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单元第3课独特的装扮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
第三课独特的装扮
课题:独特的装扮
课型:设计·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教师:谢玲玲
年级:初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校园艺术节》单元中的第三个教学主题,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精美
独特的面具装扮自己,并参与校园艺术节的表演与展示活动,从而在体验面具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面具艺术的起源、发展、种类等相关知识,感受面具展示出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课以学生为主体,紧紧把握“教”与“学”的发展规律,共设置了三个教学活动,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并对每个活动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活动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初步了解面具艺术的起源与演
变、分布与种类等知识,感受面具展示出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初步学会面具的设计与制作的技巧与方法,选用恰当的材料,运用绘制、剪贴等方法,设计制作出一件有特色的面具。
2、过程与方法:课题引入,观察了解,探究分析,设计制作,展评表演,拓展小结。
学生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分析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以自主或合作的形式设计制作完成面具并参与表演。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学生体验自主或合作制作面具的乐趣,体会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积极参与、勇于表现的态度。
认识面具艺术对环境、气氛的烘托作用,加深对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面具的由来和演变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不同理解。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及表现形式和方法,以及面具的功能和作用。
2、难点: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手工面具教具、面具图片、制作工具材料、ppt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面具相关图片、实物、文字介绍等资料,准备各类手工工具与材料。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揭题,通过讲述南北朝北齐时期兰陵王面具的故事导入课题。
师:威慑敌人——兰陵挖面具
根据《北齐书》记载,在南北朝的北齐时期,有一位被封为兰陵王的勇将,名叫高长恭。他勇武善战,常常大败敌军。但作为一名武艺高强的将领,却天生一副俊相,这在当时两军阵前,与敌兵交战显得有些不利。高长恭面容秀美,敌方认为他柔弱可欺,争相上前跟他交手。兰陵王对这一点大伤脑筋,总想找一种让敌人一眼看上去就胆战心惊的威慑方法,来弥补自己天生相貌的“弱点”。后来,兰陵王终于找到了用面具遮住面孔的方法,就是在木制的面具上雕出可怕的神态,涂抹上阴狠吓人的色彩,让敌人看了以后就产生可怕的心理。此后他每次打仗,都要戴上面具遮住自己帅气的脸,加之他在交战中勇猛无敌于是,几乎战无不胜。看来兰陵王面具不仅是一种信仰,同时也是力量的象征。后来,北齐人出于对兰陵王机智
与勇猛的敬慕,创编了一种焦作《兰陵王入阵曲》的面具舞蹈,一直延续至今。人们用最美好的舞蹈、音乐和戏曲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歌颂。
师:听了刚刚的故事,我们知道,原来在古代,面具的产生是对了战争。那么在现在,我们很多东西都与面具有关。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川剧表演《变脸》。
(二)观察与了解
1、欣赏面具戏剧、文娱表演视频或图片。
2、师,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这些面具,你有什么感受?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面具表演或是在什么场合见过,或是你使用过的面具?这些面具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特定形象面具、剧情要求面具、娱乐活动面具。
3、面具知识简介(起源、演变等)
教师:面具是一种古老的原始艺术,最早的面具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部落里。实物展示:傩面具(凶悍)。提问:你看到这些面具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有这种感觉?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原始人为什么要戴这么恐怖的面具?
教师小结:是为了驱鬼逐逸的目的。
4、欣赏一组我国民族面具(藏戏、贵州傩堂戏、江西跳傩、甘肃社火、广西师公戏面具等)(边欣赏教师边坐简要介绍)
(1)藏戏:是在藏族的民间歌舞、说唱、杂技以及藏传佛教祭祀礼仪等形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载歌载舞类似歌舞剧的广场艺术表演形式。面具多为纸胎或布质,很少使用木材雕刻。制作精致,造型独特。面具轮廓造型和眼睛、鼻子、嘴等有吉祥图案构成。脸上嵌贝壳、玛瑙、绿松石,面具额头中是太阳、月亮,两耳有流苏。
(2)傩堂戏:是的一种活动,又受到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响,有着比较明显的“俱事神”和笃信的痕
迹。它融巫术、和为一体,成为一种佩戴演出的祭祀戏剧,据说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充实、扩展和,形成了以、、、傩技为主要形式的傩文化,至今仍然活跃在东北的村寨。
(3)跳傩:又称鬼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民俗舞蹈。
(4)甘肃社火:是一种古老的民俗艺术,因此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各地社火内容形式各有千秋。永登社火一般有龙、头场、小场(腊花)、、狮子、熊、、、太平鼓组成。夜社火中还有滚灯。
(5)广西师公戏:壮族戏剧的一种,又称壮师戏。流传于广西贵港市北部和来宾、武宣、合山、忻城、象州、金秀等县(市)。在师公(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原是由师公在法事活动中戴上各种神灵面具(又称戏面)跳娱神舞仪,唱酬神故事;清同治年间,发展成为分角色演唱民间故事,称为师公戏。师公既是做法事的巫师,又是演师公戏的艺人,均系男性,女角由男子反串。早期各地的师公教馆和师公班逐渐变成传授师公戏的活动场所和组织。至1948年,师公戏班已发展到150多个。1950年后,师公戏班脱离巫师法事活动,由爱好文艺的男女青年组成的业余师公戏剧团达280个。师公戏的剧目较丰富,其中大多是壮族民间故事和歌颂壮族民间英雄的题材,亦有一部分是地方化了的汉族故事,或自小说和其他剧种改编、移植的。演唱形式原为一唱到底,以蜂鼓、锣、钹伴奏,后间加道白,并采用管弦乐器伴奏。经过整理提高,发展成为颇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三)深入教学,了解国外的面具艺术:
1、先欣赏一段“假面舞”表演。
2、欧洲面具:欧洲民间面具常用于民间节日和祭祀。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狂欢起源于中世纪。该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