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小学生的品德
小学教育心理学项目十二 小学生的品德教学教案
课后总结
师生共同概括所学;评议学生学习表现
作业/思考题
品德的概念及其与道德的关系;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其矫正
教学重点
品德的概念、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品德的心理结构
教学难点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设施
计算机
教学场地
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任务单
任务一:品德的概述
任务二:小学生的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任务三: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教学内容
任务一、品德的概述
一、什么是品德
(一)什么是品德
(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任务二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
(二)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三)小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
(四)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一)有效的说服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项目十二小学生的品德
课程名称
心理学
课程类型
A类
使用教材
北京出版社 《心理学》
学时分配
一、教学任务分析
主标
1.理解品德的概念、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品德的心理结构。掌握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以及培养小学生品德、矫正小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的方法。2.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方式的学习,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归纳出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3.通过知识的学习,树立良好的品德意识,增强对小学生品德培养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1.这两个小孩的果实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皮亚杰认为,随着道德认知能力 的发展,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 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过程。
他律
(年幼者)
自律
(年长者)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海因茨美丽善良的妻子不幸得了绝症。只有该 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要可以救她,但该药 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出售。这对海因茨来说是个天 文数字。海因茨亲自到药剂师处恳求:“您就发发 慈悲吧,按成本价卖给我,好吗?我的妻子眼看就 没救了!”药剂师瞪大眼睛:“你说什么?按原价 卖给你?那我还做药干什么?”海因茨继续求他说: “要么我把手头上的钱全给你,就请你先把药给我, 剩余的钱我随后还,您看行吗?”药剂师一口回绝 了。海因茨无奈之下只好在深夜里偷走了那种药。
在攻击性行为的习得过程中,榜样起着重 要的作用
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
电视
电影或游戏
措施
三、自杀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比
例呈上升趋势,并且年 龄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自杀是诸种因素复杂形势的交互 作用的结果
个体身心
学校
家长
不同年龄阶段有差异
自杀前的警示性信号
行为上:突然逃学旷课、整天关在屋子 里… 身体上:失眠、躁动… 语言上:“现在什么都无所谓了”、 “你们再也不用为我担心了”…
三、其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
(一)凯根的道德情感分类
焦虑 移情 责任和内疚 疲乏和厌烦 困惑和不确定感
(二)移情及其相关的心理研究
移情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 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 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 人的态度和情感能力
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doc
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能力成分2.()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5.—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像的C.行为的D.伦理的7.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0A. 0—5岁B. 6-8岁C. 8〜10岁D. 10—12岁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2的态度和行为()oA.与他人基木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9.与遵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0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遵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1.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13.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A.依从B.认同C.同化D.内化14.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像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15.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o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16.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动机D.道德知识17.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A. ''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1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第十二章 小学生的品德PPT教学课件
3)从情绪/道德判断作业的结果看,儿童对 “愉快的”和“难过的”犯国者进行比较判断的 组间差异表明,成熟判断的转折年龄在六岁。
4)从两项作业的归因判断一致性看,年幼儿
童高于年长儿童。
2020/12/11
15
三、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
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言行一致方 面。言行一致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总趋势。随年龄 的增长,儿童利他观念与利他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逐渐增强,但小学各年级都存在言行不一致的现 象,且越到高级,言行一致与不一致的分化越严 重。
第二,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它的内容 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有其中的一个 部分。
第三,道德是论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而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2020/12/11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识 (二)道德情感 (三)道德行为
2020/12/11
5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2020/12/11
13
二、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一)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
1)每个年级都有道德情感的五级水平。随年 级的升高,高年级水平逐步增加。
2)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即 一、三年级之间道德情感水平的差异较显著,而 三、五年级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3)小学儿童对不同道德范畴所表现出的道德 情感有差异,即道德情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 表现是义务感最强烈,荣辱感其次,良心和爱国 再次之,幸福感最差。
一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 要表现在尊重准则社会公正两个方面。即一个有 道德的人,应该是能够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 公道地对待别人的人。他用一个对偶的故事研究 儿童的道德观念。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三、其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
(一) 凯根的道德情感分类 凯根(Kagan,1984)认为,普通人的道德状况更主要
的是受情感而不是受理性支配的,通过他们的情感来判断是 非。 (二) 移情及其相关的心理研究
移情(empathy)就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 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 和情感的能力。
第三节 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
• 一、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二、道德行为的产生过程 • 三、道德行为的培养
一、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 模仿学习及其经典实验 模仿学习(imitative learning)的实验研究是班杜拉
和麦克唐纳在1963—1968年间做的。 研究者认为,儿童的道德定向不像皮亚杰所说的有明确
的年龄差异,而更重要的是个体差异,后者主要是由于不同 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成人及同辈榜样的影响造成的。 (二) 抗拒诱惑及其经典实验
抗拒诱惑(resistance to temptation)就是在具有诱 惑力的情境之下,个人能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对自己的愿 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为上不致做出 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
三、自杀
《教育心理学》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本章要点
1. 描述道德认知发展的各种理论 2. 举例说明在道德教育中应如何贯彻这些理论 3. 运用道德情感的相关理论设计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案 4. 运用道德行为的相关理论设计道德行为 的培养方案 5. 能够理解和处理常见的道德问题 6. 设计常见道德问题的矫正方案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牲,而不是权利和规则。
第二节 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
• 一、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 • 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 • 三、其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
教育学di12章 德育
f制度法:通过构建良好的学校制度来引导规范和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学校环境、提出明确的社会行为规范要求、规定特定的价值导向。
2、道德情感的发展
? 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对道德情感给与了特别的关注。
? 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道德是儿童超我人格的发展,使儿童早期经验中承认道德标准的内化,是更为高尚的社会道德的反映。
? 超我通过两种途径发挥其功能:良心、自我理想。
? 儿童不适当的行为——父母制止、惩罚——内疚感——良心
? 德育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从“自我中心”到“他律”到“自律”最终到“自由”。
第四节 德育原则
一、 思想品德教育原则的概念:是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准则。
它是制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计划,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选择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组织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重要依据。
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行为的发展
1、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研究及其结论:
品德发展的阶段有一定顺序
? 品德的发展源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 品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 逻辑思维的阶段和道德推理的阶段是平行的
?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下,个体的道德发展速度有所不同。
a说服法:说理疏导法,是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一种方法。有讲解、报告、谈话、对话、讨论、参观等形式。
第十二章 品德12
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
• (三)道德认识的培养
• (1)给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 • (2)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2 • (3)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 • (4)努力避免“意义障碍”的消极影响。 • (5)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1. 道德认识
• 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 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 德的概念、命题、规则等。 • 道德认识的产物是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的 发展,道德价值观念作为认知结构中的一 种成分,又会影响进一步的道德认识。
• 道德价值观念是对各种涉及他人利益的行为的价 值的概括化。在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中,某些行 为的价值高于另一些行为的价值。道德价值观念 是一种标准观,个人按照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 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 • 道德价值观念是道德价值的内容,道德价值的内 容直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 我国专家的近期研究,发现道德价值主要包括集 体、真实、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平 等这八个独立的内容。
• (二)品德形成的过程 •
国内有学者提出,这一过程就是内化道德 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会规范的遵从态 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按内 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社会 规范的依从、社会规范的认同和社会规范 的信奉。
二、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 • • • • (一)一般认知能力 (二)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 (三)个人原有的信念 (四)社会道德环境 (五)强化与惩罚
(二)道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 2.权威阶段(6-8岁) • 3.可逆性阶段(9-10岁) • 4.公正阶段(11岁以后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十二章 品德心理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一)什么是品德1、识记品德:品德是指个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这旨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2、领会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联系说,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品德,个人品德的内容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道德一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但是,两者又有区别。
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以个人的存在、品德的好坏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
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品德的结构1、识记道德认识:是指个人本对道德知识和行为远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道德情感:是指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2、领会我国传统的品德结构观点:在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首先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组成,四者紧密相联,彼此依存。
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者对知、情、意、行见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继承。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
林崇德的品德系统结构观点:其认为,品德结构是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开放性的整体与系统。
它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1、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道德行为方式系统。
2、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品德心理特征系统。
3、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即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
章志光的品德形成三维结构:其认为,品德结构可以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三个断面或维度进行探讨,这些结构和宏观的社会环境及微观的群体环境发生关联或相互制约,就构成了一个包括品德机制在内的大的社会动力系统。
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2.(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9.与遵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1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遵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11.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1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13.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14.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1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19.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20.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第十二章 品德的形成
学校与集体
家庭 同伴 自身的智力水平
暴力的基础就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这是值得 更深探究的问题,其中也有与暴力文化相关联的 部分。现代影视作品在不断追求血腥场面极端真 实、极其刺激的同时,也使暴力虚拟化了,使人 们产生了再暴力的东西都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觉。 如今孩子们喜欢玩的电子游戏更夸大了这一点。 现在的电子游戏一般内容都是格斗、射击、打杀 之类,在游戏中可以尽情使用暴力,因为在虚拟 的世界里没有真实的受害者。
会死,别人会骂他没良心。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
服从团体规范,要尊重法律权威,有了法制观念。不该偷,人人都违
法的话,社会就变得混乱。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摆脱外在因素,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尊重法制,但认为规则是可以修正的。应
该偷,因为生命的价值高于药剂师对财产的所有权。
二、科尔伯格(Kohlberg)道德认知发 展阶段论
两难故事法
根据道德两难问题研究得到如下阶段:
1、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患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 一种药能治好,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这种 药造价昂贵,要200元,而药剂师索价要2000元。妇 女的丈夫海因茨尽全力只借到1000元。无奈,只好恳 请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赊欠。但药剂师拒 绝了,并说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走投无 路,只好在夜间偷走了药。海因茨应不应该偷药?法 官该不该判海因茨的罪?为什么?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一、皮亚杰(Piaget)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对偶故事法
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 0-5岁儿童以“自我中心”考虑问题。既不是道德 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2、他律阶段(道德实在论) 5-8岁,以行为结果来判断对错,尊重权威。 3、自律阶段(道德主观主义) 9-11岁,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开始考虑行为的 动机。
教育学第12章德育功能和规律
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行为反应。(标志、关键)
综上所述,知、情、意、行是形成思想品德的 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既存在区别,有相对的独立性, 又相互联系,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知 是基础,行是关键,情和意在知到行的转化中起调 节作用。所以,德育过程就是知、情、意、行几个 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发 展变化过程。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转化的过
程 1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由于客观矛盾所引起的思 想品德矛盾运动的结果。(进步:正确思想战胜错误) 2 、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外界的教育
影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但这种影响要真正发挥作用
,为学生所接受,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还需要经过一
第十二章
德育功能和规律
教学目的: 理解德育、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掌握德育过程的 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的理解
教学重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功能和任务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道德影响,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德育过程这一规律,还与思想品德形成的同时性和渐进性相联系。
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告诉我们,学生德育常常
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曲折前进的。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
的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思想品德上出现反复甚 至是较大的反复,是正常现象。但这种反复绝非简单的反 复,而是在新的基础上重现已往某些特点,其中包含着新 的进展因素,是前进中的反复。因此,在德育中,教育者 必须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反复、坚持不 懈地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善于引导他们在反复中前进。
小学思想品德第十二册教案_小学思想品德教案
小学思想品德第十二册教案_小学思想品德教案小学思想品德第十二册教学计划ﻭ一、教材分析ﻭ本册教材能根据**新颁发的《9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品德治课程标准(修订)》精神,结合省的实际情况,在原实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因此,本教材比原教材在结构体系上更加优化,内容更加丰富,性更强,避免了许多的生硬说教,更加“利学"和“便学”。
从安排上来看,本册教材共安排了13课和三个活动.二、学情分析本年级学生能较好地遵守学校的一日常规,正在养成的好习惯,已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班上已初步了良好的班风:能较好地上好每一堂课,有竞争向上的意识,同学之间能团结友爱。
回到家里能较好地孝亲敬长,自觉地学习,生活上具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但有极少数同学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缺乏团结协作的意识.ﻭ三、教学要求1、培养学生养成团结友爱、遵守纪律、勤劳节俭、孝亲敬长、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公德。
2、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3、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四、教学措施ﻭ4、课堂上采用表演、抢答、实验、读儿歌、游戏、歌曲欣赏、看录象等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乐于学习.ﻭ5、教学中注意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高度的思想意识。
ﻭ6、注意开展**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种教育。
7、注意做到学校、家庭、相结合。
ﻭ五、教学安排热爱集体1课时尊敬老师1课时ﻭ友爱同学珍视**1课时ﻭ热爱科学立志创新1课时遵守公共秩序1课时ﻭ注意公共安全1课时爱护公共财物1课时ﻭ保护环境1课时ﻭ祖国在我心中1课时ﻭ谱新篇1课时ﻭ祖国一定要统一1课时和睦团结的民族大家庭1课时热爱**1课时活动3课时共计16课时热爱集体教学要求:ﻭ1、使学生知道自己生活在集体中,应当热爱集体,懂得良好集体的建立需要集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个人的成长与集体有密切的关系。
ﻭ2、从小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喜欢过集体生活,努力做到严格遵守纪律,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12小学生的品德
学生外出或回家能与父母、长辈主动 打招呼的占81.45% 认为乘车遇到怀抱婴儿应主动让座的占 86.25%; 80.10%的学生遇到老人被车撞倒在 地时,认为应主动救助; 认为讲粗话,不文明,有损自己形象的占 88.06%, 认为吐痰应吐在餐巾纸或废纸里,扔到废 纸箱的占92.01%, 85.6%的学生表示对营业员多找钱款 应当场归还, 85.03%的学生认为考试不应作弊
如何改善儿童的过错行为 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 尊重、信任儿童 培养儿童意志力 及时抓住时机进行教育 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
北 京 小 学 道 德 教 育 措 施
不搞插红旗、评分等表面化的竞赛, 注重孩子秩序习惯的自然养成 设立“北京小学黄牌警告” 坚持德育应始终坚持生活化,组织文明 主题活动 留言板 一块是“文明就在这一点儿”表扬牌, 另一块是"文明就差这一点儿"提示牌 向学生征集校园提示语 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班级的特点制定 班训、班规 全校倡导"储蓄文明"的活动
第 十 二 章 展儿 童 的 品 德 发
第一节 品德概述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
第四节 小学生品德的培养
问 题
怎么理解道德、品德、法律?
12 -
一、品德与道德 品德:
个体按一定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 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
1
品 德 概 述
道德:
维持社会稳定,保护社会成员共同利益和 协调人际关系,而逐渐形成的一系列行为 规范
北 京 某 一 幼 儿 园 的 调 查
1、你走在路上看见一只要死去的小猫, 你怎么对他? 62%无同情心、32%回答“弄死它” 2、你在玩有个小朋友使劲打你怎么办? 57%不能吃亏,惩罚他 3、有个小妹妹生病冷得发抖,你愿意借 给他外套吗? 50%不愿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道德行为
• 道德行为是人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 动下产生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 动,是完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 段。
• 道德行为由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组成。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它所包含的心理成分 及其相互关系。
• 传统上,我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为品德 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 德行为四种成分,简称知、情、意、行。
• 由于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很难分开,同时 为与国际心理学的看法一致,现在一般将 品德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三种成分。
第十二章 小学生的品德
第一节 品德概述
• 一、品德与道德 • (一)道德 • 道德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人
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 “道”是指一种原则,而“德”和“得”
意义相近,指实行原则便能有所得。 • 道德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它又成
为人们分辨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
• (二)品德
(一)道德认识
•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 包括道德概念(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的反映)、道德信念(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导个人行动 的基本原则,当人们坚信它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 道德信念)、道德评价(是根据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 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判断的过程)等。
儿童道德认识的规律
• 皮亚杰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 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没有合作,没有规则。 • 2、权威阶段(6-7岁):对规则的强烈尊重,任何时候都
必须服从规则。 • 3、可逆性阶段(8-10岁):认识到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 3、公正阶段(10岁以后) :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
化都服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不以某个人的存在或 个别人道德品质的优劣为转移;而品德是个体现 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某个个体的存在,它 既依存于客观的社会因素,受社会发展规律特别 是道德发展规律的制约,又依存于人的心理因素, 受到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 • 第二,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 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 • 第三、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品 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 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最重要标志。
知、情、行三者的关系
道德认识是前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认识上 的依据;
道德情感是重要的内在条件和力量,是联系 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中心环节;
道德行为经常被视为品德形成的最后环节, 被作为衡量人们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各种心理成分进行检 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
公正、平等。 •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其发展
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
•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大都处于他律 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开始进入 自律阶段,教师应根据儿童道德认识的特 点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柯尔伯格(1927—1987),美国人。是当 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道德哲学 家。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
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 断》一书。他的研究为儿童道德发展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 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 学基础。 • 皮亚杰发现,儿童了解及使用规则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他又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 • 对偶故事法:就是根据所要探讨的规律,设计一些包含道 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行 为作出是非对错的判断,从中探明儿童的道德观念。
• 柯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 故事法。用道德两难问题让儿童充分发表 自己的看法,从而分析出道德发展的规律。 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其中 最著名的故事是“海因兹偷药”。
(一)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岁)
• (三)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 1、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 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
•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 在的 。
• 第三、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 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道德风 气也能产生一定的作用。
•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 第一、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和变
• 道德情感在内容上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如 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 和国际主义情感等。
• 道德情感在形式上主要有三类:直觉的道 德情感、形象性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 情感。
• 直觉的道德情感:是指由某种情境直接引起的迅 速发生的道德情感。
• 形象性的道德情感: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 的情感体验,它分为由直接感知的具体的道德形 象所引起的情感体验和由想象某些具有道德意义 的人或事而激起的情感体验。
• 道德认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形成道德信念。 • 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 。 • 第一,它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 • 第二,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作用,它与道德情
感结合在一起调节道德行为。
(二)道德情感
•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 内心体验。它是一种自我意志监督力量, 使人悔过自新,保持良好的行为。
•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道德的个体化,指个体依据道德 规范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心 理倾向。例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 会主义、勤奋学习、严守纪律、谦虚诚实、乐于助人、艰 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等,是我们国家要求中小学生应具备的 品德。
• 一个人的品德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在家庭、 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而逐步形成 的。一个人的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 形成的,它是现实社会的关系与道德规范在人脑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