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详细内容(一)
中国近当代舞蹈史
中国近当代舞蹈史中国近当代舞蹈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近当代舞蹈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事件:1.20世纪初至1949年:这段时期,中国舞蹈传统受到西方现代舞和芭蕾舞的影响开始逐渐融入中国舞蹈。
民族舞蹈重视民族文化的表现,注重舞蹈的民族性。
著名的舞蹈家和编舞家陆抗抗、彭雪枫等为当时舞蹈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1950年代至196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舞蹈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
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提出“不忘国际主义”、“学习苏联先进艺术”等指示,中国开始引进苏联的芭蕾舞和现代舞。
建立了中国舞蹈学院,旨在培养专业舞者和舞蹈教育者。
成立了中国芭蕾舞团和中国民族舞团等重要舞团。
3.1970年代至198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舞蹈发展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1976年之后,中国舞蹈开始逐渐复苏,并在改革开放政策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舞蹈家开始接触和学习国际上的舞蹈作品,舞蹈创作日益多元化。
此时期崛起了一批杰出的编舞家,如杨丽萍、谭盾等。
4.1990年代至今:中国舞蹈在这一时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舞种和舞风的融合与创新。
舞蹈家们开始关注当代社会和人文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作品。
同时,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舞蹈家和团体也在中国进行合作和演出,推动了中国舞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体而言,中国近当代舞蹈经历了从接触西方现代舞和芭蕾舞到逐渐融入中国元素,从政治动荡到文化复兴的复杂过程。
今天的中国舞蹈已经有了独特的风格和创新,同时也在国际舞蹈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和特点
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和特点中国现代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舞蹈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以期对中国舞蹈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1. 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国现代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那时,西方舞蹈随着文化的交流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舞蹈相融合,产生了现代舞蹈的雏形。
早期的现代舞蹈主要受到西方舞蹈的影响,舞者多在舞台上表演,以芭蕾、现代舞等为主。
2.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舞蹈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这一时期,舞蹈成为了宣传社会主义、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舞蹈创作以民族舞为主,强调民族特色和群众性。
许多舞蹈作品如《丰收歌》、《红梅赞》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舞蹈进入了多元发展的阶段。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西方现代舞蹈技巧和观念逐渐被中国舞蹈艺术家所接受和融合。
这一时期,中国现代舞蹈开始呈现出跨界、实验、个体化的特点。
代表作品有《母亲》、《黑骏马》等。
4. 21世纪初的创新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舞蹈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舞蹈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舞蹈艺术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现象,以舞蹈的形式表达个体经验和思考。
同时,舞蹈艺术也与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电影等相互融合,形成了综合性的艺术作品。
如《杜甫》、《南京南京》等作品,都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现代舞蹈的特点1. 融合性与创新性中国现代舞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国内外舞蹈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舞蹈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勇于创新,打破传统舞蹈的束缚,探索新的舞蹈语言和表现形式。
2. 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现代舞蹈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紧跟时代潮流。
舞蹈作品既传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又关注当代社会现象,以舞蹈的形式反映时代精神。
3. 跨界性与综合性中国现代舞蹈艺术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舞蹈形式,而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呈现出跨界、综合的特点。
中国传统舞蹈的历史与演变
中国传统舞蹈的历史与演变中国传统舞蹈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艺术瑰宝,凝聚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
它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传统舞蹈的历史与演变,带您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舞蹈主要表现为祭祀、庆祝丰收等宗教和仪式性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蹈开始与音乐融合,并逐渐发展出特色鲜明的舞蹈形式。
在古代,中国舞蹈被广泛运用于宫廷、宗教及庆典活动中。
其中最有名的表演形式之一是宫廷舞蹈,在唐朝和宋朝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些舞蹈以婉约、柔美、细腻的形式为特点,舞者通过独特的身姿、手势和面部表情,诠释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
二、不同风格的传统舞蹈中国传统舞蹈根据地域、民族和风俗的不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每一种都有独特的特色和表现形式。
1. 民族舞蹈:中国拥有众多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形式,并且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例如,蒙古族的“草原之舞”展现了他们勇敢和热情的民族特性,而藏族的“雪域舞蹈”则传递了他们的虔诚和祈愿之情。
2. 京剧舞蹈:京剧是中国最有名的戏曲之一,它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和功夫。
京剧舞蹈注重手势的表达,舞者通过各种独特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
3. 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源于中国各地农耕社会的生活习惯和庆典活动。
它们形式多样,有的歌舞表达喜庆祥和的氛围,有的则表现出悲伤、思乡等情感。
如广东的“腰鼓舞”饶有趣味地模仿了农民工作中的各种动作,而云南的“扇子舞”则带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展现了南方热情活泼的性格。
三、传统舞蹈的演变与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中国的传统舞蹈也经历了演变和创新。
一方面,传统舞蹈在保留经典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舞蹈的元素,使之更加丰富多样。
另一方面,一些舞蹈家试图创造新的表演形式,突破传统界限。
近年来,中国传统舞蹈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影响力。
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
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中国舞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国舞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下面将从古代到现代,对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介绍。
古代舞蹈发展历程:古代中国舞蹈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舞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以祭祀、狩猎、欢庆丰收等为主题。
从最早的简单舞蹈演变为具有意义和形式的舞蹈艺术。
到了商代,出现了大量用于祭祀仪式的舞蹈,诸如庄周梦蝶、巫山神女等经典作品。
而到了汉代,古代舞蹈的表演形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并开始出现书面记载,如《武则天乐舞谱》就是典型的代表。
近代舞蹈发展历程:进入近代社会,中国舞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吸纳西方舞蹈的元素。
自19世纪末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与西方接触,民国时期的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西方的芭蕾舞和现代舞开始进入中国,为中国舞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中国舞蹈家吕思清将西方木偶剧形式与中国舞蹈结合,创作了《白蛇传》等著名作品,并开创了中国舞剧的先河。
与此同时,女舞蹈家梅兰芳开创了中国舞台舞蹈的新风格,将中国古典舞蹈与剧场舞蹈相结合。
她以自己的演绎风格,使中国传统舞蹈重新焕发了生机。
现代舞蹈发展历程:建国后,中国政府开始重视舞蹈艺术的发展,并将舞蹈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不仅如此,中国还成立了专门的舞蹈学院和舞团,培养了大量的舞蹈人才。
在这一时期,中国舞蹈逐渐走出国门,开始与国际交流合作,为中国舞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舞蹈家赴国外学习和演出,为中国舞蹈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的现代舞蹈也开始崭露头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舞剧形式,开始探索更多元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例如,中国现代舞蹈的代表人物林春苗在创作中融入了现代舞的自由表达和身体技巧,使中国现代舞蹈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总结起来,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近代舞蹈的西方影响与创新、以及现代舞蹈的国际交流与多元发展等阶段。
乐舞发展历程概括
乐舞发展历程概括乐舞(或称为舞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已经存在了数千年。
它起初来源于原始社会中的儿童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娱乐活动。
以下是乐舞发展历程的概括:古代乐舞:古代文明社会中的乐舞主要是一种宗教和宫廷活动。
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乐舞被用于祭祀和庆祝活动,以及贵族社交娱乐。
这些乐舞形式往往有着严格的规则和舞步,并且由专门的舞者执行。
中世纪舞蹈:在中世纪欧洲,乐舞成为了民间娱乐的一部分。
在农民和市民社区中,人们通过乐舞来庆祝丰收和节日,表达他们的快乐和团结。
这些舞蹈形式通常是由普通人表演,没有太多的技巧要求,更多依靠个人的创意和自由表达。
现代舞蹈:20世纪初,现代舞蹈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乐舞时代。
艺术家开始追求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摆脱了传统舞蹈的约束。
现代舞蹈采用了更加自由的动作和技巧,探索了更广阔的舞蹈风格和艺术主题。
这个时期的舞蹈家们以创作力和独特性为重,注重个人风格的塑造。
街舞与舞蹈文化:20世纪中叶起,街舞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流行文化。
街舞起源于美国的黑人和拉丁裔社区,通过与音乐的结合,表达了社区身份认同和个人的独特风格。
街舞包括了多种形式,如锁舞、破舞和霹雳舞,每种形式都有着自己的舞蹈动作和特点。
当代乐舞: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乐舞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现代乐舞形式多样,包括了交际舞、拉丁舞、现代爵士舞和街舞等。
乐舞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也是一种娱乐、健身和社交活动。
舞蹈比赛、舞蹈学校和舞蹈团体等机构也开始兴起,为乐舞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总之,乐舞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宗教仪式到民间娱乐,再到艺术表达的演变过程。
它不断吸收和创新,成为了全球文化交流和个人创造力的重要表达方式。
中国舞介绍和特点
中国舞介绍和特点中国舞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表演的独特形式,以其优美的舞姿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审美表达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中国舞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以及不同舞蹈类型的特色。
一、中国舞的发展历程中国舞源自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和民间舞蹈,经过多个时期的演进和传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
1.古代舞蹈时期:古代舞蹈主要表现神话、祭祀和祝福等仪式,形态多样。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代宫廷舞蹈,如《秧歌》和《汉宫秋》等,展现了古代贵族婚礼和宫廷生活的繁华盛景。
2.民间舞蹈时期:民间舞蹈反映了中国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如《扇子舞》和《踩高跷》等,通过舞姿和音乐的结合,传达出欢快、激情和农耕生活等主题。
3.现代舞蹈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舞开始融合西方舞蹈的技巧和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的现代舞风格。
如《草原之舞》和《茉莉花》等,展现了中国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二、中国舞的基本特点中国舞以其独特的特点而与众不同。
1.身姿优雅:中国舞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优雅感。
演员的身姿笔直、饱满,舞姿轻盈灵动,给人一种优雅高贵的美感。
2.表情丰富:中国舞注重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来表达舞者内心的情感,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艺术感受。
舞者的脸部表情通常十分细腻,能够恰如其分地展现舞蹈作品的情节和意境。
3.动作形态独特:中国舞注重用手指、手臂和肢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和形态,手势和动作非常丰富。
通过舞蹈的编排和表现手法,中国舞能够展示出丰富的形态、美感和情感。
三、不同舞蹈类型的特点中国舞有许多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1.古典舞:古典舞以古代文化为背景,强调舞者的优雅和高贵。
它通常以古代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如《红楼梦》和《白蛇传》等。
古典舞注重动作的精确和舞姿的华丽,给人一种千古传承的深厚文化底蕴。
2.民间舞:民间舞以民俗文化和节日庆典为背景,强调活泼欢快的舞蹈动作和热情四溢的气氛。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部分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部分一、戏曲舞蹈的发展这一时期戏曲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戏曲表演艺术家们强化提高戏曲表演中的舞蹈成分,使之具有舞蹈的美感,提高其欣赏价值,并强化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力度和深度。
梅兰芳欧阳于倩程砚秋杨小楼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中国传统舞蹈的历史
中国传统舞蹈的历史中国传统舞蹈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这些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丽。
1.古代舞蹈的起源在古代,舞蹈是祭祀、宴会和战争等各种场合的重要表演形式。
据史书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以舞蹈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祝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舞蹈逐渐发展成各具特色的地方舞蹈,如京剧中的花旦舞、西南少数民族的歌舞等。
2.宫廷舞蹈的兴盛在古代中国的宫廷中,舞蹈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唐朝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的宫廷舞蹈以舞姬和舞官为中心,形成了华丽绚丽的舞蹈表演风格。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霓裳羽衣舞》,这是一个以华美服饰和精妙舞姿为特色的舞蹈,至今仍被视为中国古代舞蹈的经典之作。
3.民间舞蹈的流传与宫廷舞蹈相比,民间舞蹈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反映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劳动与生活。
民间舞蹈形式丰富多样,不同地域和民族都有独特的舞蹈传统。
例如,东北的锅庄舞、西南的傣族舞蹈、西北的土族舞蹈等等。
这些舞蹈通过动作、服饰和音乐等元素,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各地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
4.现代舞蹈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演进,中国传统舞蹈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在20世纪初,西方的现代舞蹈开始影响着中国的舞蹈界,中国舞蹈家开始与国外的舞蹈家进行交流与学习,吸收了现代舞蹈的理念与技巧,创作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舞蹈作品。
这些作品以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为特点,表现出中国舞蹈独特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表达形式。
5.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时代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传统舞蹈的保护力度,设立了各种舞蹈学校和培训机构,培养了大量的新一代舞蹈人才。
同时,也组织了大规模的舞蹈晚会和比赛,提高了传统舞蹈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价值观。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详细内容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详细内容【摘要】二十世纪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时期,经历了多样化、政治意义、教育兴起、著名作品和艺术家贡献等重要阶段。
舞蹈的多样化发展丰富了中国舞蹈形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在政治意义方面,舞蹈被用来表达政治主题和宣传思想,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工具。
舞蹈教育的兴起为培养舞者和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著名的舞蹈作品如《黄土地》等赢得了国际声誉,展现出中国舞蹈的艺术实力。
舞蹈艺术家们的突出贡献也让中国舞蹈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展望未来,中国舞蹈仍将继续蓬勃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舞蹈,发展,多样化,政治意义,教育,著名作品,艺术家,贡献,成就,前景1. 引言1.1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详细内容随着舞蹈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热爱舞蹈艺术。
舞蹈教育不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舞蹈艺术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舞蹈作品。
著名的舞蹈作品如《红色娘子军》、《黄河》等,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广泛认可。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发展成就非凡,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未来,中国舞蹈将继续走向世界舞台,展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的发展前景。
2. 正文2.1 舞蹈多样化的发展二十世纪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时期,舞蹈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文化的多元发展,中国舞蹈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在这个时期,中国舞蹈吸收了西方舞蹈的技巧和表现形式,在保留传统舞蹈特色的也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出了新的艺术风貌。
舞蹈多样化的发展体现在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兴起。
传统舞蹈、现代舞、民族舞、芭蕾舞等各种舞蹈形式在二十世纪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
传统舞蹈以其古典优美的舞姿和精湛的舞技吸引了众多观众,成为中国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舞则追求更加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表现方式,注重舞蹈与声光效果的结合,使观众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华传统艺术的瑰宝,凝聚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古代宫廷舞蹈,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史。
一、起源与演化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廷舞蹈。
古代宫廷舞蹈具有庄严肃穆、典雅华贵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早的舞蹈形式可以追溯到7世纪隋朝,当时称为“乐府舞”。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典舞融合了多个地方民间舞蹈的元素,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宋元时期,古典舞蹈进一步发展,表演技巧不断提高,舞蹈剧目也更加丰富多样。
明清时期,古典舞融合了民间戏曲和戏剧舞台的表演形式,成为宫廷娱乐的一部分。
二、近现代复兴近代中国的古典舞传承遭受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扩大,传统艺术面临着衰退的局面。
幸运的是,在20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古典舞的保护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古典舞的复兴。
中国古典舞的复兴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当时一群年轻人积极倡导革新,将古典舞融入到现代舞台艺术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古典舞作为一种高雅的表演艺术,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和艺术家的关注。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如今,中国古典舞已经成为世界舞台艺术的重要一员。
通过剧目的选择、编排和表演形式的创新,中国古典舞获得了更多的国际认可和赞誉。
在文化传承方面,中国古典舞通过各种途径来推广和教育新一代的舞者。
许多舞蹈学院和舞蹈团体致力于对古典舞的教学和研究,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中国古典舞的魅力。
在创新方面,中国古典舞不断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风格。
它吸收了现代舞蹈和西方舞蹈的技巧,融入到传统的古典舞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同时,中国古典舞也积极与国际舞蹈界交流合作,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四、中国古典舞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古典舞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它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和表演技巧,传递着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和价值观念。
中国舞蹈的历史和现代创新
中国舞蹈的历史和现代创新中国舞蹈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
通过丰富多彩的动作和形态,中国舞蹈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古代祭祀舞到现代芭蕾舞,中国舞蹈历经千年发展,创新不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从历史上看,中国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800年前的殷商时期。
在古代,舞蹈曾经是宗教祭祀和宫廷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崇拜神灵和表达感情的方式。
《乐府诗集》中就有大量的舞蹈诗歌,反映了古代舞蹈的形态和风格。
古代舞蹈的特点是动作简洁、节奏明快,注重身体的动态变化和表情的细微变化。
在唐宋时期,舞蹈艺术又迎来了一个高峰期。
唐代的舞蹈被称为“大风舞”、“大同舞”,以欢乐和热闹为主要特征。
宋代的舞蹈则更加注重形态的优美和感情的深刻表达,代表作品有《梨园春》、《清江引》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舞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
到了现代,中国舞蹈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20世纪初,随着西方舞蹈的传入,中国舞蹈开始注重舞蹈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新时期的舞蹈作品不再局限于宗教、战争、宫廷等方面,更多地表达人民生活和情感。
例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流行的广场舞,给中国舞蹈带来了全新的气息和形态,在中老年人中有着广泛的流行。
另外,中国现代舞不断发展和创新,代表性的舞蹈作品有《黄河》、《折断的翅膀》、《千手观音》等。
这些作品在古典舞蹈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蹈的技巧和理念,呈现出更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气息的作品。
同时,中国舞蹈与国际舞蹈也多有交流和合作,在不断取长补短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魅力和风范。
总之,中国舞蹈凭借其源远流长、独特的风格和不断创新的发展,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并赢得了世界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舞蹈需要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结合,注重技术和艺术的并重,不断创造更高水准的作品,为世界文化艺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舞蹈
1949年以后,舞蹈艺术一方面从中国几千年舞蹈文化中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另一方面继续发扬“五四”以 来的革命舞蹈传统,同时汲取和借鉴世界各国舞蹈中有益的经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种形式、多种风格 的社会主义时期的舞蹈。
谢谢观看
革命根据地
在中国领导下,1927年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人民政权。根据地人民在政治、经济上得到解放,迫切要 求文化生活。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艺的作用,注意领导和发展革命的文艺。在严酷的战争年代,革命文艺虽然还 处于萌芽状态,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它已从少数人欣赏的圈子里跳了出来,成为千百万人民的文艺了。它配合 革命斗争,起到了宣传群众、鼓动群众的作用。在当时的红军中,先后成立战斗剧社(1928)、战士剧社(1930) 等文艺团体;地方上,瑞金成立了工农剧社(1932)、高尔基戏剧学校(1938)并附设蓝衫剧团。在这些综合性 文艺团体中,舞蹈、歌舞、活报剧等占有重要地位。20年代中期一批中国革命家赴苏学习,回国后把苏联十月革 命后的舞蹈带回根据地,30年代初在根据地传播苏联舞蹈的代表人物是李伯钊。在她和石联星等人的倡导和传习 下,不仅苏联舞蹈 《乌克兰舞》、《高加索舞》、《水兵舞》、《国际歌舞》等广泛流传,而且借鉴苏联的经验, 创造了一批表现中国工农兵生活的新舞蹈,如《工人舞》、《农民舞》、《青年舞》、《陆海空军舞》等。这些 舞蹈在根据地和红军中相当流行,以后在部队中创作的“战士舞蹈”,是这种形式的发展。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发展史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发展史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舞蹈艺术开始与西方舞蹈艺术接触,加深了对舞蹈的研究和理解。
此后,民族民间舞蹈学科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首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科的发展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推动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研究和教育,设立了舞蹈学科在大学和艺术院校。
这些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和专业的培训,以进一步发展中国舞蹈艺术。
其次,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国内外的学者也积极研究并贡献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
一些重要的文献出版物和研究论文被广泛翻译和引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科的发展也与国内外的舞蹈艺术节目和比赛有关。
作为一个重要的舞蹈培训和创作平台,这些舞蹈节目和比赛展示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推动了舞蹈学科的发展和研究。
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其中一个挑战是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创新之间的平衡。
尽管舞蹈学科积极推动并研究传统舞蹈形式,但在面对现代化的文化冲击和舞蹈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时,如何保护和创新传统舞蹈形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另一个挑战是舞蹈学科的专业发展和教育问题。
尽管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学科得到了较多的支持,但与西方舞蹈学科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舞蹈学科的专业性和教育水平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和挑战。
通过国家的支持和政策推动、学者的积极研究和国内外舞蹈节目的举办,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科得以不断壮大和发展。
然而,仍需要解决如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的平衡和专业发展与教育等挑战,以进一步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科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舞蹈史
中国现当代舞蹈史
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舞蹈开始从传统戏曲舞蹈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舞蹈艺术。
其中,以“中华不振”为口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现代舞的发展。
当时的舞蹈家们开始尝试创作具有现代意识的舞蹈作品,如《新女性》等。
2.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舞蹈界开始学习前苏联的芭蕾舞和现代舞。
同时,国内也开始进行舞蹈改革,推动民族舞的现代化进程。
代表作有《红绸舞》、《荷花舞》等。
3.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舞蹈界开始吸收国际先进舞蹈理念,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代表作品有《丝路花雨》、《奔月》等。
4.21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舞蹈界开始注重多元化发展,不仅吸收了国际现代舞的元素,也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代表作品有《云南映象》、《中国芭蕾》等。
总的来说,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学习到创新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舞蹈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使得中国现代舞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一)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率先走出国门学习舞蹈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宫廷舞蹈家——裕容龄。
裕容龄,(1882~1973)晚清一品官裕庚的女儿,满族人,1882年生于天津。
她被中国舞蹈学界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舞蹈的人。
12岁那年,裕容龄父亲奉派出使日本,她随父东渡日本。
并在哪里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
在日本期间,她学习了日本传统舞蹈《鹤龟舞》等。
1899年,她又随调任法国公使的父亲来到了巴黎,在法国学习芭蕾和现代舞。
巴黎这座艺术之都,为裕容龄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裕容龄在法国期间十分幸运地遇到了西方现代舞鼻祖美国舞蹈家依莎多拉·邓肯,并拜她为师,学习现代舞。
裕容龄极好的舞蹈天赋和悟性受到了邓肯的赏识。
1902年她在巴黎第一次进行了公演,演出了《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节目。
1903年,裕容龄随父回国,并很快入宫,担任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专门为两宫太后和皇帝表演舞蹈。
节目有《西班牙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希腊舞》、《扇子舞》等。
裕容龄,由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条件成为了传播西方舞蹈文化的使者,而她表演的这些舞蹈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
在对西方舞蹈的学习与吸收上,裕容龄是走出去的,与此同时,大量的欧美歌舞团体进入中国。
1886年,一个《点石斋画报》上有一条这样的消息:一个名为车尼利的西方马戏团在上海演出。
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外国马戏团。
这个马戏团的节目有跑马、调狮、钻圈、掷帽、正剧、杂剧、鼓人舞蹈等等。
在这些节目中,舞蹈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熟悉祭祀乐舞和宫廷舞蹈的国民来说,舞中强烈的娱乐性让人大受刺激。
随后,西方各种歌舞表演团体纷纷来华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个西方马戏和歌舞的传播之潮。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大量的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团来华演出,并在2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了20世纪初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舞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舞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舞的发展一. 现代舞发展历史1.现代舞的形成现代舞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
其创始人是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on,1877-1927 美国)。
19世纪末,古典芭蕾舞开始走向衰落,一成不变的动作传统和陈规陋习的表演方式使得舞蹈失去了鲜活的气息和崇高的品味。
在工业革命带来的喧嚣中,艺术家们热衷于回归自然,去寻找一种感性的真实和人性的力量。
而现代舞正是诞生于这个矛盾之下。
但邓肯并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
随后不久在欧洲国家相继涌出了大量的现代舞者,像露丝・圣一丹尼斯、玛莎・格雷姆、鲁道夫・拉班、泰德・肖恩夫妇等等。
在这些艺术先驱的不断思索寻求中,现代舞逐渐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成为一种全新的舞蹈流派,迅速流传至各个国家。
2.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知道,二十世纪初,现代舞是在西方以打破传统的桎梏为由,揭而起的。
在这期间,中国舞蹈家们也有多次机会和西方现代艺术家们相互印证。
1907年从法国师从依莎多拉.邓肯后,回到慈禧太后跟前表演和创作的裕容龄,1937年在日本考察表现主义舞蹈后,回中国推动舞蹈以直面社会生活的吴晓邦,1956年从美国学习现代舞后,深入中国各个地方团体教授舞蹈编舞法的郭明达。
先贤们如裕容龄、吴晓邦、郭明达等曾经努力为舞蹈建立一份个性和自由,可惜中国在二十世纪的前七十八年里,面对的是推翻帝制、军阀割据、国共内战、抗日战争、上山下乡、抗美援朝、文化革命,实在没有多余的空间和时间让艺术家们深入钻研他们至爱的舞蹈。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响起,1979年中国开始向世界敞开大门,许多人会认为现代舞便于此时乘潮而入,算是改革春风下繁花似锦中的一抹惊艳。
随着香港城市当代舞团的建立,现代舞很快进入内地,并在这一安定和宽阔的土壤上迅速发展。
1980年,第一届全国舞蹈大赛在大连举行,一批年轻表演者和编舞家涌现,他们编排和演出的节目,既没有传统的完整故事,也没有人物情节。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
1、到外国学习舞蹈的第一人是:裕容龄2、第一个办舞蹈机构的人是:唐槐秋3、第一个举办各人舞蹈发表会的是:吴晓邦4、红军时期最流行的歌舞是:《八月桂花遍地开》5、1932年苏区成立的第一个剧团是:八一剧团6、石联星演的电影《赵一曼》7、1933年苏军创办的第一所艺术学校是:工农剧社蓝衫团学校8、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讲话的全名称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9、“三大赤色舞蹈明星:是指:李伯钊,石联星,赵月华10、东北全军成立的第一个专业舞蹈队是在:1947年11、解放时期最为轰动的舞蹈作品是:《进军舞》12、欧阳予倩写的一本舞蹈书叫:《唐代舞蹈》13、“人民胜利万岁”是:华北大学文艺学院创作的14、全军第一届文艺汇演的优秀作品有:《藏民骑兵队》和《轮机兵舞》15、“五研班”是由崔承喜创办,“五运班”是由吴晓邦创办16、吴晓邦写的书叫做:《新舞蹈艺术概论》17、苏联舞蹈家伊莉娜来帮助建立北舞,北舞正是成立是在:1954年18、新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歌舞剧是《宝莲灯》,主演有:赵青19、1949-1962年参加国际世界青年与和平友谊联欢奖的获奖作品有:20、天马舞蹈工作室是:吴晓邦创建的21、新中国第一本公开发行的舞蹈刊物是《舞蹈丛刊》22、新中国第一只白天鹅是:白淑湘23、舞剧《蝶恋花》是根据: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创作的24、《红色娘子军》是第一届编导班创作的25、“三化”座谈会是指:民族化,革命化,群众化26、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是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红色娘子军》是根据梁信的同名电影剧本改编27、《丝路花雨》“复活了”敦煌壁画的舞蹈形象,创造了一种“敦煌舞”的舞种,改编了过去民族舞剧只以戏曲舞蹈为基础的一种做法,是观众耳目一新。
28、《再见吧,妈妈》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29、1980年在大连举办的全国舞蹈大赛是第一届30、桃李杯是:1985年开始在北京举办31、中国第一个以表演现代舞的团体是:广东实验现代舞团32、第一部社会误导基础理论著作是《社会舞蹈概论》33、新中国首次举办各人舞蹈专场的是:陈爱莲34、中国艺术研究院;1982年开始招收艺术硕士研究生名词解释1、“卖”:由戴爱莲创作,可以说是旧中国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舞蹈表现的是一对善良的父母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卖掉亲生骨肉的情节,是对当时社会无声的控诉。
中国现代舞发展历程与特色分析
中国现代舞发展历程与特色分析中国现代舞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风格。
本文将从发展历程和特色分析两个方面,对中国现代舞进行深入探讨。
一、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历程1. 起步阶段(20世纪初-1949年)中国现代舞的起步阶段是在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西方的舞蹈开始传入中国。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借鉴西方的现代舞元素,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吴晓邦、戴爱莲等。
2. 初步发展阶段(1949年-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舞迎来了初步发展的阶段。
政府开始重视舞蹈艺术的发展,建立了专业的舞蹈团体和学校,培养了大批的现代舞人才。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红绸舞》、《荷花舞》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 停滞阶段(1966年-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现代舞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许多舞蹈艺术家被打倒,舞蹈创作陷入了停滞状态。
这一时期的现代舞作品非常少,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4. 繁荣发展阶段(1976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舞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大批优秀的现代舞作品问世,如《春之祭》、《黄河》等。
同时,中国的现代舞艺术家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中国现代舞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中国现代舞的特色分析1. 融合性中国现代舞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融合性。
它既吸收了西方的现代舞元素,又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这种融合性不仅体现在舞蹈动作上,还体现在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
2. 民族性中国现代舞的另一个特色是民族性。
它始终扎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之中,展现了中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精神风貌。
这种民族性使得中国现代舞具有强烈的识别度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3. 时代性中国现代舞还具有时代性。
它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
无论是革命时期的作品,还是现在的创作,都紧扣时代脉搏,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部分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部分一、戏曲舞蹈的发展这一时期戏曲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戏曲表演艺术家们强化提高戏曲表演中的舞蹈成分,使之具有舞蹈的美感,提高其欣赏价值,并强化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力度和深度。
梅兰芳欧阳于倩程砚秋杨小楼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详细内容(一)(一)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率先走出国门学习舞蹈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宫廷舞蹈家——裕容龄。
裕容龄,(1882~1973)晚清一品官裕庚的女儿,满族人,1882年生于天津。
她被中国舞蹈学界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舞蹈的人。
12岁那年,裕容龄父亲奉派出使日本,她随父东渡日本。
并在哪里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
在日本期间,她学习了日本传统舞蹈《鹤龟舞》等。
1899年,她又随调任法国公使的父亲来到了巴黎,在法国学习芭蕾和现代舞。
巴黎这座艺术之都,为裕容龄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裕容龄在法国期间十分幸运地遇到了西方现代舞鼻祖美国舞蹈家依莎多拉·邓肯,并拜她为师,学习现代舞。
裕容龄极好的舞蹈天赋和悟性受到了邓肯的赏识。
1902年她在巴黎第一次进行了公演,演出了《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节目。
1903年,裕容龄随父回国,并很快入宫,担任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专门为两宫太后和皇帝表演舞蹈。
节目有《西班牙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希腊舞》、《扇子舞》等。
裕容龄,由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条件成为了传播西方舞蹈文化的使者,而她表演的这些舞蹈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
在对西方舞蹈的学习与吸收上,裕容龄是走出去的,与此同时,大量的欧美歌舞团体进入中国。
1886年,一个《点石斋画报》上有一条这样的消息:一个名为车尼利的西方马戏团在上海演出。
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外国马戏团。
这个马戏团的节目有跑马、调狮、钻圈、掷帽、正剧、杂剧、鼓人舞蹈等等。
在这些节目中,舞蹈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熟悉祭祀乐舞和宫廷舞蹈的国民来说,舞中强烈的娱乐性让人大受刺激。
随后,西方各种歌舞表演团体纷纷来华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个西方马戏和歌舞的传播之潮。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大量的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团来华演出,并在2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了20世纪初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1923年,美国檀香山哈佛歌舞团在上海维多利亚剧院演出美国歌舞;1925年,日本剧团在上海演出歌舞剧《20岁之少年》;1925-1926年,美国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率领的现代舞团在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巡回演出了现代舞及各国民间舞,节目有:《西班牙舞》、《海之精》、《爪哇舞》、《印地安人舞》和具有中国风格的《观音舞》、《霸王别姬》等;1926年,莫斯科国家剧院歌舞团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出了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吉赛尔》、《葛蓓利亚》、《火鸟》及舞蹈《华尔兹》、《小丑舞》、《牧童舞》等。
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西方芭蕾舞最高水平的团体,在中国演出影响很大。
1926年,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舞台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国人在欣赏了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舞蹈团的现代舞和莫斯科国家剧院舞蹈团芭蕾舞的精彩表演之后,同年11—12月又迎来了西方现代舞鼻祖依莎多拉·邓肯的学生爱玛·邓肯率领的莫斯科邓肯舞蹈团的到来。
“莫斯科邓肯舞蹈团”首先来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然后到北平、上海等地演出,主要节目有:《青春舞》、《快乐》、《捉迷藏》等。
它们表演了具有依莎多拉·邓肯风格的现代舞,它们的舞蹈具有很强的前卫意义,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影响。
小说家郁达夫观看演出后在日记中曾经写道:“邓肯的舞蹈形式,都带有革命意义,处处是力的表现”。
这是历史上中国文人第一次对西方现代舞作出的评价。
郁达夫对现代舞的这种认识和判断,在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也十分准确、恰当。
1927年1月,邓肯舞蹈团来到武汉演出。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而演出的现代舞《葬礼歌》、《国民革命歌》、《中国妇女解放万岁》、《少年共产国际歌》等,引起了极大轰动。
西方舞蹈团体的这一系列演出活动,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震动。
从此,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特别是大都市里,西方式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人们一种追求的时尚,这就是以《华尔兹》、《探戈》、《列对方阵舞》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交舞。
社交舞,又名“交际舞”、“交谊舞”。
它是一种人际间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时,以男女对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的舞蹈活动。
西方早期的社交舞主要流行于宫廷和上层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社交舞蹈也从深宫贵宅走向各阶层人士都能自由参加的公共场所。
这种以男女对舞的形式来进行交流的西方交际舞,在20世纪初由西方舞蹈团体、商人和旅华外侨或留学欧美归国人员传入到中国各大城市。
交际舞在中国的传播时间非常之快,在各大城市学舞者日益增多,国人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交际舞,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于是,围绕学习教授交际舞的机构迅速产生,出现了很多交际舞学校和书籍。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俄国侨民司大纳基芙曾在哈尔滨、青岛、上海开办的跳舞学校,教授的是当时世界最为流行的探戈、华尔兹、查尔斯顿舞等。
杰克·坎根办的跳舞传习所,该所自有一套交际舞的教学体系,不少舞者慕名而去,在当时已很有名气,成为舞蹈名家与各界知名人士经常联欢之地。
面对日益增多的外国人开办的交际舞学校,在国外学得了交际舞的中国人自己也办起了交际舞短训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留法归来的演艺人士唐槐秋1926年在上海开办的“交际跳舞学社”,后扩大更名为“南国高等交际舞学社”。
这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专门教授西方交际舞的学校。
后来,类似的教舞机构在各地纷纷成立。
上海成为最活跃的地区,到30年代,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舞厅发展到了100多个。
这些机构的成立与存在为西方舞蹈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培养了一大批舞蹈爱好者。
使交际舞很快成为了中国社会最为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
其势头之猛烈程度使今人难以想象。
西方舞蹈,尤其是西方交际舞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有着它特殊的意义。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十分忌讳男女之间的身体公开接触,“男女授受不亲”是严格遵循的祖传训诫。
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与西方式的生活娱乐方式是格格不入的。
但是,这种文化背景并未对西方舞蹈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丝毫影响。
国人也没有拒绝对西方舞蹈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与学习。
相反,人们开始热爱交际舞,“随着五洲万国文物人事之相接日繁日近,中国固有的传统礼节便‘不得不有所迁就,改良实时势使然’。
由此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有伤风化’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领海一带向内陆澎拜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
”西方舞蹈文化的传入与当时改良派、洋务派们在小说、戏剧、音乐等领域提出的变革主张与要求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从表面上看来,舞蹈并不处在新旧文化冲撞的峰口浪尖,但是,西方舞蹈中的人文主义和革新精神,以及表现出来的艺术审美趣味,已经开始走进中国人的生活。
(二)当历史走进20世纪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者和改良派人物纷纷走上历史舞台。
他们提倡民主,谋求变法,主张废科举办新学。
这种“教育救国”行为,对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直接的表现是在普通学校里开设了新式音乐课和体育课。
与此同时,也把舞蹈列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锻炼国人体魄的目的。
这种把舞蹈与学校体育结合的做法完全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
在西方人看来,舞蹈能培养人的灵活性,锻炼人的反应速度和身体的协调性,更能训练人对于体态美感的感受力。
因此,体育课里安排舞蹈的内容是十分自然的。
在这样一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舞蹈家们竭力效仿上述做法,将舞蹈与体育有机结合,在新式“学堂”传授。
据记载,当时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及全国许多大中城市有不少学校相继开设了体育和舞蹈课。
这一现象为校园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谈到20世纪的舞蹈教育和现代歌舞时,不能不提到黎锦晖。
黎锦晖,1891年生,湖南湘潭人。
是中国近现代音乐舞蹈史上一位举足轻重、引领时尚的人物。
他以其超卓的创作激情和艺术天才,给中国传统乐舞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校园乐舞教育的先声。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教育与创作,孕育于“五四”新文化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大潮之中,特殊的时代背景成就了黎锦晖中国新舞蹈艺术的萌芽。
1927年,黎锦晖受田汉“艺术运动是应须由民间硬干起来,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计划”的精神鼓噪,主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此乃中国真正的初具规模的歌舞教育专门学校。
黎锦晖依凭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汉语音韵学功底,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的主旨,以新颖、实用、快速为舞蹈教学的准则,聘请当时颇富声望与造诣的中外教师授课,教育方法与课程内容相当规范。
该校的舞蹈课有三种:1、艺术课。
包括古典舞、现代舞、土风舞等,教授学生《天鹅舞》、《水手舞》、《西班牙舞》等,编排了《火光舞》、《金银舞》等节目。
2、形意舞。
是一种以舞蹈手段模拟动、植物及自然事物的拟人化节目,个性突出。
3、歌舞剧。
主要训练学生将歌、舞、剧紧密结合的能力。
此外,为配合舞蹈教学,学校还开设时事、外语、会话、戏剧常识、乐理、声乐、器乐等课程,采用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各自学生的特长。
这种迅速、实用的教学法可以使学员们短短三个月后便可上台演出,学校亦因此为中国新舞蹈艺术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歌舞演员,黎明晖、王人美、黎莉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为宣传国语改革和普及儿童乐舞教育,“五四”后十年间,黎锦晖先后创作了《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明月之夜》、《小小画家》、《最后的胜利》、《小羊救母》、《三蝴蝶》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努力》、《蝴蝶姑娘》等24部儿童歌舞曲。
这些作品大都带有浓郁的反封建教育制度,宏扬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内涵和气质,提倡儿童爱自然、爱社会、爱民族和爱祖国的进步思想。
对于儿童的美育建设与社会发展具有相当的进步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黎锦晖还先后组织创办了“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等表演团体,被视为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
而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作品正是它们的重要保留剧目。
(三)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
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新舞蹈艺术运动”,这是由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吴晓邦倡导的。
吴晓邦(1909~1994),是一个集表演、编导、理论、教育于一身的著名舞蹈艺术家。
1906年12月18日,他出身在江苏省太仓县沙溪镇一个贫苦农民家中。
由于家境极为贫寒,母亲忍着巨大的痛苦将十个月的吴晓邦送给了当地一个吴氏大户人家当养子,取名叫吴锦荣。
他5岁开始进私塾学习,而后又到苏州和上海等地读书。
1919年“五四”运动,给少年时代的吴晓邦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思想进步,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认真学习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和马克思的学说,从中受到深刻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