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信号》中的转喻及其语用功能
绝对信号
![绝对信号](https://img.taocdn.com/s3/m/a15533797e21af45b307a826.png)
绝对信号(高行健) 剧本人物黑子二十一岁待业青年小号二十一岁见习车仗蜜蜂二十岁待业青年车长五十六岁车匪三十七岁时间一个春天的黄昏和夜晚地点一列普通货车的最后一节守车上(舞台上是货车的一节守车车厢。
暮色中,远近亮着火车站上的红、蓝、绿、黄的各色信号灯。
守车的左右两头各有一个带铁扶栏的小平台。
右面是列车运行的方向。
车厢内,正中向外突出部分是瞻望列车运行的窗口,一张固定在车厢里的靠背椅对着朝右开的燎望窗口。
靠背椅的右边两步远,有一张固定的硬席铺位,是供押车人员休息用的。
车厢的左右两头各有一扇可以关闭的门,通往平台。
每扇车门的右手各有个小窗口,窗口下各有一小块突出的工作台,工作台前各有一张固定的靠背椅。
左边椅子的靠背和坐椅已经被人拆除了,只剩下个铁架子,使人感觉到这节车厢也刚刚经过一个动乱的时代。
列车的紧急制动阀在左边小窗户的土方。
[黑子上]。
这是个高大结实的小伙子,长得很神气,皮肤黝黑,一头蓬松的头发,留着绒毛般的小胡子,穿着朴素,一到满不在乎的样子。
个性倔犟,又带着几分野性。
他在守车前后转了一圈,见没人.轻声吹了声口哨。
车匪从他背后上。
这人中等身材,精瘦,行动敏捷,是个专搞投机倒把、盗窃走私的惯犯,手狠心毒。
小号(接过车长的背包)师傅,等会儿!您这徒弟够勤快的吧?车长勤快不在嘴皮子上。
小号哟,又拍错地方了。
车长在家对你老子也这么说话?要不是看在你父亲的面上,象你这样的徒弟,我早就叫他一边去了。
你父亲让我好好管教你,要是以我在家的脾气,我早把你的号一脚踩扁了,有你这样外出作业还带把号的?小号得,师傅,咱给您也解解闷呀。
您瞧咱这破守车,四面透风,混身乱颤,连盏灯都没有,一进山洞就跟下地狱似的。
师傅,咱也得解解闷呀!车长别贫了,作业时不准吹号。
小号不吹就不吹呗。
(上车把两个背包和小号放在铺位上)车长我验车去了。
你看左边。
(下)[车匪和黑子上]。
车匪快上去!黑子(犹豫地)他们都认识我。
车匪能把你吃了?真孙子!黑子(烦恼地)孙子就不干了。
东北师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15秋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东北师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15秋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9cf314b52acfc789ebc975.png)
东北师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15秋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1 单选题1.杨朔___________________是最早出现的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长篇小说。
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A. 《三千里江山》B. 《洼地上的战役》C. 《“锻炼锻炼”》D. 《白鹿原》正确答案:A 满分:32.林道静逃离自己的大地主家庭是中国版的娜拉出走,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的主人公A. 《芳菲之歌》B. 《英华之歌》C. 《东方欲晓》D. 《青春之歌》正确答案:D 满分:33.小说大多取材于寻常百姓的凡俗生活,呈现本真的原生状态。
____________著有《烦恼人生》A. 铁凝B. 池莉C. 张洁D. 陆文夫正确答案:B 满分:34. 下列人物中,属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官僚主义者的有_________B. 王清泉C. 韩常新D. 林震正确答案:A 满分:35. 黑子是话剧《绝对信号》里的中心人物,是一位()A. 失足青年B. 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工人C. 善良、真诚的青年D. 天真、活波的年轻人正确答案:A 满分:36. 苏叔阳的话剧( )获庆祝建国30周年创作一等奖。
B. 《左邻右里》C. 《灵山》D. 《魔方》正确答案:A 满分:37. ( )的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A. 贺敬之B. 郭小川C. 艾青D. 臧克家正确答案:B 满分:38. 结集为()出版,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的抒情诗集,B. 《复仇的火焰》C. 《一代人》D. 《光辉岁月》正确答案:A 满分:39.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是出自()_笔下的诗句。
A. 顾城B. 海子C. 北岛D. 舒婷正确答案:A 满分:310.路遥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初版)是一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社会中引起轰动,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A. 《人生》B. 《鸡窝洼的人家》C. 《平凡的世界》D. 《废都》正确答案:C 满分:32 多选题1.阿城作为一名知青出身的作家,在八十年代连续创作了________________等表现知青生活,更表现独特的文化意蕴的小说。
《绝对信号》中转喻及其语用功能
![《绝对信号》中转喻及其语用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8439811c0066f5335b812111.png)
《绝对信号》中转喻及其语用功能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隐喻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转喻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现象,转喻的研究只局限于对转喻的分类,转喻的要素剖析以及对诗篇中转喻运用的分析。
“由于对构成转喻创造性方面失去兴趣以及与文艺创作新的经验脱节,转喻理论到20世纪中叶,……从纯语言的观点来看,已成为诗学和修辞学最停滞、最公式化的部分。
似乎转喻理论的价值不过是列出一个项目清单,以用于……而且往往是大致准确地用于……对诗篇的(操作性)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语言学家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转喻的研究,但对“转喻”现象的研究远远没有透彻,这种未充分研究和了解的状态要求学者们对转喻的本质、内部的运作机制及其功能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基于前人对转喻本质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绝对信号》中转喻现象的分析,对转喻语用功能的进行讨论,提高语言使用者的转喻意识,更好地使用转喻。
一.《绝对信号》中转喻的语用分类(一)指称转喻(referentialmetonymy)。
这一类型是指称转换的现象。
当说话双方交流时指称的人或者事物时候,双方都知道非描述性指称方式时,说话人只须使用名称便可成功的指称。
指称转喻通常是利用人的头衔、绰号,或者特定物质来指代普通名词。
例如:1、(黑子)(自嘲)挤小脚老太太的生意,卖大碗茶去?(使用转喻的句子,短语,词用下划线强调,下同)这里小脚老太太就是指旧社会给年轻女子裹小脚的习俗,当时流行语“裹小脚,嫁秀才,又吃好的,又自在。
”用这个突显的范畴成员指称年纪很大的老妇。
2、(车长)“人心是恶的”,比“人心都是肉长的”要管用。
这里的心转指感情,想法。
3、(车匪)这些跑车的,几根儿过滤嘴就打倒了。
你听着,抓奸成双,捉贼拿赃,就是砸锅了,你我两袖清风,你不认,我不认,他没辙,知道不?这里的过滤嘴是烟这个整体的组成材料,由过滤嘴转指物体烟。
4、(车长)(压低了声音)我看他过岔道时倒脚,腿脚挺利索,象个老跑车的油子,我们得注意这点!油子这个范畴转指具有油嘴滑舌的特性。
《绝对信号》中转喻及其语用功能
![《绝对信号》中转喻及其语用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80d90a15fc4ffe473368abb8.png)
汉 语 言 研 究
《 绝对信 号 》中转喻及其语用 功 能
蒋芳 ( 辽宁省渤海大学 中文 系 0级研 究生 1 11 ) 7 20 3
摘要 :本文主要从语用 学对转喻进行分析 ,充分证 明了转喻在 日 述 。谓 词转 喻指 的是一 个陈 述用来 指称 另一个 不 同陈述 常言语 中的语 用理据及其语 用功能。从 转喻 的语用类型入手 。结合语 例 如 :a 黑 子 ( 断她 )他 说 了, 他 还 叫人 传 话 给 我老 、 打 用学理论 ,如 言语行 为理论 、格赖斯 理论 和关联 理论 ,探讨转喻推理 子听 : 叫他 们家 黑子 别 再上 我们 家 串 门了 。他娶 起我 们 塞姑 媳 在 《 绝对信号 》中的语 用功能。 旦 我 不能 叫我们 家姑 娘喝 西北风 去 ! 关键词 :转喻 ;语 用; 《绝对信号 》 , b 、他 娶丕 起兹1 塞姑 娘。 [ ]
一
、引言 Βιβλιοθήκη ( 子) ( 黑 自嘲 )挤 小脚 老太 太 的 生意 ,卖 大 碗 茶 去 ?再 不 ,沾 偷车 的光 ,到商 店 门 口拦 根 绳子 ,向骑 车 的主儿 讨钱 ?这 都 不要 本 。在这 里 卖大 碗茶 ,向骑 车 的主 儿讨 钱表 面上 都 是一 些 简 单而 不需 要本 钱 的小 生 意 ,而从 语境 看 来 ,言外 之 意是 说话 人 对 做小 买卖 否定 ,认为 做 小买卖 和 讨钱 要钱 这 样 的行 为没有 什 么 二、 《 绝对信 号 》 中转 喻的语 用分 类 一样 让人 瞧不起 , 一样低 贱 。 ( )指称 转 喻 (e e e t a m t n m ) 一 r f r n l e o y y 。这 一 类型 是 指 区别 , i 称 转 换 的现象 。当说 话双 方 交流 时指 称 的人 或者 事 物 时候 ,双 方 三 、转 喻在 《 绝对 信号 》 中的语用 功能 都知 道 非描述 性指 称 方 式时 ,说 话 人只 须使 用 名称 便可 成 功 的指 结合 上 一节 《 对 信号 》转 喻 的分 类 ,我们 发 现转 喻在 《 绝 绝 称 。指称 转 喻通 常 是利用 人 的头 衔 、绰 号 ,或 者特 定物 质 来指 代 对信 号》 中的语 用功 能主要 有 : 普通名 词 。 ( )含蓄 、 隐晦 。转 喻理 论 可 以创造 性地 解 释委 婉语 的生 一 例 如:1 ( 子 ) ( 、 黑 自嘲) 挤 脚 老 太 的 生 意 ,卖 大 碗 成机制 ,因为转 喻 中有 很 多委 婉语 的情 况 。 茶去 ? ( 使用 转 喻的 句子 ,短 语 ,词 用 下划 线 强调 ,下 同 )这里 例如 ( 车匪 )你 还 怕把 他们 的 饭碗 砸 了 ? ( 笑 )他们 也没 冷 小脚老 太 太就 是指 旧社会给 年 轻 女子 裹 小脚 的 习俗 , 当时流 行语 分 碗饭 给 你 吃 。熟人 更好 办 ,别 他 妈犯傻 ,把 到手 的买 卖砸 了 。 “ 小脚 ,嫁 秀才 ,又吃 好 的 ,又 自在 。 ”用这 个 突显 的 范畴 成 这里 用饭 碗 转指 通过 工 作获 得 的基 本生 活 的工 资 ,饭碗 不仅 仅指 裹 员指称年 纪很 大的老 妇 。 我们 吃饭 时候 用 吃饭 的 容器 ,也 不 仅仅 是满 足吃 饭 ,还 需要 满足 2 ( 长 )…… “ 、 车 人 是恶 的 ”, 比 “ 人 都是 肉长 的 ”要 人 们 生活 的 需要 。 中国 自古 民 以食 为天 的理 念 ,吃 饭 问题 是 满足 人 们 生活 的最 基本 问题 ,这 里用 饭碗 转 指生 活基 本 来源 使读 者能 管 用 。这 里 的心转指 感情 ,想法 。 3 ( 匪 )…… 这 些跑 车 的 ,几根 儿过 滤 嘴 就打 倒 了 。你 够 获得 社会 历史背 景信 息 ,人 民生活 水平 ,从而 获得 最佳关 联 。 、 车 听着 ,抓 奸成 双 ,捉 贼拿 赃 ,就 是砸 锅 了 ,你我 两 袖清 风 ,你 不 b( 小号 ) 甭装 蒜 了 。旁敲侧 击 ,火 力侦 察呀 。这 里火 力侦 认 ,我 不认 ,他没 辙 ,知 道不 ?这 里 的过 滤 嘴是 烟 这个 整体 的组 察 用 来转 指 打探 蜜蜂 的心 意 ,试 图通 过 外援 获得 蜜 蜂的 芳心 。火 力 侦 察用 军事 上 的语 言含 蓄 的表 达 了小 号强 烈 的渴 望获 得蜜 蜂 的 成 材料 , 由过 滤嘴转 指物 体烟 。 4 ( 长 ) ( 、 车 压低 了声 音 )我看他 过 岔道 时倒脚 ,腿脚 挺利 芳心 。 ( )简 洁 、清 晰 。转 喻 运 用 突 显 、 重 要 、 易感 知 、 易记 二 索 ,象 个 老跑 车 的泣王 ,我们 得注 意 这 点 !油子 这个 范 畴转 指 具 有 油嘴滑 舌 的特性 。 忆 、易辨 认 的部 分代 替 整体 或整 体 的部 分 ,或用 具 有完 形感 知 的 5 ( 号 ) 真 是 的云 直 渔 北 , 长年 在 野 地 里 ,睡 的 是 帐 整 体 代替 部 分 ,这 是转 喻 的本质 。正是 由于 这一 本 质 ,使得 许 多 、 小 篷 ,这 哪 是女 孩子 们干 的活 !心情 肯 定 不好 ,她 没 说去 找过 我 ? 转 喻都 有简 洁、清 晰的特 点 。例句 天 南海北 ,天之 南海之 北 ,转指 到的地 方非 常多 。 a( 小号 ) 真 是 的天 南海 北 ,长年 在野 地里 ,睡的 是帐 篷 , 6 ( 、 向远 处 )就这趟 车 ,货离 守车 太近 。货在 守车 前第 三 、 这 哪 是女孩 子 们干 的 活 !心情 肯 定不 好 ,她 没说 去 找过我 ?天 南 第 四位 两节 车 上 。妈 的 ,这 小 子怕 湿鞋 ,得推 他 一把 。提防 小子 海 北 ,天 之南 海之 北 ,转 指 到 的地 方非 常多 。用 整 体代 替部 分 , 翻 车 ,传话 叫 曹家 铺上 人 。 …… 回来 ,看 我 的信 号再 上 车 !湿鞋 听话人 就 可 以知道 她 们去 过 了很 多地 方 ,如 果最 近 去过 的地 方都 说来 就会 显冗 余不简 洁 。 这里 转指 受到牵连 。 b , 得 ,师 傅 ,咱 给您 也解 解 闷呀 。您 瞧咱 这破 守车 , 四 d号 7 ( 、 车长 ・ 别 身在 福 中 不知 福 ,你 这 才二 十 冒头 , 刚工 ) 作 就 当 上 了 见 习车 长 ,还 桃 三 栋 四 !你 是 亏 了有 个 当 局长 的好 面 透风 ,混身 乱颤 ,连 盏灯 都没 有 ,一进 山洞就 跟 下地狱 似 的 。 老 子 。我 不 是 说 你父 亲 怎 样 ,哪 个 不 指 望 他 孩 子 有个 好工 作 ? 师 傅 , 咱也得 解解 闷呀 !。这里 的师 傅 同上 整体 代 替部 分也 是指 早 先 ,要是 当个车 长 ,从挂 钩 到提 钩 的制 动 员 ,到连 接 员 、调度 车 长而 不 是所 有 的 。通过 语 境我 们 可 以知道 师傅 转 指车 长 。清楚 员 ,一步 一步 的,不 熬个十 年八 年的 ,没 门儿 。 明 了。 ( )形 象 、生动 。 转喻 作为 一种认 知方 式 ,其 出发 点是更 三 ( 号 )您 这是 老 皇压 了,都象 您这样 ,年 轻人 就甭活 了。 小 时代 变 啦 ,人 家外 国早 都 电气 机车 了, 自 化 了 。这 提钧 挂 钩都 好 地领 悟世 界 、 处理信 息 。转 喻 的功 能之 一 就是 使信 息 形象 化 , 动 不 用人 ,连 蒸 气机 车都 该进 博 物馆 了。 旧的 日历 这里 转 指 以前发 生 动化 , 以便 更好 地感知 、加 工 、存 储 、和激 活信息 . 例 如 : l ( 匪 ) ……这 些 跑 车 的 ,几 根 儿 过滤 嘴 就 打倒 、 车 生 的所有 的事情 , ( 二) 述 谓转 喻 (rd ct oa eo yy p e ia in l m tn m )指 的是 转喻 可用 了 。你 听 着 ,抓 奸 成 双 , 捉贼 拿 赃 ,就 是 砸 锅 了 ,你 我两 袖 清 于 一个 命题 的谓 语 (r d c t o ) p e ia in ,一 个 陈述 用 来指 称 另 一个 陈 风 ,你 不 认 ,我不 认 ,他 没辙 , 知道 不 ?这里 的 过滤 嘴是 烟这 个
《绝对信号》——矛盾的冲突与消解
![《绝对信号》——矛盾的冲突与消解](https://img.taocdn.com/s3/m/386a995167ec102de2bd899e.png)
《长江丛刊》2018.1019《绝对信号》——矛盾的冲突与消解■陈子妍/湖南师范大学摘 要:《绝对信号》是由高行健、刘会远创作的无场次话剧,开创中国实验话剧的先河。
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剧情从人物关系、人性善恶两个角度分析戏剧矛盾的存在,并探讨其具体发展。
关键词:绝对信号 矛盾 人物关系 人性一一辆几乎封闭的老旧列车,随着时间推移列车和真相不断朝目的地推进,人性掀起帘幕一角、龇牙咧嘴地展示出它在不断变换的面目。
这是《绝对信号》的剧情,相似的场景不难联想到《东方快车谋杀案》,但这部话剧和阿加莎的小说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东方快车谋杀案》在结尾演变成了被害者与杀手、无罪与有罪的对立,《绝对信号》则给几乎每个人物之间都设立了矛盾之处。
矛盾时刻都在运动,人物不断出现、接触,矛盾就随剧情发展深化,最终爆发。
《绝对信号》不过寥寥五个人物:正直老练的老车长,不谙世事的见习车长小号,待业青年黑子,心狠手辣的车匪,天真活泼的放蜂人蜜蜂。
他们在一列普通货车的最后一节守车上展开了一夜交锋。
故事有两条线索:车匪试图撺掇黑子劫车的明线,和黑子内心矛盾挣扎深化的暗线。
黑子是全戏的核心人物,也是唯一一个展现出明显发展成长的圆形人物。
黑子和蜜蜂是对相爱的恋人,他们构成了剧情的源头矛盾。
黑子迟迟找不到工作,因此害怕不能给蜜蜂一个幸福的未来,自觉愧对蜜蜂,想为她留条后路,计划若是自己依旧无能可以劝蜜蜂嫁给对此不知情的小号。
蜜蜂却根本不在乎有钱与否,只想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
这对男女对于爱情和面包的观念是不一样的,黑子自认为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庭经济负担,给女性物质上的幸福,蜜蜂坚持“一个女孩子真要爱上了一个小伙子,就是住帐篷、喝白菜汤,也照样能过”。
矛盾之所以为难以化解的矛盾,就是因为不分绝对对错,双方都占理。
在一次争吵后难过的黑子在车匪的金钱诱惑下决定劫车,用抢来的财富给自己和蜜蜂构建一个家。
阴差阳错,黑子扒上的是老同学小号所在的列车,他原本蒙受蛊惑的心开始出现矛盾。
动词性同义反复语的认知转喻理据_语用功能
![动词性同义反复语的认知转喻理据_语用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f442de3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15.png)
动词性同义反复语的认知转喻理据_语用功能论文导读::同义反复语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近年来受到了修辞学家、逻辑学家及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但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名词性同义反复语。
本文在认知转喻的框架内研究了动词性同义反复话语“V是V” 构式的意义及语用功能。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转喻,动词性同义反复语,“V是V”,语用功能一.引言同义反复话语是指由同一词语充当主语、宾语构成的判断句。
传统修辞学把它看成是一种辞格,它可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修辞效果。
著名修辞学家郑远汉先生在其《现代汉语修辞知识》中,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表达手段加以论述[1]。
作为言语交际中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近年来受到了修辞学家、逻辑学家及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但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名词性同义反复语“N是N”构式。
而对“V是V”构式的研究较少。
本文在认知转喻的框架内研究了动词性同义反复话语“V是V” 构式的意义及语用功能。
二.动词性同义反复语赵晓伟认为“X是X”是指“是”前后使用相同语词构成的结构。
从词类上,充当X的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此外短语和虚词也可以出现在结构中X位置[2]。
例如:(1)不管他信不信,事实总是事实。
(名词)(2)这衣服便宜是便宜,但是款式不好。
(形容词)(3)走是走,我心上不服气呀。
(杨绛《弄假成真》)(动词)(4)我是我,我是杨倩儿。
(电影《铁血保镖》)(代词)(5)庞家三兄弟一个是一个。
老大稳重,老二干练,老三是个文武全才论文格式模板。
(汪曾棋《故里杂记》)(数量词)(6)不好就是不好语用功能,甭想让我说好。
(王朔《谁比谁傻多少》)(状中短语)(7)我去是我去,但还有别人呢?(主谓短语)(8)管他呢,已经就是已经。
(虚词)景士俊提出:句型中的“X”不限于词,也有词组。
这也不难理解,不论是词亦或词组,甚至长度更长的小句,在适当的情况下都可以作为整体单位进入X位置,表达言谈者对概念或事件的某些主观意义。
转喻在新闻语篇的语义表征及语用功能
![转喻在新闻语篇的语义表征及语用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3cb1812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f.png)
第5期2010年5月当代外语研究No.5 Ma y2010转喻在新闻语篇的语义表征及语用功能朱东华(广东肇庆学院,肇庆,526061)摘要:转喻在人类语言创造的过程和人类交际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转喻的最佳关联原则,本研究从认知语用角度分析转喻在新闻语篇中的语义表征及语用功能。
归纳了新闻语篇中转喻语义表征的两种类型:旧词新意和新词创造,从而佐证了转喻思维在人类认知结构中比隐喻更具本源性的观点。
同时分析了转喻在新闻语篇中的四种语用功能:政治功能、经济省力功能、人际功能和修辞功能,为转喻识解提供了一种推理途径。
关键词:转喻,新闻语篇,语义表征,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21(2010)050051051.引言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认识到转喻同隐喻一样,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作者简介:朱东华,广东省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篇分析和英语教学。
电子邮箱:z dhz r @本研究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英汉词汇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编号:08GK0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种有力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转喻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语言学家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转喻在一定程度上比隐喻更具本源性(Koch1999:139)。
基于此点认识,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转喻研究,以期进一步识解转喻机制。
目前,国内的转喻研究基本是从理论介绍、专题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方面进行,这些研究涉及了转喻的类型、认知理据、生成机制、构词特点、语用功能of complement izers from verba dicendi in Sinitic languages[J].Linguistic Typ ology(12):4598.Comrie,Ber nar nguage Univer sa ls and Ling uistic Typology[M].2n d Edition.Chicago:U niversit y of Chicago P ress.Dixon,R.M.W.1997.The Rise a nd F al l of La ngua ges [M].Cambridge:Cambr idge Univer sity Press.Dryer,Matthew.S.1991.SVO languages and the OV:VO typology[J].J our nal of Ling uistics(27):443482. Dryer,Matthew.S.1992.The Greenbergian word or der corr elations[J].La ngua ge(68):81138.Dryer,Matthew.S.2003.Wor d order in Sino Tibetan languages from a typ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per spective[A].In Gr aham T hur good&Randy LaPolla(eds.).Sino Tibetan La ngua ges[C].Richmond:Curzon Pr ess:4355.Dryer,Matthew.S.2005a.Relat ionship between t he or der of object and ver b and the or der of adposition and noun phr ase[A].In Ma rtin Haspelmath,Matthew S.Dryer, David Gil,&Ber nar d Comr ie(eds.).Worl d Atla s of Languag e Str uctur es[C].Oxford Univer sity Pr ess: 386389.Dryer,Matthew.S.2005b.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 der of object and verb and the order of relative clause and noun[A].In Mar tin H aspelmath,Matthew S.Dryer,D G,&B()W fL S[],Oxf U y333D y,M S5Rf j f j[A].In M artin H aspelmath,Matthew S.Dr yer,DavidGil,and Bernard Comrie.W or ld Atlas of La ngua ge Str uctur es[C].Oxford Univer sity P ress:394397. Dryer,Mat thew.S.2007.Wor d Or der[A].In T imothy Shopen(ed.).Clause S tructur e,La ngua 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 iption[C].Cambridge Univer sity Press:61131.Greenber g,Joseph H.1963.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 icular r 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A].In Joseph Gr eenberg(ed.).Univer sals o f Language[C].Cambridge,Mass:MIT Press:73113.H aspelmath,Mart in,Matthew S.Dryer,David Gil&Bernard Comrie(eds.).2008.The W or ld Atla s ofLanguage Str uctur es Onl ine[C].Munich:Max P lanck Digital Libr ary.R osenbach,Anette.2008.Animacy and grammatical variation:F indings fr om English genit ive var iation[J].Lingua(118):151171.Sun,Chao F en,&T.Giv n1985.On the so called SOV word order in Mandarin Chinese[J].La ngua ge(61): 329351.李金满.2006.话题跟主语和题语[J].现代外语(3):239247。
转喻的语用功能及对英语学习者的启示
![转喻的语用功能及对英语学习者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2c72227cfc789eb172dc8d0.png)
例2 :
He c h o s e a g u n i n s t e a d o f a c a p a n d g o wn .
该句 中 t h e g u n和 c p a a n d g o w n ( 大学方帽 和长
行。转喻表达 的用法唤起了一种生动鲜活 的意象 , 能 代替。 在语言表达中, 转喻的准确使用可使语言别致、 I
生动 、 形象, 突出事物 的特 征 ; 从认 知角度来分 析 , 转 { 发挥更大的感染力 和说 服力 ,取得 艺术 性 的表 达效
喻表达中指称对象的转换涉及认知域的转移, 而认知 J 果。 此处的转喻表达相比于直义表达具有“ 言近意远 ” 域的转移、变换往往能够提升言语接受者的视角, 使 { 的效 果 。
殊语 境下 ,医护人员最关 注 的并非病人 的姓 名 l
“ S m i t h ” , 相 比之下 , 转 喻表达式 m y h e a t r p a t i e n t ( 心 {
有的典型性的语用 功能 , 同时探讨各种功能对英语学 一 美学功能。 习者的启 示。
一
f
例3 :
T h e e n e my s o l d i e s r p u t ll a t o i f r e a n d s w o r d .
、
修辞功能
l
转喻 的修辞方 式是故意不 用需要说 明的人或 物 :
本例中用 f i r e a n d s w o r d转 指 d e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的本称, 而是借用与该人或物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 I d e a t h 。突出了敌军穷 凶极恶 , 到处杀人放火 的滔天罪
日常用语中的转喻及其语用功能
![日常用语中的转喻及其语用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2c88925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c.png)
日常用语中的转喻及其语用功能
邢承设
【期刊名称】《消费导刊》
【年(卷),期】2007(000)012
【摘要】转喻研究已从传统修辞观提升到认知观。
但是转喻研究的语料稍显陈旧,单调,本文以人们最常见,使用最广泛的日常用语为研究对象,提取出其中的转喻例证,在此基础上讨论转喻在日常用语中的语用功能。
【总页数】1页(P172-172)
【作者】邢承设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6
【相关文献】
1.转喻在报刊英语中的语义表征和语用功能 [J], 张巧英
2.隐喻与转喻在惯用语形成中的作用 [J], 李贵垓
3.转喻及其在新闻英语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J], 范瑄瑄
4.《绝对信号》中的转喻及其语用功能 [J], 蒋芳
5.转喻的语用功能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 [J], 关家玲;吴金玉;张翠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喻的认知语用功能阐释
![转喻的认知语用功能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b83f80dbd15abe23482f4dc7.png)
第30卷第1期2011年2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0No.12011.2收稿日期:2010-12-10作者简介:曾倩,女,讲师,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转喻的认知语用功能阐释曾倩(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410000)摘要:在认知语言学视野中,转喻由一种普通的修辞格提升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由此引发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转喻的关注,转喻功能的探讨成为研究的热点。
从宏观层面来看,文章认为转喻不仅具有较强的修辞功能和语言学功能,更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语用功能和语篇功能。
关键词:转喻;认知功能;语用功能;语篇功能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11)01-0128-03在传统修辞学领域,转喻和其他比喻性语言一样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辞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新鲜感。
因此,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转喻的修辞功能、语言功能始终是语言学家、修辞学家们讨论的重点。
但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对修辞性语言的理解发生了全新的转变。
仅从修辞层面来研究转喻的功能显然远远不够,我们探讨转喻的功能应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全面展开。
下面就将着重从认知、语用、语篇三个层面来探讨转喻的功能,以便我们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转喻的本质。
一、转喻的认知功能传统修辞学认为,转喻和其他辞格一样只是一种语言装饰,它通常使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来替代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主要起到指称或命名的作用。
但自从20世纪八十年代Lakoff 提出“概念转喻”的观点以来,人们把转喻提升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
转喻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
转喻在句法中的体现及其对语法化的作用
![转喻在句法中的体现及其对语法化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d30595ee45c3b3567ec8b71.png)
第16卷第2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16No 22015年6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Jun.2015转喻在句法中的体现及其对语法化的作用李㊀永1,李冠男2(1.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唐山063000;2.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㊀[收稿日期]㊀2015⁃03⁃15㊀[基金项目]教育部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汉语非结构化双音序列的词汇化研究 (12YJA740044)㊀[作者简介]㊀李㊀永(1966 ),男,山东泰安人,博士后,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李冠男(1986 ),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㊂[摘㊀要]㊀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能够解除句子建立在真值基础上的语义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或强化句子语义和形式的合格性㊂论文通过六类句法结构对此进行了解释,包括祈使句㊁领主属宾句㊁双宾句㊁ 副+名 结构㊁ 动+名 特殊结构和主观化句式等㊂论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分转喻为三种类型:一是语义转喻,即以一种语义来转指另外一种语义;二是组块转喻,在完形心理的作用下,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语形成分组合为一个模块;三是分裂转喻,从一个语言序列中取出其中的一个成分,以该成分来转喻整个语言单位㊂在语法化的发生过程中,转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和动力㊂[关键词]㊀转喻;句法;语法化;词汇化[中图分类号]H14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150210906㊀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转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手段,在概念的建构㊁整合及语言的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㊂Taylor(2002)甚至认为,与概念隐喻相比,转喻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更具有普遍性㊂[1]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学界对转喻与概念㊁语义的构成及创新之间的关系,对语用推理和篇章中的转喻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㊂在语法转喻方面,Langacker(2004)在认知语法框架内,分析了转喻和语法的关系,认为语法具有转喻性[2];沈家煊在不同的论文中,考察了汉语语法结构和语法化中的转指转喻现象[3][4][5];任鹰(2000)[6]㊁王冬梅(2001)[7]㊁张韧(2007)[8]等考察了具体的语法结构和构式背后的转喻理据㊂但总体来看,对转喻在语法构造中的机制尤其对于语法化的作用尚关注不足,在很多问题上还有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㊂我们感兴趣的是,在语言的语法创新过程中,转喻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新的语法成分(包括语法构式㊁语法词㊁形态等)的出现,语法化的进行及结果,转喻作为一种有效而省力的认知机制,往往参与其中㊂很多的语法创新都可由此来获得解释㊂下文首先分析转喻在汉语句法中的表现,认为转喻形成了新的句法表达,影响或强化了句子的合格性;很多结构的构式化过程,其背后都依赖于一个转喻机制的支持㊂然后考察转喻在动词语法化中的体现,在一些语法化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转喻在语义映射和线性组块中的功能,以及所具有的心理驱动作用㊂一㊁转喻在句法中的体现与隐喻不同的是,转喻是发生在同一认知域(或认知域矩阵)内部的心理认知和语言创新行为,该行为可促进新语言要素的产生㊂认知域是由关系和事物构成的,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框架11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ICM)内,其内部各种元素可因一定的条件相互映现和替代,因此,我们可用一个概念来指称另一个概念,用一种关系来激活另一种关系㊂从语法来看,转喻在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心理通道,使得有限的语言形式承载了更多的语义内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或强化了句子形式的合格性㊂以下举要例析转喻在句法中的体现㊂(一)祈使句祈使句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构式,它要求听话人进行或不进行某种行动,如 走开! ㊁ 吃饭去! ㊁ 别去了! ㊂作为这种构式的原型,要求进入该框架的是动作性强㊁可控的动词㊂实际上,语言中存在大量如下的句子:(1)请安静!(对比:请保持安静!)(2)勇敢点!(对比:请保持勇敢!)(3)别丢东西!(注:丢,丢失㊂)安静 ㊁ 勇敢 是形容词,是不可控的; 丢 这里是自动词,也是不可控的㊂这一类的祈使句可以看做原型祈使句的引申,引申机制是转喻㊂在以上句子的理想认知框架(ICM)内,存在 行动(或行为㊁原因㊁条件) 结果 的认知关系,它们之间可以形成转喻,以结果代行动或者相反㊂如 请安静! ,安静是结果,表示一种状态,听话者可以通过某种行动达至这种状态㊂在该构式中, 安静 是喻体,以转指 达至安静状态的某种行动 ,其语义指向落在该形容词背后的表行动的动词上㊂马真(1999)曾分析了以下现象:别吃!㊀㊀别吃了!∗别丢!㊀㊀别丢了!∗别醒!㊀㊀∗别醒了!马真从语义特征上进行了解释,认为 吃 ㊁ 丢 ㊁ 醒 存在以下对立:吃:[+自主]丢:[-自主,+贬义]①醒:[-自主,-贬义]这种对立使我们了解了上述几个祈使句合格性的语义条件㊂ 别丢了 与 ∗别醒了 的区别,在于 丢 和 醒 存在语义上的对立,正是这种对立才造成两者合格性的差异㊂从认知的角度看, 丢 之能进入 别V了 ,是因为该句的语义框架存在 行为 结果 的认知关系,且该结果可通过自身某种动作或行为来实现㊂ 丢了 在句中表达的是一种结果,以此来转指 导致该结果的行为 ㊂ 别丢! 的 丢 不表示结果,句子不能形成使成关系,故转喻不成立㊂ 醒了 不能通过自身的行为来达至,转喻对其也不起作用㊂(二)领主属宾句领主属宾句的述语动词在一般句子里不能带宾语,并且与主语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但在这类句子中却带上了一个宾语㊂这种句式的形成是通过转喻来达成的㊂沈家煊(2006)在分析 王冕死了父亲 时认为, 死 带两个论元依赖于一个转喻,即以 父亲死了 来转指 失去了父亲 ,前者是 因 ,后者是 果 ,以因来指称果㊂通过转喻, 死 的句法功能得到强化,后面带上了一个论元㊂[3]领主属宾句除了具有 失去 的构式义外,还有 获得 的构式义㊂如 他来了两个客户 ,该构式的 来 也带了两个论元,其理与上例相同,也以一个转喻增强了动词的句法功能㊂ 他来了两个推销员 不成立,其因在于这个 来 缺乏一个转喻机制的支持㊂[5](三)双宾结构张伯江(1999)认为,汉语双及物结构式的基本语义是 给予 ,即 有意的给予性转移 ,可以看做双及物式的原型特征㊂[9]这种原型语义在话语空间和物质空间通过引申产生新的语义,其引申机制就是转喻㊂引其例为证:(1)老师问学生一个问题㊂(2)李师傅拿了我两把钳子㊂一般将第一例看做言说类双宾的一种,属于话语空间;第二例则看做索取类,属于物质空间㊂此二例统称为取得类㊂其实,它们仍然能由 给予 这一基本语义进行解释,可以看做是后者的引申变体㊂在句式 老师问学生一个问题 中,问学生问题也就是发出一个请求, 老师的请求 就成了给予物,该句即以喻体 问题 来转指 请求 ㊂在 李师傅拿了我两把钳子 中,拿了我两把钳子即给予我一个损失,此以 两把钳子 转指 两把钳子的损失 ㊂看来,双宾结构作为一种构式,其存在的理据及动因在于转喻㊂正因为这种 暗能量 的存在,才使得大量构式的存在成为可能并具有现实性㊂转喻建立在普遍联系的基础之上,通过体验来作用于语言的运用㊁更新和创造㊂第2期李㊀永等㊀转喻在句法中的体现及其对语法化的作用111㊀(四) 副+名 结构从形式上看, 副+名 组合在现代汉语中似乎不是一种合法的结构,但在语言实际中,越来越多的 副+名 进入交际,其表达简洁㊁生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以新的㊁科学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现象,探求该现象背后的理据性,而不是简单地判定为合法不合法㊂没有理据的 副+名 组合是不可接受的㊂实际上,能成立的 副+名 组合背后的理据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以下句子至少与转喻有关:张三不大男人㊂够哥们!很绅士㊂别废话!以上句子的名词宾语通过转喻改变了自身的语义语法属性,前三例在这里指 男人 ㊁ 哥们 ㊁ 绅士 所具有的性质,这是以 事物 来转指 事物本身具有的性质 ,以名词转指形容词㊂ 废话 并非指向话语,实际指的是 产生结果的行为 ,这是以结果转指行为,以名词转指动词㊂转喻影响或决定 副+名 组合的成立与否,如果没有转喻作为基础,则 副+名 组合不能成立,如:∗很桌子㊁∗很电脑㊁∗别好话!在这里, 桌子 ㊁ 电脑 ㊁ 好话 不具有性质义,不具备做喻体的资格,因此不能产生转指义㊂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语义是变项而不是常数㊂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一个非性质名词在一定的条件下若变成性质名词,则就具有了充当喻体的资格㊂可以推测, 绅士 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被 很 修饰,其间应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该过程中 绅士 逐渐取得了性质义,这时转喻机制才会发挥作用, 很绅士 由不合格变为合格㊂(五) 动+名 特殊结构有一类 动+名 在语义上似乎是不兼容的,如 吃麦当劳 ㊁ 吃大碗 ㊁ 写毛笔 ㊁ 织棒针 ㊁ 唱C调 ㊁ 吃烧烤 等㊂从真值语义学的角度看,动名之间是不能搭配的,但这种分析并不符合我们的语感㊂在现实交际中,这类动名组合大量存在,简洁明快,表达力很强㊂任鹰(2000)将其归因于转喻,认为一个语言成分的转喻说法一旦形成,就应当按照转指物也即目标物的特点来确定其语义身份㊂这样的话,这类特殊 动名 结构的合格性就取得了合理的解释㊂[6]描写如下:转喻前转喻后喻体转指吃麦当劳V+处所V+受事处所受事(食物)吃大碗V+容器V+受事容器受事(食物)写毛笔V+工具V+结果工具结果(写的字)织棒针V+工具V+结果工具结果(织的毛衣)唱C调V+方式V+同源方式同源(歌曲)㊀㊀ 麦当劳 一类的名词只是一个转喻的符号,转喻之后能指不变,所指发生了变化㊂可以看出,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能够消解句子建立在真值基础上的语义限制,使语言增加了新的句法和语义因素㊂(六)主观化句式主观化对句子的合格性具有积极影响,一些从句法上不合格的句子,若置于主观化的语境下,或在句子被赋予主观化因素之后,即由客观句变为主观句,由主观性较弱变为主观性较强,这时句子的句法限制就可能被解除,由不合格变为合格㊂转喻可以看作对句子的一种主观化操作,以下在非主观化情况下是不成立的:∗干净干净∗高兴高兴∗明白明白∗流通流通除后一例外,前三例正确的格式是AABB式,但都不可作ABAB重叠㊂但在下面主观化的句子中,情况就有了变化:(1)把你的衣服好好洗洗,让它干净干净吧!(2)我送你一件礼物,让你高兴高兴!(3)打开窗子,让空气流通流通!(4)你不想明白明白吗?以上句子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使得原本句法受限的ABAB重叠式得以成立㊂ABAB本来是动作动词的典型重叠形式,这种动词的所指是人的意志可以支配的,非可控动词㊁形容词在一般情况下不能进行这种重叠㊂其句法限制之所以能被消除,是因为主观化激活了一个转喻,即通过喻体 干净 ㊁ 流通 等转指达至这种性质㊁状态的动作行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使成关系㊂二㊁转喻和语法化转喻对于语法创新的作用,我们在上文通过对几个语法格式的分析进行了论证㊂语法化作为一种语法创新,体现了动态和静态㊁连续和离散的统一㊂在这种连续性的过程中,转喻作为一种手段和动力也往往发生㊂一个语法化的源词在认知11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上可体现为一个理想认知框架ICM,每一个ICM都是一个经验性完形,在这个完形内,语义或形式上缺省的部分可根据经验增补上,并且可激活潜在的㊁可以推导的语法成分㊂基于语法化的角度,我们可把转喻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语义转喻:分布于同一个认知框架的各个成分在语义上彼此是相关的,这种相关性使得各语义成分可以相互推导并彼此呈现,如下文分析的 许 ㊁ 溢 等的语法化;二是组块转喻:在完形心理的作用下,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语形成分合成一个模块,如下文分析的非结构化字串的语法化和词汇化;三是分裂转喻:从一个语言单位中取出一个成分,以该成分来转喻整个语言单位,如表示 一定 ㊁ 偏要 的副词 非 ,就是从 非 不可 框架转喻而来; 然 表转折来源于非结构复音词 然而 ㊂(一)语义转喻和动词的语法化语义转喻就是以一种语义来转指另外一种语义,二者具有蕴涵关系㊂沈家煊(2006)分析了表推测的副词 许 的产生,认为 或许 义的 许 是转喻的产物㊂[3] 许 的或许义就是一种蕴涵语义㊂看例子:(1)吾许其大而不许其细,何居?(‘礼记㊃檀弓上“)(2)有复于王者曰: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㊂则王许之乎? (‘孟子㊃梁惠王上“)(3)公孙丑问曰: 夫子当路于齐,管仲㊁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㊃公孙丑上“)(4)江中白布帆,乌布礼中帷㊂撢如陌上鼓,许是侬欢归㊂(‘乐府诗集㊃懊侬歌“)在第一例中, 许 是许可㊁答应之义,第二例 许 表示相信,焦循正义: 许,听也㊂ 第三例 许 表示有所期望,朱熹集注: 许,犹期也㊂ 赵岐注: 许,犹兴也㊂ 兴,即希望管仲㊁晏子的功业得以复兴㊂最后一例 许 表或许㊁可能,情态义,估测之词㊂以上各例的 许 ,形成一个转喻链:许可(许1)ң相信(许2)ң期望(许3)ң推测(许4)从左到右依次是蕴涵关系,即由A可推导B,则A㊁B在一个认知框架之中,二者构成转喻关系㊂许1转喻许2,许2转喻许3,许3转喻许4㊂许3表示期望,即尚未实现而根据现有条件可能实现,这其中就蕴涵了推测义,即许4㊂副词 益 的语法化与转喻也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如下:(1)澭水暴益,荆人不知㊂(‘吕氏春秋㊃察今“)(2)自是晋人轻鲁币,而益敬其使㊂(‘左传㊃襄公十四年“)(3)如水益深,如火益热㊂(‘孟子㊃梁惠王下“)(4)燕军由此益懈㊂(‘史记㊃田单列传“) 益 作为动词,本义是水漫出来,如例(1),即益1㊂水溢由于水的增加所致,增加是原因,水溢是结果, 原因 结果 形成转喻关系,可以结果为喻体来转指原因, 益 也就取得了表示增加的意义,进一步虚化表示程度的加深,如例(2)㊁(3),即益2㊂此是由益1转喻益2㊂换个角度看,导致水溢是由于水的增加,体现为自下而上地渐次而增,蕴涵了一个 渐成 义,因此两者形成了一个转喻,故 益 又可虚化为表示情况和状态的逐步形成,如例(4),即益3㊂此是由益1转喻益3㊂以上表示为:水溢(益1)ң程度深(益2)㊀ˌ渐成(益3)我们还可以对语法化中的语义转喻作更精细的分析㊂研究发现,语义转喻在语法义素的凸显和提取上也是有效的㊂②在动词的语法化过程中,语法义素经过一个转喻机制被凸显并被主体认知,逐渐语法化为一个虚词㊂如 滋 的副词化㊂(1)余既滋兰于九畹兮㊂(屈原‘离骚“)(2)臣不敢爱死,无乃求去忧而滋长乎!(‘左传㊃召公二十年“)(3)命执之,弗得,滋怒㊂(‘左传㊃定公三年“)(4)其虐滋甚,民弗堪也㊂(‘左传㊃昭公元年“)作动词时, 滋 有[+培植]义,如例(1),即滋1;引申为[+滋长/增长],如例(2),即滋2;滋长表现为数量的积累,语法义素为[+累加],即滋3㊂在语用中,言语主体对[+累加]这一潜义素进行主体识别和凸显,经过主观联想和抽象,概括出新的语义,表示程度的加深,语法化为程度副词,如例(3)㊁例(4)㊂第2期李㊀永等㊀转喻在句法中的体现及其对语法化的作用113㊀滋 从动词义衍化出副词义,经过了一个逐步的联想过程,这个联想的过程也是一个转喻的过程㊂可表示为:培植(滋1)ң滋长(滋2)ң累加(滋3)由左到右滋1转喻滋2,滋2转喻滋3㊂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这种词义发展的方式基于联想的作用,通过换喻的认知方式,使 滋 逐级联想,抽象化出语法义素,其他的理性义素因不被转喻而逐渐过滤掉,语法义素被凸显㊁提取并成长起来,最终虚化为一个独立的语法意义㊂(二)转喻与非结构复音序列的词汇化所谓非结构复音序列,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成分,彼此相邻但没有直接的句法和语义关系,是一个非结构化语言组合,比如本文分析的 从而 ㊁ 然而 ㊁ 恨不得 等㊂在汉语史上,有一些非结构化复音序列经过一个非结构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机制,发生理据重构而凝固成复音词,其中转喻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㊂这里我们以 恨不得 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来说明㊂在现代汉语中, 恨不得 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释为 急切希望(实现某事);巴不得 ㊂‘汉语大词典“释为 表示急切地盼望做成某事 ㊂从转喻的角度看, 恨不得 的词化经过了两种转喻,语义转喻和组块转喻㊂在中古汉语中, 恨不得 没有直接的结构语义关系,是一个非结构化序列, 恨 支配一个谓词性成分㊂看例子:(1)杨令君虽其人死日,恨不得一佳伴㊂(‘北齐书“卷三四)(2)狗辈,正由汝曹破我冀州,恨不得杀汝也!(‘三国志“卷六裴注)(3)始人皆言当今不可行帝王道,唯魏征劝我,今遂得功业如此,恨不得使封德彝等见之㊂(‘隋唐嘉话“卷上)上例的 恨 是 遗憾 的意思,所 恨 者 不得一佳伴 ㊁ 不得杀汝 ㊁ 不得使封德彝等见之 ,概括之可表达为 恨不得+VP/NP ,即以不能做成某事或获得某物引以为恨(行为义),隐涵了讲话者欲达至某种结果的强烈主观愿望(隐含结果义)㊂恨不得+VP 表达一个理想认知框架(ICM)㊂对于一个ICM,其中存在 行动(或行为㊁原因㊁条件) 结果 的认知关系,它们之间可以形成转喻,比如可以结果转指行动㊁行为或者相反㊂在以上 恨不得+VP 中,其行为义是喻体,可以此来转指结果义㊂从组块上看, 恨 与 不得 并不在一个结构层次上,由于二者在线性上是邻近成分,人们追求完形 的心理将之逐渐整体化㊂在 恨不得+VP 中,通过一个转喻机制,提取 恨+不得 来表示整个的句法和语义框架,加之频率机制的强化,说话者将 恨+不得 压缩为 恨不得 , 恨不得VP 被重新分析,即:恨(不得VP)ң(恨不得)VP㊂ 恨不得 逐步语法化为一个三音复词㊂但是,这种转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体现于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具有突变性㊂大约在明代, 恨不得 才出现明确的表示急切希望实现某事的用法㊂例如:(1)他闻得父亲殁了,恨不得自也寻死,如何肯停脚,巴不得飞到家里㊂(‘水浒全传“第三五回)(2)关上张飞恨不得平吞马超,三五番皆被玄德挡住㊂(‘三国演义“第六五回)(3)凤生 ,一步恨不得做十步,踉跄归来㊂(‘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像 从而 ㊁ 然而 ㊁ 否则 ㊁ 终于 这一类复音虚词的语义转喻,其机制比较隐晦,比较明显的是组块转喻㊂其初始序列的两个线性邻接成分在句法㊁语义上没有直接的关联,如 然而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㊂(‘孟子㊃梁惠王上“)(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㊂(‘孟子㊃公孙丑下“)(3)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不能坚战㊂(‘史记㊃张仪列传“)(4)臣闻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失御臣之术也㊂(‘汉书㊃楚元王传“)在前两例中, 然而 为 代词+连词 序列, 然 是代词,指代前面所陈述的事实,与连词 而 不属于同一个结构单元㊂随着二者共现频率的提高,又由于汉语双音韵律组合的要求, 然 和 而 在人们的心理上被整合为一个模块,在后两例中 然而 凝固为一个转折连词㊂值得说明的是,在汉语中 然 也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这种用法汉代就有了㊂例如:11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1)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㊂(‘史记㊃灌婴列传“)(2)相如曰: 有是㊂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㊂ (‘史记㊃司马相如列传“)然 的转折连词用法是通过分裂式转喻取得的,其转折语义来自复音连词 然而 ,与代词义没有关系㊂ 然而 是一个完形, 然 作为完形的一个部分,通过一个转喻机制,转指并激活了 然而 ,从而取得了后者的意义㊂可以看出,转喻的作用机制不仅仅体现于意义的引申和语词的创造,还体现于句法㊁词法结构的整合及具体的言语行为㊂上文考察了转喻在句法结构和语法化中的作用,发现很多的句法结构和句法构式都可以由此获得解释㊂无论是概念的建构和语义的引申,还是语法形式的构造,抑或新语法成分的衍生,转喻往往都显示了不可替代的创造性㊂转喻是语言里一种独到的超越逻辑真值的再生力量,我们仅对此进行了一些举要式的考察,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将关注以下问题:转喻㊁构式和构式化;转喻与语法意义的生成;转喻㊁概念化和范畴化;完形㊁转喻与复合词的构造等㊂本文以此作为该问题研究的开始㊂注释:①作为语义特征, 贬义 改为 消极义 概括性更强㊂②在构成一个动词义位的组合义素之间,各义素在虚化中所起的作用不是等价的,可语法化动词一般存在某种可范畴化的义素,该义素在整个过程中规定着发展的格局并引导着衍化的方向,这种功能性义素我们称之为语法义素㊂[参考文献][1]JohnRTaylor.CognitiveGrammar[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2]LangackerRonaldW.MetonymyinGrammar[J].JournalofForeignLanguages,2004(6).[3]沈家煊. 糅合 和 截搭 [J].世界汉语教学,2006(4).[4]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5]沈家煊.句式和配价[J].中国语文,2000(4).[6]任鹰. 吃食堂 与语法转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3).[7]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北京: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1.[8]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J].外国语,2007(2).[9]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1999(3).TheEmbodimentofMetonymyinSyntaxAndItsAffectontheGrammaticalizationLIYong1,LIGuannan2(1.TheAcademyofLiteratureofTangShanNormalUniversity,Tangshan㊀063000,China;2.SchoolofLiterature,HebeiNormalUniversity,Shijiazhuang㊀050024,China)Abstract:Asakindofcognitivemechanism,themetonymycanliftthesemanticrestrictionwhichsentencebuildonthetruevaluebasis,anditlargelyincreasesorstrengthenstheeligibilityofthesentencesemanticandform.Thispaperelaborateitthroughsixsyntacticstructures,includingtheimperativesentence,doubleobjectsen⁃tence, Adverb+noun , Verb+noun andsubjectivesentencepatternsandsoon.Inthepaper,themetonymyisclassifiedinthreewaysfromthepointofGrammaticalization:first,thesemanticmetonymy,whichmeansonese⁃mantictransfertoanotherone;Second,theblockofmetonymy,whichmeanstwoormorelanguageformcombineamoduleintheactionofgestaltpsychology;Third,thesplitmetonymy,whichmeanstheingredientsofalanguagesequencetransfertothewholelanguageunit.Themetonymyisakindofimportantcognitionmeansandmotivationintheprocessofgrammaticalization.Keywords:metonymy;syntax;grammaticalization;lexicalization[责任编辑㊀董兴杰]。
绝对信号的解读
![绝对信号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fccfe265901020207409c11.png)
绝对信号的解读蒙家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08电子班,贵州都匀 558000)摘要: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中国话剧的风貌中国话剧经过上百年的融合、改造、创新,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中国现代的民族话剧以往人们经常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评价《绝对信号》,却很少有人关注这部作品是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这既不符合高行健本人"真实是文学颠扑不破的最基本的品质"的理解,也不符合艺术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必然规律。
中国话剧艺术的探索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关键词:话剧;形象;《绝对信号》;艺术;引言健将老车长设计成善良又工于心计的形象:他观察细致,从车匪倒脚的细节发现其脚并未扭伤,又敏感地发觉车匪和黑子之间的呼应关系,但不直接戳穿,一边用意味深长的话教育黑子,“小伙子,还来得及”,一边继续试探车匪,两人在吸烟的过程中进行了心里对话。
“两人抽烟的火光一闪一闪,谁说话的时候,烟火便照亮谁的眼睛。
”借助黑暗中的火光,相互观察、揣摩、交锋,这个细节是真实而让人印象深刻的。
正是细节的真实、合理,才使情节一步步发展,沉稳踏实。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老车长的态度就代表了高行健的写作态度:洞察事实,注重细节,却保持距离感,在感情上不偏不倚,节制而理性。
《绝对信号》的成功无疑是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其形式上的突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和实验戏剧、小剧场演出在中国的继承与发扬。
但在这些闪光的形式新变下面,不容忽视的是高行健他展示了一种常态,一种潜存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人性劣根性。
这在一定意义上,使得剧本呈现未完成状态,也取消了文本本身的封闭性,使其可以超越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而成为有独立研究价值的文本。
主旨内容绝对信号》由高行健、刘会远创作。
剧中的时间是“一个春天的黄昏和夜晚”;在“一列普通货车的最后一节守车上”。
剧中的人物包括待业青年黑子和蜜蜂,见习车长小号,车长,车匪。
话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功能分析
![话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功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b40bc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f.png)
话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功能分析牟娴【摘要】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为了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这一语言现象作为一种制约手段在话语生成、话语理解和话语连贯性方面都发挥了作用.【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9)006【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话语标记语;认知;语用功能;关联理论【作者】牟娴【作者单位】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6人类交际总会遵循一个原则:说话人总希望能够生成充分语境效果的话语,而听话人则希望能够在理解话语的过程中付出最小的代价或努力。
因此,说话人必然会采取适当的语言手段来引导听话人以获得预期效果。
基于这一交际目的,说话人会使用明示的语言标记语来引导话语理解的方向,从而促使听话人按照原定目标寻求关联性。
一、话语标记语的相关概念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常见的话语形式。
这一形式在交际中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但形式可以是词语或结构。
在对这一概念的研究进程中,根据研究者目的或侧重性的不同,也被称为语义联加语、语句联系语、超命题表达式等。
学者们认为,从狭义来讲,“话语标记语是指在互动式言语交际中从不同层面上帮助构建持续性互动行为的自然语言表达式;广义来说,指书面交际和口语交际中表示话语结构以及连贯关系、语用关系等的所有表达式。
”[1]简单来说,话语标记语是指说话人为了引导和限制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
就形式而言,话语标记语可以有三种形式存在。
第一种为词,如:now,well,like,anyway 等;第二种为短语,如:in other words,in addition to,in short,after all等;第三种是句子,如:you know,I think,that is to say等。
但无论是以哪种形式存在,话语标记语都具备相同的特征。
首先,它们都是固定的语言形式,没有性别、单复数和所有格的变化;第二,它们的位置相对固定,一般处于所连接的两个句子的中间或夹在一句话的中间,新词难以加入。
绝对信号的解读
![绝对信号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fccfe265901020207409c11.png)
绝对信号的解读蒙家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08电子班,贵州都匀 558000)摘要: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中国话剧的风貌中国话剧经过上百年的融合、改造、创新,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中国现代的民族话剧以往人们经常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评价《绝对信号》,却很少有人关注这部作品是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这既不符合高行健本人"真实是文学颠扑不破的最基本的品质"的理解,也不符合艺术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必然规律。
中国话剧艺术的探索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关键词:话剧;形象;《绝对信号》;艺术;引言健将老车长设计成善良又工于心计的形象:他观察细致,从车匪倒脚的细节发现其脚并未扭伤,又敏感地发觉车匪和黑子之间的呼应关系,但不直接戳穿,一边用意味深长的话教育黑子,“小伙子,还来得及”,一边继续试探车匪,两人在吸烟的过程中进行了心里对话。
“两人抽烟的火光一闪一闪,谁说话的时候,烟火便照亮谁的眼睛。
”借助黑暗中的火光,相互观察、揣摩、交锋,这个细节是真实而让人印象深刻的。
正是细节的真实、合理,才使情节一步步发展,沉稳踏实。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老车长的态度就代表了高行健的写作态度:洞察事实,注重细节,却保持距离感,在感情上不偏不倚,节制而理性。
《绝对信号》的成功无疑是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其形式上的突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和实验戏剧、小剧场演出在中国的继承与发扬。
但在这些闪光的形式新变下面,不容忽视的是高行健他展示了一种常态,一种潜存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人性劣根性。
这在一定意义上,使得剧本呈现未完成状态,也取消了文本本身的封闭性,使其可以超越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而成为有独立研究价值的文本。
主旨内容绝对信号》由高行健、刘会远创作。
剧中的时间是“一个春天的黄昏和夜晚”;在“一列普通货车的最后一节守车上”。
剧中的人物包括待业青年黑子和蜜蜂,见习车长小号,车长,车匪。
评《绝对信号》的色彩运用和心理活动描写
![评《绝对信号》的色彩运用和心理活动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4449fa4bbe23482fb4da4ca7.png)
《绝对信号》的色彩运用及心理描绘评析《绝对信号》是高行健先生写的杰出剧作,它是一个划时代的存在。
在老师的讲解及资料的查阅下,我了解到,《绝对信号》在形式与技巧创新的层面上为中国当代文学开拓了新的向度,构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兴起过程的一个特殊环节。
撇开《绝对信号》其他吸引人的地方,我来浅谈它在色彩运用及心理描绘上的作用,并做一个简单的评析。
色彩运用《绝对信号》,它最先将人拉入的便是一片巨大的“黑夜”。
“黑夜”的到来,让我们知道,是黑色包裹了地球。
可是,在被黑色包裹的地球上,有那么一个地点、有那么一节守车、有那么一些人、还有那么一盏信号灯。
我们的故事在作者用笔描黑的黑色下展开……剧本中打出了许多信号灯、手电筒和光圈的灯光。
首先,信号灯登场。
舞台上是货车的一节守车车厢。
暮色中,远近亮着火车站上的红、蓝、绿、黄的各色信号灯。
信号灯的出现,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暗示”,不同的颜色的灯,代表不同的情况。
同时,灯光的颜色一多,就在一开始便给剧本增加一种复杂的情绪在里面。
让读者在一开始便能在脑中勾出鲜明的舞台形象,与此同时,给读者一个期待视野,让读者期待在这样各色的信号灯下是否有一个复杂、跌宕的故事情节。
首先,剧本的开初,车长让小号看开车的信号灯,小号说:“亮了。
”而车长立马挑剔地说:“红灯也是亮的?”“绿灯”,小号说。
“这叫‘发车信号良好’,叫‘发车信号良好’!你好好说。
”,车长说。
可见,剧本从打出绿色信号灯的时候就已经把红色信号灯提到了一个高度,让读者重视并且进行一个思考。
这时,读者可能会想:车长为什么要提到红灯呢?为什么要特别区分红灯与绿灯?红灯的作用是什么?不过,剧本也的确没有让读者失望。
它的确也给了我们一个高潮,这个高潮在最后的“绝对信号”下结束——红色信号灯。
红色,似乎是一切紧急事件的标示,看见红色便能看清事态的发展形势,作者的好一个红色运用。
其次,便是手电筒的灯光运用。
手电筒的灯光,作为一个强光的存在。
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
![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d524df8910ef12d2af9e7d2.png)
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认知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的创新研究”,批准号:E I B 030496。
作者简介:李勇忠(1969-),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收稿日期:2005-04-21(修改稿)2005年第8期总第197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5,№8Serial №197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3李勇忠(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27) 摘 要:传统修辞学把转喻关系看成是真实世界的“邻近”关系,而Lakoff 等认知语言学家则把它看成是概念层面上的邻近关系。
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框架下一实体(源域)为另一实体(目标域)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
本文从转喻的概念本质出发,分析了转喻与言语行为,转喻与认知距离等的关系。
进而分析了转喻的语用学意义,诸如新格氏理论与转喻推理图式在语用推理中的互补性及转喻与含义和显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转喻;认知框架;突显;语用推理 Abstract:Traditional rhetoric treats metony m ic relation as a kind of contiguity in physical world,while Lakoff and other cogni 2tive linguists treat it as contiguity in concep tual world .Metony my operates within the same cognitive frame in which one entity,the source,p rovides mental access to another entity,the target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 tual nature of metony m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 bet w een metony my and speech act,metony my and cognitive distance,etc .It further analyzes various top ics concerned about the p rag matic significance of metony my,such as the comp lementarity bet w een Neo 2Gricean theory and metony m ic schema in p rag matic inference,the relationship s bet w een metony my and i m p licature,metony my and exp licature .Key words:metony my,cognitive frame,highlight,p rag matic inference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5)08-0001-04 1.关于转喻的定义转喻,亦即借代,是传统修辞研究的重要辞格之一,但作为一种概念现象,最先却是由Lakoff 和Johns on 在他们合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中提出的。
从就业制度的角度解读《绝对信号》
![从就业制度的角度解读《绝对信号》](https://img.taocdn.com/s3/m/ed6b95b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1.png)
从就业制度的角度解读《绝对信号》罗长青【摘要】以往人们经常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评价<绝对信号>,却很少有人关注这部作品是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这既不符合高行健本人"真实是文学颠扑不破的最基本的品质"的理解,也不符合艺术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必然规律.事实上,这部无场次试验话剧再现了1976-1982年间特殊的"接班"就业制度,逼真地刻画了青年们不同的人生道路抉择.【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绝对信号》;高行健戏剧;就业制度【作者】罗长青【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高行健、刘会远编写的无场次试验话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后观众反响强烈。
从1982-1983年的评论文章看,人们肯定了戏剧的“艺术形式”创新,如《话剧舞台上的一次新探索》《新花新路新尝试》《话剧的创新——看〈绝对信号〉有感》《小议〈绝对信号〉小剧场演出》《可贵的是探索精神》等。
不过,“艺术形式创新”也不可能是纯粹创作技巧实验,同样会有可阐释的现实主题。
其实,通过比较青年们不同的人生道路,《绝对信号》真实反映了当时特殊的“接班”制度,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学者注意到这一问题。
事实上,就业确实是1976-1982年间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反映就业问题的好几部文艺作品在当时都取得过较大的社会反响。
最具争议性的话剧《假如我是真的》 (1979),虽然涉及的是知青回城,但也与就业相关;王安忆的小说《本次列车终点》 (1981),写知青返城之后的苦闷与失落,其中就有回城后没有工作的苦恼;路遥的成名小说《人生》 (1982),主人公高加林的命运就是随着“民办教师”和“县委通讯组通讯员”的职位得失而变迁。
本文试图从就业制度这一角度对《绝对信号》重新进行解读,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推动对这一作品的深入研究。
话剧《绝对信号》实用PPT文档
![话剧《绝对信号》实用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5bd1fd2eefdc8d377ee327a.png)
• “它是在形式与技巧创新的层面上为中国当 代文学开拓了新的向度,构成了中国现代主 义文学兴起过程的一个特殊环节。” — —陈思和
• “《绝对信号》在舞台艺术和表演形式上都 创新为新时期戏剧的现代化进程打开了广阔 的探索之门。” ——金 汉
课后作业
•阅读高行健的《车站》, 分析其话剧艺术技巧。
谢谢Biblioteka 、创作背景(一)关于戏剧危机的讨论: 1、试图改变戏剧是宣传工具的单一观念。 2、对“戏剧观”和艺术方式多样化的提倡。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 布莱希特:“间隔效果”。
梅特林克:象征主义戏剧 《青鸟》 。
(二)探索剧和小剧场剧:
1、探索剧: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具有创新 特点的话剧。
年代初创作的无场次话剧。 剧本发表于《十月》1982年5期。 首演:1982年11月由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在北京首演,林兆华执导 。
(二)情节与人物
——————————敌对———————————
老车长
车匪
师
利
徒
用
—— —— —— ——
小号
———单恋——— 蜜蜂
———恋人———
黑子
(三)艺术特点 :
• 1、小剧场演出,虚拟性舞台设计。 ——————————敌对———————————
年代初创作的无场次话剧。 话剧《绝对信号》、《车站》
• 2、打破现代进行时,开放式舞台时空设计。 梅“话③高 ““高2话(①①高“1”2—2③话创、 、 、 、特《剧思行它它行剧二观从行它—思剧始小探打小林 绝 《 想 健是 是 健 《 ) 众 重 健 是 陈 想 《 人剧索破剧克对绝前的 在在、绝探少视(在思前绝马场剧现场:信对卫《 形形刘对索(人1形和卫对克剧9:代剧象号信,绝 式式会信剧几物式,信思4:进:20征号艺与与远号和十形与艺号》对 ·0~莱行22世)主术技技上小至象技术在》》》信00因时世纪世1义手巧巧世剧百转巧手、、舞号·9,比8纪纪6戏法创创纪场余向创法《》 《台02开特66年剧创新新八剧人重新创车在 车艺年00放(年代年新的的十:)视的新站发 站术式德代出代层层。人层》轫 》和。。舞)现面面物面期表台的上上的上做演时具为为心为出形空有中中理中了式设创国国现国较上计新当当实当大都。特代代。代贡创点文文文献新的学学学。为话开开开新剧拓拓拓时。了了了期新新新戏的的的剧向向向的度度度现,,,代构构构化成成成进了了了程中中中打国国国开现现现了代代代广主主主阔义义义的文文文探学学学索兴兴兴之起 起 起门过过过。程程程的的的一一一个个个特特特殊殊殊环环环节节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对信号》中的转喻及其语用功能
本文从转喻的语用类型入手,结合语用学理论,如言语行为理论、格赖斯理论和关联理论,探讨了转喻推理在《绝对信号》中的语用功能。
标签:《绝对信号》转喻语用
一、引言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隐喻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转喻仅仅被看作一种修辞现象,对转喻的研究只局限于转喻的分类、转喻的要素剖析以及诗篇中的转喻运用分析。
“由于对构成转喻创造性方面失去兴趣以及与文艺创作新的经验脱节,转喻理论到20世纪中叶,……从纯语言的观点来看,已成为诗学和修辞学最停滞、最公式化的部分。
似乎转喻理论的价值不过是列出一个项目清单,以用于……而且往往是大致准确地用于……对诗篇的(操作性)分析。
”[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语言学家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转喻的研究,但对“转喻”现象的研究还不够透彻,这种未充分研究和了解的状态要求学者们应对转喻的本质、内部的运作机制及其功能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基于前人对转喻本质的研究上,本文通过对话剧剧本《绝对信号》(高行健、刘会远,1982)中转喻现象的分析,讨论了转喻的语用功能,以此来提高语言使用者的转喻意识,使其更好地使用转喻。
二、《绝对信号》中转喻的语用分类
(一)指称转喻(referentialmetonymy)。
这一类型是指称转换的现象。
当说话双方交流的时候,如果双方都知道非描述性指称方式时,说话人只须使用名称便可成功地指称。
指称转喻通常是利用人的头衔、绰号,或者特定物质来指代普通名词。
例如:
(1)(黑子):(自嘲)挤小脚老太太[2]的生意,卖大碗茶去?
这里“小脚老太太”就是指旧社会年轻女子裹小脚的习俗,当时有流行语“裹小脚,嫁秀才,又吃好的,又自在。
”用这个突显的范畴成员指称年纪很大的老妇。
(2)(车长):……“人心是恶的”,比“人心都是肉长的”要管用。
这里的“心”转指感情、想法。
(3)(车匪):……这些跑车的,几根儿过滤嘴就打倒了。
你听着,抓奸成双,捉贼拿赃,就是砸锅了,你我两袖清风,你不认,我不认,他没辙,知道不?
这里的“过滤嘴”是烟这个整体的组成材料,由过滤嘴转指物体烟。
(4)(车长):(压低了声音)我看他过岔道时倒脚,腿脚挺利索,像个老跑车的油子,我们得注意这点!
“油子”这个范畴转指具有油嘴滑舌的特性。
(5)(小号):真是的天南海北,长年在野地里,睡的是帐篷,这哪是女孩子们干的活!心情肯定不好,她没说去找过我?
“天南海北”转指到的地方非常多。
(6)(向远处):就这趟车,货离守车太近。
货在守车前第三、第四位两节车上。
妈的,这小子怕湿鞋,得推他一把。
提防小子翻车,传话叫曹家铺上人。
……回来,看我的信号再上车!
“湿鞋”这里转指受到牵连。
(7)(车长):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你这才二十冒头,刚工作就当上了见习车长,还挑三拣四!你是亏了有个当局长的好老子。
我不是说你父亲怎样,哪个不指望他孩子有个好工作?早先,要是当个车长,从挂钩到提钩的制动员,到连接员、调度员,一步一步的,不熬个十年八年的,没门儿。
(小号):您这是老皇历了,都像您这样,年轻人就甭活了。
时代变啦,人家外国早都电气机车了,自动化了,这提钧挂钩都不用人,连蒸气机车都该进博物馆了。
“老皇历”指旧的日历,这里转指以前发生的所有的事情。
(二)述谓转喻(predicational metonymy)指的是转喻可用于一个命题的谓语(predication),一个陈述用来指称另一个陈述。
谓词转喻指的是一个陈述用来指称另一个不同陈述。
例如:
(8)a.黑子:(打断她)他说了,他还叫人传话给我老子听:叫他们家黑子别再上我们家串门了。
他娶得起我们家姑娘吗?我不能叫我们家姑娘喝西北风去!
b.他娶不起我们家姑娘。
这两句在语义上并不同义。
我们完全可以说a句,而否定b句。
但是在很多场合两个句子可以完全一样。
这里通过上下语境可以知道蜜蜂的父亲觉得黑子家里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娶蜜蜂。
Panther和Thornburg(2004)[3]指出,一个潜在的事件(能力、可能和允许做什么事等等)转喻地与实际发生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事件被人们概念化为一个ICM,实现ICM的情态(modilty)已成为ICM的一个子成分。
“娶不起”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转喻转换。
(三)言外转喻(illocutionary metonymy)。
一个言语行为是一个言语场境(scenario),言语场境可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都可转喻地代表整个场境或
言语行为。
例如:
(9)(小号):(好心地)我给你凑点钱,黑子,做小买卖去吧,我发工资啦。
(黑子):(自嘲)挤小脚老太太的生意,卖大碗茶去?再不,沾偷车的光,到商店门口拦根绳子,向骑车的主儿讨钱?这都不要本。
在这里“卖大碗茶”“向骑车的主儿讨钱”表面上都是一些简单而不需要本钱的小生意,而从语境看来,言外之意是说话人对做小买卖的否定,认为做小买卖和讨钱这样的行为没有什么区别,一样让人瞧不起,一样低贱。
三、转喻在《绝对信号》中的语用功能
结合《绝对信号》中转喻的分类,我们发现转喻在《绝对信号》中的语用功能主要有:
(一)含蓄、隐晦。
转喻理论可以创造性地解释委婉语的生成机制,因为,转喻中有很多委婉语的情况。
例如:
(10)(车匪):你还怕把他们的饭碗砸了?(冷笑)他们也没分碗饭给你吃。
熟人更好办,别他妈犯傻,把到手的买卖砸了。
這里用“饭碗”转指通过工作获得的用于基本生活的工资,“饭碗”不仅仅指我们吃饭用的容器,也不仅仅满足吃饭,还需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中国自古有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吃饭问题是满足人们生活的最基本问题,这里用“饭碗”转指生活基本来源使读者能够获得社会历史背景信息,明白其指是人民生活水平,从而获得最佳关联。
(11)(小号):甭装蒜了。
旁敲侧击,火力侦察呀。
这里“火力侦察”用来转指打探蜜蜂的心意,试图通过外援获得蜜蜂的芳心。
“火力侦察”用军事上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小号强烈渴望获得蜜蜂芳心的愿望。
(二)简洁、清晰。
转喻运用突显、重要、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这是转喻的本质。
正是由于这一本质,使得许多转喻都有简洁、清晰的特点。
如例(5)中的“天南海北”转指到的地方非常多。
用整体代替部分,听话人就可以知道她们去过了很多地方,如果将最近去过的地方都一一说来就会得显冗余不简洁。
(12)小号:得,师傅,咱给您也解解闷呀。
您瞧咱这破守车,四面透风,混身乱颤,连盏灯都没有,一进山洞就跟下地狱似的。
师傅,咱也得解解闷呀!
这里的“师傅”同上,用整体代替部分,也是指车长而不是所有人。
通过语境可以知道师傅转指车长,清楚、明了。
(三)形象、生动。
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其出发点是更好地领悟世界、处理信息。
转喻的功能之一就是使信息形象化、生动化,以便更好地感知、加工、存储和激活信息。
如例(3)中的“过滤嘴”是烟这个整体的组成材料,由过滤嘴转指物体烟。
用过滤嘴代替烟,把这种利益交易刻画得更加形象生动,达到了最佳关联。
(13)(黑子):(自嘲)挤小脚老太太的生意,卖大碗茶去?再不,沾偷车的光,到商店门口拦根绳子,向骑车的主儿讨钱?这都不要本。
“小脚老太太”形象而生动地转指年龄很大的老妇,反映了古代遗留下来的妇女缠足的习俗,带有一种贬低讽刺的话语,听话者通过这个词语能够准确地获得说话者的含义,获得最佳关联。
四、结语
通过对《绝对信号》中的转喻句子进行分析发现,转喻广泛地存在于最常见的日常用语中,转喻的语用功能与其广泛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注释:
[1]转引自华劭:从符号学角度看转喻[J].外语学刊,1996,4:
9~30.
[2]本文使用转喻的句子、短语、词用着重号强调。
[3]Panther,K-U&L.Thornburg.The role of Conceptual metonymy
in meaning construction[J].DeMetaphorik,2004.
参考文献:
[1]李勇忠.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3,(4).
[2]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
[3]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报,2006,(11).
[4]Barr,Dale J.Anchoring Comprehension in Linguistic Precedents[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2,(46).
(蒋芳辽宁锦州渤海大学中文系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