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100万土壤数据库的中国土壤资源特征

合集下载

浙江省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浙江省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浙江省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吴嘉平;胡义镰;支俊俊;荆长伟;陈红金;徐进;林声盼;李丹;张操【摘要】With the aim of exploring and conserving soil resources,and promoting soil science,China conducted the second nation-wide soil survey in 1979,and has made substantial achievements out of the survey.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 results and also to keep abreast of the develop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nstructing a soil database became an urgent task.After ten years of joint efforts,a soil database for Zhejiang Province was completed,encompassing 1 ∶ 50 000 digitized soil maps for all the counties of the Province and consisting of three sections,i.e.spatial data,attribute data and meta data.The use of the techniques of automatic and semi-automatic soil boundary recognition developed through independent R&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soil map digitization.The formulation of the standards for the soil database ensured standardization and orderliness of the database establishment.By referring to topographic maps and remote-sensing images,errors in soil maps were corrected in line with the topology and the soil science,thus solving problems in the original maps,such as missing of polylines and labels,and mis-matching along the administrative boundary,etc.and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oilmaps.Collations of the soil survey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counties and districts and the province were made with 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soil classification,thus solving the problems,such as "one soil has variousnames" and "different soils share the same name",existing in the soil survey.The estab lished soil spatial database has a total of 156 581 polygons and 2 677 soil profiles collected and collated,thus generating a seamless provincial-wide soil map well-linked with soil attributes,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digital soils ofZhejiang.Besides,we discussed the shortages of this work and future direction for improvement in the hope that while consummating the large-scale soil database of Zhejiang,the research may also provide experiences for other provinces or regions to refer to in building up their soil databases.%以浙江省为例,探讨了省域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的构建方法,并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了浙江省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和元数据三部分.自主研发的土壤界线自动识别和半自动识别技术的采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图数字化的精度与效率;土壤数据库标准的制定保证了数据库建设的规范、有序;参考地形图、遥感影像等信息,对土壤图图面错误进行了拓扑学和土壤学修正,解决了原图中存在的土壤界线遗漏、界线不连续、图斑注记缺失等问题,显著提高了土壤图的质量;对县、区土壤普查分类、省普查汇总分类及国家标准分类的归属关系进行了整理,解决了原普查成果存在的“同土异名”和“异土同名”问题.建立的浙江省土壤空间数据库共划分156 581个土壤图斑,搜集整理土壤剖面2 677个,实现了全省土壤图的无缝拼接、空间与属性数据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浙江省“数字土壤”的基础.此外,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其改进的方向,期望在完善浙江省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的同时,也为其他省区的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构建工作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土壤学报》【年(卷),期】2013(050)001【总页数】11页(P30-40)【关键词】大比例尺;土壤调查;数字化;土壤数据库;浙江【作者】吴嘉平;胡义镰;支俊俊;荆长伟;陈红金;徐进;林声盼;李丹;张操【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杭州310058;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杭州310058;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杭州310058;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杭州310058;浙江省土肥站,杭州310009;浙江省土肥站,杭州310009;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杭州310058;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杭州310058;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9.2土壤提供着许多重要的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1],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2]。

基于RUSLE模型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变化分析——以延安市为例

基于RUSLE模型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变化分析——以延安市为例

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地球与环境总777期第七期2022年4月基于RUSLE模型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变化分析——以延安市为例梁钰汪洋(长安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摘要:土壤侵蚀是影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研究延安地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本文基于RUSLE模型并借助Arcgis10.2,以延安地区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LandsatTM影像、DEM数据、日降水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壤类型数据和NDVI数据,得出延安地区各年土壤侵蚀模数并划分土壤侵蚀等级。

结果表明:延安地区2012—2018年,土壤侵蚀情况有所下降,特别是在2015—2018年,土壤侵蚀剧烈等级显著降低。

北部地区的土壤侵蚀等级较高,南部地区土壤侵蚀等级较低。

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等级随时间变化较大,7年间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减弱,延安市的土壤侵蚀程度明显改善。

侵蚀强度的降低主要与当地实施的退耕还林、治沟造地和打坝淤地等水土保持措施有关,本研究可为当地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壤侵蚀;RUSLE;时空变化;黄土高原;延安市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2)7-0121-05 DOI:10.19968/ki.hnkj.1003-5168.2022.07.028Analysis of Soil Erosion Change in Loess Plateau Based on RUSLEModel—Take Yan'an City as an ExampleLIANG Yu WANG Yang(Chang'an University,Xi'an710000,China)Abstract:Soil eros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the Loess Pla⁃teau.In order to study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soil erosion in Yan'an Region,based on RUSLE model and Arcgis10.2,this paper used LandsatTM images,DEM data,daily precipitation data,land use data,soil type data and NDVI data in Yan'an region in2012,2015and2018.The soil erosion modulus and soil erosion grade in Yan'an area were obta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gree of soil erosion in Yan'an area decreased from2012to2018,especially during2015to2018,the severity level of soil eros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grade of soil erosion is higher in the northern region and lower in the southern region.The soil erosion level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anged greatly over time,the intensity of soil erosion was obviously weakened,and the soil erosion degree of Yan'an city was obviously im⁃proved.The decrease of erosion intensity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lo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such as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constructing ditches for land and dredging for dam.This study is helpful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lo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Keywords:soil erosion;RUSLE;space-time change;Loess Plateau;Yan'an收稿日期:2022-03-21作者简介:梁钰(1997—),男,硕士生,研究方向: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

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研究分析报告

专题任务书编号:2001-BA608B-03-04 密级:公开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土壤数据库专题研究分析报告一、专题的目标、研究内容和实施计划总体目标按照已有的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有关标准和行政区划标准,在国家1:400万—1:100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平台上,对中国1:100万土壤资源数据进行集成,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有机整合。

主要研究内容1、全国1:100万土壤类型空间数据集成;2、全国1:100万土壤理化性状数据集成;3、土壤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有机整合。

实施计划2001年度:根据总项目组拟定的规范和技术要求,完成制定本专题的技术及实施方案。

2002年度:1、整理不同资料的土壤类型数据,规范化现有的土壤数据库;2、按省(直辖市)集成全国1:100万土壤类型空间数据库;3、按省(直辖市)集成全国1:100万土壤理化性状数据库;4、研究土壤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对接方法。

2003年度:1、全国1:100万土壤与空间数据库的集成;2、实现土壤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有机整合;3、数据库的标准化,创建元数据库;4、研究分析报告。

二、工作进展与研究成果1、土壤类型名称规范与编码土壤分类至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统一分类,国内在各个历史时期分类也不统一。

目前我国是“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并用,即使都是“发生分类”,不同时期也有区别。

后来我们以国家土壤类型划分标准为基础,确定土壤类型分类。

国家标准中的代码系统由于非常复杂,码位很长,字母和数字混用,不利于建库和检索。

我们收集了自70年代以来的所有分类系统,进行了综合整编,再与经验丰富的老土壤学家讨论,形成了一个土壤类型编码规范,并把它作为这个数据库标准编码。

根据项目组要求,对这一编码进行了标准化转换(附表1)。

2、土壤图件的数字化即空间数据库建立图1 标准分幅的土壤数字化地图土壤图的数字化工作前,首先用扫描仪将土壤图扫描成栅格图像,然后设定投影方式和参数,对栅格图像进行几何矫正,确保地图要素之间正确的空间关系。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摘要:应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中2000、2010年2期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和生物量数据,并根据《基于1 ∶100万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的中国土壤数据集》计算太湖流域地区土壤碳密度、植被(地上、地下)碳密度,并分别计算2000、2010年太湖流域地区碳储量,结合土地利用变化转移情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地区近10年碳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碳储量净减少了914.80万t,其中土壤碳储量下降了1 375.66万t,主要是由于林草湿地等土地类型转换为建设用地所致;植被碳储量上升了460.86万t,主要由于林草地近10年生物量上升所致,虽然农田和建设用地向林草地转换使得植被碳储量有所上升,但土地利用转换不是植被碳储量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InVEST模型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6-0447-04收稿日期:2015-04-28基金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209029-1)。

作者简介:荣月静(1989―),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恢复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E-mail:rongyuejing@。

通信作者:张慧,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评价。

E-mail:zhnies@。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碳管理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气候变暖影响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影响碳储量的变化[1-2]。

1970年开始,全球气候开始转暖,我国的增温速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速度[3]。

1990年以来,太湖流域发生突变式增温,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很大变化[4-5],严重影响流域碳储量。

目前,国内外利用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日益增多。

浅析巴戟天的产地适宜性

浅析巴戟天的产地适宜性

浅析巴戟天的产地适宜性摘要:【目的】分析巴戟天的适宜生长区域,为确定巴戟天种植产区以及合理规划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以广东省德庆县为道地基点,选取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海拔、土壤和降水量等关键生态因子,对巴戟天的适宜产地进行了分析。

【结果】与巴戟天道地产区相似系数为95%~100%的产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和广西,面积总和为,相似系数为90%~95%的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湖南、浙江等,总面积为。

【结论】巴戟天的栽培发展应主要以广东和广西为中心。

本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巴戟天的引种栽培及科学区划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巴戟天;产地适宜性中药巴戟天系茜草科巴戟天属多年生藤本植物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 How的干燥根,是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

味甘、辛,性微温,具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效,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痹痛,筋骨痿软等症[1]。

巴戟天叶具有一定的抗结核作用,有望成为未来的中药抗痨药[2]。

目前,巴戟天野生资源已近枯竭,在《中国稀有濒危植物》一书中被列为三级保护植物,但人工栽培已形成规模,特别是在广东省的德庆、高要两地产量最多。

近年来,为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已限制药农在坡地上种植。

目前,坡地上种植的巴戟天已只挖不种了[3]。

加之巴戟天生长周期较长,需4年以上才能收获[4-5],估计5~6年后,这一地区巴戟天的产量会有所减少,如无新的发展地区补上,全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3]。

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是以气候因子数据库、土壤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等作为平台,对中药材适宜产地进行定量、空间化、多生态因子、多统计方法快速分析的系统[6-7]。

应用此系统对黄芪[6]、人参[8]、西洋参[9]、三七[10]、附子[11]等药材的产地适宜性进行分析,得到了能有效指导药材产地布局的分析结果。

甘肃省1100万土壤类型图2018年

甘肃省1100万土壤类型图2018年

(郑梦思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210008,,2022.10)图例土类,其它r冷钙土■山地草匍土■石质土・新积土■粗命土匚二]崎粽填口红粘土■■林灌草甸土■草毡土■栗钙土・标填■棕澳土■棕钙土・水稻土■沼泽土2.2字段(要素)名称解释a.名称解释b.量纲(度量单位)C.数据精度(数字图像的解析度/比例尺)1:100万比例尺3数据源描述a.如果是来自文献、资料等,将数据源列表来自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重要成果。

b.如果来自相关课题,要列出课题负责人、单位、资助者C.如果是镜像、购买、交换、下载数据,要说明出处d.如果是试验、观测、调查数据,要说明相关的仪器、设备、方法、过程的基本信息e.如果是统计数据要说明数据发布的部门f.其他数据要说明数据产生基本情况4数据加工方法a.如果是属性数据、文本数据要写明数字化手段。

b.如果是空间数据要写明数据数字化工具和简单流程首先是经过图集扫描、图像预处理、地理配准、人工跟踪数字化、属性录入儿个步骤,完成图集的矢量化,并将数字化土壤图与最新的土地利用图叠加进行更新。

加工完成后通过图斑矢量化检查、属性录入检查等质控方法,确保最终数据质量。

数字化软件:ARCGIS10.2数字化方式:人工跟踪数字化几何纠正及投影变换软件:ARCGIS10.2C.如果是经过数学运算、或模型产生的数据要交待清楚数学运算的算・濯漠土■寒钙土■单甸土■福土・风沙土■黄棕塘■黄绵土・黄梅土■器土■照明土匚二]黑毡土■黑钙土匚二]龟裂土■泥炭土■灰漠土■灰得土■灰钙土■盐土0 55 110 220 千米。

3.b 关于中国土壤碳库及固碳潜力研究的若干问题

3.b 关于中国土壤碳库及固碳潜力研究的若干问题

英文版见 : Zheng J F, Cheng K, Pan G X, et al. Perspectives on studies on soil carbon stocks and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China. Chinese Sci Bull, 2011, 56, doi: 10.1007/s11434-011-4693-7
当前 , 随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正式提交 , 以全球变暖为主 要表现的全球气候急剧变化及其与不断增加的大气 温室气体的关系已经被接受为无可争议的事实 , 切 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增加碳汇成为缓解气候变化的 首要任务 (UNFCC, Fact Sheet The Need for mitigation. http://unfccc.int/press/items/2794 php.2008) . 世界土 壤 (在 1 m 深度内 )有机碳库储量约达 1500 Pg, 另含 有超过 1000 Pg 的无机碳库 , 在全球陆地碳循环与 气候变化中具有关键影响 . 我国陆地面积广大 , 生态系统类型丰富 , 其中森 林面积约为 1.42×10 km (含表土有机碳 5.9 Pg), 草 地 3.31×10 km2(含表土有机碳 1.15 Pg)[3], 农田 1.30×
[8,9] [6] [5]
分别采用我国
第一次土壤普查资料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 并根据 1:400 万中国土壤图的土壤面积估算得到中 国土壤总有机碳库分别为 100 和 92 Pg. Wu 等人
[10]
采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 , 根据其建立的土壤 有机碳与容重的关系改进了碳密度估算方法 , 统计 方 法估 算得出 我国 总有机 碳库 约为 70.3 Pg. 稍后 , Yang 等人 [11]鉴于第二次土壤普查中西北地区调查样 点普遍缺乏 , 增加了对西北特别是青藏高原区的补 充路线调查数据 (增加 810 个剖面 ), 并基于新建立的 数据库中有机碳 -容重关系和有机碳密度的土壤剖面 深度变化关系 , 估算了全国土壤有机碳库为 69.1 Pg. 几乎同时 , Li 等人

基于 InVEST 模型的西安市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研究

基于 InVEST 模型的西安市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研究

区域治理PRACTICE基于InVEST模型的西安市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研究*赵娟1,冯娜1,张平1,2*1.西安工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陕西省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摘要: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其变化直接影响区域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状况,是区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器。

本文以西安市为研究区,通过InVEST模型对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分析,估算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和分析水源涵养量时空变化规律对区域的水资源管理。

结果表明:(1)西安市2005-2010年产水量值分别为365.47mm和452.22mm,产水量整体由西南向东北呈递减趋势,产水能力整体较强;2005-2010年平均水源涵养量分别为203.12mm和272.75mm,水源涵养量的分布存在空间差异,研究区西南部地区水源涵养量较高,东北部大部地区水源涵养量偏低。

(2)西安市2005-2010年的水源涵养量呈递增趋势,主要由于2000-2005年、2005-2010年西安市林地面积增加了200hm2,草地面积增加了128012.13hm2。

(3)西安市水源涵养量一般区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北部和东北部,重要区和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西安市5年内北部地区水资源环境明显好转。

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水源涵养服务定量评估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InVEST模型;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时空分布规律中图分类号:X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7-0198-0002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主要表现形式包括生态系统拦蓄洪水、调节径流、影响降雨量、净化水质等,对不同时期水源涵养的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在水源涵养定量评估方面开展了较多工作。

窦苗[1]、张福平[2]等对不同空间格局和不同区域的不同自然条件对水源涵养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科学合理的结论。

夏林[3]等以乌江流域研究区定量评估研究区产水量和水源涵养量,探讨了水源涵养能力及差异。

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

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盐土与盐化土壤的区分
类型 区
半湿 润
诊断土 层 0—20
盐分类 型 氯化物
硫酸盐 苏打
轻度 中度 重度 (%) (%) (%) 0.2-0.4 0.4-0.6 0.6-1.0
0.3-0.5 0.5-0.7 0.7-1.2 0.1-0.3 0.3-0.5 0.5-0.7 0.1-0.2 0.2-0.4 0.4-0.6 0.7-0.9 0.9-1.3 1.3-1.6 0.7-1.0 1.0-1.5 1.5-2.0 0.350.50 0.500.65 0.650.85


在研究布局方面:必须明确研究的土壤类型, 而不能仅仅是区域位置;准确选取试验点位; 了解所研究的土壤类型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在研究区域共性的时候通常应该增加试验研 究点位。

对成果应用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按区域范围 进行推广,而应该按照成果的适应条件,依 据土壤分布状况组织推广。
2、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

总面积为88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2%。 耕地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林地面积约 227.6万平方公里,牧草地面积约266万平方 公里。 人均面积情况:我国人均耕地、林地、牧草

地仅为世界人均数量的45%、25.9%和36.9%。
3、土壤分布复杂
除东部湿润区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与北部 中温带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得比较清 晰完整以外,其余区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受 干扰严重。主要原因是地形与母质对生物气 候带的干扰。 而在土壤的小区分布与微域分布上,人为活 动的作用又极为强烈。所以,中国土壤从地 带性分布到微域分布都极为复杂,土壤的水 平变异很大。
5、难利用土壤面积大


中国土壤数据库使用说明

中国土壤数据库使用说明

中国土壤数据库使用说明一、数据库内容简介土壤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国土壤数据库以自主版权为主的权威性公开出版物,若干由南京土壤所主持研究项目获取的数据以及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陆地生态站部分监测数据为数据来源。

上述数据均是在国家、中国科学院统一规划下,有组织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

中国土壤数据库分为11个子库,包括:中国土种数据子库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的两千多个土种典型剖面和统计剖面调查数据,并建立地点与土壤分类与土种关联关系,可按地点和土壤分类进行查询检索。

中国土壤专题图子库根据全国土壤普查数据汇总得到64幅1:100万土壤图,建立了1:100万土壤空间数据库,可以检索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分布、面积、土壤分类名称和典型剖面。

通过建立点面结合与扩展模型,生成5个土壤专题数据集。

数据类型为图像型或矢量型数据。

养分循环长期试验数据库中国科学院从90年代起,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农业台站为平台,进行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长期试验的联网研究。

本数据库收集了该研究的部分成果和数据。

农田土壤环境现状数据库包含了2005年中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环境现状数据,数据覆盖我国东北黑土、棕壤、潮土、风沙土、褐土、水稻土、红壤、黄绵土、黑垆土、紫色土、灰漠土等主要土壤类型。

主要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现状数据子库近年来主要农田生态系统监测站点的土壤大量元素、中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现状、土壤颗粒组成和容重数据。

第二次土壤普查农田肥力数据子库基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提取的主要性状、土地利用、障碍因子、生产性能和耕层养分数据,可为土壤质量动态演变和科学施肥提供数据依据。

第一次土壤普查农田肥力数据子库数据来源于农业部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农业土壤志》(内部资料)。

自1958年开始,1964年结束。

受到当时条件局限,土壤分类和命名主要依据易被农民群众了解的土壤名称,土壤性状多为文字描述,是了解农田土壤肥力演变过程的珍贵历史资料。

中国资源与环境数据库(1-400万)数据清单

中国资源与环境数据库(1-400万)数据清单

中国资源与环境数据库(1:400万)数据清单一.中国行政边界:1.数据集名称:中国国界数据文件名:Boundary数据内容: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国界的类型、位置和性质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编辑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198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2.数据集名称:中国省界数据文件名:Province数据内容: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省区的位置和边界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编辑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198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3.数据集名称:中国县界数据文件名:County93数据内容: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县的位置和边界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编辑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1993年比例尺:1:4,5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4.数据集名称:中国县城位置数据文件名:Countyp数据内容:有标识符的点表示县的位置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编辑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1993年比例尺:1:4,5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二. 中国交通:1.数据集名称:中国公路数据文件名:Road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线表示中国干线公路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图编辑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198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2.数据集名称:中国铁路数据文件名:Railway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线表示中国铁路线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图编辑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198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三. 中国基础环境:1.数据集名称:中国地形数据文件名:T opoline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向量多边形表示等高线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地形图编辑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198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2.数据集名称:中国地貌数据文件名:G eomor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向量多边形表示地貌类型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地貌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4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3.数据集名称:中国植被数据文件名:V egetatn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向量多边形表示以群系组为单元的植被类型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植被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1979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4.数据集名称:中国土壤数据文件名:Soil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土壤类型(亚类)的分布及其它特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土壤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197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5.数据集名称:中国土地利用数据文件名:Landuse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其它特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土地利用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测绘出版社出版时间:1991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6.数据集名称:中国地质数据文件名:Geology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地层、侵入岩或火山岩的分布及其它特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地质图编辑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1990年比例尺:1:5,000,000投影方式:等角割圆锥投影7.数据集名称:中国河流数据文件名:River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线表示中国河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系图编辑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198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8.数据集名称:中国水文站点数据文件名:Riverp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点表示中国水文站点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系图编辑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198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9.数据集名称:中国运河数据文件名:Canal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线表示中国运河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系图编辑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198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10.数据集名称:中国湖泊数据文件名:L ake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中国湖泊的位置及其它特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湖泊分布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出版时间:198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11.数据集名称:中国沙漠数据文件名:Desert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中国北方沙漠化的特征及分布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沙漠化地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出版时间:198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12.数据集名称:中国冰川数据文件名:Ice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冰川的分布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冰川分布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与冻土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与冻土研究所出版时间:198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13.数据集名称:中国冻土数据文件名:Snow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冻土分布类型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冰雪冻土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与冻土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与冻土研究所出版时间:198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14.数据集名称:中国冰雪分区数据文件名:Snowl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线表示冰雪分区等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冰雪冻土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与冻土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与冻土研究所出版时间:198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15.数据集名称:中国冰川与冰雪现象数据文件名:Snowp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点表示冰川与冰雪现象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冰雪冻土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与冻土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与冻土研究所出版时间:198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16.数据集名称:中国沼泽分布区数据文件名:Swamp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沼泽分布区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沼泽分布区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出版时间:1990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17.数据集名称:中国沼泽类型数据文件名:Swamp2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沼泽类型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沼泽类型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出版时间:1990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四.中国自然资源:1.数据集名称:中国森林数据文件名:F orest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森林类型分布及其它特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分布图编辑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出版单位:出版时间:1977年比例尺:1:2,500,000投影方式:双标准纬线等角圆锥投影2.数据集名称:中国草地数据文件名:Grass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草地类型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草地资源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6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3.数据集名称:中国草地资源自然保护区数据文件名:Grassp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点表示草地资源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草地资源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6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4.数据集名称:中国水文地质数据文件名:Hydrol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地下水类型与富水程度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水文地质图编辑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出版单位:地质出版社出版时间:1987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5.数据集名称:中国泉水和地下河数据文件名:Hydrolp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点表示上升泉、下降泉、溢出泉群、温泉和地下河出口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水文地质图编辑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出版单位:地质出版社出版时间:1987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6.数据集名称:中国药材资源分布区数据文件名:Ch-medl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线表示药材资源区划界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药材资源分布图编辑单位:中国药材公司、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出版单位:出版时间:198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7.数据集名称:中国药材资源类型数据文件名:Ch-medp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点表示药材资源类型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药材资源分布图编辑单位:中国药材公司、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出版单位:出版时间:198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8.数据集名称:中国能源矿产资源数据文件名:Energy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能源矿产资源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矿产资源图编辑单位:地质出版社、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出版单位:地质出版社出版时间:1992年比例尺:1:5,000,000投影方式:等角割圆锥投影9.数据集名称:中国金属矿产资源数据文件名:Metal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点表示金属矿产资源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矿产资源图编辑单位:地质出版社、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出版单位:地质出版社出版时间:1992年比例尺:1:5,000,000投影方式:等角割圆锥投影10.数据集名称:中国非金属矿产资源数据文件名:M-loid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点表示非金属矿产资源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矿产资源图编辑单位:地质出版社、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出版单位:地质出版社出版时间:1992年比例尺:1:5,000,000投影方式:等角割圆锥投影五.中国自然灾害:1.数据集名称:中国灾害地质类型数据文件名:Disaster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地质灾害组合类型及发育程度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灾害地质类型图编辑单位:中国地质矿产部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出版单位:地质出版社出版时间:1991年比例尺:1:5,000,000投影方式:等角割圆锥投影(仅凭推测图中未标明为何投影)2.数据集名称:中国灾害地质类型点数据文件名:Disastp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点表示地质灾害类型点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灾害地质类型图编辑单位:中国地质矿产部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出版单位:地质出版社出版时间:1991年比例尺:1:5,000,000投影方式:等角割圆锥投影(仅凭推测图中未标明为何投影)3.数据集名称:中国滑坡数据文件名:Landslid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滑坡发育区的分布与特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滑坡发育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与冻土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与冻土研究所出版时间:1988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六.中国地球物理:1.数据集名称:中国航磁数据文件名:Magnet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线表示航磁等值线的分布及其它特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及其比邻海区航空磁力异常图编辑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总队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1991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2.数据集名称:中国新生代盆地数据文件名:basin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表示新生代盆地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编辑单位:国家地震局《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编委会出版单位:地质出版社出版时间:1986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3.数据集名称:中国布格重力梯度带数据文件名:gravity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弧段表示步格重力梯度带的中心线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编辑单位:国家地震局《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编委会出版单位:地质出版社出版时间:1986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4.数据集名称:中国莫霍面数据文件名:mofsurf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弧段表示莫霍面的等深线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编辑单位:国家地震局《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编委会出版单位:地质出版社出版时间:1986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5.数据集名称:中国应力状态数据文件名:press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点表示原地应力测量的应力值出和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编辑单位:国家地震局《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编委会出版单位:地质出版社出版时间:1986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6.数据集名称:中国火山口、温泉和大地热流数据文件名:sprenery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点表示温泉、火山口和大地热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编辑单位:国家地震局《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编委会出版单位:地质出版社出版时间:1986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7.数据集名称:中国上地幔高导层等深线数据文件名:surfcon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弧段表示上地幔高导层等深线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编辑单位:国家地震局《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编委会出版单位:地质出版社出版时间:1986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8.数据集名称:中国第四系等厚线数据文件名:think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弧段表示第四系地层厚度值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编辑单位:国家地震局《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编委会出版单位:地质出版社出版时间:1986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9.数据集名称:中国上地幔顶部纵波速度数据文件名:wave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点表示上地幔顶部纵波速度数据来源:地图名称: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编辑单位:国家地震局《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编委会出版单位:地质出版社出版时间:1986年比例尺:1:4,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七.中国动植物:1.数据集名称:中国野骆驼数据文件名:Lout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和点表示野骆驼的分布及变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动物分布变迁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比例尺:1:15,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2.数据集名称:中国扬子鳄数据文件名:Yze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和点表示扬子鳄的分布及变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动物分布变迁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比例尺:1:4,500,000和1:3,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3.数据集名称:中国孔雀数据文件名:Kongq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和点表示孔雀的分布及变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动物分布变迁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比例尺:1:5,000,000和1:7,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4.数据集名称:中国马来鳄数据文件名:Mle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和点表示马来鳄的分布及变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动物分布变迁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比例尺:1:5,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5.数据集名称:中国鹦鹉数据文件名:yingw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和点表示鹦鹉的分布及变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动物分布变迁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比例尺:1:1,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6.数据集名称:中国长臂猴数据文件名:Cbh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和点表示长臂猴的分布及变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动物分布变迁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比例尺:1:8,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7.数据集名称:中国大熊猫数据文件名:Xiongm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和点表示大熊猫的分布及变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动物分布变迁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比例尺:1:7,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8.数据集名称:中国亚洲象数据文件名:Yzx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和点表示亚洲象的分布及变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动物分布变迁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比例尺:1:5,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9.数据集名称:中国野马驴数据文件名:Y eml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和点表示野马驴的分布及变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动物分布变迁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比例尺:1:12,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10.数据集名称:中国猕猴数据文件名:Mih数据要素:有标识符的多边形和点表示猕猴的分布及变迁数据来源:地图名称:动物分布变迁图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比例尺:1:5,000,000投影方式:等积圆锥投影。

作物模型区域应用两种参数校准方法的比较

作物模型区域应用两种参数校准方法的比较

作物模型区域应用两种参数校准方法的比较熊伟;林而达;杨婕;李迎春【摘要】区域模拟的目的是利用有限的空间数据模拟出产量等作物性状的时空变异规律.然而站点作物模型应用到区域范围时涉及到数据归一化、参数简化、模型的校准和验证等问题.利用CERES-Rice模型对作物模型在我国的区域应用进行了尝试并对部分参数进行了校准.首先利用田间观测数据在各实验点上对模型进行了详细的站点校准,以验证模型在我国的模拟能力;其次,以我国水稻种植区(精确到亚区)为单位,运用平均值和标准差(RMSE)两种方法进行了区域校准和验证,即找出能反映出品种空间差异的代表性品种参数集;然后分别运用两种方法的校准结果,模拟水稻产量和成熟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区域校准能反映出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其中RMSE法较平均值法效果好.目前作物模型区域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误差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8(028)005【总页数】8页(P2140-2147)【关键词】作物模型;区域应用;校准验证【作者】熊伟;林而达;杨婕;李迎春【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100039;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5.27;S181作物模拟模型作为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在帮助理解农业系统和天气、气候因子的相互作用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1],目前已经广泛运用到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精准农业,以及地区农业规划等多个领域,成为农业生产定量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大多数作物模型是基于站点的作物模型,如何将这些站点模型运用到区域上去评价各种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的影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部分研究对作物模型区域应用进行了尝试[2],但其中最大问题就是空间数据的归并 (Aggregation)。

1:100万土壤数据说明

1:100万土壤数据说明

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库有关说明一、数据库简介本数据库得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的资助,并在刘纪远和庄大方研究员的领导下由南京土壤研究所史学正、于东升和潘贤章等有关人员通过数字化、修边及编辑后完成的。

数据库根据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5年编制并出版的《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采用了传统的“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基本制图单元为亚类,共分出12土纲,61个土类,227个亚类。

土壤属性数据库记录数达2647条,属性数据项16个,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种类型土壤及其主要属性特征。

二、数据参数空间数据库在储存格式上以矢量数据ARC/INFO软件下的COVERAGE文件。

属性数据库以DBF文件格式存储。

土壤数字化地图采用的坐标系统Projection AlbersUnits METERS Spheroid KRASOVSKY Parameters1st standard parallel 25 0 0.0002st standard parallel 47 0 0.000central meridian 105 0 0.000latitude of projection's origin 0 0 0.000False easting(meters) 0False northing(meters) 0三、数据库使用本数据库的原数据是《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和《中国土种志》,在土壤图和有关书籍编制过程中南京土壤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许多土壤科学工作者参与其中,但整个图集由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组织完成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项目首席科学家的领导下完成了数据库建设,为此在本数据市场化过程中请认真处理这些权属关系。

附1:土壤类型代码表1)中前3位码(231)为统一的分类码。

附2土壤属性数据库数据项简述。

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密度分布_田玉强

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密度分布_田玉强

。然而到目前为止 , 关
[ 12 ~22 ]
于整个青藏高原的 SOC 储量估算问题一直都没有 得到充分重视和详细研究 。尽管在全国尺度 和区域尺度上
[ 23 ~33 ]
。 SOC
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 ,但是就青
库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大气中 CO2 浓度的极大变
,因此目前关于 SOC 库的研究已经成 要 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结合作者的实测数据 ,利用 1 ∶ 100 万土壤数据库对青藏高原土 壤有机质层 、 土壤矿质层及整个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进行了估算 。结果表明 : 青藏 高原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约为 C 712 kg m - 2 ,较前人的 C 8101 ~19105 kg m - 2全国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偏 低 。青藏高原总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 18137 Pg,其中有机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约占 38114% ,矿质层土壤 有机碳储量则占 61186% 。 关键词 青藏高原 ; 土壤有机碳储量 ; 土壤有机碳密度 ; 分布 中图分类号 S15316; S15912 文献标识码 A
-3 土层土壤容重 ( g cm ) ; Ci为第 i层土壤 > 2 mm 石砾 百分含量 ( % ) ; n 为土层数目 ; i为第 i土层。
11213 SOC 储量的估算 本研究估算 SOC 储量
11212 土壤容重的计算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数据 基本没有包含土壤容重信息 , 所以本文中 计算土种 SOCD 所需要的土壤容重数据 , 全部来自 作者于 2004 年 7 ~8 月实测 312 个土样的 SOC 含量 与土壤容重之间建立的函数关系 (图 1 ) 。通过将土 壤剖面数据中已有的 SOC 含量代入下式获得土壤 容重值 。函数关系如下 : SOC ρ = 11405 5 ×e- 01103 9 × ( 2) 式中 , SOC 为土壤有机碳百分含量 ( % ) ,ρ 含义同式

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II土壤固碳潜力估算

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II土壤固碳潜力估算

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II土壤固碳潜力估算梁二;蔡典雄;代快;张丁辰;冯宗会;刘爽;王燕;王小彬【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农业大国,提高中国农田土壤碳收集能力对减缓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结合大量前人调研资料和田间试验数据整理分析,根据近20年来中国各省(市、区)农田土壤有机碳量变化趋势,估算了农田土壤碳源、汇潜力.由估算得出,假设在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约为668 Tg C,即表明假设条件下,中国农田土壤要吸收668 Tg C才能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也说明80年代后期中国农田土壤为碳汇效应.本研究对认识和评价中国农田土壤碳汇能力及其农田土壤固碳潜力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期刊名称】《中国土壤与肥料》【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6页(P87-92)【关键词】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土壤固碳潜力【作者】梁二;蔡典雄;代快;张丁辰;冯宗会;刘爽;王燕;王小彬【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2大气CO2浓度的急剧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是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全国1-4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

全国1-4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

全国1:4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1990s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编制 2008-4-10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210008,**************.cn)1.引言全国1:400万分类土壤类型分布图(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成果之一。

该图采用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的研究成果,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作为分类系统,对全国1:4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重新进行综合、描绘和编制而成。

该土壤图的最小制图单元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的亚类,共有72个土类,247个亚类。

全国1:4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由主持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编制完成的,编制人员主要有:高以信李锦周明枞蔡凤歧王鹤林,该图199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图是对出版发行的纸质图进行扫描、空间几何纠正、数字化加工编辑而成,并严格执行了原图的制图规范和标准。

本文档是对该数字化成果的详细技术说明。

1.1数据库名全国1:40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1990s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2 编写目的为了完整地介绍该土壤专题数据库,详细说明经过数字化加工后的土壤专题数据库的内容,以及方便用户的使用,特编写本文档。

1.3 定义土壤(SOIL)是指目前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

依据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标准,土壤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分类级别,土壤拥有其相应的分类名称。

按照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土壤的分类级别由高到低依次为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7种。

土壤类型分布图是表达各类型土壤在空间上分布规律及其数量特征的一种专题地图。

是在农林牧副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工程图件。

2.数据库内容说明2.1数据库内容一般描述(限200字)全国1:400万分类土壤类型分布图(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成果之一。

我国土壤资源特点及土壤安全利用

我国土壤资源特点及土壤安全利用

我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平安利用导读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多样,空间分异明显,但宜耕地面积小,总体质量不高;受人为活动强烈影响,土地垦殖率高,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总体上,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均属严重制约型,人地、人粮矛盾突出,特别是近20 年来,由于利用管理缺乏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建立占用耕地使优质耕地减少过快;生态脆弱带土地退化势头没有遏止,土壤污染有加剧趋势,土壤平安形势日趋严峻。

我国土壤资源根底调查工作根底薄弱,土壤资源现状不清,缺乏科学有效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和标准,土壤资源管理相对粗放。

需要加强土壤资源科学的根底研究,深化土壤功能与平安的涵,更新我国土壤资源清单,为多目标土地利用提供根底数据、模型和决策。

土壤具有维系生物质生产、容纳和消减污染物、过滤水源、固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土壤平安〞是指土壤功能发挥的状态和水平。

在平安的状态下,土壤可以持续地发挥上述功能,而平安水平降低则阻碍土壤功能的实。

因此土壤平安关系到粮食平安、水平安和生态环境平安,进而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开展。

我国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均属严重制约型,人地、人粮矛盾突出,特别是近20 年来,由于利用管理缺乏合理的布局和规划,随着利用程度不断强化,我国优质耕地急剧减少、根底地力持续下降、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土壤平安形势日趋严峻。

土壤平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国家粮食平安、食品平安、水平安和生态环境平安,进而影响到国家平安和国际履约能力。

在全面获取我国土壤资源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的根底上,全面把握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管理我国土壤资源是土壤平安的前提,需要进一步开展我国土壤资源科学,加强根底数据积累并提供效劳全方位、多层、高精度土壤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对策与方案,真正实现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1 我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利用特征1.1 土壤资源丰富多样,适宜性广泛我国土地面积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土地资源学64第六章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体系(2012)

土地资源学64第六章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体系(2012)

1 )一等地:对农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质 量好;基本农田; 2 )二等地:对农业利用有一定的限制,质量 中等;需要改造才能建设成基本农田; 3 )三等地:对农业利用受到较大限制,质量 差;大力改造后方可开垦和建设成基本农 田;

宜林土地质量等:
1)一等地:最适宜林木生产的土地;无明 显限制因素;质量好; 2)二等地:一般适于林木生产的土地;受 地形、土壤、水分、盐分等因素的一定限 制;质量中等; 3)三等地:林木生长有一定困难的土地; 地形、土壤、水分、盐分等因素限制较大; 质量差;造林时需要有一定的改良措施;
为国家及省 (自治区、直辖市)各有关部门 制定土地的合理利用、农业生产发展的长 远规划和战略部署提供科学依据相基础资 料。 力;土地资源的基本类型与土地特征;土 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状况。
表现以下基本内容:土地资源的质量与潜

(1)评价原则和分类系统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资源分类 是属于土地资源适宜性分类。(1985年) 主要原则是: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土地对农、 林、牧业生产的适宜程度;土地对农、林、牧 业生产的限制程度;适当结合考虑与土地资源 有密切关系的土地利用现状及社会因素。
方法:主宜性评价与多宜性评价相结合; 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程序:农、林、牧分类评价,由低级向 高级归并。分别评定土地资源单位的农、 林、牧质量等级;


评价方法
土地资源单位 每块图斑中组成土地资源单 位的各要素的综合特征和限 制因素的强度 主宜性评价与多宜性评价相 结合,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 相结合
宜林、牧土地类 宜林土地类 宜牧土地类 不宜农、林、牧类。

3.土地质量等
在适宜类范围内,反映土地的适宜程度和生 产潜力的高低,是评价的核心。 土地质量等是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对 土地的适宜程度和生产力的高低进行划分的结 果,它是土地评价的核心。

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库土壤类型代码表

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库土壤类型代码表
黄棕壤
1
23110121
暗黄棕壤
2
23110122
黄棕壤性土
3
23110123
黄褐土
13
黄褐土
1
23110131
粘盘黄褐土
2
23110132
白浆化黄褐土
3
23110133
黄褐土性土
4
23110134
棕壤
14
棕壤
1
23110141
白浆化棕壤
2
23110142
潮棕壤
3
23110143
棕壤性土
4
23110144
13
龟裂土
1
23115131
风沙土
14
荒漠风沙土
1
23115141
草原风沙土
2
23115142
草甸风沙土
3
23115143
滨海风沙土
4
23115144
石灰(岩)土
15
石灰(岩)土
1
23115151
红色石灰土
2
23115152
黑色石灰土
3
23115153
棕色石灰土
4
23115154
黄色石灰土
5
23115155
3
23114123
石膏盐盘棕漠土
4
23114124
灌耕棕漠土
5
23114125
初育土
15
黄绵土
10
黄绵土
1
23115101
红粘土
11
红粘土
1
23115111
积钙红粘土
2
23115112
复盐基红粘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1:100万土壤数据库的中国土壤资源特征摘要:本文运用新建立的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分析我国土壤类型、数量和空间分布以及成土环境与特征。

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从空间上、数量上更为准确了解和把握中国土壤资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关键字:土壤数据库,中国土壤,土壤资源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史学正研究员为学术带头人的土壤资源与数字化管理创新科研小组,历经四年建成的。

该数据库由2部分组成,即土壤空间数据库、土壤属性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立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资助,并在刘纪远和庄大方研究员的领导下完成的。

土壤空间数据库,即全国1:100万数字化土壤图,是依据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5年编制并出版的《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由本创新科研组通过对土壤图进行数字化、图幅接边和编辑后完成的。

全国1:100万土壤图共有64幅1:100万的标准分幅图,该数字化土壤图如实地反映了原土壤图的面貌,继承了原土壤图编制时的制图单元,其基本制图单元大部分为土属,共有12个土纲,61个土类,235个亚类。

它是目前全国性唯一的、也是最为详细的数字化土壤图件。

土壤属性数据库,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中的土壤属性数据引自《中国土种志》,该套土种志共分六卷,收集了近2540个土种。

土壤属性数据可分为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养分等。

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质地等,土壤化学性质如pH、有机质等,土壤养分如全N、全P、全K以及有效P和有效K等。

本文运用最新建立的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对中国土壤资源的类型、数量和空间分布以及成土环境和特征,按中国土壤土纲类型再次分别进行讨论与分析。

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从空间上、数量上更为准确了解和把握中国土壤资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第一节中国土壤类型概述中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众多,根据中国土壤分类,基于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库,我国土壤类型共有12个土纲,61个土类,235个亚类。

这12个土纲分别为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盐碱土、人为土和高山土。

表1、图1分别显示了中国土壤的土纲类型面积和空间分布特征。

图1 中国土壤土纲分布表1 中国土壤土纲面积分布土纲面积(km2) 占有陆地面积(%)铁铝土1122969.6 11.7淋溶土1059757.8 11.1半淋溶土427843.1 4.5钙层土591009.7 6.2干旱土306449.0 3.2漠土604274.9 6.3初育土1624705.5 17.0半水成土747240.4 7.8水成土146578.8 1.5盐碱土183753.0 1.9人为土488628.6 5.1高山土1977779.2 20.7第二节铁铝土铁铝土是湿润热带、亚热带的主要土壤类型(图2)。

本土纲各土类性状的共性是:土壤中矿物经强烈的化学分解,盐基淋失;在盐基淋失过程中,发生碱性溶提作用,导致二氧化硅也从矿物晶格中部分被析出并遭受淋失;相应地铁、铝氧化物明显富集,形成Ph4.5-5.5之间的铁铝土。

铁铝土的色泽呈红色、暗红棕或黄色。

红色土壤系土壤中原生矿物被强烈风化、盐基被大量淋失,氧化铁经游离、脱水,形成红色氧化铁(赤铁矿)包被于土壤粘粒表面或形成铁质结核,甚至胶结成盘。

这是铁铝土中富铁矿化的具体表现,或称红化作用。

至于黄色的铁铝土土类系经常处于更为湿润环境,促使氧化铁水化呈结晶态针铁矿,土体呈黄色。

因此,铁铝土中,富铁化的红色土壤,其粘粒矿物多高岭石与氧化铁外,还含有伊利石与蒙脱石。

这是处于中度风化阶段的铁铝土,称之为红壤。

而中度风化的黄色铁铝土,有时粘粒矿物中还含有一定的三水铝石,大部分铁、铝氧化物以结晶态的针铁矿为主,这类土壤称为黄壤。

但在湿润热带强度富铝风化下,高岭石亦被分解形成三水铝石;其中,游离铁、铝和伴生的锰、钛、钴、铬、镍、钒等金属矿物均经氧化,作氧化物状态,有时可占氧化铝总量的大部。

这种强度风化的铁铝土的粘粒矿物含三水铝石,即通常所称的砖红壤。

图2 铁铝土各土类空间分布由于我国处于热带北缘,并无具有明显铁盘层的砖红壤存在,不像越南、印度、斯里兰卡等地所见的砖红壤剖面中具有很厚的铁盘层,当地居民采集这层坚硬的铁盘直接用于做砖建屋,这是砖红壤得名的由来。

我国所见的高度富铝化的砖红壤大多没有深厚的铁盘层,仅偶见铁子、铁结核等。

如分布于海南岛滨海玄武岩高阶地、台地上,风化丑深厚的富铁铝化土壤,具有砖红壤性状,在剖面中可见铁子、铁质结核而已,但未见深厚(10-30m)的铁盘胶结层。

铁铝土纲中,把上述砖红壤和红壤明确分为两个独立的土类外,还分出其间的一个过渡性土类——赤红壤。

这一土类过去称砖红壤性红壤,主要分布于南海沿岸高阶地与丘岗上,。

赤红壤比红壤的富铝化风化程度较高,而比红壤略低。

其粘粒矿物组成以结晶良好的高岭石占首位,同时含少量水云母与三水铝石这一点与红壤性状有明显差别。

赤红壤这一过渡性类型所以能成为独立土类的原因,除上述性质与砖红壤、红壤有差别外,还考虑其生态因素与上述二土类有明显差异。

砖红壤形成于茂密而多层的热带雨林下,处于高度富铝化特征,可种植三叶橡胶以及多种热带经济作物与果品;红壤形成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下,处于中度富铝风化特征;而赤红壤形成于南亚热带季雨林下,且有明显由热带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性植物树种,原生荔枝、龙眼成为本土类的地区性名产,也生产较红壤更多种经济果木,但不能大面积种植橡胶,只有局部向阳背风的沟谷吕,橡胶才能成活。

但在红壤地区又无荔枝、龙眼等的种植。

综上所述原因,将我国长江以南广泛存在原铁铝土,明确划分为砖红壤、赤红壤与红壤三个土类,在土壤发生性状上与生态习性上可以明确区分。

到于较湿润山体上广泛出现的黄壤,比较集中分布于川、黔一带中山地区。

铁铝土纲的四个土类,具有不同富铝风化程度的差异。

既有水平地带性发生与分布规律的差异,但也不局限于地带性的分异。

如海南岛可见砖红壤广泛分布,但在山地里尚有大面积赤红壤与红壤分布,在西部,由于受五指山雨影影响,出现干热区,还有燥红壤发育,其他地区的例子也很多。

由于地形、母岩、海拔高度的分异,会有各种不同性状的铁铝土,甚至形成与其他土壤类型组成复域分布。

因此应当依据土壤本身发生属性特征,具体划分铁铝土的各土类以及其他土壤类型的组合情况。

表2、图2分别显示了铁铝土的各土壤类型面积和空间分布特征。

铁铝土钢各土类在我国境内共有1122969.6km2。

其中,红壤占56%,赤红壤占18.4%,砖红壤占3.8%,黄壤21.9%。

这是我国十分宝贵的土壤资源。

我国的这片富铁富铁铝风化的土壤,正好位于北回归线通过的南北地区。

全球各地在沿南、北回归线两侧,由于受到长期下沉高压气流影响,大都开成干热沙漠;然而只有我国例外。

这是由于中国的东南两面滨临海洋,季风气流不断输入湿润气团,开成高温多湿的生态环境故逐步形成述铁铝土四大类型的形成与分布。

过去由于未能合理开发利用这类综合自然资源,出现了一系列逆向生态退化问题。

如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优势和土壤资源优势,将会给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丰盛的多种物质财富,如三叶橡胶的引种成功,已开创了合理开发利用铁铝土资源的先河。

第三节淋溶土淋溶土主要是我国东部湿润季风气候区中具有淋溶特征(土体粘化、盐基不饱和、向南出现一定数量游离铁)的土壤。

淋溶土具有湿润水分状况;但土壤的热状况自南而北分别具有由暖、暖温、温、寒温递变特性。

淋溶土的自然植被自南而北分别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林和针叶林。

所处地形由山地、丘陵现岗地,成土母质主要为多种岩类风化物及第四纪非石灰性沉积物,在北亚热带地区,尚包括部分粘质黄土母质。

土类名称亚类名称面积(km2)面积比(%)土类名称亚类名称面积(km2)面积比(%)暗棕壤暗棕壤312463.0 29.48 黄棕壤暗黄棕壤121073.3 11.42 暗棕壤性土28285.4 2.67 黄棕壤59136.8 5.58 白浆化暗棕壤12687.0 1.20 黄棕壤性土39645.3 3.74 草甸暗棕壤21259.2 2.01 Total 219855.5 20.75 灰化暗棕壤5228.8 0.49 漂灰土漂灰土112.1 0.01 潜育暗棕壤1382.5 0.13 Total 112.1 0.01 Total 381305.9 35.98 棕壤白浆化棕壤5760.1 0.54 白浆土白浆土30832.2 2.91 潮棕壤25202.0 2.38 草甸白浆土8133.4 0.77 棕壤179887.3 16.97 潜育白浆土6356.7 0.60 棕壤性土41646.8 3.93 Total 45322.4 4.28 Total 252496.2 23.83 黄褐土白浆化黄褐土5751.5 0.54 棕色针叶林土白浆化棕色针叶林土146.2 0.01 黄褐土23575.6 2.22 表潜棕色针叶林土1678.3 0.16 黄褐土性土9722.7 0.92 灰化棕色针叶林土1463.7 0.14 粘盘黄褐土15450.1 1.46 棕色针叶林土102877.6 9.71 Total 54499.9 5.14 Total 106165.8 10.02Total / 1059757.8 100.00 淋溶土分布于华东、华北、东北各省市面上(区),另外在中南、西南、西北诸省(区)的山地垂图3 淋溶土空间分布直带中亦有分布(图3)。

淋溶土的7个土类暗棕壤、棕壤、黄棕壤、棕色针叶林土、黄褐土、白浆土、漂灰土,总面积1059757.8km2,所占面积分别为淋溶土总面积的36.0%、23.8%、20.8%、10.0%、5.1%、4.3%和0.01%(表3)。

淋溶土的共同特征表现在湿润水分状况下,土体粘化,盐基不饱和并具有一定的风化淋溶度和铁的游离度等。

但由于自南而北土壤的热状况有明显下降,土壤的风化淋溶程度、盐基饱和度以及铁的游离度等,自南而北均相应减弱。

土壤的粘粒矿物组成自南而北由1:1、2:1:1、2:1兼具型逐步转为以2:1型为主。

同为中、酸性基岩风化物母质,但自南而北由北亚热带至寒温带,土体的粘化程度亦相应减弱。

在同一气候带内的淋溶土,只要母质基础相同,土壤的水热状况相对一致,则土壤的粘粒矿物组成、土壤风化淋溶系数、土壤盐基饱和度以及铁的游离度等,均具有相对的一致性,最明显的如暖温带的淋溶土。

同一气候带内的淋溶土,如果母质基础有重大分异即使土壤的水热条件近似,土壤的粘粒矿物组成、粘化度、盐基饱和度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