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
自由、叛逆和憧憬——从电影《发胶明星梦》看美国60年代“反文化运动”
![自由、叛逆和憧憬——从电影《发胶明星梦》看美国60年代“反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d5f0dcf7fab069dc502201ae.png)
就运动本身而言 , 它包涵以下 几方 面内容 : ( 1 ) 民权 运动 ; ( 2 ) 反战和平运 动; ( 3 ) 文化反抗 运动 ,即以青
年学生 为主体 的,反抗一切现存文化的运动。 美 国是一个典型的移 民国家 ,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深 刻 地影响着美 国。 人文主义的核 心是 以人为 中心来 考 察 自然 、字宙及人类社会 的发展 ,强调人的 自南 、
视 赍选秀 节 目一夜成名 的胖女 孩翠西 的励志 故事。
切抗议运动 , 既包括校 园民主运动 、 妇女解放运动 、
黑人 民权运动 、 反 战和平运动 、 环境 保护运 动、同 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 ‘ 政治革命 ’ ,也包括摇
滚乐 、 性解 放 、吸毒、嬉皮文化 ,及神秘主义和 自 我主义的复兴 等方 面的 ‘ 文化革命 ’ 。 ”其主体 是来 自中产阶级的 白人青年 。而翠西无
好未来的憧憬 :
Th e r e’ s a d r e a m i n t h e l f l t u r e Th e r e’ s a s t l ’ u g g l e t h a t we h a v e y e t t o wi n An d t h e r e’ p r i d e i n my h e a r t ‘ Ca u s e 1 k no w whe r e I ’ m g o i n gy e t I d 0
的独特 。
关键词 : 《 发胶 明星梦 》 ;反文化运动 ; 自由;叛逆 ;幢憬 中图分类号 :K7 1 2 文献标识码 :A
2 0 0 7年 7月 ,新 版电影 《 发胶明星梦 》在全
球上 映 ,赢 得过 亿美元票房 。《 发胶 明星梦 》原是 1 9 8 8 年拍摄 的歌舞 片 , 讲述 了上世纪 6 0年代 囚电
反主流文化时期1960s[1]
![反主流文化时期1960s[1]](https://img.taocdn.com/s3/m/6a7a1abff121dd36a32d825a.png)
反主流和反战运动随着国家感到震惊和瘫痪的越南战争,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的反战示威活动表明他们的关注,通过校园集会,并为和平音乐会。
青少年的许多国家的强烈反对战争以世界上发生的中途跨越,其中他们的父亲,兄弟和丈夫死亡的年轻人。
联合国在其反战的情绪,数以千计加入他们的反文化创造的“。
”这一新的文化,培养出的叛乱的原则,在1960年代后期迅速蔓延的。
它展示了一个备用的生活方式象征性的药物,以及反战抗议。
“所有我们要求的是给和平一个机会”,是在高呼反战口号抗议和示威。
青年更直言不讳前比以往任何时候。
城市的抗议,他们在大学校园和专业。
就连美国国会也不能幸免于这个新时代的叛逆青年。
在一个大胆的激增,5万儿童和爱花嬉皮士“夏日的怀抱为旧金山。
”反文化群体涌现出全国各地。
一些例子包括激进的学生团体芝加哥七和民主社会(SDS)对。
“新左派”成为社会不公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人的激进年轻的一代,公民权利的斗争,以及越南战争。
这些团体激怒了该草案,美国在越南的参与,并响应有时举行暴力示威者,如底特律,芝加哥举行,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肯特州立大学校园和喜欢。
站在反对的反文化,阶级社会的传统价值观中,表现出了几种方法的叛乱:长头发,摇滚音乐,展示在伍德斯托克,塔伊,染料,免费色情,毒品,和暴乱是其中只有一些车辆通过主张反战示威的反文化本身。
通过抗议和反,反文化的挑战的美国社会的政府机构和青年大声为他们认为,只有The Counterculture and the Antiwar MovementWith the nation shocked and paralyzed by theVietnam War, thousands of American youthshowed their concern through campus rallies,antiwar demonstrations, and concerts forpeace. Many of the nation's youth werestrongly opposed to the war taking placehalfway across the world, in which theirfathers, brothers, and husbands were dying. United in their antiwar sentiment, thousands of young people joined in their creation of the "counterculture." This new culture, which fostered the tenets of rebellion, spread rapidly during the late 1960s. It showcased an alternate lifestyle symbolized by drugs, sex, and antiwar protest."All we are ask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was the mantra chanted in antiwar protests and demonstrations. The youth were more outspoken than ever before. They protested on college campuses and in major cities. Even the United States Capitol was not immune to this new age of rebellious youth. In a surge of boldness, 50,000 flowerchildren and hippies journeyed to San Francisco for the"Summer of Love."Counterculture groups sprung up across the nation. Someexamples include such radical groups as the Chicago Seven and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 (SDS). "New Left"became a term used to describe the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radicalized by social injustice, civil rights struggles, andthe Vietnam War. These groups were enraged by the draft andAmerican involvement in Vietnam, and in response stagedsometimes violent demonstrations such as those held inChicago and Detroit, and on college campuses like Kent Stateand Columbia University.The counterculture stood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values of middle-class society, and manifested its rebellion in several way: long hair, rock music as showcased at Woodstock, tye-dye, free sex, drugs, and riots are only some of the vehicles through which the counterculture asserted itself. Through protests and anti-war demonstrations, the counterculture challenged the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youth spoke out for what they believed in.随着一个烂摊子国家,由于战争导致了越南,数千名妇女参加的青年男女,他们的立场,通过抗议集会和音乐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a621d0cdd5bbfd0a795673f0.png)
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010911121 刘健红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的规范。
这一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环境影响,其表现方式也是及其多样,并且这场激进的运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青年反文化运动 60年代嬉皮士反文化运动是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运动的主体是青年们。
它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等政治方面的“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有人将这场运动称为“嬉皮士运动”或“美国的文化革命”,而探究美国的这场反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如火如荼的展开是与其国际国内背景离不开的。
一、反文化运动的背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建国以来最不稳定的时期之一,与苏联的冷战、越南战争泥潭的深陷、约翰·肯尼迪总统的遇刺、国内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基督教新教伦理精神的衰落等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加剧了青年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尤其是在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之后,使人们的梦想破灭。
并且对于从1964年起的越南战争,很多年轻人是及其厌恶的,在他们看来国家的想法就是把他们从学校直接送向战场。
所以对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越战和征兵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
因此反文化运动的爆发与越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在1968年美国更深入地卷入越战之后,反文化运动才发展至高潮的。
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民权运动领袖领导下,美国黑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隔离制度展开了广泛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立法上的成果。
然而法律上的平等并不代表事实上的平等,在教育、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黑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运动从非暴力群众行动直接走向城市造反的新高潮,黑人群众逐渐意识到,光是依靠法院斗争,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
08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青年文化与极限运动的发展_郑浩然
![08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青年文化与极限运动的发展_郑浩然](https://img.taocdn.com/s3/m/e4185df204a1b0717ed5dd05.png)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青年文化与极限运动的发展郑浩然1,刘嘉丽2(1.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2.许昌学院体育系,河南许昌 461000)摘 要: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青年文化运动推动了部分极限运动项目的诞生,使早期的极限运动带有明显的青年叛逆文化特征。
然而随着美国青年文化的发展与转向,极限运动的叛逆特征也逐渐弱化,转向了以追求休闲娱乐、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多元价值取向,从而表现出了极限运动发展同青年文化发展的内在一致性。
关 键 词:美国;青年文化;极限运动;体育文化中图分类号:G8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5)03-0135-03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culture and extreme spo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1960sZ HE NG Hao -ran 1,LI U Jia -li 2(1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 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 ty,Guangzhou 510631,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Xuchang Institute,Xuchang 461000,China)Abstract:The youth 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60s gave birth to part of extreme sports events,and characterized early extreme sports as obvious antisocial you th culture.However,the antisocial youth culture characteris tic of extreme sports faded away gradually as youth 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developed and changed,and was replaced with multi-va-l ue orientation that bases its goal on pursuing leisure entertainment and returni ng to the nature,thus showing intrinsic consis -t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xtreme sports and youth culture.Key words:USA;youth cul ture;extreme sports;sports cul ture收稿日期:2004-11-21作者简介:郑浩然(197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92cf7aa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b.png)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 movement)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股文化、社会和政治运动。
这一运动的特点是对社会传统价值观和权威体制的质疑和拒绝,提倡自由、平等和反对战争。
美国反文化运动以青年人为主要参与者,通过音乐、服饰、文学、电影和艺术等手段展现出来,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未来的文化发展。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冷战的紧张局势,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平等问题都使得美国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裂和紧张。
随着经济繁荣和大众媒体的普及,年轻人开始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怀疑,他们渴望自由、平等和和平。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国反文化运动迅速兴起,成为当时社会的一股强大力量。
美国反文化运动以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摇滚乐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队如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门与清、吉米·亨德里克斯等都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象征人物,他们的音乐词曲都传达了反传统、反战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狂热的歌迷和大型音乐节如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等都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重要活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通过服饰、文学、电影和艺术等形式来表达其观点。
一些知名的作家如杰克·凯鲁克、威廉·斯蒂里特、汤姆·罗宾斯等都以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反文化运动的思想。
电影如《美国拳王》、《骑马与炸药》等也展现了当时的反文化氛围。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则以他标志性的波普艺术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影响持续至今。
在70年代初,反文化运动的主张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和采纳。
一系列社会政治改革如种族平等、性别平等、环境保护等都受到了反文化运动的影响。
反文化运动的一些价值观念如追求自由、平等和和平等也成为了当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美国反文化运动以其反传统、反战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思想,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一场社会革命。
评_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_嬉皮士文化研究_
![评_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_嬉皮士文化研究_](https://img.taocdn.com/s3/m/2705af48c850ad02de8041a3.png)
书 评评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张聚国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的时期。
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反叛运动与其他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新左派运动等相互交织,对美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提出质疑和挑战,对美国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学者把青年人的反叛运动划分为政治上的和文化上的两支,前者即新左派运动,参与此运动的青年人试图跻身美国的政治生活并改变它;后者即反正统文化运动(亦称反主流文化运动),运动的参与者试图脱离美国社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恩铭教授的新著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一书,所涉及的正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反叛运动的文化维度###反正统文化运动。
作者在吸收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运动的参与者嬉皮士为核心,对反正统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嬉皮士的反抗形式与特点、历史意义与遗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深入的探讨和剖析∃。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者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他们研究的重点侧重于反正统文化运动产生的原因%。
而王恩铭的新著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对美国嬉皮士文化进行全面研究的学术专著&。
这本书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作者的切入点新颖而巧妙。
首先从词源学上对反正统文化的斗士###∋嬉皮士(这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界定,指出∋hippie(在英文中喻指∋一个明白的人(、∋一个知道的人(,而不是汉语译文∋嬉皮士(隐含的∋嬉皮塔里(、无拘无束之徒。
真正的嬉皮士们都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认为自己理智健全、头脑清醒,清晰地认识到了美国现代社会已经病入膏肓。
因此,他们试图发起一场运动,唤醒尚处于沉睡中的人们,帮助他们走出这个∋病态社会(,来∋创造一个新世界((第3#5页)。
这一概念的界定可谓切中肯綮,提纲挈领,即刻帮助读者∀∃%&温洋:反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群###嬉皮士!,美国研究!1988年第4期,第95#96页。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bdcdc7a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5.png)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大规模社会运动,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运动涉及到了文化、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它的主要目标是反对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并呼吁个人自由、和平以及人类的真实与坦诚。
这场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社会。
通过战争的经历,人们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质疑,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无意义感到失望,他们希望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来重新定义自己和社会的标准。
反文化运动的象征性事件可以追溯到1964年的伯克利校园里的自由演讲运动。
这场运动开始于一次抗议校方限制学生在校园内自由发表演讲的集会,最终演变成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呼吁个体主义和政治改革。
此次抗议活动奠定了反文化运动的基础,以及与当时其他反叛运动的联系。
在这场运动中,青年学生是最主要的参与者。
他们对传统社会的规范和权威发起了强烈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
他们反对战争、种族歧视、性别不平等和核武器,并呼吁更多的个人自由和政治改革。
他们也注重环境保护,拒绝使用化学制品和人工材料,主张实现自然和谐。
音乐和艺术是这场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媒介。
嬉皮士文化的兴起和摇滚乐的流行成为青年们表达自我和反抗传统社会的重要方式。
披头士乐队、鲍勃·迪伦和吉米·亨德里克斯等音乐人成为运动的象征,并通过他们的音乐和歌词传达反文化的理念和态度。
反文化运动还涉及到了性革命。
青年们对传统的婚姻和性行为观念提出了挑战,并倡导开放的性关系和性解放。
这种对传统道德的反叛引发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和争议,但也为后来的性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美国反文化运动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鼓励人们重新思考自己和社会的立场。
它为个人自由、和平、环境保护和性解放等议题提供了平台,并为后来的民权运动、女性解放运动、环保运动等社会运动奠定了基础。
尽管这场运动并没有在政治上实现所有的目标,但它为美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社会之一。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https://img.taocdn.com/s3/m/a263c62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0b.png)
嬉皮士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动荡,喧嚣,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风起云涌。
价值体系,道德标准不断地受到冲击。
此时的美国变成轰轰烈烈的政治批判与政治反抗的战场。
与这些激烈的政治斗争同时登上60年代美国政治舞台的,是一波采取不同于街头巷战、但同样表达着对美国社会的不满与反抗的运动,这就是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hippies,特指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美国社会中的青年群体。
他们否定理性,强调本能,关注当下,以一种非暴力的方式表达对主流文化的不满。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嬉皮士的:“hippies,指生活在既定的社会之外的不顺从的年轻人。
其特征是他们寻找一种非唯物主义的生活方式,偏爱奇装异服,常用致幻的麻醉剂或大麻。
”嬉皮士生活的四个主要元素——奇装异服、毒品、摇滚乐、群居——体现了嬉皮文化的精神内核:反叛,不满。
总的来说,嬉皮士作为一场文化反叛,它针对的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嬉皮士们在60年代所努力争取的和平,友爱和自由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并没有因为社会现实的改变而失败,相反却是逐渐地深入人心。
“嬉皮士”的起源、发展及消亡上世纪60年代后期,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不约而同举起了反主流的大旗。
法国爆发了“五月风暴”,暴力革命的风潮由此波及整个欧洲。
可是,美国却出现了相对平和的嬉皮士运动,其宗旨不是“暴力”,而是“爱”。
Hip这个词的本义是指人的髋部,后来有人用这个词描述吸鸦片者,因为这些瘾君子们通常是侧躺在床上吸烟,髋部总是高高突起。
在“垮掉派”的词典里,Hip通常用来形容那些经常站在流行风潮最前沿的人,或者那些最有魅力的人。
Hip后面加上后缀“ie”就是指“小一号的Hip”,也可翻译成“业余垮掉派”。
从这个词的演变就可以看出,嬉皮士们的精神导师就是那些来自纽约的“垮掉派”诗人。
不同的是,加利福尼亚和煦的阳光让他们变得不再那么愤怒了。
1967年的美国出现了只有中国“文革”“大串联”时才能看到的景象。
20世纪60年代美国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cb820dcd89eb172ded63b7b6.png)
反主流文化/社会革命、反战运动、女性主义的崛起、西班牙裔和奇卡诺运动、新左派、犯罪、太空探索,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状况的关键词。
其中反“主流文化运动”和“犯罪”与我们今天所评析的电影紧密相关。
[关键词]60年代;婴儿潮;反主流文化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喧闹不安,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少数种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美国社会舞台上的崛起,面对内忧外患,激烈的社会动荡令得激进的青年人们产生和传统对抗的情绪,对现有体制和生活状态的疑虑,反抗主流文化成为他们运动的目标。
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了嬉皮士,从爵士乐中演化出了摇滚乐,相应的,当好莱坞黄金时刻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当时,一批年轻导演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反映与旧的生活观念相冲突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反文化"色彩。
他们传承了好莱坞传统的明星制及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又在体制内进行了大胆新奇的尝试,赋予电影更具现实感的内容,并在其中发展了各种电影类型的表现手段。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称为"新好莱坞电影",将已经死气沉沉的好莱坞拖出了泥泞,再度令它充满了新锐的光芒。
大家都知道新旧好莱坞的分水岭是以一部电影为标志的,它就是伟大的《邦尼和克莱德》。
从人物的设置和事情发展的线索上来看,这是一部典型的融合了公路片的强盗类型影片。
在不同时期的强盗片中,导演们都赋予了主人公以不同的道德准则和形象的反面程度,而到了阿瑟·佩恩手中,对于曾经多次被搬上银幕的这一对雌雄大盗的传奇生涯,却采用了一种喜剧式的风格,对好莱坞传统强盗片的神话进行了反讽。
一个经济萧条、价值观念混乱的年代,上层虚伪堕落,下层受侮辱受损害。
逃避正统文化的压迫,历来有两条路:一条是黑社会,一条是温柔乡。
在这样的世界,以前者为形式,克莱德选择以持枪抢劫的形式作为自己活着的方式,这既是他的生产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方式,抢劫既是手段,本身也是目的。
嬉皮士文化
![嬉皮士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e4bcb9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3.png)
嬉皮士文化嬉皮士文化,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个反文化文化现象。
这个文化流派的主张,主要是反对整个社会制度,否认现代生活,主张“爱与和平”,鼓吹反战、纵欲、民主、环保、人权等观点,嬉皮士文化的“一切皆可能”的态度,它的反传统、反主流、anti-everything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嬉皮士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初,当时美国正处于战争状态,越南战争的爆发让很多美国人感到迷茫和痛苦。
美国社会开始出现的“大学反战”“民权运动”,带给了大批有识之士启示,青年们反叛精神、挑战体制的思维方式愈加成熟,逐渐形成并披上了嬉皮士这层马甲,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现象,经历了多年、多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不断煎炸,成为今天的“自由、开发、和平”的代名词。
嬉皮士作为反文化的流派,它披荆斩棘、不妥协的精神,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当时的美国充斥着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嬉皮文化成为一股强烈的反对派,通过嬉笑怒骂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让美国社会对这种私刻化的反叛精神气急败坏,这种反叛精神有时也流传到政治系统,诸如1969年美国反战时,紧接着的奥斯汀制止越战大游行,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嬉皮文化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嬉皮文化的抗争精神,影响到了整个西方世界,它对西方社会的新潮、美学、音乐和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嬉皮文化的代表人物,包括鲍勃·迪伦、琼·巴培斯特、鲍勃·马利等人,他们代表了这个文化流派的思想方向、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他们通过音乐、电影、文学、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的创作,推动了整个西方艺术和文化界的发展和变革,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在当代社会,嬉皮士文化的影响力,也依然存在。
今天的嬉皮文化,虽然已不再是战后反战的主张,而是在繁华的城市里探寻民主、自由、开放、和平的生活方式,人们用嬉皮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寻求生活中的自由和解放。
美国的文化革命与民权运动
![美国的文化革命与民权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92928dc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c.png)
美国的文化革命与民权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生了一场历史性的文化革命和民权运动。
这场革命以种族平等、反战、性解放等为主题,至今仍对美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文化革命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主义。
这种思想潮流在音乐、文学、电影等领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发展。
一些著名的音乐家、作家和导演,如鲍勃·迪伦、杰克·凯鲁亚克、伍迪·艾伦,通过他们的作品反映出青年的反叛精神和对传统权威的质疑。
文化革命也影响了美国的性文化。
在60年代,性解放成为一种潮流,很多人开始抵制传统的道德规范和宗教束缚,追求个体的性自由。
这种思潮可以从各种文化作品中看到,比如当时非常热门的音乐剧《Hair》就展示了美国年轻人对传统性观念的挑战。
文化革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毒品文化。
在上世纪60年代,吸食迷幻剂、大麻等毒品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方式,他们认为这可以带来启示和创造力。
这种思潮在娱乐圈非常盛行,很多著名的音乐人、电影明星都吸食毒品,其中就包括吉米·亨德里克斯、迪恩·莫汀、杰米·亨德里克斯等。
二、民权运动民权运动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最重要的社会运动之一。
该运动以非暴力手段争取黑人平等权利,同时反抗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暴力和压迫。
马丁·路德·金是民权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领导了著名的“华盛顿的梦想”游行,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该运动通过和平抗议和公民不服从运动等方式,迫使政府立法取消了种族隔离的规定,这项成就对改变美国社会结构、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文化革命和民权运动的关系文化革命和民权运动虽然有着不同的主题和意义,但两个运动之间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
文化革命反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和权威,鼓励个性和异样性,这些都成为了民权运动的核心理念。
在民权运动中,黑人和其他种族的人们也在玩自己的文化,通过音乐、舞蹈、绘画等形式来表现自己的诉求和思想。
美国反文化运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c33018260912a21614792969.png)
美国反文化运动【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美国发生了一场以青年为主体的反文化运动,运动建立了一套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波及到社会文化的多个领域,影响至今。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了社会史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这场运动的根源、发展、衰亡原因及影响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认为:除越战、社会动荡等显而易见的原因外,60年代的美国社会正处于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面临调整,青年人的反抗是资本主义发展中一般矛盾与美国60年代的特殊矛盾相激化的结果;反文化运动经历了从不为人知到传遍世界,从地下活动到公开狂欢,从理想主义到彻底放纵的发展过程;但是在短暂的高潮过后,由于反文化运动自身的局限性,由于70年代初美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运动走向了衰亡;反文化运动不仅在最明显的意义上影响着美国人的衣着打扮,音乐与毒品的使用,在更深的层次上还影响了美国人的婚姻家庭观和价值观念。
更多还原【Abstract】Between the mid and late term of the 1960s and the early term of the 1 970s,in the United States happened the Counter-culture, based on the youth and propagated on a very wide scale. The Counter-culture established a set of life style opposite to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America, and even hasgreat effects nowadays. The article directed b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dopts som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social history, combines a great many academic documents, inquires into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the Counter-culture. Hence, I make conclusion: Besides Vietnam War, social upheaval and some other obvious reasons, American society experienced a revolutionary period from industrial society to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n the 1 960s,so that American social structure needed regulation. Young people’s rebellion resulted from hot dispute between capitalism common contradiction and American special contradiction. The Counter-culture got a development procedure from little known to complete self-indulgence. However, after its brief peak, the Counter-culture came to be weak for its own limitation and Americ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condition in the early seventies. The Counter-culture not only takes great effect on American clothing, music, and illegal drug use, but also on American marriage, family and value views at much deeper levels. Shi Xiao-ling Directed by Gao Fang-ying 更多还原提起“反文化”(counter-culture)一词,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起美国60年代的摇滚乐、吸毒、性反常、堕胎、裸奔等迷恋怪癖和追求荒诞的嬉皮文化,以及嬉皮士们在纽约中央公园、旧金山金门公园和纽约郊外伍德斯托克(Woodstock)的昼夜狂欢,及至以后的“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 、多元文化(muti-culture)及其对主流文化的挑战。
逆文化迁移名词解释
![逆文化迁移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63d17d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e.png)
逆文化迁移名词解释
1.反主流文化(Counterculture):指对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反抗和抵制,通常在年轻人中流行。
2. 大艺术家(Beat Generation):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群文学家、诗人、音乐家和艺术家,对主流文化提出了挑战,注重自由和个性。
3. 嬉皮士(Hippie):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群年轻人,代表了反对主流文化的追求自由、和平和爱的文化运动。
4. 潮流(Trend):指一种在一段时间内在大众中流行的文化现象,通常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5. 流行文化(Pop culture):指在大众中广泛流传的文化形式,如音乐、电影、电视、游戏等。
6. 小众文化(Subculture):指在某一特定社会群体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如青少年文化、黑人文化、同性恋文化等。
7. 反文化(Countercultural):指对主流文化的反抗和抵制,代表了一种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8. 同化(Assimilation):指逆文化群体在与主流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中逐渐被融合到主流文化中去。
9. 分化(Differentiation):指逆文化群体在文化接触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特点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10. 反传统主义(Antitraditionalism):指反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通常与逆文化运动有关。
六十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与摇滚乐的兴起
![六十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与摇滚乐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85ad10df5022aaea998f0f25.png)
六十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与摇滚乐的兴起1960年代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美国经济由战后繁荣期转向了新一轮周期性衰退,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种族歧视导致了以黑人争取种族平等为目标的“民权运动”和女性群体以反对性别歧视为目标的“女权运动”。
而随着60年代新左派学生运动、黑人运动和妇女运动的迅速发展、50年代所谓沉默一代,已为抗议的一代所取代。
与这种普遍高涨的社会抗议浪潮、特别是青年抗议浪潮相呼应,反正统文化运动在美国风靡—时。
可以说,它是60年代美国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正统价值标准的公开反叛和挑战也是对战后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冲击。
其影响在美国至今还余音犹存。
反文化运动是1960年代在青年人当中流行的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种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广义上可以囊括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反文化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因此又被称为青年文化运动[1]。
与任何社会现象一样,反文化运动绝不是凭空出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
人们长久渴望的“丰裕社会”正在来临。
但是,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日益满足,精神需求和生命意义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被报到了历史的前台。
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调,科学技术和工艺制度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的和潜在的威胁,既反衬着人们精神生活的空虚,也加剧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焦虑[2]。
特别是对于美国的很多中产阶级青年来说,富足的生活更加加剧了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担忧。
在失望和焦虑情绪的驱动下,他们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走上了一条反抗正统社会规范的叛逆道路,这些人后来被称作“嬉皮士”。
嬉皮士(英语Hippie或Hippy的音意译)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
Maroon 5
![Maroon 5](https://img.taocdn.com/s3/m/bf3b3317227916888486d7f4.png)
Maroon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获奖提名
• 第47届(2005年)格莱美 最佳新人奖(Songs about Jane) • 第47届(2005年)格莱美 最佳组合或团体提名(she will be loved) • 第48届(2006年)格莱美 最佳组合或团体奖(This love) • 第49届(2007年)格莱美 最佳流行专辑提名(It Won't Be Soon Before Long) • 第50届(2008年)格莱美 最佳组合或团体奖(Makes Me Wonder) • 第51届(2009年)格莱美 最佳舞台表现提名(Won't Go Home Without You) • 第51届(2009年)格莱美 最佳流行合作提名(If I Never See Your Face Again)(with Rihanna) • 第53届(2011年)格莱美 最佳舞台表现奖提名(Misery) • 第54届(2012年)格莱美 最佳流行组合或团体提名(Moves Like Jagger ) • 第54届(2012年)格莱美 最佳流行演唱专辑提名 (Overexposed)
• Maroon 5,中文 译名魔力 红乐队 (歌 迷们也戏称 他 们为马龙老五乐 队)。来自洛杉矶的摇滚乐队,确 切一些 说是新灵魂摇滚。 Maroon 5融合了红色 的 狂野魅力,神 秘热情,奔放烈爱再掺入 摇滚力道,灵魂旋律及放克节 奏,这样的 红流泻着新灵魂乐性感风情的放克摇滚这 样的红,在流行歌坛注入了一股新的颜色。
美国摇滚的兴起
•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反正统文化运动在美国风 靡—时,它是60年代美国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正 统价值标准的公开反叛和挑战,也是对战后美国社 会主流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冲击。其影响在美国至 今还余音犹存。反文化运动是1960年代在青年人当 中流行的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种价值观、 文化和生活方式,广义上可以囊括60年代发生在美 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 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 保护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 嬉皮士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 文化“革命”。反文化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因 此又被称为青年文化运动,而摇滚乐也就是从那时 开始真正流行于美国的。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对我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6cecb28ccbff121dd368371.png)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对我国的启示内容摘要: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我国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青年的价值观出现了许多困惑和问题,二战后的美国同样也经历了相似的状况,所以研究和借鉴美国的价值观教育,吸取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如何引导青年建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意义重大。
关键词:青年,价值观教育,社会转型作者简介:郭小路(1987-),男,汉族,籍贯山西长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大幅增长,毫无疑问的成为世界第一政治经济体,出现了“富裕社会”(affluent society)。
美国的社会学家和人民都基本认为美国处于一个繁荣稳定的状态,主流社会价值观也是积极健康的。
然而随着美国社会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加速,60年代后发生了以青年为主的反文化运动,这一代青年即人们描述的“垮掉的一代”、“沉默的一代”、“坎坷的一代”、“x一代”等。
一、60年代后期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表现和原因美国历史学家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他的《反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中这样定义:“反文化运动指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中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1]通常来讲,人们一般把发生在校园的激进主义的改革称为“新左派运动”,而把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等运动称之为“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在本文中“反文化运动”指后者。
(一)60年代后期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表现1.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一词源于20世纪40年代爵士音乐家的“赶时髦”(hip),意指某些衣着时髦并对服饰深有研究的人。
疯狂青春:1960年代美国与法国的文化与青年革命
![疯狂青春:1960年代美国与法国的文化与青年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162b6d37dd36a32d737581ae.png)
疯狂青春:1960年代美国与法国的文化与青年革命张媛来源:澎湃思想市场2016-02-26 10:51点击:358次图片来源:Marc Riboud,an Rose Kasmir, holding a flower up to soldiers,October 21, 1967 有一天,一位八〇后的朋友突然很感慨,说是他们这代人都没有青春。
原因就是那些,独生子女要赡养双方老人啊、高房价啊、养一个孩子成本高啊……很伤感地引用了网络上一句煽情的话:我怎么敢倒下,我的身后空无一人。
生逢八〇后,过着四平八稳的生活,莫名地对那些激越的青春产生了一种抽象的向往。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差不多是他们的必读书,萨尔和迪安的生活似乎是“疯狂青春”的标本;其实在纷纷扰扰的1960年代,发生在美国和法国的青年革命究竟是怎么回事?《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出版,这显然是领先于时代了,五十年代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年轻人,六十年代读《单向度的人》,1964年他们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1968年他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
美国的霍尔顿们是一群很单纯的人,哪怕是造反了,也只不过是想要保护小妹妹不受这个成人世界的污染。
实际上,美国社会一直很稳定,美国的青年也一直很安分,为什么到了1960年代,他们突然要造反呢?(二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照片)不论年轻人喜欢与否,无可否认,个人是文化的产物,而文化是历史的产物。
二战结束后,英雄时代也随之而去,到了六十年代,“迷惘的一代”完全步入了老年,失去了他们年轻时代的魅力,菲茨杰拉德甚至已经去世多年(1940),《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年轻读者的眼中像古代人一样难以理解。
禁酒令、大萧条和大战,四十年的时间内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六十年代的美国和二十年代的美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简单地做一个算术,六十年代的年轻人,他们出生在四十年代,也就是说二战时期他们基本没有记忆,尤其是因为美国本土没有卷入战事,美国没有战后重建的问题,相反,二战后,全球大部分的财富都掌握在美国手中,美国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方面都如日中天。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https://img.taocdn.com/s3/m/d7aa9e12fad6195f312ba66e.png)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青年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青年们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规范,企图实践他们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
这场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反主流文化运动因何而发?采取哪些方式?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简单予以剖析。
一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场紧缺时代的传统文化与丰裕时代新文化的文化内战”。
二战后,美国经历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50年代经济高涨的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60%的美国人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
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举世无匹。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战结束时,美国国民年人均消费为1350美元,1960年达到1824美元,增长了35%。
到1956年,81%的美国家庭有了电视,96%的家庭有电冰箱, 67%的家庭有真空吸尘器,89%的家庭有洗衣机。
生活水平的节节上升和社会强有力的消费导向,迅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超前消费蔚然成风,二战后的美国已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消费社会。
“婴儿潮”一代是“丰裕社会”的宠儿。
战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生育高峰——“婴儿潮”,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4000万人降生,占全国人口的20%。
“婴儿潮”一代基本上是在电视机前、在成堆的玩具中享受着电烤箱和微波炉食品长大的一代,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充满纵容与溺爱的家庭环境中。
历经大萧条时代的父辈,竭尽所能给予自己的子女物质上的满足。
60年代,“婴儿潮”一代大多进入青年。
年轻人追逐新潮的特点,使他们不仅仅被动地适应市场,接受商品,而且还创造时尚,甚至领导商品消费的新潮流,一种新的青年文化悄然形成。
汽车、电视、唱片、摩托车、时髦服饰、流行音乐,都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以对消费和享乐的追求不断冲击着强调节俭、自律的传统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趋于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010911121 刘健红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的规范。
这一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环境影响,其表现方式也是及其多样,并且这场激进的运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青年反文化运动 60年代嬉皮士反文化运动是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运动的主体是青年们。
它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等政治方面的“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有人将这场运动称为“嬉皮士运动”或“美国的文化革命”,而探究美国的这场反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如火如荼的展开是与其国际国内背景离不开的。
一、反文化运动的背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建国以来最不稳定的时期之一,与苏联的冷战、越南战争泥潭的深陷、约翰·肯尼迪总统的遇刺、国内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基督教新教伦理精神的衰落等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加剧了青年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尤其是在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之后,使人们的梦想破灭。
并且对于从1964年起的越南战争,很多年轻人是及其厌恶的,在他们看来国家的想法就是把他们从学校直接送向战场。
所以对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越战和征兵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
因此反文化运动的爆发与越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在1968年美国更深入地卷入越战之后,反文化运动才发展至高潮的。
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民权运动领袖领导下,美国黑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隔离制度展开了广泛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立法上的成果。
然而法律上的平等并不代表事实上的平等,在教育、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黑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运动从非暴力群众行动直接走向城市造反的新高潮,黑人群众逐渐意识到,光是依靠法院斗争,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
尽管马丁·路德·金一直反对暴力,认为暴力既违反基督教教义,并且又是自取灭亡的行为。
然而他又不时地感到,只要黑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暴力和动乱的威胁就永远不会停止。
他的事业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然而在1968年,他却被一个白人狙击手刺杀身亡。
对于他的死,年轻人普遍感到悲哀和愤怒,由次反文化运动也更加深一步了。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在这里机器主宰着一切,生活的节奏也是由机器来调节,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置于工厂的环境中,压抑的环境下人们急切地寻求着发泄的出口,仿佛只有青年人的一些过激行为才能彰显出在这机器轰鸣时代中的一点存在感。
此外,六十年代的美国经济繁荣,对青年一代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战后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繁荣,并且出现了一次人口高峰,人们称为“婴儿潮”一代。
这一代的孩子有着较父母辈更优越的生活条件,接受着父母的溺爱和期望,本来一切都是应该在美好理想中生活,可是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更多人感到了希望的破灭。
电视上传来的越南战场上美军的溃退与死亡,肯尼迪、马丁·路德·金的遇刺……使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说教。
这种自我意识的更加强烈,使叛逆行为也就更加激烈,可以说这一代人是在困惑中成长起来的。
二、运动的主体及表现形式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的主力是青年人,他们大都是生于物质条件比较好的中、小资产阶级家庭。
他们在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除了追求物质享受外,还具有更高的精神上的要求,而美国的传统价值观不仅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还使他们失去了对传统文化模式和价值观的敬畏。
他们当时大多是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和部分高中学生,既有青年学生中的激进分子,亦有嬉皮辍学者以及吸毒和自我放纵的颓废派青年。
这一时代他们反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是:爱、正义、自由和和平,通过采取与传统文化极端对立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蔑视和反叛。
具体表现在音乐、服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美国反文化的主要趋势是针对白人中产阶级价值观和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
他们认为传统资产阶级文化是病态的、压抑的和破坏性的。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美国社会的反抗、对理想主义的追求。
其实质是反抗以技术为主体的工业化社会、反对白人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现代资本主义制度。
嬉皮士运动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组织部分。
“嬉皮士”一词源于20世纪40年代爵士音乐家的“赶时髦”意指某些衣着时髦并对服饰深有研究的人。
但是嬉皮士运动并不是对服饰研究的运动,而是一群奇装异服、行为怪异、留着长发长须、沉迷于毒品和摇滚乐、崇尚群居等行为青年运动,他们为社会中的争名夺利感到不可理解和可笑之极。
他们的核心观念是,“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
嬉皮士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当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年8月15日至17日,嬉皮士们在纽约州北部举行了一次为期三天的盛大流行音乐节,大约45万年轻人蜂拥而至,形成一片人海。
他们坐在泥泞的草地上,在滂沱的大雨中聆听流行歌手和摇滚乐队的轮番演奏。
在整个演出期间,他们有的吸毒、有的裸体,也有的打坐、冥想,以疯狂的形式来表达和发泄他们对社会的厌恶尽管这次盛会以后,嬉皮士运动逐渐失去势头,但是嬉皮士的生活方式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
他们以摇滚乐宣传“公社”、“革命”和“雌爱”,他们反对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个人主义,大量“群居村”便应运而生,他们蔑视美国文化中的“物质主义”,于是许多年轻人自愿到偏僻的乡村农场去过原始的生活,并热衷于使用麻醉剂,提倡“性自由”。
摇滚乐、吸毒、性革命、群居村、奇装异服等都成了60年代美国青年反抗和拒绝主流文化的斗争方式。
在音乐方面,反文化的一代普遍不喜欢古典音乐与爵士乐,他们对不拘形式,节奏明快以至于疯狂的摇滚乐表现了极大的兴致。
反文化运动的青年们主要迷恋摇滚音乐,像披头士、滚石乐队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疯狂寄托。
自20年代爵士音乐开始以后,白人青年在流行音乐上已花了不少的精力、兴趣和金钱了。
流行音乐除了给他们一种内在的享受外,还激发并增强青年们的共同意识。
他们狂热地追求着摇滚演唱会,数百万的青年效仿着像披头士这些大明星的生活。
像摇滚这样新形式的音乐之所以在这个年代里盛行,就是由于娱乐媒介纵容纵欲以及青年们不能抗拒疯狂嗜好的诱惑,狂欢式的演唱将他们的压抑发泄出来,现实的困惑在众人的疯狂中忘记。
比起音乐转变的更戏剧化的,要数是年轻人的装束款式。
在50年代中期社会所赞许男生装束是短发、白鞋、深灰色制服;女孩则是卷发、毛外衣、齐膝短裙。
总之社会所赞许的服饰着重于雅观、清洁与保守。
然而在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兴起后,青年们的装束趋于放荡。
男孩不重服饰,穿工人装,有些还蓄起胡子来;女孩则也留长头发,穿工艺装,带饰物,不化妆,总之是着重自然和舒适。
在流行音乐演奏者的影响下,青年们普遍效仿披头士的装扮,大学里无论是男女都是长发,并向学校的服饰规则挑战。
各式各样的奇装异服为这些青年们采用,男孩留了长发、配齐项链、头巾,服饰的穿着鲜艳花哨,而女孩则是穿起男装的衣服,同时也更加地不再涂脂抹粉了。
像这样的“嬉皮”服饰将青年与大众分开,便也会遭到公众辱骂、排斥以及攻击的对象,简言之就是年轻人一旦接受了新服式,即使他没有离经叛道的价值取向,他们也很可能会遭到像黑人那样遭受歧视的困扰。
除了音乐与服饰,反文化运动的形式还表现在药物以及群居方面。
在大学里,服用大麻及迷幻药品的人数越来越多。
服用毒品在贫民区的青年中最普遍,这些放荡青年集结组成散步迷幻药物的基地。
如旧金山的哈兹区域在1967年就成了在象征上和实际上都变成了渴望终生过麻醉生活的青年们的天堂。
有一段时间,哈兹就象征“嬉皮”文化——一种把做爱、自由、神秘主义、音乐、年轻、美丽混合到迷幻药及共居生活的伦理生活方式上去。
数以千计的青年群集到旧金山,吸收了这种文化后又回到各自的大学或城镇里去,传播哈兹的种种神话。
这些青年们分享着他们的经验,并且以这种神话来使吸毒行为合理化。
群居方面,为了反抗社会、抗拒传统,在“回到史前”和“寻找友谊”等口号的引导下,60年代群居活动在美国兴起。
最初,群居村主要建在旧金山的衿树岭地区、洛杉矶的日落带和纽约的东村,后来遍及全国。
群居村里崇尚返璞归真的生活,实行财产、子女乃至性爱的公有制,注重教育和环境保护。
群居村的成员们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王国,他们认为“我们生活在美国,但我们不属于美国”。
三、反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影响美国的反文化运动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它是与社会主导价值具有强烈对抗性的观念意识,是一种非主流文化,是与社会主导价值相背离的一种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如颓废、吸毒、性混乱、斗殴和追逐时髦方面。
其次,反文化运动出现了一套独特的文学和艺术,从而形成了一种既具有理论形态又富有社会影响的亚文化。
另外,作为反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的中产阶级的反文化也体现出较分散,集群性较弱,更为个性化的特点。
最后,运动还模糊了生活必需与自由时间和活动的界限,致力于寻找并建立一种可以取代主流文化的新社会、新的家庭、工作生活方式,甚至“无业”的新生活方式。
此外,他们还采取了一种更为公开的意识形态的或政治的形式,他们明确地表达了与主流价值和机构的对立,尽管发生时经常不是采取对于政治的公开回应的形式。
总的来讲,反文化运动呈现出非理性、非逻辑性、叛逆性和多元性等特点。
美国的反文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的反文化运动兴起后不久,世界其他地方也发生了类似的反抗运动,几乎席卷了西方的发达国家。
仅就1968年这一年,就发生了法国的“五月风暴”和捷克的“四月之春”。
与此同时,英国、意大利、德国、荷兰、瑞典、日本、匈牙利、波兰、南斯拉夫等国也都相继发生了以青年人为主体的抗议运动。
对于美国的反文化运动,事件亲历者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
2000年在一项对美国反文化运动参与者所作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运动参与者认为这是一种爱国的行为。
30年过去了,他们觉得自己初衷未改,只不过为之奋斗的方式从街头抗议转为思想领域的探求,并为自己能有机会为和平和正义而斗争感到骄傲。
所不同于当年的是,他们认为这场运动所采取的方式值得注意,即这场运动客观上带来了离婚、吸毒、酗酒等社会问题。
但他们不认为所采取的反抗方式对社会或他人造成了直接的破坏,因为他们更多的是自我放纵或伤害自己,如吸毒、酗酒、服迷幻药等。
也有部分亲历者进行了理性的反思,认为60年代是一出闹剧,发生的大多是战争、暗杀和你死我活的分裂,整个一代人都是无感情的政治动物,这是一个奇怪的阶段,严肃但愚蠢,虚浮也具毁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