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9ab3a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18.png)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掌握本文的新闻结构和语言表达。
(2)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3)赏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叙事方式,学习记者对重大事件的敏锐洞察力和精彩呈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体会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并理解课文,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赏析文中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意义和航天人精神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新闻的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赏析感悟法: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语言、描写手法和叙事方式,感悟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和航天人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中国航天发射的视频或展示一些航天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航天的壮丽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新闻报道的特点和本文的背景,引出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介绍本文的作者和新闻背景,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来源和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表达。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f339e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62.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
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
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
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
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
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2、发放导学案第一课时: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重温新闻这一刻: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1)画图解惑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
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
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8e6645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1e.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索》教材第七章“航天与航空”第三节“飞向太空的航程”。
详细内容包括: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火箭的原理与构造、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太空生活的特殊性、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掌握火箭的基本原理与构造。
2. 理解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标准及太空生活的特殊性。
3.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火箭的原理与构造,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
难点:火箭的工作原理,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火箭模型、航天员模型、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神舟十号飞船发射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与构造。
3. 例题讲解:讲解火箭的工作原理,分析火箭各部分的构造与功能。
4. 课堂互动:让学生模拟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体会航天员的艰辛。
六、板书设计1. 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2. 火箭的原理与构造火箭的工作原理火箭的各部分构造与功能3. 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4. 太空生活的特殊性5.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火箭的工作原理。
(2)列举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主要内容。
(3)描述太空生活的特殊性。
2. 答案:(1)火箭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推进剂燃烧产生的气体反作用力,使火箭向前飞行。
(2)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主要包括:身体素质选拔、专业知识培训、心理素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等。
(3)太空生活的特殊性体现在:无重力环境、极端温差、辐射防护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航天技术的基本知识。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加强课堂组织与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最新的航天动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1daaa8b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b.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利用课前“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师生互动,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品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二、学法点拨①利用“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启思维,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深入挖掘,解决问题。
三、背景介绍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征空,9年间的7次飞行如同7个台阶,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1.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
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
神舟二号:正样飞船。
XX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
神舟二号虽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
神舟三号:百折不挠。
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
不过,神舟三号在发射前却遇到了困难,飞船在进场的第4天,就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ffc4c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a.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教案概述《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是为中学生开展的一节关于太空探索的科学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宇宙的奥秘、太空探索的重要性以及探索太空的方式。
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对太空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性;- 了解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贡献;- 掌握宇宙常识和相关科学术语。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能力;- 训练学生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和追求。
三、教学内容1. 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性- 太空探索的起源与发展;- 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
2. 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贡献 - 美国宇航局(NASA);- 俄罗斯航天局(Roscosmos);- 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等。
3. 宇宙常识和科学术语- 行星、恒星、星系等基本概念;- 太空中的重力、真空等特殊环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 师生对话:引入太空探索的话题,询问学生对太空的认识和疑惑。
- 视频播放:播放相关太空探索的视频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为什么要探索太空?太空探索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
3. 太空探索的历史与重要性- 讲解:介绍太空探索的起源、关键事件和重要里程碑。
-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探讨太空探索带来的科技和文化变革。
4. 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贡献-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重要成就。
- 学生分享:学生自愿分享各自对某一国家或机构的了解。
5. 宇宙常识和科学术语- 讲解:解释宇宙中常见的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 实验演示:进行太空环境下实验的演示,如真空实验、火箭推力实验等。
6. 总结与展望-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c0c86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6.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发展。
2. 掌握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基本构造。
3.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2. 分析航天器的发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1. 人类对太空的早期探索2. 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3. 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课时:航天器的发射原理1. 火箭原理2. 航天器发射过程3. 发射场的建设与运营第三课时:航天器的构造与功能1. 航天器的基本构成2. 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3. 航天器的科研与应用第四课时: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1.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2. 我国航天器的发射与试验3. 我国航天科技的国际地位第五课时:航天事业的意义与展望1. 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贡献2. 航天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 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三、教学资源:1. 教材:《飞向太空的航程》2. 网络资源:有关航天事业的新闻报道、纪录片、科普文章等。
3. 实物资源:模型火箭、航天器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构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实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航天事业的认知水平。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太空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fb0c26a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61.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索》教材第七章第三节《飞向太空的航程》。
内容详细阐述了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包括航天飞机的构造、发射原理,以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还将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2. 掌握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重点: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图片、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飞船是如何飞向太空的吗?”2. 新课内容:(1)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通过PPT展示航天飞机的各个部分,讲解其功能。
(2)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播放发射过程视频,结合教材讲解。
(3)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太空环境对宇航员身体的影响。
(4)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讲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随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2. 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3. 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4.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航天事业的看法。
答案要点:(1)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青少年要关注航天事业,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2. 课后拓展:收集有关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制作手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航天飞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024版《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
![2024版《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19868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e1.png)
在轨服务与维护
分析在轨卫星的维护、燃 料补给等在轨服务技术的 发展趋势。
7
课程安排与时间规划
2024/1/26
课程安排
按照航空航天发展历史、基本原理、 关键技术、前沿动态的顺序组织教 学内容。
时间规划
合理分配理论授课、实验操作、课 堂讨论、课外拓展等环节的时间, 确保教学进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平 衡。
航天时代
介绍20世纪初至中叶的航天技术发展,包 括火箭技术、卫星技术等。
载人航天
讲述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包括阿波罗登 月计划、国际空间站等。
2024/1/26
6
当代航空航天技术前沿
01
02
03
深空探测
介绍火星探测、小行星探 测等深空探测任务及技术 挑战。
2024/1/26
新型航天器
探讨可重复使用火箭、太 空电梯等新型航天器的研 发与应用。
8
02
飞行原理与基础知识
2024/1/26
9
大气层结构与飞行环境
大气层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 气层(逸散层)。
大气温度与高度关系
随着高度增加,大气温度先降低后升高。
2024/1/26
大气密度与高度关系
随着高度增加,大气密度逐渐减小。
大气对飞行的影响
风、云、降水、能见度等因素对飞行的 影响。
自动化生产线
建立自动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一致性。
2024/1/26
22
创新设计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价值
推动技术进步
创新设计能够推动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飞行器的性能和 安全性。
拓展应用领域
通过创新设计,可以开发出更多具有特殊功能的飞行器,拓展航空 航天领域的应用范围。
《飞向太空的航程(科技与梦想)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科技与梦想)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a95af9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3.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科技与梦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科技的力量和人类的梦想。
2.分析文章的新闻结构和语言特色,学习新闻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航天历程分析和新闻结构解读。
2.难点: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科技导入法、文本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中国航天发射的视频或图片,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2.文本分析
(1)梳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明确关键事件和时间节点。
(2)分析文章的新闻结构,如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品味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3.主题探讨
(1)结合文章内容,讨论科技与梦想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航天事业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4.讨论与分享
(1)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对科技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展望。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和为实现梦想所做的努力。
5.总结归纳
总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新闻结构和主题意义。
6.作业布置
(1)写一篇关于科技与梦想的短文。
(2)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最新动态,写一篇新闻报道。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9f8234168884868762d6d1.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的】1.潜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2.知识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潜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教学难点】1.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2.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教学准备】彩图系列《万户飞天》《嫦娥奔月》《太空风光》《神六双雄》【教学过程】(一)导入: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然而,只有到了这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明白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这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
.那么,就让我们立刻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盼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好处。
(描述式+评论式)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航天大事记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1980年,回到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1986年,863计划出台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资料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群众力量的可贵。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4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67d46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7.png)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总结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2. 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3. 能够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教学难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复习。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激发学生对于航天知识的兴趣。
Step 2 理解课文1. 学生阅读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b. 人类为什么有飞向太空的梦想?c. 为什么航天事业是一项困难而又充满挑战的事业?d. 飞船发射和进入太空需要哪些条件和技术支持?e. 为什么人类要探索太空?Step 3 分析观点和论证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2. 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b. 作者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c.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何看法?Step 4 总结归纳1. 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将其写成一篇小结文章。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小结文章。
Step 5 表达思想和观点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
Step 6 课堂展示1. 随机抽取几位学生,让他们在全班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共同评价和讨论。
Step 7 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学生在阅读和表达方面的提升。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困惑。
Step 8 课后作业1. 学生要求阅读下一篇课文《宇宙漫游者》,并做好阅读笔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02c43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9.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力量训练目标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同学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教学设想一、本文字里行间布满了这种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长到课外,引导同学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育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洁,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晰,要求同学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相互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英勇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胜利,但他的探究精神令人鄙视。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日我们的航天人最终实现了飞天梦。
(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引导同学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介绍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日,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幻想的实现。
当举国庆祝"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骄傲,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682742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b.png)
对课文中的语言点进行讲解,包括生 词、短语和句型等。
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中国航天事业的意义、影响和未来发展。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关键人物,模拟历史事件,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
内容回顾
总结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情感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到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探索精神。
。
互动教学
采用问答、小组讨论等 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
效果。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 题的准确性和创新性,以及小组讨论 的贡献等。
作业和测验
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以检验学生对 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项目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与太空相关的项目或实 践活动,评价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 协作精神。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与太空探索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 识。
理解《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中涉及 的航天科技原理和太空探索的基本概 念。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 里程碑。
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参与度如何
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是否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
。
改进措施
明确并细化教学目标
重新审视教学目标,确保其具体、可衡 量,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优化教学方法
尝试引入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案 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增强学生的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02166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f.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一、整体把握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国力的富强,科技水*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事实,即20xx年10月壹五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的**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
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
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二是1960年*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太空。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982f2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a.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__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⑵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⑶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__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自读课。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教具】CAI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提问,神州六号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1、结构分析: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自豪、赞美。
4、__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描述,也是评论。
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
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7、“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天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主要有哪些困难?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安全返回技术。
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四、理__线索__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共7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共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d87eb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14.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共7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 河北省高一课本语文目录表请告诉我09届的语文必修一、必修二的语文课文目录有哪些我的书不在了,感激不尽……人教版的.必修一:1 沁园春长沙2 诗两首3 大堰河—我的保姆4 烛之武退秦师5 荆轲刺秦王6 鸿门宴7 纪念刘和珍君8 小狗包弟9 记粱任公先生的一次讲解10 短新闻两篇11 包身工12 飞向太空的航程必修二1 荷塘月色2 故都的秋3 囚绿记4 诗经两首5 离骚6 孔雀东南飞7 诗三首8 兰亭集序9 赤壁赋10 游褒禅山1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2 我有一个梦想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知道满意不纯手打,好累)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二): 飞向太空的航程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分别是哪些段落主要内容是什么《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三): 阅读《飞向太空的航程》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段话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何理解“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这两句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写辉映的朝阳、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飞船和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的航天员——杨利伟,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发射前紧张而激动的场面。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通用2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通用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5b7f8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d.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通用2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112 飞向太空的航程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新闻稿。
先把结果放在开头,也就是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于XX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酒泉放射中心放射胜利。
接下来,按时间挨次,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进展过程。
中国载人航天的胜利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大事,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骄傲。
本文字里行间布满了对这种民族进步的骄傲感,因此,通过同学的自主阅读,引导同学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同时本文各个构件都很清晰,因此可以作为同学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思路方法本文的重点在于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学习本文时,让同学根据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个部分来整体把握这篇文章,从文中提取主要信息,学习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同学为主体,老师适当点拨。
同时,在课前预备一系列关于中国航天技术进步的幻灯片,以加强同学的理解。
课时支配:一课时。
三维目标1.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进展。
2.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3.增加民族骄傲感,激发同学对科学的喜爱。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情景导入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始终做着飞天梦,也只有到了今日,幻想才变为现实。
中国究竟如何让自己的飞天幻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名言导入谁能让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的节奏跳动,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在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一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他就是杨利伟——第一个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的人。
今日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这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文本解读学问积累1.作家作品本文:贾永曹智白瑞雪新闻工,《飞向太空的航程》发表于XX年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
2.基础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
翌年(yì)横亘(gèn)橘红(jú)九霄(xiāo)酝酿(yùn niàng)嫦娥(cháng′é)揽星摘月(lǎn)(2)解释词语。
必修一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一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ccb67b27d3240c8447efdd.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结构特征,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新闻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在这方面予以引导。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强,对家事国事的关注比较少,引导学生体会本文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新闻的特点、把握文章结构掌握新闻特点,学习写新闻,通过把握文章结构来体悟作者表达的自豪感,与作者达成心灵共鸣。
2.难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细致分析、真情感受,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9月3日的阅兵式导入,激起学生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的情绪,自然引出本文。
二、略读课文,整体把握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标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电头: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导语: 第1~3段主体: 第4~26段背景: 第 5~26段结语: 第27~30段三、精读课文,讨论探究一)导语部分1、听范读,边听边勾出导语部分包含的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
(注意字数限制)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二)主体部分1、自读主体部分,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注意勾画时间)(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3)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2、分组讨论探究:(1)这篇新闻中有很多精确的时间、数字,说说其作用?a、能体现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b、符合航天精确的时间要求;c、也可以渲染当时人们紧张急切渴盼的心理,传达出激动和欣喜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
3.让学生关注中国航天,感受到航天人员的敬业、诚信,学习航天人的执著、拼搏、奉献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分析整合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示PPT 1,上课!同学们好,请坐!请看大屏幕。
播放视频“神五飞天”)
PPT 2,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顺利送入太空。
航天英雄杨利伟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但大家可曾想到,这伟大梦想终于成真的背后,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挥洒了多少智慧与汗水。
今天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这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二、向学生展示“飞天”组图
(出示幻灯片三)飞天梦之一龙在九天我们的飞天梦做了几千年,那是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在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翱翔天宇的渴望。
(出示幻灯片四)飞天梦之二嫦娥奔月嫦娥奔月让飞天梦具有浪漫色彩,更引发了后人无数的幻想。
(出示幻灯片五)飞天梦之三敦煌飞天甘肃敦煌地区的大量的飞天形象,是飞天梦走向现实的一种体现。
(出示幻灯片六)飞天梦之四万户飞天六百多年前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
三、合作探究
1.(出示幻灯片七)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反映最真实最简明的内容。
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思考:你能从本则新闻的标题中看出什么?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虚实):
其一,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喻指中国飞天梦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成功这一探索过程。
2.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
(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现实—历史—现实
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衔接自然,浑然一体,让人印象深刻。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和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主观评价)组成;而主体部分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而《飞向太空的航程》的主体部分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概括一下。
)
3.筛选信息。
课文主体部分按照怎样的顺序回顾了中国航天发展史的重大事件?有哪些重大事件?
明确:时间顺序。
《飞向太空的航程》的主体部分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过渡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4.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梦想将变为现实,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欣喜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说说“神五”后期的航天发展概况。
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日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七号2008年09月25日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2011年11月1日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承载的航天员是景海鹏、刘旺、刘洋(女)。
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神州十号2013年06月11日17时38分,第十艘太空飞船,也是中国第五艘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
标志着中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
将对后续的天宫二号即第二代空间实验室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神州十一号2016年10月17日07时30分,第十一艘太空飞船,也是中国第六艘载人飞船,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已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中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
总结: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无到有,从航天弱国到航天较强国,彰显了我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感受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展示出中国跻身太空强国的雄心壮志,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航天英雄获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集体奖。
从2003到2013,中国载人航天走过了十年路程,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行走的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让我们向载人航天英雄群体致敬。
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中国航天人勇敢地肩负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圣使命,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淡泊名利,默默奉献。
他们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他们身上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爱岗、敬业、诚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
五、课堂总结
为实现中华民族载人飞天这一瑰丽梦想,一代代科技工作者顽强拼搏,攻坚克难,永不言弃,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
中国人飞向太空的航程远未结束;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正向着更远更深处迈进,太空行走、交会对接、绕月登月,甚至飞向火星。
(师诵)让我们和中国航天人一起,和全体中国人民一起,和全世界所有的炎黄子孙一起,在中国航天精神的激励下,万众一心,与时俱进,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我们无比瑰丽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生齐诵)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给杨利伟、刘洋、景海涛等航天员写一封信,题目自拟,字数7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