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之《春望》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6 诗词五首《春望》
课后作业:
1、比较《春望》与《月夜》(语文书P149)在思想 感情上的异同。
2、收集、积累杜甫的其他诗歌,领会更丰富立体的 人物形象。读诗韵来自与诗人同行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注释思考,春望,即望春, 诗人望见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国都,即长安城 城:指长安城
破:残破、破败 深:指草木茂盛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 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 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 影响尤其巨大。
读诗韵 与诗人同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诗韵 与诗人同行
体裁:五言律诗
朗读小贴士: 律诗节奏整齐,颔联 颈联对仗,全诗通压 一个平声韵,朗读时 韵脚要适当延长。相 应的仄声朗读时较为 短促。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首诗一悲一喜,但是却表达了诗人 同样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心系国家,胸怀天下,关心国家命运。
望天地 见圣心
你望见了一个怎样的杜甫?他为何能够被称为“诗 圣”?
→
圣:通也,从耳,呈声。 即善用耳,又会用
口。
耳可闻天道,口可述民求。
望天地 见圣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6 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24张PPT)
②“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
③“春”字表明了季节时令。
④“草木”二字表面写山河依旧、草木丛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 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⑤“深”字写出了长安城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为全诗渲染悲凉的气氛。
⑥“城春草木深”表现出国都战乱后的荒凉景象。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 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此诗描绘了春日长安凄惨残破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眷恋亲人,以及渴
望安宁和平的生活。
比较这两首诗,它们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拓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了,新中国成立也有72周年了,作为祖国的未 来栋梁,你想对伟大的党和祖国说些什么呢?
民世 间上 疾疮 苦痍 笔诗 底中 波圣 澜哲
赞美泰山的巍峨秀丽,对祖国山河 的热爱之情;表达诗人不怕困难、 敢攀顶峰的雄心壮志。(25岁)
伤时、忧国、念、悲己; 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 心情。(45岁)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战火多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 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主题?
杜甫(公元712—770)字____,自号______,唐朝伟大的 _____诗人。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望》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在战乱年代,诗人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它的韵律工整,对仗严谨,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春望》的诗句,看诗人如何通过具体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这些诗句是如何反映出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5.培养文化自信:深入了解杜甫及其诗作,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家国情怀。
-诗歌主题:把握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即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个人悲欢的抒发。
-艺术特色:分析诗中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在实践活动中,诗词创作的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尝试着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创作时仍然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诗句。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入更多关于诗词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情感融入诗词。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进行得相对顺利,但我发现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时,我的问题可能还不够开放和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及创作背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说课课件
第五个环节:比较阅读,学以致用
利用“对照阅读——用方法”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学习《月夜》。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春望
【唐】杜甫
一读知诗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二品抓物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诗意) 三析悟诗情(思想、感情) 四比用方法(自读《月夜》)
根据新课程标准(202X版)中提出的对古代诗词教学 的要求,我对此的解读是:
一、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 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 己的欣赏品味。
二、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 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 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 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根据新课程标准(202X版)中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 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和审美乐趣。为此我制定了《春望》的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利用“对句——猜诗人”教学活动,既复习诗句又自然引出诗人,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利用“诵读——知诗韵”教学活动,通过三轮读诗,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
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利用“品读——抓物象”教学活动,抓住诗歌物象,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第四个环节:析读诗歌,感悟诗情
《春望》说课稿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31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作探究
有人说第二句中的“深”换成“生”字 更妙,你认为呢?为什么?
用“深”好。“深”写出了春天到 来草木疯长,荒草蔞萋,掩住了战乱后 的凄凉景象,让人更觉荒芜。而“生” 字虽然能表现春天的生机,但与诗的意 境不符。
合作探究
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所展现的情景。
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花 香鸟语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 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 声,心里却阵阵惊悸。
背景链接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倾国” 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三月,春天又 来到了长安城,然而,国家的春天已不复存 在,现实使诗人睹物神伤。诗人将自己的所 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 是有名的《春望》诗。
朗读停顿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jiàn)泪,恨别/鸟/惊心。 烽(fēnɡ)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 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 惨景(看,眼望);
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 期盼(想:希望、盼望)。
合作探究
本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 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 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 伤世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诗歌翻译
国都 陷落
国 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怅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译文: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 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 鸟而惊心。
诗歌翻译
借指战争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5.如何理解诗中的诗人形象? 答案 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华,耳闻鸟啼,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 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 少的白发,发现白发稀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位挂念亲人、忧国忧民的诗人 形象跃然纸上。
6.《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 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答案 思想感情方面: 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异:《春望》还表达了对国家衰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 感伤,感情沉郁;而《月夜》表达的感情更加真挚、动人。 写作手法方面: 同:《春望》与《月夜》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春望》由望中所见抒发忧国 伤时、念家悲己之情,《月夜》则由望月思家,表达离愁别绪。 异:①《春望》想象之辞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衰败的悲痛融入景物描 写之中,甚至连笔下的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借助想象抒发妻 子对自己的思念之情,实际也是在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②《春望》所写意象甚多;《月夜》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
预读先学
【一】
知人论世
杜甫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 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 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 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也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作《登高》《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 口的名篇。
探寻背景
《春望》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 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 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将家属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 县),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所以 未被囚禁。至德二载(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萧条零落的景象,百 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望-(完美版)课件
诗词五首之《春望》
精选课件ppt
1
自创小诗
杜甫
他是谁?
忆想裘马轻狂, 胸怀凌云壮志。 可叹年迈忧国, 无奈身老孤舟。 愿作诗中圣哲, 道尽人间悲苦。 只能笔底波澜, 彪炳诗史千秋。
精选课件ppt
2
听范读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 惊/ 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 万/ 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 胜簪/ 。
精选课件ppt
青 年 望 岳 抒 凌 云 壮 志
17
作业
在朗读中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推荐:
《绝句》、《登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精选课件ppt
18
——法国哲学家库申
精选课件ppt
10
品读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所思)
“三月”是指
。
至德二年(757)三月
以“万金”给“家书”作价, 用夸张极言其珍贵, 担忧亲 人安危, 忧心如焚。思归之 情, 煎断肝肠。
精选课件ppt
11
品读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所忧) 搔: 用指甲挠。
思亲
精选课件ppt
3
相关知识
沉郁顿挫
“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 意 境雄浑, 感情深沉; “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 跌宕, 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感情深沉苍凉。
精选课件ppt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齐读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 惊/ 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 万/ 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 胜簪/ 。
《诗词五首——春望》PPT课件
杜甫
【壹】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 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的杜甫在《春望》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怀,我们一起走进《春 望》。
【贰】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人 称“杜少陵”,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人尊称 他为“诗圣”,他的作品也被后人尊为“诗史”。代表作 《春望》 “三吏” (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 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解题
3.“望”还有何意呢?仅仅 指一个动作吗?
还有有盼望、渴望、希望之意。 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 以看出,诗人盼望一封家书。渴望和平。
诗的前六句,都统在“望”字中。感情 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望 长安城到望景色到望书信。
【伍】
深入探讨
诗歌鉴赏
1.诗人笔下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 的心绪?
第一种理解:触景生情 诗人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 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
转的鸟鸣都害怕。(互文)
第二种理解:融情于景 花和鸟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 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花儿禁不住 落泪,鸟儿禁不住惨叫。 因为感伤时事而落泪和惊心。 (互文)
诗歌鉴赏
2.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 人形象?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炼字:“搔”写出了诗人 因愁闷而频频挠头的情状。 ②描写:“不胜簪”的细节 描写,刻画了诗人愁苦不堪 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 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叁】
诵读入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
天宝14年11月,杜甫赴奉先探家,不久,安禄 山发动叛乱。次年4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 上避难,安家于鄜州羌村。7月,肃宗即位于灵 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途中为贼兵所俘, 被押至长安。因为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 年4月,他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凤翔。 这首诗写于他逃离长安的前一个月。
走进作者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 的崇高理想,但命运多舛,一生坎坷。他的 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诗中描绘了战乱时期生动 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诗歌在创作上风格 沉郁顿挫,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时代。他 经历了安史之乱前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 他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
尾联刻画出怎样的诗人形象?
尾联刻画出了一个内心凄凉,头发花白稀疏的苍老的诗人的形 象,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 思家、悲己之情。
拓展延伸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主旨理解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 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 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内容概括
练习研悟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写春望所见, “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 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 感情。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了作者感时 伤世的感情。DC.尾联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 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派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D.这 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 国无门的情感。
诵读感知
春望 杜甫
国 破 山 河 在,城 春 草 木 深。 感 时 花 溅 泪,恨 别 鸟 惊 心。 烽 火 连 三 月,家 书 抵 万 金。 白 头 搔 草木深。
诗词五首春望归纳
诗词五首春望归纳《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通过对长安城破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忧虑的深情。
以下是对《春望》的归纳:1. 创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八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置在鄜州城外的羌村,只身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所以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当时长安被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2. 主题思想:《春望》以国破为背景,抒发了诗人深深的忧国之情和对故国的思念。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3. 艺术手法:《春望》采用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诗人通过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 诗句解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绘了长安城破败的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国之情和对故国的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则是通过对自身境况的描述,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和无奈。
《春望》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感的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春望》原文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如下: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衰草遍地,林木苍苍。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
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 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 感。
• 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四)漂泊西南时期。介绍略,留待以后介绍。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 写作背景
•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 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 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 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 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 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民间疾苦,笔底波涛;世上疮痍,诗中圣 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 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甫草堂
春望
杜甫
一、杜甫简介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 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 地反应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 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 “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 “诗圣”。
•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 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 杜甫诞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 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 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 个时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
16、主旨 本诗形象的描述了诗人困 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
抒发了诗人
之情。
六、随堂练习
1、颔联写诗人之所_感___,运用拟__人__,__互__文_修辞 手法,通过__花___、__鸟____这两种事物写春天, 寄托了诗人__忧__国___伤__时_____的情感;颈联写
。
3、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国破山河在,城 春草木深。” 一个“ 破 ”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 败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 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景象,令人满 目凄然。“破”“深”二字写出了安史之 乱时长安城内凄凉的春景,表达出诗人忧 国伤时的无限沉痛之情。为全诗渲染悲凉 的气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sāo,用手指抓 能够承受、禁得起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稀少
简直
头上白发越搔越稀少, 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12、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展现的画面。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 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 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 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到 无法插簪。
13、任选角度赏析“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 哪几层意一思是?观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
二是希望战火平息。
三是盼望于亲人团聚。
拓展延伸 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
望岳
春望
“望”的对象不同 “望”的视角不同 “望”中所感不同
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
远望:一脉青色横亘于齐鲁之间,
第一种运用触景生情的写法,诗人面对国家破 碎,种种念头齐涌心头,禁不住见花而落泪, 闻鸟啼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对国家 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
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
本诗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 所感,抒发了忧国思家的情感,反应了诗人热 爱国家、眷念亲人的深厚情感。
当堂检测
1.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结合全诗,说 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 “望”到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 “望”字的含义有: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长安的凄凉景 象;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根据注释,把握诗歌大意。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பைடு நூலகம்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拓展延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念家
战火接连多时不熄,此时一封家书就可抵上万金啊!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悲己
头上的白发严重脱落,简直就要插不住簪子了。
重点探究
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 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重点探究
3.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
自主学习
02 知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 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希望能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 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长安已被抢掠一空, 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 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 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
当堂练习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 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 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 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 念家悲愁的语句的: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拓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唐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国都残破败象, 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 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 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 亲的形象。
当堂练习
•1.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 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 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承上启下,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 感时伤别、见明艳之景诱发内心伤感 (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准字音
溅(jiàn)—— 溅落
抵( dǐ )—— 值得 搔(sāo )—— 轻刮,抓挠 浑(hún) —— 简直 胜(shēng)—— 能够承受
簪( zān)——一种束发的首饰
饮
酒 渊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 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两句逼真地 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 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表达了诗 人对亲“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联运用了什么描写 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细节描写。搔更短的结果,不 胜簪的细节,诗句描写了头发的变化, 以生活的一个细节——因焦虑而频频 搔首,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忧国思家者 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 不堪的情状,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
2015河北中考
6.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4分)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画
了
的景象。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画
了
的景象。
6. (1)泰山神秘秀丽、高大雄伟 (2)国都残破,乱草丛生。
7.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作者简介
《春望》写作背景
❖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 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 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羌村,去 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 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 三月。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妻子儿 女的强烈的思念。
尾 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解词:浑,简直。 ❖ 翻译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
的老人因忧国思家而焦虑叹息,往日长长的 头发如今越搔越短,纷纭断落,已经短的无 法梳髻插簪。
尾 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3.赏析: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 头发早就白了,变得越来越少了,简直连簪子也插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 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 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 蔼概。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离乱中人共 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吟哦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 句。 C.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画了诗人忧愁难解 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予以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之《春望》课件
颔联赏析
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怅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流泪
颔联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 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颔联赏析
我赞成第一种解释,因为花、鸟在 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 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 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 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 种念头困扰着他,触景生情,见花而 落泪,闻鸟而惊心。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背诵诗歌。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 感。(诗歌内部:意象、遣词、手法、题材内容等;诗 歌外部:知人论世)
3.感受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通过拓展延伸,运用本节 课诗词赏析的方法自主学习同类诗歌。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
作者 杜甫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 朝代 唐
评价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作品 风格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 顿挫为主;诗作真实、深刻地反应了唐王朝由 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代表 作品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 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方法小结
请尝试总结出解读诗歌的步骤和感悟诗情的技能。 技法总结 解读诗歌的步骤:诵音 明意 品技 悟情
感悟诗情的技能:
乱草丛生 一片荒芜
国都,指 长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茂盛。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 底波澜。”“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 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说的是谁呢?是杜甫。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他的诗,感受一下他的情怀。
春 望杜
甫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明诗歌的内容。 2.能结合创作背景,通过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特征去探 究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知人论世,通过对杜甫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分析, 读懂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作者简介
作者 杜甫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 朝代 唐 评价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作品 风格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 主;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 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
《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 代表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作品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诗人因愁闷而频频挠头的情状。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以“白发”“不胜簪”的细节,描写诗人的苍老 之态,含蓄生动地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诗歌鉴赏
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 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 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诗歌鉴赏
赏析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一封薄薄的家书
万两黄金
消息隔绝久盼音讯 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对偶 夸张
战火不断时 家信的珍贵
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尾联通过怎样的细节来表达诗人情感?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
品读诗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家 人音信而不至的焦急心情,表现了家书的珍贵,表 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品读诗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字写出了诗人因愁闷而频频挠头的情状。 “白发”写其日益衰老,“更短”与“不胜簪” 写其愁之深。这些词含蓄而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 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品读诗歌 “望”指什么?
望见破败景象 盼望(报平安的来信;为国效力;早日平 定叛乱;与家人早团聚)
品读诗歌
通过描写诗人在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所见、所感,含蓄 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 的艺术风格。
品读诗歌
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 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杜甫
朗读诗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边读边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品读诗歌 根据诗人的行为,全诗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两层——看与思
品读诗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写景,妙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只有山河还在, 其它都不在了;草木深,因为战乱,人或死或逃,城中 无人,所以草木就长得特别繁盛。两句虽是写景,背后 却暗含了一个动乱的时代,隐藏着诗人内心巨的悲恸。
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 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 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 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 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 发了他触景伤怀,忧国思家 的情感。反映了诗人渴望安 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通过刚才的阅读和翻译, 你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试着跟同学描述出来。
思考:这首诗情景交融的写作 特色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诗的前四句重在描绘景物(山河、 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 深、溅泪、惊心),且景中有意 (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 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 搔“白头”)。诗中景物有声有 色,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的泣血之作。
诗人“春望”“望”的是什 么? 诗中塑造了一 位怎样的诗人 形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
译文:战火焚烧连绵,整整三月不断, 家书可抵万金,欲得难上加难。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 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两句真切 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 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家书抵万 金”成为千古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稀少
简直
译文: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稀少,简 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 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 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 “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 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合作探究2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 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 无本质区别。 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 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 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 别之思,自然过渡。 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 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也感时伤乱 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 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 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事
伤心
使……惊 动
译文:感伤国家时局,热泪飞溅花瓣,悲 恨亲人离散,鸟啼令人心乱。 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 “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 启下的作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 仗工整。
什么是对偶?
是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 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 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 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着 整齐醒目,听着铿锵悦耳,读来朗 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 喜闻乐见。
▲读准下面的字,
并理解它的含义
溅(jiàn )—— 溅落
大哥哥,大姐姐, 我戴上眼镜仔细看 你读书啊, 别读错 了字呀!
抵( dǐ )—— 值得 搔(sāo )—— 用指甲挠
浑(hún ) ——简直
shèng 胜( )—— 能够承受
簪(zān )—— 一种束发的首饰
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 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16
诗人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 位面对春城败象, 心念国家兴衰,思 家恋亲,老泪纵横, 白发萧疏,忧心如 焚的诗人形象;是 感时恨别的形象, 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试概述文章的主题思想。
▲合作探究1
1 、 “国”是指都城长安,是 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目前 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 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 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 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 深”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 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 “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 破和凄凉景象。
《春望》 杜甫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756年诗人杜甫得 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 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 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 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 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 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 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 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 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合作探究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 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 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 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 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 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 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 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 说说你的理解。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指京城, 当时在长安
译文:京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长安 古城春天草木丛生。 诗歌一开始“国破”二字点明时间, “山河 在”三个字表明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感情。 一个“ 破 ”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 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 安城 满眼是繁密的杂草 之景,令人满目萧然, 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