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生态学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成就与展望

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成就与展望

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成就与展望【摘要】组织行为学诞生至今,经历从起源、古典组织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心理学出现及应用等四个阶段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就,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文从新技术广泛而深入应用的角度,思考平台化组织在提高效率和增加满意度方面,有哪些影响群体内聚力的核心因素值得展望。

【关键词】大变局新技术平台化组织群体内聚力1.1 研究背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从新技术广泛而深度应用的角度,思考平台化组织在提高效率和增加满意度方面,有哪些影响群体内聚力的核心因素值得展望。

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在新技术等生产力要素显著增强条件下,在显性不确定因素几何倍增的状态下,平台化组织如何持续提高人员效率并提升满意度。

1.2 文献综述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标志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组织管理学、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学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合理和高效。

它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目标。

长时间以来,组织行为学基于个体心理与行为理论,分别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角度进行假定,诞生了相互作用理论、凯利的因果性归因理论、强化的相倚关系理论、情感事件理论、价值(工作满意度)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知觉理论,促进了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X理论和Y理论、双因素理论为代表的早期动机理论发展,并拓展至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即ERG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德西和莱恩的认知评价理论、洛克的目标设定理论、斯金纳的行动强化理论、肯.托马斯的巅峰体验和内部动机理论、公平理论(社会比较理论)和期望理论等当代动机理论研究的新阶段。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生态理论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对文化生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然后,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梳理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理论流派的特点和贡献。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评述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争议。

文章展望未来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趋势,提出研究展望和建议,以期为推动文化生态理论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关注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二、国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在国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的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逐渐发展成为跨学科的研究热点。

这一理论主要关注文化与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和变迁。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地理学和人类生态学领域,以探讨不同地域文化形成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例如,美国文化地理学家卡尔·索尔在其著作《景观的形态》中,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强调人类文化对自然景观的改造和利用。

随后,人类生态学家斯图尔德在其《文化变迁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化生态理论逐渐扩展到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文化学领域,学者们开始关注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多样性,以及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交流。

例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其《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观点,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学领域,文化生态理论被用来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民间美术游戏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民间美术游戏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民间美术游戏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民间美术来源于民间生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丰富深刻的民族历史发展信息,又代表民众的智慧理想,传递民族的思想情感与美术情趣。

民间美术的生活性、审美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决定了民间美术的教育价值,民间美术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幼儿学习和传承我国民间美术,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引领下将民间美术引入幼儿园游戏之中,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游戏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更可以以一种更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深入剖析民间美术游戏。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幼儿教育民间美术游戏多年来,我园坚持以“民间艺术教育”为办园特色,在开展民间美术游戏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如教师对游戏缺少研究,不知道如何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传统民间美术活动较成人化,如何将它们设计成适合幼儿操作?民间美术内容的系统性有待完善等。

接触教育生态学后,我们感觉该教育理论对研究民间美术游戏具有十分有益的借鉴指导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因此确立了课题《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民间美术游戏的实践研究》。

结合课题研究,我主要检索了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这两个较为著名的中国学术期刊资料网,搜集了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关于教育生态学和相关的期刊论文9847篇,民间美术7169篇,生态学与游戏13篇,没有检索到关于教育生态学与民间美术游戏的论文。

一、教育生态学定义及其相关概念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以幼儿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因素组成的系统。

以教育的微观生态即学校、教室、设备乃至座位的分布对游戏的影响,包括游戏的设置目标、智能、方法、评价等微观系统分析,缩小到家庭的亲属关系及学校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乃至幼儿个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状态对教育的影响。

企业成长理论综述_基于成长动因的观点

企业成长理论综述_基于成长动因的观点

Abstra ct : Th is paper points out tha, t en terprise grow th is still fu ll of "B lack Box" and its grow th law h as not been understood clearly . It is a valuab le research to co m b ine though ts and m ean s of know ledge theory , evolu tion ary th i n ing, com p licated science , etc . and en terprise grow th. K ey w ords : en terprise grow th; endogenous grow th; exogenou s grow th 1 引言 企业成长可以说是古 老而时髦的 论题, 20 世 纪 50 年代至今, 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和现代管理学领域所广泛 关心的对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 展与现代科技 日新月 异的变化, 时至今日, 企业成长理 论仍然是经济 管理学 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相关文献成果浩如烟海, 但却杂 乱无序。在笔者看来, 充分利用 和解读现有 文献, 需要 我们确立一种更为广阔而深远的理论视野, 力求将不同 社会经济实践条件和制度背景下 有关企业成长 问题的 观点尽可能全面、 有机地纳入讨 论框架, 从而提 炼其精 要, 勾画其关系, 整合其逻辑, 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寻找恰当的逻辑起点。笔者仅以企业成长动因的视角, 对文献进行挂一漏万的梳理和分析, 对企业成长经典理 论和前沿的研究成果作一扼要反思与评价。 2 研究成果 企业成长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对大规模生 产规律的研究, 并广泛涉及企业行为、 企业成长、 组织结 构以及管理等基本 问题。由 于企业成长 的内涵比较复 杂, 能够被视为企业成长的 指标变量也 十分众多, 所以 研究视角多样、 概念体 系庞 杂, 可谓 观点 众多, 流派纷 呈。鉴于此, 本文仅从企业 成长驱动力 的角度, 借鉴经 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思路, 将代表性研究成果分为外生性 成长理论和内生性成长理论 , 对企业成长理论做独立、 系统性地梳理和评述。 2 1 企业外生成长理论 所谓企业外生性成长即 企业的边界 和生产率由外 生变量决定, 即给定的技术、 成本结构和 市场供需条件 等, 其代表性学派是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企

基于组织生态理论的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

基于组织生态理论的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
同 的 角 度 得 出 极 具 价 值 和 意 义 的 结 论 。P re 着 重 研 o tr
具 有 生命 特 征 的 产 业 群 落 , 由 多 个 生 产 相 同 或 相 近 是 产 品 的创 意 企 业 在 特 定 区 域 内 的 集 聚 , 辅 以 相 关 的 并 支 撑 机 构 和其 它 组 织 。这 些 企 业 组 织 或 机 构 类 似 于 自 然 生 态 系 统 中 的 生 态 因 子 , 而 构 成 了 一 个 完 整 的 社 从
规律 。
关 键 词 : 意 产 业 ; 织 生 态 理 论 ; 新 生 态 系统 ; 态 位 ; 化 创 组 创 生 演 D I 1 . 9 9Ji n 1 0 -3 8 2 1 . 3 0 6 o :0 3 6 /.s . 0 17 4 . 0 0 . 1 s 1
中 图 分 类 号 : 2 G14
身 特 点 来 分 析 创 意 产 业 演 化 , 当 前 具 有 重 要 的 理 论 在 与现实意义 。
1 文 献 综 述
最 早 的产 业 演 化 理 论 可 以追 溯 到 熊 彼 特 的创 新 理
论 , 在研 究 经 济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发 现 , 新 促 进 了 产 业 他 创
第2 卷 第 3 8 期
2 1年 2 0 1 月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V_128No. 0. O3 Fe 2Ol b. l
Sce e& T c nolgyPr gr s ndPo iy inc eh o o e sa lc
基 于 组 织 生 态 理 论 的 创 意 产 业 创 新 生 态 系 统 演 化 规 律 研 究
演化的许多理论 与实 证 问题仍有 待 进一 步深 入研 究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文献综述的文章。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主题内容。

正文部分分别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基础、在当代的意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在环境保护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研究的新进展。

结论部分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现实意义,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做了总结。

通过对相关文献综述,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解,为今后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研究文献综述, 理论基础, 当代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实践, 应用, 新进展, 现实意义, 未来发展方向, 总结.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文献综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生态学理论体系,是对自然界和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认识和指导原则。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基础、在当代的意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在环境保护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研究的新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和探讨。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和实践价值,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现实意义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生态观提供了理论支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无限复杂的多样性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这种看待世界的方法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在生态学领域提供独特的思考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生态观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维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也必须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保护。

战略联盟理论研究综述

战略联盟理论研究综述

战略联盟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探讨了战略联盟理论的发展趋势和不足之处。

本文旨在为研究者提供有关战略联盟理论的综合性观点,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引言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关系通常以互惠互利的原则为基础,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战略联盟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

本文旨在综述战略联盟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发展趋势和不足之处,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主体部分1、战略联盟的概念与形成原因战略联盟是指企业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合作关系,其形式可以包括技术合作、研发合作、生产合作、市场合作等。

战略联盟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竞争压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需要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来提升自身竞争力,共同应对市场挑战。

(2)技术创新需求: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可以共享资源,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资源互补:企业之间由于资源类型和拥有程度不同,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优化资源配置。

(4)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企业可以共同开拓市场、推广品牌,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2、战略联盟的类型分析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战略联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按照合作企业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划分:可分为紧密型联盟和松散型联盟。

紧密型联盟通常涉及股权参与、人员交叉任职等情况,而松散型联盟则主要以非股权形式的合作为主。

(2)按照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范围划分:可分为全面性联盟和专门性联盟。

全面性联盟是指企业在各个领域都进行合作,而专门性联盟则是在某一特定领域进行合作。

(3)按照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时间划分:可分为长期联盟和短期联盟。

长期联盟通常涉及长期合同和稳定合作关系,而短期联盟则是在一定时间内达成合作目标后解散。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外研究动态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外研究动态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外研究动态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旨在研究社会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互动关系。

在国外,研究者们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不断深化了我们对社会组织和功能的理解。

本文将通过综述国外的研究文献,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外研究动态。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功能对等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凯马尔(Robert K. Merton)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

凯马尔认为,社会组织和功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他将社会组织比作人体器官,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共同组成了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行。

随后,许多国外研究者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发展和拓展。

克劳兹·纳尔逊(Clause Nelson)和罗伯特·山基(Robert S. Cahn)认为,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如教育、组织行为、医疗保健等。

他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范围。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美国教育学家塞缪尔·科尔曼(James S. Coleman)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研究,被称为科尔曼报告。

该研究探讨了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校资源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学校资源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较小,而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更大。

科尔曼的研究结果挑战了以往关于学校资源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一些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功能对等理论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适用性。

比如,加拿大社会学家詹姆斯·塞文森(James Sewell)在对加拿大公立学校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学校资源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存在差异。

三、功能对等理论在组织行为领域的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在组织行为领域的研究中也有重要应用。

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斯科特(Richard H. Scott)提出了组织生态学理论,该理论将功能对等理论与组织行为相结合,研究了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1、引言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

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

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2.1生态城市的起源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

组织生态进化理论进展

组织生态进化理论进展
作 为变异 的来 源是非 常 重 要 的 。在 一 个 层 次 的选 择 会对 另 个层次上的变异产生影响。根据 Adi lc rh的观点, 作为管

三、 组织 群落 生态 学
群落生态学包含和补充了种群生态学 的观点。如果种 群能够保持作为稳定 、 内部统一的实体 , 种群在群落 中仅仅 被看成是基本的分析单位。群落生态学认为组织进化是那 些 同时使得 种群 内部 产生 同质性 和稳 定 性 以及 种 群 之 间产 生 多样性 的力量 的共 同产 物 。群 落 生 态 学不 是 将 关 注 的焦 点集中于单个的种群 , 而是将组织群落看作变异的来源。 群落生 态学 认为 组织群 落 由共 同进 化 的种群 组 构成 , 这 些共 同进化 的种 群之 间 由共 栖 和 共 生关 系联 结 。共生 是 指 建立 在功能 区别 上 的相互依 赖 , 而共栖 是指 源 自于在 种 群 间 存在着共同兴趣或相似 的任务—— 当两个或更多的行动单 元共享他们的资源时这些兴趣或任务能够更有效地达到的
织 的选择 和保持 被组织 过去 的选择 和保 持所 塑造 , 种组 织 这 进化上的时间依赖被称为路径依赖。路径创造被定义为新 颖 的变异 和打破 过去 选择 的选择 。
二、 种群 生态 学
种群是 指 “ 拥有 同样 的组织形 式相 互竞争 资源 的组织 全
体” B r n 19 ) ( a o , 99 。例如一群分享共同的产品或服务市场 r 的盈利组织。种群生存的小环境 叫做小生境 , 种群生存所需 资源集合称为资源小生境。种群生态学 提出变异来 自于新 的组 织和组 织 形式 的诞 生 , 以及 旧 的组 织 和 组 织 形 式 的死 亡。种群层次上的选择标准是组织个体适应资源小生境 , 种

产业生态学研究综述

产业生态学研究综述

产业生态学研究综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学者开始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借鉴生态学的概念、原理、方法等来研究产业现象和规律,进而揭示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产业生态领域的各种理论应运而生。

在随后的二十几年里,国外产业生态研究已涉及到报纸、酒类、半导体、旅馆、铁路、汽车等诸多行业,并由此得出了一些具有跨行业意义的一般性重要结论。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体现在对一些基本概念、术语理解的分歧上。

生态学中把生命系统分成四个逐级递进的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其中种群是栖息在某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群体;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相互关联的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是同一地域中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借鉴生态学原理,本文分别从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组织层次对产业生态学进行综述。

一、产业生态学概念的界定。

目前,生态学理论在产业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属于环境科学,一个属于产业经济。

环境科学领域的产业生态研究主要是把产业系统作为整个自然系统的一部分,研究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改善现有产业系统,设计新的产品生产系统,其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提供对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和服务。

20世纪八十年代末,Robert Frosch和Nicolas Gallopoulos开展了“工业代谢”研究,旨在模拟生物新陈代谢和生态系统循环再生过程,认为可以建立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生态系统。

他们在“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一文中正式提到了“产业生态学”这个概念。

2003年Graedel和Allenby在《产业生态学》(第二版)中将产业生态学方法看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面向环境的设计、生命周期评价及物质流能量流分析等,由此引发了生态工业园、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概念。

产业经济领域的产业生态研究则主要是在借鉴生态学的概念、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与理论,研究各种产业现象。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综述3000字》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综述3000字》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综述1.1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景观生态学是从欧洲开始出现的。

在19世纪中叶,德国地理学家洪堡(Alex ander V on Humboldt)将“景观是地球上一个区域的总体”引入地理学当中并且提出了景观是地理学当中的中心问题。

“景观生态学”这个名词是由德国的地植物学家Carl Troll在1939年提出来的,表示景观是一个地区不同地域单元的中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世界第二次大战结束后,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的稀缺以及环境污染等现象的出现,如何合理的使用土地资源,成为了人们集中关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期,景观生态学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研究热点,即以土地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等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

其中,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在德国、荷兰、原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生态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81年“第一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在荷兰Veldhoven举行,1982年“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正式在原捷克斯洛伐克成立[11]。

自从国际景观生态协会成立以后,国际学术研讨会曾多次在欧洲举行,其中第二次世界大会和第三次世界大会分别于1991年在加拿大Ottawa和1995年在法国Toulouse召开,反应出近年来世界规模的学术交流更加的活跃[3]。

1987年,由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创办的国际性杂志《Landscape Ecology》,很好的推动了国际景观生态学学术论文的交流和探讨。

到目前为止,有许多关于景观生态学的书籍不断地出现,Forman在1981年到1983间通过一系列的文章介绍了欧洲景观生态学的些许概念,提出了“斑块-廊道-基质”模式[6~8]。

在这些不断出现的书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有:作为景观生态学领域的第一本教科书Naveh和Lieberman的《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由zonnveld与Forman 一起编写的《变化着的景观一生态学透视》;Turner和Gardner主要编写的《景观生态学中的数量化学方法》;Forman的《土地镶嵌: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等,这些著作不仅相对集中的表述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也极大地促进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9]。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

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价值、特征、与科学技术及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引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境遇,人类享受到丰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致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割裂、疏远和冲突,生态危机的警钟频频敲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严峻的时代。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人们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并非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这种反思的结果导致了生态文明的产生。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

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

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

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生态学专题文献综述

生态学专题文献综述

景观生态规划文献综述一前言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思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然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未来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环境恶化的结果是导致景观结构的改变、生态功能的失调,而设计合理的景观结构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景观生态规划是建立合理景观结构的基础,它在自然保护区设计、土地持续利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景现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0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原理2.1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利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问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汁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喈相处m。

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宅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现设计学(1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汁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

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没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一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不同学科和领域对生态规划有着不同理解.公认的生态规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我们这里谈到的是广义的生态规划.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去指导其他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划(景观建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园林规划等),使其成为贯穿生态学原理的规划。

生态规划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地理学家G.P.马什(G.P.Marsh,1864)、地质学家J.W.鲍威尔(J.W.Powell,1879)、英国生物学家派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1915)为代表的土地生态恢复、生态评价、生态勘测、综合规划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总结汇编(5篇)444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总结汇编(5篇)444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总结汇编(5篇)444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全球性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已经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是五篇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总结汇编。

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挑战":这篇综述总结了生态环境保护在全球的重要性和所面临的挑战。

文章指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也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资源有限、技术不足、利益冲突等诸多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改变消费行为和生产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该综述总结了各国制定和执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措施和经验。

文章指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和保障。

各国在立法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环保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合理性,并加强执法和监督机制,以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3. "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这篇综述总结了国际合作和技术创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文章指出,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各国需加强信息共享、技术转让和经验交流。

同时,技术创新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4. "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与经济发展":该综述总结了市场化机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及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文章指出,市场化机制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激励和惩罚企业和个人,以促进环保行为。

然而,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需要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探索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5. "公众参与与生态环境保护":这篇综述总结了公众参与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文章指出,公众参与是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各国政府应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合作,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共同推动环保的力量。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

国内⽣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国内⽣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应⽤于理论研究及案例借鉴1国内⽣态城市基本理论的研究1.1王如松“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理论国内著名⽣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1984)提出了“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的理论,明确指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

在此基础上,王如松对城市问题和⽣态城市进⾏了深⼊的研究。

王如松等(1994)认为,城市问题的⽣态学实质如表1所⽰。

王如松等(1994)提出了建设天城合⼀的中国⽣态城思想。

认为⽣态城市的建设要满⾜以下标准:●⼈类⽣态学的满意原则:包括满⾜⼈的⽣理需求和⼼理需求、满⾜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满⾜⼈类⾃⾝进化的需要。

●经济⽣态学的⾼效原则:包括资源的有效利⽤;最⼩⼈⼯维护原则:城市在很⼤程度上是⾃我维持的,外部投⼊能量最⼩;时空⽣态位的重迭作⽤:发挥城市物质环境的多重利⽤价值;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优化。

●⾃然⽣态学的和谐原则:包括“风⽔”原则;共⽣原则:⼈与其它⽣物、⼈与⾃然的共⽣,邻⾥之间的共⽣;⾃净原则;持续原则:⽣态系统持续运⾏。

王如松等还提出了⽣态城市建设所应依据的⽣态控制论原理:胜汰原理、拓适原理、⽣克原理、反馈原理、乘补原理、扩颈原理、循环原理、多样性及主导原理、⽣态设计原理和机巧原理等。

认为城市⽣态调控的具体内容是调节城市⽣态关系的时、空、量、序四种表现形式。

⽣态城市的衡量指标包括测度城市物质能量流畅程度的⽣态滞竭系数、测度城市合理组织程度的⽣态协调系数和测度城市⾃我调节能⼒的⽣态成熟度。

此外,还提出了⽣态城市的管理和规划⽅法。

王如松等不仅进⾏了⼤量的理论研究,也进⾏了⼤量的实践,⽐较突出的有江苏省⼤丰县的⽣态县建设和安徽省马鞍⼭市的⽣态城市规划等。

在江苏省⼤丰县的⽣态县建设中,提出了详尽的⽣态县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环保局发起了⽣态⽰范区的建设,但这类建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态城市建设。

生态学报综述投稿要求

生态学报综述投稿要求

生态学报综述投稿要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生态学报是国内知名的生态学学术期刊,拥有一支专业的编辑团队和评审专家团队。

在这里,作者可以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见解,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如果您准备向生态学报投稿,那么请务必仔细了解以下投稿要求:一、文稿要求:1. 原创性:投稿的文章必须是作者的原创作品,未在其他期刊或媒体上发表过。

2. 学术性:文章需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深度,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

3. 结构完整:文章应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等基本部分,并符合学术规范。

4. 文字清晰:论文文字需简洁明了,表达准确,不应出现文字错误和逻辑错误。

二、投稿方式:1. 在线投稿:生态学报采用在线投稿系统,作者需要在系统中注册账号并按照要求上传论文和相关资料。

2. 投稿信箱:作者也可以通过邮箱将文章发送至生态学报的指定邮箱,具体邮箱地址请查看期刊官网。

三、投稿须知:1. 研究范围:生态学报重点关注生态学领域的原创研究和理论探讨,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内容。

2. 格式要求:文章应使用中文撰写,字数不超过5000字,图片、表格等内容应清晰并与文章内容相符。

3. 审稿时间:一般情况下,生态学报的审稿周期为1-2个月,作者需耐心等待审稿结果。

如果您有符合要求的研究成果和论文,请按照以上要求进行投稿,并注意细节和规范性。

生态学报期待您的精彩分享!祝投稿顺利!第二篇示例:生态学报综述投稿要求生态学报是生态学领域的一本重要学术期刊,综述是该期刊中一类重要的文章类型。

综述论文可以对某一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参考。

投稿综述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和规范,以确保文章质量和学术水平。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生态学报综述投稿要求的内容。

一、内容要求1. 梳理研究现状:综述文章应当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包括相关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组织韧性研究综述

组织韧性研究综述

组织韧性研究综述组织韧性研究综述摘要:组织韧性是指一个组织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时的适应能力和恢复力。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增加,研究组织韧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综述了组织韧性的定义、构成要素以及影响因素,并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概述。

通过对组织韧性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组织适应能力的本质,并为组织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组织韧性、适应能力、恢复力、环境变化、不确定性一、引言在现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组织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

如何在经历变革和不确定性时保持稳定、快速适应并且恢复过来,已成为组织发展的关键问题。

组织韧性作为组织适应能力和恢复力的核心概念,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本综述将对组织韧性的定义、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总结现有研究的主要发现。

二、组织韧性的定义组织韧性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它涉及到组织在面对各种内外环境变化时的适应能力和恢复力。

受到生物学和生态学中韧性概念的启发,组织韧性被视为一种组织资源和能力的综合体,使组织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稳定,并在面临挑战时快速适应和恢复。

三、组织韧性的构成要素组织韧性的构成要素由多个方面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组织的适应能力和恢复力。

1. 领导力与管理:组织的领导力和管理水平对组织韧性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领导能够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合理分配资源,并能够有效应对不确定性和压力。

2. 组织结构与流程:组织的结构和流程决定了信息的流动和决策的执行。

一种灵活但有序的组织结构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并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恢复能力。

3. 资源管理:组织的资源管理包括财务、人力和物质等方面。

合理而有效的资源配置能够保障组织在面对挑战时的持续发展和稳定。

4. 组织文化与价值观: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对于构建组织韧性起着关键作用。

积极、适应性和变革导向的组织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应对能力。

5. 员工参与与发展:员工参与和发展是组织韧性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生态学理论综述
摘要:组织生态学是在组织种群生态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企业与其所处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最早提出组织生态学的两位学者是Hannan和Freeman。

随着历史的发展组织生态学理论不断日渐完善形成了一套以组织设立理论、组织成长理论、组织死亡理论为主要理论观点的成熟学科。

并且对传统管理学的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组织生态学;发展历史;主要观点;意义
一、组织生态学概述
组织生态学是研究企业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演化关系的科学,是在组织种群生态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组织生态理论来源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强调自然对生物物种的选择和决定性影响,基本的理念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组织生态学理论用生态学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生命历程,借鉴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来研究组织个体的发展以及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从历史上看组织生态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最早主张组织生态学的理论学者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Hannan和Freeman.Hannan和Freeman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组织种群生态学”是公认的组织生态学开山之作。

其认为在一个特定边界内的、具有共同形式的所有组织构成种群,同一个种群中的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影响着这些组织的活动方式及其结构。

Carroll主编的《组织的生态模型》、Hannan和Freeman合著的《组织生态学》先后概括总结了自70年代中后10年间组织生态学发展的成果,早期组织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研究成果。

1990年Sin小编辑的《组织演化:新方向》提出了由生态向演化转变的思想,把组织生态学的中心任务定义为“对社会环境如何决定组织形态的产生与消亡率,组织的创建与死亡率,以及组织形态的变化率进行调查”,对组织生态学的内涵做了调整,把组织转换看成为组织生态学分析的结果。

1992年,Hannan和Carroll出版的《组织种群动力学:密度,合法化与竞争》则对组织种群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进行了实证与模拟分析。

认为环境所能够提供的资源量有限,种群内的组织必然会以不同的方式展开资源竞争,并且因所占有的资源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出生率、变化率和消亡率,综合表现出不同的密度依赖性。

1994年,Baum和Singh编辑的《组织的演化动力学》侧重讨论了组织演化的层级本质,比较详尽地说明了演化的思想,并且开始尝试着去整合对不同层次演化问题的分析,并据此把收录的文献分成了四个层次递进的部分,即组织内演化、组织演化、种群演化和群落演化。

1995年,Carroll和Hannan 出版了《产业中的组织:战略,结构与选择》一书,对多种产业的演化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实证研究。

1999年,Mdrieh的《组织演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对组织生态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2000年,Carroll与Hannan再度合作,出版了《公司与产业的种群统计学》一书,借鉴统计学的方法深化了组织生态学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借鉴现代生态学的理论成果,西方组织生态学将研究的对象拓展到包括组织内单元、组织、组织种群、组织群落和组织生态系统这样一个递进的层次系列,并运用生态位的概念具体描述了一个种群和其他所有种群不存在竞争的特定资源空间,用“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宽度”描述了种群间的竞争。

Baum在2002年出版的《组织指南》一书中,则按照组织内、组织和组织问三
个层次对组织生态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了各个专题未来研究的方向。

三、组织生态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组织设立理论。

组织生态学将组织设立理解为生态化过程和制度化过程两个基本的方面,并认为这两个过程具有不同的空间效应。

1. 组织设立的生态化过程。

生态化过程主要分析组织种群密度、组织生态位与组织设立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2.组织设立的制度化过程。

制度化过程强调合法性、社会支持等因素对组织设立成功率的影响。

3. 组织设立的空间过程。

地理空间之间的合法性和竞争性对组织设立、死亡和变化的影响是组织生态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二)组织成长理论
基于组织生态的经典组织成长理论是吉布莱特定律。

Gibra认为,一个企业的规模在每个时期预期的增长值与该企业当前的规模成比例。

在同一行业中的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在相同的时期内,其成长的概率是相同的,即企业的成长率是独立于其规模的变量。

吉布莱特定律的两个基本推论是:(1)企业的成长是个随机过程,即影响企业成长有诸多因素,难以对其进行准确预测;(2)不同规模的企业,其成长率并不因为各自的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

(三)组织死亡理论
组织生态学将个体组织的死亡视为组织种群的自发调节的结果。

当组织数量低于最小能生存种群水平时,现存的组织都将死亡。

个体组织的死亡是组织种群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和进化机制。

1. 组织自疏。

种内竞争的确是影响组织死亡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竞争都导致死亡。

2. ALLEE 效应。

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种群规模适合度,规模低于最低适合度的组织种群不仅不会给个体组织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最终还会导致该组织种群的灭绝。

3. 程序性组织死亡。

组织生态学认为,死亡是种群生命周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组织种群来说,组织个体正常的成长和组织数量稳态的维持是依赖于种群内个体组织设立和死亡之间的动态平衡来实现的。

四、组织生态学的意义
(一)组织生态学是传统管理学理论的崭新发展
传统的企业管理学虽然着眼于对整体企业的管理问题展开研究,但由于过于关注企业具体经营过程中的专项职能活动,从而欠缺对各类组织的普遍指导意义。

当今时代竞争已经不只是单一企业间的竞争,更是企业与其所处外部环境的竞争。

组织生态学正是以生态学为基础,运用生态位的概念具体描述了组织种群的竞争资源空间,用“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宽度”描述了组织种群间的竞争,将组织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拓展到组织内单元、组织、组织种群、组织群落和组织生态系统。

(二)组织生态学烦人运用有助增强企业与产业的竞争力
将组织生态学运用到企业管理上,可以在横向上拓宽管理研究的范围,纵向上将研究视角从“单体组织”提升到“企业间组织”的研究层面上。

在管理客体与管理主体相互交织在一起时,可以将两者构筑成一个整体的组织,来研究这种
由经营运作者自主协调和控制的复杂的经济系统的组织管理原理。

同时,吸取企业生态学的研究精华也可以使组织生态学有更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磊,邢欣.论组织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层次结构.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2003
[2]葛振忠,梁嘉骅.企业生态位与现代企业竞争.华东经济管理.2004
[3]郭宁,梁雄健.组织生态学与企业生态学的研究发展.北京邮电大学经管理学院.2005
[4]彭璧玉.组织生态学理论述评.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6
[5]董杨.组织生态学理论与财务管理理论的融合.华南师范大学.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