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仁 详案

合集下载

探究古代“仁义礼智信”的教育思想——《论语》教案

探究古代“仁义礼智信”的教育思想——《论语》教案

探究古代“仁义礼智信”的教育思想——《论语》教案。

一、“仁”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仁”被视为人类情感与道德境界的最高境界,在《论语》中,孔子曾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想被做的事情,这是培养孝、忠、信、友、礼等美德的基础。

孔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人与事,不要一味强求,而是顺其自然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这种“无为”的思想是“仁”教育思想的核心。

二、“义”的教育思想“义”是古代中国重要的道德准则之一,而在《论语》中,“义”被孔子视作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重,因此要求学生们对待别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公正的原则,理解何为义,做一个有德行和真正业绩的人。

孔子对待亲戚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视,“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利”,他认为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应该树立诚信、正义、公正的观念,既尊重别人的利益,又不损害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义”的教育思想。

三、“礼”的教育思想“礼”是古代中国文化的瑰宝,其核心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这种观念在《论语》中得到了体现。

孔子认为,礼是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这种思想被纳入了“仁”教育思想之中。

在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孔子强调,“礼乐之于民也,射御之于寇也,文之用也大矣,其义一也”,即礼是一种文化习俗,它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安定。

四、“智”的教育思想“智”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没有具体的表达,但是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言行中体会到,智慧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

孔子强调了学习、探究和思考的重要性,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体现了“智”的教育思想。

他还强调了对中庸之道的追求,这是对人们合理、稳健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提倡。

五、“信”的教育思想“信”是“仁、义、礼、智”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最为强调的道德准则。

论仁教学方案第一课时

论仁教学方案第一课时
学以致用,深入浅出。让学生懂得文化经典就在我们学习与生活之中。提升自身修养。
为两节课进行知识性铺垫。
学生自由发言



重点讨论仁这个专题中“恭”之德-------“恭则不侮”,何为“恭”?
●晏婴使楚,周恩来的外交战术,说明楚与外国记者对人不恭则被侮,丧失国格。
●<鸿门宴>中刘邦因恭项羽,则救自己一命。
使学生懂得儒家精神的内涵“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德的体现。
通过对字的本义的阐述,是学生对儒家思想核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感受仁爱的光芒。环 Nhomakorabea节

解读《论语》中《阳货》篇,弟子子张向孔子问仁章节。
对仁进行深入理解
小组合作讨论、
思考、回答问题



结合《弟子规》中关于恭、宽、信、敏、慧相关语句,释义《论语》,深入理解。
●何为恭?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需要何种“恭”?
澄澈内心的世界,懂得真正“恭”的含义,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发自内心的“恭”。敬己,敬人,推己及人。生命中透射仁爱之敬。
作业
习作:我心中的“恭”
布置第二课时预习:
各小组继续准备讨论:你对《论语》中宽、信、敏、慧、孝的理解
课题
《让生命绽放仁爱的光辉---论仁》(第一课时)
授课班级:
一年一班
授课人:黄莹




教材
内容
分析
本专题的教学内容是《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中《论仁》的专题。仁,涵摄众德,众德都是仁的表现,它是圆满人格的体现。其中恭、宽、信、敏、慧是“仁”的五种最基本德行。“孝”是“仁”的内核,“仁”之根本。
本专题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从纵向剖析“恭”的深刻内涵,何为“恭”?真正的“恭”是发自内心的敬。敬己,敬人,绽放生命中仁爱的光辉。

《论语》之“仁义礼智信”教学方案

《论语》之“仁义礼智信”教学方案

《论语》之“仁义礼智信”教学方案1. 引言1.1 概述本篇长文旨在探讨《论语》中“仁义礼智信”的教学方案。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集结了儒家思想的精华,以其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弘扬《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已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公民意识的关键任务。

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核心概念。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言、正文、教学方案设计以及结论。

引言部分将介绍本篇长文的概述、文章结构以及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仁义礼智信”各个概念,并分析其含义及重要性。

紧接着,我们将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包括整体目标设定与课程安排、具体教学活动设计与方法选择以及学生评估方式和标准制定等内容。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主要观点和论证结果,并提出对教学方案的反思和改进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旨在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案,以帮助教师们在教授《论语》中“仁义礼智信”时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应用和传承相关概念。

通过探讨这些核心价值观及其实践意义,我们希望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塑造他们全面发展的人格,同时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过本篇长文,我们期待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共同推进《论语》教学的深化与完善。

2. 正文:2.1 仁的含义与重要性:在《论语》中,“仁”被描述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它代表了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体谅。

仁德是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之一,并且被认为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

仁是道德行为的根本,它指导着人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和态度。

仁也涵盖了对自己的要求,以及追求卓越和善良意愿的能力。

2.2 义的概念与实践:在《论语》中,义被视为个体责任感和对正义的坚持。

它强调个人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守,并致力于维护公平、公正和诚实。

通过将义融入日常生活和行为实践中,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并加强他们对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意识。

论语-仁 教学设计

论语-仁 教学设计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工作严肃认真,为别人忠心诚意。这几种品德,纵使到外国去,也是不能废弃的)
6.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1.2分钟
全班齐读课文
齐读课文
课堂总结
2分钟
预设情景
1分钟
板书设计
仁以为己任
课后作业
1.熟读所学课文
2.将本堂课所学生字每个抄写五遍
注:预设情景是对课堂突发状况以及本班级常见课堂问题的预测及解决方案。
2.解释“仁以为己任”
(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
回答问题
新课详解
28分钟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此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4.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门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

初中语文教案:《论语》中的仁义道德教育

初中语文教案:《论语》中的仁义道德教育

初中语文教案:《论语》中的仁义道德教育一、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是以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为主线,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不同场合的言辞和思想。

其中,关于仁义道德教育的内容占据了重要位置。

本文将从仁、义、道德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并探索如何通过学习《论语》来开展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仁义道德教育。

二、仁:关爱他人,培养同理心《论语》中对于仁义道德有着深刻的阐述和解释。

其中,“仁”被孔子视为人们最基本的美德,也是社会秩序维系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相关篇章,引导他们思考“仁”的涵义,并培养他们对他人感情上的关爱。

首先,可以选择文中孔子和弟子之间互动交流较多的片段进行讲解。

例如,《论语·卫灵公篇》中提到了孔子真诚待人、愿意面见群众,并与之交流。

通过学习这样的例子,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关注他人需求,增强同理心。

其次,还可以组织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仁”的理解。

以《论语》中的案例为基础,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来诠释仁义道德,并鼓励他们通过书写、演讲等方式进行表达。

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增进他们对于“仁”的认识。

三、义:尊重规则,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在《论语》中,“义”被定义为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准则。

尊重规则是社会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同时也是个人发展成长的基础。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对于“义”的教育。

首先,可以选取与校园生活、社区生活相关的片段进行解读和分析。

例如,《论语·述而篇》中提到了孔子强调礼法之主要地位,并阐明了作为一名入世者如何尊崇各种规定与约束。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反思这些内容,有助于他们形成规范自己行为的习惯。

其次,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进行互动交流,并引导他们思考应该如何去遵守规范和义务。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自觉遵循社会准则的意识,进一步倡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论语中的仁义教案

论语中的仁义教案

论语中的仁义教案<<论语中的仁义教案>>一、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记录下来的言行,以及对于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思考和教导。

仁义是《论语》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将通过分析《论语》中的仁义教案,探讨其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二、仁义教案1:「父母」篇《论语·为政》中载有孔子的言论:“孝子慈孙,敬而不远,诚以为父母之教。

”该处教导人们要尽孝敬而不离父母,真心为父母着想。

这是一种仁义的表现,因为只有心存孝敬之情,才能为父母谋福利,关心他们的兴衰,尊重他们的意见。

这个教案教导人们如何平衡自己的个人生活和责任,强调了家庭关系中仁义的重要性。

三、仁义教案2:「君臣」篇在《论语·为政》和《论语·述而》中,孔子对于君臣关系的教导也体现了仁义的思想。

他认为君臣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君主要为百姓着想,而百姓则应忠诚于君主。

孔子以自身为例,提倡君子应当以德行和公正来治理国家,而百姓则要忠心帮助君主,这样才能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

这个教案教导人们在社会关系中遵循仁义原则,注重公正与忠诚的重要性。

四、仁义教案3:「友爱」篇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到:“友直、友谅、友多闻、友诚。

”这是他对于友谊的要求。

友谊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信任和理解基础上的一种关系,要求朋友之间真诚相待,无论是在快乐还是困难时刻都要互相支持。

这个教案教导人们如何树立友爱的观念,培养出真诚、包容和宽容的品质,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仁义教案4:「诚实」篇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之至,言立而行坚。

”这里着重强调了诚实的重要性。

诚实是建立在真实、守信和正直的基础上的一种品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这个教案教导人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以诚实为根本,言行一致,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六、仁义教案5:「教育」篇《论语》中的很多对话和言论都是孔子对于教育的思考和教导。

《论语》论仁范例

《论语》论仁范例

❍ 子曰:“巧言令色, 鲜矣仁。”《学而》
❍ 仁者爱人
二、“仁”的根本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学而》
孝悌是仁的根本
孝道的关键: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 别乎?” 《为政》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 违。”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 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 政》
《论语》论仁
❍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论 语》20篇中共有16平篇谈及“仁”,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10次 之多。
❍ 子曰:“……君子去仁,恶 乎成名?。”《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 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
灵公》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
❍ 本课提纲:
❍ 什么是“仁” ❍“仁”的根 本 ❍ 怎样实现 “仁”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 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阳货》
❍(三)博爱众生 ❍ 1 . 从正面来讲,要设身处地地为他 人着想,推己及人
❍ 子 曰 : “ … … 夫仁者,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2 .从反面来说,自己不想要的也 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
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颜渊》
❍ (四)为仁贵在坚持
❍ 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 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 是。”《里仁》

论语论仁专题知识公开课获奖课件省赛课一等奖课件

论语论仁专题知识公开课获奖课件省赛课一等奖课件
• 2.修身力行,当仁不让 • (怎样才干到达“仁”旳完善人格?孔子
指出必须学习:“好仁不好学,其蔽也 愚。” 子夏也觉得“博学而笃志,切问而 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孔子以为,“仁”就在我们旳身边,只要 我们主观有求仁之心,仁即随我而至。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些都阐明:仁要靠身体力行,时时到 处尽己力量,一点一滴地去做。长久坚持 去做,就能修身达仁。
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曰:‘有一言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
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论 语·卫灵公》) 曾参问同一种问题。“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 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 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什么是忠?什么是恕? 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旳基本原则,是一种问
• 诸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
• 理旳,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 正当旳。例如办公楼前旳玉兰花开了, 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旳欲望, 但是,学校旳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旳 要求:不得损坏公物,玉兰花是公物, 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么做就是 仁了。
•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 点,但极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 点最简朴旳,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 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了解自己一点, 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 老师,关注过老师,了解老师内心旳苦衷 呢。可能,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 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了 解……或许,从今日开始,当我们想到这 一种旳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又是孔子最高旳理想人格,人旳道德情操涵 养旳最高境界。从这个角度看,孔子旳仁学又是道 德论。

高中语文_《论语》论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论语》论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论语》论“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有关“仁”的思想的名句。

2、对儒家“仁”的思想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

3、培养学生“仁”的品质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论语》的相关篇章,体悟“仁”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切实受到“仁”的思想的感召,力争做一位仁德之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其中,《论语》这部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辉煌巨著,(师生共同复习《论语》知识)《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全书共分20篇,12700余字。

《论语》思想极其丰富,你们知道哪种思想能够统率全书吗?没错,就是“仁”的思想。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大约104次,“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它贯穿于学习、做人、生活等各个方面,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论语》中“仁”的思想,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积累有关“仁”的思想的名句。

2、对儒家“仁”的思想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

3、培养学生“仁”的品质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三、分4个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谈谈自己或本小组对某些“仁”的句子的认识或看法。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收集到的反映“仁”的思想的句子中,你最欣赏那句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小组合作探究。

【回答】略。

(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老师适当点评。

)【总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对仁都有一些自己的独到的理解和感受。

下面让我们较为深入的探究“仁”的思想。

四、系统讲授“仁”的思想。

(一)“仁”的基本含义“仁”的含义及其丰富,不少弟子都向孔子请教过这个问题,孔子也因材施教,给予了不同的回答,我认为“仁”的思想的基本含义是“爱人”。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里仁教案

论语里仁教案

论语里仁教案仁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中国被视为道德的核心价值观。

《论语》是古代中国孔子弟子的记录,其中涵盖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关于仁学教育的案例,并分析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什么是仁学?仁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种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际互动。

在《论语》中,仁学被描述为一种心灵修养和道德思考,通过培养个体的品德和行为,以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论语》中的仁学案例1. 学而篇:尊重师长在《学而篇》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尊敬和听从师长的教诲。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个案例强调了师道尊严的重要性,并倡导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尊重他人的智慧和经验。

2. 述而篇:孝敬父母在《述而篇》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

这个案例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鼓励个体反思自己的行为,尊重父母的教诲和意见。

3. 泰伯篇:忠诚和信任在《泰伯篇》中,孔子教学生要保持忠诚和信任。

他说:“民无信不立”。

这个案例强调了忠诚和信任的重要性,倡导个体在社会中要以诚信为重,积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 季氏篇:谦虚和谨慎在《季氏篇》中,孔子教育学生要保持谦虚和谨慎。

他说:“君子维辟如可与入仕矣”。

这个案例强调个体应该谦虚和小心,避免过于骄傲和自负,以免犯错和伤害他人。

三、《论语》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强调道德教育《论语》中的仁学案例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比仅仅追求知识更重要。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他们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具备公民意识。

2. 倡导亲情教育《论语》中的孝敬父母案例是现代亲情教育的重要参考。

学校应该教育学生珍惜和孝敬家庭,培养他们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心。

父母的教育和养育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学校和家庭应该携手共同培养学生。

3. 培养社会责任感《论语》中的案例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感,教育他们尊重法律、遵守规章制度,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

文言国学教案模板范文

文言国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题:《论语》中的“仁”道教学目标:1. 理解“仁”的内涵,体会孔子对“仁”的阐述。

2. 通过对《论语》中相关章节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仁”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孔子。

2. 提问:同学们对“仁”这个概念有什么了解?3. 学生分享自己对“仁”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论语》中关于“仁”的章节,如《八佾》、《里仁》等。

2. 教师发放学习资料,包括生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孔子是如何阐述“仁”的?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总结“仁”的内涵。

3.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 教师举例说明《论语》中关于“仁”的具体事例。

2. 学生分析事例,体会“仁”在实践中的体现。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仁”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对“仁”的理解,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关于“仁”的章节,同学们还记得哪些内容?2.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深入探讨1. 教师提问: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践行“仁”?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3.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拓展阅读1. 教师推荐与“仁”相关的书籍、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仁”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2. 学生反思自己对“仁”的理解,提出疑问。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讨论、案例分析、拓展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仁”的内涵,体会孔子对“仁”的阐述。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论语论仁教案五篇范文

论语论仁教案五篇范文

论语论仁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论语论仁教案《论语》之“仁” 教案学习目的:1、《弟子规》融读经与识字、为学与为人于一体2、要让孩子具有良好的品质一、导入:1、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二、【评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 【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3、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 【注释】(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

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

作动词。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 【评析】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三、讨论: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 【评析】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

探究古代“仁义礼智信”的教育思想——《论语》教案

探究古代“仁义礼智信”的教育思想——《论语》教案

探究古代“仁义礼智信”的教育思想——《论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论语》,了解古代“仁义礼智信”的教育思想。

2. 能够分析《论语》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容和现代教育的关联。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2. “仁义礼智信”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仁义礼智信”五个概念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

3. 《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选取《论语》中与“仁义礼智信”相关的重要章节进行解读。

4. 现代教育与“仁义礼智信”的关联:分析“仁义礼智信”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

5. 跨文化交际:如何将“仁义礼智信”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语》的背景、内容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论语》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仁义礼智信”的教育思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仁义礼智信”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跨文化交际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仁义礼智信”的教育思想试题,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论语》及相关研究著作。

2. 网络资源:有关“仁义礼智信”的教育思想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的论文、案例等。

3. 视频资源:有关“仁义礼智信”的教育思想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的讲座、访谈等。

4. 跨文化交际工具: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所需道具和材料。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论语》简介,了解儒家思想及“仁义礼智信”的起源。

2. 第3-4周:解读《论语》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章节。

论仁原文及翻译

论仁原文及翻译

论仁原文及翻译
1、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

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


5、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类型不一。

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7、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8、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

论语里仁篇教案

论语里仁篇教案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仁篇被认为是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篇章之一,提出了关于人伦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论语·仁篇》中的关键内容和教学实践。

一、《论语·仁篇》的重要性《论语·仁篇》是《论语》中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其中呈现了人伦关系、道德修养、好人好事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论语·仁篇》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全篇十章,囊括了儒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内容。

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无敌”等精神内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论语·仁篇》的核心精神《论语·仁篇》的核心精神,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是《论语·仁篇》中最为核心的论断。

在儒家思想中,“仁”就是“爱”。

爱包括了很多方面的情感,如亲情、友情、师生之情等等。

这种情感的本质在于不断地努力去做好别人需要自己去做的事情,尽可能地使别人感受到自己的爱和尊重。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中最为流行的伦理道德理念之一。

它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关爱,不应该做那些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情。

这种理念体现了一种道德的坚持和自觉,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最为实用的思想之一。

3、仁者无敌“仁者无敌”,意味着那些充满爱心、对他人关心备至的人会得到所有人的尊敬和爱戴,并会获得成功。

这里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物质上的成功,也包括精神、道德等方面的成功。

《论语》中提到“仁者爱人”,凡实行仁的,必有申之者;必有攻之者。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这些话将仁施之于人间富足和困穷之间的时刻,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仁者无敌”的概念,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思想风貌。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爱人”是仁的核心,彰显出儒家伦理人性化、生命化和他者性的基本倾向与主体气质。

二、仁之本:孝悌请翻译下面的章句,思考:如何理解孝悌是“仁之本”?PPT6【翻译】务:专力也。

本:犹根也。

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悌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

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

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

孝悌该是仁道的根本吧?”【教师解说】亲也。

(《说文解字》)善事父母者。

(《说文解字》)善兄弟也。

(《说文解字》)圣贤施教,以孝为本。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孝经》)(《礼记·大传》云:“上治祖祢,尊尊也。

下治子孙,亲亲也。

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别之礼义,人道竭矣。

”)“孝”思想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但并未占主流地位。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以来的“孝”观念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开创了儒家系统的“孝”思想。

孔子学说最核心的就是“仁”,认为“仁”的根本要求是“爱人”。

而“爱人”之情首先是亲情之爱,即“孝”。

“孝”是“仁之本。

孔子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孝是每个人的天性,《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道指的是仁,仁是古代智者的最高追求。

在孔子看来,仁与孝是本与道的关系,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根本建立了,君子做人治国的原则也就有了。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注释是,以孝悌为(是)仁之本。

第二种注释是,孝悌是行仁之本。

(朱熹《论语集注》注释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为仁’犹曰‘行仁’。

”)1.由孝达仁移孝于忠孝成为一切高尚道德的内在根据,在具体践行过程中,奉行孝道成为建立各种美德的起点;实践孝道的过程就是仁德不断扩充发展,进而实现孝的目标,同时进达仁德的境界。

孔子的孝强调子女对于父辈的尊敬,在亲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尊尊、长长的重要性。

在以家为本位的宗法社会里,家与天下合二为一,为政者便以父子关系来比附君臣关系,臣子要像对父母尽孝那样对君主尽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仁义道德培养教案

论语仁义道德培养教案

论语仁义道德培养教案教案目标:通过学习《论语》中的仁义道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提高其道德水平。

教学内容:1. 学习《论语》中有关仁义道德的篇章2. 分析仁义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3. 探讨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义道德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入主题)引用孔子的名言:“为人子者,如有善行,教之以仁;如有好问,教之以勤。

”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以及道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步:学习《论语》中的仁义道德篇章1. 以《论语·学而篇》为例,学习孔子的言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释孔子的观点,强调人应该具备宽容包容的心态。

2. 以《论语·为政篇》为例,学习孔子谈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讨论什么是公正,如何做到公正公平。

3. 以《论语·述而篇》为例,学习孔子的言论:“巧言令色,鲜矣仁。

”探讨真正的仁是什么,以及如何识别虚伪的仁义。

第三步:分析仁义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1. 仁:讲述仁的含义,包括爱心、友善、宽容和乐于助人等。

强调仁是人类正常道德行为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爱和帮助的基础。

2. 义:探讨义的意义,包括公正、诚实、正直和负责任等。

强调义是在社会交往中遵守准则和原则的行为,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础。

第四步:探讨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义道德1. 以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为例子,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如何运用仁义道德原则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校中团结同学、关心老师,在家庭中尊重父母、爱护兄弟姐妹等。

2. 分组讨论并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比如,组织义工活动为社区清洁、关爱留守儿童等。

第五步:总结和展示让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分享他们对仁义道德的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经验。

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仁义道德注入到他们的言行中。

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发言。

2. 小组活动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和仁义道德的表现。

论语教案孔子关于仁

论语教案孔子关于仁

论语教案孔子关于仁教案标题:论语教案 - 孔子关于仁教案目标:1. 了解孔子对于仁的理解和重要性。

2. 探讨仁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3.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孔子的形象,并简要介绍孔子的背景和他对于仁的重要性的观点。

2. 提出问题:你认为仁是什么?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如何体现仁?知识讲解:1. 介绍孔子的《论语》: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强调其中关于仁的论述的重要性。

2. 解释仁的含义:解释仁的内涵,包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等。

3. 孔子对于仁的重要性的观点:引用孔子的经典语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解释孔子对于仁的重要性的观点。

讨论活动: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孔子的观点和仁的实践方法。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结论。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关于仁的案例,如爱护弱势群体、帮助他人解决困难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分析其中体现仁的行为和思想。

3.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

个人反思:1. 学生个人反思:要求学生写下他们在讨论和案例分析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2. 分享反思: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反思,让他们从彼此的经验中学习。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仁的短文,包括对于仁的理解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个人的反思和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

延伸活动:1. 邀请一位社会工作者或慈善组织的代表来班级分享他们在实践中体现仁的经验和故事。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仁的实践。

教案建议:1. 引导学生思考仁的内涵和实践方法,鼓励他们从自身经验中寻找例子。

2. 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他们分析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和学习。

论仁学案第二课时

论仁学案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传统文化之《论仁》教学案
备课时间: 12.6
第二课时
使用时间:
一、导入新课
了解了孔子“仁”的脉络之后,我们这节课来了解一下“仁”的现实意义。
二、出示目标,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1、共同了解“仁”的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仁”的品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切实受到“仁”的思想的感召,也力争做一个仁德之士。
2、老师提问部分论言的意思以及学生对于论言的理解。 3、问题导学:①同学们觉得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不符合“仁”的现象?
②这些现象的存在的根源是什么? ③如何尽量减少这样的现象? 4、学生合作讨论。 5、老师讲解提高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课本 P35) 这则论言的意思是:仁德很远吗?我想要为仁行善,那么仁德就自然而然的到了, 而不必去想着天天怎么追求仁德,太刻意反而是虚伪做作,心存善念。 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孔子说 “想要为仁,就自然达到了仁德”,他的意思是“想即是做”吗?他的真 正劝诫是什么? 2、现在是经济社会,人们为了挣钱可谓费尽心思,有识之士提出“当你诚心为他人 着想的时候,财富就会自然进入你的口袋里。”这个观点,跟孔子的这个说法有 相似之处吗?为什么? ◆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课本 P27) 思考: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或见解? 这则论言主要谈生命与价值观的关系。仁是做人的最高原则。虽然生命对每个 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 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的品德。自古至今,它激励 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 诗篇。 思考:“杀身成仁”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吗?生命是可以随便抛弃的吗?你怎么 看?

论语仁义道德解读教案

论语仁义道德解读教案

论语仁义道德解读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中关于仁义道德的重要观点;2. 掌握《论语》中与仁义道德相关的典故和案例;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论语》中仁义道德的核心概念;2. 《论语》中体现仁义道德的篇章和典故;3. 学生对仁义道德的理解和反思。

【教学难点】《论语》中仁义道德观点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导入】1.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论语》这一经典著作的背景和作者孔子的身份。

2.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组,回顾已经学过的《论语》内容,强调仁义道德这一主题在其中的重要性。

【自主探究】1.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指定篇章,并讨论其中的仁义道德观点,例如《学而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及《颜渊篇》中的“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等。

2.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各自小组讨论结果,展示对仁义道德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话解读相关典故和案例。

【讲解与示范】1.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深入解读《论语》中的仁义道德观点,并通过生动的例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2. 教师示范:教师选择一个典型的案例,如《季氏篇》中的“以约失之者鲍、子路、子贡”进行解析,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对待不同人的态度和原因。

【合作探究】1. 学生活动:学生重新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典故或案例,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2.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进行讨论和互动,共同探究仁义道德的核心观点和价值。

【巩固提升】1. 学生活动:学生个人写作,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能代表仁义道德观点的典故或案例,写一篇短文解读和分析。

2. 学生活动:学生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反馈,以提高自己的文笔和思考深度。

【拓展延伸】1.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一步研究其他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仁义道德观点,如《大学》、《中庸》等。

2.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关于仁义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应用,如如何成为一名有道德修养的公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论仁详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悟和理解儒家“仁”的思想的内涵。

2、对儒家“仁”的思想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3、培养学生“仁”的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论语》的相关篇章,体悟“仁”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切实受到“仁”的思想的感召,也力争做一个仁德之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据统计,《论语》20篇中就有16篇论及“仁”(仅《为政》、《乡党》、《季氏》、《先进》四篇中没有仁字),而其出现的次数,共计有110次之多。

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

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论语》中“仁”的思想。

【PPT展示第2页】【板书课题】《论语》论“仁”【讲解】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如果君子没有了仁德的品质,他如何称得上君子呢?可见,孔子将仁作为判别人是不是君子的最重要的标准。

所以孔子毕生坚持仁德的思想,也竭力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鼓励国民忠君爱国、报效国家。

【PPT展示第3页】【讲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所谓志士仁人,就是指有理想、有抱负、立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无求生一害仁”,就是:要有、要追求活着的时候不做有害国家利益、有损自己信仰的事;“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要有、要追求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用以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自己的信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可见,“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的基本概念,以至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而不同篇章中的“仁”也大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它渗透于学习、做人、生活等各个方面,且相互交织贯穿影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PPT展示第4页】我们本节课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什么是“仁”,如何理解“仁”;二、“仁”的根本是什么?三、怎样去修养“仁”的品质?一、什么是“仁”【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你是怎么理解仁的啊?或者说你由仁字都想到了那些词语?找个同学来简单谈一谈。

【回答】略。

【总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对仁都有一些自己的独到的看法。

那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理解“仁”的。

【PPT展示第5页】许慎《说文解字》:“仁,亲也。

从人从二。

”两人之间相亲相爱就是仁。

《礼记》也说:“上下相亲谓之仁。

”长辈与晚辈之间、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相互亲近和尊重就是仁。

这说明古人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这是古人对“仁”直观的定义。

但是很显然,这种定义远远不能概括儒家仁的丰富的内涵。

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孔子是怎样理解仁的。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樊迟,这个人可以说非常好学上进,他经常向孔子提问。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这里的小人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卑鄙小人的意思,而是说樊迟目光短浅,志向不高,我让你来是学修身治国劳心的大道的,你却跑来问过种庄稼这些劳力的事,孺子不可教也。

但是樊迟并非只是关注种庄稼这些小事,他也曾经向孔子咨询过三次高深的大道,三次向孔子问“仁”。

【PPT展示第6页】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樊迟第一次问仁,孔子和直接了当的回答了“爱人”两个字,也许孔子认为一心想学种庄稼的樊迟资质欠佳,就只是给了个最简单的回答。

在得到了孔子的回答后,樊迟似乎很困惑,难道“仁”真就这么简单吗?我们说最简单的其实也就是最难理解的,众所周知的事情你未必真的理解。

所以樊迟很困惑,没搞懂仁的意思。

他就第二次跑去向孔子问仁。

樊迟……问仁。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雍也》)这一次孔子的回答相比第一次“爱人”的总括性回答来说,要具体的多了,而且可操作性也更强了。

那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同学能够理解这句话啊?【回答】略。

这位同学的理解大概差不多。

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德的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总是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如果说第一次“爱人”是一个愣头愣脑的回答的话,这一次的回答就切实可行得多了,所以后人范仲淹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就典型的是受孔子“先难后获”思想的影响。

这种“先难后获”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很多,这里给大家简单讲一个正面一个反面的例子。

(故事:东汉大叔将军冯异与后唐开国君王李存勖)樊迟对仁的兴趣逐渐高涨,他又第三次跑去向孔子问仁。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这一次孔子从具体的生活做法中对仁进行了讲解,平时处事时要谦恭,做事情时要恭敬,对待别人要忠诚,这三种品质,就算到了遥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不可废弃,那么这样,你也可以说是一个仁德的人了。

要不说孔子怎么是一个圣人呢,他三次对樊迟的回答,每次的角度都不一样,而是根据樊迟的理解选取了不同的回答,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PPT展示第7页】孔子也从反面论述了不是仁德的情况,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花言巧语,假装和颜悦色,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几乎都是伪善的。

孔子从正面对仁进行了解释,同时也给出了判别仁德的标准。

【总结】一言以蔽之,“仁者,爱人。

”这是孔子对仁下的最高的定义,要成为仁德之人,首先要爱其他人,所以儒家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后来孟子的仁民爱物,墨子的兼爱几乎都是从孔子“仁者爱人”这里生发出来的。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儒家的仁,那就是:与人为善,与木为春,与世为爱。

二、“仁”的根本【过渡】“仁”这个儒家的最高道德规范,那么,它立足的根本点是什么呢?【PPT展示第8页】(一)孝悌是仁的根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善事父母是为孝,敬事兄长是为悌,孝悌是人最基本的道德。

孝悌之人,是不会轻易犯上作乱的,因为他们心里时刻挂怀着他的家人,所以有子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仁的根本是孝悌,那孝的关键优势什么呢?【PPT展示第9页】(二)孝道的关键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认为犬马都能够供养侍奉父母,如果我们心里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那我们跟犬马又有何区别呢?另一种理解是犬马我们都在蓄养,如果我们心里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那在我们心中,父母与犬马有何区别呢?这两种理解从不同的解读诠释了,孝道首先在于“心敬”,如果只是给父母物质财富的满足,是不能称为孝的,就算物质条件不能满足,只要心里时时刻刻想着父母,,这同样能称为孝。

所以孝的关键在于“敬”。

【PPT展示第10页】孔子对这种“敬”也做了具体的说明,那就是“无违”。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对父母的敬首先表现在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要去顶撞他们,他们在世时,要以礼奉养,他们去世后,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对父母的孝要做到合心合情合礼。

试想,如果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敬重都不爱,他还会去敬重谁爱谁呢?【PPT展示第11页】孟子对孔子的的这种观点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认为先对自己的双亲敬爱,其次才能对世人仁德,进而才能爱世间万物,由孝到仁再到博爱,这是一理相称的,也是符合人类的基本的情感的。

庄子也指出“爱人利物谓之仁”,也是对这种观点的一个补充。

【总结】仁的根本在于孝悌,而孝的关键在于心敬父母,这里的父母其实也可以放大说是世间的人,也就是说,人生在世,你首先得对别人敬重,然后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仁德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仁德”的人呢?孔子也对此做了具体的指引。

三、怎样修养“仁”的品质【PPT展示第12页】(一)克己复礼就能做到仁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同学们,你们有做到克己复礼吗?我想很多同学在别人面前基本都能够做到克己复礼,但是当你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当你失去了别人监督的时候,你还会那样嘛?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不是看他在人前是怎么样的?而要看只有一个人时,他会怎么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慎独”。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克己复礼的典型,也就是坐怀不乱的故事。

(故事略,鲁国柳下惠坐怀不乱)(二)涵养美德【PPT展示第13页】此外,要想成为君子,还必须要涵养自己的美德。

如果说前边讲到的“爱人”是实现仁的纲要的话,那么这里的几种美德就是具体的细目了。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一个人做到了刚强果毅淳朴少言,才会慢慢的接近仁德。

可见修炼仁德并不容易。

那怎样才算真正的仁呢?孔子进而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恭敬、宽厚、诚信、聪慧、恩惠,具有了这五种品质的人,才算是真正仁德的人。

这样就把仁德给他具体的细化了,可操作性也就更加强了。

(三)博爱众生【PPT展示第14页】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PPT展示第15页】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孔子说:“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此句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