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的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
简述劳动关系三要素
简述劳动关系三要素
劳动关系三要素是指主体、内容和客体。
1. 主体: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其中,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收入作为生活来源的自然人;用人单位是指依法使用和管理劳动力并付给其劳动报酬的单位。
2. 内容:劳动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3. 客体:劳动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即劳动行为。
劳动关系建立的目的就是要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从而完成劳动过程,因此,劳动行为是劳动关系的客体。
劳动关系三要素是构成劳动关系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劳动关系的基本框架。
简述劳动关系
简述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是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关系的成立和运行都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中国,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机制,如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和义务,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和工资福利等。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其中用人单位是指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而劳动者则是指符合法定条件的自然人和法人。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形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用人单位要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而劳动者则要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成果和劳动服务。
劳动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享有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
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劳动意愿权、劳动选择权、劳动报酬权、劳动安全保障权和劳动参与权等;而劳动者的劳动义务则包括遵守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完成工作任务、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和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等。
劳动关系的运行需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双方都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共同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自考《劳动法》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
【主要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的重要范畴,是劳动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通过本章学
习,对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特征能够扎实地掌握。 劳动法律关系在劳动法中的地位、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 动法律关系内容、劳动法律事实。 【重点与难点】 重点:劳动法律关系在劳动法中的地位;劳动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
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 。 (2)劳动法律关系在形成后给劳动关系以积极的影响,使
劳动关系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与不断完善。 (3)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律规范在指引、调整劳动关系
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社会内容和法的形式 的统一。
Company name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区别
意志属性 形成前提
主要内容
调整范围 法律效果 关系范畴
劳动关系
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属于 经济基础的范畴。
以劳动为前提,发生在现实 社会劳动过程之中。
劳动法律关系
是思想意志关系的组成部分, 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 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范调 整劳动关系的规范之内。
劳动。劳动者提供劳动力, 用人单位使用劳动力,双方 形成劳动力的支配与被支配 的关系。 范围大。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特征(回顾)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的特定性。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和隶属
性交错共存特点。★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了国家与当事人的
双重意志。 (四)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表现为兼有人身性与财
产性关系的一定的劳动行为和财物。 (五)劳动法律关系是围绕劳动者的保护展开的。
(1)以工作时间划分的全日制劳动关系与非全日 制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点一、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它涉及到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雇主对劳动者的管理和保护。
二、劳动关系的性质1.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它涉及到社会公正、平等、和谐等方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2.劳动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
它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受到法律规范的调整。
3.劳动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
它建立在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基础上,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权利和义务。
三、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和雇主。
劳动者是提供劳动力的一方,而雇主则是接收劳动力的一方。
双方在劳动关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四、劳动关系的客体劳动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关系中所涉及到的对象,包括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社会保险等方面。
这些方面是劳动关系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五、劳动关系的形成劳动关系的形成通常是通过雇佣合同实现的。
雇主向劳动者提供工作机会和劳动报酬,而劳动者则向雇主提供劳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受到合同的约束。
六、劳动关系的调整劳动关系的调整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使劳动关系双方在权利和义务方面达到平衡和协调。
这通常涉及到一定的法律程序和调解程序,以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
七、劳动关系的意义1.保障劳动者权益:劳动关系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途径。
通过劳动合同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劳动者可以获得合理的薪酬、安全的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保障。
2.促进经济发展:良好的劳动关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它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
3.维护社会稳定:劳动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劳动关系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劳资纠纷,从而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推动人权进步:劳动关系涉及到人权保障的问题。
通过建立公正和平等的劳动关系,可以推动人权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重点
第一章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表明劳动力使用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之间关系的概念。
我国劳动关系的含义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的参加者。
狭义: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两方。
一方是劳动者和以工会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另一方是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
3、管理方的概念:狭义管理方是指在生产组织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其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从广义上看,管理方除了企业中的各级管理人员,还包括各类正式非正式雇主协会。
4、管理方的特点:1)管理方具有职权,职权是能向隶属人员进行指挥、发出命令并要求下级强制服从并执行的权力以及给予奖惩的权力。
2)管理方通过合法程序获得职权。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职权是经由一定正式程序而赋予某个职位的一种权力。
它源于企业产权,是合法的。
3)职权是由上而下逐级授予的,权责对等十分重要。
5、雇主协会的类型:1)行业协会,同某一行业企业组成的单一的全国性行业协会。
2)地区协会,由某一地区的多种企业组成的地区性协会代表该地区雇主的共同利益。
3)雇主组织,由雇主组成,旨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
雇主组织可分为全国性雇主联合会、单一行业或产业的全国性协会、地区协会。
6、工会的定义:工会是由工人组成的旨在维护并改善其工作条件的连续性组织。
工会的性质: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工会的地位:工会主要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代表员工在工作场所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
工会的特征:1)工会必须是一定人数以上的雇员的团体,一般不允许雇主及其代理人加入。
2)工会属于社会团体而非政治性组织或经济性组织,即工会不得有政治和经济目的。
3)作为社团,工会具有法人资格。
4)工会有同雇主或其团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监督雇主遵守《劳动法》等项权利。
5)工会在与雇主的关系中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
工会的权利:4)条,以及工会及其会员在采取产业行动中,享有豁免权。
劳动相关法规
劳动相关法规劳动相关法规是指国家对劳动者权益和劳动关系进行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文件。
这些法规的制定旨在促进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促进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在以下内容中,我们将介绍几个与劳动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并对其进行简要解释和参考。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中国最基本的劳动法律法规,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和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该法规规定了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如工时、休假、劳动报酬、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权益。
同时,该法规也规定了劳动关系双方的权益和义务,如用工合同、劳动合同的签订、解除与解除的程序等。
在劳动纠纷解决机制方面,该法规还明确了劳动者的维权途径和程序。
2. 《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为了进一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而制定的法律。
该法规详细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和解除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该法规还对劳动合同中的双方权益和义务作出规范,明确了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的原则和程序。
此外,该法规还明确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其他合同形式,如实习协议、培训协议等的法律效力和约束。
3.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劳动争议的公正解决而制定的法律。
该法规规定了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机构,明确了诉讼时效、申请仲裁和仲裁裁决的效力等方面的内容。
该法规还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庭的组成和程序,并要求仲裁员必须独立、公正、公平地处理劳动争议。
4.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是为了监督和管理劳动保障工作,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促进劳动保障工作的公正和效率而制定的法规。
该法规详细规定了劳动保障工作的范围和职责,并明确了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及其职权和程序。
同时,该法规还对劳动保障工作中的违法行为和处罚进行了规定,保证了劳动保障工作的依法进行。
5. 《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是为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而制定的法规。
确认劳动关系的法律条文有哪些?
确认劳动关系的法律条文有哪些?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由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故而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了多项法规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各法律规范具有专业性,不少劳动者不知道确认劳动关系适用法律依据有哪些。
▲一、确认劳动关系的法律条文有哪些?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第十四条第三款: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一)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二)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劳动关系的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关系的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劳动者是劳动关系的一方主体,指的是依法参加社会劳动的公民。
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力参与生产劳动,取得收入以维持生活。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享有劳动权利,包括取得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和卫生保护、休息和休假、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权利。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也有相应的义务,包括按规定履行工作职责、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等。
用人单位是劳动关系的另一方主体,指的是依法在国家劳动力市场上招用劳动者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单位。
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享有管理劳动者的权利,包括安排劳动、支付工资报酬、进行劳动组织与调度、提供劳动条件和保障劳动安全等。
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也有相应的义务,包括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支付工资报酬、提供劳动保护和安全等。
劳动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权力对比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在实践中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和纠纷。
为了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公平和和谐,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劳动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和保护。
劳动法是维护劳动关系的根本法律,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和协调劳动关系。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包括工作时间、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也规定了用人单位的义务,包括支付工资报酬、保障劳动安全、提供劳动条件等。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变更等事项,为劳动关系的协商和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
除了《劳动法》,还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和保护。
比如《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解除、终止等情形,为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提供了法律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和程序,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一,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用人单位的合法经营,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建立和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劳动关系的制度和机制,才能保障劳动关系的稳定、公平和和谐。
劳动关系确定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它涉及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在我国,劳动关系的确定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
本文将对劳动关系确定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1. 概念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依法建立并维持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经济关系。
2. 特征(1)主体特定性:劳动关系主体一方为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
(2)平等性:劳动关系主体在法律地位上平等,但双方在具体利益上存在差异。
(3)权利义务一致性:劳动关系双方在权利与义务上相互对应,相互制约。
(4)经济性:劳动关系以实现劳动过程、创造社会财富为目的。
三、劳动关系确立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法》是我国劳动关系的根本大法,明确了劳动关系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关系的核心法律,对劳动关系确立的程序、条件、期限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四、劳动关系确立的程序1. 劳动者求职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应当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性质、经营范围、劳动条件等。
2. 用人单位招聘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招聘规定,不得歧视劳动者。
3. 劳动合同签订(1)协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动合同内容进行协商。
(2)签订: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4. 劳动合同备案用人单位应当将劳动合同备案,并报送劳动行政部门。
5. 劳动合同生效劳动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双方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义务。
五、劳动关系确立的条件1. 劳动者条件(1)具备劳动能力:劳动者应当具备完成劳动任务的身体条件。
(2)年龄限制:劳动者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年龄要求。
2. 用人单位条件(1)合法成立:用人单位应当具备合法成立的条件。
(2)经营能力:用人单位应当具备经营能力,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劳动条件。
劳动关系劳动法(整理)
06089劳动关系劳动法1、劳动关系:是雇员与雇主之间在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统称。
2、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系统的参加者,又被称为劳动关系的当事人。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劳动关系包括两方,一方是员工方及以工会组织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另一方是用人单位、管理方以及雇主组织;广义上,劳动关系主体除了以上两方外,还包括政府,在劳动关系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立法介入和影响劳动关系,调整、监督和干预作用不断增强,因而,政府也是广义的劳动关系主体。
3、劳务关系的含义:是劳动者与用工者根据口头或书面约定,有劳动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或者是特定的劳动服务,用工者依约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有偿法律关系。
4、三方协商机制是指(政府、雇主和工人):通过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的合作,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和制度,促进全社会劳动关系的稳定,保障雇主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达到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目的。
5、三方协商机制的特点:①主体独立;②权利平等;③民主协商;④充分合作1、劳动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叶,是劳动关系发展历史上的第一阶段。
P442、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
3、(简答)早期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的特点答:在这时代的劳动关系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
一方面,雇主或资方通过压低工资、延长工时、威胁压迫工人,以及读恶劣工作条件莫不关系来获得更多利润;另一方面,工人或劳动者在争取工资、工时、就业和劳动条件的改善上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但是资方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政府的立法和政策也偏向于雇主一方。
4、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5、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
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管理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提出通过建立各种明确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科学管理内容包括劳动定额原理、激励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等。
用工主体责任与劳动关系是怎样的
⽤⼯主体责任与劳动关系是怎样的
在现实⽣活中劳动争议是经常发⽣的,出现劳动争议的时候,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就涉及到⽤⼯主体和劳动者两个当事⼈,并且要弄清楚责任的主体,那么⽤⼯主体责任与劳动关系是怎样的?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相关知识的解答。
⽤⼯主体责任与劳动关系是怎样的
⽤⼯主体责任主要指⽤⼈单位应当承担和履⾏的责任,具体如下:
1.《中华⼈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单位必须履⾏之义务,包括向劳动者提供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保护、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等等。
2.⽤⼈单位的⼯作⼈员因执⾏⼯作任务造成他⼈损害的,由⽤⼈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这⾥指的是⽤⼈单位责任,是指⽤⼈单位的⼯作⼈员在⼯作过程中造成他⼈损害,由⽤⼈单位作为赔偿责任主体,为其⼯作⼈员致害的⾏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特殊侵权责任。
劳动关系,是指⽤⼈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依法所确⽴的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读者如果需要法律⽅⾯的帮助,欢迎到店铺进⾏法律咨询。
劳动关系复习重点归纳
引申复习问题:1、劳动关系的特征2、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1 )、双方当事人及其关系不同( 2 )、劳动风险、责任承担不同( 3 )、劳动报酬的性质、支付方式不同(4)、使用法律不同,劳动关系由劳动部门调整,劳务关系由民法调整3、劳动关系的内容4、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基本权利或权利核心内容)5、和谐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中表明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之间关系的概念 P-31、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参加者 P-6侠义:一方为劳动者和以工会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
另一方为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
广义:劳动者及其联合体、“雇主”及其联合体、以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为代表的第三方等。
2、管理方:指生产组织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起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P-6特点:具有职权、通过合法程序获得职权、职权是自上而下逐级授予且权责对等。
P-7有关概念:企业主:指企业的拥有着或资产所有者,强调企业的所有权企业家:企业家更侧重于企业的经营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管理方:从“企业主经营管理制”到“经理经营管理制”的演变管理模式:职权结构维度划分:独裁型、集权型、自主型管理理念维度划分:剥削型、宽容型、合作型3、雇主协会:由雇主组成的团体组织,代表并维护雇主利益,通过谈判和协商与工会协调劳动关系。
类型:行业协会、地区协会、雇主组织作用:参与谈判、解决纠纷、对会员提供帮助和建议、代表和维护会员的利益我国的雇主协会特征:中国企联是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代表、中国企联是社团法人。
4、雇员:也称劳动者,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我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现代知识工作者的就业表现特征:自我雇佣的趋势、工作成为个人的发展平台、工作成为一种个人生活方式、知识工作者仍然处于卖方市场引申复习问题:工会的性质和地位工会的权利1、工会的定义: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特点: ( 1)、工会必须是一定人数以上的雇员的团体( 2 )、工会是一社会团体而非政治性组织或经济性组织( 3 )、作为社团,工会具有法人资格( 4 )、工会有同雇主或其团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监督雇主遵守《劳动法》等项权利( 5 )、工会在与雇主的关系中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结构分类:职业工会、行业工会、总工会工会承认的方式:自愿承认、法定承认工会化的原因: ( 1 )、初始倾向,直接决定雇员是否建立和加入工会( 2 )、工会组织过程,侧重于选举前的准备工作( 3 )、宏观条件雇员加入工会的原因:借助工会对抗雇主、参加工会活动、扮演心理角色、社交压力雇员不加入工会的原因:反对工会的态度、社交压力、工作满意、加入工会的成本、工会间的敌对或工会的冷漠工会的职能:整合职能、经济职能、民主功能、服务功能工会的行为方式: (韦布五分法)互保互助、集体谈判、劳动立法、直接行动、政治行为引申复习:劳动关系本质:冲突、合作 (即是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1、冲突的根源:异法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劳动合同的性质、心理契约的不履行、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因素2、冲突的表现形式:显性冲突(罢工、地址、辞职、关闭工厂、辞退等) 、隐形冲突(怠工、旷工、偷懒、排挤员工等)3、产业行动概念:集体行动,指劳资关系双方在劳动关系中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和要求,依法采用罢工或关闭工厂等阻碍企业正常运营手段等进行对抗的行为产业行动的形式:( 1 )、雇员:罢工(最明显的方式)、怠工(基本手段)、联合抵制、纠察、“恶名单”“好名单”( 2 )、雇主:关闭工厂、雇佣替代劳动者、雇主充当罢工破坏者、复工运动、和名单、排工罢工分类:( 1 )、按照目的:经济罢工、反对不当行为的罢工、同情罢工、( 2 )、有无工会:正式罢工、野猫式罢工( 3 )、其他形式:象征性罢工、集体辞职、巡回罢工、间断罢工、总罢工罢工的法律约束(即罢工的原则) :( 1 )对公共事业的罢工限制。
劳动关系与事实劳动关系认定的相关法律法规集锦
劳动关系与事实劳动关系认定的相关法律规定集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第十四条第三款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根据《劳动法》第二十条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未签订的,人民法院可以视为双方之间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并以原劳动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一、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劳动中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政策
劳动中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政策劳动关系是指雇佣关系中的双方在进行劳动时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关系的形成与劳动法律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劳动法律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维护劳动关系的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劳动关系的涵义、劳动法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角度进行探讨。
一、劳动关系的涵义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在劳动合同关系下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具有双向权利和义务。
劳动关系的核心是雇佣关系,是用人单位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实现劳动力的利用和组织管理的重要方式。
劳动关系的建立、执行和解除涉及到劳动法律政策的约束和引导。
二、劳动法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劳动法律政策是国家为维护劳动关系平衡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实施的各项规定和措施。
制定劳动法律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调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责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劳动法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劳动争议的解决等方面。
1.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国家制定并修订了一系列与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劳动关系建立的程序和要求,明确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责义务,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合法、公正的劳动环境。
2. 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劳动合同的签订应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合同内容合法合规。
同时,用人单位应按照合同的约定提供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劳动者应按合同要求履行劳动义务。
3. 劳动争议的解决劳动关系中难免会发生劳动争议,包括工资、工时、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分歧。
国家设立劳动争议解决机构,为双方提供公正、有效、便捷的解决途径。
劳动法律政策规定了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和原则,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劳动法律政策的有效执行是保护劳动关系平衡的重要保障。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劳动法律政策的贯彻执行,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罚;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劳动法律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共同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劳动关系 》课件
03
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争议的种类
01
因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如对是否存在劳 动关系、劳动关系的起始时间等有异议。
03
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如对员工 的除名、辞退决定,或对员工的辞职、离职手续有
异议。
02
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 生的争议:如对合同条款的解释、合同的履行
详细描述
工会是代表劳动者权益的组织,其性质是自愿结成的、独立的、非营利性的社团法人。工会的职能包括维护劳动 者权益、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职工开展文体活动等。
集体协商的内容与程序
总结词
集体协商的内容与程序
详细描述
集体协商是工会代表劳动者与企业或行业协会等组织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等 事项进行协商谈判的过程。集体协商的内容包括工资水平、工资增长、工资支付等。集体协商的程序 包括提出协商要求、确定协商代表、协商准备、协商会议等。
《劳动关系》PPT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劳动关系概述 • 劳动合同 • 劳动争议处理 • 劳动保护与福利 • 工会与集体协商
01
劳动关系概述
劳动关系的定义
1 2
3
劳动关系定义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依法通过订立、履行、变更 、解除劳动合同所确立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主体
情况等有分歧。
04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 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如对工作时间安排、休息
休假制度、社保福利等有异议。
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
协商
双方自行协商解决,是最快捷的方式。
劳动法
劳动法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劳动法的基本原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就业法⏹劳动条件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护法⏹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的处理------国现行劳动法法律体系《劳动法》、《促进就业法》、《劳动合同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社会保险法》(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等法律,众多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劳动法的概念广义:所有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关系的构成要素1、主体: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双方有隶属关系。
劳动者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取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
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但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确需招用未满16周岁的文艺工作者,运动员和艺徒时,须报经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批准。
而且招用单位要保证未满16周岁的特种工作者接受当地规定年限的文化教育。
用人单位: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并按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向劳动者提供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和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组织。
企业、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
阅读资料: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
1、各类企业的劳动关系和个体经济组织中形成的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规范调整的主要对象。
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归劳动法调整。
这一部分劳动关系具体包括:①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所用工勤人员之间的劳动关系;②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国家不再核拨经费,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事业组织)与其职工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③其他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的劳动关系。
3、未纳入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中的非合同劳动关系(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下的劳动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关系,以及现役军人、家庭保姆、自然人用工等劳动关系,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劳动关系的构成要素2、内容:劳动法主体依法享有的劳动权利和承担的劳动义务。
2024年劳动关系协调培训资料
维护用人单位利益
劳动者应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 权益,保守商业秘密和知识产
权。
履行社会责任
劳动者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关注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社
会问题。
劳动争议处理方式
协商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自愿、平 等的基础上,就争议问题进行
协商,寻求合理解决方案。
调解
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可以向 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由调解员 协助双方达成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 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 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等 ,也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签订与执行
劳动合同签订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 动合同的签订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 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企业与员工共 同发展。
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及时化解劳动纠纷,维护企业和员 工的合法权益。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员工 福利和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企业形 象和社会声誉。
PART 06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知识更新与认知提升
通过培训,学员们纷纷表示对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如何协调和处理 劳动关系问题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技能掌握与运用自如
学员们表示,通过培训中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协调技巧和解决问题 的方法,有信心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劳动人事相关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劳动人事法律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人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下是对我国劳动人事相关法律规定的概述,包括但不限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
二、劳动法1. 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旨在规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劳动法的主要内容(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权利包括: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劳动争议处理权等。
劳动者的义务包括:遵守劳动纪律、履行劳动合同、完成劳动任务、爱护公共财产等。
(2)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用人单位的权利包括:依法招聘劳动者、制定劳动规章制度、合理使用劳动力、享有劳动成果等。
用人单位的义务包括: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支付劳动报酬、提供劳动条件、提供职业培训等。
(3)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4)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权利和义务发生的争议。
劳动争议处理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
三、劳动合同法1. 劳动合同法的概念劳动合同法是调整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旨在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劳动合同法的主要内容(1)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合同的履行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提供劳动条件。
(3)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应当遵循法定条件和程序。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协商一致变更劳动合同,也可以在法定条件下解除劳动合同。
(4)劳动合同的终止劳动合同的终止包括劳动合同期满、劳动者退休、用人单位破产等情形。
法律规定劳动关系的定义(3篇)
第1篇引言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它涉及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在我国,劳动关系受到法律的严格规范和保护。
本文将详细阐述法律对劳动关系的定义,并对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解析。
一、劳动关系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的规定,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法建立、存在并相互承担权利义务的社会关系。
具体而言,劳动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 主体特定性:劳动关系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用人单位是指依法设立,以盈利为目的,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岗位并支付劳动报酬的组织。
2. 法律强制性:劳动关系受国家法律调整,具有法律强制性。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关系,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3. 权利义务对等性: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
劳动者享有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权利,同时承担完成劳动任务、遵守劳动纪律等义务。
用人单位则享有对劳动者的管理权,同时承担提供劳动条件、支付劳动报酬等义务。
4. 经济利益性:劳动关系具有明显的经济利益性。
劳动者通过提供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实现自身价值;用人单位通过组织劳动者劳动,获取经济效益。
二、劳动关系的类型根据不同标准,劳动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按用工形式分类:包括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用工、实习实训用工等。
2. 按劳动合同类型分类:包括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等。
3. 按用人单位性质分类: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等。
4. 按行业分类: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
三、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是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关系的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以劳动合同为基础,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按照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关系到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劳动者是指根据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个人,包括城乡居民、劳务派遣工人、农民工等。
用人单位是指以经营为目的,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雇佣劳动者并支付劳动报酬的组织,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
劳动关系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该法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劳动合同的订立、执行和解除、劳动条件的安全与健康保障、劳动报酬的支付、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等方面的规定。
此外,还有一系列与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劳动关系的法律框架,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规范了用人单位的行为。
劳动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权益平衡是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享有劳动报酬、劳动条件、休息休假等权益,用人单位则享有组织、管理、决策等权益。
劳动关系的平衡是
通过劳动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来实现的。
在实际操作中,劳动关系的维护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
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提供良好的劳动条件,用人单位也要求劳动者恪守劳动纪律、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劳动关系的维护还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督和调解,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总之,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其关系受到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和保障。
劳动关系的维护需要劳动者、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细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之一。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解除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该法,劳动合同应当明确约定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等事项。
劳动合同还规定了劳动关系各方的权益和义务,保障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其次,劳动法律法规还涉及劳动报酬的支付问题。
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并按照国家规定发放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
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并保障其享受合理的福利待遇。
第三,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还规定了劳动条件的安全和健康保障。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采取必要的职业病防护措施,确保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标准的劳动条件,并能够及时处理工作中的安全、卫生问题。
此外,劳动法律法规还明确了劳动时间和休假制度等方面的规定。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应当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工作小时数。
劳动者享有带薪年休假、法定休假等假期待遇,用人单位应当按规定给予劳动者休假,并向其支付相应的工资。
最后,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还涉及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解决等问题。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享有平等待遇,不能受到性别、种族、宗教等因素的歧视。
劳动争议的解决应该依法进行,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或仲裁等方式解决。
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劳动者进行违法解雇或妨碍劳动者行使权益。
总之,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法规在保障劳动者权益、规范用人单位行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应当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共同维护好劳动关系。
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只有在良好的劳动关系下,才能够实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