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热力环流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讲解和同步训练:热力环流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讲解和同步训练:热力环流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讲解与同步训练:热力环流一、典题示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

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

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2)概述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

(3)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可直接判断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为冬季。

结合冬季博斯腾湖与湖岸的温差及冬季风的影响分析原因。

第(2)题,结合夏半年陆、湖热力性质差异及温差转变分析原因。

第(3)题,结合城市热岛效应判断影响并分析原因。

答案:(1)冬季。

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2)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3)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

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二、知识点讲解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1)气压: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3)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最简单的形式。

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知识手册练习:2.3.2 热力环流和风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知识手册练习:2.3.2 热力环流和风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风知识点一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1)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________引起的不同纬度间的________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意义:是大气中________交换以及各种天气现象的实现途径。

2.热力环流(1)概念:由地面________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填图:在上图中A、B、C三地的近地面与高空填注出高、低气压。

(3)绘图:在上图中短线上添加箭头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4)形成过程①B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_;高空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

②A、C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两地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_。

③水平运动:无论近地面还是高空,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均是由________流向________。

知识点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风2.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类型受力风向图示(北半球)高空中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________与等压线________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________、________总是与等压线________(1)影响各地的________,形成复杂的气象和气候变化。

(2)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气温高,气压高;反之,气温低,气压低。

()2.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

()3.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根本原因。

()4.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处风速大。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风知识点一1.(1)纬度分布不均匀热量差异(2)水汽和热量2.(1)冷热不均(2)、(3)如图(4)①低气压高气压②高气压低气压③高气压区低气压区知识点二2.地转偏向力平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斜交3.(1)水热状况[辨一辨]1.提示:×近地面在水平方向上,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2《热力环流和风》同步练习及答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2《热力环流和风》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风一、选择题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a>b>c>dB.气压:d>a>b>c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复杂的形式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C.增温、增湿 D.减湿、减温3.下面的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4.如下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飞机左侧是高压,可判断( )A.顺风飞行 B.逆风飞行C.飞机在信风带中飞行 D.风从北侧吹来5.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6.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下图为“美国某城市等温线图”。

读图回答7~9题。

7.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A.4℃ B.3℃ C.2℃ D.1℃8.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9.下图中与M、P、N一线高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A.① B.② C.③ D.④10.假设在北半球各高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自地面向上一定高度内,风的变化情况为( )A.风速变小,风向不变B.风速变大,风向不变C.风速加大,风向逆时针方向偏转D.风速加大,风向顺时针方向偏转二、综合题11.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其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

此时,①与③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教材中图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跟踪检测九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含解析

新教材中图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跟踪检测九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九)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1.下列地理现象,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A.阴天比晴天日温差小B.晴朗天空呈蔚蓝色C.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D.青藏高原夏季低温解析:选C白天海洋气温低,气压高,而陆地气温高,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能用热力环流原理来解释。

读图,回答2~3题。

2.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温度:A>B>C>D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气压:D>A>B>C3.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C.净化和增湿D.减湿和减温解析:2.A 3.C第2题,热力环流是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从图中可知A处气流下沉,B处气流上升,故温度为B>A。

根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可知A、B两地气压高于C、D两地,根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可知A>B,C>D,故四地气压为A>B>C>D。

第3题,若图示为城市热力环流侧视图。

在城市热岛环流中,由于城市温度较高,气流上升,气压低;郊区温度较低,气流下沉,气压高,因而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所以A代表郊区,B代表城市。

在②处植树造林,林地可以阻挡污染物吹向城市,起到净化作用;林地中含有大量水汽,对气流有加湿的作用。

下图示意甲、乙两地上空对流层内等压面分布状况。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M、N、P、Q四处气压的大小关系是()A.M>Q>P>N B.M>N>P>QC.Q>P>N>M D.P>Q>M>N5.若上述等压面的弯曲是由甲、乙两地热力作用引起的,并且形成了热力环流,则有关甲、乙两地地面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是绿洲,乙地是沙漠B.甲地是山谷,乙地是山坡C.甲地是海洋,乙地是陆地D.甲地是城市,乙地是郊区解析:4.B 5.D第4题,由对流层气压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可知,M 处的气压大于Q处的气压,N处的气压大于P处的气压;在同一水平面上,N处的等压面下凹,M处的等压面上凸,则M处的气压大于N处的气压,同理,P处的气压大于Q处的气压。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知识导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学习新知一、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1)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造成不同纬度之间的,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意义:是大气中交换以及各种天气现象的实现途径。

2.热力环流(1)概念:由地面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填图:在上图中A、B、C三地的近地面与高空填注出高、低气压。

(3)绘图:在上图中短线上添加箭头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4)形成过程①B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高空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

②A、C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两地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

③水平运动:无论近地面还是高空,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均是由流向。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的形成过程2.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比较(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图示(北半球)(1)影响各地的,形成了各种复杂天气现象,也会导致气候变化。

(2)影响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助学助记1.气压特征:(1)气压:单位空气柱对地面的压力(2)在同一水平面上,一般把空气密度增大处命名为高气压,把空气密度减小处命名为低气压2.等压面即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其在空间中向四周无限伸展,由近地面向高空,存在着无数个等压面。

[易误辨析]空气运动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为什么?不是。

空气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即风,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垂直运动包括上升和下沉运动,空气运动不一定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易误辨析]借助手势快速判断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手心向上,四个手指头伸直的方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伸直的方向代表地转偏向力的方向,食指偏向大拇指的方向就代表风向。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探究重点探究点一热力环流形成原理核心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是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

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

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读山谷风剖面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图中出现的时间是夜晚②图中出现的时间是白天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呈上升运动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呈下沉运动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呈上升运动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1题,图中谷地等压面向高空弯曲,说明近地面为高气压,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第2题,甲地位于谷地,夜晚吹山风,山坡上的冷空气下沉,谷底暖空气被迫抬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易凝结降雨。

2.C下图为某地近地面风形成示意图,已知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始终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据此完成第3~5题。

3.图中表示风向的是()A.aB.bC.cD.d4.有关大气运动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B.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C.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只影响风向D.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速、风向起主要作用5.北半球一架飞机在高空从东向西飞行,它的左侧是高气压,右侧是低气压,则此时的境况是()A.飞机在顺风飞行B.飞机在逆风飞行C.风从南侧吹来D.风从北侧吹来3题,根据题意可知,a表示地转偏向力,b表示摩擦力,c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

由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的夹角为锐角,可知d表示风向。

第4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A错误;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B错误;摩擦力与风向相反,会减小风速,C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速、风向起主要作用,D正确。

第5题,根据飞机左侧是高气压、右侧是低气压可知,风向是西风,向东吹,所以飞机自东向西是逆向飞行,B正确。

4.D5.B下图是某建筑设计院为我国北方地区设计的一幢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房屋模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热力环流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热力环流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热力环流1.以下图为〝某地海岸左近热力环流表示图〞。

假设该地气压场比拟动摇,且等压线散布平均,那么()A.风由b吹向c,b地风力大于cB.风由b吹向c,b地风力小于cC.风由c吹向b,c地风力大于bD.风由c吹向b,c地风力小于b2.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区分设假定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散布。

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图。

以下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A. 8日15时左右B. 8日22时左右C. 9日15时左右D. 9日18时左右读〝城市风表示图〞,回答以下各题。

3.假定在图中规划化工厂,为了增加城市风对郊区空气的污染,应选择()A.甲B.乙C.丙D.丁4.依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A.郊区B.近郊区C.近郊D.乡村以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散布图〞。

据此回答以下各题。

5.假定a、b、c、d、e为不同温度值,那么气压值的大小比拟正确的选项是()A.甲>乙>丙>丁B.乙>甲>丁>丙C.甲>乙>丁>丙D.乙>甲>丙>丁6.假定a、b、c、d、e为不同气压值,那么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A.甲→乙→丁→丙→甲B.丁→丙→甲→乙→丁C.乙→甲→丙→丁D.乙→甲→丙→丁→乙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构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中央性天气现象。

以下图为〝洞庭湖某时辰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表示图〞。

据图完成以下各题。

7.据图文资料可知,此时()A.①处为陆风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D.④处更易构成降水8.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城市空中硬化使湖陆风削弱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域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左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大可达30 ℃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构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构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9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9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课时作业9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一、选择题1960年春季,我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峰时,就发现珠峰北坡的许多冰川谷里气流运动不同于一般的山谷风。

冰川表面因温度低于同高度的周边地区,进而影响山区的热力环流。

据此完成1~2题。

1.冰川及下方坡地的大气运动方向示意图最合理的是( )2.影响冰川面与周边大气运动的原因主要是( )A.冰雪融化释放热量B.冰川白天升温快于周边C.冰雪面对太阳辐射反射较强D.冰川海拔高,气温低于周边“穿堂风”又称过堂风,指的是在风压作用下,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贯穿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通现象。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民居设计的穿堂风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穿堂风的风压形成原因是( )A.温室效应B.地转偏向力C.热岛效应D.地面冷热不均4.南方民居设计穿堂风的目的主要是( )A.冬季防寒B.夏季降温C.减少温差D.增加湿度5.房前石坝屋后竹林的主要作用是( )A.增大摩擦力,减小风力B.竹林阻挡冬季风,保温C.加大房前屋后温差,增大风力D.石坝有利于夏季风进入,增加降水冬季,东北的商场、菜场等门口总会挂着厚重帘子,厚重的门帘总会大幅度飘向一侧。

如图为门帘飘动的照片。

据此完成6~7题。

6.此生活现象所体现的地理原理是( )A.逆温现象B.阳伞效应C.热力环流D.保温作用7.下列表示门两侧气压与气流,正确的是( )A.AB.BC.CD.D下图示意2022年7月1日澳大利亚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

读图,完成8~9题。

8.图示时刻,下列城市中风力最大的是( )A.达尔文B.悉尼C.凯恩斯D.珀斯9.此刻达尔文的风向是( )A.偏东风B.偏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下图为等压线分布图(比例尺相同,单位:hPa)。

读图,完成10~11题。

10.四地风力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④>③>②>①11.如果此地为北半球,则①地的风向为( )A.偏北风B.偏南风C.偏东风D.偏西风下图示意“10月12日18时的某区域天气形势图(单位:百帕)”。

2017-2018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一配套练习:第二章第一节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含解析

2017-2018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一配套练习:第二章第一节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含解析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一)教材第32页学习指南1.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二)教材第35页思考晴朗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三)教材第35页读图近地面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四)教材第45页复习题1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产生大气逆辐射,将很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课堂小结]学业达标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A.①B.②C.③D.④解析: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被近地面大气吸收而增温。

越靠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越多,温度越高。

答案:1.B 2.B冬季,农民用人造烟幕防止农作物受冻。

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a、c、d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c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a、c、d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c<d<aC.d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解析: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大气逆辐射,c表示太阳辐射,d表示地面辐射;其中,d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太阳辐射与天气状况有关。

答案:B4.图中箭头能表示人造烟幕防止农作物受冻原理的是()。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热力环流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热力环流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热力环流图中曲线表示近空中的等压面,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以下关于此时图示区域气流运动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近空中气流由水库流向裸地和林地B.近空中气流区分由裸地和林地流向水库C.裸地气温日较差较小D.水库盛行下沉气流2.假定图中裸地左近的等压面为一天中弯曲幅度最大时,那么此时为()A.午后2时左右B.午夜前后C.日出前后D.正午前后暑假时期,济南市的某同窗到威海市旅游,她发现外地风向具有清楚的昼夜变化,并绘制如下表示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3.图示时间()A.陆地气温较低B.正值白昼C.海面气压较低D.正值夜晚4.形成上述大气运动的基本缘由是()A.上下纬之间的热量差异B.海陆之间的热量差异C.水平气压梯度力D.地转倾向力读太阳墙任务原理表示图,完成以下两题。

5.太阳墙全新空调系统中心组件是太阳墙板,图示太阳墙所触及的天文原理是()A.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B.热力环流C.气流辐合上升D.大气环流6.图示气流的动力主要来自于()A.气压梯度力B.地转倾向力C.风能D.太阳辐射读山谷风剖面表示图,回答以下两题。

7.以下判别正确的选项是()①图中出现的时间是夜晚②图中出现的时间是白昼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据实践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缘由是该地域()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昼的气温,气流呈上升运动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域的气温低,气流呈下沉运动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域的气温高,气流呈上升运动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域的气温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厚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9.假定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那么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乙>甲>丁>丙D.甲>乙>丁>丙10.假定甲地为郊区,乙地为城市,其他条件与上题相反,从环境效益的角度思索,不宜在甲地树立的企业是()A.造纸厂B.水泥厂C.家具厂D.电子厂下面两图中,图甲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域陆地和陆地外表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图乙表示的是〝该地域海陆之间气流的变化图〞。

新教材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三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课后练习含答案

新教材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三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课后练习含答案
C.20时以后距地面800米以下转为上升气流D.最大垂直速度出现在距地面800米以下
2.西固盆地中心山风转换为谷风的北京时间为( )
A.8时B.12时C.20时D.24时
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图中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热力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9.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②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
20.(1)热量;温度温室效应(太阳短波辐射可通过玻璃透射进来,使室内地面温度增高;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从而把热量保留在温室中)
10.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
A.受冷气团影响,加之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B.受暖气团影响,加之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受气旋影响,加之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D.受反气旋影响,加之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11.“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错误的是( )
A. “烟气”的成分主要是CO2,“烟气”使大气逆辐射增强
14.该生态小康家园地源热泵使用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季、夏季B.夏季、秋季C.春季、冬季D.秋季、冬季
随着电影《中国机长》的热映,川航3U8633紧急迫降的事迹展现在大众面前。飞机从重庆起飞,在9800米高空,风挡玻璃无预警脱落,刘传建机长借助自己一百多次来回飞川藏线的经验和从业30年的技术,成功于成都迫降,拯救了全机人的生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18-2019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一配套练习:第二章第一节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一配套练习:第二章第一节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Word版含解析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一)教材第32页学习指南1.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二)教材第35页思考晴朗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三)教材第35页读图近地面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四)教材第45页复习题1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产生大气逆辐射,将很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课堂小结]学业达标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 D.③~④~②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解析: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被近地面大气吸收而增温。

越靠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越多,温度越高。

答案:1.B 2.B冬季,农民用人造烟幕防止农作物受冻。

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a、c、d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c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a、c、d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c<d<aC.d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解析: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大气逆辐射,c表示太阳辐射,d表示地面辐射;其中,d是大气热量的直接,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太阳辐射与天气状况有关。

答案:B4.图中箭头能表示人造烟幕防止农作物受冻原理的是( )A.a B.b C.c D.d解析:人造烟幕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防止农作物受冻。

2019-2020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练习:第二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2019-2020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练习:第二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姓名,年级:时间: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综合思维)《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3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A.①→②→③ B。

①→②→④C.②→③→④ D。

②→④→③2.“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C。

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增强地面辐射D。

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3.“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A。

吸收大气逆辐射,增加地面温度B。

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C。

阻挡冷空气南下,防止冻害发生D.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1题,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然后到达地面。

地面接收热量后,向外辐射的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B项正确.第2题,晴朗且大风的夜晚,云量少。

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易形成霜,B项正确。

第3题,增加“烟气”就相当于增加了云层厚度,云层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D项正确。

2.B3.D下图表示30°N某沿海地区夜晚陆地与海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4~5题。

4。

上图中四地气压最高的是( )A.①B。

② C.③ D.④5.此时近地面的风向是()A。

西北风B。

东北风 C.东南风D.西南风4题,根据图示以及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垂直方向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③④排除;①处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压,②处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压,因此气压最高的是①,故选A 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图中曲线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下列关于此时图示区域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近地面气流由水库流向裸地和林地B.近地面气流分别由裸地和林地流向水库C.裸地气温日较差较小D.水库盛行下沉气流2.若图中裸地附近的等压面为一天中弯曲幅度最大时,则此时为()A.午后2时左右B.午夜前后C.日出前后D.正午前后暑假期间,济南市的某同学到威海市旅游,她发现当地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并绘制如下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3.图示时间()A.陆地气温较低B.正值白天C.海面气压较低D.正值夜晚4.造成上述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高低纬之间的热量差异B.海陆之间的热量差异C.水平气压梯度力D.地转偏向力读太阳墙工作原理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5.太阳墙全新空调系统核心组件是太阳墙板,图示太阳墙所涉及的地理原理是()A.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B.热力环流C.气流辐合上升D.大气环流6.图示气流的动力主要来自于()A.气压梯度力B.地转偏向力C.风能D.太阳辐射读山谷风剖面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7.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图中出现的时间是夜晚②图中出现的时间是白天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呈上升运动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呈下沉运动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呈上升运动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9.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乙>甲>丁>丙D.甲>乙>丁>丙10.若甲地为郊区,乙地为城市,其余条件与上题相同,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甲地建设的企业是()A.造纸厂B.水泥厂C.家具厂D.电子厂下面两图中,图甲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图乙表示的是“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变化图”。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1.有关图甲描述正确的是()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落后于曲线②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落后于曲线①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差异所致12.由图甲推断,图乙中环流模式出现时间为()A. 18时~次日7时B. 8时~当日16时C. 16时~次日8时D. 0时~次日12时读“甲、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13.关于甲、乙、①、②四地气压值的关系正确的是()A.甲>乙B.乙>甲C.①>甲D.①>乙14.下列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与上图中所示气压分布状态相符的是()三峡大坝建成后,在三峡库区周围形成了一个相对特殊的“小环境”,特别是改变了局部气候。

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15.若该水库旁建某度假村,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风向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6.扩大水域面积与增加植被覆盖率对局部地区气候影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A.增加空气湿度B.调节空气温度C.减小附近风速D.美化当地环境读图,回答以下三题。

17.若该图表示热力环流形势,则a处与b处的气压(P)和气温(T)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 Pa>Pb;Ta>TbB. Pa<Pb;Ta<TbC. Pa<Pb;Ta>TbD. Pa>Pb;Ta<Tb18.若该图表示北半球的热力环流形势,不考虑摩擦力,c、d之间的风向为()A.东风B.东北风C.南风D.西南风19.若该图表示地球表面三圈环流之一,则()A.该环流一定是北半球低纬环流B.该环流一定是南半球低纬环流C.环流一定使a地高温干燥D.环流使b地气候全年多雨20.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其高空形成高压B.热力环流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D.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21.某同学做地理演示实验:把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两侧,盖上胶合板,胶合板上有孔的一侧对着冰块盆。

点燃香,把香垂直从小孔插入到适当深度,观察玻璃缸内气流的运动状况。

该实验模拟的是()A.热力环流B.冷锋活动C.垂直对流D.暖锋活动22.下面的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23.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标出白天与黑夜A、B代表的陆、海近地面温度高低状况,并解释原因。

(2)画出图中各点之间的垂直气流和水平气流。

(3)判定A、B和A′、B′之间的气压高低,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凹凸有何对应关系?24.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创造和谐城市”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

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城市热岛”现象展开了研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市区与郊区之间热力环流的方向。

(2)简要分析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的原因。

(3)若在图中甲地建设卫星城镇或建设排放大量大气污染物的工厂,是否合理?为什么?(4)某学校以“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为主题举行辩论会。

高一某学生提出要在郊区封山育林,来改善市区因地价高,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

这种做法可行吗?应着重考虑什么条件?25.读“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列表比较A、B两地大气物理性质及天气状况。

(2)在图中用“→”画出热力环流。

(3)若图示区域热力环流为白天的海陆风,则A、B两地为陆地的是____,当地吹____风。

(4)如果A、B之间的温差增大,则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_______(增强、减弱)。

26.我省滨海城市某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的小课题研究。

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

“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的现象。

它是________环流的反映,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在下图中用箭头画出近地面风向,并画出高空和近地面等压面。

(3)分析海陆风对该滨海城市的影响。

27.读“北半球某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个等压面中数值较大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D两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

(3)据图判断此时,北半球为_________季(节)。

(4)仅考虑热力因素,在图中A、B、C、D间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28.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6集“火熄上方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在上方谷设伏兵,安排大将魏延诱敌深入。

当司马懿等人追进上方谷时,山上士兵即投下石块堵塞谷口,同时引燃谷内干柴。

刹那间,上方谷硝烟弥漫,火海一片。

正当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无疑时,天空竟然乌云密布,接着就下起大雨,司马懿感谢苍天保佑,趁机逃脱。

该战十分惨烈,打扫战场时发现四周山顶都覆盖着未烧尽的衣服和草木灰。

诸葛亮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火熄上方谷与热力环流有关,下图为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

(1)近地面气温与气压之间的关系如何?(2)同一地区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的关系如何?(3)气流是否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2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 。

(2)用箭头在图上标出环流模式。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

(4)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________,乙地 ___________,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

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此时水库气压低,因此图示区域近地面气流由裸地和林地流向水库;裸地气温日较差最大;水库为低气压,所以气流是上升的。

2.【答案】C【解析】从图中看,裸地处的等压面向上弯曲,说明裸地气压高,水库处气压低,从而判断裸地气温低于水库。

裸地由于比热容小,白天气温高于水库,晚上气温低于水库,到日出前后裸地气温达最低值,与水库温差最大,所以气压差也达最大,其弯曲幅度也最大。

3.【答案】B【解析】图示区域位于沿海,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结合图示烟雾的飘动方向可知是白天。

4.【答案】B【解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5.【答案】B【解析】室内气温与室外气温存在差异,这样会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进而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即形成热力环流。

图示太阳墙所涉及的地理原理是热力环流,B项正确。

6.【答案】D【解析】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对地面加热不均。

7.【答案】D【解析】图示等温线在谷地下凹,等压线上凸,说明此时谷地气温低、气压高,应为白天,气流由谷地吹向山坡,为谷风。

8.【答案】C【解析】夜晚谷地与山坡相比散热较慢,气温较高,为上升气流,气流上升使水汽容易凝结而形成降水。

9.【答案】D【解析】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甲地有下沉气流b,而乙地有上升气流d,则说明甲地相对较冷,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而乙地相对较暖,气流上升,使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同高度的甲地降低,因而甲乙两地气压关系为甲>乙。

甲、乙两地上空的丙、丁两地,由于b、d 作垂直运动,使丙处气压比同高度的其他地区低,而丁处气压则比同高度的其他地区高,故丙、丁两处气压大小关系为丁>丙。

又据随高度升高气压递减的原理可知,乙、丁两处的气压关系为乙>丁,所以正确选项为D。

10.【答案】B【解析】因为水平气流a是从甲地吹向乙地,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将有大量废气、粉尘等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工厂布局在甲地,以确保城市大气环境不被污染。

造纸厂污水排放量大,废气排放量较小,水泥厂粉尘污染严重,家具厂和电子厂属于轻污染或无污染的工业,因而选择B 项。

11.【答案】B【解析】海洋比热容大于陆地,海洋比陆地增温(或降温)慢,最高(或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比陆地迟,气温日较差小。

12.【答案】B“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