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https://img.taocdn.com/s3/m/495e212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9.pn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能底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 (肾是藏
3
精的主要脏器,故精虚以肾精亏虚最
4
为重要。) 精瘀: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而言。
后天之气(宗气)
生成之原: 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 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 一身之气 吸 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07
互相联系和协调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得以实现。
08
D、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五脏:心肺位居在上,在上者宜降;[肺肃降,心阳下济] 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肝主升,肾阳上助] 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六腑:总体是降,以降为顺(传化物而不藏),降中 寓升(吸收水谷精微和津液参与全身代谢)。 脏腑之间的关系而言: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生发,肺主肃降,脾 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心肾相交等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按三个层次讲。# 2、元气—人体内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宗气—又称“大气”“动气”,肺脾; 第二层次 营气与卫气—水谷之精所化,脉内外; (1)元气 A、元气的生成分布: 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 流行于全身。 B、生理功能:a、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和生殖机能; b、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1、精的生成、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有 2、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藏于肾中; (2)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 A、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中,濡养脏腑,并化 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B、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后代;
脏腑经络
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气的失常:包括
医学课件
*
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 气的功能减退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 机失调的病理变化 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底下的病理状态; 先天禀赋不足(身体的素质比较差) 后天失养 (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生成 不 足) 消耗太多(劳倦内伤,外感热病,慢性消 耗性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58e20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2.png)
生成
来源于先天——— 肾中之精气
元气
(1)生成:
充养
充养与后天——— 脾胃水谷之气
通过
通行
(2)分布:藏于肾(命门)
三焦
全身
3、主要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温煦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最新版整理ppt
18
(二)宗气
1、含义: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由自然之清气和水谷之精
华而化的气。
2、生成与分布
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1)生成:
主疏泄——气行血行 肝 主藏血——调节血量
最新版整理ppt
25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二、神智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的濡养功能
面色
肌肉
皮肤
毛发
神志活动
(血者,神气也)
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
3.肌肤毛发光滑 4.神智活动正常
最新版整理ppt
26
血的功能 失调
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 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
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脉液等,控制其分泌、
排泄,防止体液的丢失。
固摄精液,使之疏泄适度。
固摄脏腑、经络之气,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位置的恒定和功能的正最新常版整)理ppt
14
四、气的生理功能
(五)气化作用
1、含义:自然界六气的变化。
人体内气的运动变化,即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
的各种的变化。
2、作用:
(二)津液的输布 由脾、肺、肾、心、肝、三焦等综合作用而完成。
津液输布
脾运化津液——脾气散精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肾主水液——蒸腾气化 肝主疏泄——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水液通道 心主血脉——津化血液、行于脉中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的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的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68bfa6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b.png)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内容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的问世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南宋·陈言(字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是第一本病因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 字守真, 主张“六气皆从火化”, 后世称其“寒凉派”, 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
(2)、张从正: 字子和, 主张“病由邪生”, 后世称其“攻邪派” , 代表作《儒门事亲》。
(3)、李杲:字明之, 主张“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后世称其“补土派” , 代表作《脾胃论》。
(4)、朱震亨:字彦修, 主张“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后世称其“滋阴派” , 代表作《格致余论》。
三、证的基本概念证: 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因、病性、病位和邪正关系, 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 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四、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是指同一种病, 由于发病的时间, 地域不同, 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 或病人的体质有异, 故反映出的症候不同, 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 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 表现为大致相同证, 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事物的阴阳属性1.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2.阴阳属性互相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例如: 上午: 阳中之阳下午: 阳中之阴3.前半夜: 阴中之阴后半夜: 阴中之阳4.比较对象不同二、脏腑形体分阴阳心属阳中之阳肺属阳中之阴肝属阴中之阳肾属阴中之阴脾属阴中之至阴三、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与其运动变化。
四、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五、推演络绎法已知肝属木(大前提), 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 因此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心属火, 则小肠、脉、面、舌与心有关, 故亦属于火;脾属土, 则胃、肌肉、唇、口与脾有关, 故亦属于土;肺属金, 则大肠、皮肤、毛发、鼻与肺有关, 故亦属于金;肾属水, 则膀胱、骨、发、耳、二阴与肾有关, 故亦属于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34d4222a45177232f60a2b7.png)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渊源与成绩。
二教学要求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三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
(二)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一教学目的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了解其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为以后学习其他基本理论和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了解阴阳五行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
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名词解释:1、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也是的推动宇宙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形质:气有无形和有形两种基本状态,以凝聚状态存在而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称之为“形质”。
3、三宝:即精、气、神。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与表现,故称之为人身之三宝。
4、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况。
5、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6、阴阳可分: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可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中有阴阳可分,阳中也有阴阳可分,如此分下去,以至无穷。
7、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对抗,在相互制约之中达到动态平衡。
8、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涵阳,阳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1)全文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1)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91487fd3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69.png)
津与液的联系
生理上并不予以严格区分,并称为津液 1、津与液本属一体,两者同源于饮食水谷 2、在运行代谢过程可以相互转化 3、在病变过程中相互影响
疾病中,必须加以区别,有“伤津”与“脱液”
的不同: 伤津乃伤阴脱液之渐——病情较轻 脱液乃津液干涸之甚——病情较重
若肾失封藏,则精耗气衰 2、脾胃为生气之源: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由脾的运化和胃的受纳 共同完成。脾气散精,将水谷之精微化生为水 谷之气 3、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气,司呼吸,肺吸入清气参与宗气的生成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谓之气机 2.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3.气的运动场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学说
研究人体精、气、血、津液的生成、 运行、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生理活动
濡养
精 气 血 津液
第一节 精
中医学的精理论,是研究人体之精的概 念、代谢、功能及其与脏腑、气血等相互 关系的学说。与古代哲学的精或精气在概 念上有着严格的区别。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若元气不足——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 的病变。
《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 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元气
含义——原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成——
来源于先天——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 生成 元气 充养于后天——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气 充养
C.防御作用
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
![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 徐财神](https://img.taocdn.com/s3/m/f28c63c776eeaeaad1f33080.png)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1.含义:气具有激发和推动的作用 2.作用表现:气以自身的升降出入的运动去推动和激发 机体各方面的功能活动
(一)推动作用
• 生理表现:
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 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4.功能
(1)防御作用——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 使外邪侵犯也”
(2)温养作用——温养肌肤,腠理,脏腑 (3)调节作用——司汗孔开合,控制汗液排泄,调节体温
张景岳:“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津液 为之发泄也” 《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 司开合者也”
(三)防御作用
1.含义:气具有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维护机体健康
的作用
2.生理表现
(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驱邪外出,防止病邪损害机体 (3)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3.病理表现
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防御功能减弱
病后难愈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四)固摄作用
2.气化的形式
(1)饮食物 气化
水谷精微
食物残渣 糟粕 津液
(2)水谷精微
气化
气 汗 尿
血
(3)津液
气化
(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1.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 2.气的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 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 3.气化过程寓有气的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 程中得以体现
(一)具体走向:《内经》有两种论述
中医基础理论(二)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二)精气血津液](https://img.taocdn.com/s3/m/b22eaa79767f5acfa1c7cd75.png)
精和血之間還存在著相互資生和轉化的關係。 精藏於腎,血藏於肝。腎中精氣充盈,則肝有 所養,血有所充;肝的藏血量充盛,則腎有所 藏,精有所資,故有“精血同源”之說。
血的營養不只滋潤作用,具體體現在面色的紅 潤、肌肉的豐滿和壯實、皮膚和毛髮的潤澤有 華、感覺和運動的靈活自如等方面。如果血的 生成不足或持久地過度耗損,或血的營養和滋 潤作用減弱,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虛的病理 變化,出現頭昏目花、面色不華或萎黃、毛髮 乾枯、肌膚乾燥、肢體或肢端麻木等臨床表現。
四、氣的種類
由於氣的分佈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一)宗氣 積於胸中,是飲食水谷所生化之氣與吸入之清氣結合
而成,是一身之氣的運行輸布的出發點。 它的功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言語、聲音、呼吸強
弱,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二是貫注心脈而行氣血。 凡氣血的運行,以及肢體的寒暖和活動能力,多與宗
從氣、血、津液的相對屬性來分陰陽,則氣具 有推動、溫煦等作用,屬於陽;血和津液,都 為液態物質,具有濡養、滋潤等作用,屬於陰。
機體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 所需要的能量,來源於氣、血、津液;它的生 成和代謝,又依賴於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 正常生理活動。
因此,無論在生理還是病理方面,氣、血、津 液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之間,始終存在著 互為因果的密切關係。
血,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故《素 問,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不 可不謹養。 」
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覺靈敏,活動自 如,均有賴於血氣的充盛,血脈的調和與流利。 正如《靈樞‧平人絕穀》中說的「血脈和利, 精神乃居」 “。
中医眼科学【代码:335】-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眼科学【代码:335】-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https://img.taocdn.com/s3/m/8735f83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1f.png)
中医眼科学【代码:335]-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单选题]1.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A.精的作用(江南博哥)B.气的作用C.神的作用D.精气互化的作用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参考答案:C[单选题]2.精气血津液之间相互转化依靠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参考答案:E[单选题]3.元气运行的道路是A.心脉B.胸腔C.全身D.脉外E.三焦参考答案:E[单选题]4.⅛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A.生殖之精B.后天之精C.自然界之清气D.肾中所藏之精E.水谷精微参考答案:D[单选题]5.后天之精来源于A.与生俱来B.禀受于父母C.饮食物D.从母体获得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C[单选题]6.下列哪一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A.肾阴为五脏阴气之本B.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D.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E.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参考答案:B[单选题]7,“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是A.精血同源B.津血同源C.肝肾同源D.乙癸同源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B[单选题]8.主管生长发育是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参考答案:A[单选题]9.具有主决断功能的腑是A胆B.胃C.小肠D.大肠E.膀胱参考答案:A[单选题]10.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固摄作用D.防御作用E.中介作用参考答案:c[单选题]11.元气和津液的运行通道是A.胃B.小肠C.大肠D.膀胱E.三焦参考答案:E[单选题]12.在五神中,肝所藏为A.神B.魂C.魄D.意E.志参考答案:B[单选题]13.七情太过首先伤及A.肾精B.心神C.肺气D.脾阳E.肝气参考答案:B[单选题]14.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A.失血伤津B.失血伤气C.失血伤营D.失血伤精E.失血伤脉参考答案:A[单选题]15.营气的循行分布是A.贯注心肺B.行于脉外C.行于脉中D.下注气街E.布于肌肉参考答案:C[单选题]16.与血液的运行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肺B.肝C.脾D.心E.肾参考答案:E[单选题]17.津液输布的通道是A.经络B.三焦C.脉管D.媵理E.分肉参考答案:B[单选题]18.治疗血虚证时,补血药同时加入益气药是由于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生气E.血能载气参考答案:A[单选题]19.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E.以上均是参考答案:B[单选题]20.行于脉中的气是参考答案:C[单选题]21.水液运行的通道是A.胆B.胃C.小肠D.三焦E.膀胱参考答案:D[单选题]22.具有温养全身作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经气参考答案:D[单选题]23.宗气的分布是A.行于脉外B.散于胸腹C.熏于肓膜D.贯注心肺E.布散肌表参考答案:D[单选题]24.气虚引起血虚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化气参考答案:A[单选题]25.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交感合和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参考答案:C[单选题]26.下列关于精气学说描述错误的是A.天地精气化生为人B.精气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及维持C.人体的功能活动依靠气的推动和调控D.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由精化生E.精气学说与中医整体观念无直接关系参考答案:E[单选题]27.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A.怒则气上B.思则气缓C.悲则气消D.惊则气乱E.劳则气耗参考答案:B[单选题]28.下列属于液的功能的是A.濡润肌肤B.濡润孔窍C.滑利血脉D.滑利关节E.入脉化血参考答案:D[单选题]29.劳神过度易损伤的脏腑是A,心肝B.肝肾C.脾肾D.心脾E.脾肺参考答案:D[单选题]30.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血气参考答案:A[单选题]31胸中之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肺气参考答案:B[单选题]32.呼吸运动中的气之根是A.心B.肝C.脾D肺E肾参考答案:E[单选题]33.具有司呼吸作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经气参考答案:B[单选题]34.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化气参考答案:D[单选题]35.“身之本”是指A.心B.气。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2-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2-精气血津液神](https://img.taocdn.com/s3/m/a5fa2eb810a6f524ccbf85b4.png)
生成与分布:元气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化生, 受后天之气形式:
①一是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 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②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 生命。
人体之精代谢示意图
先天 之精
精
脏腑 之精
后天 之精
生殖 之精
濡养 脏腑
化气 化血 化神
繁衍 生命
生成
贮藏
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濡养 (三)化血 (四)化气 (五)化神
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 之间。
人体之精的层次
广义之精:包括血液、津液、髓等 狭义之精:生殖之精(精的本始含义) 一般意义的精:不包括血液、津液、髓等,
只含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水谷之精和脏 腑之精。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精的代谢过程,分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等 三个不同而相关联的阶段。
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 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
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之,以先天之精化 生者为元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者为谷气。
人身之气从其分布部位而言之,其行于脉中 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 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 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元气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
①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 ②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谷气), ③自然界的清气。 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宗气); 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 《内经》称为“人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https://img.taocdn.com/s3/m/9ee6296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59.png)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之一,其理论体系深厚而复杂。
其中,精、气、血、津、液、神六者被视作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称为“六淫”。
本文将详细讲解这六者的含义与作用。
一、精精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是由父母双方的生殖细胞结合而生成的元气之源。
精在中医学中的作用体现在:首先,精是生殖功能的基础,男女的生殖细胞都来源于精;其次,精还具有调节肝肾等器官功能的作用,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最后,精在中医学中还被认为是补充元气,延缓生命衰老的重要物质。
二、气气是一种无形无质的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力量之一。
中医学中的气包括了天地之气、人体脏腑之气以及中医理论重视的气血。
气可以分为内气和外气两种,人体通过呼吸来吸取外界新鲜空气,从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以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
三、血血液是人体中最为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中强调的血有两层意义:其一,它是人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和水分的消化、吸收等过程,是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运行活动的能量来源;其二,在人体中循环流动的血液还承载着多种因子和信号物质,如细胞因子、激素、免疫球蛋白等等,它们的含量和分布状况也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四、津液津液包括了人体各种分泌液和内部滋润物质,如口腔中的唾液、泪液、汗液、体液、脑脊液等等。
津液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润泽人体的五脏六腑,避免疼痛和疾病的发生;同时,津液对于身体的恢复和修复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组织的再生和新陈代谢。
五、神神在中医学中所指的是人体五脏六腑的精神活动,包括了多个方面,如情绪、思维、记忆、行动等等。
中医学认为神的活动一般都与脏腑器官功能密切相关,比如说,心脏主管人的精神,肝脏主管情感和气质等。
神的活动也与气血的供应密切相关,当机体气血供应不足、营养不良时,神则受到极大的影响,容易引发头晕、缺乏注意力、精神抑郁等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精│┬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二、人体之精的代谢││┬(一)精的生成│││┬1、先天之精│││└2、后天之精││└(二)精的贮藏于施泄││┬1、精的贮藏││└2、精的施泄│├三、人体之精的功能││┬(一)繁衍生命││├(二)濡养││├(三)化血││├(四)化气││└(五)化神│└四、人体之精的分类│┬(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二)生殖之精│└(三)脏腑之精├第二节气│┬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二、人体之气的生成││┬(一)生成之源│││气的生成:┬(1)先天之气(元气) ←肾←先天之精←父母│││└(2)后天之气(宗气)┬①清气←肺│││└②水谷之气←脾胃││└(二)相关脏腑功能││┬1、肾为生气之根││├2、脾胃★为生气之源││└3、肺为生气之主│├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一)气的运动│││┬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升降出入)│││├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3、气运动的意义│││├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5、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①气滞│││├②气逆│││├③气陷│││├④气脱│││└⑤气闭││├(二)气化│││┬1、气化的概念──气的运动产生的变化│││└2、气化的形式【多选】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A.肺的呼吸功能 B.肾的闭藏功能C.脾胃的运化功能 D.肝的疏泄功能Key:A、B、C【单选】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A.肺的呼吸功能 B.脾胃运化功能C.肾的闭藏功能 D.肺肾协调功能E.心的主血功能Key:B.脾胃运化功能★(按:脾胃为生气之源,更为重要)││└(三)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一)推动与调控作用││├(二)温煦与凉润作用│││┬①机体→维持体温恒定│││├②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正常活动│││└③精血津液→“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三)防御作用││├(四)固摄作用││└(五)中介作用│└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一)人身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 ││┬(1)生成与分布│ │││┬生成: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化生│ │││└分布: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Ⅰ.《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 ││└(2)生理功能│ ││ ┬①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 └②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生理功能│ │├2、宗气 (★温煦和激发★)│ ││┬(1)生成与分布│ │││┬生成:脾胃水谷之气+肺之清气│ │││└分布:聚于胸中,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布散全身 │ │││Ⅰ.《灵枢·邪客》:“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 │ ││└(2)生理功能│ ││ ┬①走息道以行呼吸★──语言、声音、呼吸│ ││ ├②贯心脉以行血气★──心跳、脉搏等│ ││ └③资先天│ │├3、营气 │ ││┬(1)生成与分布 │ │││┬生成:营者,水谷之精气也 │ │││└分布:循脉运行全身,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 │││Ⅰ.《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 │││ 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 │ │││Ⅱ.《灵枢·营卫生会》★:“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 │││ 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 │ ││└(2)生理功能 │ ││ ┬①化生血液 │ ││ └②营养全身 │ │└4、卫气│ │ ┬(1)生成与分布│ │ │┬生成: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 │└分布: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多选】 气对尿液,对汗液排泄的调控作用是: A.温煦作用 B.气化作用 C.推动作用 D.固摄作用 Key :B 、C 、D 【单选】与“气主煦之”无关的是:A.气郁久从阳而化热B.体温的维持恒定C.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正常的活动D.血和津液的循环运行 Key :A.气郁久从阳而化热 (按:化热属病理变化,不是气的生理功能) ★【单选】元气的主要功能是:A.推动作用B.营养作用C.气化作用D.防御作用E.固摄作用Key:A.推动作用 【多选】元气的生理功能是: A.推动生长和发育 B.温煦脏腑组织 C.激发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 D.固摄津液以防流失 Key :A 、B 、C (按:气的固摄作用算不上元气的功能)│ │ │Ⅰ.《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肤之中,│ │ │ 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 │ │ │Ⅱ.《灵枢·本藏》★:“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 │ │ └(2)生理功能│ │ ┬①防御外邪★★ │ │ ├②温养全身★ │ │ └③调控腠理★│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略)├第三节 血│┬一、血的基本概念 ││Ⅰ.《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二、血的生成 ││┬(一)化生之源││└(二)相关脏腑功能││ ┬1、脾胃──血液生化之源 ││ ├2、心肺──参与血液生成 ││ └3、肾──“精血同源” │├三、血的运行││┬(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 脉为血府★││└(二)相关脏腑功能 ││ ┬①心主血脉→推动 ││ ├②肺朝百脉→宣肃 ││ ├③肝主疏泄★→推动 ││ ├④肝主藏血★→固摄 ││ └⑤脾主统血→固摄 │└四、血的功能 │ ┬(一)濡养★ │ │┬①面色红润 │ │├②肌肉壮实★│ │├③皮肤和毛发润泽│ │└④感觉灵敏运动自如│ └(二)化神├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孔窍,并能渗入血脉──滋润 ││└液──浓稠──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濡养 ││Ⅰ.《灵枢·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 ││Ⅱ.《灵枢·决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二、津液的代谢 ││┬(一)津液的生成 │││Ⅰ.《素问·逆调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多选】对水液代谢起重要作用的脏腑功能有:A.肝气疏泄通利B.肺气通调水道C.脾气运化转输D.肾气蒸腾气化Key :A 、B 、C 、D 【单选】 与血液的运行和调节有关的是: A.肝的疏泄功能 B.肝的藏血功能 C.两者都有关 D.两者都无关 Key :C││├(二)津液的输布│││★三脏一腑(肺脾肾、三焦)+肝气疏泄★││││││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宣发肃降将津液布散至全身│││ (输布津液) └以灌四旁→直接将津液布散至四周各脏腑││││││肺──“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肺气宣发→将津液布散至外周体表和身体上部│││★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气肃降→┬将津液输布至身体下部和内部脏腑│││└将代谢产生的浊液输送至肾或膀胱│││肾──“肾主水”─┬推动调控──生命的原动力、气化的原动力│││ (主宰整个过程)└升“清”降“浊”→蒸化浊液┬将其清者重新吸收│││└将其浊者化为尿液排泄│││三焦──水道通利││││││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Ⅰ.《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Ⅱ.《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为胃行其津液。
”│││Ⅲ.《素问·玉机真藏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Ⅳ.《素问·经脉别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Ⅴ.《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
”│││Ⅵ.《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
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Ⅶ.《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Ⅷ.《景岳全书》:“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二)津液的排泄││┬①尿液││├②汗液││└③呼气、粪便│└三、津液的功能│┬(一)滋润濡养│└(二)充养血脉├第五节神│┬一、神的基本概念│├二、神的生成││┬(一)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二)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三、神的作用│┬(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第六节 精气血精液神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二)血为气之母 │ ┬1、血能养气 │ └2、血能载气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二)气能行津│├(三)气能摄津 │├(四)津能生气│└(五)津能载气★──“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精血同源★──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肝肾同源★”、“乙癸同源”│└(二)津血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 依据:┬①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同源于水谷之精气★) │ └②二者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津可以化血,血可以化津★)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一)气能生精摄精 ├(二)精能化气 ├(三)精气化神 └(四)神驭精气附:研究进展【单选】 “肝肾同源”的主要依据是: A.厥少二阴之气相通 B.相火寄于肝肾 C.肝肾同属于下焦 D.精血互生互化 Key :D ★【多选】“津血同源”的主要依据是: A.津可以化血,血可以化津 B.津血源于水谷精气 C.髓能生血,津能养髓 D.津亏血燥,血燥则津枯 Key :A 、B(按:D 选项为“津血同源”的病理表现,不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