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芍药甘草附子汤治手脚冰冷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摘自倪海厦注《伤寒论》)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摘自倪海厦注《伤寒论》)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大多用在素虚的人,平常身体虚缺血的人会用到,平常用白芍两钱,炙甘草两钱,炮附子四钱。
临床在用来治疗静脉瘤的时候,芍药用一两,炙甘草也是一两,如果静脉瘤有改善,但还不够快的时候,继续加重白芍,但炙甘草保持二两就好,如果脚是冷的,就加重炮附子,如此同时可以预防心脏病;如果是单纯的脚没有力,原来的芍药甘草附子汤就好了。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这恶寒的现象,和麻黄汤的现象不一样,麻黄汤是摸病人的身体很烫,但是病人感觉冷,脉很浮,这个恶寒是摸病人身体冷的,病人还怕冷,人在很虚的时候,血不足的时候都会怕冷,这时候用附子去壮阳,因为他阳虚,人在阳虚的时候,阳就是人身上的津液,阴就是血,阳占了百分之六十,阴占了百分之四十,所以发汗发太多的时候,阳虚了,水不足了,水不够了血量也就少了,所以用附子去壮肾,因为肾主水,芍药让血流回心脏的力量加速,炙甘草把肠胃的津液补足,临床上用在脚无力的时候,年纪大的人,常常把附子加在里面,附子用三钱,除非寒很盛,寒很盛的时候,三钱四钱加重上去,如果是膝盖的问题,就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汤亦名「去杖汤」。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不仅治发汗后之恶寒,且治芍药甘草汤证而属于阴位者。
又以「附子」代「草鸟头」,善治虫积痛。
有活用于治疝或痛风、鹤膝风等,自痛风以至鹤膝等,有所谓以绵包足之冷者,皆有效。
凡下部之冷专在腰者,用「苓姜朮甘」治之;其专在脚者,用此方治之。
腰部和脚的不一样,湿在中焦,腰部用茯苓白朮,所以带脉证,就是带脉腰酸,下针下「临泣」,处方就是「茯苓白朮甘草生姜」,一般性的用生姜,寒比较盛的用干姜,中焦的湿堵在腰间,就用利水的利掉,如果腰好了,膝盖脚踝还有痛,就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所以单在脚部的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就可以了。
汤本氏曰:本方可治腰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关节强直等。
手脚冰凉、暖不热,《伤寒论》里面的芍药甘草附子汤,简简单单的三味
手脚冰凉、暖不热,《伤寒论》里面的芍药甘草附子汤,简简
单单的三味
手脚冰凉、暖不热,《伤寒论》里面的芍药甘草附子汤,简简单单的三味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手足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如果经常手足冰凉就说明,我们的身体里寒邪较重,阳气受阻不能推动气血而导致瘀血内生,脉道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四肢不能得到很好的滋养,所以会经常手足冰凉。
芍药甘草附子汤
组成:芍药、甘草(炙)、附子。
方解
芍药行营血以载卫气,附子,温阳气以升木气,甘草培土补中,以升提阴阳。
汗泄阳气,水寒不能生木,则用附子温水以培木根,汗泄血中温气,血郁不行,则木气郁滞,用芍药行血以疏木。
甘草补中,交通阴阳。
看似简单的三味药若用之得当疗效相当令人满意,这就是经方的魅力,药简力宏。
要想用好经方就要看医者的功底了,医道非常道,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对医学典著的透彻领悟,是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的。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汤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汤在作用上不同,而且在口感上也是不同,那在对汤选择之前,也是需要对他们进行很好的认识,使得在选择它的时候,都是可以知道太对人体有着怎么样的帮助,芍药甘草附子汤是什么呢,在对这类汤上,也是很多人不太清楚的,所以选择之前需要进行了解。
在使用芍药甘草附子汤的时候,不能随意的进行,对它的主治进行很好认识,这样对疾病治疗也是有着很好的帮助,同时对自身健康也不会有任何的损害。
★芍药甘草附子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芍药甘草(炙)各三两(9克)附子一枚(3克)(炮,
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三味,用水五升(今1升),煮取一升五合(今3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主治】体虚外感,发汗后病不解,反增恶寒者。
【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辨证要点】恶寒,脉微细,脚挛急。
【病机】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
【治法】复阳益阴。
【临床拓展】多用于治疗阳虚外感汗多恶寒者,或用于治疗风寒湿痹阳气虚之关节疼痛、周身恶寒汗出者,亦可用于汗后亡阳证、腰痛、肠痉挛、腓肠肌痉挛等而见本方证者
以上就是对芍药甘草附子汤进行很好了解,在对这类汤喝的时候,要适量的进行,它是一种药,所以喝的过多,对身体也是没有任何的好处,而且它在治疗一些有体虚问题患者,在改善这样问题上,都是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
倪海厦老师常用经方点要概览
倪海厦老师常用经方点要概览妇儿病方01 胶姜汤(血崩)19 当归芍药散(孕妇水肿腹痛)02 温经汤(更年期、调经、不孕)20 当归贝母苦参丸(怀孕期小便难)03 矾石丸(经闭、白带外用药)德惠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邢卫光21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呕吐、害喜)04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白带)05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大病初愈、长久忧郁)22 胶艾汤(妊娠出血、腹痛、肝脾两虚)06 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坐骨神经痛、脚冰冷月经痛)23 附子汤(里寒很盛。
∩怀孕腹痛恶寒。
)07小柴胡汤(胸胁苦满。
胸中烦而不呕、胁下痞硬。
三阳并病。
月经时感冒。
腮腺炎。
三焦淋巴系统清热去寒。
∩产后忧郁、便秘。
)24大承气汤(有宿食。
恶露不尽、便秘。
)25 阳旦汤(月子期感冒)26当归散(补血、补身)08 甘麦大枣汤(子宫燥藏)27 白术散(养胎、补钙)09 桂枝茯苓丸(子宫肌瘤、卵巢瘤、月经不顺)28 竹叶汤(产后中风)29 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10土瓜根散(卵巢疾病)30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下利体虚)11乌头桂枝汤(抵当症)12 抵当汤(子宫肿块、活血破瘀。
血蓄肠胃。
有瘀血不大便者。
∩ 血瘀子宫。
)31 当归生姜羊肉汤(寒疝、补气血。
产后寒疝虚劳。
)32甘草粉蜜汤(驱虫)13 竹皮大丸(乳房硬块)33 乌梅丸(去蛔虫、久利。
∩蚘厥。
)14大黄甘遂汤(少妇鼓胀)15 红蓝花酒、当归芍药散(腹中刺痛)34小建中汤(小孩胃口差、腹痛。
∩虚劳、小孩脸色苍白、四肢无力晕眩。
)16蛇床子散(阴部痒)35 五苓散(晨起水肿、消渴症、脑积水、三因方。
水逆。
汗出而渴。
∩小儿吐奶、水肿、口渴。
)17膏发煎(阴吹<妇女前阴气吹>)18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五官病方01栀子柏皮汤(去黄、结膜炎、眼炎)05 猪肤汤(少阴证喉咙痛)06 麦门冬汤(咽喉干燥者)02 桂枝甘草汤(心下悸。
精脱者耳聋。
)07 半夏散、半夏汤(火喉癣证)0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饮症、中耳不平衡、晕车)08 排脓汤(痰饮、肺痈、喉癌、舌癌)04苦酒汤(喉咙生疮)09橘皮竹茹汤(扁桃腺、腮腺炎、淋巴癌)皮肤病方01升麻鳖甲汤(斑疹伤寒、泡疹)08 大黄黄连泻心汤(胃出血、恶疮、痔疮)02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疥癣、皮肤科)09 赤豆当归散(外痣、内痣)03 黄连汤(胸膈发炎、霍乱。
倪海厦治疗上热下寒
倪海厦治疗上热下寒
初诊
女,体型肥胖。
胃口好,喜冷饮。
多梦,二便可。
额温、手温,脚凉。
小腿静脉曲张。
月经基本正常,正值哺乳期。
舌淡黄湿,脉弦缓,右脉稍大于左(左手脉稍大为正常)。
診斷:上熱下寒。
处方:
石膏3兩,知母5錢,炙甘草3錢,粳米2錢(白虎湯清陽明經熱、縮胃口)
細辛2錢,烏藥5錢,炮附子3錢(化下焦水氣)
白芍1兩,炙甘草5錢(治下肢靜脈曲張)
牛膝3錢,川芎3錢,丹皮3錢(對下肢活血化瘀)
柴胡3錢,白芍1兩,茜草3錢,川芎3錢,丹皮3錢(多夢要清肝,诸药入肝活血)。
复诊
诸证均减。
又诉产后脱肛,原方加升麻3錢、黃耆5錢。
芍药甘草附子汤治脚凉,静脉曲张(活血化瘀)
芍药甘草附子汤治脚凉,静脉曲张(活血化瘀)芍药甘草汤或芍药甘草附子汤治脚凉,吃下去手脚发热。
药下去手脚凉,说明药吃错了;手脚热,就吃对了。
血瘀就堵,堵就凉。
吃抗生素手脚会凉。
芍药甘草汤加味,或者叫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味。
白芍50克、生甘草10克、木瓜10克、桔梗6克、炮附子10克(先煎)。
五碗水煮成三碗,每餐饭后半小时一碗。
由于本次脚挛急是急性发作,所以我白芍用量较大。
我母亲平时血糖略高,所以甘草没有多用。
她平时体质偏寒,加了炮附子。
木瓜和桔梗是参照郝万山老师的医案用的。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请看原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这里面提到,感冒出汗多了,津液丧失,人就虚了,四肢厥冷,咽喉干,烦躁,呕吐,应该服用甘草干姜汤,恢复人的阳气。
如果服用了之后,四肢不厥冷,脚暖和了,就可以进一步使用芍药甘草汤,脚腿痉挛就好转了,脚就可以伸展了。
甘草干姜汤本文不做介绍。
我们主要看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原方由等量的芍药和炙甘草组成,一般可用12克-20克白芍、12-20克炙甘草。
对,就两味药,这两味药就可以治脚挛急。
主要是芍药甘草可以补充人的津液,芍药又可以缓急止痛;加上芍药可以把静脉中的血往回拉,这样就可以让毛细静脉末端的瘀积消散,也可以让人的脚筋松弛。
人年纪大了脚的筋脉失去濡养,就会行动不便,芍药甘草汤就可以濡养人的筋脉,重新恢复活力。
因此,芍药甘草汤又被人称为是“去杖汤”,可以让拄拐杖的人扔下拐杖。
根据郝万山老师和黄煌老师的经验,芍药的用量可以数倍于甘草。
也了解到,甘草可以用炙甘草也可以用生甘草。
生甘草更易生津,但也容易导致眼睑浮肿。
如果脚痛是寒凉加重,或者患者的体质偏寒,可以加炮附子。
对于脚筋脉不舒,也可以加木瓜、伸筋草等。
对于平时心脏容易不舒服的,可以加桔梗。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2-20 新闻来源:王付浏览次数:455【方药歌诀】芍药甘草附子汤,益阴助阳舒筋方,阴血不足有阳虚,合理用之病能康。
【学用导读】运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因病变证机主次不同,可调整方药用量,如气血虚甚者,可加大芍药甘草用量;如阳虚甚者,可加大附子用量。
【中医辨证】阴虚阳损筋急证:两胫拘急,或四肢关节筋脉僵硬,或手足麻木胀痛,指甲不荣,或胁痛,或目涩,恶寒,舌红,苔薄,脉细。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以主治阴虚阳损筋急证为基础方,以主治心阴阳虚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阴血不足,阳气虚弱,筋脉既不得阴血滋养,又不得阳气温煦,以此而演变为阴虚阳损筋急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两胫拘急,手足麻木或疼痛,指甲不荣,舌质红,苔薄,脉细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扭转,胃痉挛,慢性肝炎,过敏性肠炎,肠粘连,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胆石症等。
【衷中参西】合理运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血管及神经疾病等,都必须符合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临证选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1、运动、神经疾病:不宁腿综合征,腓肠肌痉挛,颜面抽搐痉挛,脑中风后肢体痉挛,先天性或萎缩性肌强直等。
2、血管及血液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平滑肌痉挛,血小板减少性或过敏性紫癜等。
3、呼吸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4、泌尿疾病:特发性肾出血,慢性肾盂肾炎等。
5、骨伤疾病:关节损伤,骨质增生,骨头炎,腰扭伤等。
6、妇科疾病:急性乳腺炎,慢性盆腔炎,急性附件炎等。
7、其他疾病:荨麻疹,类风湿性关节炎,高睾酮血症,高泌乳素血症性阳痿等。
【中医治法】扶阳益阴。
【方药西用】具有对胃酸分泌呈双向调节、抑制胃排空、抑制肠管收缩、缓解肠管痉挛、解痉、镇痛、、降低血中睾酮浓度、改善排卵状态、抗炎、保护肠胃黏膜组胺水平、抑制子宫平滑肌细胞中PGE2、PGF2a及6-ketoPGF1a的生成释放、抗肿瘤等作用。
倪海厦,擅长经方治疗各种疑难重症
倪海厦,擅长经方治疗各种疑难重症
颇具传奇色彩的经方大师倪海厦,擅长使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重症,比如尿毒症、血癌、系统性红斑狼疮、乳腺癌、淋巴癌、脑瘤等,今天分享倪师治疗重症的一些经验,非常珍贵,请大家记得收藏:
1、强心阳要用生附子,强肾阳要用炮附子。
2、排下面的水要用真武汤,排上面的水要用五苓散。
3、枳实薤白桂枝汤和瓜蒌薤白桂枝汤都可以强心阳,治心脏痛、心气不通。
4、用当归四逆汤时,如果手不热,桂枝的用量就加重,如果脚不热,白芍的用量就加重。
5、白芍甘草附子汤去寒去湿,可以很简单地解决瘀血问题,就用不上丹参、丹皮、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了。
6、白虎汤加生附子可以治疗肥胖胃口过好。
7、细辛、乌药可以引心热下移小肠,细辛能够让小肠的温度增加。
8、肠胃有问题用生甘草,强心用大剂量炙甘草,用到一两以上。
9、治病与节气有很大关系,治疗癌症最好的季节是夏天,夏天是心阳最旺之时。
10、癌症患者只要经过放化疗,我们治疗一定要护肝。
11、治疗肺寒肺炎时先要用祛痰止咳的药,同时必须要提高肺部的温度,可以用甘草干姜汤来升温。
12、川芎、丹皮是很好的活血化瘀的药,用的原因就是病人做了开刀放疗化疗和吃了很多的西药而造成了血管管壁结构上的组织损伤,川芎就可以很快地促进其恢复正常。
13、清除肺积水时,如果病人能平躺的话就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如果积水大到两肋之间不能平躺那就用十枣汤或朱雀汤。
如果是心下水饮,喝水以后停在胸膈下不去的话,就用甘遂半夏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使用经验
芍药甘草附子汤使用经验《芍药甘草附子汤》是一味可以用于治疗痛经、冷痛疼痛的经典方剂,它的药性独特,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
下面就芍药甘草附子汤的使用经验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在生活中的药物使用提供一些帮助。
一、选择合适的适应症芍药甘草附子汤主要适用于痛经、寒痛、腹痛等症状,对于这些问题有明显的疗效。
同时要根据病情配伍其他药物,注意禁忌症,不宜将其用于气滞血瘀、阳虚寒凝、腹胀不宁、癫痫等症状。
二、调整剂量芍药甘草附子汤的用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和体质等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不可过量使用,避免出现药物中毒或者药物不足的情况。
三、合理配伍在使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配伍,比如在症状明显加重的时候,可以适当添加黄芩、川芎、当归等药物,增强药效。
四、注意药物的煎煮方法芍药甘草附子汤是一味汤剂,煎煮的方法非常关键。
一般情况下,先用大火煎至沸腾,再改用文火煎煮30分钟左右,最后过滤取汁即可。
煎煮时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长,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成分被完全提取出来。
五、注意禁忌症芍药甘草附子汤是一味中药汤剂,对于一些特定的患者是有禁忌症的,比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等体弱者以及药物过敏者不宜使用,同时要警惕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六、连续用药在使用芍药甘草附子汤的过程中,要保持连续用药,不可中断。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用药时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七、注意饮食调理在使用芍药甘草附子汤的还要注意饮食的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正确合理地使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对于治疗痛经、寒痛等症状有着良好的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剂量、禁忌症、配伍等问题,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使用芍药甘草附子汤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并且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个人的饮食调理和作息习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倪海厦《伤寒论》一九〇:甘草附子汤
倪海厦《伤寒论》一九〇:甘草附子汤一九〇: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掣痛,痛得很厉害,抽筋的痛,不得屈伸,弯都会痛,近之则痛剧,碰到都会痛,汗出,病人痛得一直流汗,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者,「甘草附于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朮二两,桂枝四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桂枝重用,譬如桂枝四钱,其它全部都用二钱,桂枝去风,白朮去湿,靠附子带到皮肤表面去,光这三味的时候,跑得最快的是桂枝。
因为桂枝去风的力量很强,湿比较慢,所以如果没有加甘草,风去了,湿还留在关节里面,所以桂枝四,炙甘草二,附子二,白朮二,如果是胖子桂枝可以用到六钱。
为什么会有风湿相搏?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脏运转不是很好的时候,湿会停下来,如果湿停在上焦,当得到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的时候,又刚好下利。
就变成结胸了,因为工作环境的关系,湿停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湿停在肌肉,有的人湿停在关节,虽然看起来表面有红肿,其实里面是寒湿。
膝盖风湿,下针「膝五针」,扎完针后摸摸脉,如果没有表证就是「白朮附子汤」,如果是痛风,风吹得很难过,不可以碰,用衣服盖着比较好,整个红肿的,这是标准的痛风,扎针「开四关」、「合谷」、「太冲」、「大杼」,骨会大杼,「脾俞」脾主四肢主肌肉,「肾俞」把湿从小便利出来,「曲池」、「膝五针」,全身差不多都好了,再开「甘草附子汤」吃。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骨节烦疼,不得屈伸、上冲,汗出,恶寒,小便不利者。
日三服,一天吃三次,初服得微汗则解,刚开始服的时候,会得微汗,一层黏黏的汗,那是湿不是好的津液,恐一升多者,可以分五六次吃,二小时吃一次,或三小时吃一次,看病况而定。
——完——。
倪海厦,芍药甘草附子汤。手脚冰凉,不出汗是表寒,脚冷是里寒
倪海厦,芍药甘草附子汤。
手脚冰凉,不出汗是表寒,脚冷是里寒倪海厦芍药甘草附子汤治静脉曲张【组方】芍药、甘草(炙)各三两(10g) ,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6g).【功效】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主治】发汗后,表证已解,汗出不止反恶寒者。
【用法】水浸30分,煎30分,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服。
【禁忌】发热、脉浮者,忌之。
喜冷、思饮者,忌之。
如有胸闷心痛不用白芍。
【解说】白芍、炙甘草是等量重用,炮附子要小于白芍、炙甘草,因为我们主要是靠白芍酸、收的力量,《伤寒论》原文:七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吃了它全身怕冷,这你不要担心他,这是他本身体虚的原因。
并不是你开错了,是因为病人本身体虚的原因。
他用,张仲景呢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反正恶寒的呢,代表里阳不够了,阳不足了,这个芍药甘草附子汤呢,诸位看,芍药三钱、甘草炙甘草两钱,你可以用三钱两钱。
炮附子呢用得比较重,用个四钱五钱,剂量比较大,炮过去皮。
那这个是一般芍药甘草附子汤的剂量,芍药甘草附子汤的剂量呢,炮附子用得比较重,炮附子用得比较重,因为它是补里虚。
补里虚,那利用芍药跟甘草,张仲景呢补里虚的话都是用芍药,甘草,那有里寒的时候,张仲景就用一些炮附子。
这里需不需用到生附子?不需要,生附子的时候是四逆,手脚都冰冷的我们会用四逆,这个只是一点里寒,一点寒,我们用炮附子就可以了。
同样一个处方,同样这个处方,当你把甘草,芍药,甘草的剂量加重,加重。
如果呢平常这个处方,我们开芍药甘草汤的时候,白芍两钱,炙甘草两钱,炮附子有时候四钱啊都可以了。
这是芍药甘草汤。
同样的芍药甘草附子汤的时候,如果你把白芍开到一两,这个炙甘草也开到一两,那炮附子呢还是四钱或者是五钱都没有关系,看他体格多大。
当你在重用到白芍、重用到炙甘草的时候,剂量加上五倍六倍这样上去的时候,病人的呈现的状况不一样。
《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方治静脉曲张【组成】白芍,炙甘草各四两(原剂量换算后为60g,治时先从30g试吃一剂,不行再加量,40~50g,只要某克数的剂量,能一剂见效,吃一剂后出现头眩晕,即为剂量合适。
芍药甘草附子汤使用经验
芍药甘草附子汤使用经验
芍药甘草附子汤是中医常用的经典方剂,具有温阳祛寒、散寒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凝痹痛、关节疼痛、腹痛等症状。
在使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时,需要注意以下经验:
1. 剂量控制:芍药甘草附子汤是一种有毒的药物组合,附子中含有大量的毒性成分。
因此,在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剂量,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可随意调整剂量。
2. 适应症:芍药甘草附子汤适用于寒凝痹痛、关节疼痛、腹痛等由寒邪所致的症状。
在其他疾病情况下慎用,特别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等患者。
3. 慎用禁忌:芍药甘草附子汤属于温阳散寒的方剂,有些较为热盛或有阴虚火旺症状的患者不宜使用,例如口干、咽喉灼痛、便秘、尿色深黄等症状的患者。
4. 注意观察:在使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期间,要经常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向医生反馈。
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心悸、头晕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总之,在使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时,患者应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使用,注意剂量控制和观察病情变化,以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0二)甘草附子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0二)甘草附子汤伤寒论第175条辨: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原文解释】风湿相互搏结,周身关节剧烈疼痛,牵引拘急不能屈伸,触按则疼痛更甚,汗出,短气,小便不通畅,畏风不愿减衣,或者身体轻度浮肿的,主治用甘草附子汤。
我们只要把这个条辨学会了,从此就会治痛风了。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风湿浸入到骨关节里面去,气血凝滞,我们前面说了,痛是来源于压力,气血凝滞产生了压力,牵引性的疼痛,很厉害。
“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风湿浸入骨关节,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屈伸不利,而且摸都不能摸,碰一下更痛。
“汗出短气”这个汗出,是因为太痛了,痛出来的汗,短气,因为太痛了,痛得受不了。
“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再加上前面的那些症状,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痛风。
痛风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皮肤表面红红的,肿肿的,摸上去病人会大叫,又烫又痛。
外面烫,实际上里面是寒的,一定要用热药。
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我们用方剂,剂量很重要,这个方子炮附子是君药,如果开成现在的量,炮附子25克,桂枝18克,白术9克,炙甘草9克。
当然,炮附子也可以与桂枝等量,最好是炮附子的量大于桂枝的量。
炮附子我们前说过,是去寒,桂枝是去风,白术是去湿。
桂枝、附子、白术,这三味药,各有各的功能,加入炙甘草就是为了调和这三味药,炙甘草既有缓和的作用,同时也有强心的作用。
甘草附子汤是最有名的治疗痛风的处方。
现在很多人不也用附子,炮附子开两片,这不是甘草附子汤,这是甘草附子去附子汤,所以,在治疗痛风的时候,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不是方子不对,而是剂量不够。
那个痛风的病人痛风很热,靠近去就能感受到有热气烘手的感觉,你如果把它当成是热来治,开寒凉的药下去,一点用都没有,越吃越痛。
倪海厦:脚为什么会冷(附治疗方法)
倪海厦:脚为什么会冷(附治疗方法)前言:郎中给大家整理了一下倪师关于手脚冰凉的论述,原因主要是两点,一为肺虚,一为胃寒。
治疗方剂附在最后,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参考。
一、正常人的手脚应该是什么样的?虚实的状况,如果我们有气虚,就是肺虚的时候是气逆,足寒,脚是冷的。
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生,余脏皆如此。
虚实通命论里面讲,肺虚足寒,所以常人脚是热的,脚背,我们脚前面这个指甲,我画的很难看。
脚面上面,因为阳筋,有膀胱筋、胆经、胃经,足三阳在正面上面,三阴在内侧的皮筋还有肝筋,还有脚底的肾经,三阴的位置。
阴和阳正常人阳是潜在阴里面,阳是潜于阴。
所以脚面上面,常人,正常人是冷的,平人。
阴,肾经在底下,阴经,阳在阴里面,所以脚部足底是热的。
所以正常人的脚,上面是冷的,脚底是热的,这是常人。
为什么?就是肺气,因为这个肺气在这边,心脏在中间。
肺气是主宿降,所以天阳的气一直降降,降到脚上面去,而天是寒。
所以人呢,应该是表寒里热,你这个外面是冰的,里面是热的,这就是常人肺气主宿降。
当肺气虚掉的时候,热气没有办法下达,脚就冷掉了。
我们为什么要去看脚呢?很简单,这个是阴阳交汇的集处,集处也就是说身体的最末梢的地方。
你身体里边有病,身体里面一有病的时候,最敏感的地方是什么?末梢先开始,这是病,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病之初始。
所以小朋友一感冒脚就冷掉了,一生病脚就冷了,你一有病脚就冷掉了。
好,这个还是初症,你只要不再冷,冷的冰冰,冰到骨头里面冰就越来越重。
到后来心脏病的病人会怎么样?感觉到那个冷从骨头里面冷出来,都是从骨头里面冷出来,都是在末梢的地方开始。
这个冷不断往上走,走到身上就死掉了。
足寒就是从这里来的。
二、手脚的温度就代表胃气的温度那病人呢常常胃里面很寒冷,所谓寒冷就是他不能吃凉的,一吃凉的肚子就难过,恶心,不消化。
不是吐就是下利,那我吃东西一定要热,胃口不好,人瘦干干的,这都是肠胃的问题。
那里面是寒的,手脚是冰冷的,因为手脚的温度就代表胃气的温度,真正最好手脚的温度呢,是手掌的掌背是阳,掌面是阴,对不对。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八)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八)伤寒论第68条辨: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原文解释:经过发汗治疗,病还没有解除,反而恶寒的,这是营卫虚弱的缘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
不管病人是伤寒还是中风,还是温病,发汗以后,病人的病没有去掉,反而恶寒怕冷,这种不要担心,这是病人本身体虚的原因。
凡是恶寒怕冷,就表示病人里阳不够了,由于病人本身体虚,发汗以后,阳气受损,津液丢失,病人便处于阴阳两虚的状态,阳气虚损不能温煦肌肤,推动血脉的力量不够,所以,病人会恶寒怕冷。
津液耗伤,阴液亏虚,难以濡养筋肉,充盈血脉,病人体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脉细微,还会出现脚挛急。
所以,如果发汗以后恶寒,后背总是感觉凉凉的,衣服穿得厚厚的,晚上睡觉,被子也要盖厚重的,少气懒言,手脚不温,这种情况就是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如果是汗出不止,冷汗淋漓,特别怕冷,四肢厥,脉迟细微,像这种情况就表示阴盛阳虚,那就不是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了,应该采取回阳救逆的药方。
我们在前面讲了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也是伤阴,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缺失濡养造成了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
而这芍药甘草附子汤只是在芍药甘草汤中多加了一味附子,两者基本上差不多,只是芍药甘草附子汤恶寒怕冷要厉害一点,而芍药甘草汤是微恶寒,所以,芍药甘草汤里就没有附子。
经方就是这么奇妙,多一味药和少一味药,治病就不一样,如果我们把芍药甘草附子汤中的芍药去掉,那就变成了甘草附子汤了,甘草附子汤在伤寒论下篇第175条辨,我们后面会学,这里只是随便提一下,甘草附子汤治病与芍药甘草附子汤又不一样了,甘草附子汤是怕风,骨节疼痛,屈伸不利。
芍药甘草附子汤的辩证要点就是:恶寒,脉细微,脚挛急。
芍药甘草附子汤里的炮附子的剂量用得比较重,因为附子是辛温散寒,固阳补卫,有里寒的时候,我们常会用到附子,张仲景在补里虚的时候,常会用芍药甘草,芍药是酸的,收敛津液,简单来讲就是收津补荣,炮附子固阳补卫,这样一来,荣卫双补。
芍药甘草附子汤,茯苓四逆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茯苓四逆汤68.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12g)甘草三两,炙(12g)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10g)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本方有附子补阳,又有芍药滋阴血,炙甘草用三两补脾胃(二两起平衡作用,比如桂枝汤中的用法)。
可以治疗发汗以后阳虚导致怕冷,也可以治疗平时比别人怕冷的阳虚、气虚、血虚证;痛经、头痛、胸背痛、腰痛、关节肌肉疼痛强直等,临床有阴阳两虚,怕冷的,都可以用。
另外有个名字叫“去杖汤”,可以治疗“萎证”,比如下肢静脉曲张、瘀血脚疼、脚抽筋、走不动路等等。
但是萎证也不只是阳虚血虚会导致,上焦热和有痰饮也可以导致,比如说:1.因为肺热导致的脚软无力,可以用麻杏甘石汤一类清肺的方子;2.胸部有痰饮导致“萎证”,用苓桂术甘汤这种祛痰饮的方。
本方治疗的“萎证”类型是阳虚、血虚。
芍药用量要重,加大量生姜可以消肿,同时可以搭配乳香,没药活血。
芍药甘草附子汤VS当归四逆汤VS四逆汤:同样都是治疗怕冷的方剂,本证除了怕冷以外还有血虚,所以对于阳虚血虚最常见的病证痛经非常好用;当归四逆汤证的怕冷是阴阳不相接,表现在身体症状是手指、脚趾发凉,因为手指、脚趾处于身体末端,阴阳交接的地方(动静脉相交之处);四逆汤证是阳虚为主,手脚发凉会过肘,过膝,方剂以补阳药物附子、干姜为主,不加补血药。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18g)人参一两(6g)甘草二两,炙(6g)干姜一两半(6g)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上五味,用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日服。
本方是四逆加人参汤再加茯苓。
治疗什么呢?四逆加人参汤治疗阳虚下利基础上的亡血,也就是津液不足。
加茯苓会增加什么疗效?。
?手凉是心脏在管,用桂枝甘草,重者用生附子,脚凉是肾脏在管,用芍药甘草,加炮附子
手凉是心脏在管,用桂枝甘草,重者用生附子,脚凉是肾脏在管,用芍药甘草,加炮附子手凉是心脏在管,用桂枝甘草,重者用生附子,脚凉是肾脏在管,用芍药甘草,加炮附子心脏受损比较常见的原因。
一个是上火、惊恐等不良情绪伤心脏,再就是滥用药物,最伤心脏!.附子中毒解毒方能解附子毒的中药包括甘草、蜂蜜、绿豆、防风等。
附子中毒发麻甘草100,绿豆100,人参15,加蜂蜜。
口服○温水冲服两小勺蜂蜜,数分钟至3小时内即可化解。
○李可解毒方,可任选其一生大黄30克,防风30克,黑豆30克,甘草30克,蜂蜜150克,煎汤送服生绿豆粉30克。
竹叶30克,水煎两次,合在一起,浓缩成200毫升,放凉服下。
生姜15克,甘草15克,金银花15克,水煎两次,合在一起,每6小时服一次。
两次服完。
有人用此方抢救生川乌中毒,12小时完全恢复。
中毒轻症直接冲服蜂蜜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油炖肉放附子,其他地方不要学。
所谓附子的毒是热,用远志可解。
蜂蜜也可以,但是普通的蜂蜜也不行,必须要,土蜂百花蜜才可以。
乌头是治疗风湿类风湿的圣药,没有乌头治不了风湿类风湿。
群主意思是,药理上是写着有毒,不懂医理的慎用。
抗生素明确写着对胃肠伤害,大部分人感冒头包咔咔怼一板。
乌头更毒,大名鼎鼎的鹤顶红,就是乌头酒。
毒箭就是用乌头。
附子和乌头是同一个东西,长3年是附子,长5年就是乌头了。
母根乌头侧根附子。
中医讲的"毒"和现代人讲的"毒"不是一个概念,中医讲的毒是偏性大小,西医是无法理解的。
但是做为中医粉就不要听信那些鬼话了。
本身需要用到附子的时候,身体就有代谢毒。
用附子是用其偏性纠偏,大多数人咬文嚼字断章取义。
中医的毒和西医的毒不一样,西是化学合成的代谢不掉,中医这所谓的毒天然的,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绝大部分可解。
三阴病,体内阴寒痰饮水湿,不用附子加强毛细血管微循环,它那些代谢毒如何代谢掉?所谓附子加强血液微循环,本草叫通达十二经。
芍药甘草附子汤是阴阳双补的补益方剂,但偏于补阴
芍药甘草附子汤是阴阳双补的补益方剂,但偏于补阴芍药甘草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68条,其原文说:“发汗后,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本方只有三味药组成:分别为芍药9克,甘草9克(炙),附子3克。
上三味,用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对于此条文的叙述,历代都存在疑问,伤寒本来就有恶寒的现象,发汗后,病不解,则应当恶寒,这是正常现象,外感表证本来就有恶寒的症状,发汗后表不解,还是可以有恶寒的。
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所以,有恶寒并不一定是虚的表现,它可能是表寒未尽的表现。
张仲景在这里没有用“表不解”来表述,而是说“病不解”,则绝对还有其它的症状。
张仲景用“病”来表述,有可能是说这些兼症不解。
而且在这里什么症状都没讲,只讲“反恶寒”,可见不再是常见的未尽之表寒,而是阳虚之里寒,也就是说阳气因为发汗而遭到了损伤。
张仲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来治疗此证,并没有走表的药,很显然,表证已除,兼证仍在,此恶寒是阳虚不能卫外所致。
伤寒发汗疗法是正确的,但如果不得法,既可伤阳也可伤阴,也可以阴阳俱伤,至于患者出现哪种情况,与患者的体质有密切的关系。
以药侧症,芍药和甘草搭配,就是著名的芍药甘草汤,张仲景用于治疗脚挛急。
芍药甘草汤具有调和肝脾,缓急止痛的作用。
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等。
所以本条病症应该有抽筋挛急,颤抖等症状。
但医圣都省略了,只留下一个“反恶寒”,这是本方证和芍药甘草汤证相鉴别的关键所在,有芍药甘草汤证而见恶寒的,就用本方证。
此方证具有类似脚挛急,抽筋,颤抖等症状。
这些症状是津液损伤所导致的,也就是里阴虚。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
芍药甘草汤救阴和甘草干姜汤救阳,两方是相对的。
《伤寒论》中的经方一般都是相对的,方证也是相对的。
两方分别加上附子,就是芍药甘草附子汤和四逆汤,分别用于伤阴和伤阳程度较深而及肾的情况,救里阳一般用四逆汤,如果病没有涉及到肾,一般用甘草干姜汤,阳虚阴竭的患者,要用四逆加人参汤。
中医奇才倪海厦:当病人手冷从手指冷到手肘,脚冷从脚指冷膝盖
中医奇才倪海厦:当病人手冷从手指冷到手肘,脚冷从脚指冷膝盖中医奇才倪海厦:当病人手冷从手指冷到手肘,脚冷从脚指冷膝盖,这个就叫四逆,当有的病人因为失血过多的时候,也会造成手脚冰冷,这就是用四逆汤,所以,四逆汤是一个救逆的方剂。
四逆汤的处方一共就只有三味药,一个是炙甘草,一个是干姜,一个是生附子,关于这个附子是大辛大热,所以,散寒止痛,温阳驱寒,回阳救逆很厉害,但是,它有毒,它的毒性就是乌头咸,对人的神精末稍和中枢,先兴奋后麻痹,如果过量使用,会造成成死亡,这是很多医书上是这样说的。
所以,很多医生不敢开生附子,即使是开,那份量也是开得很轻,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这也可以理解,现在打医疗官司还真是打不起,特别是我们中医,这就是为什么有好多药方是对的,就是看不到效果,原因就在这里。
大家从这三味药中不难看出,炙甘草和干姜,不就是甘草干姜汤吗!甘草干姜汤就是复阴的,对脾阳特别好,我们前面讲过甘草干姜汤,生附子又是针对肾阳的,所以,四逆汤在用的时候,脾阳和肾阳都能够得到恢复。
在救逆的时候,附子是生用,但是,现在你想在药店里买生附子,可能是买不到,药店里的附子基本上都炙过的,用起来相对很安全,但是在救逆的时候,它的效果相对于生附子来说就要差很多。
生附子和炮附子是有区别的,生附子是去里寒的,炮附子是专治表虚的。
所以有的人发汗太过,汗流不止,造成了阳虚,这个时候就是用泡附子下去,马上就把表阳固掉了,汗,马上就止了。
生附子对于里寒很重的病人,特别是一些类风湿病人,类风湿病有好多都是真寒假热,特别是那关节部位,感觉很热,其实里面寒得要命,很多人在治疗类风湿的时候,用手一摸,很热,就说是热风湿,结果开了一些祛热的药,这就是为什么类风湿越治越重的原因。
还有一种失血太多的病人,例如车祸失血很多,就会造成阳脱,这一类的病人也会里寒,只要把生附子一用上,阳就回头了,说白了,生附子就是一味回阳救逆的药,所以,四逆汤又称为“回阳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倪海厦:芍药甘草附子汤治手脚冰冷
倪海厦,美国经方中医,被喻为当代少见的“命、相、卜、山、医”五术兼备之旷世奇人。
台湾计量:炮附子五钱;生白芍一两;炙甘草一两
大陆计量:炮附子18.75g;生白芍37.5g;炙甘草37.5g。
如果本来就有胸闷心痛,或者吃了这个药有心悸,或心律不齐,就不要吃了。
“倪师曾告诫,胸闷心痛不用白芍”
这就是中医所谓的寒症,双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如果它是热的,就表示人体内没有瘀血块,如果是冷冰的双脚,就表示身体里
面因为寒冷而在制造瘀血块,就如冰箱冷冻库一样的在不断的制造冰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是寒造成身体内产生瘀血块,而会生里寒的原因就是心脏太弱,也就是心阳不足,所以在经方中有一汤剂名叫芍药甘草附子汤,又名去杖汤,所有酸味的药主收敛,故白芍酸收,能将所有静脉血液导流回身体内,同方中使用炙甘草可以温和小肠与强心阳,最后加入炮附子的目的,就是采用炮附子的热性,使体内与双足的温度上升,在附子这壮热的药物之下所有瘀血块自然由于高温就像冰块遇到高温一样而融解了,全方不见任何活血化瘀之药,但是效果却是一剂知而二剂已,不但清除动脉血管瘀血阻塞,同时又使人体不再制造血块,因此是预防与治疗同时进行。
中医认为肺法象天幕,主寒,心脏因为每天搏动次数超过十万次以上,所以很热,因此我们定义心为火,由于肺在心脏上方,所以金可制火,肺之寒可以将热气向下导入小肠中,是故小肠跟心脏之间就产生了有相同的温度相
同的速度与相同的压力,所以内经云:心移热于小肠.当小肠受到来自心脏的火后,有了热,于是就有能力开始消化食物,并且让周边的脏腑如膀胱之水气化,使精华之热气再进入肝脏来协助肝脏清理里面的毒素(水生木),使大肠里的水气化进入肺脏,生成唾液滋润口舌,才好咀嚼食物,让肾脏里的水气化后再上升到脑部滋润脑组织,因此肾主脑,所以我们练习气功时都是吸气要引入关元(道家谓丹田穴),而脐下三寸之关元穴就是小肠之募穴,所以中医定义小肠与心是相表里的,其源自此。
由于我们大量的吸入空气,这时人体利用大气压力使得真气向下到小肠,小肠主[吸]与[收],一般中西医了解到的只是[吸],就只是吸取食物的营养,却忽略了[收]的定义,这里所谓的收就是小肠能够将下体静脉的血液回收回身体,举例说明,如中药里的白芍性酸,主收敛,所以经方中的芍药甘草汤,由简单两味药组成,利用白芍的酸收之性,加上炙甘草的强心与增润小肠,就足够让人体的血很轻易
的返回体内,因为要让小肠的速度与回流的血液一样,如此才不会产生腹痛,所以经方家使用此二味药时,都是使用相等剂量的,而且使用大剂量如一两,才会有效的,如果心肾更弱之病患,经方家就增加些炮附子,使热更盛,温病派中医不了解神农本草经之药性,光是仰赖本草纲目来研究中药是不知道药性的,当然不敢使用大剂的药量.也由于正常的热是向下走的,一旦走到手上,手就温热了,走到脚上,脚就温热了,而肺如华盖,主皮毛,主寒,因此正常的人就出现了头面身体皆是凉凉的,而只有手脚是温热的现象,这就是倪氏健康的第五症状的来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