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屈原故事大全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篇1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事迹,是为纪念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的。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
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他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
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
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
南朝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
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丝的。
”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据说就是这一缘故。
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篇2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屈原的故事(共7篇)
屈原的故事(共7篇)屈原的故事(一): 有关屈原的故事概括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23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屈原的故事】屈原的故事(二): 关于屈原的故事的作文急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舟.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首诗描写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从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节的风俗.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这本书当中得知,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德清,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据说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们还会佩带着香袋,姑娘们以这五彩缤纷的香袋做饰物,既香味袅袅,又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来了不少小伙们留连的目光.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的故事(三): 屈原的故事读后感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及政治家,我很敬佩他.屈原十岁就成了小神童.有段时间,他的家乡经常遭受秦兵的骚扰,他组织队伍,把他们打的落荒而逃.后来,屈原得到了楚怀王赏识,做了高官.为了祖国的将来,他改制法,与他国联盟,终于,楚国强盛了.但是,屈原遭小人诬陷,流放偏远地区.他十分悲愤,痛惜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章》等作品.公元前278年,秦国消灭了楚国,屈原悲痛万分,写下《怀江》后投江自尽.我为屈原感到惋惜,虽然胸怀大志,但是机遇甚少.他爱国忧民,但老天弄人,有了用武之地,却又似梦一场.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金子被永远埋在地下,再无发光之时.我敬佩他那颗爱国之心.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了国家能富强,他呕心沥血;为了人民能幸福生活,他绞尽脑汁.他的文采也令人惊叹,以诗抒情,以诗来表达自己坚持正义,遭受打击,信念绝不动摇的坚定决心.而我们呢现在的人,哪个不是好吃懒做哪个能完全做到不爱钱爱利学生们也一样,胸无大志.怪不得有人曾说过:现在的我们没有进化,反而退化了.我们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爱心,有激情,有梦想.这样,我们人类文明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让我们竭尽全力的去努力,去创造那个顶峰吧!屈原的故事(四): 屈原的爱国故事,用20 字来概括不忍看到楚国被吞并的未来,跳河自尽屈原的故事(五): 关于史记屈原的故事;的读后感800字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记载屈原生平最早最完整的文献.这篇传记对屈原一生事迹的描述,歌颂了屈原热爱祖国,不同流合污,至死不屈的高尚品质,也赞扬了屈原在文学上的成就.他“博文志强,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曾经楚怀王的信任,24岁任次于宰相的官职:“左徒”,在朝廷内,国事,起草法令.宣布法令.接待外交宾客,他主张改革内政,任用贤才,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小人离间,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诽谤,不但疏远了屈原,而且转而亲秦,使屈原的联齐政策终告失败,光明正大,正直无私的屈原,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怀着满腔义愤,写出了《离骚》这部着作,他的志向高洁,文中多用芳草比喻,他的正直,能出淤泥而不染.最后,他作了一篇《怀沙赋》,怀中抱石,投汨罗江自杀,屈原的自杀,他对楚国热爱,他洁身自好的志趣,也他对楚国朝廷抗议到底.我为屈原感到惋惜,虽然胸怀大志,但是机遇甚少.他爱国忧民,但老天弄人,有了用武之地,却又似梦一场.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金子被永远埋在地下,再无发光之时.我敬佩他那颗爱国之心.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了国家能富强,他呕心沥血;为了人民能幸福生活,他绞尽脑汁.他的文采也令人惊叹,以诗抒情,以诗来表达自己坚持正义,遭受打击,信念绝不动摇的坚定决心.而我们呢现在的人,哪个不是好吃懒做哪个能完全做到不爱钱爱利学生们也一样,胸无大志.怪不得有人曾说过:现在的我们没有进化,反而退化了.我们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爱心,有激情,有梦想.这样,我们人类文明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让我们竭尽全力的去努力,去创造那个顶峰吧!屈原的故事(六): 屈原投江的故事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国贵族,年轻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忌.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屈原的故事】屈原的故事(七): 跪求屈原跳江前后的故事情节文言文的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音披,散发于身后装)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端午节屈原的故事关于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
然而,由于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中,屈原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听到这一消息后心如刀割,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
在无尽的苦闷中,他抱石投进汨罗江。
当地人民对他的爱国情怀深感钦佩,纷纷划船前来捞救。
人们还自发地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入江中喂饱江中的鱼虫虾蟹水虫,使其不再咬食屈原的身体。
人们还倒入雄黄酒,希望能药晕蛟龙水兽,使其不再伤害屈原。
更有人倒入树叶包裹饭食的饭团,外用彩丝缠住饭团,这便是现在我们所见的粽子的雏形。
这便是现在我们所见的划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的风俗的由来。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壮丽的诗歌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每年的五月初五,民间便有了划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的风俗,这些习俗不仅是对屈原的悼念,也是对楚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端午节和屈原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和屈原的传说故事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和爱国者,他活跃在春秋时期。
关于屈原和端午节,有以下传说故事:
传说屈原是楚国重臣,他因为主张抗秦而受到楚王的信任和重用。
然而,由于屈原的才华和功绩,他逐渐引起了其他官员的嫉妒和排挤。
最终,屈原被流放到边远的地方。
在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
据说,他曾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屈原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对民生的关注。
后来,屈原听说楚国形势危急,他决定回到郢都。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未能回到楚国,反而被流放到更加偏远的地方。
在绝望和悲愤之下,屈原选择了投江自尽。
据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的百姓为了防止鱼吃他的尸体,纷纷向江中投掷粽子。
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此外,还有传说认为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有关。
据说,屈原的弟子们为了纪念他,每年在端午节时向江中投掷粽子,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总之,端午节和屈原的传说故事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节日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更是表达了对爱国、忠诚、勇敢等品质的崇敬和推崇。
五月五日屈原的故事
五月五日屈原的故事1. 屈原的传奇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政治家。
他生于公元前343年,卒于公元前278年,享年65岁。
屈原年轻时曾任楚怀王的贵族,后来因与楚庄王不和而放逐。
据说,他曾在庐山举行了一次著名的“离骚诗会”,惊艳四座,深得楚怀王的赏识。
他还创作了一部长篇叙事诗《离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2. 屈原与龙舟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月五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叫做“端午节”或“龙舟节”。
据说,这个节日源于屈原。
据传,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是屈原的忌日,那时,他刚刚自刎而死。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这一天会挂艾叶和菖蒲,以驱邪避疫。
夜晚会点五色七节灯,放烟火,供奉祖先。
3. 屈原与溺水据说,屈原在自刎之前曾去过一次汨罗江,不幸落水而溺亡。
为了防止饥饿的鱼虾咬食了他的遗体,人们纷纷下河驱赶鱼虾,让屈原的遗体得以安然入土。
由于这个故事的传承,今天人们在端午节这天会举行龙舟比赛,仿佛是在模拟救援屈原的情景。
参赛的队伍要穿上彩色的衣服,坐在精美的龙舟上,用力划桨,以迎接这一特殊的节日。
4. 河神鱼王除了屈原的传说之外,还有一个与河有关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只鱼的故事,这只鱼叫做“河神鱼王”。
据说,在古代中国,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神仙,他叫做“吕洞宾”。
他喜欢到处游历,体验人间百态。
有一天,他来到了一条大河,看到了一个大鱼。
这个鱼的头上有一个非常华丽的鱼冠,看上去非常威武有力。
5. 屈原的教训屈原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但他的人生却并不顺利,经常遭遇困境和逆境。
他的离开也很令人惋惜,自刎而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生。
这个故事是一个有关毅力和勇气的故事,让我们深深地缅怀这位文学巨匠。
同时,这个故事也给我们教训:不管遭遇怎样的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可以从故事中汲取力量,继续追寻我们的梦想。
屈原和端午节的简短故事
屈原和端午节的简短故事篇一: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而他与端午节的故事也是一个传统而感人的故事。
据传说,屈原是楚国的贤臣,他为国家尽了心力,但却遭到了嫉妒和陷害。
最后,他被贬谪到湘江流域。
在那里,他感受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心生思乡之情,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
然而,屈原的死因却与端午节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传,他在湘江上投江自尽,以示对国家的忠诚与无奈。
当地的渔民听说了屈原的死讯后,纷纷划船出去救援他,但已经来不及了。
为了防止鱼儿吃掉他的尸体,渔民们纷纷划船在江中敲击鼓乐,同时还在江中撒下了米饭和菖蒲等物品,以驱散恶鬼。
这就是后来发展成为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正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也成为了中国人民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对他的忠诚。
端午节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和爱国精神。
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此外,端午节还有驱邪、驱瘟疫的意义,人们会在门口挂上艾草和菖蒲,以驱散瘟疫之气。
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让我们铭记了一个为国家付出一切的伟大人物,并通过这个节日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共同庆祝团圆和爱国精神,祈福家人平安健康,希望国家繁荣昌盛。
篇二: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政治见解。
据说,在楚国时,屈原曾担任过楚怀王的重要官职。
他一直秉持着忠诚和爱国的信念,致力于为楚国的繁荣和稳定而努力。
但是,由于一些阴谋和政治斗争,屈原最终被楚国的权臣所排挤,被迫离开了宫廷。
屈原离开宫廷后,他沉浸在自己的思考和创作之中。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楚怀王和楚国的深深思念,同时也写下了许多关于爱国和忠诚的作品。
然而,他对楚国未来的担忧也越来越深。
他认为自己无法再为楚国做出更多的贡献,于是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楚国的忠诚。
屈原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说,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的,那么屈原与端午节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他是楚国的宰相,深受百姓爱戴。
然而,由于受到了奸臣的排挤和陷害,屈原被迫离开了楚国,流亡到了汨罗江畔的君山。
在那里,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爱。
据说,当时楚国的国君是个暴君,他对百姓残暴无道,国家陷入了危机之中。
屈原非常担心国家的命运,他在君山上日夜祈祷,希望国家能够早日恢复安宁。
他还写下了《离骚》、《天问》等诗篇,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怀。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楚国的国君并没有因此而悔过改过,反而更加狂暴。
最终,楚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屈原心如刀绞,他深知国家的危难,却无能为力。
在这种情况下,屈原感到了深深的绝望和无奈。
最终,他选择了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投身汨罗江,以身殉国。
据说,当屈原投江自尽的时候,许多百姓都乘船到江中去救他,但都未能找到他的尸体。
于是,人们纷纷投下粽子、鸡蛋等食物,以免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啃食。
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后来人们就在每年的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活动,以此来纪念屈原的丰功伟绩和爱国情怀。
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更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每逢端午佳节,人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以此来纪念屈原,感恩祖先,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节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升华。
总的来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爱国情怀,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的故事密不可分,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怀着对屈原的敬仰之情,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愿我们能够铭记历史,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端午节的意义永远传承下去。
端午节屈原故事传说
端午节屈原故事传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源于战国时期的屈原故事。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不断奋斗。
然而,后来他所求的国家大一统和人民的福祉却被当时的君主所遗弃,使他感到失落和绝望,最终选择了投江自杀,情志落泪的壮举,也成为了端午节传说故事的源头。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食用粽子、赛龙舟、游戏等,同时也会追忆屈原的故事。
以下是关于屈原的传说故事:传说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长期为百姓服务,推动政治变革,想让国家更加强盛,但受到了其它官员的排挤。
后来,齐国侵略楚国,屈原带着他的精神扛起了楚国的重设,终于击败了入侵者。
他的功绩让楚国的人民和君主都对他心存敬意,但是当时的国君却被一些奸臣所迷惑,流言蜚语,诬告屈原意图篡位,导致屈原落马,被流放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畔。
流放之后,屈原在岳阳楼逢清明,独望洞庭之时,情不自禁,悲愤合而为慨,遂作下了长诗《离骚》。
《离骚》描述他的故乡巴蜀的繁华和自己的坎坷经历,以及对祖国的痴爱和不屈的精神。
这首诗至今仍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珍品。
可是,楚国刁民的阴谋却并没有停止。
当屈原接到传信,召回回国时,却发现再也不能回到那个曾经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故乡。
国君一改前言,违背以往让屈原成为楚国领袖的决心,将他囚禁了起来,使得屈原不得不选择用自己的身体来抗争。
楚国百姓为了救屈原而纷纷来到岳阳楼下,轻舟竞渡州洛之间,抢救不及之年轻英才,但屈原最终还是自杀身亡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楚国人民都流下了悲哀的泪水,而湖上的渔民们,则纷纷下手打捞屈原的遗体,烧香悼念。
他们祷告道,愿为他献上月饼、船、鱼、米等物,以戏水借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崇敬。
渐渐地,渔民们开始将丝质或竹叶编制的菱形糕点,套上一根细线,制成菖蒲、玉兰或莲花状,以色卡香,作为纪念屈原的特别食品,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吃的粽子了。
而人们在屈原去世那一天开始,就开始赛龙舟,以纪念他的英勇慷慨。
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也是端午节的创始人。
屈原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诸侯割据的时代,屈原时任楚国的大夫,他对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生活十分关心。
据传说,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被秦国俘虏,并被流放到汨罗江边。
他在流放途中,满怀忧国忧民之情,最终投江自尽。
当地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涌到汨罗江边,为屈原打捞遗体,甚至还出现了众人争相投江救人的感人场面。
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人们决定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传统习俗。
据说,这些活动有助于驱除邪灵,保佑人们健康长寿。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成为了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
今天,端午节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遗产,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端午节关于屈原的小故事
端午节关于屈原的小故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被誉为“诗人节”。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人物,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关于屈原的小故事”。
屈原,字子仪,是中国诗人、政治家和爱国战士的代表,他被后人誉为“中国文化圣人”。
据传说,屈原出生在楚国贵族家庭,年轻时就体现出了他的才华和聪明才智。
他不仅精通诗歌、音乐、礼仪、政治,还对军事战略和国际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
因此,他成为楚国官员,担任了很多重要的职务。
然而,由于屈原总是为了支持百姓和抵制外来势力而与其他官员发生冲突,他最终被流放到了荆襄,却又因为对国家的忠诚而不愿归降敌方。
据传说,在沉思自省的过程中,屈原意识到自己只有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念。
因此,他开始钻研楚国的历史、文化和庶民的生活,继而创作了大量讴歌楚国和民族精神的诗词。
然而,一天,突发的政治事件令他痛心地意识到,自己的故乡楚国已经沦为了战乱和外来势力的奴隶,自己的祖国和百姓正处于危险之中。
在绝望和无助的情况下,屈原写下了一篇名为《离骚》的文学作品,在其中洋溢着对祖国的爱和对民族自尊和自豪感的培育。
尽管《离骚》是一篇以哀悼为主的作品,但屈原的真挚感情和思想却主导了整篇文章,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
屈原虽然身死荆襄,但他的诗歌和思想逐渐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世文学的典范,他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等被称为“楚辞”,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
端午节正是纪念屈原殉难的节日,端午节的来历源于古代楚国的一项传统。
据传言,当年楚国人为了纪念屈原,把米粉包成龙形的粽子,投入江中,以表示对屈原精神的纪念和悼念。
龙形的粽子象征着屈原,米粉象征着人民的疾苦和困难,投入江中则是为了表示希望人民能够摆脱苦难,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这个传统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
总之,屈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位巨大的人物,他的精神和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全部概括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全部概括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
它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字子南,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杰出人物。
他是楚国的宰相,为人正直、忠诚,并且饱读诗书、博览群书,被誉为国士无双。
但是,由于自己的忠诚与聪明,屈原和楚怀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最终,这位伟大的政治家被流放到了另一个地方。
据说,在被流放期间,屈原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和国家,因此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歌以表达自己的哀思和忧愁。
他的诗歌传承至今,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
流放三年后的端午节,屈原感到非常孤独和沮丧,于是他决定抱石投汨罗江。
当地的百姓得知后,纷纷划船捞救,但是却没有找到他的尸体。
这时候,百姓们听说屈原死后鱼虾跳跃、翻腾不止,于是就开始将米饭、糯米粉捏成小巧的粽子,扔进江里,希望能够让鱼虾们吃得饱饱的,也让屈原的亡灵得以安息。
这样的传统流传至今,谱写了端午节的故事。
现代的端午节也成为了一种民俗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贴艾叶、挂菖蒲等,以纪念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总的来说,端午节以屈原的故事为核心,流传至今已经超过2000年,并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个传统节日。
通过
纪念屈原这个伟人,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文化传承和节日文化的辉煌。
关于端午节屈原的传说故事
关于端午节屈原的传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定的。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和爱国者。
他生于战国时期,是楚国的贵族,担任过楚国的宰相。
他的诗作以高度的艺术性和愤怒的爱国主义而著称。
据传说,屈原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奔波,但是他所受到的待遇却很不公正。
在精益求精的他心中,感到依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让国家和人民更好,屈原经常给各位国君献计献策,希望能够使监狱清明,让百姓富庶,让国家和人民平安。
但是献上去的建议,并没有得到他们的重视。
不久,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打算攻打楚国,楚国危在旦夕。
屈原感到非常痛心,他毅然决定离开楚国,以此换取国家平安。
他写下了一首《离骚》诗,表达了他的忧愤和不满。
屈原的离开,让楚国陷入了一片悲痛和失落中。
离开楚国后,屈原开始一边行走一边吟读诗歌。
他游览了很多地方,看到了许多山川和水草,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魅力,在这种积淀下,他写下了《天问》、《九歌》、《九章》等名篇。
在屈原的政治观念和情感呼唤中,他的诗句以向上飞扬之势,在法正诗文之间,润泽着民众的情感。
屈原的游历之旅一直持续了数年,直到有一天,他来到了汨罗江畔。
那时夏天正好是端午节,屈原看到了汨罗江中许多人撑起了小舟去救浣纱姑娘,但是这里发生了一件让屈原更加惋惜悲凉的事情:屈原发现汨罗江中有许多鱼在死亡,原来是汨罗江的水被敌国的军队破坏了,水混浊难以饮用,鱼类生态遭到损害,屈原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他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美好的未来。
于是,在端午节这天,屈原以在汨罗江投身而死,他的躯体成为万千鱼类豪放自在的落脚之地,而鱼群则向江岸礼拜三鞠躬送别。
屈原的离去,让人们深深感到追悔莫及,他们深深怀念他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政治品质,人们以粽子、雄黄酒等方式纪念屈原。
总的来说,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而设定的,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等。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
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端午节的含义含义一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含义二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其他含义1、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传说(一览)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传说(一览)整理端午节屈原的故事传奇(最新一览)端午节的由来众说纷纭,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还有纪念孝女曹娥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屈原的故事传奇,假如喜爱请保藏共享!端午节屈原的故事传奇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协商国事,参加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见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加。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渐渐被楚怀王疏远。
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头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忱。
后来曾经被召返。
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除屈原。
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无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奇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渐渐形成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宏大的爱国诗人。
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始终到今日,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始终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缘由是: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的怀抱大石头投汨罗江。
为了不使鱼损伤屈原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你,投江祭祀,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用艾叶,苇叶或荷叶包粽子呢?由于在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件东西。
关于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关于屈原的一些故事: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他主张改革政治,推行“美政”政策,主张联合其他国家以抵抗秦国。
但他的改革政策遭到了贵族官僚的反对,最终被贬到沅江流域。
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表达了他对国家、人民和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
《离骚》描述了屈原追求理想、遭遇困苦、忠于国家、不屈不挠的精神。
后来,秦国攻打楚国,楚国面临灭亡的危机。
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劫难,感到十分悲痛,但他的美政政策仍然没有得到楚王的采纳。
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得知秦国已经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他深感绝望和无助。
他来到汨罗江边,投江自尽,以表达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人们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后,纷纷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并投下粽子等食物,以防止鱼虾咬食屈原的遗体。
这个习俗流传至今,每年端午节,人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以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屈原的故事1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尸身。
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龙虾蟹吃,人们纷纷往江里扔饭团、倒雄黄酒。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纪念屈原说在所有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谭绍兵学者对这一说法进行了一系列论证。
黄榴丹也认为虽说法众多,但纪念屈原说仍占主流地位。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2屈原,千百年来,人们用包粽子,赛龙舟,等各种各样方法来纪念他。
可是,我却并不觉得他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完美,可以说,我对他很不满意。
人们,正是因为他才学,他许多对国家有益意见而纪念他,可我,却不能忘记他一个致命缺点。
当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郁郁寡欢,才去跳江,使得他郁郁而终。
虽说,他是为自己抱憾,为自己才华无人应答而自尽,但是,我想问一句,他这种行为正确吗?“跳江”,这是一种正确反抗方法吗?纵使他一心为国,才华横溢,可唯一缺陷便是--他懦怯!也许你会说,既然他那么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大胆地提出了那么多建议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说他无胆量?可是,懦怯,不在于他对于国家兴旺勇敢,而在于他对于种种打击后放弃。
跳江代表着他对一切都放弃了,自己理想,抱负已抛入九霄云外,他面对这个世界,只有逃避,那么,他头脑、才华、忠诚,又有何用?他这一举动,真是让人失望无比,一个人,如果对待事情只有绝望,没有任何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伟业?跌倒1次要从第2次爬来,跌倒2次要从第3次爬起来……跌倒100次要从101次爬起来。
屈原虽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终没能坚持下来,他没有坚信着自己总有一天不会再“跌倒”,会如山一般屹立,他干脆不再“爬起”了,就是这样,他失败了。
仅仅留下了那样一篇《离骚》,绝唱千古,书写着他一生遗憾。
虽然人们一直赞扬着他,但是,我赞扬他忠心为国,也鄙夷他放弃懦怯。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3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
端午节故事屈原
端午节故事屈原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端阳节、重五节等。
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和诗人,他在为楚国的前途担忧时,因奸臣所害而被流放到汨罗江。
当地的百姓在江上投下粽子以供屈原食用,并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端午节。
在中国历史上,端午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为广为人知的是“屈原投江”的故事。
相传,屈原在流放途中,听到百姓在江上寻找他的遗体,感到非常悲伤。
他担心百姓会因为失去屈原而伤心过度,便决定投江自尽。
当地的百姓得知后,赶紧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最终将屈原的遗体捞回,并葬于汨罗江边。
后来,在屈原逝世的纪念日上,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汨罗江边举行投粽子的仪式。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还要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以示对屈原的哀悼和缅怀。
除了“屈原投江”的故事,端午节还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例如“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叶”、“饮雄黄酒”等。
这些传说和故事,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拓展:除了传说和故事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实际的习俗,例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悼念屈原。
粽子是一种圆形的饭团,通常包裹着甜馅或咸馅。
甜馅通常是用糯米、红枣、豆沙等制成,咸馅则通常是用糯米、猪肉、咸蛋黄等制成。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赛龙舟是一种集体竞技活动,人们在江上划船,竞争速度和技巧,以此来纪念屈原。
赛龙舟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人们在这一天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以示对屈原的哀悼和缅怀。
挂艾叶和饮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挂艾叶是一种传统习俗,人们在这一天挂艾叶,用艾叶水煮水来洗澡,以祛病除邪。
饮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在这一天饮用雄黄酒,以驱除蚊虫和野兽。
屈原端午节的故事书
屈原端午节的故事书《屈原端午节的故事书》一、《屈原的爱国情怀》说起端午节,咱们就不能不提屈原。
屈原啊,那可是个大忠臣!他一心一意为了自己的国家楚国。
当时的楚国,奸臣当道,楚怀王又听不进屈原的忠言。
可屈原呢,一点儿也不退缩,还是不停地给楚怀王出主意,想让楚国变得更强大。
比如说,有一次秦国想骗楚怀王去秦国,屈原知道那是个阴谋,就拼命劝楚怀王别去。
但楚怀王不听啊,结果一去就被秦国扣下了,死在了秦国。
屈原心里那个难受啊,他觉得自己没能保护好国家和君主。
眼看着楚国一天天衰落,他的心都碎了。
屈原悲愤交加,跳进了汨罗江。
咱们过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爱国的大诗人屈原。
二、《屈原与端午节的渊源》每年一到农历五月初五,咱们就热热闹闹地过端午节。
这端午节啊,和屈原有着深深的渊源。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为人正直,心系百姓。
可楚国的那些权贵们不喜欢他,总是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后来,楚国被秦国打得很惨,屈原心里着急啊,他写了好多诗来表达自己的忧愁和爱国之情。
最终,楚国还是灭亡了,屈原绝望之下,投江自尽。
老百姓们听说了这个消息,都特别伤心。
他们怕江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就纷纷划船到江里,把米包在叶子里扔下去喂鱼虾。
慢慢地,这就演变成了咱们现在的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所以说,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人物。
三、《端午节的传承与意义》端午节,那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大家都忙活着包粽子、插艾草、赛龙舟。
为啥要这么做呢?还不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的故事,咱们从小听到大,他的爱国精神一直激励着咱们。
你看,现在每到端午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粽子,有说有笑,多温馨啊!还有那赛龙舟,一条条龙舟在江面上飞驰,鼓声震天,多热闹!这端午节啊,不仅让咱们记住了历史,还让咱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团结的力量。
所以,咱们可不能把这传统给丢了,得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咱们的子孙后代都知道屈原,都知道端午节的意义。
四、《屈原的诗歌与端午节》屈原不只是个忠臣,还是个大诗人呢!他写的那些诗,可美啦!像《离骚》,那里面的词句,读起来真是让人陶醉。
屈原不同的故事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不同的故事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我是屈原,想当年我一腔热血,满心都是楚国的兴盛。
我整日里在那朝堂之上,苦口婆心地跟那些个大臣还有楚王说,咱得变法图强啊,咱得让楚国强大起来,不能让秦国把咱看扁喽。
我这长相,虽不是什么貌比潘安,但也是清清瘦瘦,满脸透着一股倔强劲儿。
我那双眼啊,总是透着忧虑,看着楚国这一片土地,就想着怎么能让它更好。
我就这么天天地操心,可那些个奸臣啊,就跟那苍蝇似的,嗡嗡嗡地在楚王耳边说我坏话。
说我什么居心叵测啦,说我变法是要夺楚王的权啦。
楚王那家伙,也是个糊涂蛋,慢慢地就不听我的话喽。
我心里苦啊,可又没处说。
我就只能写写诗,把我的那些个想法啊,怨气啊,都写进诗里。
我常常在汨罗江边踱步,那江水啊,哗啦啦地流着,就像我的忧愁一样,流也流不完。
有一天,我实在是觉得楚国没救了,我这满腔的抱负没地儿施展,活着还有啥劲儿呢?我就想啊,干脆我就跳进这汨罗江里算了。
我站在江边,风呼呼地吹着我的衣裳,头发也被吹得乱乱的。
我看着那江水,心里想着,这江水啊,好歹能把我这一身的清白带走。
我刚要跳呢,就听到旁边有个老渔夫在喊我:“屈大夫啊,你这是为啥呀?”我就跟他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楚国都烂成这样了,我活着还有啥意思。
”那老渔夫就笑了,说:“你这大夫啊,怎么这么死脑筋呢?这清和浊啊,醉和醒啊,哪有那么绝对。
”我听了就摇摇头,心想这老渔夫哪能懂我的心思呢。
然后我就一头扎进了汨罗江。
后来啊,我听说楚国的老百姓知道我跳江了,都特别伤心。
他们就划着船到江里找我,一边找还一边往江里扔粽子,说是怕江里的鱼啊虾啊把我的身体给吃了。
再后来啊,就有了端午节这个节日。
每年到这个时候,大家都吃粽子、赛龙舟,说是纪念我。
其实啊,我心里想,要是楚国当年能听我的话,哪还有这些事儿呢。
不过现在看着大家还记着我,心里也算是有了点安慰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端午节的屈原故事大全
屈原的端午节故事【篇一】: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国家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
五节。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但今天端午
节的很多活动都与纪念伟大的文学家屈原相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非常受楚王器重,不过那时
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们的反对,持续在楚怀王
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逐步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
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
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
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
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
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
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
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
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
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还
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
伤害。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
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
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
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
从此,每年五
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
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
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现在国家已将端午调整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样有利于传承民族
传统文化,因为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
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传统节日增
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
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全世界华人
的凝聚力;有利于人民群众展开各种与节日主题内容相符的活动,如清
明节扫墓、祭祀祖先,端午节的赛龙舟、尝粽子,中秋节人相聚、赏
明月、品月饼等。
希望大家也能牢记传统节日,勿忘中国传统文化,让我国五千年
的悠久历史得到发扬!
家乡的端午节与屈原无关【篇二】:
看到满街的条幅,听到粽子的叫卖声,读过网络上铺天盖地相关
屈原的贴子,忽然醒悟:明天就是端午节了。
而明天的端午节,仅仅
城里人亲朋聚餐的因由,是小摊小贩赚钱的契机,是商家推销自己的
良策,与屈原无关。
明天是五月初五,是城里人的端午节,而在家乡,端午节却是五
月十五。
因为五月初五农活正忙,稻田里的秧苗还未插完,棉田里的
杂草还未除净,正是农人们播种丰收播种希望的黄金时期,他们哪里
会有闲心坐下来过节呢,即使勉强自己将身体坐到了餐桌的旁边,他
们依然会魂不守舍,他们的心仍在田间地头,仍在那些庄稼的身上。
于是我们的祖先便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节也要过,农活也不耽误,只好让端午节作出让步,等农活做完后,就把端午节作为庆祝播种的
节日吧。
这样的端午节,自然与屈原无关了。
在我的印象中,端午节是家乡人每年的四大节日之一。
根据农活
完成情况的不同,家乡人又把端午节分为早端午、中端午和晚端午。
早端午是五月初五,在家乡起初是没有的,后来因为农村与城市亲友
网络的扩大,有好些嫁到城里的女儿都在这个天回家来过端午节,于
是有亲友在城里的人家便把这个天当成他们的端午节了,后来得到大
家的普遍认可,自不过然的便形成了早端午的概念。
更有家道殷实的
大户人家以此作为端午节的前奏,于是五月初五也就有小端午之说了。
而那些家道殷实的人家多半都是那一方的地主或者富户,家里都请有
长工或短工,在五月初五这个天,长工或短工都还在为他们辛勤的劳动,他们有些之所以选在五月初五过端午,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慰劳
一下那些长短工们,让他们死心踏地的为他们卖命,同时也是一种积
德行善的途径,以此博得乡邻的口碑,可谓一举多得,他们又何乐而
不为呢。
于是,即使家乡的早端午是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日子,
但这个天依然与屈原无关。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篇三】:
家乡的中端午是五月十五,也称正端午。
顾名思义,这个天才是
家乡人真正意义上的端午节,因为到这个天为止,家乡绝大部分人都
把一年的希望播到了地里,农活能够暂时告一段落了,为了纪念他们
播种的辛苦,为了庆祝他们阶段性的胜利,他们便借用了这个传统的
节日,仅仅赋予了它暂新的内涵罢了。
这个天,姑娘多的人家可就热
闹了,因为在这个天,姑娘女婿都携着子女回娘家过节,其实也没有
谁作出一个什么规定,仅仅大家都这样,于是便有了一种约定俗成的
默契,后来在家乡便有了这样的一种说法,端午节便是姑娘回娘家的
日子,当然也就与屈原无关了。
家乡的晚端午是五月廿五,也称末端午或尾端午。
也就是说到这
个天为止,家乡的端午节才算过完了。
据说之所以有这个末端午之说,一是为了与早端午相呼应,二是照顾那些田多劳少又无力请工的人家,他们往往在正端午这个天还在地里劳作,等到他们收工上岸,人家的
端午早过完了,于是他们便在五月廿五这天过晚端午,也算是坐上了
端午的末班车吧,仅仅节日的气氛淡了很多,但亲情依旧,庆祝的心
情依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们为端午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仅仅,这样的端午节,依旧与屈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