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和转喻
认知视角下对隐喻和转喻的新理解
![认知视角下对隐喻和转喻的新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90b2f08d0722192e4436f655.png)
认知视角下对隐喻和转喻的新理解作者:王园园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为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其对语言学的影响与日俱增。
以结合较为紧密的隐喻和转喻为例,认知语言学不仅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隐喻和转喻作为修辞手段的原生印象也在逐渐更新中,越来越多学者更加认同隐喻和转喻作为认知机制的存在。
关键词:认知;隐喻;转喻;俄语文本1 引言由于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借代)看作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长期以来只作为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在以往的学校教学中,也只在修辞课上涉及。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在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前对隐喻和转喻的认识只停留在修辞格方面。
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借代)都是语义修辞格,其中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на основе сходства),而借代则是相关性(на основе связей)。
如ручка двери(门把手);горло бутылки (瓶颈);золотая осень (金秋);Ну,ты же капуста!(你穿的可真多,像顆卷心菜似的!)等使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
лишний рот(多个人);Не хватает рабочих рук.(人手不够了。
);Я три тарелки съел.(我吃了三盘菜。
);Борода стоит у ворот отеля.(大胡子正站在饭店大门口。
)等使用了转喻的修辞手法。
2 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和转喻2.1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以及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一举打破了“隐喻仅是修辞格”的固有格局。
作者莱考夫和约翰逊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f9b44c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a.png)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语言中,隐喻和转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使用规律。
本文将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分析其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人们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规律。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是两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来扩展语言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的修辞手法。
隐喻的构建依赖于人们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的认知能力,通过将一个熟悉的概念应用到另一个不那么熟悉的领域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转喻则是一种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转换来实现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通过转换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含义,可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1. 隐喻属性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表现在词汇的使用和含义上,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
在网络语言中,很多词汇都具有隐喻属性,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举例来说,网络用语“晒”就是一个具有隐喻属性的词汇,它原指阳光下晒衣物或晒太阳的行为,但在网络语言中被用来表示展示、分享自己的某种东西,比如“晒美食”、“晒旅行照”等,这里“晒”这个词汇通过将展示自己的行为与晒太阳的行为进行隐喻联系,创造出了新的意义和用法。
三、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网络词汇不仅可以进行直接的描述和表达,还可以通过隐喻和转喻来进行比喻和象征,从而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
转喻与隐喻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转喻与隐喻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a69ac3c240c844769eaeef9.png)
转喻与隐喻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隐喻和转喻的概念从人类社会的语言实践来看,在日常的交际语言及诗词歌赋中都会运用隐喻或转喻来表达感情。
从认知语言学来看,它不仅是人类表达语言的主要表现,也是最为基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是扩展词义的实现要素。
通常来讲,隐喻以及转喻都被视为修辞学中的两种手段,之前的主流语言学家将隐喻与转喻划入到语言异体形式。
但是,从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以及转喻表达属于人类语言表达现象,也应将其纳入在语言研究中。
它们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两种最基本的语言认知方式。
语言学在解释语言时运用了与众不同的理论,认为隐喻和转喻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效途径,并且在日常生活的语言沟通以及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隐喻将相似性当成了自身的认知基础,从而为人类认识宇宙万物以及自身之间搭建关联域。
而且出现了两个有密切关联的概念域,其中之一为始源域,也可以被称作始发模型,其二为目标域,也可以被叫做目的模型.目标域或始源域在形成关联是相互而存在的,而且分别形成了各种的概念网络体系,包括了人类在认知该事物之前的经验以及概念。
从隐喻来看,目标域以及始源域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关联,它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脑中的认知语境。
人类系统化的认知结构形成了认知语境,它涵盖了语言上下文、直接场合、社会心理表征以及知识等。
与目标域(本体)相对比而言,说话者或听话者要要更为熟悉隐喻的始源域(喻体)。
但是,在二者形成关联以及发生互动反应的过程中,就很容易激活与日常观念相关的联想系统。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人们通常比较熟悉的事物映射到人们不太熟悉的事物上(在结构与内容方面)。
这样一来,隐喻就可以为人们深入把握目标域的特点以及结构提供较大帮助,人类的认知功能也因此而形成。
隐喻在此过程中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特征的过程,它表现为人们利用所熟悉的事物,从而不断认识、把握未知事物,深入理解已知事物的活动。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c6c2c73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2.png)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隐喻和转喻是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于通过比喻和类比来传达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被视为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本文将从认知角度解释隐喻和转喻,并探讨它们在英语中的应用。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词或短语与另一个具有类似特征或概念的词或短语进行比较,来传递某种含义或观点。
隐喻常用于修辞或文学作品中,以增强表达的效果或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当我们说"他是我的阳光"时,我们并不是真的在说他是太阳,而是用阳光来比喻他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温暖。
隐喻的认知阐释可以解释为人们通过将某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表达事物。
这种映射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认知模式。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将"阳光"这个概念映射到"他"这个人身上,从而表达出他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
转喻是隐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过将一个词或短语从原来的语境中移到另一个语境中,来传递某种意义。
转喻常用于日常交流中,用于比较不同领域或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
例如,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时,我们并不是真的在说时间就是金钱,而是用金钱来比喻时间的宝贵和珍贵。
认知角度上的转喻解释可以理解为人们通过将一个概念的特征应用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表达事物。
这种应用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模式。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将"金钱"这个概念的特征(宝贵和珍贵)应用到"时间"这个概念上,从而表达出时间的重要性。
隐喻和转喻在英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存在于修辞和文学作品中,也贯穿于日常交流和各个领域的专业术语中。
在修辞和文学作品中,隐喻和转喻被用来创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描写和表达。
例如,在诗歌中,隐喻和转喻可以用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深度。
在日常交流中,隐喻和转喻被用来解释抽象概念、描述复杂事物、引起共鸣和增强表达效果。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d2836af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f.png)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标题: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一个认知语言学视角摘要:本文旨在探究网络流行语中隐喻和转喻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背景。
特别是,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在这种语言形式中实现跨语义跃迁,发挥对表达内容的增强作用。
通过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分类和分析,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形式的特征,并讨论了它们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演变的原因。
本文的结论是,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受限于网络社交语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载体,它可以模糊话语边界,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从而丰富人们表达内容的方式。
关键词: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网络流行语,沟通载体正文:1. 绪论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概念来分析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探讨它们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演变的原因。
本文的特点是探讨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如何受限于网络社交语言形式,以及如何发挥对表达内容的增强作用。
2. 语言形式的定义和分类网络流行语包括多种形式,从俗语、拟声词和表情符号到图片和视频。
它们都拥有共同的特性,即方便快捷、具有流行性和新鲜感、多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
根据具体的类别,网络流行语可以分为贴纸、表情符号、流行语句、图片、GIF动画和视频等形式。
3. 隐喻与转喻的现象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形式中,隐喻和转喻都是常见的现象,它们通过模糊语言边界来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并以一种直观而又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增强表达内容。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通过建立语义相似度来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的一种表达手段。
而转喻是将一个抽象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抽象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从而实现语义跃迁。
4. 结论综上所述,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受限于网络社交语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载体,它可以模糊话语边界,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从而丰富人们表达内容的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只能说是广泛而又深远,它们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语言是人类沟通、表达和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4b57919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b.png)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23068df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f.png)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隐喻转喻在语言学中的探究在语言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我们将探究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隐喻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反映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更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本文将从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及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一、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隐喻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首先基于语言符号与思维之间的联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隐喻”这一概念,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在于人们将一个物体、概念或行为与另一个不相关的物体、概念或行为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思维模式或概念。
而后,隐喻转喻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著名语言学家拉卡托斯通过对隐喻转喻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之间的区别,丰富了隐喻转喻的理论体系。
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认知语言学是将语言和认知过程相结合的学科,它强调人类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转喻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抽象概念和具象之间的联系。
通过隐喻转喻的使用,人们可以更生动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并使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为我们深入理解隐喻转喻在语言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三、隐喻转喻的实际应用隐喻转喻不仅存在于日常的口头交流中,还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政治演讲、广告宣传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隐喻转喻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和情感效果,这使得它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广泛运用。
在政治演讲中,隐喻转喻能够激发听众的共鸣和情感,传达思想和价值观念。
广告宣传中常使用的隐喻转喻也能够吸引潜在客户的注意力,刺激购买行为。
隐喻转喻的实际应用不仅体现了其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更为我们研究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提供了实证案例。
综上所述,隐喻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隐喻与转喻认知对比研究
![隐喻与转喻认知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8a87f3c80eb6294dc886cac.png)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对照研究纲要: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不但是两种修辞方式,并且是重要的人类思想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对人类认识事物、事物看法构造的形成以及语言的发展都起侧重要的作用。
二者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本文将联合网络流行语中的详细语例对隐喻和转喻进行对照剖析,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隐喻和转喻的理解。
重点词:隐喻;转喻;认知;网络流行语Richards 说,“隐喻是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动力”,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充满了隐喻与转喻。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修的手段。
而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不但是语言中的修饰手段,仍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强有力的工具。
一.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1.1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剖析隐喻被以为是“人们思想、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往常包含本体和喻体,经过把两种拥有同样特点的事物进行对照,表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像关系。
隐喻的本质就是“经过其余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事物”,是从一个认知域(源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目的域)。
换言之,隐喻是以源域的经验来理解目的域的经验,前者往常是人们较为熟习的详细的看法域,后者则是人们不太熟习的抽象的看法域。
源域的特点被映照到目的域上,后者因前者而获得理解。
“转喻”在传统修辞学中被称为“借代”。
与传统看法不一样,认知语言学以为,转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个认知过程,它是指“相靠近或有关系的不一样认知语域中,一个突显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代替关系” 。
如果说隐喻是两个不一样认知域之间的映照,那么转喻则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的矩阵域与次域之间的映照。
必定的认知框架内以明显的东西转喻借指不明显的东西是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转喻的运作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于认知域内的成分突显。
1.2 隐喻与转喻的关系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及其余语言修饰手段,皆源于人们表达过程中的需要,为了辨别新的信息和事物,大脑会借用已知的事物和已有的语言形式来认知新的事物。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ee26e1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0.png)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词汇也成为当代语言学中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一、隐喻与转喻隐喻和转喻是两个重要的认知语言学概念。
隐喻是指通过暗示、比较等语言手段,将某一概念与另一概念相提并论,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意义。
例如,常说“心如铁石”,“班门弄斧”等。
转喻则是指将一个概念或者意义从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的过程,例如,“黑夜”在本义中指的是一天中光线暗淡的时间段,但是在转喻中则指的是一种阴暗、恐惧的氛围。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象隐喻网络词汇中的很多词汇都是由形象隐喻得来的,例如,“网红”一词就是由“红”代表着被人们追捧、受欢迎的意思,再加上“网”这个词汇,形成了“网红”的新意思。
类似的还有“养眼”、“口感”等词语。
(二)比喻隐喻网络词汇中也有很多比喻隐喻,例如,“口胡”一词,其实就是简化自己为一个“口”,来比喻说话跟牛一样东拉西扯,没有道理。
类似的还有“自闭”、“膜拜”等词汇。
(三)衍生隐喻网络词汇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派生出新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衍生隐喻。
例如,“内鬼”一词,在本意中是指在同一组织中保密服务的人员,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却又出现了“内鬼”指的是替别人照看宠物、家庭的人员。
(一)夹杂转喻夹杂转喻是指在一个词汇中同时包含了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通过转喻得来。
例如,“稳”这个词,从原始意义出发主要表达事情很平稳、不会变动,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又加入了对赞美物品的含义,同时存在夸大和赞扬的情感。
(二)引申转喻引申转喻是指通过语境、词汇的排列组合或者同音字转化等方式,将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词汇的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
例如,“蓝瘦香菇”这个网络词汇就是通过将“背景蓝、身形瘦、语气落寞”的形容词合并形成的一个新词,来形容一个不太好的心情。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86d750dfd4d8d15abf234e31.png)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论文导读::网络流行语。
这就形成了概念性的隐喻。
由此形成了概念性的转喻。
喻体:一枝花本体:我。
喻体:浮云本体:生活中的一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隐喻,转喻,喻体,本体,认知工具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它是网络媒体发展的必然,体现为互联网文化;是草根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适应了草根阶层的表达需求;某些表达形式有新意和特色,体现出鲜活新奇、方便时尚、生动幽默、个性化色彩强等特点,网络流行语的这些特点与大量隐喻与转喻的运用密不可分。
隐喻思维模式在网络流行语中的运用说明:1. “人生就像是一个”易中天因为在一期《百家讲坛》中瞪大眼睛感叹了一句“悲剧啊”,结果就被网友截了图并上传到了网上,随即成为无数网友争相引用的签名档。
其实,这句流行语的句式模板来自张爱玲笔下的———“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 “杯具”一词诞生后,网上出现了“杯具党”,网友们又创造了“餐具(惨剧)”、“洗具(喜剧)”和“茶具(差距)”。
在网友看来,“杯具”这个词比“悲剧”能表现内心的无奈,同时又多了一分自嘲的乐观态度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比之前单纯的悲观也多了一分希望。
细观其构词过程,除了谐音的构词法外,我们不难看出把源域的喻体特征———茶几(这一用于摆放茶具、餐具、洗具等生活日用品的的家具)映射到目标域的本体———人生(包括顺境、逆境等不同经历),这就形成了概念性的隐喻,也就是对抽象范畴“人生”形成概念化的语言描述,其过程反映出网民对茶几、人生这不同认知范畴内在结构或关系上具有相似性特质的心理认知的趋同,即两者都具有“储物箱”的功能,茶几储存着洗具、杯具、餐具等日用品,人生储存着顺境、逆境等不同经历。
2 “被到了”雷:指对方说话让自己出乎意料,就说被雷到了,源自2008年0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从此以后,“被雷到了”成为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很”冷”的代名词。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93c572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4.png)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概念隐喻指的是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或者物理对象相联系,来揭示或者描述目标概念的隐含特征。
概念隐喻通过运用心理认知机制,以非字面意义的方式理解和描述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常用“时间就是金钱”来表示时间的重要性和有限性。
这里的“时间”是目标概念,“金钱”是源概念,通过将时间和金钱进行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特点。
概念隐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交流抽象的概念。
概念转喻是概念隐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指的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揭示和描述源概念的特征。
概念转喻主要包含了结构转喻、事件转喻和属性转喻。
结构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的结构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揭示和理解源概念。
例如,我们常说“时间像河流”,这里的“时间”是目标概念,“河流”是源概念,通过将时间的概念结构映射到河流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流动和不可逆性。
事件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所代表的事件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描述源概念。
例如,“谈判就是战争”表示谈判过程中的策略性和竞争性。
属性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的属性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描述源概念。
例如,“她是一朵花”表示她的美丽和温柔。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得到了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
在认知语言学方面,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研究揭示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普遍性和文化差异。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隐喻与人类思维》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在心理学方面,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研究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构成、抽象概念的认知机制等问题。
在神经科学方面,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语言和思维过程中的神经基础,并为研究意象和概念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际上,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它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eba846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a.png)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些网络词汇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我们的交流,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在这种背景下,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词汇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将以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为基础,探讨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分析其在社会语境中的表达和影响。
二、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属性隐喻是一种通过比喻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或意义的语言手段。
在网络词汇中,隐喻常常被用来表达抽象概念或情感色彩,通过将某种概念比喻成另一种容易理解的形式来传达信息。
以“毒鸡汤”为例,这个网络词汇源自于“一碗毒鸡汤”的隐喻,用来形容一些没有价值或者消极情绪的言论或文章。
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一个隐喻的体现,通过将“毒鸡汤”比喻成一种消极的情感,来表达对消极言论的厌恶和不认同。
在网络词汇中,“梗”也是一个典型的隐喻表达。
梗原指植物的茎干,而在网络用语中却引申为“梗图”、“梗音”等形式,用来形容一些经典的、广为流传的段子或表情包。
这里的隐喻在于将植物的茎干比喻成一种广为流传的笑话或段子,以表达对这类内容的推崇和赞许。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属性是其独特的语言特征之一。
不仅为语言的表达增加了趣味性和生动性,更是一种反映当下社会文化和情感认知的重要方式。
转喻是一种将原本的词义转化为新的词义的修辞手段。
在网络词汇中,转喻也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躺平”在日常语境中是指躺倒,而在网络语境中却被转喻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用来形容一些对生活消极、不积极向上的状态。
这种转喻表达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社会心态的反映,揭示了当下社会中的一些人群对于生活状态的焦虑和消极态度。
“黑话”也是一个典型的转喻表达。
黑话原指黑社会使用的暗语,而在网络语境中则指一种让人摸不着头脑、难以理解的语言,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些特定群体或者文化圈内的独特用语。
这种转喻体现了对语言形式和语言使用的一种反思和批评,也是对日常对话和传播的一种变化和重构。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5a266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17.png)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是指通过比较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从而
对其中一个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转喻是一种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
的转换,它是在表达时将不熟悉的概念引入到熟悉的语言中,从而
使得人们可以理解和解释更复杂的概念。
转喻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即直接转喻和隐喻转喻。
直接转喻
是指在言语中使用直接的比喻,例如“他是一只狮子”或“她的笑
容像一朵花”。
隐喻转喻则是指使用一种更复杂的比喻,其中一些
关键元素隐含在语言中,但并不显然或明确。
转喻的使用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探索
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转喻在语言中的作用。
例如,认知语言
学家认为转喻不仅用于翻译和理解语言,还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使用转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概念、情感
和体验,并在人际交流中更加精准地表达自己。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转喻有助于我们将两个不同的概念
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见解。
例如,“时间是一条河流”这句话,将时间与河流比较,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使得完
成这项任务变得更加容易。
此外,转喻还有助于我们理解难以描绘
的抽象概念。
例如,“爱情是一朵花”,这个比喻有助于我们理解
爱情的特质,例如它太过美丽但又脆弱,需要护理和维护。
总的来说,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
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概念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它不仅在语言中起作用,还可以用于思考和行为的转换,增进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1。
认知语言学 隐喻与转喻
![认知语言学 隐喻与转喻](https://img.taocdn.com/s3/m/bd7e0859c281e53a5802ff71.png)
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My fear of insects is driving my wife crazy. It will take a lot of patience to finish this book. The ugly side of his personality comes out under pressure. The pressure of his responsibilities caused his breakdown.
Second stage(1930-1960): Focus on the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metaphor. This is a period of time that regard as the transitory stage between the study of metaphor as rhetoric devices and the study of metaphor as a cognitive model.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stage are R. Jakobson, E. Benveniste and M. Black.
①一般而言,隐喻的源域为具体范畴,而目标域是后认知的具体范畴或抽 象范畴,而不是相反。
②常规隐喻是一个语言集团文化和经验的沉淀。人们根据经验和文化传统 来选择源域。
③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形成一定的隐喻结构网,同一源域可以隐喻多个目标 域,
LIFE IS A JOURNEY, AN ARGUMENT IS A JOURNEY 同一目标域也可以由多个源域隐喻。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4559bbef770bf78a65295497.png)
争” 中。 从 前 者 的某 个 点 来 看 , 它 与 后 者 的某 个 点 相 对 应 ,而 且 这 两 种 模 式 中 的 点 都 分 别 串 联 为 不 同 的 系
域。 闭 而且 出现 了两个有 密切关联 的概念域 , 其 中之 一 为“ 始 源域 ” , 也可 以被称作 “ 始 发模型 ” , 其 二 为 “目标 域” , 也 可 以被 叫做 “ 目的 模 型 ” 。“ 目标 域 ” 或“ 始源 域”
径 , [ 1 1并 且 在 日常 生 活 的语 言 沟 通 以及 交 流 中 发 挥 着
至 关 重 要 的作 用 。 隐 喻 将 相 似 性 当 成 了 自身 的 认 知 基
础 , 从 而 为 人 类 认 识 宇 宙 万 物 以及 自身 之 间 搭 建 关 联
( Ar g u me n t i s w r) a 。从 这 个 隐 喻 句 来 看 , 始发模 型或源 域是 “ 战争 ” ( w a J . , 目的域 或 目的模 型 ( t a r g e t mo d e 1 ) 是 论争( rg a u me n t ) 。 通 过对 “ 战争” 的 比 喻来 说 明 “ 论争” 概 念, 这 是 由 于 它 们 有 着 多 方 面 的相 似 性 , 这 种 概 念 隐 喻通过 “ 结构 映射” 而形成 。 可 以将 充 当 “ 始 源域” 模式 的“ 战争” 的 此 种 结 构 映 射 到 相 关 的 目标 域 模 式 “ 论
从 人 类 社 会 的语 言 实 践 来 看 , 在 日常 的交 际 语 言 及诗 词歌赋 中都会运 用隐喻或 转喻来 表达感情 。 从认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8c3a55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40.png)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认知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领域。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词汇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忽视的语言现象。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网络词汇不仅具有语言学特性,还涉及到认知和社会的因素。
而隐喻和转喻作为语言的重要现象,也在网络词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旨在揭示网络词汇背后的认知和社会意义。
认知社会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一种认知和社会交往的工具,强调语言与认知、文化、社会的联系。
在网络时代,网络词汇作为新兴的语言现象,具有明显的认知和社会属性。
网络词汇的产生和传播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如“刷存在感”、“躺赢”等词汇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评价。
网络词汇的使用受到社会环境和群体影响,如“996”、“996.icu”等词汇涉及到劳动和就业问题,反映了社会热点和民生关切。
从认知和社会角度分析网络词汇的语言现象,对于理解当代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研究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映射关系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从而赋予原概念新的意义和表达形式。
在网络词汇中,隐喻表达具有显著的特征,反映了网络语言的创新和丰富性。
“躺平”一词原指“躺着不动”,在网络语境中被用来形容“放弃抵抗,接受现实”,通过隐喻的方式呈现了一种对生活与社会的态度。
又如,“996”一词原指“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9小时以上”,在网络中被用来贬义化描述公司的加班文化,隐喻了对劳动权益的关切和批判。
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方式,更反映了网络社会的认知和文化现象。
认知语言学导论第三章(概念的隐喻和转喻)
![认知语言学导论第三章(概念的隐喻和转喻)](https://img.taocdn.com/s3/m/50b8309e6137ee06eef9180a.png)
隐喻和转喻:从言语修辞格到概念系统
概念隐喻和语用隐喻
活隐喻 活隐喻是在话语使用中产生的语用隐喻,语义与交际语境的张力所创造的隐
喻,也是死隐喻的来源。活隐喻是有语境依赖的 这可是唐僧肉 这可是唐僧肉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1.1
隐喻和转喻:从言语修辞格到概念系统
作为认知工具的隐喻
规约化隐喻
人体范畴是基本范畴,往往用来隐喻其他比较抽象的范畴。如 ① “手” 的隐喻:“水手、枪手、转手” ② “眼睛”的隐喻: “开眼、显眼、扎眼、顺眼、眼力、眼光、眼界、心眼、
饱眼福” ③ “心”的隐喻:心术、三心二意、决心、恒心、揪心、心地、恶心、心病
1.1
隐喻和转喻:从言语修辞格到概念系统
bed(床头)、 head of sentence(句首) ① mouth(嘴)看构成:mouth of hole(洞口)、mouth of river(河口)
1.1
隐喻和转喻:从言语修辞格到概念系统
概念隐喻和语用隐喻
汉语常见的死隐喻 ① “仙”字形构造所传达的隐喻就是“山中之人为仙”或“仙者山人也” ② “焚”这个字形将大规模的燃烧比喻成“架在火上的树林” ③ “辞”这个字形态使人隐喻地联想到“口舌辛劳” ④ “家”上面的宝盖头的形状隐喻性地提示了房屋之顶
。
隐喻不仅是一种利用语言手段表达思想、在风格上增加魅力的方法, 也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方法。如:
我不仅在语言上利用“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我们也 通过金钱(被称为源概念)对时间(被称为目标概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
隐喻就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 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什么是概念隐喻和转喻呢? 二 、概 念 隐喻 与转 喻
自从 L a k o f和 J o h n s o n 1 9 8 0年 联合 出版 了《 我 们 赖 以生 存 的隐 喻 》 ( Me t a p h o r s We L i v e B y ) 之后 , 许 多认 知语 言学 家 开 始关 注 概 念 隐 喻 和转 喻 , 并认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 和转喻
刘 丹 , 周 桂 荣
( 1 . 长春 工程 学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2 . 吉林 工 商 学院 基础 教研 部 ,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摘要 : 本文通过 分析和举例 , 对概 念隐喻 和转喻 的定义 、 分类 、 理解 方式 、 产生 原 因及应 用加 以简要地综 述说 明。概 念 隐 喻和转喻并 非修辞 手法 , 其本质是一种认知现 象, 是将抽 象、 不 熟悉的事物具体化 的过 程。概念 隐喻 可分为 两类: 常规 隐喻 和 创新 隐喻 , 常规 隐喻 分为 结构 隐喻 、 方位 隐喻 和实体隐理解过程 分两步 : 隐喻 的辨认 和隐喻 意义的判断 , 其产 生原 因包括 互动理论 、 映射理论和合成理论 , 在教 学 中应用广泛。 关键词 : 概念 隐喻 ; 转喻 ; 认知模式
6 6
域 。 比如 : ( 2 ) I ' m o n t o p o f t h e w o r l d !
赛、 对 手 以及输 赢 。所 以 , 这 句 话 可 以理 解 为 : ① 婚
姻是一场长期斗争 ; ② 在两个对手 之间; ③一方获
胜, 另 一方 则惨 败 。 F a u c o n n i e r 的合成 理论 表 明认 知组 织 的基本 单 位不 是 “ 域” , 而是 “ 情感 空间” ( me n t a l s p a c e ) 。 它 是说 话人 临 时在思 考和 讨论 接收 到 的或 想象 到 的情 景 时建立 起来 的结 构 。情感 空间 和域并 不是 等 同关
句子 ( 1 ) 中的 H u g o 并 非 指某 个 人 , 否则 这 句 话 将成 为没 有 意 义 的句 子 。H u g o指 代 雨 果 所 著 的 书 籍, 此 句 翻译 为 “ 你 是 否 阅读 过 雨 果 所 写 的 文 学 作 品? ” 作者 和作 品从 属 于一 类 领域 , 这样 的用 法 称 之 为转 喻 。这 句 转 喻 含 义 也 可 以 用 图 式 的 形 式 表
2 0 1 4年第 0 6期 第3 0卷 ( 总3 6 6期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EDUCATI ONAL I NS TI TUTE OF J I L N PROVI NCE
Nn 0 6. 2 0 1 4
Vo I . 3 O To t a l No . 3 6 6
另一方面, 转喻的过程和隐喻的过程相似, 都可 以理解为是由始源域到 目标域 的映射。而与隐喻过
程不 同 的是转 喻是 在 同一领 域 里 面 的映 射 , 但 是 隐 喻是 不 同领域 中的 映射 。为 了解 释 二 者 的 区别 , 我 们可 以举 例做具 体 说 明 :
( 1 )H a v e y o u r e a d H u g o ?
示为:
为他们是人类认知体现的证据。周静 和 S c h m i d 认
为 在认 知语 言学 框 架 下 , 隐 喻 是将 抽 象 并 且 难 以描
述 的事物用基本 的、 具体 的和可以表述 的领域的词 展现出来 的概念化过程。研究人员依据隐喻概念的
图2
传统解释方式将其划分为两种元素 : 一种是作为被
的特殊表达形式 。然而根据以上隐喻出现的频率却 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 隐喻并非是语言使用 中的简单 的修 辞格 , 也 并非 是一 种语 言现 象 , 认 知语 言学 家认
为“ 隐 喻本 质 上 是 一 种 认 知 现 象 ” 。用 U n g e r e r和 S c h m i d的话来 说 , 隐喻 不 只是 通 过语 言 形式 上 用 吸 引人 的方 式 表 达 思 想 , 而是 一种思考事 物的方法。
L a k o f和 J o h n s o n对英 语 中 日常 会话 里 的 隐 喻 ( me t a p h o r ) 出现 的频 率 进 行 了研 究 。研 究 发 现 , 在 英 语 日常会 话 中有 7 0 % 的语 言 表 达 形 式 来 源 于 隐
喻。从传统意义上讲 , A r i s t o t l e把 隐喻和转喻定义 为修辞格 , 换言之 , 隐喻和转喻是语言中起修饰作用
中图分类号 : H 3 1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1 5 8 0 ( 2 0 1 4 ) 0 6 —0 o 6 6 —o 2
一
、
引 言
解释 成分 的语 旨, 另 一 种 是 作 为解 释成 分 的语 言 载 体 。L a k o f和 S c h mi d将 这 两 种 元 素 分别 视 为 目标 概 念和始 源概 念 。而连 接着 两种概 念 的就是 二人 提 出的映射 。简 言之 , 隐 喻就 是 将 抽 象 的不 熟 悉 的事 物具 体化 的过 程 , 而这 样 的过 程 让 听者 对 说 话 人 的 概 念能够 更容 易理 解 和接 受 。
相反 , 隐喻的 目 标 域和始源域来源于不同的领
收稿 日 期: 2 O 1 4 —o 3 — 7 项 目简介 : 吉林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 课题论文 ( G t t 1 2 2 1 4 ) 。 作者简介 : 刘 丹( 1 9 8 7 一) , 女, 吉林长春人 , 长春工程 学院 , 助教 , 研究方 向: 语用学 。 周桂荣 ( 1 9 6 3 一) , 女, 吉林长春人 , 吉林工商 学院基 础教研部 , 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现 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