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脊髓空洞症MRI表现

合集下载

脊髓和椎管内病变 MRI

脊髓和椎管内病变 MRI

髓外硬膜下
第十三节
多发脊膜瘤-颈段
髓外硬膜下
第十三节
胸 5 平 面 椎 管 内 髓 外 、 硬 膜 内 脊 膜 瘤
第十三节
脊膜瘤MRI表现
---T1WI
第十三节
脊膜瘤MRI表现
---T1WI
第十三节
脊膜瘤MRI表现
---T2WI
第十三节
二、脊髓外伤
(injury of spinal cord)
Macrocatheter Excelsior SL 1.7F Boston
Daniel A Rufenacht Geneva university(病例)
Daniel A Rufenacht Geneva university(病例)
四、脊髓空洞症

第十三节
慢性进行性脊髓退行性变,为先天性、
第十三节
神经鞘瘤MR表现 --T1WI增强扫描
第十三节
神经鞘瘤MR表现 --T1WI增强扫描
第十三节
脊膜瘤(spinal meningioma) 第十三节
临床与病理
占椎管内肿瘤25% ◆ 好 发 于 胸 段 ( 70% ) , 其 次 为 颈 段 (20%) ◆ 肿瘤为实性,表面光滑,包膜完整,有时 有钙化,广基与硬脊膜相连 ◆ 半数位于髓外硬脊膜内、可位于硬脊膜外 或硬脊膜内外 ◆ 30~50岁好发,女性略多
学习难点
本节学习中的难点:
第十三节
1. 椎管内病变的定位、定量及定性原则
2. 椎管内常见类型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3. 脊髓外伤、椎管内血管畸形的影像学
表现
异常X线表现(脊髓造影) 第十三节
★ ★ ★ ★ ★
对比剂梗阻 梗阻面形态 脊髓变化 蛛网膜下腔 椎管大小

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CM-SM)手术前后的MR影像表现

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CM-SM)手术前后的MR影像表现

48·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3月 第22卷 第3期 总第173期【通讯作者】王冬青MR Image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for·49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MAR. 2024, Vol.22, No.3 Total No.173Q-FLOW软件分析系,由于椎管内与蛛网膜下腔有较复杂的解剖结构,再加上有多种因素影响脑脊液流动,为了充分显示脑脊液流动详情,需要在三个不同层面的脑脊液流动区域放置ROI。

三个同层面包含:(1)中脑导水管层面,中脑导水管中心;(2)桥脑延髓池层面,脑干前侧蛛网膜下腔;(3)颈椎间盘层面,C2-3椎间盘脊髓左边的近椎间孔。

每个心动周期,一个层面重建12相位数,进而取得和心脏舒缩有关的脑脊液双向流动图,其中正值以高信号表示,代表运动方向为足向头;负值以低信号表示,代表运动方向为头向足,流速以信号强弱表示。

定量分析指标:(1)每搏输出量(strokevlume),足侧和头侧之间流量的绝对值差异;(2)平均流量(meanflux,MF),一个心动周期,脑脊液流经ROI的平均值;(3)反流分数(regurgitant fraction,RF),头向足运动方向的比例分数;(4)最大峰值流速(V max ),包含足向V dmax 和头向V umax 选择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对图像分析和测量,如有不一致意见要分析讨论以达成一致意见。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应用统计软件SPSS分析相关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用卡方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A-图1G 患者,男,11岁,Chiari畸形并拴系综合征,术前影像;图2A-图2D 患者,男,11岁,行脊髓终丝切断术+椎管扩大减压术+粘 连神经松解术+脊髓外终丝松解术---术后影像。

临床脊髓空洞症起源和分类、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

临床脊髓空洞症起源和分类、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

临床脊髓空洞症起源和分类、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起源和分类①交通性脊髓空洞症:扩张的脊髓中央管与第四脑室相通;②非交通性脊髓空洞症:扩张的脊髓中央管与第四脑室不相通;③原发性实质内空洞:即中央管外空洞,空洞在脊髓实质内,与脊髓中央管及第四脑室均不交通。

另外还有两种空洞:①萎缩性脊髓空洞:出现于脊髓软化后;②肿瘤性脊髓空洞。

发病机制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中央管的通畅性及其在脊髓空洞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仍引起争议。

临床症状临床中,脊髓空洞症发病年龄通常为20-30岁,偶尔发生于儿童或成年以后,文献报道发病年龄最小3岁,最大60岁。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病程进展缓慢,最早出现的症状常早节段性分布,首先影响上肢,当空洞逐渐扩大时,由于压力及胶质增生的作用,脊髓白质内的长传导束受累及,在病变以下出现长传导束功能障碍,两个阶段之间可间隔数年。

脊髓空洞症的主要症状有:感觉障碍:最早的症状常是单侧的痛觉、温度觉障碍,如病变累及前连合时可有双手、臂部尺侧或一部分颈、胸部的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及深部感觉完好或轻度减退,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为脊髓空洞症特殊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运动障碍:当脊髓前角细胞受累后出现受累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如手部小肌肉(骨间肌、鱼际肌)及前臂尺侧肌肉萎缩、无力,且有肌束震颤,逐渐波及上肢其他肌群及肩胛带和一部分肋间肌,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肌张力减退,以后在空洞水平以下,出现锥体束征,肌张力增加及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并出现病理反射空洞如在腰低部则在下肢出现运动及感觉障碍。

自主神经及营养障碍等其他症状:病损节段可有皮肤营养障碍,溃疡经久不愈等,局部出汗过多或过少,晚期可有神经源性膀胱及大小便失禁,半数以上有脊柱侧弯畸形、脊柱裂、弓形足等畸形。

由于关节感觉缺失引起关节磨损和畸形,关节肿胀,形成Charcot关节。

皮下组织增厚、肿胀及异样伴有局部溃疡及感觉缺失称Mervan综合征。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2)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2)

一、脑脊液常规和动力学检查无特征性改变,空洞较大可引起椎管轻度梗阻和CSF蛋白增高。

二、影像学检查 1、MRI矢状位图像可清晰显示空洞位置、大小和范围,是否合并Arnold-Chiari畸形等。

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有助于选择手术适应症和设计手术方案。

2、应用延迟脊髓CT扫描,将水溶性造影剂注入蛛网膜下腔,在注射后6、12、18、24小时行脊髓CT检查,可显示高密度空洞影像。

3、X线平片检查可发现脊柱侧弯或后突畸形、隐性脊柱裂、颈枕区畸形和Charcot关节等。

诊断本病多在青中年发病,病程缓慢。

节段性分离性浅感觉障碍,肌肉萎缩无力,皮肤关节营养障碍,常伴有脊柱畸形、弓形足等。

脑脊液检查压力及成分大多正常,空洞大时也可致椎管梗阻,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

X线摄片可证实所伴有的骨骼畸形,脊髓磺油造影可见脊髓增宽。

延迟脊髓造影CT扫描及脊髓磁共振象可显示空洞的部位、形态与范围,尤以后者为理想的检测方法。

鉴别诊断一、脊髓内肿瘤和脑干肿瘤前者临床表现与脊髓空洞症相似,但脊髓内肿瘤一般病变节段较短,早期出现括约肌症状,椎管梗阻现象常较明显;后者好发于儿童和少年,多有明显的交叉性麻痹,病程短,发展快,晚期可有颅压增高现象。

二、颈椎病虽可有上肢的肌萎缩及节段性感觉障碍,但无浅感觉分离,根性疼痛多见,肌萎缩常较轻,一般无营养障碍,颈椎X光片可见骨质半生及椎间孔变窄等征象。

三、麻风可引起手及前臂的痛触觉分离、肌萎缩及皮肤溃疡。

但感觉障碍范围不符合节段性分布,体表皮肤可有散右脱屑和色素斑,受累神经变粗,并有麻风接触史,皮肤、粘膜及神经活检可查见麻风杆菌。

治疗本病病情进展缓慢,常可迁延数十年之久。

目前还内有特效疗法。

一、手术治疗较大空洞伴有椎管梗阻可行上颈段椎板切除减压术,合并颈枕区畸形及小脑扁桃体下疝可行枕骨下减压,手术矫治颅骨和神经组织畸形。

张力性空洞可行脊髓切开及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

二、放射治疗对脊髓病变部位进行照射,可缓和疼痛,可用深部X线疗法或60Co治疗。

脊椎空洞症(spondylosynosis)

脊椎空洞症(spondylosynosis)

脊椎空洞症(spondylosynosis)1546年Esteinne首先描述本病,Charles第一次用脊髓空洞命名,是累及脊髓的慢性进行性疾患,属先天性发育性脊髓异常,内有空洞形成。

临床特点是肌肉萎缩,相应节段痛温觉消失,触觉和本体觉相应保留,肢体瘫痪及营养障碍等。

概述脊髓空洞症为脊髓呈管状空洞,由颈段上下延伸许多节段,与脊髓中央管单纯囊肿不同,空洞积水适用于后者。

本病是脊髓背中线发育畸形的结果,空洞腔可与中央管交通,空洞内衬可见室管膜细胞,囊内液与CSF类似。

也有人认为本病因胶质细胞增殖,其中心部坏死形成空洞。

病理改变空洞多限于颈髓,可伸延脊髓全长,在不同节段,截面积不同,在颈髓、颈膨大达最大程度。

最初空洞限于后角基底或髓前连合,囊肿缓慢扩大累及两侧更多灰质和白质,有时脊髓实质只剩下狭窄边缘,神经组织退变消失。

空洞可伸延至延髓,罕有到脑髓者。

临床表现发病年龄31~50岁,儿童和老年人少见,男多于女,曾有家族史报告。

进展缓慢,持续多年。

症状与病变节段和所在神经轴内位置有关。

颈下段上胸段病变多见。

(一)感觉症状:痛温觉因脊髓丘脑纤维中断而丧失,而由于后柱早期不受累,轻触觉、震颤觉和位置觉相对保留,属本病特征,称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可有深部痛,累及肩臂。

累及后索时,则出现相应深感觉障碍。

(二)运动症状:病变扩展到前角细胞引起运动神经元破坏,相应肌肉瘫痪、萎缩,肌张力减低,肌纤维震颤和反射消失。

手内在肌受累一般最早,上行到前臂、上臂及肩带。

手部肌肉受累严重可出现爪形手畸形。

病变累及侧索,下肢可有对称或非对称性痉挛性轻瘫,反射亢进,跖反向伸性。

晚期可出现Horner征,是伤及中央外侧细胞柱内交感神经元所致。

(三)营养障碍:由于关节软骨和骨的营养障碍以及深浅感觉障碍产生的反馈机制失调,Charcot关节。

表现为关节肿胀、积液,超限活动,活动弹响而无痛感。

X线显示关节骨端骨软骨破坏破碎,可有半脱位。

皮肤可有多汗,无汗,颜色改变,角化过度,指甲粗糙、变脆。

颅脑各病变MRI表现与诊断描述

颅脑各病变MRI表现与诊断描述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脊髓空洞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脊髓空洞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脊髓空洞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脊髓空洞症概述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是指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在脊髓中央管附近或后角底部有胶质增生或空洞形成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脊髓疾病,病变多位于颈髓,亦可累及延髓。

脊髓空洞症与延髓空洞症可单独发生或并发,典型临床表现为双上肢和胸背部痛温觉减退或缺失等感觉障碍;肌肉无力、肌萎缩、肌束颤动、肌肉张力下降等运动障碍;皮肤增厚、皮肤和手指苍白等神经营养性障碍。

英文名称:syringomyelia。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神经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无遗传性。

发病部位:脊髓。

常见症状:双上肢和胸背部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肌肉无力、肌萎缩、皮肤增厚、皮肤和手指苍白。

主要病因:先天性发育异常、脑脊液动力学异常、血液循环异常。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脑脊液检查、X线、延迟脊髓CT扫描、MRI、肌电图。

重要提醒:脊髓空洞症发病较隐匿,患者应早诊断、早治疗,以免疾病进一步发展。

临床分类:根据Barnett的分型,临床上可将脊髓空洞症分为以下四型:1、脊髓空洞伴第四脑室正中孔堵塞和中央管扩大;2、特发性脊髓空洞症;3、继发性脊髓空洞症;4、单纯性脊髓积水或伴脑积水。

二、脊髓空洞症的发病特点三、脊髓空洞症的病因病因总述:脊髓空洞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脊髓空洞症不是一种单独病因所引起的一种独立疾病,而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脑脊液动力学异常、血液循环异常等多种致病因素共同导致的一种综合征。

基本病因:1、先天性发育异常本病常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脊柱裂、脑积水、颈肋、弓形足等畸形,故认为脊髓空洞症是脊髓先天性发育异常。

有人认为是由于胚胎期脊髓神经管闭合不全或脊髓内先天性神经胶质增生导致脊髓中心变性所致。

2、脑脊液动力学异常颈枕区先天性异常影响脑脊液自第四脑室进入蛛网膜下腔,脑室压力搏动性增高,不断冲击脊髓中央管使之逐渐扩大,导致与中央管相通的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

第三节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本病为缓慢进展的退行性病变,其病理特征是脊髓灰质内的空洞形成及胶质增生。

临床表现为受损节段内的浅感觉分离、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受损节段平面以下的长束体征。

如病变位于延髓者,称延髓空洞症;如病变同时波及脊髓和延髓者,称球脊髓空洞症。

[病因]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先天发育异常性和继发性脊髓空洞症两类,后者罕见,是指继发于脊髓肿瘤、外伤、炎症等引起脊髓中央组织的软化和囊性变,一类脊髓空洞症的病理和临床均有与前者有所不同。

本节主要介绍先天发育异常所致者,有以下几种学说。

一、先天性脊髓神经管闭锁不全:本病常伴有脊柱裂、颈肋、脊柱侧弯、环枕部畸形等其它先天性异常支持这一看法。

二、胚胎细胞增殖:脊髓灰质内残存的胚胎细胞团缓慢增殖,中心坏死液化形成空洞。

三、机械因素:因先天性因素致第四脑室出口梗阻,脑脊液从第四脑室流向蛛网膜下腔受阻,脑脊液搏动波向下冲击脊髓中央管,致使中央管少数民族扩大,并冲破中央管壁形成空洞。

[病理]空洞部位的脊髓外观可正常,或呈梭形膨大,或显萎缩。

空洞腔内充满液体,通常与中央管相通,洞壁由胶质细胞和胶质纤维构成。

空洞常位于脊髓下颈段及上胸段的前后灰质连合及一侧或两侧后角基底部。

空洞可限于几节段、也可上及延髓下达脊髓全长,横切面上空洞大小不一,形状也可不规则。

在空洞及其周围的胶质增生发展过程中,首先损害灰质中前角、侧角、后角和灰白质前连合,其后再影响白质中的长束,使相应神经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和缺失。

延髓空洞症由颈髓扩展而来,通常位于延髓后外侧部分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和疑核部位,以后才影响周围的长束,使之继发变性。

[临床表现]多在20~30岁发病,偶可起病于童年或成年以后,男多于女。

起病隐潜,病程进行缓慢常以手部小肌肉萎缩无力或感觉迟钝而引起注意。

临床症状因空洞的部位和范围不同而异。

一、感觉障碍本病可见两种类型的感觉障碍,即由空洞部位脊髓支配的节段性浅感觉分离性感觉障碍和病变以下的束性感觉障碍。

脊髓疾病影像

脊髓疾病影像

影像学表现
lX线平片多无阳性发现。 l脊髓造影表现为对比剂柱中出现粗大
弯曲走行的透光条影,有时可呈多囊 状充盈缺损。 l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可直接观察到畸 形血管的部位和范围,判定供血动脉 的来源,畸形血管和脊髓的关系,具 有重要意义。
CT表现
l病变部位脊髓局限性增粗,有时可见斑点状 钙化灶或高密度出血灶。增强扫描见到异常 血管强化。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l平扫见髓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腔,CT值 同脑脊液,相应脊髓外形膨大。部分病例空 洞内压力低,脊髓呈萎缩状态; l增强扫描无强化。有助于与脊髓肿瘤鉴别。 l造影CT延时24小时扫描见造影剂进入脊髓 空洞内。
MRI表现
l在矢状面T1WI上显示脊髓为中等信 号,空洞呈管状低信号;
lT2WI上空洞转呈亮白高信号,脊髓 受压变薄为低信号。
脊髓疾病影像
一 椎管内肿瘤
l椎管内肿瘤约占神经系统肿瘤的15%, 按生长部位可分为脊髓内、,脊髓外硬 脊膜内和硬膜外三种。
l以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最为常见,约占 60%~75%,其他两类各占15%。
l平片诊断价值有限,主要靠CT和MRI, 脊髓造影亦为一种诊断手段。
l其中,MRI 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和定 性诊断是最佳的影像学方法。
骑跨椎间孔的哑铃状全貌。
(四)脊膜瘤(menin膜细胞,靠近神经根的近段,常 位于硬膜囊中。临床上多见于30~60岁,女性多 于男性。70%以上发生在胸段,颈段次之,腰骶段 极少。典型临床表现位脊髓压迫症状。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l 椎管增宽、肿瘤邻近骨硬化;沙粒型脊膜
(一) 室管膜瘤 (ependymomas)
l占髓内肿瘤的60%。 l起源于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

脊髓空洞症3例报告

脊髓空洞症3例报告

中 国临 床新 医学 2012年 3月 第 5卷 第 3期
· 253 ·
1 病例 介绍
断 ,未予 治疗 。2年 前 饮 酒 后 与 人 扳 手 腕 时致 右 肱
例 1 患者 ,女 ,55岁 ,因“右 上肢 肿 胀半 月余 ” 骨骨折 ,钢板 固定 约 6个 月 方愈 ,近 1个 月来 ,出现
· 252 ·
Chinese Joumal of New Clirileal Medieine,March 2012,Volume 5,Number 3
病 理性 收缩环 ,腹 肌 紧 张 ,压 痛 反 跳 痛 明 显 ,胎 心音 125 ̄/min,阴道 无 流血及 流液 。给予 静 脉 补 液 ,插 尿管 ,尿 清 色 ,急 查 B超 示腹 腔 积 液 ,胎 心 率 慢 ,胎 盘下缘 处 于低置 状 态 ,不 排 除 胎 盘早 剥 及 子 宫 破 裂 的可 能 ,急 查 Hb 69 g/L。追 问 病史 ,患者 家 属 诉 几 年前在 上级 医 院妇 检 时检 查 发 现 双 子 宫 畸 形 ,结 合 病史 于上午 9:30行急诊 剖 腹探 查术 ,术 中见腹 腔 有 大量 暗红 色血液 涌 出 ,边 吸净 边探 查 ,妊娠子 宫 为畸 形子 宫 ,呈 幼稚 型 ,子 宫肌 层 菲薄 ,取子 宫下 段切 口, 破膜 见羊水 为血 性 ,量约 600 ml,以臀 位牵 引 出一女 婴 ,重 1 500 g,交 台下 抢 救 。术 中探 查 患 者 为双 子 宫 畸形 ,妊娠子 宫位 于右 侧 ,左右侧 子 宫各 有单 一 的 输 卵管及 卵巢 ,外 观正 常 ,妊 娠子 宫后 壁近 宫底 处有 一 不规则破裂 口,破 口可见活动性出血 ,给予子宫破 裂修补及缝合子宫切 口。术 中共计出血约 2 800 ml。 尿清 ,量约 100 ml。术 中输红 细胞悬 液 6 U,血浆 800 ml。术后 经抗 感染 促宫 缩 治 疗 ,2010-06-07复查 血 Hb 68 g/L,再 次输 红 细胞 悬液 4 u,血 浆 300 ml。 2010- 06—10再查 血 Hb 91g/L,7 d后 病情 恢 复 ,术 口 对 合好 出院 。出 院诊 断 :孕 1产 1孕 29+4周 臀 位 剖宫产 ,双 子宫 畸形 ,右子 宫 妊 娠 自发 性 破 裂 ,失 血 性休 克 。 2 讨 论

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

Thanks
(四)临床分型
根据Barnett的分型,临床上可将脊髓空洞症分为四型 1. 脊髓空洞伴第四脑室正中孔堵塞和中央管扩大 合并Ⅰ型Chiari畸形或由后颅窝囊肿、 肿瘤、蛛网膜炎等所致第四脑室正中孔阻塞 2. 特发性脊髓空洞症 3. 继发性脊髓空洞症 脊髓肿瘤、外伤、脊髓蛛网膜炎和硬脊膜炎所致 4. 单纯性脊髓积水或伴脑积水
原因未明,多数学者认为脊(延)髓空洞症不是一种单独病因所引起的一种独立疾病,而是多种 致病因素所致的综合征。 1. 先天性发育异常 本病常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脊柱裂、脑积水、颈肋、弓形足等畸形,故认为脊 髓空洞症是脊髓先天性发育异常。有人认为是由于胚胎期脊髓神经管闭合不全或脊髓内先天性神经胶 质增生导致脊髓中心变性所致。 2. 脑脊液动力学异常 颈枕区先天性异常影响脑脊液自第四脑室进入蛛网膜下腔,脑室压力搏动性增 高,不断冲击脊髓中央管使之逐渐扩大,导致与中央管相通的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3. 血液循环异常 认为脊髓血管畸形、脊髓损伤、脊髓炎伴中央管软化扩张及蛛网膜炎等引起脊髓血 液循环异常,产生脊髓缺血、坏死、液化形成空洞。
脊髓空洞症
(一)定义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脊髓疾病,病变多位于颈髓,亦可 累及延髓,称为延髓空洞症(syringobulbia)。脊髓空洞症与延髓空洞症可单独发生或 并发,典型临床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节段支配区肌萎缩及营养障碍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五)临床表现
2. 运动障碍 颈膨大区空洞致双手肌肉明显萎缩,呈“鹰爪”样。空洞发展至晚期可出现 病变水平 以下锥体束征,累及侧柱交感神经中枢(C8~T2侧角),出现同侧Horner征
3. 神经营养性障碍及其他症状 Morvan征;夏科(Charcot)关节

脊髓空洞症诊断与治疗PPT

脊髓空洞症诊断与治疗PPT

教育内容:包 括疾病知识、 治疗方法、康 复训练、心理
支持等
汇报人:
手术方式:脊髓 空洞分流术、脊 髓空洞造瘘术等
手术风险:神经 损伤、感染、出 血等
术后护理:卧床 休息、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等
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电刺激疗法等 药物治疗: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止痛药物等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等 康复训练:包括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职业康复训练等
药物治疗:使用抗炎药、止痛药等药物缓解症状 物理治疗:通过按摩、热敷等物理方法缓解症状 康复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法缓解心理压力
预后评估: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等因素进行评估 影响因素:年龄、性别、病程、治疗方法、并发症等因素 预后良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无并发症 预后不良:晚期诊断、治疗效果不佳、并发症严重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 度劳累和压力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 并治疗疾病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高 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
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脊髓空洞症的病变部位和程度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以显示脊髓空洞症的病变部位和程度,但分辨率不如MRI 脊髓造影:可以显示脊髓空洞症的病变部位和程度,但需要注射造影剂 超声检查:可以显示脊髓空洞症的病变部位和程度,但分辨率不如MRI和CT
肌电图:检测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
家属的角色:作为患者的主 要照顾者和支持者
家属的支持:提供心理支持、 生活照顾、康复训练等
家属的教育:学习疾病知识、 护理技巧、康复训练方法等
定期随访:建 议每3-6个月 进行一次随访, 了解病情变化 和治疗效果
复查项目:包 括神经功能评 估、影像学检 查、实验室检

脊髓空洞症病

脊髓空洞症病
脊髓空洞症的护理病例讨论
康复科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是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产 生进行性脊髓病的脊髓空穴样膨胀,临床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 感觉障碍、节段性肌肉萎缩和传导束性运动、感觉及局部营养障 碍。病变累及延髓者称为延髓空洞症。发病率约25~34/10万,高
发年龄31~50岁,儿童和老年人少见。
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介绍
既往史
入院前3年无明显诱因患者出现左背部疼痛, 呈酸胀性,在我院行MRI检查诊断为“脊 髓空洞症、颈椎病、神经源性膀胱”,经 中频、大灸、神经功能重建、主被动及活 血化瘀、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1-年前(2015-04)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 “胸段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治疗 效果欠佳,并出现左侧躯体麻木,再次于 2015-11-10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脊髓 空洞腹腔分流术”,术中见:脊髓肿胀, 空洞形成,空洞内为清凉脑脊液,蛛网膜 下腔粘连并与脊髓部分粘连,蛛网膜增厚, 术后予以营养神经等治疗,术后患者仍感 左背部疼痛明显,左侧躯体麻木,腹部偶 有胀痛不适,无明显诱因患者感上述症状 加重,仍呈酸胀性,伴左侧躯体麻木,术 后入住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经活血化瘀、 营养神经及对症止痛等治疗效果不佳。
辅助检查
颈、胸、腰椎椎核磁共振示
0
颈6—胸5脊髓稍变细,髓内内见多发脊髓内见多发囊状及细条状短T1长T2信号影, 腰1椎体压缩变窄,变窄约1/3,椎体信号未见确切异常,以该椎体为中心,胸腰段 脊柱向后凸,胸椎轻度骨质增生,椎体大小及信号未见确切异常。胸10/11层面右 侧黄韧带增厚。L4/5、L5/S1椎间盘稍膨出,椎管及侧隐窝稍狭窄,硬膜囊略受 压,椎旁软组织信号未见异常,颈2/3~颈6/7椎间盘T2WI信号减低;颈2/3~颈 4/5椎间盘向后突出,颈5/6椎间盘向右侧后突出,椎管轻度狭窄,颈段脊髓及相 应神经根受压。颈段生理曲度存在,颈3-7椎体轻度骨质增生,椎体大小及信号未 见确切异常。

脊髓空洞症临床及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脊髓空洞症临床及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17
• 男、48岁。一年前感左侧手指麻木, 疼痛,后发展至双下肢麻木无力,近 期加重。无运动障碍。
18
19
脊 髓 胶 质 瘤 伴 空 洞
20
21
• 40岁女性,突发性双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 三天。大、小便已失禁,感觉平面在乳头 以上。
22
23
24
• C5-T2水平髓内异常信号,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斑片轻强
2
二 病因
先天性 a 胚胎期 3-4W,脊髓神经管未完全闭合, 造成闭合不全或闭合缺陷所致。
b 神经管发生过度扩张,第四脑室顶部未 能穿通形成麦氏孔,而仍然保持“封闭”状态, 脑脊液波动压力过大,向下冲压使脊髓中央管扩 大。(有人认为Arnold-Chiari畸形或基底凹陷征 时小脑扁桃体或蚓部疝入枕骨大孔,使麦氏孔挤 压不易穿通)
脊髓内胶质细胞瘤区域性囊变或肿瘤上下方继发性脊髓空洞增强扫描可鉴别多为非交通脊髓缺血高颈髓蛛网膜粘连影响脊髓前动脉下行血流对颈及上胸段的供血导致缺血性改变从而形成空洞
脊髓空洞症临床及 影像学表现
1
一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 定义
脊髓内出现管状囊腔。包括脊髓中央管扩张(脊髓积水)和 脊髓内囊腔两类。

Ⅱ型,小脑蚓部、桥脑、延髓
及部分Ⅳ脑室下移进入椎管。

Ⅲ型,罕见,系在Ⅱ型的基础
上出现脑膨出。

Ⅳ型,非常罕见,有严重小脑
发育不良。
30
• Chiari Ⅰ畸形,还称扁桃体异位,通常不伴 先天性畸形。
• 小脑扁桃体的位置随年龄的增加逐渐上移, 因此,不同年龄段小脑扁桃体的位置也可 以不同。
• 以枕大孔连线为基准,诊断Chiari畸形的

脊髓空洞症的鉴别诊断

脊髓空洞症的鉴别诊断

脊髓空洞症的鉴别诊断一、概述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被称为梭形细胞瘤。

该疾病主要表现为脊髓内部出现一种袋状空洞,通常由脊髓内的脂质充填。

对于脊髓空洞症的鉴别诊断,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和筛选,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性。

二、临床表现脊髓空洞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感觉和运动障碍。

常见症状包括局部疼痛、痛觉丧失、肌肉无力、肌肉萎缩等。

在鉴别诊断时,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脊髓空洞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MRI和CT。

在影像学上可见脊髓内出现异常扩张和空洞,有助于确定诊断。

四、脊髓空洞症的鉴别诊断1.与蛛网膜腔囊肿的鉴别蛛网膜腔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脊髓疾病,与脊髓空洞症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上有相似之处。

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影像学分析来区分二者。

2.与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也是与脊髓空洞症相似的疾病,需要注意两者在MRI和CT上的特征性改变。

3.与脊髓肿瘤的鉴别脊髓肿瘤在临床上表现为脊髓功能障碍,可能与脊髓空洞症混淆。

通过病史询问和全面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五、治疗方案脊髓空洞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脊髓穿刺或手术摘除脊髓内的空洞来改善症状。

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例如疼痛管理和肌肉功能的康复。

六、结论脊髓空洞症是一种临床相对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史才能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

在治疗方面,早期诊断和干预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尽早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脊髓空洞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你知道吗

脊髓空洞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你知道吗

脊髓空洞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你知道吗?孔氏圣德堂特效验方专家指出:脊髓空洞症病人的临床表现为躯体感觉异常、双臂剧痛、肌束震颤和皮肤营养障碍,体格检查发现肌力减弱,双上肢废用性肌萎缩,痛、温觉缺失,甚至舌头也表现如此。

(怎么治疗脊髓空洞症)发病年龄31~50岁,儿童和老年人少见,男多于女,曾有家族史,脊髓空洞症的临床表现有三方面,症状的程度与空洞发展早晚有很大关系,一般病程进展较缓慢,早期出现的症状多呈节段性分布,最先影响上肢,当空洞进一步扩大时,髓内的灰质和其外的白质传导束也被累及,于空洞腔以下出现传导束功能障碍,因此,早期患者的症状比较局限和轻微,晚期症状则表现广泛甚至出现截瘫。

1.感觉症状根据空洞位于脊髓颈段及胸上段,偏于一侧或居于中央,出现单侧上肢与上胸节之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以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痛、温觉减退或消失,深感觉存在,该症状也可为两侧性。

(脊髓空洞症会残疾吗)2.运动症状颈胸段空洞影响脊髓前角,出现一侧或两侧上肢弛缓性部分瘫痪症状,表现为肌无力及肌张力下降,尤以两手的鱼际肌,骨间肌萎缩最为明显,严重者呈现爪形手畸形,三叉神经下行根受影响时,多发生同侧面部感觉呈中枢型痛,温觉障碍,面部分离性感觉缺失形成所谓“洋葱样分布”,伴咀嚼肌力弱,若前庭小脑传导束受累,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及眼球震颤,而一侧或两侧下肢发生上运动元性部分瘫痪,肌张力亢进,腹壁反射消失及Babinski征阳性,晚期病例瘫痪多加重。

3.自主神经损害症状空洞累及脊髓(颈8颈髓和胸1胸髓)侧角之交感神经脊髓中枢,出现Horner综合征,病变损害相应节段,肢体与躯干皮肤可有分泌异常,多汗或少汗症是分泌异常的惟一体征,少汗症可局限于身体的一侧,称之为“半侧少汗症”,而更多见于一侧的上半身,或一侧上肢或半侧脸面,通常角膜反射亦可减弱或消失,因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可导致双侧角膜穿孔,另一种奇异的泌汗现象是遇冷后排汗增多,伴有温度降低,指端、指甲角化过度,萎缩,失去光泽,由于痛、温觉消失,易发生烫伤与创伤,晚期患者出现大小便障碍和反复性泌尿系感染。

脊髓空洞症影像学诊断标准

脊髓空洞症影像学诊断标准

脊髓空洞症影像学诊断标准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进行诊断。

以下是脊髓空洞症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1. 磁共振成像(MRI)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清楚显示脊髓和周围组织的结构。

在MRI图像上,脊髓空洞症通常表现为一种椭圆形或梭形的脊髓内液体积聚区,称为空洞。

2. 空洞的形状和大小可变,但一般呈椭圆形或椭圆形,与脊髓的纵轴平行。

空洞与正常脊髓组织之间有清晰的边界,但可能会发生交叉,与脊髓组织融合。

3. 空洞内的液体密度与周围脊髓组织相比较低,并且通常是均匀分布的。

局部脊髓组织可能会受到压迫和变性,导致周围的脊髓白质区域显示异常。

4. 空洞与脊髓空腔之间的连接处通常比较狭窄,可能导致脊髓液流动受阻,引起液体积聚。

5. MRI还可以检查与脊髓空洞症相关的其他异常,如骨骼畸形、脊髓包膜扭曲和蛛网膜增厚等。

脊髓空洞症的影像学诊断应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综合考虑,以确认诊断。

此外,影像学检查还可以帮助评估病变的程度和定位,以指导治疗计划。

最终的诊断仍需要由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

因此,如果怀疑患有脊髓空洞症,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

脊髓空洞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脊髓空洞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神经遭受损害,功能缺失, 产生肌肉瘫痪、萎缩、张力下 降、无肌张力等表现。
1.定义及典型表现
病变节段支配区营养障碍
神经细胞分泌的蛋白质、酶及其他营养物质对皮肤、 关节、肌肉、肌腱具有营养作用。
神经营养障碍通常与神经运动功能的缺失,相一致, 肌肉的萎缩程度和速度在某种意义上讲与神经的损伤 程度相一致。
1年前,症状加重,进行牵引治疗,症状缓解,3个月前出现双上肢间断 性麻木无力,仍进行牵引治疗,症状缓解。
5天前,疼痛加重,伴头痛、恶心、且双上肢麻木无力明显加重,无呕 吐。口服颈复康、布洛芬、维生素B1,B12,未见好转入院。查体:颈部僵直, 压痛,双肩背压痛、放射痛,双手骨间肌明显萎缩,握力减弱,二头肌、三 头肌腱反射减弱。颈椎CT示:颈椎间盘突出,诊断为颈椎病。按摩、牵引后 无效,且症状加重。MR检查:脊髓内占位性囊性病变,脊髓膨大。
脊髓空 可无变化, 洞症 空洞面积大
时可有蛋白 升高
病情进展相 对缓慢
空洞平面 以下出现 椎体束征
肌肉萎缩、肌 束颤动、肌张 力减退等,皮 肤营养障碍
脊髓造影和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4.诊断与鉴别诊断
4.2.3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脊髓空洞症的鉴别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中年起病,上下运动神经元 同时受损,严重的肌无力、肌萎缩与腱反射亢进,病 理反射并存,无感觉障碍和营养障碍,MRI无特异性 发现。
MRI
矢状图清晰显 示空洞全貌
T1WI:脊髓中央低信号管状扩张 T2WI:空洞内液体高信号;脑脊液流空征
(T2WI上为低信号或在高信号的空 内有低信号区)
横断面:空洞呈圆形,边缘清楚光滑
3.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
a、c:T1WI:颈2-胸2节段脊髓中央呈串珠样低信号区,边缘光滑 b:T2WI:脊髓中央呈不均匀的混杂信号

脊柱和脊髓疾病的MRI诊断-医学影像专业

脊柱和脊髓疾病的MRI诊断-医学影像专业
• 常用的脉冲序列为自旋回波(SE)序列, T1、T2加权成像。
• T1加权成像,TR一般300-500ms, TE20-30ms。T2加权成像,TR20003000ms,TE60-120ms。
编辑课件
1、检查前准备
• 装有心脏起搏器以及体内有动脉瘤夹者 均禁忌做MRI检查。
• 体内有大的 铁磁性 植入物,最好 免做 MRI检查。
编辑课件
二、正常MRI表现
MRI能从矢状、冠状及横断面上完 整地显示脊髓、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 与脊柱的关系 • 脊椎 • 椎间盘 • 椎管 • 椎管内正常结构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脊椎

骨皮质在T1、T2加权像上呈镜界清
楚、锐利的线状无信号影,松质骨组成
编辑课件
病理
• 脊膜膨出和脊髓脊膜膨出多为向背侧膨 出,可发生于脊椎的任何节段,以腰骶 部最为常见,颈椎次之,胸椎较少见。 脊膜膨出的特征为脊膜通过脊椎缺损部 位向椎管外呈囊袋状膨出。囊壁由蛛网 膜、硬脊膜及皮肤构成,囊内充满脊液。 脊髓脊膜膨出除有脊膜膨出外,囊内容 物还有脊髓和神经根。
编辑课件
脊柱和脊髓疾病的 MRI诊断
编辑课件
MRI软组织分辨率高,不仅 能清楚地显示脊髓、椎间盘、椎 管及椎管内软组织,而且能显示 多种病理改变,对诊断脊椎发育 畸形、椎间盘变性和突出,脊柱 外伤和感染颇有价值。
编辑课件
一、检查方法
• 成像序列的设置和参数的选择较为关键, 它对于MR 图像质量及病变的显示均有 直接影响。
编辑课件
• (2)胸段椎管 胸段椎管大致呈圆形,椎管矢径为
18mm左右,其中T4-10矢径,横径稳定, 变化较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 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 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T1WI呈不均质低信号 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 MR增强检查 肿瘤实质呈显著强化 肿瘤囊壁及附壁结节显著强化
25
脊髓转移瘤继发脊髓空洞
26
星形细胞瘤
CE-T1WI 27
小结
概念:
• 累及脊髓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病
分类:
• 交通型--脊髓空洞与第四脑室相通 交通型多系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 非交通型--脊髓空洞与第四脑室不想通 非通型多系肿瘤、蛛网膜炎及外伤所致
21
血管母细胞瘤
22
MRI表现
非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 外伤性脊髓空洞症
23
外伤性脊髓空洞症
24
鉴别诊断
脊髓内肿瘤
室管膜瘤 星形细胞瘤 血管母细胞瘤 脊髓转移瘤
肿瘤近端或远侧 继发有脊髓空洞
• 空洞范围广,但颈髓正常 • 空洞范围短,且呈结节状 • 脊髓膨大区无空洞 • 空洞内液体信号与脑脊液不同
28
小结
基本病理改变:
• 脊髓内空洞形成 • 脊髓积水 • 空洞周围有神经胶质增生
基本MRI征象
• T1WI呈低信号 • T2WI上呈高信号 • 空洞内可有间隔
29
小结
鉴别诊断
脊髓内肿瘤所致的脊髓囊变和空洞积水
• 空洞内液体信号与脑脊液不同 T1WI呈不均质低信号 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 MR增强检查 肿瘤实质呈显著强化 肿瘤囊壁及附壁结节显著强化
• T1WI呈均匀低信号 • T2WI上呈高信号 • T2WI上高信号空洞中可见梭形或斑
片状低信号,为脑脊液流空现象 • 空洞内可有间隔。
12
13
延髓空洞症
14
MRI表现
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中央管扩张症)
• 伴有脑积水
脑室扩张 脊髓空洞
15
MRI表现
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中央管扩张症)
• 伴ChiariⅡ畸形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小脑扁桃体下垂 延髓、四脑室同时下移 脊髓脊膜膨出 脊髓空洞
16
伴Chiari Ⅱ畸形
17
MRI表现
非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 伴Chiari(Ⅰ)畸形
小脑扁桃体下垂 脊髓空洞
18
髓内肿瘤
• 脊髓不规则膨大增粗
星形细胞瘤
• 常有囊变和继发空洞 • T1WI呈不均质低信号
脊髓空洞症
1
概念&分类 病因&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特点 MRI表现 鉴别诊断 小结
2
概念
累及脊髓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病 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内外有液体积聚 病变多位于颈、胸髓 累及延髓,称为延髓空洞症 脊髓与延髓空洞症可单独发生&并发
3
分类
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 脊髓空洞与第四脑室相连续 • 空洞壁由室管膜细胞构成
非交通型 继发性脊髓空洞
9
病理
脊髓外形: • 梭形膨大 • 或萎缩变细 基本病理改变: • 脊髓内空洞形成 • 脊髓积水 • 空洞周围有神经胶质增生
10
临床特点
年龄: 通常20~30岁发病 表现: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
障碍 病变节段支配区
肌萎缩&营养障碍
11
MRI表现
脊髓空洞症基本征象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 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颈髓及上部胸髓最多
多为良性,生长缓慢
范围大,常累及多个脊髓节段
19
星形细胞瘤 20
MRI表现
非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 伴髓内肿瘤
血管母细胞瘤
• 颈胸段脊髓膨大增粗 • 肿瘤大部或完全囊变 • 囊变区有附壁结节
(常位于囊的背侧) • T1呈低或混杂信号 • T2呈高信号 • 附壁结节显著强化
非交通型脊髓空洞症
• 脊髓空洞与第四脑室不相连续 • 中央管空洞壁由室管膜细胞构成 • 前柱及后柱空洞壁由神经胶质增
生所致
4
病因&发病机制
先天性发育异常 流体动力学说 脊髓血液循环异常 其他
5
先天性发育异常
本病常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 脊柱裂 脑积水 颈肋 弓形足
胚胎期神经管闭合不全 脊髓内先天性神经胶质增生导致脊髓中心变性
6
流体动力学说
颈枕区先天性异常影响 CSF自第四脑室进入蛛网 膜下腔
脑室内压力搏动性增高, 冲击脊髓中央管使之逐渐 扩大, 导致与中央管相通 的交通型脊髓空洞
7
脊髓血液循环异常
脊髓内血管异常或血循环异常 引起脊髓缺血\坏死\软化, 形成空洞&脊髓积水
8
其他
脊髓肿瘤囊性变 损伤性脊髓病 放射性脊髓病 脊髓梗死软化 脊髓内出血 坏死性脊髓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