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二中应元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二中应元学校上册期中化学试卷(Word 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B .②表示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1 价
C .①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 .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78.96 g
2.丙烷(C 3H 8)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8
B .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C .44g 甲完全燃烧至少需160g 乙
D .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3.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 .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 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 .CO 和CO 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 .CO 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 CO 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4.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H ②Fe 2+ ③Cu ④P 2O 5 ⑤Fe 3+ ⑥NaCl A .能表示一个分子的是①④⑥ B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是③④⑥ C .②⑤的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D .④中的数字“5”表示五氧化二磷中有5个氧原子 5.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 B .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C .空气中氧气质量占空气质量的21%
D .空气中的氧气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6.某纯净物3g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 二氧化碳和5.4g 水。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纯净物中含有C 、H 元素,不含O 元素 B .该反应中2O 和2CO 的质量比为14:11
C .该反应中2O 和2H O 的分子数之比为7:6
D .该纯净物中C 、H 原子的个数比为1:4
7.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 4当成MnO 2加入KClO 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c 代表氧气
B .t 2时刻,O 2开始产生
C .t 1时刻,KMnO 4开始分解
D .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
8.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 .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B .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 .单质含有一种元素,则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 .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9.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 2)所致。
NaNO 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A .+4
B .+3
C .+2
D .+5
10.下列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B .液面不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C .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D .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11.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 2
B .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C .反应物都属于氧化物
D .反应中原子、分子个数都不变
12.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13.钒被誉为“合金中的维生素”,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下图。
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B.原子序数为23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 D.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14.生活中的自来水通常用氯气(Cl2)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l2+ H2O=X+HClO。
则X的化学式为
A.H2B.ClH C.HCl D.ClO2
15.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16.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无限的
B.生活中通过煮沸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将海水淡化
D.爱护水资源主要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7.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是的(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A.B.
C.D.
18.下列关于S+O2点燃
S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9.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0.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
A CO2与O2燃着的木条,观察燃着的情况
B酒精与白醋闻气味
C CaCO3与NaCl加水,观察是否溶解
D NaOH与Na2CO3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A.A B.B C.C D.D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根据如图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收集装置选用______;如需随时控制生产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填编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填编号);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E、F装置都可以用来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22.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CO、H2、C都是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或氧化铜等物质,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分成了三个实验小组进行实验。
(一)甲组同学对炼铁产生了兴趣,他们所用的药品和装置如图所示 (杂质不参与任何反应)。
请回答有关问题:
(1)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应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再装入药品。
实验开始时,先通一会CO,作用是_____。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主要现象为________,A装置中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停止加热后,还要再通一会儿CO,除了将A装置中的CO2送入 B 装置的溶液中,另一个作用是______。
(4)若将B装置改成C虚线方框内装置,则该装置还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
(5)若反应过程中装置A固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所取氧化铁样品中Fe2O3的质量为__________g。
(二)乙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测定水的组成 (杂质不参加反应,已知浓硫酸具有吸
水性,假定A、C装置能完全吸收相应的物质)。
反应后测得B中玻璃管 (含药品)质量减少ag,C中洗气瓶 (含药品)质量增加 bg。
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请用含 a、b的式子表示出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2)下列因素中,对测定结果无影响的是_______ (填序号)。
A 玻璃管中的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
B 缺少A 装置
C 氧化铁不干燥
D 有部分氧化铁被还原成了四氧化三铁
(三)丙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究,并利用铁丝网罩集中火力,以获得反应所需的高温。
(提出问题)
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
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组成不变,产生的气体有三种情况:
①CO;②CO2;③____________。
(设计方案)实验前后分别对试管和烧杯里的物质进行称量,数据设计如下:
称量对象反应前质量反应后质量质量差
试管+固体混合物M1M2△m1即(M1-M2)
烧杯+澄清石灰水M3M4△m2即(M4-M3)
(1)若△m2=0,说明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能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则猜想_____________成立。
(2)若猜想②正确,理论上△m1与△m2的关系是:△m1___________△m2(填“>”、“<”或“=”)。
(实验并记录)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称量对象反应前质量反应后质量质量差
试管+固体混合物69.8g65.4g△m1
烧杯+澄清石灰水118.8g122.6g△m2
用以上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应该是猜想_______成立。
根据这个结论,该实验装置的缺陷是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经查阅资料知道: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CO2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本次实验结果与资料显示不一致,你觉得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填序号)。
A 装置漏气
B 生成的CO2部分与过量的C反应生成了CO
C 装置内还残留有CO2气体未被吸收
23.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之后,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H2O、Na+、OH-,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某科技小组想进一步探究是哪一种粒子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提出猜想)猜想①:可能是H2O;
猜想②:可能是Na+;
猜想③:可能是OH-。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蒸馏水,滴入1滴~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试管内溶液仍为无
色
水分子不能使无色酚酞
溶液变红色
②用试管取少量氯化钠溶液,滴入1滴~
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③用试管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1
滴~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讨论反思)有同学认为猜想①不需要实验验证就可以排除,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学习了铁在空气中生锈条件后,小明和小红对铜在空气中生锈条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过程:
(查阅资料)铜锈是绿色的,俗称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铜绿加热能分解生成三种常见的氧化物。
(猜测)小红猜测铜生锈与空气中的下列物质有关:
小明认为铜生锈与氮气一定无关,理由是______。
(实验探究)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几天后观察到,A试管中铜片在水面附近有绿色物质,B、C、D试管中铜片均无明显现象。
请帮助分析实验过程并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得出,铜生锈与空气中相关物质有______;
(2)上述实验______用序号表示可以证明铜生锈与氮气一定无关。
(3)上述实验______用序号表示说明铜生锈与氧气一定有关。
(实验反思)通过学习,他们认为铁和铜在空气中更易生锈的是______。
(探究拓展)设计实验探究铜绿受热分解的生成物是什么:
(1)若有生成,检验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若生成物中有氧化铜,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3)请猜测另一种生成物应该是______。
25.如下图所示,将三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分别倒立在盛有水、澄清石灰水、浓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实验,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提示:图示中呈现的是实验过程中的试管内液面的高度,不是最终的现象)
(1)B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证明A中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方法是________ 。
(3)是否可以通过上述实验中的最终现象,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其理由是
________。
26.某农村中学的化学兴趣小组在开展实验活动时,用山泉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结果配制几次所得的溶液都出现浑浊的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容器底部还出现白色沉淀物。
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此奇异的现象展开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用山泉水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I、氢氧化钠样品不纯,含不溶性杂质;
II、氢氧化钠与溶解在山泉水中的某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
(1)小明通过实验很快就排除了猜想I,他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本地山泉水是硬水,含较多的碳酸氢钙。
碳酸氢钙[Ca(HCO3)2]受热会分解,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都有碳酸钙生成。
(2)小红取来少量的山泉水于烧杯中,往其中加入适量的肥皂水,搅拌,观察到
____________的现象,确认所取的山泉水是硬水。
(3)小明和小红对所得的沉淀物中含有的碳酸钙进行实验:
_______________
(4)该山泉水经过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就可用于配制氢氧化钠溶液。
27.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该装置需做一点改进的是________,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______时,便可开始收集。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一组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图G是某同学利用报废试管设计的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该设计除了废物利用的优点外,请另写一个优点:________ 。
(3)用收集的氧气完成图E铁丝燃烧的实验,集气瓶中预先放少量水的原因是_______ ;如图F向装满CO2 的软塑料瓶注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
28.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实验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1)如图一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 ____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
(4)有一种神奇的蜡烛,点燃后任你怎么吹也吹不灭,这种蜡烛在制作时要在蜡烛芯上包裹一层打火石的粉末。
打火石是由某种金属掺入少量稀土元素制成的合金,它的着火点只有150℃。
当蜡烛燃烧时,金属并不燃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但当蜡烛吹灭后,未冷却的金属接触到了_______从而使蜡烛复燃。
但这种蜡烛也可以熄灭,你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B
解析:B
【解析】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③④核内质子数不相同,不属于同种元素,错误;
B、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题干②图是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钠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为+1,正确。
C、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①③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错误。
故选B。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化学反应的一般表达式为:38222C H +O CO +H O 点燃
,配平后的化学方程
式为:38222C H +5O 3CO +4H O 点燃
,依据化学方程式和题干中的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
A 、由图可得,甲的化学式为C 3H 8,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3:1ⅹ8=9:2,故不符合题意;
B 、由化学方程式可得,乙和丙的元素组成不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C 、解:设44g 甲完全燃烧至少需要乙的质量为x
382
22C H +5O 3CO +4H O
4416044g x 44160=44g x x=160g
点燃
故符合题意;
D 、由化学方程式可得,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4,故不符合题意。
3.C
解析:C 【解析】
A 、《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墨汁中含有炭黑,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说法正确.
B 、碳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O 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故选项说法正确.
C 、CO 和CO 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D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具有可燃性,可用作气体燃料;CO 2可用于灭火,固态的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③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该元素的单质;
离子符号书写: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Fe 2+ 、Fe 3+ 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
不同;原子变成离子的过程中原子核不变,故质子数不变,Fe2+ 、Fe3+ 质子数相同。
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正确;
B、空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正确;
C、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错误;
D、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正确。
故选C。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某纯净物3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水中氢元素一定来源于有机物,碳元素的质量为2.4g,氢元素的质量为0.6g,所以该纯净物中只含有碳氢元素不含有氧元素,是正确的叙述;
B.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8g+5.4g-3g=11.2g;该反应中O2和CO2的质量比为14:11是正确的叙述;
C.有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和生成的水的质量可知反应中O2和H2O的分子数之比
(11.2g/32):(5.4g/18)=7:6,是正确的叙述;
D.该纯净物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2.4g/12):(0.6g/1)=1:3,故是错误的叙述,故选D。
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二氧化锰可以做催化剂,同时生成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气判断图中a:氯酸钾,b:高锰酸钾,c:氯化钾;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产生氧气;起催化作用物质是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随着加热反应进行其质量先增大,直至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质量保持不变。
故选C。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例如水中,氢元素化
合价是+1,不符合题意;
B、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时放热,不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单质含有一种元素,则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符合题意;
D、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例如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氮气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是氮气不是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亚硝酸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之和为0,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故选B。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受的烧杯。
故选B。
11.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CO和NO,生成物是CO2和N2,故该反应可表示为2CO+2NO=N2+2CO2。
A、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只有生成物的N2分子是由2个同种原子构成的,故属于单质,正确;
B、由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将有毒气体CO和NO转化为无毒气体CO2和N2,正确;
C、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CO和NO,它们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正确;
D、根据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改变,错误。
故选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
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故不符合题意;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原因是火柴梗不断被加热和受到热气流带来空气的助燃,故不符合题意;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原因是金属丝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故不符合题意;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符合题意
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钒为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的序数,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由图可知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14.C
解析:C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Cl、H、O原子的个数分别为2、2、1,1、1、1。
反应前后氯原子和氢原子各相差1个,故1个X分子中含有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化学式书写的时候正价的写在前面,负价的写在后,故X的化学式为HCl。
故选C。
点睛: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是解题关键。
1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A错误;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B错误;
C、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故C错误;
D、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故D正确.
故选D
16.A
解析:A
【解析】
A、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有利于是淡水资源很少,错误;
B、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有蒸馏和煮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正确;
C、通过蒸馏可得到纯水,正
确;D、爱护水资源,可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节约用水,生活中可一水多用,农业上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工业上水重复利用;二是要减少水体污染,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要先处理再排放,农业上要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正确。
故选A。
1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通入二氧化碳时,虽然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无明显现象;
B、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试管中气压减小,从而导致液体在试管中上升;
C、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气球膨胀;
D、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烧杯中的水流入锥形瓶中。
故选A。
1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是正确的叙述;
B.根据质量关系可知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1:1,原选项是错误的叙述,;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正确的叙述;
D.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知,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是正确的叙述;故选B。
19.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故选A.
考点: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
2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A、根据氧气有助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B、根据酒精具有芳香气味,白醋有酸味进行分析;
C 、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D 、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是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详解】
A 、取样品,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火焰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 正确;
B 、取样品,闻气味,有芳香气味的是酒精,有酸味的是白醋,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 正确;
C 、取样品,加水溶解,会形成溶液的是氯化钠,不溶于水的是碳酸钙,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 正确;
D 、取样品,滴入酚酞,溶液显碱性,都会变成红色,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D 错误. 故选D . 【点睛】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长颈漏斗 试管 C E B CaCO3 +2HCl=CaCl2+H2O+CO2 ↑ D 通常情况下,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解析】 【
解析:长颈漏斗 试管 C E B CaCO 3 +2HCl=CaCl 2+H 2O+CO 2 ↑ D
4
24222KMnO 2K MnO +MnO +O Δ
↑ 通常情况下,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知①是长颈漏斗;②是试管;
(2)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常温下反应所以选用固液混合不加热装置,制取少量的选用试管不用锥形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分液漏斗能控制液体的滴加,所以能随时控制生产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故发生装置最好选用C ;收集装置应选用E ;如需随时控制生成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发生装置最好选用B ;
(3)用加热高锰酸钾法制氧气的发生装置的特点属于固体加热型的D 装置;反应的方程式为:4
24222KMnO 2K MnO +MnO +O Δ
↑;用E 来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
是: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F 来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氧气不易溶于水。
22.检查装置气密性 排净空气防爆炸 红色固体变黑 3CO+Fe2O32Fe+3CO2 防倒吸/防氧化 收集CO 防污染 8 AD CO 和CO2
解析:检查装置气密性 排净空气防爆炸 红色固体变黑 3CO+Fe 2O 3
2Fe+3CO 2 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