揭示其功能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刚果红试验通过染色方法,利用染料刚果红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关于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的信息。
2.刚果红试验的原理与应用刚果红试验的原理主要基于刚果红染料与生物大分子的亲和力。
刚果红染料带有负电荷,可以与带正电荷的生物大分子结合。
在试验过程中,刚果红染料会与生物大分子形成复合物,并通过 X 射线衍射等技术手段获得复合物的空间结构。
刚果红试验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尤其在蛋白质结构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刚果红试验,科学家们已经成功解析了许多重要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为深入研究其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3.空间结构在刚果红试验中的作用空间结构在刚果红试验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空间结构决定了生物大分子的功能。
生物大分子的功能通常与其特定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因此通过研究空间结构,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大分子如何执行生物学功能。
其次,空间结构对于刚果红试验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
在试验过程中,刚果红染料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取决于它们的空间结构。
如果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利于与刚果红染料结合,那么试验可能无法获得成功。
4.刚果红试验中空间结构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在刚果红试验中,获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其中一个挑战是生物大分子的高级结构变化。
在试验过程中,生物大分子可能会发生构象变化,从而影响刚果红染料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通常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分子筛、蛋白质工程等,以稳定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刚果红皮内实验
![刚果红皮内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407479f802020740bf1e9b4a.png)
刚果红皮内实验刚果红皮内实验介绍:刚果红皮内实验是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感染;巨球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皮肤淀粉样变的一种诊断。
刚果红皮内实验正常值:尿液:阴性; 血浆:(刚果红60min滞留率)>0.06(>60%);正常人为阴性。
阳性,分即刻反应和迟缓反应。
即刻反应,通常于5~30分钟内出现反应,若产生风团,即为阳性刚果红皮内实验临床意义:血清滞留率<40%且尿中无刚果红排出时,主要见于肾淀粉样变性,亦见于多发性骨髓瘤、长期慢性感染性疾病和巨球蛋白血症。
肾病综合征呈假性滞留率减低,因尿中蛋白可吸附该无毒染料一起排出,尿呈红色为其特征。
异常结果:肾淀粉样变性,亦见于多发性骨髓瘤、长期慢性感染性疾病和巨球蛋白血症需要检查的人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感染;巨球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皮肤淀粉样变的病人刚果红皮内实验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没有任何上述症状的人检查前禁忌:皮肤容易过敏的人小剂量皮试检查时要求:迟缓反应,通常于几小时至48小时后才出现反应,如为浸润性结节,即为阳性。
刚果红皮内实验检查过程: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球蛋白异常,γ或α球蛋白升高。
N omland试验,即把1.5%刚果红溶液注入可疑皮疹(皮内),24~48h后仅在有淀粉样蛋白处残留红色,用皮肤显微镜观察,阳性率达80%。
由操作者将患者的左上肢或右上肢暴露出来, 也可以用后背部经消毒处置皮肤后, 将准备好、按顺序的特异性抗原依次作皮内注射。
待15 分钟后观察受试区的皮肤反应, 视反应大小程度, 判断反应级别, 从而根据病情程度来决定治疗方案和手段。
刚果红简介
![刚果红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00b6cd949649b6648d7479d.png)
1 刚果红
刚果红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当pH 低于3.0时呈蓝色,
高于5.2时呈红色。
化学式为C 32H 22N 6Na 2O 6S 2;分子
量696.66 g/mol 。
在生物学上可用刚果红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原理如下:
刚果红可于多糖(如纤维素)合成红色复合物,却不
与纤维素水解后产物发生这步反应。
通过向含纤维素
的培养基加入刚果红,若存在纤维素分解细菌,则在以这个细菌为中心出现透明圈,即细菌分解了纤维素,使之无法与刚果红合成红色复合物。
刚果红是酸性染料,呈枣红色粉末状,能溶于水喝酒精,遇酸呈蓝色。
他能作染料,也用作指示剂。
他在植物制片中常作为苏木精或其他细胞染料的衬垫剂。
他用来染细胞质时,能把胶制或纤维素染成红色。
在动物组织制片中用来染神经轴、弹性纤维、胚胎材料等。
刚果红可以跟苏木静作二重染色,也可用作类淀粉染色,由于他能溶于水和酒精,所以洗涤和脱水处理要迅速。
刚果红染色实验服务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刚果红染色实验服务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1f8b0f85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f9.png)
刚果红染色实验服务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背景刚果红染色实验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一项技术。
它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在细胞、组织等生物样本中识别特定结构和组分。
然而,刚果红染色实验操作不当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注意安全操作和保养。
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准备在进行刚果红染色实验前,需要证实实验室的安全设备和环境已经符合操作标准。
以下是实验室准备事项:•实验室内设置完备,包括通风良好、桌面整洁干净。
•实验室内存在完备的急救设备和药箱。
•实验室内存在完备的紧急出口,应急灯照明设备。
•实验室内应保持稳定的气温和湿度,避免仪器和试剂受潮。
•实验室内应配备化妆品消毒器材,定时消毒清洗。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是刚果红染色实验安全操作的重要一环。
实验人员要戴上以下防护用品:•过滤口罩或实验室的专业防护面具•手套、实验衣、实验帽和实验鞋套•护目镜或眼罩应定期清洗或更换防护用品。
试剂准备在进行刚果红染色实验时,需要提前准备试剂。
在进行试剂准备前,需要查看试剂的保质期及质量,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排除试剂过期或存在异常的情况。
•用盛装容器保存好未使用完的试剂,以防接触空气造成污染。
•试剂洗涤后进行专门的堆放分类,以免混淆使用。
实验操作在进行刚果红染色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操作事项:•实验室里要集中活动、防止意外碰撞。
•实验时需仔细读取实验操作手册,确保按正确步骤进行。
•实验师应定时进行手部和试剂消毒,带手端实验前,需要很好地清洗双手。
•实验后,高温残药需严格处理清理,低温残药需放置于有害物质存放处。
•实验结束,所有化学试剂和器材应做好归位整理、分类。
废液处理废液处理需独立维护,操作时需带上手套。
处理时应注意以下事项:•废液需用密闭容器进行储存,防止污染。
•废液丢弃前应提前验明化学物质成分。
•禁止将废液倒入洗涤槽或下水道。
保养规程为确保刚果红染色实验的顺利进行,需要保养实验室设备和仪器。
以下是保养规程:仪器保养定期维护仪器设备,检查电器及电机部分,确保所有线路、接头和控制柜处于正常状态。
刚果红染料的原理
![刚果红染料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7496bf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4.png)
刚果红染料的原理
刚果红染料是一种常用的染料,具有鲜艳的红色。
它是由刚果红染料分子组成的,这些染料分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成分。
刚果红染料的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分子结构:刚果红染料是一类大分子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中含有多个芳香环和杂环结构,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分是刚果红A。
这些结构与刚果红染料的颜色有关。
2. 吸收光谱:刚果红染料能够吸收可见光范围内的光线,主要吸收绿色和蓝色光波。
在吸收光谱中,刚果红染料分子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使得其他波长的光能够被反射或透过,从而呈现红色。
这种吸收光谱特性是刚果红染料呈现红色的主要原因。
3. 共轭体系:刚果红染料分子内的芳香环和杂环结构形成了共轭体系。
共轭体系的存在使得刚果红染料能够吸收和释放电子的能量,并在分子内部进行共振结构变化。
这种共轭体系的运动使得刚果红染料能够对吸收的光能进行有效的转换和排放,从而呈现出鲜艳的红色。
4. 反射与透射:当光线照射到刚果红染料时,一部分光线会被染料分子所吸收,其中的能量会激发染料分子进入激发态。
激发态的染料分子会重新释放能量,其
中一部分通过发光的方式逃逸出来,另一部分则通过非辐射跃迁的方式回到基态。
这些逃逸出来的光线具有红色的波长,形成了刚果红染料显现红色的原因。
总结起来,刚果红染料能呈现红色的主要原理是它具有特定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能够吸收绿色和蓝色光波,通过共轭体系的共振结构变化将吸收的光能有效转换并发射出来,从而呈现出鲜艳的红色。
这些原理使得刚果红染料成为了一种常用的红色染料。
刚果红
![刚果红](https://img.taocdn.com/s3/m/6da04300cc17552707220861.png)
用这办法判断酶活力大小的,实际上刚果红是结合到培养基的多糖底物,但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能产纤维素酶,能分解这个多糖底物成为寡糖,这样刚果红便不能结合上往了,氯化钠呢即可使结合不牢的刚果红洗往,这样便留下大大小小的透明圈,大的透明圈当然分解纤维素的能便强啦。
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便没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刚果红染色法: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便加入刚果红。
办法一在长出茵落的培养基上,覆盖质量浓度为1 mg/mI。
的CR溶液,10~15 min后,倒往CR 溶液,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l mol/I。
的NaCI溶液,15 min后倒掉NaCl溶液,此时,产生纤维素酶的茵落周围将会出现透明圈。
办法二配制质量浓度为10 mg/mI。
的CR溶液,灭菌后,按照每200 mI。
培养基加入1 mI。
的比例加入CR溶液,混匀后倒平板。
等培养基上长出茵落后,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将会出现明显的透明圈。
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比较刚果红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上的应用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课本中给出了两种办法。
办法一是传统的办法,缺点是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
办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是由于在纤维素粉和琼脂、土豆汁中全部含有淀粉类物质,能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响应。
但这种只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较为模糊,由于培养基中纤维素占主要地位,因此能与纤维素酶产生的透明圈相区分。
办法二的另一缺点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本事,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而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这个没有方程式,首先这只是个简单的酶促反应,纤维素可以被纤维素酶分解为纤维二糖,再分解为葡萄糖,而纤维素可以和刚果红染液形成红色复合物。
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鉴别纤维素原理
![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鉴别纤维素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1ec91a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d.png)
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鉴别纤维素原理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是一种常用的培养基,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领域,尤其是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和鉴定。
本文将介绍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原理以及在纤维素降解菌鉴定中的应用。
一、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的制备方法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的制备方法相对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所需试剂和培养基成分。
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蔗糖、酵母粉、硫酸镁等。
2. 将所需试剂称量并溶解。
按照配方比例将纤维素、蔗糖、酵母粉、硫酸镁等试剂溶解在适量的蒸馏水中,制备成培养基溶液。
3. 调整pH值。
使用pH计测量培养基溶液的pH值,并使用氢氧化钠或盐酸进行调整,使其达到适宜的范围。
4. 灭菌处理。
将制备好的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装入试管或琼脂瓶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确保培养基的无菌状态。
二、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的原理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的原理是基于纤维素降解菌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
纤维素是一种复杂的多糖类物质,只有具有纤维素酶的微生物才能降解纤维素为可利用的碳源。
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中添加了纤维素和刚果红染料,纤维素为纤维素降解菌提供了碳源,而刚果红染料则能够与纤维素降解产物反应生成红色沉淀物。
当纤维素降解菌生长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上时,它们会分泌纤维素酶并降解纤维素,产生的纤维素降解产物与刚果红染料反应,生成红色沉淀物。
通过观察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上的红色沉淀物形态和分布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纤维素降解菌的存在及其降解能力。
三、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在纤维素降解菌鉴定中的应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在纤维素降解菌鉴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上的红色沉淀物形态和分布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纤维素降解菌的存在及其降解能力。
如果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上有明显的红色沉淀物形成,且呈现均匀分布,可以初步判断该菌株具有较强的纤维素降解能力。
进一步地,可以通过纤维素酶活性测定、纤维素降解产物分析等实验方法来进一步确定菌株的纤维素降解能力。
刚果红染色原理
![刚果红染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dbf874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d.png)
刚果红染色原理刚果红是一种常用的染色试剂,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和化学领域。
它具有强烈的颜色,可以用于染色细胞和组织,也可以作为指示剂用于化学分析。
刚果红的染色原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刚果红的化学结构。
刚果红的化学名称是3,3'-二甲基-4,4'-联苯二酚,化学式为C32H22N6O6,它是一种碱性染料,可以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盐类。
这种化学结构赋予了刚果红独特的染色性质。
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刚果红常用于染色细胞和组织。
其染色原理主要是因为刚果红能够与细胞和组织中的核酸(DNA和RNA)发生作用。
由于核酸具有酸性,而刚果红是一种碱性染料,所以它们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盐类沉淀,从而使细胞和组织染色。
这种染色方法简单、快速,且染色效果明显,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和组织学的研究中。
在化学分析中,刚果红常用作指示剂。
其染色原理是基于刚果红的颜色变化特性。
在酸性溶液中,刚果红呈现出蓝色;而在碱性溶液中,刚果红呈现出红色。
因此,可以利用刚果红作为指示剂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当溶液的酸碱性发生变化时,刚果红的颜色也会相应改变,从而指示溶液的性质。
除此之外,刚果红还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
其染色原理是因为刚果红与蛋白质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色氨酸、苯丙氨酸)发生作用,形成深红色或蓝色的化合物。
因此,可以利用刚果红来检测蛋白质的存在和含量。
总的来说,刚果红的染色原理是基于其与细胞和组织中的核酸、溶液的酸碱性以及蛋白质的化学反应。
其独特的化学结构赋予了刚果红广泛的应用价值,使其成为生物学、医学和化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染色试剂和指示剂。
希望本文能够对刚果红的染色原理有所了解,并能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发挥作用。
刚果红染色原理
![刚果红染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ff3d1c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0.png)
刚果红染色原理刚果红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染色剂,它在生物学实验和临床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那么,刚果红是如何进行染色的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刚果红的染色原理。
刚果红是一种碱性染料,它能够与细胞质中的DNA和RNA结合,使细胞核呈现出红色或紫红色。
这种染色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和组织学的研究中,尤其是在细胞核染色和细胞分析方面。
刚果红的染色原理主要是通过静电作用和分子间的亲和力来实现的。
首先,刚果红分子是带正电荷的,而细胞核内的DNA和RNA带负电荷,因此它们之间会发生静电作用,刚果红分子会被吸附到细胞核表面。
其次,刚果红分子与DNA和RNA分子之间还存在着分子间的亲和力,这使得刚果红能够紧密结合在细胞核内,从而呈现出明显的染色效果。
在进行刚果红染色时,通常会先将细胞或组织固定在载玻片上,然后用刚果红溶液进行染色处理。
刚果红溶液会与细胞核内的DNA和RNA结合,形成红色或紫红色的染色效果。
在染色完成后,还需要对载玻片进行脱水、透明化和封片等处理,最终观察和分析染色结果。
除了在细胞学和组织学方面的应用外,刚果红染色还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中。
比如,在染色体分析和细胞核形态观察方面,刚果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刚果红染色,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胞核的形态、数量和分布情况,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之,刚果红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染色剂,它的染色原理主要是通过静电作用和分子间的亲和力实现的。
在细胞学和组织学研究以及临床诊断中,刚果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它为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和诊断手段。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刚果红染色的原理和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刚果红遇酸变蓝色的原理
![刚果红遇酸变蓝色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8b2ca85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6.png)
刚果红遇酸变蓝色的原理
刚果红是指一种化学试剂,化学名为甲基橙。
当甲基橙溶液遇到酸性物质时,会发生颜色变化,从红色变成蓝色或者紫色。
这种颜色变化的原理是由于甲基橙分子结构的改变导致的。
甲基橙分子是由苯环和酰氧基(-C(O)CH3)组成的。
苯环的结构使得甲基橙呈现橙红色。
而酸性物质的存在会引起酰氧基上的氧原子与溶剂中的氢原子之间的氢键形成。
这种氢键的形成导致苯环的π电子云受到阻碍,使分子呈现不同的共轭结构,从而引起颜色的改变。
更具体地说,当甲基橙溶液遇到酸性物质时,酸通过提供质子(H+)的方式与甲基橙分子中的酰氧基反应,形成酮(R-C=O)结构。
这个酮结构导致了分子的共轭体系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吸收光谱的变化。
在红色溶液中,甲基橙的共轭结构使它在可见光区域吸收蓝绿光,而反应后形成的蓝色或紫色溶液中,共轭结构的变化导致吸收光谱红移,使其在可见光区域吸收红光。
此外,酸性物质的存在还可以改变甲基橙分子形成的物种的平衡。
在酸性条件下,酸会与甲基橙中的酰氧基竞争结合,使得甲基橙分子形成酮结构的比例增加。
而在碱性条件下,酰氧基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形成醇(R-OH)结构,甲基橙分子回到原来的共轭结构,呈现红色。
总结来说,刚果红遇酸变蓝色的原理是由于酸与甲基橙分子中的酰氧基发生反应,
形成酮结构,导致分子的共轭结构发生变化,引起吸收光谱的变化,使颜色从红色变为蓝色。
这种颜色变化是由分子结构变化引起的,并受到溶液酸碱性质的影响。
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鉴别纤维素原理
![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鉴别纤维素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a51fde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8.png)
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鉴别纤维素原理
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鉴别培养基,其主要原理是
利用纤维素酶和刚果红染色剂的作用,对微生物进行鉴别。
纤维素是一种多糖类物质,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是一种难以被微生
物降解的物质。
纤维素酶是一种能够分解纤维素的酶,只有一些微生
物具有这种酶的产生能力。
因此,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可以通过检测
微生物是否能够分解纤维素来鉴别微生物的种类。
刚果红是一种染色剂,可以与纤维素酶反应生成红色的沉淀物。
在纤
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中,如果微生物具有纤维素酶的产生能力,它们就
能够分解培养基中的纤维素,产生红色的沉淀物。
如果微生物没有纤
维素酶的产生能力,则无法分解纤维素,培养基中不会产生红色的沉
淀物。
通过观察培养基上的红色沉淀物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可以进一步鉴别
微生物的种类。
例如,如果红色沉淀物分布均匀,且呈现出网状结构,则说明微生物可能是纤维素分解菌。
如果红色沉淀物呈现出点状或线
状分布,则说明微生物可能是非纤维素分解菌。
总之,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是一种简单易用的微生物鉴别培养基,通
过检测微生物是否具有纤维素酶的产生能力,可以鉴别微生物的种类。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鉴别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
性检测等,才能准确鉴别微生物的种类。
刚果红平板染色道理[精华]
![刚果红平板染色道理[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54bc08d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2.png)
问:我先后做了两批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筛选菌种,接种后,发现第一批能产生红色水解圈,而第二批能产透明圈.这两批培养基的配方完全相同,我想请教一下,到底应该产生什么效果?
答:利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筛选菌种的原理是:
1、刚果红可以跟大分子多糖牢固结合。
2、纤维素是大分子多糖,跟刚果红牢固结合。
3、纤维素酶降解平板中的纤维素成小分子糖,那么刚果红无法与小分子糖结合,就被洗脱下来,呈现透明圈。
4、在通常的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筛选菌种的程序中,先用含有纤维素的平板培养菌,等菌长出来后,把菌体刮离,然后加入刚果红染色10-15分钟,再用NaCl冲洗2-3次,产生透明圈的就是能水解纤维素的菌。
也可以把刚果红直接加到平板中,菌在生长过程中也会逐渐形成透明圈,不过前面的方法更为灵敏。
那么为什么会有红色水解圈,而第二批能产透明圈呢?实际上,这个纤维素的降解透明圈应该是淡黄色的,而如果随着多糖的分子量的变化,刚果红结合程度就会发生变化,导致颜色从深红色到淡黄色的变化。
这就是为什么两批染色有不同结果。
刚果红水溶液最大吸收波长
![刚果红水溶液最大吸收波长](https://img.taocdn.com/s3/m/7eb24f6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17.png)
刚果红水溶液最大吸收波长
刚果红(Congo Red)是一种有机染料,化学式为C22H20N2O7S。
它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约为520 nm。
刚果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染料,如纺织、食品工业、生物实验等。
刚果红水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是520 nm。
这个波长是在可见光范围内,人眼可以直接观察到的。
在实际应用中,刚果红的吸收波长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浓度、温度、pH值等。
因此,在进行实验或应用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刚果红在不同领域有多种应用。
在纺织领域,它被用作染料,给纺织品提供红色或其他颜色的染色。
在食品工业中,刚果红被用作染色剂,提高食品的色泽。
此外,刚果红还在生物实验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作为蛋白质电泳的染色剂等。
总之,刚果红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有机染料,其水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20 nm。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对吸收波长的影响,以确保实验和应用结果的准确性。
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
![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75496e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5.png)
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
刚果红染色法(Congo Red staining)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方法,用于
检测和鉴定淀粉样样品,如淀粉纤维和淀粉样沉积物。
该方法基于刚果红(Congo Red)与淀粉的强烈相互作用,使其呈现出特殊的颜色反应。
刚果红是一种阳离子染料,它带有正电荷的连接基团,如四氮杂萘类
化合物。
当刚果红溶液接触到淀粉时,它的阳离子基团与淀粉的阴离子部
分发生静电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瞬时结合。
这种结合在染色中被称为“交
替染色”。
这种非共价的相互作用使刚果红分子沉积到淀粉纤维上,并通
过特殊的颜色反应来显示。
这种反应使染色的淀粉区别于其他组织和物质。
1.毛细管法:
-取一小量刚果红固体,并加入足够的去离子水溶解。
-取一根毛细管,并将其一端放入溶解的刚果红溶液中。
-另一端接入含有淀粉的溶液,如样品提取物。
-利用毛细管现象,刚果红溶液将被吸入淀粉溶液中,从而染色了淀
粉样品。
-染色后,将淀粉样品放在玻璃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2.直接法:
-取一小量刚果红固体,并加入足够聚乙烯醇(PVA)溶液溶解,制备
刚果红溶液。
-取一定量的淀粉样品,如组织切片或细胞培养物。
-将淀粉样品放置在玻璃片上。
-用刚果红溶液覆盖淀粉样品,使其浸润整个样品,并静置一段时间。
-清洗刚果红溶液,直到淀粉样品变为浅黄色。
-将淀粉样品用去离子水冲洗,使其除去多余的刚果红。
-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的淀粉样品。
刚果红分子式
![刚果红分子式](https://img.taocdn.com/s3/m/103c7d0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0.png)
刚果红分子式刚果红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颜料,其分子式为C32H22N6O6S2。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刚果红的分子式。
一、分子式中的元素刚果红的分子式中包含的元素有碳(C)、氢(H)、氮(N)、氧(O)和硫(S)。
其中,碳为32个,氢为22个,氮为6个,氧为6个,硫为2个。
二、分子式的组成刚果红的分子式中,C、H、O三种元素的组成为:C32H22O6,这是一个二元酰亚胺结构;N、S两种元素的组成为:N6S2,这是两个苯并噻吩结构,它们之间通过两个氧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
因此,刚果红的分子式是由一个二元酰亚胺结构和两个苯并噻吩结构通过氧原子连接而成的。
三、分子式的含义1.分子式中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原子数,比如C32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32个碳原子。
2.分子式的字母对应的是元素的符号,比如C代表碳元素,N代表氮元素。
如果一个分子式中没有出现元素的符号,那么这个元素在该分子中就不存在。
3.分子式中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分子中,该组分子单元的个数,比如C32H22(N6S2)表示该分子中有32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6个氮原子和2个硫原子。
四、分子式的重要性刚果红的分子式是化学式的缩写方式,它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出化学品的成分及结构。
通过该分子式,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该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其结构等方面信息。
同时,分子式也是合成该化合物时必不可少的依据,在合成过程中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来确定反应物的用量和反应条件。
综上所述,刚果红的分子式为C32H22N6O6S2,其中包含了碳、氢、氮、氧、硫五种元素。
通过该分子式可以了解到刚果红的元素组成、成分结构以及相关的性质特征。
刚果红标准吸收曲线
![刚果红标准吸收曲线](https://img.taocdn.com/s3/m/2bafb303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c.png)
刚果红标准吸收曲线
刚果红标准吸收曲线是指使用刚果红染料在特定条件下,对不同波长的光线进行吸收测定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鉴别和定量分析某些物质,比如纤维素。
在进行刚果红标准吸收曲线的测定时,需要先将刚果红染料配制成浓度不同的溶液,然后使用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范围内进行测定。
在测定过程中,需要将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分别置于光路中,通过比较它们的吸光度来确定待测溶液中的物质含量。
刚果红标准吸收曲线具有以下特点:
1. 专一性:刚果红染料只对纤维素等某些物质具有吸收作用,因此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专一性。
2. 灵敏度高:在适当的浓度范围内,刚果红染料对光线的吸收能力很强,因此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3. 稳定性好:刚果红染料在测定过程中不易受到干扰,且其吸收曲线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因此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 操作简便:刚果红标准吸收曲线的测定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的样品处理和仪器操作。
总之,刚果红标准吸收曲线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鉴别和定量分析某些物质。
在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中,这种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溶液中活性硫化过的污泥对刚果红吸附的特性,动力学和热力学摘要厌氧活性的硫化过的污泥对纺织染料刚果红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研究。
对不同的吸附参数,如pH值,温度,接触时间和染料初始浓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硫化过的污泥表现出一种染料238.90毫克/克在1000 mg/L的染料初始浓度对刚果红细胞吸附密度最大,pH值3.5和22 C,这是高于许多其他吸附剂的文献报道。
的吸附过程符合朗格缪尔等温线和展出伪二阶速率动力学。
的热力学参数表明吸附刚果红的自发的和放热的性质。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的染料的相互作用与生物量。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明,污泥的表面形态的重大变化后的染料吸附。
这些结果表明,硫化过的污泥量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低成本的生物吸附剂用于从含水介质中除去的染料。
关键词生物吸附法刚果红等温线热力学硫化过的污泥引言从许多行业如纺织,造纸,印染废水,化妆品含有大量的有害染料。
在水中的少量的染料的可见。
染料废水进入水体不仅具有审美的影响放电也会影响水生生物因为几个染料是有毒的,致突变或致癌(威斯伯格2002)。
因此,染料的去除是通过这些行业所面临的最困难的要求。
偶氮染料含有60%以上的染料在纺织工业(该和斯蓬扎宫2005)。
阴离子活性染料和酸性染料的水溶性,是最有问题的。
因此,很难将他们通过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
有害污染物的吸附是去除染料的市政和工业废水处理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技术。
大量低成本吸附剂,包括真菌生物,酵母,藻类生物量,植物废物,纤维,水果废物,壳聚糖和农业废弃物,已被评估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染料(Chatterjee等人。
2007汉等人。
2008)。
另一方面,出现了连续调查旨在开发更好的和更容易获得的生物材料。
现有的许多低成本吸附剂中,好氧和厌氧活性污泥用于家庭和工业废水处理是一种最经济、最丰富的材料,全世界每年生产数百万吨。
活性污泥法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新型吸附材料。
免费的可用性和活性污泥法高吸附容量已归因于大量的微生物的细胞壁结合位点的存在是因为他们主要由多糖,蛋白质和脂类。
在过去的几年中,一些研究报告潜在的应用干的好氧和厌氧从不同的染料废水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吸附污泥(癌等。
2009局等。
奥特罗等人,2008。
2003。
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生活污水厌氧活性污泥生物吸附法处理潜在的(邱等人。
2012王等人。
2006)。
在污水处理厂中,厌氧污泥的吸附和生物降解的优点结合起来,以提高去除效率。
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厌氧降解染料的研究,很少是关于吸附能力和吸附机理认识。
对污染物的吸附到厌氧污泥的信息是重要的不只是自己的污染物去除,而且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建模(邱等人。
2012)。
因此,有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最容易和常用的活性厌氧生物去除染料和确定的吸附过程的机制的潜在需要。
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SRB)社区是活性污泥法处理硫酸盐丰富的纺织废水通常观察到的(拉苏尔等人。
2013)据作者所知,有没有报告对染料的吸附到SRB污泥。
本研究基于联苯胺阴离子氮去除SRB污泥吸附潜力纺织染料刚果红(CR)从水溶液。
SRB污泥作为一种新的用于去除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利用动力学,平衡和热力学模型。
目前的工作进行了在2012三月在韩国庆北国立大学一月2013。
材料和方法生物吸附剂和染料溶液的制备在这项研究中使用的SRB混合文化丰富,从厌氧消化污泥在韩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厂。
邮资的B培养基制备活性SRB文化(Postgate 1984)。
介质包括(g/L)KHPO420.5 ,NH4Cl 1.0,CaSO4 1.0,FeSO4·7H2O 0.5,乳酸钠3.5,MgSO4·7H2O2.0,酵母膏1.0,抗坏血酸0.1和巯基乙酸0.1。
硫酸钠和乳酸钠作为硫酸盐和碳源,分别。
介质的pH最初调整约7.5与N NaOH溶液和heatsterilized在15磅和120 C 20分钟。
介质的清除与高纯度氮气维持厌氧条件下接种前。
文化保持在1升瓶在35 C在旋转摇床转速110 rpm。
发达的文化代进一步每星期。
发黑的媒体表明硫酸盐还原和硫化生产。
生物量收获成长阶段,用蒸馏水彻底清洗去除表面可溶性离子。
这个过程被重复三次确认生物量的有效清洗,最后被用于吸附的研究,使挥发性悬浮固体(VSS)的9 g / L的硫化过的生物量储存在冰箱中4 C直到所需浓度。
铬染料是从西格玛购买奥德里奇(韩国)和用于接收。
股票溶液(1000毫克/升)的制备溶解所需的染料在蒸馏水的数量和存放在冰箱在4 C直到需要。
用蒸馏水稀释原液制备所需浓度测试解决方案。
批量实验批处理吸附实验是在250毫升玻璃锥形瓶进行。
所有批次实验进行了通过添加厌氧SRB污泥5毫升至100毫升的染料溶液含有100毫克/升、批量研究是在一个恒定的初始pH值3.5和110的转速控制温度22 C在摇床下进行。
pH值是用0.1 M NaOH和0.1 M HCl溶液调整。
温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上的温度范围22–50 C。
通过不同的染料初始浓度对吸附了染料浓度的影响(100,200,300,500,700和1000毫克/升)。
平衡的研究进行了150分钟的平衡时间进行了测定。
该样品在预先确定的时间间隔,以5000 rpm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分析溶液的残余染料。
所有的研究进行了一式三份,和平均值报告。
分析方法染料在紫外可见光谱测定–吸附浓度(日立u-2800)在染料的最大可见吸收波长(498 nm)。
脱色是通过关联在此波长的吸光度定量。
染料的吸附污泥量计算不同初始浓度和细胞培养上清中的最终浓度,使用下面的公式计算:(1)在CI和CF分别为最初和最后的染料浓度。
V是染料溶液的体积(L)和M是污泥的VSS生物质作为大众(G),这是根据标准方法测定(α1998)。
零电荷点(PZC)厌氧SRB污泥固体加入法测定如前所述(ofomaja等人。
2009)。
表面形貌表征和FTIR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4300日立(日本))进行观察的形态和表面之前和之后的染料吸附的污泥生物量结构。
的样品的SEM成像,使用下面的过程来完成的。
细胞用2%戊二醛固定,在室温下24小时,然后用0.1 M磷酸缓冲液(pH值7.4)清洗。
然后将样品允许完全干燥的室温下2天,然后涂有铂溅射。
硫化过的生物功能基团,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结合位点和他们参与吸附的存在(红外光谱,光谱100,珀金埃尔默,美国)光谱。
为污泥样品,10毫升的样品在吸附平衡后,被以5000 rpm离心10分钟。
上清液被浪费了,和污泥量进行红外光谱分析。
吸附之前和之后都记录在区域400–4000 cm-1处的红外光谱与SBR污泥,制备的样品在KBr压片在高压力。
结果与讨论pH值的影响铬从红色变为深蓝色的在pH 2,和原始的红的颜色是不同的在pH [ 10(somasekhara等人。
2012。
铬发生质子化过程在酸性溶液中由于结合的阳离子对萘偶氮基团的染料的氮原子的未共用电子对。
质子化过程的结果在两个不同的共振结构的铵和偶氮离子(邦安ˆ等人。
2006。
该染料溶液的初始pH值对最大可见吸收波长低于3.5的pH值有显著影响,但在染料分子的化学结构的改变没有发生在pH范围3.55–10.95(Sara和德2012)。
在这项研究中,范围在3.5–10考察了溶液初始pH对吸附的影响。
的染料从82.64下降到35.63毫克/ g染料初始pH值从3.5增加至10,细胞吸附。
有效的pH为3.5和用于进一步研究。
PZC SRB污泥是在pH值2.8。
当pH值低于PZC的生物量对污泥生物整体的表面电荷是正。
在低pH值,在厌氧SRB污泥表面获得丰富的正电荷吸附H?从酸性溶液中的离子。
Cr是一种酸性染料和含有带负电荷(–SO3磺化组–Na?)一个显着的强的静电吸引力,带负电荷的染料分子与带正电荷的表面点之间。
在较高的pH值,过羟基离子可能与正吸附阴离子染料的竞争,导致吸附容量减少。
对于Cr对椰壳纤维的吸附也观察到这种现象,废橙皮和松果粉(namasivayam等人。
1996名2012);萨拉。
另一方面,对阴离子染料的厌氧污泥吸附在碱性pH显著仍时有发生,这表明吸附的机制可能是手术(namasivayam等人。
1996。
的接触时间和染料初始浓度的影响在不同的初始染料浓度检查的接触时间对铬染料吸附的影响(图1)。
Cr对SRB吸附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和70分钟内达到平衡。
去除率高,在接触的开始时间是由于空置的结合位点,可以吸附大量的铬。
作为表面变得筋疲力尽,染料的上染率开始下降,并最终达到表观平衡,在70分钟内取决于染料初始浓度。
这种相对短的接触时间也会对吸附法对实际污水处理厂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一个优势。
染料吸附密度从82.64增加至238.90毫克染料/g细胞,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从100增加至1000毫克/升。
因此,铬的平衡去除从79.80下降到23.08%。
因此,染料初始浓度对去除水溶液中的重要作用。
一种染料初始浓度高可能会导致在一个高质量的压力梯度溶液和吸附剂之间,它克服了水和固相之间的传质阻力提供驱动力(或金vimonses等人2012。
2009。
本研究通过SRB污泥中的Cr的吸附密度与获得CR的吸附研究在100毫克/升,使用不同的低成本吸附剂的染料初始浓度相比(表1)。
的厌氧SRB污泥的吸附能力高于以前报道的吸附剂。
因此,SRB污泥是一种优良的吸附剂去除的Cr。
温度和热力学分析的影响研究不同温度对SRB污泥对染料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进行了在22,35和50在100毫克/升和3.5的初始pH值的染料初始浓度C 。
温度影响吸附在较小程度上,在22–50 C.铬的吸附略有下降,从82.64到染料78.20毫克/克从22到50 C随着温度的增加,细胞内(数据未显示)。
这些结果表明,SRB污泥对染料的吸附过程的放热性质。
吉布斯能量dg0,焓和熵DH0 DS0可以从下面的公式计算:(2)(3)在dg0,DH0与DS0的标准自由能变化,标准焓变和熵变分别为标准,平衡常数,KC,QE(MG染料/g细胞)的染料的吸附剂的平衡浓度,CE(毫克/升)是铬溶液中的平衡浓度,R是理想气体常数,和t(k)是吸附温度。
从在KC与1 / T的线性情节得到价值DH0与DS0(这里没有显示数据)。
平衡常数Kc和dg0改变从4.09到3.20和从-3.46到-3.12千焦/摩尔,分别,随着温度的增加,从22到50 C,这表明Cr 吸附放热的性质对SRB污泥。
DH0负值(-7.04千焦/摩尔)表明,热被释放在吸附过程中,吸附的放热性质的指示。
负DS0值(-11.95 J /摩尔K)表明在染料/污泥界面的随机性降低的Cr对SRB污泥生物吸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