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中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道家的教育思想总结
![道家的教育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e9b83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7.png)
道家的教育思想总结道家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自主性,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道家的教育思想深受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影响,对于个体的完善和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道家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道家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自主性。
道家观点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道和天命,应当按照自己的性格和才能去发展自己。
道家教育注重培养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人们潜心修炼,追求内心的真理和智慧。
同时,道家教育也强调个体的自觉性和创造力,鼓励个人发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道家教育注重修身养性。
在道家看来,修身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修身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与道相应。
道家教育主张培养个体的悟性和感性,通过悟性来认识道,通过感性来感受自然。
修身养性要从内心出发,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情操。
同时,道家强调个体自身的调适能力,要顺应自然,达到内外和谐。
第三,道家教育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
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万物的根源和规律的依据。
道家教育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干预和扰乱自然的秩序。
通过观察和体察自然,个体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
此外,道家教育也注重发现和发掘个体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培养个体对自然之本质的感知能力。
最后,道家教育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外界干扰和压力,个体内心常常感受不到安宁与自由。
道家教育主张通过修身养性,使个体能够超越现实的限制,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体只有融入到整体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综上所述,道家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自主性,注重修身养性,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道家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个体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道家思想的核心在于培养个体的自觉性和创造力,引导人们追求道的真理和内心的和谐。
道家思想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道家思想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2e5edb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5.png)
道家思想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在道家思想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首先分析了道家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讨了道家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元素。
接着探讨了道家思想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以及道家思想对教育制度的启示。
最后讨论了道家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通过对道家思想的研究,揭示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该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道家思想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并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道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影响、实践、元素、结合、教育制度、启示、应用、重要性、当代教育。
1. 引言1.1 道家思想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道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尊重道的原则,主张人们应当平和宽容地对待世界,摒弃功利主义和权力欲望。
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乎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研究道家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主义和心性修养,对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修养和价值观念,提高其综合素质。
本文旨在探讨道家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结合当代的教育形势,分析道家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通过这一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挥道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正文2.1 道家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身养性,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求。
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塑造,使其具备良好的政治品质和道德素养。
二、倡导“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提倡顺应自然,不操之过急,不刻意干预,这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启示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不是过分干预和指导。
老聃的教学实践(3篇)
![老聃的教学实践(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daca0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d.png)
第1篇一、引言老聃,又称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后世,尤其在我国教育领域,老聃的教育理念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本文将探讨老聃的教学实践,分析其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以期为我国现代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老聃的教育思想1. 尊重自然,顺应天性老聃认为,教育应该尊重自然,顺应人的天性。
在《道德经》中,他强调“道法自然”,主张教育者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他们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培养品德。
这一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2. 反对强制,注重启发老聃反对强制教育,主张教育者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这一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倡导的启发式教学不谋而合,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人格培养老聃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在《道德经》中,他强调“无为而治”,主张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他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人。
4. 注重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老聃强调教育要注重实践,认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在《道德经》中,他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
这一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老聃教学实践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1. 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天性现代教育应借鉴老聃的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3f8e81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1c.png)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被誉为“大诸侯之师,小儒之宗”。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道德思想、文化乃至现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备受关注,本文将从多角度论述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并举出5个例子来说明荀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
一、荀子的道德观荀子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人原本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在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下才有了善恶之别。
人在社会中应该以德治,遵守道德规范,修身养性,通过人所共知的统一的伦理规范来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荀子的教育观荀子主张教育是培养品德的过程,重视德育的作用。
荀子认为,教育是一种顶层设计,通过制度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荀子认为,学术知识和品德教育是不可代替的,知识教育只是为了达到更高的目的——完善人的品德。
三、荀子的成人教育观荀子在对成人教育方面也有过深入思考,他强调教育不分年龄和等级,要把性灵和血肉人一视同仁,以德育人。
荀子说:“君子学以聚会为孔,行以致远为仁,语以温仁为范,听斥以待诲为峻,而后行。
”他认为,通过聚会、行为、语言和听从才能使人完善自己的品德。
四、荀子的子女教育观荀子十分重视子女教育,认为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方式。
他强调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品行,因此父母要先做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荀子认为,父母可以为孩子打下道德基础,但是他们也不应该过度干涉孩子行为,引导孩子发展自己独特的品行。
五、荀子的优秀教育者能力荀子认为,优秀的教育者具备许多能力,如一目十行的能力、打断别人谈话的能力、不知耻的能力、不屈不挠的能力、斗争的能力、管理的能力等等。
荀子认为,通过学习和修炼的方式,人们可以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实现德育策略。
以上五个例子说明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深远影响。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造就了很大的贡献,它对品位的定义、对品格的塑造、对品行的规范、对学生的培养和对老师的锤炼方面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道家教育思想
![道家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ffb842e0912a216147929b5.png)
(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不言之教 (1)老子要求教育者不要过多的强力 施以行政教令,应该顺应其教育的自 然规律去从事教育,行“不言之教”。 (2)不言之教的两个方面 a、外在的“榜样”(正面与反面) b、内在的“自觉”
2、绝学弃智和观、明、玄览 (1)绝学:绝卜筮之学、巫守之学、 术学之学,既指当时的官学 (2)弃智:乃反对统治者的巧 (3)观、明、玄览 观:直观或直接观察 明:照见而把握其本质 玄览:综合全体大用统观之,以 知大道
道家教育思想
——老子、庄子
•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 和谐相处。 •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 “道”是世界外物的本源,也是 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规。 •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老子的教育思想
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 也不是法治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 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要实现 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 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其教育思想也 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
1、虚静无为。 无为:要求人的一切行为都必须 遵守自然法规。 要做到“无为”首先要“寡欲”。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 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 欲,使夫智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 不治。”
2、柔弱处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 之能胜” 3、知足不争 (1)人要知足常乐 (2)要做到“知足”,首先要做到 “不争”。 (3)“不争”还要具体做到“取虚” 和“慈俭”。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
1、虚静无为 恬淡寂寞、虚无无为,都是道家主 张的道德修养之本。 2、三齐——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 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都是相 对的,也就是说,事物都是相对的, 应该辩证地看问题。
社会学视域下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社会学视域下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efe02d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3.png)
社会学视域下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道德教育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当今社会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涂尔干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道德教育思想家,其道德教育理念深受后人的尊崇和研究。
以社会学视角对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却相对较少。
本文旨在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发展。
当前社会,道德危机、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道德标准模糊等问题层出不穷,亟需寻找正确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引导人们更好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困境。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注重个体的内在修炼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道德教育启示,促进社会道德建设和人际关系和谐。
社会学视域下对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涂尔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道德教育的重要理念和观点。
在当今社会,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人们的思想品德、提高社会整体素质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在社会学视域下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加深对传统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融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智慧,也可以为当代道德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还可以通过研究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 正文2.1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概述涂尔干是中国古代文化领域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他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涂尔干提出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
修身是涂尔干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强调个体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品行为先导,追求道德的高尚境界。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508ec4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7.png)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文献综述随着科学发展的不断推进和文化文明的不断升华,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的思想在东方文明中根深蒂固,也影响了其他文明,因此研究孔子道德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我们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首先,我们从历史背景出发,对孔子的生平及他的思想的影响进行分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是儒家文化的奠基人。
他曾撰写有《论语》、《大学》、《中庸》等著作,以及关于仁政、政治经济批判的大量经文。
这些作品都深受后代学者的研究,并被评为中国典籍,其中就有很多关于教育问题和人格修养的思想。
其次,我们从孔子对教育思想的贡献出发,围绕“文天下之道”、“书欲明心”、“礼乐养德”等主题,着重分析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文天下之道是指致力于编纂国家有关法规的行为,同时也包括了“自强”的指导思想,孔子坚持自强的价值理念,认为人应当精进学习,对人的精神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
书欲明心,意指教育的作用是为了培养出有智慧的人,他认为“重视教育以达到明心的目的”,必须加强功课的学习,使之有经,有德,有学问。
而礼乐养德,即强调通过礼仪习俗来培养品德,以达到道德纯正和智慧水平。
第三,孔子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影响。
传统的文化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基础,孔子至今仍然是中国教育的核心。
他的思想一直在中国的一代代人中流传,并被传布到世界各地。
孔子强调道德礼仪,要求前人尊卑有序,教育要着重品德教育,引导人们注重身心发展,坚持自强不息,以艰苦奋斗获得自由,以实现理想。
在世界各地,也有学者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灵感,从而探索其道德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
最后,我们从现实出发,分析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今及未来的应用。
当今,各国的政府及教育部门都在以孔子的道德思想指导和引导社会,国家制定许多社会政策,并鼓励人们秉承传统文化,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加强人的品德修养,追求自由,并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
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
![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c154a40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9.png)
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教育思想和制度也发展了数千年。
古代中国教育的形态和特点与现代教育大相径庭,但却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础,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两个方面探讨这一话题。
一、教育思想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和道家的修养身心思想中。
儒家注重对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儒家的教育思想认为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教育的核心。
儒家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注重培养人才,使其能够胜任社会角色,并为国家做出贡献。
道家注重的是一种自然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的教育思想认为人应该寻求身心的平衡与和谐,通过修炼自己的心性和道德,达到人生的境界。
道家思想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修行的过程。
二、教育制度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主要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官学教育。
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起源于家族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家长是儿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家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通过家庭教育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家庭教育注重对孩子的德育和行为规范的传授,强调家族和道德观念的传承。
官学教育是古代中国的正式教育制度,主要是为了选拔人才。
官学设有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可以进入朝廷成为官员。
这种选拔制度塑造了中国的士人文化,强调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
官学教育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传承与现代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教育。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仍然被视为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家庭教育的传统也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体现。
家庭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要。
古代中国的官学制度也对现代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浅谈道家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浅谈道家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c61c6bf1ccbff121dc368395.png)
浅谈道家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道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渊源之一,对中国人民之民族性格、伦理观念、人文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研究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和现代价值,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完善教育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道家、教育思想、德育、现代教育价值道家思想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道家以其深邃的大智能,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教育文化。
道家教育思想从许多方面弥补了儒家教育的不足。
儒家尚人为,道家尚自然;儒家尚理性,道家尚直觉;儒家尚实用,道家尚思辩;儒家尚启发,道家尚辩证等等。
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道家教育思想是不可或缺的宝贵思想资源。
一、自然主义伦理观道家崇尚自然,认为道德具有自然的功能和特质,人只有顺任自然,才能保持自己本性的纯真,并获得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1.“自然之道”。
“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石。
道家认为,“道”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无”和“有”,是“道”运行时的两种状态,是道家重要的哲学范畴。
道家“无用之用”的教育理念要求博专结合。
博是指知识的广博;专是指知识的专深。
广博与专深是读书过程中的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要重视术有专攻,也要围绕主攻方向,对相邻学科或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涉猎,以获取相对健全的知识结构和宽阔的学术视野,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术积累。
2.“天人合一”。
道家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社会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因此,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课程与大自然的联系,多让孩子接触自然,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学习。
另外,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是以言教为主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成了存放知识的仓库,难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
而道家“行不言之教”重视身教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育者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去思考、去体悟,根据各自的具体条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f849431b4daa58da0114ac3.png)
道家的教育思想道家起于春秋而盛于战国。
因老子、庄子以“道”(宇宙本体及其法则)为理论中心而得名。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生卒年已无从考,春秋末期陈国人。
老子的代表作是《老子》,又名《道德经》。
庄子名周,字子休,生卒年也无从考,战国时期宋国人。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和其弟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庄子》一书中。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包括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第一,道家认为,宇宙间有“四大”。
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第二,人在“四大”中的位置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此,“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是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是自然的。
所以,道家爱主张:人是自然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
故为人处事应该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限制,教育也一样。
整个自然乃至宇宙都是无为的,大自然在无为之中就衍生出天地万物,达到了无不为的境界。
所以人必须以自然的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作为立身行事的最根本原则,教育也是如此。
道家爱认为一切认为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教育是最大的人为,它是破坏自然、违背人性的。
教育是多余的,不应该教人知道更多的东西,而应该让人们把一切只是忘掉,“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绝学无忧”,彻底地取消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是不是考研宝宝的你也希望如果考研的考试是比谁忘得快就好了?哈哈哈哈哈大木木@涵毅轻轻的敲了敲你的头:快醒醒)2.“逍遥”的人格理想道家反对儒家的礼教,他们主张“绝圣去智”,用“不言不教”去培养那种以超越态度寻求在现实中的解脱,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理想人格。
即道家主张培养“上士”或“隐君子”(大木木@涵毅友情提示:这里可不是吸毒的瘾君子呀!)。
因为庄周衡量圣贤的标准就是对自然天性的遵循。
在这个原则下,庄子认为儒家的君子恰恰是受仁义所累最严重的,最不遵循自然的,故“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争让之礼,尧舜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
“崇俭寡欲”、“柔弱不争”的先秦道家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崇俭寡欲”、“柔弱不争”的先秦道家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321e606453610661ed9f429.png)
“崇俭寡欲”、“柔弱不争”的先秦道家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启示作者:吴庚伟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分析先秦道家思想中柔弱不争,祟俭寡欲的两个方面的思想内涵,初步探讨其对现代德育在施行过程中,针对德育本质的理解,德育方法的启示上有何重要意义。
关键词:先秦道家思想;现代德育启示重徳求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以德教民、以德化民、以德治国,是历代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
但以往人们较注重对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研究,而认为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主张“绝仁弃义”、“行不言之教”,而不要进行道德教化。
这些误解不利于我们全面地发掘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精华。
深入探索,其实道家学派所反对的主要是儒家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与此同时,其又提出了以“真人”为目标的修身教育理念及“崇俭寡欲”、“柔弱不争”等深刻的道德思想。
这些思想对现代德育有着深远的启示。
本文就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初探。
一、先秦道家思想简介1.柔弱不争。
老子将柔弱不争奉为古往今来与天相配的极则,又将“不敢为天下先”奉为必须持而守之的“三宝”之一。
柔弱不争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意义:第一,谦下不骄。
老子告诫人们:“高必以下为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不争私利。
老子认为,“道”的品德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它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却不夸姐其能,长养万物却不主宰它们。
天地效法“道”这种无私的品德,“不自生,故能长生气”。
不自生,即不为自己而生,天地创造万物却毫无私心,故永恒而长久,人应该效法这种无私无己的精神.第三,“功遂身退”.。
老子认识到:“物壮则老",“反者道之动",事物向其对立面转化,是“道”运动的规律.故为了防止事物向不利的方面转化,必须知止知足,激流勇退,功遂身退。
2.祟俭寡欲。
要做到柔弱不争,必须淡化对于外物的祟尚,减省对于感官享受的追求,而将价值取向移向精神上的升华。
道家哲学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道家哲学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d40683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b9.png)
动的儒家式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⑸"9的积 极人生责任意识非常重要。但同时,我们往往容易 走向过犹不及的极端,可能会出现孟子所说的“执 一”的偏执。这种执一的偏执会导致严重后果,即 孟子所说的“所恶执一者……举一而废百也” [6]205 o 为此,有必要提出“道家式责任伦理”。具体而言, 道家式责任伦理体现在其鲜明的“无为”的德育路 径上。
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 而无不为”⑷⑶的生命境界逐渐因放下而向上超越 的过程。
(三)道家无为与德性成长 德性是靠日积月累的道德实践逐渐养成的。德 性教育的德性养成需要遵循德性主体的生命自然成 长规律。如老子所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 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 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 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⑷3无论是“归根”“复命”, 还是“知常”,都在揭示遵循成长天性之于德性成长 的意义。 作为《道德经》和《淮南子》之间承上启下的重 要道家著作,《庄子》_书从生命境界逍遥齐物的高 度向我们昭示了生命德性无限扩展进而达到“独与 天地精神往来”⑵隔的可能性。 德性伦理的教育是需要有其“形而上者谓之 道”意义上的形上追求之维的。在老庄哲学中, “道”不仅构成存在之源头,也深刻体现了德性伦理 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智慧序列。《大学》中有:“物有 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⑷|从生命 德性的内在建构逻辑来说,德性建构要遵循相应的 本末轻重先后顺序。《庄子■齐物论》中贯穿着一个 重要的与德性养成相关的重要主题,即生命浑然一 体的超越有形差别的德性养成教育的相通性。“齐 物论”包含着一种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齐”的道德 相通性是在德性经过后天教化和自我修身养性的德 性实践后达到的“游心乎德之和”及“守其一”的人 生境界。
《道德经》中的德育思想在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
![《道德经》中的德育思想在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3ee2c08172ded630a1cb608.png)
《道德经》中的德育思想在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作者:丁磊来源:《赢未来》 2019年第13期丁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教育体育局基础教育教研室,河南周口 477200摘要:道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蕴含着深刻丰富的哲学内涵,给予国人以充足的精神财富。
《道德经》是道家的代表作品之一,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将世间万物平等对待,重视公平和正义。
通过现代教育理论思想的角度分析,《道德经》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对于高中教学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将《道德经》中的德育思想,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中,可以提升高中生的文化素养,指导高中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本文从《道德经》在高中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道德经》中的德育思想在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形式。
关键词:《道德经》;德育思想;教学实践《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可以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帮助。
《道德经》中所流露出的德育思想拥有深刻的内涵,《道德经》主要体现了自然无为的思想,即要求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主张无为自化的教育原则,充分利用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高中教师需要积极挖掘《道德经》中的德育内涵,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去,引导当代高中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走向,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1 《道德经》德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理论意义首先《道德经》是我国文学经典著作之一,并且随着朝代的变化,经过了多位教育学家的完善,其中蕴含着古代学者的深刻思想以及传统文化意蕴[1]。
将道德经中的德育思想在教学中进行应用,可以向学生们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其次,《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厚的德育思想,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进行完善,提高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最后,结合《道德经》开展语文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和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找到了写作的源头活水,认识到中华文化中的文学魅力[2]。
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256dd4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7.png)
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周敦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和医学家。
他是宋代仁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推动者。
他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提出了“以道德修身,以德治国”的理念,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与当时的宋代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也影响了今天的中国教育。
周敦颐认为,道德教育是以道德为核心,追求身心健康的教育。
他认为,人们必须学会自律、节制和知行合
一,以克服欲望、培养道德品质,以求达到身心的和谐状态。
他认为,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应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在学校教育中更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培养。
另外,周敦颐认为,学生的道德教育应以自然为基础,让学生熟悉自然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思考。
他认为,学生应该自觉地遵守社会规则,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此外,周敦颐认为,学生的道德教育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从实践中研究,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周敦颐的道德教育思想受到了古今中外的广泛认可,他的思想受到了儒家、道家和其他古代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
今天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影响。
他的道德教育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老子教育思想实践意义
![老子教育思想实践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f4fcb5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1.png)
老子,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著作《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探讨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一、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顺应自然的教育观老子认为,教育应顺应自然,遵循人的天性。
他说:“道法自然。
”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法自然”就是按照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去教育人。
这种教育观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 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教育领域,这一理念表现为“无为而教”。
他认为,教育者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强制和干预,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发展。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内圣外王的教育目标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内圣外王”的人才。
所谓“内圣”,指的是具有高尚品德和丰富知识的人;“外王”,指的是能够治理国家、造福人民的人。
这种教育目标强调德才兼备,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又注重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
4. 教育的和谐性老子强调教育的和谐性,认为教育应兼顾个体与社会、知识与道德、智力与情感等方面的平衡。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二、老子教育思想实践意义1. 顺应自然的教育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老子顺应自然的教育观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同时,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 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老子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教育者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强制和干预,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
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合实际谈谈道家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结合实际谈谈道家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4f658b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8.png)
结合实际谈谈道家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师德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际,探讨道家思想对于培养良好师德的作用和意义。
1. 道德修养与师德建设道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和高尚。
在师德建设中,教师需要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道家思想提供了一种追求自我完善的理念,帮助教师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促进师德的发展。
2. 谦逊与谦和的态度道家思想倡导谦逊与谦和的态度,强调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在师德建设中,教师应该以谦逊的心态对待学生和同事,倾听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并乐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通过谦逊与谦和的态度,教师能够有效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无为而治的原则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即以自然之道为师,让事物按照其本性自然发展。
在师德建设中,教师应该以这一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和成长机会。
教师应当尽可能不干预学生的自主发展过程,而是以鼓励、引导的方式推动他们的成长。
4. 包容与公平的态度道家思想主张包容与公平,尊重差异,追求和谐统一。
在师德建设中,教师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并给予公平的对待和评价。
教师的包容与公平态度能够建立公正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5. 追求自我完善和成长道家思想提倡追求自我完善和成长,强调在实践中修炼自己。
在师德建设中,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持续研究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追求自我完善和成长,是教师实现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道家思想对于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道德修养、谦逊与谦和的态度、无为而治的原则、包容与公平的态度以及追求自我完善和成长等方面,都能够给予教师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通过运用道家思想,培养良好师德,将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素质和教学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e0c3ca5ed630b1c58eeb56a.png)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论文摘要: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极其丰富且富有辩证性,是中国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身为名师,老子有自己区别于儒家的教育主张.他在自己独特的人性观知识观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纵观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老子创立的“道”、“无为”的哲学体系.提到老子,世人一般把他看成是“消极遁世”的哲学家,很少提到他的教育思想。
实际上,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而然的规律,以“无为”达到“有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根据“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教育主张,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其出色的教育家。
老子的教育思想以“道”为统帅,他所阐释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要求、师道观等具体教育主张都是围绕“道”展开的。
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道”是蕴含于万物中的事物本然的规律和由此引申出的原则、原理;是无形的,而又实际存在于万物中的万物总法则。
老子基于“道”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可以这么说,在中国二千多年的教育史中,真正能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异化,对国民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并对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崭新的,符合人性的社会主义教育给以深刻启发的是老子,是老子的道家教育思想。
本文试从老子的人性观知识观入手,对老子的教育思想作粗略的分析,探索道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老子的人性观、知识观老子的“自然人性观”自古以来教育思想家在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时,都是以其各自不同的人性观为基础的。
老子在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时虽未明确提出关于人性的理论,但“有实质的人性观。
老子主要是以“复归于朴”的自然人性观为其理论基调的。
老子从“道法自然”的理论前提出发,认为宇宙间的自然万物都是自然质朴的,都有其内在的规律。
《道德经》教育思想探析
![《道德经》教育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817ae1172ded630b1cb654.png)
们对< 德经》 道 的研 究 , 多 的是 涉 及 它 的哲 学 、 理 学 、 治 更 伦 政
学 、 事学 等 思想 , 对 它 所 蕴含 着 丰 富 的 、 具 特 色 的 教 育 军 而 独
(道 德 经 ・ 四 章 》 同 时 道 也 是 人 世 社 会 的 规 律 和 统 治 者 治 《 十 ) 国之 道 : 以道 佐 人 主者 , 以 兵 强 天 下 , 事 好 还 。 师 之 所 “ 不 其
老 子 , 家 学 派 的 创 始 人 , 所 著 ‘ 德 经 》 书 , 十 一 道 其 道 一 八 章 , 千 言 , 约 义 丰 , 中 华 民族 古 老 文 明 的结 晶 。 是 全 五 文 是 也 人 类 共 享 的 文化 财 富 , 来 被 学 人们 称 为 “ 理 诗 ” 历 哲 。但 是 , 人
处 , 棘 生焉 。 大 军 之 后 , 有 凶 年 。 善 有 果 而 已 . 敢 以取 荆 必 不 强 。 果 而 勿 矜 , 而 勿 伐 , 而勿 骄 , 而 不 得 已 , 而 勿 强 。 果 果 果 果
思 想 却 疏 于 探讨 。在 此 , 我们 根 据 自 己对 < 德 经 》 理解 , 道 的 尝
章 》 道 是 自然 界 万 物 运 动发 展 变 化 的 规 律 . 看 不 见 . 不 ) 它 听
经 》 共 出现 3 中 1次 。 体 现 在 教 以 为 道 最 高 宗 旨 中 的 “ 为 ” 无 .
并 不 是 无 所 作 为 , 心 所 欲 . 是 要 以辩 证 法 的原 则 指 导 人 随 而 们 的 社 会 生 活 , 助 人 们 寻 找 顺 应 自然 、 循 事 物 客 观 发 展 帮 遵 的 规 律 , 以圣 人 为 理 想 人 格 , 导 人 们 要 有 所 作 为 . 不 是 且 教 但 强 作 妄 为 , 张 发 挥 人 的 创 造 性 , “ 人 ” 样 , 无 为 的 手 主 像 圣 那 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中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道,概念神秘,蕴含丰富,思想深邃,它不仅作为一种哲学概念,而且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隐或现,始终强劲的活跃于中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史上,并在特定的环境中,发挥着它巨大的思想导向作用。
关键词道;道德教育;以道为本;抱朴守真;贵柔守雌
一、以道为本,唯道是从的德育纲领
道家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是道,道家全部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都是建构在以道为本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我们研究道家的德育思想必须着眼于道论,在道论中体会其德育思想的博大精深。
在老子看来,道是最有生命活力的,道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原,道为一切的本原能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因此道也是道家宣扬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家主张以道统御德,“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十四章》),这也就是讲应该执古御今,以道御德,对天地万事万物都应以道的观点观之,只有用道的标准,把天地间的万物看成是平等的,才能看清楚事物的本质所在。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秋水》),这是说在审视人生的时侯,应该放弃个人和世俗的偏见,站在道的高度去观察事物审视人生。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五十一章》),这就是尊道贵德,在道家看来道德教育就是把天道转化为人道,使人道符合天道,这样一来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做人做事必须以道为纲,唯道是从。
二、抱朴守真,返璞归真的德育取向
道家认为道法自然,人最终也是回归自然的。
道家讲人性本质是朴实的,这是道家思想道德教育认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道家自然生出了抱朴守真、返璞归真的道德教育取向。
道家的思想家们主张道法自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强调待人要真诚,说话要遵守信用,这正是道法自然、诚信不欺的德育思想的最好体现。
道家认定朴是人性的本质状态,人的本性是朴素的。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小人君子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道德经》有云:“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也就是讲仆是无欲的基础,是自正的根基。
“屈折礼乐,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
然也”(《庄子·骈拇》),如骈枝多余的礼乐早就不自然的我们,因不自然我们才无安全感才失去了常态。
这就是道家主张的尊重人的自然本性,使人返璞归真的缘由。
人最初始的本性才是真正的性格,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才最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在道家思想者看来,思想道德教育不是改变人性,对人性加以修饰,而是复归人的自然本性,回归到人性的原始状态。
道家所主张的人最初本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上讲的以人为本,是人性回归,是保持人性格的质朴。
三、贵柔守雌的德育原则
历史上儒家显赫道家隐藏,道家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多具隐性风格。
在道家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柔是人性的美德,是道家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道家看来,处于险恶的社会环境中柔弱就是刚强,人在生活中以谦虚示柔正是为了更为强大。
贵柔守雌是道家的一种独特的取胜之道,也是道家思想中所蕴含的极为独特的德育原则。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七十六章》)从这段文字字义表面来看似乎是表现出了隐忍退让之意,但是其背后却蕴含着柔弱胜刚强的巨大智慧和力量。
当你取得巨大成就之时你就很可能会处于风口浪尖,要想成功的走下去,必须学会以柔以弱来保护自己。
无论何时人必须掌握柔可胜刚的道理,唯有如斯,人生方可继续平稳的走下去。
“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以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七十八章》),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柔的力量是极为强大的。
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命力正是在于柔,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必须像水一样润物无声,想花香那样沁人心脾,耐性的柔性说服远比强制的武断教育效果好的多,这一点正是我们都知道却又是最容易忽视的。
贵柔守雌凸显的是道家道德教育的大智慧,表现出的是注重道德教育的柔力。
面对强大的矛盾特别是思想矛盾,不可以强制强、以暴制暴,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以柔化之,这是思想道德教育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法则。
道家的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是其德育思想有其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去发掘为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所用。
道家思想中无为、不言而教、知足不争等思想也极具研究价值,在此就不再一一展开。
在几千年历史中传承下来的道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作用依然不容小觑,道家思想重在人性的探索,就是所谓道法自然。
凡事遵从客观规律,虽曰无为,实则有为,乃顺势而为。
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特别是对于道德体系的构建依然具有其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世欣.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曹晶晶.论道家思想中蕴涵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黑龙江史志,2009.15.
[3]杨瑶.道家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解读[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