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同步习题(精)(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沉淀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与力量?你是否可以体会到他的追求?
B.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作品的语言优美,二是由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C.由于人工智能深度换脸技术引发激烈争议和严重后果,国外已经禁用这一技术,但是国内却出现了疑似用此技术制作的影视节目。
D.许多职业学院先后陆续开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主要是想尽快培养电子竞技管理、游戏策划等方面的人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
B项,结构混乱,“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句式杂糅,去掉“之所以”或“的原因”。
C项,搭配不当,“引发……严重后果”动宾不搭配,改为“引发激烈争议”和“产生严重后果”。
D项,成分赞余,“陆续”中包含“先后”的意思,去掉“先后”。
故选A。
2.下列对《故都的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体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倾注的深情,作者愿以生命留住北国之秋,可见其情之深,其爱之切。
B.“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作者认为秋的“悲凉”容易引发文人的颓废情绪,中国诗文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就是证明。
C.“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对不同的饮食物产的口感、风味进行比较,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特色,各具风味。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把秋蝉比喻为蟋蟀、耗子,一方面说明秋蝉在北平数量极多,极为常见,另一方面说明秋蝉的嘶叫不被人们喜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故都的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结合语句和文章的内容理解分析句子的特色,再辨析选项分析的正误。本题中,B项,“作者认为秋的‘悲凉
‘容易引发文人的颓废情绪”错误,从语句来看,“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是“有些批评家”的观点,而非作者的观点。C项,“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特色,各具风味”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D项,“另一方面说明秋蝉嘶叫不被人们喜爱”错误,从句中的“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来看,作者以“家虫”称呼“秋蝉”,这“秋蝉”好似宠物,暗含了作者内心对它的喜爱之情,对北国秋声中这一“高音”的情有独钟。故选A项。
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然后回顾常见修辞的特点,再结合选项进行辨析。A项,“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没有比喻,“譬如”意思是“比如”,是举出例子;“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是排比,“色彩不浓”和“回味不永”构成对偶。C、D两项均
无对比,“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排比,“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不是名花,不是美酒”是比喻,“半醉”是拟人。B项,“(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是对比;“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是排比和比喻。故选B项。
4.《故都的秋》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考虑,声音的作用,在基调偏于欢快的文章中,声音可能是突出生机,增加欢快气氛的重要环境氛围;而在格调偏于宁静、悲哀、伤感的文章中(也包括诗词),声音是作用大抵是“以动衬静”。文中对两种声音的描写,均是以声写静,为表现主题服务。即写出北国秋的特点,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故选D。
5.下列选项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
“慢”“润”“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B.作者将故都的秋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不仅写出了对自然之秋的感受,也写出了对人生之秋的体味。
C.作者用悲凉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都市闲人凄凉无奈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怜悯之情。
D.《故都的秋》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一曲悲凉的秋的颂歌。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