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dzt 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 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14469ec5d5bbfd0a79567383.png)
的分解,并对各单元项目确定设计要求与边界、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工程的实现步 骤和有关工程参数。 第 2.1.6 条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初步设计图进行扩充, 使之满足实施的需要:
对监测方案应给出准确的布点位置及要求,以利于定位实施;编制工程预算及设计
程度为主、适当参考工程造价的原则,进行综合确定。 第 2.2.2 条 根据泥石流灾害的受灾对象、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期望经
济损失和防治工程投资等五个因素,可将泥石流灾害防治安全等级划分为四个级别 (表 2—1)。 2.3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 第 2.3.1 条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的确定,应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比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免费标准网()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免费标准网()
及对工程的影响;地下水类型、水位及埋深、动态、补给排泄条件及地层渗透系数; 水与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参数;特殊岩土的测试与评价; (4)其它资料:施工场地的水、电、交通条件:排水、排污条件;对噪声、振动 的限制;防治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的地方经验;地方的材料及劳务价格;防治工 程影响范围内的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图等。 第 1.4.3 条 防治工程设计在执行本规范时,尚应参照执行国家、行业、部门
图设计,视情况也可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边监测。 第 2.1.4 条 可行性方案设计阶段,应根据防治目标,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全
面的技术与经济论证,提出优化的推荐设计方案。此阶段的设计文件应提出相应的 设计方案图纸,设计论证说明。 第 2.1.5 条 初步设计阶段应对泥石流灾害影响范围的防治任务进行科学合理
上,运用成熟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充分论证,并宜提出多方 案进行比较。 第 1.3.5 条 应注意与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市政规划、环境
汉源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急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汉源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急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f863d9c33d4b14e85246858.png)
目录第一节前言 (2)一、编制依据 (2)二、工程概况 (3)(一)位置及交通 (3)(二)地质概况 (3)(三)设计概况 (4)(四)主要工程量 (4)三、施工场地准备及布置图 (8)第二节施工综合管理 (14)一、施工组织机构 (14)二、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16)三、安全文明管理措施 (4)(一)安全施工方案 (4)(二)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6)(三)文明施工措施 (8)(四)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9)(五)安全注意事项 (9)四、冬雨季施工措施 (10)五、道路安全施工措施 (12)六、噪音控制及振动控制 (12)七、空气污染(防尘)的控制 (13)八、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 (14)第三节施工进度安排 (15)一、计划开竣工日期施工进度计划 (15)二、劳动力计划 (16)三、材料数量及进场计划 (17)四、拟投入施工机械设备计划 (17)五、施工进度计划的落实、检查、调整 (18)(一)施工进度计划的落实 (18)(二)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和调整 (18)六、工期保证措施 (18)第四节主体工程施工方案与工艺 (20)一、本工程施工的难点及对策 (20)二、施工工序总体安排原则 (20)三、挡土墙和排水沟 (20)(一)挡土墙施工 (20)(二)排水沟施工 (21)附表一: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23)附表二:劳动力计划表 (24)附表三: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25)附表四:施工总平面图 (27)附表五:临时用地表 (33)第一节前言一、编制依据1、《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重庆市地方标准;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02);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6、《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1);7、《提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8、《防洪标准》(GB50201-94);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1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1997);1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13、《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0223-2004);14、《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0227-2004);1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95);17、《四川省汉源县新河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四川省汉源县白树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四川省汉源县长荣村小学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四川省汉源县观音庙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四川省汉源县大田乡火烧坡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四川省汉源县宜东镇桥楼子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18、《汉源县背后山等十三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文件》,汉源县国土资源局。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https://img.taocdn.com/s3/m/88946a7e48d7c1c709a1450c.png)
I
T/CAGHP XXX-XXXX
前
言
本标准按国标《标准化工作导则》 (GB/T 1.1-2009)编写规则执行。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一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重庆蜀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成都理工大学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 135 队 主要起草人:陈晓清 游 勇 李德基 赵万玉 郭 毅 李冠奇 钱江彭 袁 磊 张 继 冉茂云 赵建壮 陈文军 钟 东 郭志勇 温清茂 陈致全 李俊飞 朱文兵 唐 川 陈 强 于成龙 戴敬儒 何青云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负责解释。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准
T/CAGHP XXX-2016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 of Design for Debris Flow Prevention
(征求意见稿)
XX-XX-XX发布(黑体四号)
XX-XX-XX实施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 发布(黑体四号)
T/CAGHP XXX-2016
目
前 引
次
言 .............................................................................. II 言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主要符号 ........................................................................... 2 5 基本规定 ........................................................................... 3 6 工程设计标准 ....................................................................... 5 7 设计参数计算 ....................................................................... 6 8 方案设计 ........................................................................... 8 9 分项工程设计 ...................................................................... 10 10 工程监测设计 ..................................................................... 19 11 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措施说明 ....................................................... 23 12 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 ............................................................. 26 附 附 附 附 附 附 附 附 附 附 附 附 附 附 参 索 录 A (资料性附录) 工程治理后泥石流参数计算 ................................... 28 录 B (资料性附录) 糙率计算 ................................................... 29 录 C (资料性附录) 泥石流冲击力 ............................................... 31 录 D (资料性附录) 冲刷计算公式 ............................................... 33 录 E (资料性附录) 泥石流拦砂坝荷载分析及其组合 ............................... 37 录 F (资料性附录) 拦砂坝库容计算方法 ......................................... 40 录 G (资料性附录) 坝下消能工程 ............................................... 42 录 H (资料性附录) 坝基渗透变形计算公式 ....................................... 43 录 I (资料性附录) 泥石流拦砂坝新型结构 ....................................... 44 录 J (资料性附录) 排导槽 ..................................................... 46 录 K (资料性附录) 泥石流排导槽新型结构 ....................................... 48 录 L (资料性附录) 渡槽纵坡计算方法 ........................................... 50 录 M (规范性附录)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内容 ..................................... 51 录 N (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用词说明 ............................................. 52 考 文 献 ...................................................................... 53 引 ............................................................................ 5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23793000b1c59eef8c7b47b.png)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2000.10.28 目录前言本规范的适用范围基本符号1 总则1.1 泥石流防治的基本程序1.2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与特殊性1.3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原则1.4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1.5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阶段及其主要任务1.6 泥石流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划分1.7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标准和要点2 荷载分析与计算3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6.1 一般规定6.2 排导槽6.3 拦砂坝6.4 谷坊6.5 格栅坝6.6 停淤场6.7 渡槽6.8 沟道整治工程6.9 坡面治理工程6.10 生物工程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号)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地质环境管理司组织并主持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本规范编制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某些最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如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地质环境,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统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标准,推动防治工程设计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防治工程设计的技术水平;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
在编制过程中,对全国近十余年来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并对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本规范共分八章和五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总体设计,荷载分析与计算,危岩及崩塌防治工程设计,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岩溶塌陷防治工程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等。
本规范的归口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地质环境管理司组织国土资源部标准化研究中心、四川地矿厅地质环境管理处和成都理工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等单位起草。
泥石流流量计算全解
![泥石流流量计算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e77df4e2c8d376eeaeaa3162.png)
第二节 泥石流流量计算1)频率为P 的暴雨洪水流量计算(P Q )泥石流峰值流量与沟谷清水洪峰流量有关,而清水洪峰流量的大小又取决于暴雨量的大小。
此次一片区泥石流沟谷清水洪峰流量按部分汇流公式计算,其公式为:P Q =0.278KiF (2-1) 式中:P Q —清水洪峰流量(m ³/s ) F —流域面积(km ²); i —1h 面雨量(mm );K —汇流系数,查青海省水文图集,取为0.8。
2)频率为P 的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CQ )按照泥石流与暴雨同频率、且同步发生、计算剖面的暴雨洪水设计流量全部转变成泥石流流量的前提下,首先按水文方法计算出剖面不同频率下的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然后选用堵塞系数,按下列公式进行泥石流流量CQ 计算。
CP C C D Q Q •+=)1(φ (2-2)式中:C Q —频率为P 的泥石流峰值流量(m ³/s );P Q —频率为P 的暴雨洪水设计流量(m ³/s );C φ—泥石流泥沙修正系数, )/()(C H S C C γγγγφ--=;C γ—泥石流容重(t/ m ³);S γ—清水的比重(t/ m ³),取值为1.0;H γ—泥石流中固体物质比重(t/ m ³),取值为2.65;C D —泥石流堵塞系数,取1.1。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的各沟泥石流出山口峰值流量见下表5-3。
第三节泥石流流速计算泥石流流速是决定泥石流动力学性质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目前泥石流流速计算公式多为半经验或经验公式。
一片区各泥石流均属稀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的流速计算公式本报告选用西北地区(铁一院)公式:38c c c v H I α=23(15.3/) (2-5)式中:cv ——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 );c H ——泥石流流体水力半径(m ),可近似取其泥位深度;cI ——泥石流流面纵坡比降(‰);α——阻力系数。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57cd6d79b89680202d82510.png)
第立项与编制设计任务书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别防治项目的重要性、危害性与规模,按防治项目的批准权限,提出立项报告。立项批准后,应立即组织编写设计任务书。
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泥石流防治工程与自然地质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气象、水文、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复杂变化,包括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因兴建工程改变了自然地质环境条件而引发新的灾害。同时,防治工程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不成熟的科学技术,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性。
第岩土性质的不确定性泥石流体及工程岩图体多是非均质、多向异性介质,其岩土参数是随机变量,变异性大。防治设计时不仅应掌握岩土性质及其概率分布,而且要了解测试方法及其与工程原型之间的差异。
第应充分收集场地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作为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同时,应考虑到场地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水、崩塌、滑坡等)和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新的泥石流,对这些灾害应在勘察、评价、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第应注意岩土体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参数测定的方法及测定条件与工程原型之间的差异,参数随时间和环境的改变以及工程实施后可能的变化等,合理的选用岩土参数。
Z
滑坡或崩塌后缘裂缝深度;
Zw
滑坡或崩塌后缘裂缝水柱高;
H
排导槽安全超高,防冲肋板安全超高、泥石流冲起高度;
Hw
排导槽弯道超高;
折减系数、坡角;
滑面倾角;
第n块、第n-1块的滑动面倾角;
、
桩比变形系数、渡槽断面宽深比;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PPT课件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29b79b376baf1ffd4fad8c.png)
第1.2.2条 风险性设计 泥石流是不良的复杂地质体,为 非均质、各向异性介质,物理力学参数是随机变量, 变异性大;其次,防治工程承受来自泥石流体和外界 的各种荷载,不仅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抗形变和破坏的 能力,而且还要求下伏的地质体也具有优良的性质; 另外,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 完善、不成熟的科学技术。因此,泥石流灾害防治工 程设计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着相当大 的风险性,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验和监测,根据 检测资料适时进行设计变更,以使设计能更接近实际, 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
治理相适应,并为正常治理提供基础。
9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
1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基本规定 1.2 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
1.2.1 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应对滑坡防治工程涉 及的各工程单元进行施工图设计,并编制相应的施工 图设计说明书。 1.2.2 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应详细说明设计的基 本思路、施工条件、施工方法、施工机械、施工顺序、 进度计划、施工管理和施工监理等。 1.2.3 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应提交相应的设计图 册,一般为A3幅面,平面布置图可采用Al、AO或更大 幅面。
1)滑动面为折线形
18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https://img.taocdn.com/s3/m/3216138bde80d4d8d15a4fd5.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23—2004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为了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促进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建设,制定本规程。
1 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崩塌、滑坡(含崩滑危岩体,统称崩滑体,下同)变形和泥石流活动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点网布设、监测资料整理等技术要求,以及变形破坏或活动预报等。
本规范适用于已经发生过且可能继续或再次发生崩滑变形破坏和泥石流活动的监测,以及有可能发生崩滑的自然的或人工的斜坡变形破坏和泥石流活动的沟槽(或斜坡)的监测。
2引用标准ZBD l4001—89 《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万~1∶100万)ZBD 14002—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ZBDl4003—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万~1∶5万)DZ/T0060—93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50万)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3 术语崩塌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组成斜坡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作用下,向下(多数悬空)崩落的块体运动。
规模大的称山崩。
有可能崩落的岩体称危岩体。
滑坡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组成斜坡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作用下,沿斜坡内部一定的软弱面(带,一个或多个)发生剪切而产生的整体下滑破坏。
滑坡的下滑速度,一般较慢,但有的为高速。
泥石流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沟谷中或斜坡上,饱含大量泥土和大小石块等固、液两相流体,呈粘性层流或稀性紊流。
泥石流形成、爆发的主要条件是:有利的地形,丰富的土石固体物质,大量且集中的水源。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之间,都有一些过渡类型,详见附录。
它们往往突然发生,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强。
地质环境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组成的体系,主体由岩石圈及其风化产物—土壤两大部分组成。
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产物,是在最新造山运动与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后形成的。
泥石流流量计算全解
![泥石流流量计算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b4a6cfe5f78a6529657d5349.png)
第二节 泥石流流量计算1)频率为 P 的暴雨洪水流量计算(Q P)泥石流峰值流量与沟谷清水洪峰流量相关, 而清水洪峰流量的大小又取决于暴雨量的大小。
此次一片区泥石流沟谷清水洪峰流量按部分汇流公式计算,其公式为:QP(2-1)式中:QP—清水洪峰流量( m3/s )F —流域面积( km2);i —1h 面雨量( mm );K —汇流系数,查青海省水文图集,取为。
2)频率为 P 的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Q C)依照泥石流与暴雨同频率、 且同步发生、计算剖面的暴雨洪水设计流量全部转变成泥石流流量的前提下,第一按水文方法计算出剖面不相同频率下的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尔后采用拥堵系数,按以下公式进行泥石流流量Q C计算。
Q C (1 C )Q P ? D C(2-2)式中:Q C—频率为 P 的泥石流峰值流量( m3/s );QP—频率为 P 的暴雨洪水设计流量( m3/s );C—泥石流泥沙修正系数,C ( CS ) /( HC ) ;C—泥石流容重( t/ m3);S—清水的比重( t/ m3),取值为;H—泥石流中固体物质比重( t/ m3),取值为;D C—泥石流拥堵系数,取。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的各沟泥石流出山口峰值流量见下表5-3。
表 5-3热藏龙哇、龙藏沟泥石流流量计算表沟名及编号设计 Ki F Qp DcCQc频率 (mm)( km 2)(m 3/s)(m 3/s)热藏龙哇沟2%1%2%龙藏沟1%第三节泥石流流速计算泥石流流速是决定泥石流动力学性质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目前泥石流流速计算公式多为半经验或经验公式。
一片区各泥石流均属稀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的流速计算公式本报告采用西北地区(铁一院)公式:v c(23) H c3 I c8(2-5)式中:vc——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Hc——泥石流流体水力半径(m),可近似取其泥位深度;Ic——泥石流流面纵坡比降(‰);——阻力系数。
利用以上公式计算的一片区 2 条泥石流沟峰值流速结果见表5-4。
泥石流流量详细计算全解分析
![泥石流流量详细计算全解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3c4660aaea998fcd220e27.png)
第二节 泥石流流量计算1)频率为P 的暴雨洪水流量计算(P Q )泥石流峰值流量与沟谷清水洪峰流量有关,而清水洪峰流量的大小又取决于暴雨量的大小。
此次一片区泥石流沟谷清水洪峰流量按部分汇流公式计算,其公式为:P Q =0.278KiF (2-1) 式中:P Q —清水洪峰流量(m ³/s ) F —流域面积(km ²); i —1h 面雨量(mm );K —汇流系数,查青海省水文图集,取为0.8。
2)频率为P 的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CQ )按照泥石流与暴雨同频率、且同步发生、计算剖面的暴雨洪水设计流量全部转变成泥石流流量的前提下,首先按水文方法计算出剖面不同频率下的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然后选用堵塞系数,按下列公式进行泥石流流量CQ 计算。
CP C C D Q Q •+=)1(φ (2-2)式中:C Q —频率为P 的泥石流峰值流量(m ³/s );P Q —频率为P 的暴雨洪水设计流量(m ³/s );C φ—泥石流泥沙修正系数, )/()(C H S C C γγγγφ--=;C γ—泥石流容重(t/ m ³);S γ—清水的比重(t/ m ³),取值为1.0;H γ—泥石流中固体物质比重(t/ m ³),取值为2.65;C D —泥石流堵塞系数,取1.1。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的各沟泥石流出山口峰值流量见下表5-3。
表5-3 热藏龙哇、龙藏沟泥石流流量计算表沟名及编号 设计频率 K i (mm) F (km 2) Qp (m 3/s) Dc C φQc (m 3/s) 热藏龙哇沟2%0.820.31.67.221.10.51112.001%21.9 7.80 12.97 龙藏沟2% 0.820.3 0.5192.34 1.1 0.3333.43 1%21.92.533.71第三节泥石流流速计算泥石流流速是决定泥石流动力学性质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目前泥石流流速计算公式多为半经验或经验公式。
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入库(施工)技术标
![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入库(施工)技术标](https://img.taocdn.com/s3/m/ed009c7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dc.png)
抢险应急措施方案(一)、工程概况根据招标文件,**市应急管理局采购**市应急管理局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单位储备库建设采购项目,采购人为**市应急管理局。
该项目旨在选定**市境内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程队伍作为储备库单位,建设资金来自财政资金。
本方案针对本次招标“编号[2024]018号”第1包工程施工进行编制。
1.1编制目的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地震等。
为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能力,保证突发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治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特制定本方案。
1.2编制依据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制定本方案。
1.3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市行政区域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治理工程。
1.4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抢险救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依法规范,快速反应。
依法应对和处置地质灾害,不断完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处置机制,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置。
(3)分级负责,资源整合。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当地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同时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平台。
(二)、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2.1编制原则1、遵循施工合同条款,设计图纸和规范验收标准的原则;2、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制定施工方案时,根据施工能力、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坚持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均衡生产,平行作业,确保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合同段的建设;3、坚持施工全过程严格管理的原则,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监理工程师的指令并尊重监理、业主意见、严格管理、严格施工;4、坚持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技术成果的原则,发挥科技在施工中的先导作用;5、坚持专业化作业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在施工组织方面,以专业作业队为基本形式,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的优势,同时采取综合管理手段,合理调配,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及项目验收标准
![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及项目验收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76cfcdbbb68a98270fefa67.png)
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及项目验收标准(试行)××××—××—××发布××—××—××实施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发布前言为适应全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工作标准化的需求,加强对该工作的指导,并使其更加规范,质量可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在总结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有关单位的专家,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引用国家现行施工质量验收的有关规范和标准,吸取或参照选用相关行业的规范、规程及标准中适宜的内容,并参考有关地方标准,编写了《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及项目验收标准》,以统一全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工作。
本标准共包括总则、规范性引用文件、治理工程项目划分、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工程质量检查评分方法、排水工程质量检验标准、支(挡)拦工程质量检验、锚固与注浆工程质量检验标准、护坡工程质量检验标准、削坡减载与回填反压工程质量检验标准、通用制作与安装工程质量检验标准11章,规范性附录A、B、C、D,附表A~I。
本标准由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和归口管理,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学会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有色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甘文华、贺杰、张明、胡建中、蓝冰、严良政、胡涛、贾邦中、卜俊贤。
本标准经专家审查。
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定的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注意总结经验并积累资料,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寄交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学会,以便修订时参考。
目录1总则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2)3治理工程项目划分 (3)4工程质量检查、验收 (4)5工程质量检查评分办法 (9)6排水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13)6.1排水明(盲)沟 (13)6.2排水隧洞 (14)6.3排水井(孔) (15)7支(拦)挡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17)7.1混凝土灌注抗滑桩 (17)7.2砌石挡土墙 (18)7.3混凝土挡土墙 (19)7.4加筋土挡土墙 (20)7.5防崩(落)石槽(台) (21)7.6拦石坝(墙、堤) (22)7.7拦石网与拦石桩(柱) (23)8锚固与注浆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24)8.1预应力锚索(杆) (24)8.2格构锚固 (25)8.3注浆加固 (26)9护坡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28)9.1锚喷支护 (28)9.2砌石护坡 (28)9.3锚杆与土钉墙护坡 (30)9.4格构护坡 (31)9.5植被护坡 (32)10削坡减载与回填反压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33)10.1削坡减载 (33)10.2回填反压 (34)11通用制作与安装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35)11.1钢筋加工与安装 (35)11.2预应力筋加工与张拉 (36)11.3混凝土构件预制 (37)附录A(规范性附录)水泥砂浆强度评定 (40)附录B(规范性附录)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41)附录C(规范性附录)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42)附录D 本标准用词用语说明 (44)附表A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单位、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483)附表B-1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总结报告 (525)附表B-2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总结报告 (52)附表B-3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总结报告 (54)附表B-4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总结报告 (57)附表B-5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总结报告 (61)附表B-6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测总结报告 (64)附表C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初步验收意见书 (64)附表D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申请 (76)附表E竣工验收应准备的备查档案资料目录 (78)附表F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意见书 (81)附表G-1分项工程基本要求检查表 (89)附表G-2分项工程实测项目检查评定表 (91)附表G-3分项工程外观鉴定评定表 (92)附表G-4质量保证资料检查评分表 (93)附表G-5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汇总表 (95)附表G-6分部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96)附表G-7单位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98)附表G-8工程项目质量检验评定表 (99)附表H竣工图编制要求 (100)附表I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量和有关指标 (101)1总则1.1为了规范我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质量评定与验收工作,促进工程质量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汉源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急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
![汉源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急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https://img.taocdn.com/s3/m/974c39b1a0116c175f0e48d7.png)
目录第一节前言 (2)一、编制依据 (2)二、工程概况 (3)(一)位置及交通 (3)(二)地质概况 (3)(三)设计概况 (4)(四)主要工程量 (4)三、施工场地准备及布置图 (8)第二节施工综合管理 (14)一、施工组织机构 (14)二、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16)三、安全文明管理措施 (4)(一)安全施工方案 (4)(二)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6)(三)文明施工措施 (8)(四)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9)(五)安全注意事项 (9)四、冬雨季施工措施 (10)五、道路安全施工措施 (12)六、噪音控制及振动控制 (12)七、空气污染(防尘)的控制 (13)八、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 (14)第三节施工进度安排 (15)一、计划开竣工日期施工进度计划 (15)二、劳动力计划 (16)三、材料数量及进场计划 (17)四、拟投入施工机械设备计划 (17)五、施工进度计划的落实、检查、调整 (18)(一)施工进度计划的落实 (18)(二)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和调整 (18)六、工期保证措施 (18)第四节主体工程施工方案与工艺 (20)一、本工程施工的难点及对策 (20)二、施工工序总体安排原则 (20)三、挡土墙和排水沟 (20)(一)挡土墙施工 (20)(二)排水沟施工 (21)附表一: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23)附表二:劳动力计划表 (24)附表三: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25)附表四:施工总平面图 (27)附表五:临时用地表 (33)第一节前言一、编制依据1、《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重庆市地方标准;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02);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6、《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1);7、《提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8、《防洪标准》(GB50201-94);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1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1997);1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13、《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0223-2004);14、《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0227-2004);1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95);17、《四川省汉源县新河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四川省汉源县白树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四川省汉源县长荣村小学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四川省汉源县观音庙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四川省汉源县大田乡火烧坡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四川省汉源县宜东镇桥楼子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18、《汉源县背后山等十三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文件》,汉源县国土资源局。
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及项目验收标准
![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及项目验收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1cb4d9976a20029bd642d90.png)
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及项目验收标准(试行)××××—××—××发布××—××—××实施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发布前言为适应全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工作标准化的需求,加强对该工作的指导,并使其更加规范,质量可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在总结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有关单位的专家,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引用国家现行施工质量验收的有关规范和标准,吸取或参照选用相关行业的规范、规程及标准中适宜的内容,并参考有关地方标准,编写了《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及项目验收标准》,以统一全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工作。
本标准共包括总则、规范性引用文件、治理工程项目划分、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工程质量检查评分方法、排水工程质量检验标准、支(挡)拦工程质量检验、锚固与注浆工程质量检验标准、护坡工程质量检验标准、削坡减载与回填反压工程质量检验标准、通用制作与安装工程质量检验标准11章,规范性附录A、B、C、D,附表A~I。
本标准由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和归口管理,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学会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有色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甘文华、贺杰、张明、胡建中、蓝冰、严良政、胡涛、贾邦中、卜俊贤。
本标准经专家审查。
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定的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注意总结经验并积累资料,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寄交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学会,以便修订时参考。
目录1总则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2)3治理工程项目划分 (3)4工程质量检查、验收 (4)5工程质量检查评分办法 (9)6排水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13)6.1排水明(盲)沟 (13)6.2排水隧洞 (14)6.3排水井(孔) (15)7支(拦)挡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17)7.1混凝土灌注抗滑桩 (17)7.2砌石挡土墙 (18)7.3混凝土挡土墙 (19)7.4加筋土挡土墙 (20)7.5防崩(落)石槽(台) (20)7.6拦石坝(墙、堤) (21)7.7拦石网与拦石桩(柱) (22)8锚固与注浆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24)8.1预应力锚索(杆) (24)8.2格构锚固 (25)8.3注浆加固 (26)9护坡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27)9.1锚喷支护 (27)9.2砌石护坡 (27)9.3锚杆与土钉墙护坡 (29)9.4格构护坡 (29)9.5植被护坡 (30)10削坡减载与回填反压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32)10.1削坡减载 (32)10.2回填反压 (32)11通用制作与安装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34)11.1钢筋加工与安装 (34)11.2预应力筋加工与张拉 (35)11.3混凝土构件预制 (36)附录A(规范性附录)水泥砂浆强度评定 (38)附录B(规范性附录)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39)附录C(规范性附录)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40)附录D 本标准用词用语说明 (42)附表A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单位、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453)附表B-1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总结报告 (495)附表B-2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总结报告 (49)附表B-3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总结报告 (51)附表B-4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总结报告 (54)附表B-5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总结报告 (58)附表B-6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测总结报告 (61)附表C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初步验收意见书 (61)附表D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申请 (73)附表E竣工验收应准备的备查档案资料目录 (74)附表F广东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意见书 (76)附表G-1分项工程基本要求检查表 (84)附表G-2分项工程实测项目检查评定表 (85)附表G-3分项工程外观鉴定评定表 (86)附表G-4质量保证资料检查评分表 (87)附表G-5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汇总表 (88)附表G-6分部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89)附表G-7单位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90)附表G-8工程项目质量检验评定表 (91)附表H竣工图编制要求 (92)附表I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量和有关指标 (93)1总则1.1为了规范我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质量评定与验收工作,促进工程质量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https://img.taocdn.com/s3/m/8f932633ba0d4a7303763a45.png)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中国地质调查局二○○四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39-2004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1总则1.1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程序第1.1.1条泥石流防治程度是指泥石流灾害防治项目从决策、勘查、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先后次序。
为保证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泥石流灾害防治应遵循下列基本程序。
第1.1.2条工程勘查主要根据设计阶段和泥石流灾害体及其防治区域,进行测量、测绘、测试、勘探、试验、鉴定、研究与综合分析评价工作。
目的是为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第1.2.3条可行性研究通过初步勘查、监测、稳定性分析,危害性评估等工作,对是否需要进行防治,以及防治的范围和重点区域,防治工程方案的选定等,提出可行性分析,上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和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作为领导机关决策的依据。
第1.1.4条立项与编制设计任务书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别泥石流灾害项目的重要性、危害性与规模,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批准权限,提出立项报告。
立项批准后,应立即组织编写设计任务书。
第1.1.5条工程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主要是编制适应这两个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工程图件和工程概、预算。
第1.1.6条工程施工是实现设计文件的重要阶段,应做到计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互相衔接,投资、工程内容、施工图纸、设备材料、施工力量五个方面落实,保证全面完成设计文件的内容及要求。
第1.1.7条竣工验收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完成任务,同时还要移交固定资产、次会给当地政府或专职单位使用和维护管理。
1.2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第1.2.1条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泥石流灾害有不同的特点,防治工程设计对每个泥石流的治理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是互不相同的。
所以,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泥石流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中国地质调查局二○○四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39-2004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1总则1.1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程序第1.1.1条泥石流防治程度是指泥石流灾害防治项目从决策、勘查、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先后次序。
为保证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泥石流灾害防治应遵循下列基本程序。
第1.1.2条工程勘查主要根据设计阶段和泥石流灾害体及其防治区域,进行测量、测绘、测试、勘探、试验、鉴定、研究与综合分析评价工作。
目的是为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第1.2.3条可行性研究通过初步勘查、监测、稳定性分析,危害性评估等工作,对是否需要进行防治,以及防治的范围和重点区域,防治工程方案的选定等,提出可行性分析,上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和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作为领导机关决策的依据。
第1.1.4条立项与编制设计任务书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别泥石流灾害项目的重要性、危害性与规模,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批准权限,提出立项报告。
立项批准后,应立即组织编写设计任务书。
第1.1.5条工程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主要是编制适应这两个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工程图件和工程概、预算。
第1.1.6条工程施工是实现设计文件的重要阶段,应做到计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互相衔接,投资、工程内容、施工图纸、设备材料、施工力量五个方面落实,保证全面完成设计文件的内容及要求。
第1.1.7条竣工验收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完成任务,同时还要移交固定资产、次会给当地政府或专职单位使用和维护管理。
1.2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第1.2.1条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泥石流灾害有不同的特点,防治工程设计对每个泥石流的治理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是互不相同的。
所以,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泥石流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第1.2.2条风险性设计泥石流是不良的复杂地质体,为非均质、各向异性介质,物理力学参数是随机变量,变异性大;其次,防治工程承受来自泥石流体和外界的各种荷载,不仅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而且还要求下伏的地质体也具有优良的性质;另外,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在成熟的科学技术。
因此,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验和监测,根据检测资料适时进行设计变更,以使设计能更接近实际,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
第1.2.3条应急设计泥石流灾害具有较高的发生频率,其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
为了防止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或减轻其危害程度,在泥石流发生前后开展的防治工程设计,不少情况下具有应急设计的特点。
此种情况下,通常是边勘查、边设计、边监测、边施工。
第1.2.4条综合防治的重要性单一的防治工程措施有时难以承受来自泥石流灾害体的外界的荷载,从而导致工程失效。
因此,针对每个泥石流的特点,在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工程投资不能一步到位,也应在防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分解,采取分期、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综合防治。
1.3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第1.3.1条应以少的投资、短的工期,达到设计服务(使用)期内安全运行,并满足所有预定功能。
即在设计服务(使用)期内在预定功能、安全性和耐久性、工期和投资的经济性三个方面达到要求。
具体面言,应满足以下要求:(1)在特殊荷载组合条件下,防治工程应保证地质灾害体的整体稳定性,不致造成危及人员生命等重大的地质灾害。
(2)在正常荷载组合的条件下,防治工程应保证地质灾害体无明显的破坏,不会造成危及建筑物安全的地质灾害。
(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永久性工程的设计服务(使用)期一般可按50年考虑,特殊工程应进行专门论证。
第1.3.2条应充分收集与工程设计相关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作为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
同时,应考虑到场地可能发生的自然地质灾害(如暴雨、洪水、崩塌、滑坡等)和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新的地质灾害,对这些灾害应在勘察、评价、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第1.3.3条应在室内和野外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算出各项参数的平均值、标准值和异系数,确定其标准值。
同时,结合类似工程的经验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后,合理的选取设计值。
第1.3.4条应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两种分析都应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成熟的理论和行之效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充分论证,并宜提出多方案进行比较。
第1.3.5条应注意与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市政规划、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和开发相结合,并在安全、经济、适用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美观。
第1.3.6条泥石流灾害防治方法要点:(1)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根据泥石流活动的时、空特点,采用不同的防治工程,以减轻或化解泥石流的成灾因素。
(2)在形成区以抑制泥砂产生为主,阻滞泥砂输移,常用的措施有:恢复植被、建造多树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林、坡面截水沟、沟谷区的拦沙坝、导流堤、护岸、护底工程等。
(3)在流通区和泥石流通过地段以疏导为主,保证流路通畅。
主要措施是导流和护岸、护底、清障。
在地形较好的地区,则采用可靠的拦挡措施,以达到减沙、减势、控制水沙下泄量、控制流路的效果。
拦挡措施有:实体重力坝和格栅坝、停淤场、导流堤、坝下的护岸、护底等。
(4)对规模巨大、势能大的泥石流,宜采取避让措施或防冲措施。
如平面绕避改道、立面绕避(渡槽、明峒渡槽、高桥、大跨、沟底隧道等)。
(5)利用停淤、分流化解泥石流水、沙集中的矛盾。
主要措施有停淤场、分流导流工程。
(6)改建或迁移防护设施。
(7)视地形条件,在堆积区停淤减沙或停淤束水攻沙,增大搬运能力,使泥沙顺利直接排入大河。
(8)汇入大河段,应加大大河排沙能力,稳定主流切割扇缘,降低泥石流沟侵蚀基准面。
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为导流堤、挑流坝等。
1.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第1.4.1条设计工程师进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工作必须有法定的依据。
主要包括:(1)可行性研究报告;(2)设计任务书;(3)工程勘察报告等。
第1.4.2条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应满足各设计阶段的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地形资料:地形图及平面、高程控制;(2)气象水文资料:气温、降雨、冻结深度、暴雨;水文、流量、淹没、冲淤等;(3)防治工程勘察资料:地质体的类型、年代、成因、产状、分布;岩土的工程性质及变异性;地质构造的性质、展布及对工程的影响;自然或人为不良地质现象及对工程的影响;地下水类型、水位及埋深、动态、补给排泄条件及地层渗透系数;水与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参数;特殊岩土的测试与评价;(4)其它资料:施工场地的水、电、交通条件;排水、排污条件;对噪声、振动的限制;防治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的地方经验;地方的材料及劳务价格;防治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图等。
第1.4.3条防治工程设计在执行本规范时,尚应参照国家、行业、部门现行的规范、规程、标准及指南、手册(附录6)。
2 基本规定与设计标准2.1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阶段及其主要任务第2.1.1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可分为防治工程、治理工程和应急治理工程三类。
第2.1.2条防治工程应按三阶段设计,即可行性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治理工程宜按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第2.1.3条应急治理工程可按一阶段设计,即根据现场勘察,立即进行施工图设计,视情况也可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边监测。
第2.1.4条可行性方案设计阶段,应根据防治目标,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与经济论证,提出优化的推荐设计方案。
此阶段的设计文件应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图纸,设计论证说明。
第2.1.5条初步设计阶段应对泥石流灾害影响范围的防治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并对各单元项目确定设计要求与边界、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工程的实现步骤和有关工程参数,编制出相应的完整的工程图纸、监控测量方案,设计说明书及工程概算。
第2.1.6条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初步设计图进行扩充,使之满足实施的需要;对监测方案应给出准确的布点位置及要求,以利于定位实施;编制工程预算及设计说明书。
第 2.1.7条在泥石流灾害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和四级的情况下,可将可行性方案设计与初步设计合并,编制能达到初设要求的可行性方案设计。
第2.1.8条各阶段的设计图表一般包括平面图、剖面图、结构详图,以及工程项目一览表、计算成果表、材料统计表、概、预算表等。
第2.1.9条各阶段的设计说明书一般应阐明下列内容:①工程目的及任务来源;②设计依据;③设计的基础资料及基本数据;④防治工程设计标准;⑤设计方案;⑥计算;⑦施工注意事项;⑧检验与监测;⑨概、预算;⑩工程效益分析。
计算书一般作为存档备查技术文件,可不对外提交。
其内容包括计算公式(或数学模型)、计算参数的选取、计算结果及评价等。
2.2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安全等级标准第2.2.1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安全等级的划分,宜采用以受灾对象及灾害程度为主、适当参考工程造价的原则,进行综合确定。
第2.2.2条根据泥石流灾害的受灾对象、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期望经济损失和防治工程投资等五个因素,可将泥石流灾害防治安全等级划分为四个级别(表2—1)。
表2—1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安全等级标准*表中的一、二、三级建筑物是指GBJ7-89规范中的一、二、三级建筑物。
2.3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第2.3.1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的确定,应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比选,既要安全可靠,也要经济合理。
第2.3.2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应使其整体稳定性满足抗滑(抗剪或抗剪断)和抗倾覆安全系数的要求(表2—2)。
第2.3.3条泥石流拦挡坝坝体与坝基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坝体内或地基的最大压应力σmax不超过筑坝材料的允许值,最小压应力σmin不允许出现负值。
表2—2 泥石流灾害防治主体工程设计标准3 荷载分析与计算3.1 重力式实体拦挡坝第3.1.1条 作用于拦挡坝的基本荷载有:坝体自重、泥石流压力、堆积物的土压力、过坝泥石流的动水压力、水压力、扬压力、冲击力等。
(1)坝体自重W b取决于单宽坝体体积V b和筑坝材料的重度γb,即:b b b V W γ⨯= (3.1—1)一般浆砌块石坝的γb可取24KN/m 3。
(2)泥石流竖向压力包括土体重W s和溢流重W f。
土体重W s是指拦挡坝溢流面以下垂直作用于坝体斜面上的泥石流体积重量,重度有差别的互层堆积物的W s应分层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