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北师大版(2024年)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5.1认识方程1.理解并让学生掌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2.初步了解列方程的一般步骤,体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重点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导入新课在班级秋游活动中,全体学生和老师共购买了45张门票,学生票每张10元,成人票每张15元,总票款为475元.你知道学生和老师的人数分别是多少吗?购买学生票和成人票的票款分别是多少?(1)这个问题涉及哪些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2)如果设学生人数为x,那么总票款可以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为__________.(3)你能得到怎样的表示量相等的式子?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教师:请同学们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老师作简单讲解.教师:我们已经知道,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上面等式中的x是未知数,这个等式是一个方程.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解方程求出未知数x.教师:比较这两种方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有什么优点?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对方程的感受.二、探究新知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列方程课件出示问题: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5850 m,长比宽多25 m.(1)这个情境涉及哪些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2)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x m,那么操场的面积可以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为________.(3)你能得到怎样的表示量相等的式子?2.甲、乙两地相距22 km,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走1 km,因此提前12 min到达乙地.(1)这个情境涉及哪些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2)如果设张叔叔原计划每小时走x km,那么他比原计划提前的时间可以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为____________.(3)你能得到怎样的表示量相等的式子?学生完成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总结:同学们在列方程时,一定要弄清方程两边的代数式所表示的意义,体会列方程所依据的等量关系.等式10x +15(45-x )=475,x (x +25)=5850,22x -22x +1 =1260 是用不同的代数式表示相等的量,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表示量相等的等式称为方程.教师:上面各方程都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如10x +15(45-x )=475,2x +3=7x +4都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在实际问题中怎样列出方程呢?引导学生总结出列方程的一般步骤: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2.方程的解你能求出满足方程10x +15(45-x )=475的未知数x 的值吗?你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当x =30是方程的解吗?x =40呢?x =50呢?教师:我们可以发现,当x =40时,方程两边等号成立.也就是说,x =40是方程解. 引导学生得出: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137页“随堂练习”第1,2题.2.(1)用一根长24 cm 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 h ,预计每个月再使用150 h ,经过几个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 h?(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人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答案】2.(1)设正方形的边长是x cm ,由题意列方程得4x =24.解得x =6,答:正方形的边长是6 cm(2)设经过x 个月这个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 h .由题意列方程为1700+150x =2450,解得x =5.答:经过5个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 h (3)设这个学校有x 名学生,由题意列方程得52%x -(1-52%)x =80.解得x =2000,答:这个学校有2000名学生四、课堂小结1.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2.实际问题中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五、课外作业教材第138页习题5.1第1,2,3题.本节课的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初步认识,主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并能从学习过的知识中得到拓展和延伸.同时结合生活实例,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5.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第1课时 等式的基本性质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2.会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方程.重点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 难点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一、导入新课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方程自然要研究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呢?我们不难理解下面两个基本事实: (1)如果a =b ,那么b =a ;(2)如果a =b ,b =c ,那么a =c .除此之外,等式还有哪些基本性质呢?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探究新知下面,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究等式的性质.(1)教师演示:天平两边分别放入一个铁球和砝码,天平平衡,再在两边都加上相同的木块,天平仍平衡,再拿掉木块天平仍平衡.教师:如果我们把天平看成是等式,会得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总结得出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教师演示:天平两边各放入一个小球和砝码,天平平衡,把两边小球与砝码的数量都变成原来的3倍,天平仍平衡.再将两边小球与砝码的数量还原,天平仍平衡.教师:如果我们把天平看成是等式,那么又有什么结论呢?引导学生得出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如果a =b ,那么a ±c =b ±c如果a =b ,那么ac =bc ,a c =bc(c ≠0)(1)如图5-2,小明用天平解释了方程5x =3x +4的变形过程,你能明白他的意思吗?(2)请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释方程5x =3x +4的上述变形过程.归纳: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实质就是对方程进行变形,变形为x =a 的形式.对于x +a =b ,方程两边都减去a ,得x =b -a ;对于方程ax =b (a ≠0),两边都除以a ,得x =ba.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140页例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 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140页例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 三、课堂练习 1.判断:(1)若x =y ,则5+x =5+y ;( √ ) (2)若x =y ,则5x =5y ;( √ ) (3)若x =y ,则x 5 =y5;( √ )(4)若x =y ,则5-x =5-y ;( √ ) (5)若2x =5x ,则2=5.( × ) 2.下列各式变形正确的是( A )A .由3x -1=2x +1得3x -2x =1+1B .5+1=6得5=6+1C .由2(x +1)=2y +1得x +1=y +1D .由2a +3b =c -5b ,得2a =c +8b 3.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1)x -5=6; (2)0.3x =45; (3)5x +4=0; (4)2-14x =3.【答案】3.(1)x =11 (2)x =150 (3)x =-45 (4)x =-44.教材第141页“随堂练习”第1,2题. 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3.如何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五、课外作业教材第146页第6,7题.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在刚刚认识了等式与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得出等式的基本性质,接着又通过实验解释了方程5x =3x +4的变形过程.由此得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实质上就是逐步把方程化为x=a的形式.通过教师设置的两次活动,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2课时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1.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2.会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重点移项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及其应用.难点理解移项的同时必须变号.一、导入新课问题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问题2: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1.移项的概念教师:你会解方程5x-2=8吗?方程的两边都加2,得5x-2+2=8+2,也就是5x=8+2比较这个方程与原方程,可以发现,这个变形相当于5x-2=8,5x=8+2即把原方程中的-2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称为移顶.因此,解方程的过程可以简化为:移项,得5x=8+2化简,得5x=10方程的两边都除以5,得x=2.在上面解方程的过程中,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归纳: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把原方程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课件出示问题:下列移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1)6+x=8移项,得x=8+6;(2)3x=8-2x移项,得3x+2x=-8;(3)5x-2=3x+7移项,得5x+3x=7+2.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找出错误,并说明理由,教师点评.2.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你会解方程3x +20=4x -25吗?引导学生思考:方程3x +20=4x -25的两边都有含x 的项(3x 与4x )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向x =a (常数)的形式转化呢?要求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归纳: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将方程左边合并同类项,向x =a 的形式转化.思考:本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合并同类项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感受化归的思想)问题:对于本问题,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吗? 课件出示练习:将下列方程化为ax =b 的形式. (1)2x -3=6; (2)5x =3x -1; (3)2.4y +2=-2y ; (4)8-5x =x +2.学生完成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 ①移动的项要改变符号;②为了方便计算,移项通常是将未知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使方程化为ax =b 的形式.例3 (课件出示教材第142页例3)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 (1)移项的根据是什么? (2)移项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汇报答案,教师点评.例4 (课件出示教材第142页例4)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教师再次强调移项时符号的变化. 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142页“随堂练习”. 2.用移项法解下列方程: (1)7-2x =3-4x ;(2)34x =x -3. 3.如果x =-7是方程4x +6=ax -1的解,试求代数式a -3a的值.【答案】2.(1)x =-2 (2)x =12 3.把x =-7代入方程4x +6=ax -1中,得4×(-7)+6=-7a -1.解得a =3;当a =3时,a -3a =3-33=2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什么叫移项?3.移项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45页习题5.2第1,2题.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出移项的定义,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移项的法则.学生对移项的掌握比较牢固,但移项时要“变号”这个问题,个别学生掌握得不够好,不能灵活应用,需要加强练习.在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解方程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渗透数学中变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第3课时解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1.理解并掌握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2.能用多种方法灵活地解一元一次方程.重点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难点结合方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解方程,并解释解法的合理性.一、导入新课问题1:什么叫移项?问题2:用移项法解下列方程:(1)2x-2=3x+3;(2)-3x+5=4x+2.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讲评.二、探究新知1.利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小颖在超市买了1袋牛奶和4瓶矿泉水,她付给售货员20元,售货员找回3元.已知1瓶矿泉水比1袋牛奶贵0.5元,你能算出1袋牛奶多少钱吗?你列出了怎样的方程?如果设1袋牛奶x元,那么可列出方程4(x+0.5)+x=20-3.(1)上面这个方程列得对吗?为什么?你还能列出不同的方程吗?(2)怎样解所列的方程?学生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①去括号;②移项;③合并同类项;④系数化为1.强调: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不改变符号;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要改变符号.用三个字母a、b、c表示去括号前后的变化规律:a+(b+c)=a+b+ca-(b+c)=a-b-c多媒体出示例5解方程:1+6x=2(3-x).解:去括号,得1+6x =6-2x . 移项,得6x +2x =6-1. 合并同类项,得8x =5. 方程的两边都除以5,得x =58.例6 解方程:-2(x -1)=4. 解法一:去括号,得-2x +2=4. 移项,得-2x =4-2. 化简,得-2x =2.方程的两边都除以-2,得x =-1. 解法二:方程的两边都除以-2,得 x -1=-2.移项,得x =-2+1. 化简,得x =-1.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并写出解题过程,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我们来试一试解下面的方程(课件出示). (1)-3(x -5)=6; (2)2(3-x )=9; (3)-2(x -1)=4.2.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课件出示: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 h ;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 h .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 km/h ,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教师:如果设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 km/h ,船顺流的速度为多少? 学生:(x +3)km/h.教师:船逆流的速度为多少? 学生:(x -3)km/h.教师:这个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往返的路程相等.师生共同探讨,列出方程:2(x +3)=2.5(x -3). 学生完成解方程,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143页“随堂练习”.2.若方程3(2x -1)=2-3x 的解与关于x 的方程6-2k =2(x +3)的解相同,则k 的值为-59. 3.一架飞机在两城之间航行,风速为24 km/h ,顺风飞行要2小时50分,逆风飞行要3小时,求两城距离.【答案】3.设无风时飞机的速度为x km/h ,则可列方程为256 (x +24)=3(x -24),解得x=840,所以两城的距离为3×(840-24)=2448(km)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如何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38页习题5.2第3,4题.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步骤——去括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练习,归纳出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教师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熟悉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及其注意事项.通过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了解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第4课时 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1.会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法.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难点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导入新课问题1:什么是移项法则?什么是去括号法则?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 问题2:解方程: (1)2(x +15)=x -10; (2)4(x +7)=2(x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1.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课件出示问题:一个数与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加起来的和是33,求这个数.教师:设这个数为x ,怎样列出方程呢?学生:23 x +12 x +17x +x =33.教师:如何解这个方程呢?解这个方程的关键是什么?依据是什么?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法是否正确.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在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42,即可将方程化为熟悉的类型.教师边讲解板书:23 x +12 x +17x +x =33.去分母,得28x +21x +6x +42x =1386. 合并同类项得97x =1386. 系数化为1得,x =138697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课件出示练习:例7解方程:17 (x +14)=14 (x +20).解法一:去括号,得17 x +2=14 x +5.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28 x =3方程的两边都除以-328,得x =-28.解法二:去分母,得4(x +14)=7(x +20). 去括号,得4x +56=7x +14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 =84. 方程的两边都除以-3,得x =-28.学生独立完成,写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例8 (课件出示教材第144页例8)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并写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 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139页“随堂练习”.2.解方程:3x +12 -2=3x -210 -2x +35 .【答案】2.x =716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如何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 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45页习题5.2第5题.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步骤——去分母,及解一元一次方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练习,归纳出去分母的依据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及其注意事项.强调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5.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1课时 图形的等积变形问题1.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2.进一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图形变化的实际问题.难点从复杂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一、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两瓶矿泉水(容量一样,一瓶短而宽,另一瓶长而窄).教师:哪瓶矿泉水多?为什么?2.教师演示:先用一块橡皮泥捏出一个“瘦长”的圆柱体,然后再让这个“瘦长”的圆柱“变矮”,变成一个“又矮又胖”的圆柱.教师:在刚才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高”变“低”,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点评.二、探究新知某饮料公司有一种底面直径和高分别为6.6 cm,12 cm的圆柱形易拉罐饮料.经市场调研决定对该产品外包装进行改造,计划将它的底面直径减少为6 cm.那么在容积不变的前提下,易拉罐的高度将变为多少厘米?(1)这个问题中包含哪些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2)设新包装的高度为x cm,你能借助下面的表格梳理问题中的信息吗?有关量旧包装新包装底面半径/cm 3.33高/cm12x容积/cm3π×3.32×12π×32×x(3)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旧包装的容积=新包装的容积.设新包装的高度为x cm.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π×3.32×12=π×32×x解这个方程,得x=14.52因此,易拉罐的高度将变为14.52 cm.归纳: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1、审题,2、设未知数,3、列方程,4、解方程,5、作答.课件出示实验题:一个圆柱形玻璃杯中装满了水,把杯中的水倒入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可盛水的盒子里(玻璃杯的容积大于长方体的容积),当盒子装满水时,玻璃杯中的水下降了多少?要求学生用玻璃杯按要求分组实验后,全班交流各组得到的结果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并派小组代表进行操作示范、讲解.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参与学生的实验.例1 用一根长为10 m 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1)如果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 m ,那么此时长方形的长、宽各为多少米?(2)如果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 m ,那么此时长方形的长、宽各为多少米?此时的长方形与(1)中的长方形相比,面积有什么变化?(3)如果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此时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正方形的面积与(2)中长方形的面积相比又有什么变化?分析:本题涉及哪些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你能分别用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吗?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过程,然后教师点评.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列方程的两边分别表示什么量?列方程的思路是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149页“随堂练习”.2.某居民楼顶有一个底面直径和高均为4 m 的圆柱形储水箱.现该楼进行维修改造,为减少楼顶原有储水箱的占地面积,需要将它的底面直径由4 m 减少为3.2 m .那么在容积不变的前提下,水箱的高度由原先的4 m 变为多少米?【答案】2.设水箱的高度由原先的4 m 变为x m ,由题意列方程为π×(42 )2×4=π×(3.22)2×x ,解得x =6.25.答:水箱的高度由原先的4 m 变为6.25 m 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时,关键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54页习题5.3第1,4,5题.本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易拉罐变形.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易拉罐由“矮”变“高”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方程,使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思考、计算、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新课程理念.观察、演示、分析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体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化归”过程.第2课时 盈余与不足问题1.理解盈余与不足之间的数量关系;2.会通过列表格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问题.重点理解盈余与不足之间的数量关系.难点列表格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问题.一、导入新课教师: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个应用——盈余与不足问题.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问题:《九章算术》“盈不足”章第一题: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各几何?题目大意:几个人合伙买东西,若每人出8钱,则会多出3钱;若每人出7钱,则还少4钱.合伙人数、物品的价格分别是多少?(1)问题中有哪些已知量和未知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2)设人数为x,其他未知量能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吗?请完成下表.有关量每人出8钱每人出7钱人数x x出钱总数8x 7x物价8x-37x+4(3)设人数为x.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8x-3=7x+4解这个方程,得x=7因此,人数为7人,物价为53钱.如果设物价为y,你能列出怎样的方程?与同伴进行交流.例2《九章算术》“盈不足”章第五题:今有共买金,人出四百,盈三千四百;人出三百,盈一百.问人数、金价各几何?题目大意:几个人合伙买金,每人出400钱,会多出3400钱;每人出300钱,会多出100钱.合伙人数、金价各是多少?分析:设人数为x,你能把下表补充完整吗?有关量每人出400钱每人出300钱人数x x出钱总数400x 300x金价400x-3400300x-100解:设合伙人数为x,则金价可表示为400x-3400,还可表示为300x-100,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00x-3400=300x-100.解这个方程,得x=33.300×33-100=9800.因此,人数为33,金价为9800钱.对于例2,如果设金价为y,能列出怎样的方程?归纳:《九章算术》给出了一种算法:人数=两次剩余钱数之差∶两次每人所出钱数之差;物价=每人出的较多钱数×人数-剩余钱数,物价=每人出的较少钱数×人数+不足的钱数.教师:通过上面的讲解和练习,你能总结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引导学生总结:①分析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②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③验证方程的解是否合理.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150页“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盈余与不足问题中如何找等量关系?3.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步骤有哪些?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54页习题5.3第7题.本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盈余与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由具体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思考,形成方程的模型,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方程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分组学习,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第3课时行程问题1.通过画线段图分析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重点找出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通过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一、导入新课问题1: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有什么关系?问题2:若小明每秒跑4 m,那么他5 s能跑多少米?。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单元学习主题本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方程与不等式”主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单元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标准2022》指出初中阶段数与代数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一,是学生认知数量关系、探索数学规律、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石,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的角度清晰准确地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三个主题,是学生理解数学符号,以及感悟用数学符号表达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的关键内容,是学生初步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感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重要载体.方程与不等式的教学应当让学生经历对现实问题中量的分析,借助用字母表达的未知数,建立两个量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方程或不等式是现实问题中含有未知数的等量关系或不等关系的数学表达,引导学生关注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未知数的方程,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算术与代数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模型、验证反思的过程,形成模型观念;要关注基于代数的逻辑推理,能在比较复杂的情境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逻辑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2.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包括三个小节:5.1方程;5.2解一元一次方程;5.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方程与不等式”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揭示了数学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是一类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从数学学科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从应用数学的角度看,方程是一个既方便又强大的数学工具,它能够有效地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加以解决.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方程模型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主要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其中的相等关系,是始终贯穿于本单元的主线.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它们在本单元前两节中占重要地位.解方程中蕴含的“化归思想”和列方程中蕴含的“数学建模思想”,是本单元中包含的主要数学思想,对于它们的体悟与内化,不仅对学生今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终身的发展非常有益,而且也是深入贯彻实施《标准2022》的素养理念的渠道,与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有非常密切且直接的关系,更是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探究、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保障.三、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从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看,学生在前面学段中已经学过有关于简单方程的内容,对方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同时通过对整式的学习,学生能够进行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的加减运算,即对方程的认识已经历了入门阶段,又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些基本的、朴素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方程奠定了基础.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对方程学习的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发展,是更系统、更深入、更复杂的讨论,更强调数学思想、数学模型的渗透,结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他们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仍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对问题情境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给他们创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逐步体会、感悟和理解这些数学内容的内涵.四、单元学习目标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完成从算式数学到方程式数学的进步,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2.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理解并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解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进一步体会解法中蕴含的化归思想.4.能够通过“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模型观念.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六、单元评价与课后作业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针对性原则:每课时课后作业严格按照《标准2022》设定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层次性原则:教师注意将课后作业分层进行,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层次性.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渗透人人学习数学,人人有所获.重视过程与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生活性原则:本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应回归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根据以上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设置为两部分,基础性课后作业和拓展性课后作业.。
【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北师大版【精华】
§5.1一元一次方程(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过程与方法:〗并牢固地掌握最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准确而迅速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方程ax=b(a≠0)的解法.难点:正确地解方程ax=b(a≠0).〖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1.针对前二节所学内容,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等式?等式应具备什么性质?(2)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3)(投影)某数的4倍减去9等于3,列出方程,并检验x=2,x=3是不是该方程的解.(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本题,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请找出它们具有的特点?(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2.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我们将具备上述特点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请学生回答: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这时,教师还需指出:“元”是指未知数的个数,“次”是指方程中含有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板书课题)Ⅱ.讲授新课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最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例解下列方程:分析:利用等式性质2,在方程的两边都除以未知数x的系数,将其系数化1,即可得到原方程的解.最后还需检验所得的数是否为原方程的解.(2)(3)(4)略.(让学生先回答本题,教师追问根据,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方程(1)的解答过程板书.方程(2)(3)(4)的解答过程请三名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讲评)最后,教师可追问学生,方程ax=b(a≠0)的解是什么?根据是什么?Ⅲ.做一做解下列方程:(投影)(本题的作用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最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掌握,使之运用得灵活、自如.这样做也为后继课的学习做好铺垫)Ⅳ.课时小结采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小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最后教师指出:据是等式性质2.2.不要把两个方程用等号连接起来.如-x=1=x=1.3.问题:若a=0,则方程ax=b的解又是什么呢?(思考) Ⅴ.课后作业解下列方程,并检验:思考题解关于x的方程:(关于x的方程,就是把方程中除x以外的字母看成已知数,解此类问题要注意已知数a,b的取值范围)〖板书设计:〗§5.1一元一次方程(1)(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例1、例2(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5.1一元一次方程(2)〖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移项的概念〖过程与方法:〗并能利用移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转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移项的概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1.等式的性质是什么?2.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方程ax=b(a≠0)的解是什么?3.(投影)解方程:(让学生口答本题,发动其余学生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做到一题多用)我们已经学习了解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ax=b(a≠0),今天学习把某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为最简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得其解.(教师板书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二) Ⅱ.讲授新课师生共同研究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例1解方程3x-5=4.在分析本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怎样才能将此方程化为ax=b的形式?2.上述变形的根据是什么?(以上过程,如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应作适当引导)解:3x-5=4,方程两边都加上5,得3x-5+5=4+5,即3x=4+5,3x=9,x=3.(本题的解答过程应找多名学生分别口述,教师严格、规范板书,并请学生口算检验)例2解方程7x=5x-4.(此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的教学设计可仿照例1重复进行)针对例1,例2的分析与解答,教师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3.将方程3x-5=4,变形为3x=4+5这一过程中,什么变化了?怎样变化的?4.将方程7x=5x-4,变形为7x-5x=-4这一过程中,什么变化了?怎样变化的?(-5变为+5,并由方程的左边移到方程的右边;5x变为-5x,并由方程的右边移到方程的左边)我们将方程中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利用移项,我们可以将例2按以下步骤来书写.解:7x=5x-4,移项,得7x-5x=-4,合并同类项,得2x=-4,未知数x的系数化1,得x=-2.至此,应让学生总结出解诸如例1、例2这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并强调移项要变号.Ⅲ.做一做(用投影给出)解方程:(这个练习,应找部分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下面自行完成,其间,教师要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鼓励同学间互相讲评,同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严格参照例2的解题格式完成这个练习,并要求口算检根)Ⅳ.课时小结首先,采取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采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法?在解题时需要注意什么?然后,教师需指出,采用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维方法,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在后继课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再次强调移项要变号.最后,教师可引申,若所给方程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有括号,我们应如何求出方程的解?(为下节课埋下伏笔,引出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Ⅴ.课后作业解下列方程:思考题解关于x的方程:(1)ax=bx; (2)(a2+1)x=(a2-1)x.〖板书设计:〗§5.1一元一次方程(2)(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例1、例2(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5.1一元一次方程(3)〖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回顾与思考(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一的方程。它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数学工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方程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7.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关键步骤回顾
8.课教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本章节内容将带领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点,并通过练习、讨论和总结,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关注学生课堂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效果。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方程解的概念,即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何某个数是方程的解,需要通过具体例子的解释和图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难点二:移项时符号的变化,学生容易在此环节出现错误。
-教师需要通过反复示范和练习,强调移项时符号变化的规则,如“从左边移到右边要变号,从右边移到左边也要变号”。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回顾与思考》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解决两个未知数的等量关系问题?”(如购物找零、分配任务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奥秘。
最新版北师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主备人:梁水莲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是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主要问题】:1.什么样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什么是方程的解?一、基础知识回顾1.下列式子是代数式的有 (填编号)32xy (6)7x x 59-(5)3x a -(4) 63(3)x y-x 2(2) 2)1(π-=>+-y y x 2.列代数式:(1)有一树苗原来高20cm,每周长高5cm,则生长x 周后的树高为 cm(2)2000年全国约有13.6亿人,到2011年人口增长了15%,现有 亿人3.含有未知数的 叫做方程。
4.下列各式是方程的有 (填编号)①-2+5=3 ②3x +1>0 ③5m =0 ④2a +b ⑤x +y =8 ⑥y 2=4+y二、新知识产生过程【问题1】: 什么样的式子是一元一次方程?1.小彬的年龄乘2减5的得数是21,小彬今年几岁了?解:如果设小彬的年龄为x 岁,那么“乘2再减5”就是 ,可以得到方程:2.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 40 cm ,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 5 cm ,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 1 m ? 解:如果设 x 周后树苗长高到 1 m ,那么可以得到方程:3. 甲、乙两地相距 22 km ,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1 km ,因此提前 12 min 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多少千米?解: 设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x km ,可以得到方程:_______ ____.4.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截至 2010 年 11 月 1 日 0 时,全国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8 930 人,与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 147.30%.解:如果设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 10 万人中约有 x 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5.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 5 8502m ,长和宽之差为 25 m ,这个操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解: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x m ,那么长为(x + 25)m .可以得到方程6.上面列出来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点?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____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____,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7.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x”。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北师大版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二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教学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学生讨论并回答二、知识探究:⒈方程的教学(投影演示)小彬和小明也在进行猜年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
找出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点?⒉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1)X+2=3(是)(2)X+3Y=6(是)(3)3X-6(不是)(4)1+2=3(不是)(5)X+3>5(不是)(6)Y-12=5(是)三、合作交流⒈如果告诉我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家能够自己列出方程吗?(投影演示)情景一: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0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怎样列方程?由此题你们想到了些什么?情景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01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截至2000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611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增长了153.94%,1990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情景三:西湖中学的体育场的足球场,其周长为200米,长和宽之差为12米,这个足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下面是刚才根据几道情景题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点?2X–5=2140+15X=100X(1+153.94﹪)=36112[X+(X+12)]=2002[Y+(Y–12)]=200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精选9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精选全文完整版《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精选9篇)《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篇1知识技能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活动一知识回顾解下列方程:1.3x+1=42.x-2=33.2x+0.5x=-104.3x-7x=2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问题探究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学生尝试提问)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七年级数学第五章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七年级数学第五章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第一篇:七年级数学第五章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②会根据数量关系或简单问题情境列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判断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
②经历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已知的方程推导出未知量,形成概念,通过本节的学习,感受数学的实际价值,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是学习方程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一;本节内容还提出用尝试、检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是难点二。
四:教学方法:1页.本节课宜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交流练习互相穿插的活动课形式。
同时,利用发现法和问题讨论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Ⅰ、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创设情境:老师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数学王国里的几位新朋友。
认识新朋友,可也别忘了我们的老朋友。
看,老朋友来了!(1)1+2=3(2)5=7-2(3)3+b=2b+1(4)4+x=7(5)2x-2=6 同学们,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如果觉得有困难,就小组讨论一下学生活动:讨论说出等式,方程的概念。
老师活动:好,再和老朋友加深一下印象。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1)-2+5=3()(2)3χ-1=7()(3)m=0()(4)χ﹥3()(5)χ+y=8()(6)2χ2-5χ+1=0()(7)2a +b()(8)x=4()学生活动:积极判断老师活动: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方程”这位老朋友的特征?学生活动:判断方程的两要素:①有未知数②是等式老师活动:看,这边有两位小朋友在玩猜年龄的游戏,瞧瞧去!老师活动:引导学生看投影仪(课本130页),并思考怎样算年龄。
冀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精品教案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一、单元学习主题本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方程与不等式”主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单元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标准2022》指出初中阶段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三个主题,在初中阶段学生将进一步学习负数、无理数,以及它们的四则运算,还将学习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方程与不等式”揭示了数学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是一类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有助于学生形成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观念,发展运算能力.通过经历对现实问题中量的分析,借助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建立两个量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方程是现实问题中含有未知数的等量关系的数学表达,从而体会方程思想,体会算数与代数的差异.一元一次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的主要内容,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等式的基本性质;第二,方程的意义,构建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与方法;第三,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及其解法;第四,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四个方面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一元一次方程是一类重要的数学模型,它具有典型的示范性和指导性.首先,这一模型化思想,对其他方程模型、不等式模型、函数模型的学习,都起着启迪思维的重要作用;其次,在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时,对其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和认知途径,也是今后运用其他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第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一项数学基本技能,它对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冀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包括四个小节:5.1等式与方程;5.2一元一次方程;5.3解一元一次方程;5.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本单元通过对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引出方程的概念,进而对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探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明确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对学生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积累一定的经验,建立了学生的模型观念,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按照先经历、感知,再概括、提升,最后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来呈现主要内容.通过代数方法与算术方法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方程”的意义与作用,突出方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探究天平平衡现象的游戏,在领悟和感知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获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分析等式的变形依据,强调程序但不过分追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技巧.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突出符号意识,增强学生的模型观念和运算能力.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悟数学论证的逻辑,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和重事实、讲道理的科学精神.三、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冀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代数式和整式,初步积累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特定情境,学生一直处于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氛围之中,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探究意识.合理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探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决一元一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主要目标.四、单元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一元一次方程的建立和运用的过程,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感受模型化过程,形成初步的方程思想.2.能通过天平平衡问题探究和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3.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体会解方程过程中的“化归”思想,增强运算能力.4.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其解,使学生经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5.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抽象模型思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续表六、单元评价与课后作业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针对性原则:每课时课后作业严格按照《标准2022》设定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层次性原则:教师注意将课后作业分层进行,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层次性.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渗透人人学习数学,人人有所获.重视过程与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根据以上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设置为两部分,基础性课后作业和拓展性课后作业..。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学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
本章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由浅入深,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初入学段的七年级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方程概念、解法及应用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逐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
2.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方程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发现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馈评价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及策略。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解决方程问题。
3.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方程的概念,如“小明买书”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完整版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第五章第一节《一元一次方程》。
2. 详细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能熟练运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 教学重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小明和小华的年龄问题),让学生感受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方程的解法。
3. 例题讲解: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如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一元一次方程2. 定义: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为1的方程。
3. 解法: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
4. 例题:展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5.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解方程:2x + 3 = 7(2)求解方程:5 3x = 2(3)实际问题:小华比小明大3岁,小明的年龄是x岁,求小华的年龄。
答案:(1)x = 2(2)x = 1(3)小华的年龄为x + 3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解法,如代入法、消元法等,并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说明;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七上北师新教材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
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1)教案教学目标1、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2、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3、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分析、找到等量关系,准确列出方程,并总结所列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由特殊的几个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预习 阅读章前图(P129-131)1、含有 的式子,叫做等式.2、用 把 或 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 也是代数式.3、含有 的等式叫做方程.4、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 ,叫做方程的解.5、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 ,并且 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二.探究新知(一)引入1.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问:你的年龄乘以2减5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学生讨论并回答2. 阅读章前图中关于“丟番图”的故事,告知学生本章的学习任务:学习本章内容,你将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中等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解一元一次方程。
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思想。
(二)探究一元一次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1.情景剧:小明在公园里认识了新朋友小彬小明:小彬,我能猜出你的年龄。
小彬:不信。
小明:你的年龄乘2减5得数是多少? 小彬:21小明:你今年13岁。
小彬心里嘀咕:他怎么知道我的年龄是13岁的呢?如果设小彬的年龄为X 岁,那么“乘2再减5”就是 ,所以得到等式 .2.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 40 cm ,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 5 cm ,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 1m ?如果设 x 周后树苗长高到 1 m ,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40 + 5 x = 1003.甲、乙两地相距 22 km ,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1 km ,因此提前 12 min 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多少千米?设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x km ,可以得到方程: 6112222=+-x x 4.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截至 2010 年 11 月 1 日 0 时,全国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 8 930 人,与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 147.30%.如果设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 10 万人中约有 x 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1 + 147.30% ) x = 8 9305. 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 5 8502m ,长和宽之差为 25 m ,这个操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 x m ,那么长为(x + 25) m .可以得到方程5850)25(=+x x归纳:在小学我们已经知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 ,并且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注意哦!(1)方程的判断必须看两点:一是它是否是等式,二是否含有未知数,二者缺一不可;(2)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要看是否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次数是1.并且一定不是分式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 ,叫做方程的解.三.应用1. 例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是的打 “√”,不是的打“x”。
浙教版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
5.1一元一次方程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学会了用逆运算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⒈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⒉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⒊体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尝试检验法.⒋理解等式的两个性质,并初步学会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用尝试检验法求方程的解.难点: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准备〗多媒体,小黑板,白纸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着乐趣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的问题。
进而用等式性质解决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三个游戏中的数学游戏生成了整个课堂的新知和练习,设计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由图可知:程中的某一项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
[想一想](1)移项的依据是什么?(2)移项时,应注意什么?[做一做]例1 解下列方程=)2(+-x8x521)1(=+x 235.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2.要求学生理解移项的含义及注意事项;3.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重点和难点:1.重点是正确掌握移项的方法求方程的解2.难点是采用移项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做)。
(1)3X=2X+7(2)5X-2=8解完后,请学生观察:3X=2X+75X-2=83X-2X=75X=8+2思考:上述演变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分组讨论)若学生思考一阵后,还不会作答,可作如下提示:从原方程3X=2X+7演变为3X-2X=7,等号两边的项有否发生变化?若有变化,是如何变化的?方程(2)也有类似的结论吗?请将你发现的结论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北师大版2024新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小结与复习
第5章一元一次方程回顾与思考一、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回顾与思考.学生在小学也学习过方程,会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本章所学习的方程是小学知识的继续和提升.前面用9个课时完成了本章的全部学习内容,学生能够说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已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会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能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方程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能准确快速地解方程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暴露出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二、教学任务分析(一)教学任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准确快速地解方程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在寻找等量关系时有时候需要借助图表等,在得到方程的解后,要检验它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回顾与思考”是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方法,它既能使学生有目的地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又能促进学生反思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所学知识较为深刻、独特的见解.学生在此过程中还能提高自己的归纳、概括等能力,形成反思的意识.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同伴交流,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二)学习目标1. 通过对本章基本概念的复述,能理解概念,并应用概念解决相关问题;2. 通过观察分析解一元一次方程问题中的常见问题,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3. 通过用方程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模型的思想.(三)学习重、难点1.重点:通过观察分析解一元一次方程问题中的常见问题,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2.难点:通过用方程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模型的思想.(四)学习评价针对学习目标1,2,设计了交流式评价和表现式评价,引导学生在学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针对目标3:设计了表现式评价,引导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模型的思想.(五)教法与学法分析结合学生自身的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课时秉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探究过程中,设置问题串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去组内讨论,展示交流的学习方法.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我们已经学完了,那么本章学了哪些内容?知识要点是什么?学习每一个知识要点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这节课进行回顾与思考.【设计意图】揭示课题,给学生进行回顾与思考的方法指导.(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自主探究一:认识一元一次方程问题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为什么?()()()()()()()2122511533213224205210614375135x x x x x x x x xx y--=+->+-+=+-==-+=+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所给七个不同类型的方程,让学生在交流辨析中学会“识”一元一次方程,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应用提升:1.关于x 的方程:1210k x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 =___变式1:关于x 的方程()12210k k x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 =___变式2:关于x 的方程:(a +2)+5x -2=3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a =___总结:对于“数学概念题”一看指数、二看系数.【设计意图】1.通过教师启发与学生自主交流,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求解出字母系数或指数的值,进一步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通过教师对概念题的方法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此类概念题目的做法,从而达到学生由会做一道题到会做一类题.自主探究二:认识方程的解问题2.请你根据方程解的定义确定x =8是下面哪个方程的解.()()118822271x x x x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设计意图】通过两道小题让学生自主归纳方程的解及解方程的概念.应用提升:变式1:你能写出一个解为4并且未知数系数为负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吗?【设计意图】变式1在问题1的基础上进行题目变形与难度的加深,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逐步上升,加强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的理解.2.已知关于x 的方程23x m m x -=+的解与方程1322x x +=-的解相等,求m 的值. 变式 2:解互为相反数时,求m 的值.【设计意图】通过两道有难度梯度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方程解的概念. 自主探究三:解一元一次方程注意事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错从你们中来”【设计意图】教师呈现学生在解方程组过程中的易错点,通过学生自主总结其中的问题,从而达到知错改错,做题不错的效果.2.不要漏乘括号里的任何一项移项1.移项要变号2.防止漏项; 合并同类项 系数相加,字母及其指数不变 系数化为1分子分母不要颠倒(三)活学活用,能力提升“请给自己的表现亮分”你得分的二分之一来自于你的实力;你得分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你的自信;你得分的十二分之一来自于同学的合作;再加8分来自于你我的缘分.你能知道这位同学的表现到底得了几分吗?解析:设这位同学得了x 分,由题意得:11182312x x x x +++= 解 得: x =96答:这位同学得了96分.【设计意图】通过一道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设计问题.(四)反思升华,妙笔生花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学会了哪些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我们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五)布置作业A 组:课本复习题第1、2、3题:B 组:课本复习题第4、5、6题;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课《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案(2024秋)
5.3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配套问题与工程问题【素养目标】1.掌握配套问题和工程问题中有关量的基本关系式,并会寻求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2.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教学重点】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配套问题和工程问题.2.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构建方程模型.【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设计意图]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课,我们将讨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生活中,有很多需要进行配套的问题,如课桌和椅子、螺栓和螺母、电扇叶片和电机等.问题1 上面的配套例子中,1张课桌配几把椅子?1个螺栓配几个螺母?1个电机配几个电扇叶片?1张课桌配1把椅子,1个螺栓配2个螺母,1个电机配3个电扇叶片.问题2 大家还能列举生活中其他涉及配套的例子吗?[教学提示]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答.活动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设计意图]探究配套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设计意图]探究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探究点1 配套问题例1(教材P133例1)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200个螺栓或2000个螺母.1个螺栓需要配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栓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栓和螺母的工人各多少名?问题1 结合本题题意,你认为题中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关键字眼(配套关系):1个螺栓需要配2个螺母.相等关系:螺母数量=2×螺栓数量.问题2 如果设安排x名工人生产螺栓,请你填一填下面的表格.产品类型生产人数单人产量总产量螺栓x 1 200 1 200x螺母22-x 2 000 2 000(22-x)问题3 请根据前面的分析列出方程,并求出安排生产螺栓和螺母的工人数.解:设应安排x名工人生产螺栓,(22-x)名工人生产螺母.根据螺母数量应是螺栓数量的2倍,列得方程2000(22-x)=2×1200x.解方程,得x=10.进而22-x=12.答:应安排10名工人生产螺栓,12名工人生产螺母.追问如果设x名工人生产螺母,怎样列方程?解:设应安排x名工人生产螺母,(22-x)名工人生产螺栓.根据螺母数量应是螺栓数量的2倍,列得方程2000x=2×1200(22-x).解方程,得x=12.进而22-x=10.答:应安排10名工人生产螺栓,12名工人生产螺母.总结:【对应训练】教材P134练习第2,3题.探究点2 工程问题例2(教材P133例2)整理一批图书,由1人整理需要40h完成.现计划由一部分人先整理4h,然后增加2人与他们一起整理8h,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应先安排多少人进行整理?分析:在工程问题中: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总工作量=各部分工作量之和.问题1如果把总工作量设为1,则人均效率(一个人1h完成的工作量)为"1" /"40" .问题2 如果设先安排x人整理4h,请填写下表.人均效率人数时间工作量前一部分工作1/40 x 4 4x/40后一部分工作"1" /"40" x+2 8 (8(x+2))/40问题3 根据前面的分析,列出方程,并求出应先安排多少人进行整理.解:设先安排x人整理4h.根据先后两个时段的工作量之和等于总工作量,列得方程4x/40+"8(x+2)" /"40" =1.解方程,得x=2.答:应先安排2人进行整理.总结:【对应训练】教材P134练习第1题.[教学提示]给学生说明:(1)“螺母的数量是螺栓数量的2倍”是本题中特有的相等关系;“每人每天的工作效率×人数=每天的工作量(产品数量)”是工作问题中的基本相等关系.上述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列出方程.(2)本题中根据倍数关系列方程时,要弄清楚是在等号的哪一边乘2,不要弄反.[教学提示]给学生说明:(1)如果一件工作需要n个小时完成,那么平均每小时完成的工作量就是"1" /"n" ;(2)如果一件工作由m个人用n小时完成,那么人均效率为"1" /"mn" ;(3)“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是计算工作量的基本公式;(4)如果一件工作分几个阶段完成,那么“各阶段工作量的和=总工作量”.活动三:随堂训练,课堂总结【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列方程的基础是什么?2.你能说说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吗?【作业布置】1.教材P140习题5.3第2,3,4,5,6,8,11题.【教学后记】第2课时: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素养目标】1.分析销售中的数量关系,利用进价(成本)、标价、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销售现象,形成理性消费的观念.【教学重点】根据销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厘清销售问题中的各种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相关问题活动一:结合生活,引入新知[设计意图]学习销售中的相关概念,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情境引入】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种销售场合看见一些商品优惠信息,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下面的表格中列举了一些与销售有关的词语,请你将表格填完整.含义计算方法进价(成本) 购进商品时的价格标价商品上标出的价格折扣率实际售价占标价的百分率售价(打折后) 商品实际售出时的价格标价×折扣率利润销售商品过程中的纯收入售价 -进价利润率利润占进价的百分率利润进价×100%[教学提示]结合学生日常的知识储备,梳理与销售活动有关的概念,教师可适当提问,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或纠正.活动二:运用数学,准确判断[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判断与准确计算的对比,感知数学的严谨性,培养理性思考的习惯. 探究点销售中的盈亏(教材P135探究1)一商店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问题1 你估计盈亏情况是怎样的?(汇总学生的答案)盈利、亏损、不盈不亏.问题2 销售的盈亏取决于什么?取决于总售价与总进价(两件衣服的进价之和)的关系.问题3 这一问题情境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如何设未知数?相等关系是什么?如何列方程?讨论内容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应选用销售中的什么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讨论结果已知量选用数量关系两件衣服的利润率未知量两件衣服各自的进价选用数量关系利润=进价×利润率进价+利润=售价解决过程:解:设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是x元.依题意得x+0.25x=60.解得x=48.设亏损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是y元.依题意得y-0.25y=60.解得y=80.两件衣服的总进价为48+80=128(元).因为60+60-128=-8(元),所以卖这两件衣服共亏损了8元.追问列、解方程后得出的结论与你先前的估计一致吗?通过对本题的探究,你对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什么新的认识?【对应训练】教材P136练习.[教学提示]让学生先大体估计盈亏,再通过准确计算检验他们的判断,经历从定性考虑(估计)到定量考虑(计算)的过程,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提示]提醒学生:在销售问题中,常常利用“利润=售价-进价”和“利润=进价×利润率”这两个算式表示同一商品的利润,从而可得到相等关系“售价-进价=进价×利润率”,并由此列方程.活动三:巩固提升,灵活运用[设计意图]学习与打折有关的销售问题. 例商场出售一种电视机,进价是4000元,标价是5000元,节日期间,商场对该种电视机进行打折出售,利润率为10%.这种电视机节日期间打了几折?解:设这种电视机节日期间打了x折.根据题意,得5000×"x" /"10" =4000×(1+10%).解得x=8.8.答:这种电视机节日期间打了八八折.【对应训练】商场出售一件商品,如果按标价的九折出售,那么商场盈利80元;如果按标价的八折出售,那么商场亏损70元.求这件商品的进价.解:设这件商品的标价为x元.根据题意,得0.9x-80=0.8x+70.解得x=1500.所以这件商品的进价为1500×0.9-80=1270(元).[教学提示]提醒学生:(1)关于售价,有两种计算方式:售价=标价×折扣率,售价=进价×(1+利润率).根据售价相等可列方程.(2)利润率是在进价的基础上计算的,折扣率是在标价的基础上计算的,计算时不要混淆.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已知商品的标价和折扣率,怎样求商品的售价?2.已知商品的售价和进价,怎样求利润和利润率?【作业布置】1.教材P140习题5.3第9,10题.【教学后记】第3课时球赛积分表问题【素养目标】1.通过探索球赛积分与胜、负、平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检验实际问题中方程的解的合理性.【教学重点】用方程模型解决球赛积分问题;根据方程解的合理性进行推理判断.【教学难点】准确构建方程模型解决球赛积分问题.【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设计意图]通过与球赛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引入】某次足球赛,甲、乙、丙、丁4个队分在同一个小组,4轮比赛过后,各个队的积分情况如表所示.球队比赛场次胜场平场负场积分甲 4 3 1 0 10乙 4 2 1 1 7丙 4 1 1 2 4丁 4 0 1 3 1上面各个队的积分是怎样计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球赛积分相关的问题.[教学提示]可适当准备一些背景素材,与学生一起讨论,激活课堂氛围活动二:读取信息,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意图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发展推理能力. 探究点球赛积分表问题(教材P136探究2)队名比赛场次胜场负场积分前进14 10 4 24东方14 10 4 24光明14 9 5 23蓝天14 9 5 23雄鹰14 7 7 21远大14 7 7 21卫星14 4 10 18钢铁14 0 14 14问题1 仔细观察上面的积分表.我们通过哪一行,最容易得出负一场积几分?最下面一行.负一场积分为14÷14=1(分).问题2 你能进一步算出胜一场积多少分吗?设胜一场积x分.对于任何一支球队来说,有以下相等关系:由表中第一行数据可列方程10x+4×1=24.解得x=2.用表中其他行可以验证,得出结论:胜一场积2分,负一场积1分.问题3 用代数式表示一支球队的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若一支球队胜m场,则总积分为m+14.问题4 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吗?设一支球队胜了y场,则负了(14-y)场.若这支球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负场总积分,则得方程2y=14-y.解得y="14" /"3" 因为y(所胜的场数)的值必须是整数,所以y="14" /"3" 不符合实际,由此可以判定没有哪支球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负场总积分.总结:【对应训练】1.阳光体育季,赛场展风采.七年级组织迎新拔河比赛,每班代表队都需比赛10场,下表是此次比赛积分榜的部分信息:班次比赛场次胜场负场积分A班10 10 0 30B班10 8 2 26C班10 0 10 10(1)结合表中信息可知:胜一场积_____分,负一场积_____分.(2)已知D班的积分是24分,求D班的胜场数.(3)某个班的胜场总积分能否是负场总积分的2倍?请说明理由.解:(2)设D班的胜场数为x,则负场数为10-x.由D班的积分是24分,得3x+1×(10-x)=24.解得x=7.因此,D班的胜场数为7.(3)能.理由:设这个班的胜场数为y,则负场数为10-y.若胜场总积分是负场总积分的2倍,则3y=2×1×(10-y).解得y=4.因此,当某个班的胜场数为4时,这个班的胜场总积分是负场总积分的2倍.2.教材P137练习第2题.教学建议[教学提示]通过观察表格,获取信息,是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能力,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学提示]问题4的分析过程中渗透了反证法的思想,即先假设某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由此列出方程,解得获胜场次不是整数而是分数,这显然不合乎实际情况,由这种矛盾现象可知先前的假设不能成立,从而作出否定的判断.建议教学中不要提及反证法,只要引导学生注意这里方程的解应是整数,由此作出判断就够了活动三:知识升华,巩固提升[设计意图]学会解决不同规则下的比赛积分问题. 例在一次有12个队参加的足球循环赛中(每两队之间比赛一场),规定胜一场积3分,平一场积1分,负一场积0分,某队在这次循环赛中所胜场数比所负场数多2场,结果共积19分.求该队在这次循环赛中的平场数.解:设该队的负场数为x,则胜场数为x+2,平场数为11-x-(x+2).根据题意,得3(x+2)+1×[11-x-(x+2)]=19.解得x=4.所以11-x-(x+2)=1.答:该队在这次循环赛中的平场数为1.【对应训练】教材P137练习第1题.[教学提示]给学生说明:不同的比赛,规则各不相同.对于比赛结果,除了有胜、负外,可能还有平局.但一般来说,有以下相等关系(以有平局的情况为例):①比赛总场数=胜场数+平场数+负场数;②比赛总积分=胜场总积分+平场总积分+负场总积分.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我们是怎样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得出篮球联赛的胜、负积分规则的?2.在实际问题中,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求出解后,还要注意什么问题?【作业布置】1.教材P140习题5.3第7,12,13题.【教学后记】第4课时方案选择问题【素养目标】1.能根据文字构建直观的数学模型,利用图表分析实际情境和问题.2.通过分类讨论解决最优方案选择问题,锻炼统筹规划的能力.【教学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构建计费问题的数学模型,在不同区间内对各方案进行比较.【教学难点】准确分类讨论,得出最优方案.【教学过程】活动一:结合生活,引入新知[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兴趣.【问题引入】两款空调的部分信息如表.品牌售价/元平均每年耗电量/(kW·h)A 3 200 650B 2 400 900购买哪款空调较划算呢?下面是李明和王芳的对话,他们谁说得有道理?[教学提示]让学生自行讨论,适当发言,留意学生作选择的依据,后面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展开讲解.活动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设计意图]整合信息,逐步设问,引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探究点方案选择不同能效空调的综合费用比较(教材P138探究3) 购买空调时,需要综合考虑空调的价格和耗电情况.某人打算从当年生产的两款空调中选购一台,表中是这两款空调的部分基本信息.如果电价是0.5元/(kW·h),请你分析他购买、使用哪款空调综合费用较低.两款空调的部分基本信息匹数能效等级售价/元平均每年耗电量/(kW·h)1.5 1级 3 000 6401.5 3级 2 600 800问题1 一台空调的综合费用包括哪些部分?空调的售价、电费.问题2 一台空调使用了若干年,产生的总电费是怎样计算的?电价×每年耗电量×使用年数.问题3 设空调的使用年数是t,请你用代数式表示两款空调的综合费用.1级能效空调的综合费用(单位:元)是3000+0.5×640t,即3000+320t.3级能效空调的综合费用(单位:元)是2600+0.5×800t,即2600+400t.问题4 两款空调的综合费用与使用年数t有关,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呢?(1)t取什么值时,两款空调的综合费用相等?列方程3000+320t=2600+400t,解得t=5.即t=5时,两款空调的综合费用相等.(2)t取其他值时,两款空调的综合费用大小如何比较呢?我们把表示3级能效空调的综合费用的式子2600+400t变形为1级能效空调的综合费用与另外一个式子的和,即(3000+320t)+(80t-400),也就是3000+320t+80(t-5).这样,当t<5时,80(t-5)是负数,这表明3级能效空调的综合费用较低;当t>5时,80(t-5)是正数,这表明1级能效空调的综合费用较低.【对应训练】教材P139练习第1题.[教学提示]本课题涉及一定的实际生活经验,学生如有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可适当展开讲解.[教学提示]选择最划算的方案时,需要进行先分类再综合的思考,其中用方程找关键时间(费用相同时的使用年数)是重要的一步.活动三:知识升华,巩固提升[设计意图]对方案选择问题的掌握. .例某学校计划购买若干台电脑,现从两家商场了解到同一型号电脑每台报价均为6000元并且多买都有一定的优惠,甲商场的优惠条件是:第一台按原报价收费,其余每台优惠25%;乙商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优惠20%.(1)设购买x台电脑,则甲商场费用为_______元,乙商场费用为_______元.(均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2)购买多少台电脑时,两家商场收费一样?(3)学校应该怎样选择?解:(1)(4500x+1500) 4800x(2)当两家商场收费一样时,4500x+1500=4800x,解得x=5.所以当购买5台电脑时,两家商场收费一样.(3)当购买电脑台数小于5时,选择乙商场购买;当购买电脑台数等于5时,选择哪家商场都一样;当购买电脑台数大于5时,选择甲商场购买.【对应训练】教材P139练习第2题.[教学提示]在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时,提醒学生注意临界点,以及临界点前后,不同方案在单件上优惠力度的差别.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计算空调的综合费用时,不确定的因素是什么?2.两款空调的综合费用的大小关系是确定的吗?有什么特点?3.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案?【作业布置】1.教材P141习题5.3第14题.【教学后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从算式到方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教学设计】一、情景引入:教师提出教科书第79页的问题,同时出现下图: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50701510702301513+⨯--=- ()50701310502301513+⨯-+=-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二、学习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 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 千米,王家庄距秀水 千米.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507035x x -+= ,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 可列方程:50507032x -+= 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 等字母);(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三、举一反三、讨论交流:1、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归纳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也可以每个小组同时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向全班汇报.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2、思考: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建议按以下的顺序进行:(1)学生独立思考;(2)小组合作交流;(3)全班交流. 如果直接设元,还可列方程:70605x += 如果设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x 千米,那么可以列方程: 12060;335x x x +== 依据各路段的车速相等,也可以先求出汽车到达翠湖的时刻:552126⨯=,再列出方程536x +=60 说明:要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x 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四、初步应用、课堂练习:1、例题P/802、练习(补充):(1) 列式表示:① 比a 小9的数; ② x 的2倍与3的和;③ 5与y 的差的一半; ④ a 与b 的7倍的和(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1) 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2)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五、课堂小结: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让学归纳,补充,,主要围绕以下问题: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2、你有什么收获?(说明方程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工具。
)六、作业设计:1、根据下列条件,用式表示问题的结果:(1)一打铅笔有12支,m打铅笔有多少支?(2)某班有a名学生,要求平均每人展出4枚邮票,实际展出的邮标量比要求数多了15枚,问该班共展出多少枚邮票?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小青家3月份收入a元,生活费花去了三分之一,还剩2400元,求三月份的收入。
3、P/84。
1、P/85.5.5.1从算式到方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2、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问题: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二、建立概念:1.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在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1)23-x=一7: (2)2a-b=3 (3 )y+3=6y-9; (4)0.32 m-(3+0.02 m) =0.7(5)x 2=1 (6)11423y y -=②引导学生归纳:从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步骤?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方框表示: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一般地,要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可以用这个值代替未知数代人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四、课堂练习:1、 P81 思考2、P82 1、2、3(2)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3) 作业设计:1.已知(m 2-1)x 2-(m+1)x+8=0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求200(m+x)(x-2m)+m 的值.2.关于x的方程(2-a)x|a-1|-21=3是一元一次方程,求a的值.3.P/85 6、7、8等式的性质(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用等式的一条性质)一元一次方程;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列方程思路的归纳,渗透“化归”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教学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一、提出问题:用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吗?(1) 3x-5=22; (2) 0.28-0.13y=0.27y+1.第(1)题要求学生给出解答,第(2)题较复杂,估算比较困难,此时提出:我们必须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法.二、探究新知: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比如“8=8”,我们在两边都加上6,就有“8+6=8+6”;两边都减去11,就有“8-11=8-11” .等式两边加上的可以是同一个数,也可以是同一个式子.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表示.等式的性质1怎样用式子的形式来表示?然后让学生用两种语言表示等式的性质2.问题:你能再举几个运用等式性质的例子吗?三、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例1教科书第83页例2中的第(1)、(2)题.分析:所谓“解方程”,就是要求出方程的解“x=?’’因此我们需要把方程转化为“x=a(a 为常数)”形式。
例1:怎样才能把方程x+7=26转化为x=a的形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1)两边减7,得、x+7-7=26-7,x=19.问题2:式子“-5x”表示什么?我们把其中的-5叫做这个式子的系数.你能运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5x=20转化为x=a的形式吗?用同样的方法给出方程的解.例2(补充)小涵的妈妈从商店买回一条裤子,小涵问妈妈:“这条裤子需要多少钱?”妈妈说:“按标价的八折是36元.”你知道标价是多少元吗?解:设标价是x元,则售价就是80%x元,根据售价是36元可列方程:80%x=36,两边同除以80%,得x=45.答:这条裤子的标价是45元.四、小结:让学生进行小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归纳:①等式的性质有那几条?用字母怎样表示?字母代表什么?②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最终必须化为什么形式?③在字母与数字的乘积中,数字因数又叫做这个式子的系数.五、课堂练习:P84练习(1)、(2)六、作业设计:(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① a+25=95 ②x-12=-4③ 0.3x=12 ④23 3x=-(2)P/84 2、3、4(1)9.一件电器,按标价的七五折出售是213元,问这件电器的标价是多少元?(3)P85 10(4)已知等式(a+2)c=a+2得c=1不成立,求a2+2a+1的值.(5)已知2x2-3=7,那么x2+1=_____(6)X=-2时,ax3+bx+6的值为7,求x=-2 时,求ax3+bx-12的值.(7)已知3b-2a-1=3a-2b,利用等式的性质比较a、b大小.(8)已知8x+9y-1=8y+9x,利用等式的性质比较x、y 的大小.七、教案设计意图:①本节课从提出间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出学习的必要性.在每个环节的安排中,突出了问题的设计,教师通过一个个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激发起来,从而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②重视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对教科书上的两幅图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既有直观的实验演示,又有学生的图形观察;既要求学生从实验中归纳结论,又要求学生理解图形用实验验证.对发现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字母表达式表示出来.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验、观察、归纳、表达、应用.③突出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和应用.实验演示、观察图形、语言叙述、字母表示、初步应用等都是为了使学生能理解性质,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变形的依据,解题后及时地进行小练所有这些都围绕本节课的重点,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等式的性质(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与方法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
【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解下列方程:(1)x+7=1.2; (2)23 32 x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①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②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x=a)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探究新知: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教材例2(3)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