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利分析的国内燃料电池技术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专利分析的国内燃料电池技术发展
作者:刘萍王刚李璋
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8年第5期
一、概述
燃料电池(f u e l c e l l)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通过它可以将燃料中储存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输出。因其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环境友好、噪声小、负载响应快速、易于建设及维护、利于回收等优势,引起了全球科学界、企业界,以及政府高度重视。尤其是国内,在政策
对新能源大力支持的情况下,资本纷纷进入燃料电池领域,其发展势头已经超过风能、光伏、
锂电池等其他新能源行业[1]。
燃料电池按电解质类型可以分为5类:碱性燃料电池(A F C)一般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质;磷酸燃料电池(P A F C)以浓磷酸为电解质;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 C F C)以熔融的
锂-钾碳酸盐或锂-钠碳酸盐为电解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 O F C)以氧离子导体固体氧化物为电解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 E M F C)以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为电解质[2]。
由于各种燃料电池的应用领域不同,其系统组成也有所不同。以目前对传统行业最具影响
力的燃料电池汽车为例进行分析。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技术主要分为5个部分:燃料电池技术、电机技术、车身与底盘设计技术、控制器技术、测试技术。部件包括:燃料电池堆、增湿器、
气泵、高压氢罐(氢瓶)、燃料电池系统散热器等等。其中的燃料电池堆又由催化剂、电解质(质子交换膜)、导电层(碳纸或碳布)、双极板(石墨板、复合板、金属双极板)等组成。
此外,燃料电池汽车相关的整车架构及布置、电动机及其控制技术、水循环及热管理系统、电子电器、辅助装置等部件的发展也从某种角度制约着燃料电池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燃料电
池专利发展已进入成熟期,我国专利申请量逐年上升。本文从专利数据角度聚焦国内燃料电池
行业,通过对我国燃料电池技术进行专利检索,具体分析我国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现状,并结合
分析结果,对我国燃料电池行业发展提出建议。
二、专利分析
为了把握和分析燃料电池技术当前在中国的发展及研究趋势,本文主要利用科技创新情报
平台(简称IncoPat),结合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平台[3-5],检索时间为2018年2月10日,以主题词作为检索条件,检索其同族数据库,共检索到相关专利117 736项。专利检索表
达式为Topic=(燃料电池or fuel cell)。
1. 专利申请态势分析
我国燃料电池专利申请态势如图1所示,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1998年以前每年专利申请
量较小。2000年以后,国内燃料电池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专利数量开始逐步增长,发展态势
与国际基本保持同步。2006年申请量增长达到一个峰值,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小幅回落,2009年专利申请数量开始回升,2010年的增长势头明显高于国际总体水平,到2014
年申请量跃居世界第1,这可能得益于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投入。但总体上数
量还偏少,与我国巨大的市场不相匹配。同时,也从技术创新角度说明我国在燃料电池技术创
新上投入不足。专利申请量经历2014年顶峰后,平稳发展与国际趋势保持一致,近几年专利申请量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这可能是以下2方面原因所致:一方面是2014年专利申请量达到顶峰,研究达到一定程度的饱和,说明燃料电池技术已日臻完善,正在向商业化道路进军;另一
方面可能与专利的早期申请、延迟公开制度有关。
从总的发展态势来看,2000年以前燃料电池技术申请量在我国缓慢增长,2000年以后专利申请量呈现出突变式的增长态势,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2. 技术领域分析
国际专利分类(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Patent Classification,IPC)是国际通用的
标准化专利分类体系。通过对检索到的燃料电池专利I P C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获取该领域涉
及的关键技术主题和研发重点。I P C分类号及其对应的技术主题如表1所示。通过检索数据
分析,可见我国燃料电池专利的技术分布主要集中在燃料电池及其制造(H01M8)大组下的若干小组,其中燃料电池关键件和燃料电池系统达到总数的80%,如图2所示。分析可知,处于前3位的申请领域分别为燃料电池及其制造、辅助装置或方法和固体电解质的燃料电池(PEMFC)。辅助装置或方法的申请量较大,原因是它们对于燃料电池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成
为燃料电池领域研发的热点;固体电解质的燃料电池申请量较大,是燃料电池领域的研究焦点。
由于国内燃料电池的发展较晚,许多关键部件又受制于国外,甚至还存在着对中国禁售的
现象。因此,国内多数单位的研究集中于燃料电池关键部件上。这也使得国内单位在质子交换膜、催化剂、M E A等产品逐渐具有了国际竞争力。但最为燃料电池汽车等产品完整产业链上
的关键技术而言,例如空气压缩泵、增湿器等,国内还有待加强[6]。
3. 专利类型分析
我国专利中发明专利占59.34%,其中国内机构申请的比例只占到48.9%;在发明专利国内
机构的申请量仅占到国内专利总数的3成左右,见图3。
4. 专利申请人分析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具有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
任何一个国外申请人都无法忽视中国市场,对中国已经进行大量的专利布局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从专利申请人国别角度分析,不仅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申请人在我国申请保护的专利数量,而且还可以了解各国创新主体在中国的市场战略布局、保护策略及技术趋势。
我国燃料电池技术专利申请人国别分析见图4,国外机构来国内申请专利已经占到总申请
量的半数以上,这些国外申请人主要来自日本、美国、韩国、德国等。其中日本和美国在国内
的专利申请所占比例已经达到近32%,日本的比例更高,达全部申请的2成。我国申请人所占
比例虽然达到48.23%,但如果结合全球专利地域排名分析,可以看出来自国内的申请人的专利
比例在全球总的比例中非常低,这一点值得引高度关注[7,8]。
专利申请人一般分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个人4种类型。分析专利申请人类型构成可
以明确该领域创新主体的类型,并通过创新实体的主体性质、研发实力和研发目的分析创新成
果更偏向基础研究还是商业应用,可以定位技术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可能的运营模式,从而找
出在产业内影响力大的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申请人)。一般而言,企业更注重产品技术的产
业化和商业化应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更侧重于技术本身的深入研究。
近些年以来,随着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专利申请人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从主要专利申请人
来看,国内主要的机构多为科研机构、大学和能源科技公司,且在燃料电池领域已经具有一定
的实力。其中,科研机构与大学占比达到55.61%,可见科研机构和大学时我国燃料电池知识产
权方面的主力,详见图5和图6。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燃料电池企业起步较晚,国内企业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也有可能是企业技术研发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由图7、图8可见,在我国主要的燃料电池技术研究和应用单位中清华大学、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