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学派供参考学习

合集下载

论乾嘉学派“求是”“求通”学术风格的史学影响

论乾嘉学派“求是”“求通”学术风格的史学影响

论乾嘉学派“求是”“求通”学术风格的史学影响曹旻【摘要】乾嘉学派是清代学术全盛时期的代表,其学术风格可以用“求是”与“求通”来概括.这种学术风格不仅在经学史上影响深远,更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乾嘉学派与史学的关系,按照历史时序可从四个方面来考察,即乾嘉学派产生之初的史学渊源、乾嘉学派与“新史学”、乾嘉学派与“新汉学”、乾嘉学派与唯物史观派.乾嘉学派“求是”与“求通”的精神始终蕴藏在史学的血脉中.【期刊名称】《理论学刊》【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6页(P158-163)【关键词】乾嘉学派;史学;求是;求通【作者】曹旻【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B249乾嘉学派作为清代学术的重要代表,一方面以考据学的突出成就闻名于世,另一方面则是在考据的基础上提炼和总结义理。

在乾嘉学派考据与义理相结合的治学过程中,形成了“求是”与“求通”的学术风格与特质。

“求是”表现为追寻圣贤原意的“实事求是”精神,“求通”则为破除学科藩篱实现学科贯通的“通”学追求。

“实事求是”作为乾嘉时期学者研究经学的准则,是针对宋儒空谈义理而提出的。

当时所谓的“实事求是”,即从事学术研究应以事实说话,寻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乾嘉学派将其作为学术研究的宗旨*陈居渊:《焦循阮元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8页。

“求通”是乾嘉学者从经学研究出发,认为学者不宜拘守汉说,而应贯通诸家,以“通”学为指归。

他们将学术视角延伸到地理、金石、天文、历算、水利、国防、机械制造等领域,并将这些学科与经学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跨学科的“通”学特质。

这样的学术特点深深地烙印在乾嘉学派的学术基因中,而除了经学史上的影响之外,乾嘉学派“求是”“求通”的学术风格亦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一、乾嘉学派的史学渊源乾嘉学派的经学背景,使其更容易与史学发生共鸣。

乾嘉学派及其对科学的影响

乾嘉学派及其对科学的影响

乾嘉学派及其对科学的影响康熙之后继位的雍正皇帝一改康熙时期的政策,除钦天监留下极少数的传教士外,其余的传教士一律被驱逐到澳门,不准进入内陆。

自此,中国闭关自守,开始了长达一百二三十年的锁国时期,几乎与外部世界断绝了联系。

这个时期正是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飞速发展的时期,而中国的知识界却陷入钻故纸堆、咀嚼文字、引经据典的状态,处于极其沉闷的学风之中。

到乾隆(公元1736—1795年)、嘉庆(公元1796—1820年)年间,这一学风至盛,故称之为乾嘉学派。

也因此,中国科学技术与世界潮流的距离越拉越大,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乾嘉学派的出现,是当时历史和政治氛围的产物。

清代雍正乾隆兴文字狱,执行寓禁于修的政策,提倡以考据的方法研究学问。

于是,一批知识分子闭门钻研古籍,抛弃了清初“经世致用”的治学方向,开创了考证学之风尚。

清政府为控制和笼络知识分子,亦组织大规模的古籍整理。

其中,有康熙年间组织编纂的大型类书和工具书《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等,乾隆期间更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

正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乾嘉学派在当时的文化和学术界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并对其后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

乾嘉学派的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金石乐律、校勘辑佚等方面,其采用的治学方法则以考据为主,注重实证。

因其推崇汉儒经注,又被称为汉学或清代古文经学,亦有以其学术风格和治学方法朴实无华,而名之为朴学的。

乾嘉学派在考证、整理古代典籍的活动中,也涉及到许多有关自然科学的典籍。

他们不但校勘、注释了已有的科技文献,而且重新辑出或发现不少散佚的科技书籍。

这些工作,对于读通难读的古籍,订正古籍流传中出现的错讹,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通过整理使其得到保存和流传,供后人研究,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这种以考据学为主的学风,虽在注疏之时亦对原有的学识有所发明,而总的来说是从古书到古书,从历史到历史,脱离生产实践,更缺乏科学实验,违背了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对科学技术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

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

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内容提要乾隆、嘉庆两朝是清代朴学昌盛的时代,这一时期词坛上出现的“浙派”也深受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

它的许多成员同时也是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们运用乾嘉学派治学的考证学方法进行词学研究,还从乾嘉学派那里借来汉学观念讨论词学的复雅、重情、协律问题。

乾嘉学派为清代词学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人力、方法和思想“资源”。

关键词乾嘉学派汉学考证词学一、乾嘉学派与乾嘉词坛乾嘉汉学作为有清一代的主流学术,是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在乾隆中期的出现为其重要标志的。

然而,它实由明末清初的实学发展而来,实学的兴起则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清初学者在批判、反思宋明理学的过程中达成一致的共识,这就是反对空谈心性,强调崇实黜虚,主张经世致用,力求恢复原始儒学朴实淳厚的学风,实学思潮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蔚然兴起。

康熙中叶以后,清王朝结束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状态,政局的稳定,国家的统一,经济的恢复,百姓生活的安定,带来的是文化的复苏和繁荣①。

在明末清初崛起的实学逐渐放弃了它对社会的批判精神,走上了朴学的考证经史的治学途径,至雍正末、乾隆初完成了由实学到朴学的过渡,乾隆中期便形成了表征有清一代之学术的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形成的同时,也正是清代词学发生蜕变的时期。

清初词坛百派回流、百家腾越的繁荣景观,在乾隆初年已趋于消退,主导词坛的是以厉鹗为首的“浙派”。

厉鹗是雍正至乾隆前期的浙派领袖,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后期生活的主要场所――扬州是乾嘉学派的重要基地之一。

当时,徽商马曰�g、马曰璐兄弟“贾而好儒”,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建设,推动了扬州地区经史之学的研究,还修筑有名闻天下的小玲珑山馆(街南书屋),为全祖望、陈撰、厉鹗、金农、姚世钰等提供最好的著述条件,著名性灵诗人袁枚有诗赞曰:“山馆玲珑水石清,邗江此处最知名。

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

”②厉鹗曾馆于马家达三十年之久,不但教授马氏子弟,也从事文史著述,还在马氏提供的优越条件下,先后撰写了《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辽史拾遗》、《东城杂记》、《湖船录》等,特别是《辽史拾遗》采摭群书达三百余种,厉鹗常自比之为裴松之《三国志注》,可见其在学术上的追求。

训诂学参考资料

训诂学参考资料

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1.郝懿行:《易说》《书况》2.刘熙:释名、孟子注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5.郭璞:尔雅注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单项选择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毛诗诂训传》□ 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编辑工作□ 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顾炎武□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段玉裁□ 《墨子间诂》属于√. 集解□ 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 《春秋左传集解》□ 《尔雅》分为√. 十九篇□ 《释名》的作者是√. 刘熙填空题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正义。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乾嘉学派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的意义

乾嘉学派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的意义

乾嘉学派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的意义高静乾嘉学派亦称乾嘉汉学,或乾嘉考据学,因其于“乾隆、嘉庆两朝”,“正达于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故以乾嘉学派名之。

由于乾嘉学派是乾嘉时期占支配地位的学术流派,又是有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学术,是以反映清代学术特点的学术思潮,因而也有人以“清学”称之。

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

其研究的对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朝规章制度的细节,但是总体特点是避免涉及与明、清有直接关系的事物。

乾嘉学派专门从事考据,把学术全部纳入考据的轨道,他们在考据和学问之间划一等号,反对宋明理学好发空论言之无物的弊病,走上从书本上寻找疑难问题进行考据的务实道路。

所以在思想发展史上,他们建树不大,在学术研究方面,却有一定的造诣和贡献。

一、乾嘉学派的治学态度与方法乾嘉学派在治学态度与方法上,既有承于前代考据学传统方法,也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小学研究方法的先进性与科学化。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小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先导作用的认识;二是古韵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三是运用古声纽研究方法;四是训诂学方法的精密与成熟。

其二,古书通例归纳法德客观化和规律化。

如:戴震校《水经注》是专书通例归纳的典型例证;专就某一书自身义例进行归纳,乾嘉时期影响较大的有惠栋《易例》、凌廷堪《礼经通释》和焦循《易学通释》等。

其三,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求证方法。

乾嘉学派提倡实事求是,反对凿空和株守。

乾嘉学者承此学风,论学立说,讲求有本之学,注重证佐,无征不信。

乾嘉学者主张治经之法,必先从读注疏入手,又主张突破其局限,求得真解。

同时,乾嘉学派奉行以经解经、以经验经的方法。

注重实践亲验与文献资料相结合也是乾嘉学派一贯奉行的治学方法,这种实践亲验的方法表现在天文、历算、地理、金石及名物之学方面尤为突出。

其四,博涉专精与综贯会通的方法。

博涉与专精相结合,综贯与会通相结合。

论历史教学中的“乾嘉学派”评价问题

论历史教学中的“乾嘉学派”评价问题
淮北 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第3卷 第 2 l 期
21 0 0年 4月 J u n lo ab i C a n u t e c e C U g o r a fHu ie ol Id s y T a h m o e e r (hl oh n oi cecs P i spyad Sca Sine) o l


对 其产 生 的 时代 背景 要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确 把 握
长期以来人们论及乾嘉学派时 , 对之加以歧
视, 批评过多 , 苛求 太甚 。究其原因 , 这是 因为人 们忽 略 了探究 学 者 的心态 和起 因 , 能 跳 出后 人 不 给他们划定的定义 和框架 , 这无疑妨害了对我国 些 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 的继 承与发 展。由于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 而要复兴古代 儒学 的宗 旨,就必须从整理 、研读儒家经典着 手。 因为每一部经典文本都有 自己的意义和解释 史, 乾嘉学派的治学范 围是以经学为中心 , 其学 术成就也较多反映在对儒家经典的整理 。 埋首于 故 纸 堆不 是 目的 ,而 是 为 了准 确 地 理解 儒家 原 典, 在学术实践中将儒家经典化为时代精神 , 以 指导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才是他们 的追求 。 这既 是考据学的 自然发展及其生命力所在 , 也是儒家 文 化 的 内在要 求 。所 以在 大兴 求 真 务 实 的今 天 , 下几种观点 : 政治高压说( 章太炎、 梁启超、 钱穆、 唐
V 【 3 N . _. 1 o2 0
Ap . r 201 0
论历史教学中的“ 乾嘉学派 ” 评价 问题
王 智 汪
(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 与社会学院 , 安徽 淮北 2 5 0 ) 3 00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二、乾嘉学派奠基人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知识渊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经史、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

他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三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

乾嘉学派语言学研究

乾嘉学派语言学研究

乾嘉学派语言学研究
乾嘉学派,又称“乾嘉之学”,是清朝前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宋明理学的反思与批判为主要特色。

乾嘉学派重视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尤其偏重于训诂、校勘、考据。

这个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继承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又吸收了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开创了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新局面。

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人。

他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深入探讨了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例如,戴震在《声类表》中对于汉语声母的分类和归纳,以及在《方言疏证》中对于各地方言的调查和分析,为汉语语音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于汉字的构造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汉字的字义和用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为汉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王念孙、王引之等人则在古文献的校勘和注释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后人研究古代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乾嘉学派的语言学研究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语言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不仅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
后人提供了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二、乾嘉学派奠基人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知识渊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经史、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

他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三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不苟
吴派代表--惠栋
惠栋(1697~1758)清代汉学家。汉学中吴派的代 表人物。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三世传经,赞为一 代佳话。早年,随其父至广东提督学政任所,父卒归里, 课徒著述,终身不仕。其学沿顾炎武,一生治经以汉儒 为宗,以昌明汉学为己任,尤精于汉代《易》学 乾嘉考据学派主要分为吴、皖两大派。吴派以惠 栋为首。他们的治学方法是信家法而尚古训,一切务在 恢复汉人的说法。主要著述尚有《后汉书补注》、《九 经古义》、《明堂大道录》、《松文钞》等。
阎若璩
• 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 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 熙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 太原人。清初著名学者,清代 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 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对经史 、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他 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 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 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 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乾嘉学派
作者: 蔡蔡 韩梦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
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 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 华而被称为朴学.这是就该学派的学术特色而言的.这一学派不仅主宰了 清代学术界一百多年的时间,而且对此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产 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存真
Soloman’s Design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企鹅:1369099781 更多作品九逸,请关注微博:/jiuyisky
四 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
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乾嘉 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 “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存真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乾嘉学术,又称“乾嘉学派”,是指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学术思潮。

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以考据、训诂、音韵等为主,强调“返璞归真”、“回到经典”,推崇“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术精神。

本文将从知识谱系的角度,对乾嘉学术进行深入剖析。

一、乾嘉学术的起源乾嘉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学术背景。

在明朝末期,经学研究逐渐兴起,学者们开始注重对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和探究。

到了清朝初期,经学研究逐渐发展成为清朝学术的主流。

然而,乾嘉学术的兴起,则是在乾隆嘉庆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为乾嘉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乾嘉学术的主要代表人物1、惠栋惠栋是乾嘉学术的先驱,他推崇汉代经学,主张“惟汉人说经,去古未远”,强调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应该以汉代经学为基础。

他的代表著作有《易经注》、《诗经注》、《礼记注》等。

2、戴震戴震是乾嘉学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以“求真”为核心,强调“以文字考据为基础,以训诂为手段,以理解古人为目的”。

他的代表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

三、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据学:考据学是乾嘉学术的基础,主要研究古代经典的版本、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问题。

考据学的目标是通过对于古代经典文本的详细研究,探究古代文化的原貌。

2、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学科。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词语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思想。

3、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主要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符号学维度。

4、音韵学:音韵学是研究古代音韵的学科,主要研究音韵的演变和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音韵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音乐性维度。

5、哲学:乾嘉学术中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和探究,以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深化。

这些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和理解。

乾嘉学派具体是做什么的

乾嘉学派具体是做什么的

乾嘉学派具体是做什么的乾嘉学派具体是做什么的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我国学术史上出现一股以注疏、辑佚、辨析和考证历代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清理传统文化运动,史称乾嘉考据学,又名乾嘉朴学、乾嘉汉学。

这种治学风气在当时风靡全国,臻于极盛。

梁启超曾形容说:“乾嘉间之考证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虽以素崇宋学之清室帝王,尚且从风而靡,其他更不必说了。

所以稍为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几句考证的内行话。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乾嘉考据学在清代各个学术领域都产生出众多的学者,形成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即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的学者虽然在治学范围和治学风格上各有差异,但在学术宗旨上都一致继承汉代河间献王刘德对待历史文献“实事求是”的传统,把这个口号作为自己高悬的旗帜。

钱大昕表示“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共白”(《廿二史考异·序》);王鸣盛宣称“以校订之役,穿穴故纸堆中,实事求是”(《十七史商榷·序》);汪中声称“为考古之学,惟实事求是,不尚墨守”(《述学·与巡抚毕侍郎书》);阮元阐明治学宗旨是“推明古训,实事求是”《揅经室集·自序》。

可见“实事求是”观念并非乾嘉学派的个别学者所有,而是绝大多数学者的普遍共识。

乾嘉学人不仅按照这个原则研治古代经史,而且用它来评骘古今学者的学术成就。

如钱大昕一方面指出宋人沈括、吴曾、洪迈、程大昌、孙奕、王应麟诸人“穿穴经史,实事求是”(《潜研堂文集·严久能娱亲雅言序》);另一方面称赞时人戴震治学“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潜研堂文集·戴先生震传》),汪辉祖考史“自摅新得,实事求是”(《元史本证·序》)。

洪亮吉赞誉邵晋涵治学“尤能推求本原,实事求是”(《卷施阁文甲集·邵学士家传》)。

阮元评价钱大昕“持论必执其中,实事必求其是”(《十驾斋养新录·序》)。

乾嘉学派的成因及其评价

乾嘉学派的成因及其评价

乾嘉学派的成因及其评价
王琼
【期刊名称】《图书馆学研究》
【年(卷),期】1999()4
【摘要】本文对乾嘉学派的特点、产生的条件及其发展过程进行了论述,以期对乾嘉学派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正确的评价。

【总页数】3页(P82-84)
【关键词】乾嘉学派;考据学;产生;评价
【作者】王琼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1
【相关文献】
1.论历史教学中的"乾嘉学派"评价问题 [J], 王智汪
2.乾嘉学术与乾嘉学派 [J], 陈祖武
3.书讯:《乾嘉学术编年》和《乾嘉学派研究》(陈祖武),150万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J],
4.评价乾嘉学派应消除历史成见 [J], 王俊义
5.关于乾嘉学派的评价(综述) [J], 尤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么是“乾嘉学派”?“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什么是“乾嘉学派”?“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什么是“乾嘉学派”?“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一·何为“乾嘉”“乾嘉学派”,又称'乾嘉之学',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进行考据为主要治学内容。

由于该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故得名“乾嘉学派”。

因“乾嘉学派”采用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

又因“乾嘉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又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二·起兴衰败明朝灭亡后,清兵入关。

每个人都在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中思索着,特别是才思敏捷的士大夫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

他们认识到空谈理学误国之甚,遂讲求经世致用之学,试图从文献中寻求救国方针。

他们在考据文献的同时,特别重视实物资料,收集整理传世文物。

于是,以考据学为治学内容的“乾嘉学派”萌芽伊始。

顾炎武像康雍乾时期,清朝的统治获得了相对的稳定。

但统治者为压制“异端学说”,屡次禁毁书籍,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采取高压政策、严加防范。

当时的文人学士不仅不敢抒发己见,议论时政,即使是诗文奏章中有一言一名的疏失,也有遭致杀身灭族惨祸的危险。

因此,士大夫学者为了避祸而潜心朴学,把时间和精力用于整理和研究古代典籍,寻章摘句、逃避现实。

清嘉庆朝以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对于思想学术等的高压统治则不得不放缓,之后的学者于是放弃了只致经典不问世事的姿态,“乾嘉学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虽然“乾嘉学派”有一定的压抑新思维和脱离社会的缺点,但是由于百余年间一大批饱学之士刻苦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研究、总结、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名人流派“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

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辟清代考学先河之人。

清初之学,以博大为其特色。

顾炎武关注社会现实,反对理学,进而主张以经学去取代理学,目的就在于'经世致用'。

乾嘉学派义例

乾嘉学派义例

乾嘉学派义例乾嘉时期,训诂考订以求其实的治学方法和学风开始在学术界占主导地位,后世学者将此时期的主流学术称为乾嘉考据学。

乾嘉考据学兴起之时,学者为开风气而高标“汉学”旗帜,以恢复汉代经学为标榜,故乾嘉考据学又称“汉学”。

从治学表现上看,其学以“无证不信”为信条,重视广泛寻求文献证据以释疑解义,朴实无华,故又称为“朴学”。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考实”的学术传统。

随着史学的发展及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考实"成了评价史学优劣的重要标准。

即使在宋代心性思辨发达的时代,金石考古也渐露端倪,而且考异、辨伪亦渐成风气。

明末清初以来,在批判理学空疏学风过程中,逐渐形成以经世致用为帜志的实学思潮,强调学术“考实”则是这一思潮中的应有之义。

清初顾炎武主张以经学取代理学,认为“经学自有源流,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而后及于近儒之所著,然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旨。

如论字必本于《说文》,未有据隶楷而论古文者也"。

还说明了经学考据的具体路径,即"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清康熙年间,阎若豫著成《古文尚书疏证》,对于《古文尚书》的罅漏和矛盾一一发掘,引经据典,广搜博采,条列128条证据,证明其为伪书。

胡渭著成《易图明辨》,旁征博引,辨析疑似,揭露宋代以来以图解《易》是混淆学术系统的虚构妄说,将《易》归之于伏、文、周、孔,将所谓“河图”、“洛书”的“先天”之说归之于五代以来陈抟、邵雍、刘牧,主张《易》与“河图洛书”分道扬镳,“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力图恢复《周易》之本来面目。

阎、胡二人及其著述成为乾嘉考据学的先导,为后来的经史考据提供了示范。

随着清朝对全国统治的确立,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的逐步安定,出现了所谓"康乾盛世"。

统治者出于满汉民族界划意识,以及巩固统治秩序的需要,开始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以软硬两种手段对付坚持遗民立场或者是他们认为可能威胁统治秩序的汉族士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二、乾嘉学派奠基人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知识渊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经史、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

他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三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

因惠栋是江苏元和(即吴县)人,其门徒和追随者大多为苏南人,因此被称为吴派。

(2)皖派以戴震为首,因戴震是安徽休宁人,其门徒或为安徽人,或师承其学说,因此被称为皖派。

(3)扬州学派是乾嘉之际吴、皖两派之后出现的朴学派别,因其主要成员都系扬州籍人而得名。

扬州学派对“皖派”和“吴派”的特点都有所发展。

主张会通,反对墨守,对诸子学等领域有开拓性研究。

其代表人物有王念孙、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凌曙。

(一)吴派的朴学研究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表现在史籍整理、文献考定方面。

吴派治学,一尊汉经,这是它的学术宗旨。

由于对汉儒的尊信和固守,使吴派研究经史的方法主要是从古文字入手,重视声韵训诂,以求其意义。

概括起来,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易》学研究,《尚书》学研究,考史研究吴派的学风是博而尊闻,述而不作。

他们在史籍整理、文献考定方面卓有成就,而在思想界影响甚微。

汉学中吴派的代表人物。

惠栋(1697~1758)清代汉学家。

其学沿顾炎武,一生治经以汉儒为宗,以昌明汉学为己任,尤精于汉代《易》学乾嘉考据学派主要分为吴、皖两大派。

吴派以惠栋为首。

他们的治学方法是信家法而尚古训,一切务在恢复汉人的说法。

主要著述尚有《后汉书补注》、《九经古义》、《明堂大道录》、《松文钞》等。

(二)皖派的朴学研究皖派不像吴派那样偏执,他们尊汉而不迷信,学贵自得之见,比较注重思想性。

因此他们学术研究不限于整理考订,在思想界也有一定影响。

皖派则重视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中名物制度的考证。

此派的特点是从音韵、小学(即文字学)入手,通过文字、音韵来判断和了解古书的内容和涵义,即以语言文字学为治经的途径。

他们在文字、音韵等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此外,皖派也颇重视思想和理论,如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就是例证。

戴震的学生很多,以段玉裁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最为有名。

皖派代表,戴震(1724—1777),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

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他在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用一半以上的篇幅,综述“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分“经学、小学及音韵学”,“校注古籍、辑佚书、辨伪书”,“史学、方志学、地理及谱牒学”,“历算学及其它科学、乐曲学”等四部分,详细具体地总结了清代学者在整理古籍方面的成绩和贡献。

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特点在于继承吴、皖两派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由专精进而发展为会通,并克服了吴、皖两派的固守和偏颇,达到创新和兼容。

1,继承和发展吴、皖两派的纯朴学研究由于扬州学派在学术思想上主要渊源于皖派的戴震,所以他们的经学研究也遵循首从古文字入手,侧重音声训诂,以求经书意义的原则。

2,反对墨守,主张会通扬州学派深感吴、皖两派朴学家们自身的的褊狭墨守和固执门户之见,他们主张在字词考证的基础上,贯通全经,寻其大义,同时参核百家之说,互相印证,3,重视对传统数学研究乾嘉时期,扬州学派中会通中西数学者人材辈出。

焦循、焦廷琥父子和阮元、李锐、黄承吉都精于中西数学。

扬州学者的数学研究领域包括算术、几何、三角、数学史、微机分等方面。

四乾嘉学派时期的学术成就1、集历代特别是明末清初考据之大成,把中国古代考据学推向高峰,形成独具特点的考据学派。

清代乾嘉学派,以“郑学”为旗帜,以“汉学”相标榜。

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颇重字句训诂与名物考证。

而且,注史之风甚炽,如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均开史学考据之风。

至宋代,晁公武、陈振孙之考订图书阳修、赵明诚考录金石,郑樵、王应麟考证文献,朱熹在校勘古籍,辨订群书方面有显著成就。

明代杨慎开启明代考据风,梅鷟、胡应麟考辨伪书,焦竑、陈第研究文字、考订古音,方以智考订方言俗语和官制。

清初顾炎武强调以重考察、求实证的朴实学风,研究经学、文字音韵学和历史地理学。

康熙时期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四书释地》;胡渭著《易图明辨》、《禹贡锥旨》;毛奇龄著《四书改错》;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姚际恒著《古今伪书考》,又有王锡阐、梅文鼎等关于天文历算之作。

他们都专力于考据并分别在训诂经书、考释历史地理、考辨文献和天文历算方面做出成绩,成为乾嘉学派的直接先驱。

乾嘉学派正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历代特别是清初学者的考据成果与考据方法的基础上,把考据学发展为独立的学派。

2、对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使丰富的文化遗产赖以保存,并为后人阅读、利用和整理提供了方便,奠定了基础。

以考据为特长的乾嘉学派,在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训诂笺释、版本鉴定、文字校勘、辨伪辑佚等方法和手段,对两千多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认真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和成绩,涌现了更多的学者和著述。

在经学、小学、历史、地理、金石、考古,以及工具书、丛书、类书的研究和编纂方面,都留下可资借鉴的宝贵成果3.乾嘉学派中有许多严肃的学者,在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上,严谨踏实,一丝不苟,而且还开近代实证学风之先河。

五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对后世的影响朴学考据方法的特点,梁启超曾概括为十个方面:1,凡立一义,必凭证据。

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

2,选择证据,以古为尚,以汉、唐证据难宋、明,不以宋、明证据难汉、唐。

据汉、魏可以难唐,据汉可以难魏、晋,据先秦、西汉可以难东汉。

以经证经,可以难一切传记3,孤证不为定说。

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4,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得。

5,最喜罗列事项之同类者,为比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则6,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

7,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

受之者从不以为忤。

8,辩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有盛气凌人,或支离牵涉或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

9,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

10,文体贵朴实简洁,最忌“言有枝叶”。

六乾嘉学派的历史局限从总体上看,其治学宗旨和治学内容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封建文化,这就注定了其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

它的治学宗旨和特点,决定其治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其他封建文化典籍,它研究考证的问题,几乎全是书本上的问题,缺乏新鲜的、现实的实际内容,确有脱离实际的倾向。

具体表现为:其一,脱离现实,埋头于故纸堆中,为考据而考据;其二,厚古薄今,信而好古,唯古是信,唯古是从;由于乾嘉学派的治学内容是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其治学方法是以考据为特点,一些乾嘉学者认为儒家典籍越古越真,越符合经书的本来面目。

甚至认为对儒家典籍的注疏,也是唐胜于宋,汉必胜于唐。

其三,将考据与学术划等号,出现思想界的空洞沉寂而学术研究方面成绩斐然的畸形现象;其四,党同伐异、壁垒森严的门户之见。

乾嘉学派,公开打出汉学的旗帜后,以恢复汉学为己任,而排斥宋学。

在清代坚持宋学立场的,也不屑与汉学家为伍。

在汉、宋两派的对立斗争中,无论是汉学和宋学,都有很深的门户之见。

其五,支离繁琐,解释一字,洋洋万言,只能对个别问题进行阐释、说明,而对重大事变难以全面、准确的进行认识和判断,“只见树本,不见森林”。

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