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例题教学
如何充分利用小学数学中的例题习题

如何充分利用小学数学中的例题习题习题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很大的比重,如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习题资源,开发习题的育人价值是“用教材教”的一个重要方面。
数学习题蕴含有知识功能、教育功能和评价功能。
在数学教学中,解答习题本身并不是目的。
学生一旦开始解题,他就接受着一种思想的训练,从技能、思维、智力、非智力等各方面塑造iBo新教材的习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编排上注重利用实际情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师要有习题资源的意识,将教材中的习题拓展为一个个值得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以利于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让习题增值。
、细敲习题,理解习题的内涵。
教材习题的编排,是教材编写者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训练要求的体现,其中既有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状况的分析,也有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预期结果的期待。
因此,细细推敲并准确把握习题设计意图是准确选择习题使用策略、充分发挥习题的功效。
1、利用迁移,促进认知同化。
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比如:由一组题的计算类推出其余题的计算等。
2、通过比较,完善认知结构。
教材习题的编排重视通过比较的方法,完善认知结构, 帮助学生体验知识间的联系,找准知识间的关系。
3、巧设阶梯,扩展认知结构。
新教材习题中有很种类似于思考题的习题,它是有一一定的难度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需要台阶,即需要教师作一些提醒。
二、精选习题,凸显知识的重点。
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习题的选用应有区别,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注意轻重缓急。
1、改变解题形式。
教师使用教材习题时,要根据教学要求和习题的难易和繁简,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情况,在解答的时间、次序、方法和步骤等方面可作适当的改变,以发挥习题的最大功效。
(1)改变解题时序。
往往在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上,教材的习题安排不可能正好符合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点或环节,也就不可能按部就班的一个一个按序练习。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例题13种讲解方法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例题13种讲解方法题目:现有一笼子,里面有鸡和兔子若干只,数一数,共有头14个,腿38条,球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请用尽量多的方法解答)『方法一:人见人爱的列表法』如果二年级小朋友做这道题,可以用列表法!直观、易理解,还不容易出错~好啦,我们来看一下!根据表格,我们可以看出,鸡为9只,兔子为5只。
我们在列表的时候不要按顺序列,否则做题的速度会很慢,比如说列完鸡为0只,兔子为14只,发现腿的数量56条,和实际38条相差较大,那么下一个你可以跳过鸡的数量为2只这种情况,直接列鸡的数量为3只,这样做速度会快一些哦!『方法二:最快乐的画图法』画图可以让数学变得形象化,而且经常画图还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假设14只全部是鸡,先把鸡给画好。
图片14×2=28条,差38-28=10条,而每一只鸡补2条腿就变成兔子,需要把5只鸡每只补2条腿,所以有5只兔子,14-5=9只鸡。
图片『方法三:最酷的金鸡独立法』分析:让每只鸡都一只脚站立着,每只兔都用两只后脚站立着,那么地上的总脚数只是原来的一半,即19只脚。
鸡的脚数与头数相同,而兔的脚数是兔的头数的2倍,因此从19里减去头数14,剩下来的就是兔的头数19-14=5只,鸡有14-5=9只。
『方法四:最逗的吹哨法』分析:假设鸡和兔接受过特种部队训练,吹一声哨,它们抬起一只脚,还有38-14=24只腿在站着,再吹一声哨,它们又抬起一只脚,这时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有两只脚立着。
这时还有24-14=10只腿在站着,而这10只腿全部是兔子的,所以兔子有10÷2=5只,鸡有14-5=9只。
(惊现跑男中包贝尔的抬脚法有木有!)『方法五:最常用的假设法』分析:假设全部是鸡,则有14×2=28条腿,比实际少38-28=10只,一只鸡变成一只兔子腿增加2条,10÷2=5只,所以需要5只鸡变成兔子,即兔子为5只,鸡为14-5=9只。
试析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的有效利用

试析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的有效利用课本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同时也是课程的载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应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简要分析了数学教材中例题的作用,并探讨了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的利用策略,以供相关教师参考借鉴。
标签:小学数学;教材例题;解题能力一、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的作用教材例题是数学中的重要组成,主要指的是将教材中概念、定理结合到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可从例题中获得对知识概念的直观认识,强化学生的理解并提高数学应用能力[1]。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教材例题的知识功能,以创造良好教学情境及激发学生的解题乐趣,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材例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策略1.对教材例题进行适当的变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材中,例题常多年不变,然而实际中社会却在飞速发展,很多学生因为没有经历例题中的相关情境,常常不能从例题中理解课程相关知识概念。
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对教材例题进行一些合理的变换,借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题来缩短数学知识同学生生活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一课时。
在课本中,设置的例题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计算各国间金牌数的差异,应用教材例题进行知识讲解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计算方法。
然而,教师应意识到北京奥运会距离当前已经有10年,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置入这一情境中,常常有时空久远的感觉。
为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教材例题进行改变。
例如,将例题设为学校举办运动会的场景,以各班级第一名的人数对比案例,采取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的例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2.借助教材内容,拓展延伸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教材例题教学,是搭建数学同生活间桥梁的策略。
小学数学例题教学的价值和策略浅思考

小学数学例题教学的价值和策略浅思考小学数学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动机较低,通过例题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例题教学,学生可以学会归纳总结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并且有机会自己尝试解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通过例题教学,学生可以对数学概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强化学习记忆效果。
通过例题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掌握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针对小学数学例题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一、设计具有启发性的例题。
例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的猜测,增加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二、结合生活实际,设置情境对话。
通过情境对话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三、多样化的解题方法。
对于一个问题,可以设计多种解题方法,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
四、鼓励学生展示解题过程。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让他们通过展示和讨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解题方法和思路。
五、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在例题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到的解题方法和规律,让他们能够提炼出方法和规律,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到其他问题中。
六、适当调整例题难度。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适当调整例题的难度,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让学生能够逐步提高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例题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题1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题1《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
”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
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
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
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
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
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题2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
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
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
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
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
小学数学命题与析题举例

小学数学题与解题举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题题目的构造至关重要,同时学生们的解题方法也是关键。
本文将讨论小学数学题的命题原则以及通过具体例题来展示解题步骤。
数学题的命题原则1.符合教学内容:数学题应该紧扣教学大纲,涵盖学生所学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问题简单明了:题目应该清晰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语言或术语,以确保学生可以准确理解问题。
3.延伸思考:一些题目可以设计成让学生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解题举例例题1:计算乘法题目:小明有3支铅笔盒,每支铅笔盒里有5支铅笔,共有多少支铅笔?解析:根据题目可知,小明有3支铅笔盒,每支铅笔盒里有5支铅笔,所以共有3 × 5 = 15支铅笔。
例题2:分析几何图形题目:如图所示,ABCD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如果AB的长度是6厘米,AD的长度是4厘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以高度,即6 ×4 = 24平方厘米。
例题3:解决逻辑问题题目:班级里有20个学生,其中15个学生会弹钢琴,12个学生会弹吉他,那么至少有几个学生既会弹钢琴又会弹吉他?解析:根据题目可知,至少会弹一种乐器的学生是15 + 12 - 20 = 7个,所以既会弹钢琴又会弹吉他的学生至少有7个。
通过以上例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学题不仅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者应该注重题目的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小学数学题的命题和解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小学数学各类型例题的教学方法

龙源期刊网 小学数学各类型例题的教学方法作者:谢斌来源:《家长·中》2019年第04期数学是很多人非常头疼的科目,在学习中会遇到多种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理念,对数学的基础运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小学数学中有不同类型的题目,针对不同的题目,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本文以苏教版为例,从例题的特点以及解题思路,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一、例题教学方法分析(一)吃透例题,高质量备课例题起着一个引入知识点的作用,数学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高质量地进行备课,对例题充分地研读后,找出重难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备课的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节奏,如果教师备课内容较多,在讲课中遇到突发情况,就没有办法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对例题进行充分理解与准备,使学生充分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规则。
(二)精讲例题,高效率讲学要对有特点的例题进行重点讲解,提升教学质量。
单纯的知识引导,学生的抵触性会加强,学习兴致不高,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新技术进行讲解,比如在路程时间计算这一类的讲解中,要挑选特征比较明显的例子进行教学,可以提升教学效率。
(三)挑选例题,有效巩固知识例题的选择也非常重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程度的例题,低年级的学生就可以选择一些计算性、概念性比较强的例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算数习惯。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例题,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在解题中逐渐形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例题类型分类及简析小学数学的题型还是相对丰富的,有计算题、概念题以及理解题,对不同的例题形式要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想要制定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白,这些例题类型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一)“概念性”例题讲解。
浅议小学数学例题教学的“扶”与“放”-文档资料

浅议小学数学例题教学的“扶”与“放”小学数学中的例题起着示范教学的作用,是接下来要学习知识的整体概括. 小学数学例题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采取“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完全是教师掰开揉碎式的教学方式,不想放手,也不敢放手,导致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自身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不高,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数学例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对学生“放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扶放结合,教师的指点和学生的自学统一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1. 精讲例题,以“扶”为主,打下基础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新的知识点,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的情况,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以扶为主,将基础知识打牢,才能够让学生掌握和独立应用. 教师在新的例题的讲解时,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熟悉并建立对未知事物的概念,引导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小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练习生活,更容易接受新的概念和知识. 比如:在小学三年级“分数”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有所认识,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引导,“如果说现在只有一个苹果,而现在又有两个小朋友都想吃,那么就只能将苹果切开分成两份,那么每个小朋友得到了其中的几份?”学生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份,那么每个小朋友得到了两份中的一份,所以得到的是二分之一,用分数形式表达就是■. 那么如果现在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共同分这一个苹果,那么平均分的话,每个小朋友得到几分之几?学生通过这种简单的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这也和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很容易得出四分之一的结论.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像这样平均分配的情况下就可以说是得到了几份中的几份,这就是分数表达的形式,学生由这样的生活中的例子和问题能够对分数的概念有所了解. 还可以适当进行知识的扩展,比如让学生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以逐渐引导的方式进行例题讲解,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2. 采用放扶结合的方式教学2.1 先扶后放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像教小孩走路一样,先进行帮扶,然后适当的时候选择放手,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独立,走得更远. 教师可以采取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产生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新的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学习. 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的“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先从学过的知识出发,逐渐引导学生,比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学校想要布置会场需要摆放鲜花,现在一共有15盆鲜花,每组摆放5盆,那么可以摆放几组呢?这是整数的除法知识,学生肯定会争先恐后地回答是15 ÷ 5 = 3,一共可以摆成3组. 调动起学生热情之后,可以接着发问:那么现在如果有23盆花,还是每组摆放5盆,现在可以摆成几组?由于学生习惯了整数除法得到整数的回答,所以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不知道怎么样回答了,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示范讲解,23盆花最多可以摆放成4组,还多出了3盆,那么就是23 ÷ 5 = 4(组)……3(盆),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那么如果现在变成了27盆花,每组摆放4盆,那么可以摆放几组?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很快地学会了这种表达,然后教师就可以进行让学生尝试着独立完成这样的题目,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先由旧的知识点入手展开新的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进行锻炼,体现了先扶后放的教学方式.2.2 先放后扶的教学方式先放后扶的教学方式也是扶放结合的一种体现. 比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例题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已经有了一定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应该能够对这样的知识进行尝试,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进行计算,根据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能够表达出算法的原理.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答案,针对一些思维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和一些模糊的认识,进行具体的讲解,两位数的乘法,用三位数百位上的数乘以被乘数得到的应该是千位数,这样类推,得到正确的答案,其实和两位数的乘法也是大同小异,当学生掌握算法之后还可以进行简单的三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运算,让学生明白其实这些运算的算理都是相通的,只要彻底地掌握一种方法就能够得到联系应用.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研究学习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加上教师的正确指导,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联系.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些时候学生可能会有独特的学习想法,一定要给学生机会,放手让学生来表达. 在遇到一些比较简单的、算理也比较容易掌握的例题时,教师应该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开发学生的智力. 比如:在学习例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多去想,如果到游乐场玩旋转木马,一个人需要25元,那么6个人需要多少钱?并且要快速地算出来,给学生机会表达自己想到的算法. 有的学生会说6个25相加就能算出来了,采用传统的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则会说25 × 6可以快速地算出来,25 × 6 = 20 × 6 + 5 × 6 = 150(元),这种方式就能快速算出来了.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能够总结出很多算法,这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4. 总结总之,在小学数学例题教学中,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适当地起到指导学习的作用,将教学的主体放在学生的身上,采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有效率地进行学习,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上-口算除法例1、例2教学设计

310÷50 170÷30 643÷80
406÷60 285÷40 111÷20
478÷70 163÷30 294÷60
3、应用题
1)一个足球3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小足球,还剩多少钱?
2)有饲料100千克,这些猪每天要
吃30千克饲料,一袋饲料够喂几天
还剩多少千克?
3)计划生产400台电视机,每月生产70台,半年内是否可以完成任务?
240÷60 60×90 270÷90
4×60 210÷70 350÷50
2、脱式计算
75×4+630 376+280÷70
9×60-320 6400÷80-64
1、笔算
63÷20 260÷80
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15×4= 15×5= 25×8=
2、笔算:
326÷81 294÷58 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
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
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学数学生活化例题情境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例题情境教学探究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枯燥无味、难以理解。
为了让小学生更加生动地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的趣味性,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一些实际生活场景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本文将探究小学数学生活化例题在情境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二、生活化例题的定义及特点生活化例题指的是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的教学案例。
生活化例题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有趣味性生活化例题采用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带有一定的趣味性。
2、具有直观性生活化示例可以直观地反映数学问题,并通过图形、术语等形式,让学生清晰地理解问题。
3、实用性强由于生活化例题与实际生活场景相关,其教学目的与价值更加明显,更具有实用性。
三、生活化例题在情境教学中的应用1、提高学生的兴趣生活化教学是增加学生兴趣的一种方法,而生活化搭配教学场景则能在增加学生兴趣的背景下提高他们的情感参与度。
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设置,学生不仅理解了概念,还能将它们应用到实际中,这使得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2、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会有一定难度,通过生活化的例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场景中,学生可以思考如何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概念,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增强知识的可应用性教学知识如果能够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其功能和应用价值。
例如,小学生学习一个数的简单数学知识时,将其与实际生活场景联系起来,告诉学生这个数代表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个数或数量,这样理解起来更加深入。
四、生活化例题的相关案例1、加、减法的应用学生学习加、减法时,可以用超市购物的场景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购物过程中体验加减法的应用。
例如,让学生模拟购物过程中随机选择商品,进行加减法的应用实践,让他们理解加及减的计算方式和应用场景。
2、面积与周长的相关性学生学习面积和周长时,可以用题材教学作为教学案例,例如让学生画出自己的家,并计算家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仔细体会到这两种测量方式之间的关系。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例题教学思路分析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例题教学思路分析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新版小学数学的知识和能力,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以下是对新课标小学数学例题教学的思路分析:一、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思路1.引导学生理清数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如数字、数量、数字序列和数列等。
2.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数字的不同表示形式及其规律,如用数字手势表示数字、不同进制的数等。
3.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数字对现实世界的重要意义、数学基本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概括数学基本概念,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路1.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发现问题的核心,同时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问题解决的意识和技能。
3.通过示范性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有充分的掌握。
4.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对数学核心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1.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和理解数学思想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数学方法的特点和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迭代的反馈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数学思维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1.突出数学技能的实用性和应用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练习和巩固,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数学技能,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3.通过生动准确的教学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及其应用方法,以及技能与数学核心概念的联系。
4.通过评价与反馈机制,推动学生对数学技能的不断提高和应用。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例题教学思路分析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例题教学思路分析
一、题目的难易度分析
在进行数学例题教学之前,首先要对题目的难易度进行分析。
新课标中的数学例题难度逐级递增,难度较低的题目往往涉及到基本的运算规则和概念,难度较高的题目则需要学生进行综合运用和分析思考。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选择合适的数学例题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能够从易到难地逐步提升数学解题的能力。
二、题目的类型分析
新课标中的数学例题包括了各个知识点的不同类型题目,如四则运算、几何图形、数据统计等。
教师需要对每个类型的题目进行分析,了解其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通过将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分类整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解题技巧。
三、题目的思维培养分析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例题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需要思维拓展和推理的题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四、题目的实际应用分析
新课标中的数学例题注重将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实际应用场景的题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教师可以对一些实际应用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例题的教学思路主要包括对题目的难易度分析、题目的类型分析、题目的思维培养分析、题目的实际应用分析和题目的巩固和拓展分析。
通过科学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等奖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等奖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等奖 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二)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进一步了解减法的含义和作用,能用减法运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式题.难点:分析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师:三角形和圆形比多少,比的结果怎样?(因为1个三角形对着1个圆形,三角形没有剩下的,反过来圆形和三角形也一一对上了.所以三角形的个数和圆形的个数同样多)(二)学习新课1.教学例2.(1)摆学具,比多少.师:(要求学生摆学具)第一行摆6个三角形,第二行摆4个圆形.提问:①哪一行摆得多?(第一行摆得多)②三角形的哪部分和圆形同样多?用双手比出来.同样多的是几个?(同样多的是4个)③哪一部分是三角形比圆形多的?用双手比出来.多几个?(三角形比圆形多2个)④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组成的?(三角形可以看成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圆形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圆形多的)师:(要求学生摆学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摆)第一行摆10个三角形,第二行摆6个圆形.提问:①指出三角形和圆形同样多的部分.②指出三角形比圆形多的部分.③三角形比圆形多几个?(三角形比圆形多4个)④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组成的?(三角形可以看成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圆形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圆形多的)(2)看图形,比多少.(让学生做教科书p.57上的做一做)老师:图片上有什么?(8个蓝碗,5个花碗)师:两种碗哪个多?多几个?引导学生在脑子里把两种碗1个对1个配对.然后做一做:①指出蓝色碗和花碗同样多的部分.②指出蓝色碗比花碗多的部分.③蓝色碗比花碗多( )个.师:刚才比较出多几个都是从图上看出来的,怎么能直接算出来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种应用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2.教学例3.出示应用题“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1)指名学生读题.(2)指名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在原题上画批.然后先贴出12只白兔(画在两张白纸条上,一张上画7只,背面写上“跟黑兔同样多的”,另一张上画5只)并在上面括线,标上12只,再贴出7只黑兔,并在下面括线,标上7只.师:是谁与谁比多少?白兔多还是黑兔多?(白兔与黑兔比多少,白兔多,黑兔少)老师:我们已经知道只有大量的白兔,那么白兔数量的两部分是什么呢?(当学生说一个部位的黑兔一样多时,把纸条翻过来,有7只白兔。
教材例题分析,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教材例题分析,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一、例题选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选择适宜的例题非常重要。
本次分析选择了“分数的加法”作为例题,其实际内容为:“小明有1/4的巧克力,小华有1/2的巧克力,他们一起吃了多少巧克力?”二、例题分析1. 例题背景分数是小学数学中一个核心概念,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分数时,常常面临挑战。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加法。
2. 数学知识点分数的基本概念:了解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分数的通分:为进行加法运算,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将不同分母的分数转换为相同分母。
分数的加法:熟练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通分后的分数相加。
3. 例题解析步骤(1)理解题意讨论:问学生“小明和小华各有多少巧克力?他们加起来多少?”引导学生理清题意。
(2)找出解决方法通分操作:要求学生先找出分数的最小公倍数,例中1/4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为4。
1/4保持不变,1/2转换为2/4。
(3)进行计算相加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相加:1/4 + 2/4 = (1+2) / 4 = 3/4。
(4)结果验证实际意义:通过画图演示,将结果与实际情况结合,以帮助学生理解3/4巧克力的意思。
三、教学策略1. 借助工具使用manipulatives(操作教具):使用分数饼图或巧克力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分数的概念与计算。
2.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学生相互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复习与巩固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分数加法的例子,加深理解。
定期复习:通过小测验和游戏的方式复习分数知识,增强记忆和应用能力。
四、结论通过合理的例题选择和系统的教学策略,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在“分数的加法”这一例题中,综合运用理解、计算、验证等步骤,以及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讨论来深化对分数的理解,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果。
小学数学教案例题

小学数学教案例题
课题:加法与减法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简单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2.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应用题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解决。
教学准备:教具、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引入新知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让学生观察相关的例子。
三、讲解方法
1.加法的运算方法:将两个数相加,并将结果写在下方。
例:3 + 5 = 8
2.减法的运算方法:将两个数相减,并将结果写在下方。
例:8 - 2 = 6
四、练习运用
1.计算题:
1) 6 + 4 = ____
2) 9 - 3 = ____
3) 7 + 2 - 1 = ____
4) 5 - 3 + 1 = ____
2.解决问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给了他3个,他现在有几个苹果?
五、总结概括
总结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并写出解题步骤。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数学概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要注重巩固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小学数学生活化例题情境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例题情境教学探究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数学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化的例题,营造具有情境性、生活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与小学生实际情况,探讨生活化例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生活化例题的教学理念生活化例题是借助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和场景,结合数学实际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例题的教学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生活化例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好的情景模拟实际情况,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生活化例题生动有趣、具有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有趣的例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3.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生活化例题的情境丰富多样,有时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发现解题思路,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解决生活化例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学目标明确生活化例题教学方法,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设置生活化例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生活背景。
例如,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生活化例题,如购物、排队等,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发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2.情境营造生活化例题需要营造与生活实际场景相结合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实物演示、图片说明等方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思维在生活化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解题方法,并结合实际情景进行运用。
小学数学知识点例题精讲《和倍问题(二)》教师版

1.学会分析题意并且熟练的利用线段图法能够分析和倍问题2.掌握寻找和倍的方法解决问题.知识点说明:和倍问题就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问题. 解答此类应用题时要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使数量关系一目了然,从而找出解题规律,正确迅速地列式解答.和倍问题的特点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大数是小数的几倍,要求两个数,一般是把较小数看作1倍数,大数就是几倍数,这样就可知总和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了,可求出小数,再求大数.和倍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是: 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 和一小数=大数如果要求两个数的差,要先求1份数:l 份数×(倍数-1)=两数差.解决和倍问题,关键是学会画线段图,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弄清各数量之间的关系.【例 1】一家三口人,三人年龄之和是72岁,妈妈和爸爸同岁,妈妈的年龄是孩子的4倍,三人各是多少岁?【考点】和倍问题 【难度】2星 【题型】填空【解析】妈妈的年龄是孩子的4倍,爸爸和妈妈同岁,那么爸爸的年龄也是孩子的4倍,把孩子的年龄作为1倍数,已知三口人年龄和是72岁,那么孩子的年龄为:72(144=8)÷++(岁),妈妈的年龄是:8432⨯=(岁),爸爸和妈妈同岁为32岁.【答案】孩子的年龄为8岁,爸爸妈妈的年龄为32岁【例 2】三只小猫去钓鱼,它们共钓上36条鱼,其中黑猫和花猫钓到的鱼的条数是白猫钓到的鱼的条数的5倍,花猫钓到的鱼比另外两只猫钓到的鱼的条数的2倍少9条.黑猫钓上 条鱼.【考点】和倍问题 【难度】3星 【题型】填空【关键词】希望杯,四年级,二试,第8题【解析】白猫钓到36÷(5+1)=6条,花猫和黑猫共钓30条花猫钓到的鱼比另外两只猫钓到的鱼的条数的2倍少9条,那么就比黑猫钓到的2倍多3条,黑猫钓到(30-3)÷3=9条【答案】9【例 3】甲、乙、丙三人的年龄和为30岁,乙的年龄是甲、丙年龄和的一半.乙( )岁.【考点】和倍问题 【难度】3星 【题型】填空【关键词】走美杯,四年级,初赛【解析】由题意可知,甲丙的年龄和是乙的2倍,那么三人的年龄和就是乙的3倍,故乙的年龄为30310÷=岁.【答案】10岁例题精讲知识点拨教学目标6-1-5.和倍问题(二)【例 4】红、黄、蓝三个纸盒里共有彩票56张.其中红色纸盒里的彩票是黄色纸盒的2倍,蓝色纸盒里的彩票是红色纸盒的2倍,红、黄、蓝三个纸盒里各有多少张彩票?【考点】和倍问题【难度】2星【题型】解答【解析】以黄色纸盒的彩票数为1倍数,红纸盒是这样的2倍,蓝纸盒是红纸盒的2倍,也就是黄纸盒的4倍,一共就是(1+2+4)倍,这样就能建立起彩票总数与总倍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求出黄纸盒里有几张彩票.56÷(1+2+4)=8(张)……黄纸盒里的彩票数;8×2=16(张)……红纸盒里的彩票数;16×2=32(张)……蓝纸盒里的彩票数.【答案】黄纸盒里有8张,红纸盒里有16张,蓝纸盒里有32张.【例 5】在一道减法算式中,已知被减数、减数、差的和是240,而减数是差的5倍.求差是多少?【考点】和倍问题【难度】3星【题型】解答【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被减数、减数、差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它们之间的转化.我们先看下面一道简单的减法算式:15- 10 = 5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这三个数有下面的关系:被减数=差+减数,如15=5+10这道题中,被减数、减数、差的和是15+5+10=30,÷=,就得被减数,也就是30是被减数的2倍,30215减数与差的和,这样题目就转化为:“已知减数与差的和是15,减数是差的2倍”,按照和倍问题的解题方法,就可求出差是:15(21)5÷+=.列式:减数与差的和是多少? 2402120÷=差是多少? 120(51)20÷+=【答案】20【例 6】被除数、除数、商3个数的和是212.已知商是2,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考点】和倍问题【难度】3星【题型】解答【解析】由商是2,可得被除数与除数的和为:212-2=210;且被除数是除数的2倍.把除数看着1份,两数和对应的份数是3份,除数为:210÷(2+1)=70;被除数为:70×2=140.【答案】被除数140,除数70【例 7】两个正整数相除,商是7,余数是5,如果被除数、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4倍,那么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和等于1039.原来的被除数是 ,除数是.【考点】和倍问题【难度】3星【题型】填空【关键词】小机灵杯,数学竞赛,五年级,复赛【解析】被除数、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4倍,它们的商还是7、余数为5420⨯=,所以被除数与除数的和为-÷+=,所以原--=,而此时被除数比除数的7倍大20,所以除数为(101220)(71)124 10392071012来的除数为124431⨯+=.÷=,被除数原来为3175222【答案】被除数222,除数31【例 8】学校买来篮球、足球、排球共49个,其中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3倍.排球比足球多4个.问学校买来的篮球、足球、排球各多少个?【考点】和倍问题【难度】3星【题型】解答【解析】可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画图来分析,强调和与对应的份数,教师辅导指正.从线段图上可以看出,把足球的个数看作1份数,篮球的个数是3份数,如果排球少买4个,也是l份数,这时三种球一共(494++),就可先求出足球的个数,再分别求篮球和排球的个-)个,总份数是(131数.如果排球减少4个,三种球一共多少个? 49445-=(个)足球多少个? 45(131)9÷++=(个)篮球多少个? 9327⨯=(个)排球多少个? 9+4=13(个)【答案】足球9个,篮球27个,排球13个.【巩固】一筐苹果、一筐梨、一筐香蕉共重112千克.已知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倍,香蕉的重量比梨少3千克.一筐苹果、一筐梨、一筐香蕉各重多少千克?【考点】和倍问题【难度】3星【题型】解答【解析】梨的重量是:(1123)(113)23+÷++=(千克)苹果的重量是:23369⨯=(千克)香蕉的重量是:23320-=(千克) 【答案】苹果69千克,梨23千克,香蕉20千克.【巩固】玩具厂生产红、黄、白气球共125个,其中红气球的个数是黄气球的3倍,白气球比黄气球少25个.问三种气球各生产了多少个?【考点】和倍问题【难度】3星【题型】解答【解析】黄气球:(12525)(311)30+÷++=(个);红气球:30390-=(个)⨯=(个);白气球:30255【答案】黄气球30个,红气球90个,白气球5个.【例 9】小红家养了一些鸡,黄鸡比黑鸡多13只,比白鸡少18只.白鸡的只数是黄鸡的2倍,白鸡、黄鸡、黑鸡一共有多少只?【考点】和倍问题【难度】3星【题型】解答【解析】⑴黄鸡多少只? 18(21)18÷-=(只) ⑵白鸡多少只? 18236⨯=(只)⑶黑鸡多少只? 18135-=(只)⑷白鸡、黄鸡、黑鸡共多少只? 1836559++=(只)【答案】59只【例 10】商店运来橘子、苹果、香蕉共53千克,橘子的重量是苹果的3倍少3千克,香蕉的重量是苹果的2倍多2千克,橘子重多少千克?【考点】和倍问题【难度】3星【题型】解答【解析】我们可以把苹果的重量看作1份,如下图:如果橘子重量增加3千克,正好是苹果重量的3倍,香蕉的重量减少2千克,正好是苹果重量的2倍,这时三种水果的总重量变为:53+3-2=54(千克),正好是苹果重量的(1+3+2)倍,苹果有 (53+3-2)÷(1+3+2) =54÷6=9(千克),橘子有9×3-3=24(千克) .【答案】24千克【巩固】果园里有桃树、梨树、苹果树共552棵.桃树比梨树的2倍多12棵,苹果树比梨树少20棵,求桃树、梨树和苹果树各有多少棵?【考点】和倍问题【难度】3星【题型】解答【解析】下图可以看出桃树比梨树的2倍多12棵,苹果树比梨树少20棵,都是同梨树相比较、以梨树的棵数为标准、作为1份数容易解答.又知三种树的总数是552棵.如果给苹果树增加20棵,那么就和梨树同样多了;再从桃树里减少12棵,那么就相当于梨树的2倍了,而总棵树则变为552+20-12=560(棵),相当于梨树棵数的4倍.梨树的棵数:(552+20-12)÷(1+1+2)=560÷4=140(棵),桃树的棵数:140×2+12=292(棵),苹果树的棵数: 140-20=120(棵),桃树、梨树、苹果树分别是292棵、140棵和120棵.【答案】桃树、梨树、苹果树分别是292棵、140棵和120棵【巩固】某养殖厂养鸡、鸭、鹅共1462只,鸡的只数比鸭的4倍多132只,鹅的只数比鸭的2倍少70只.这个养殖厂养的鸡、鸭、鹅各有多少只?【考点】差倍问题【难度】1星【题型】解答【解析】我们把鸭的只数看作1份,鸡的只数看作4份,鹅的只数看作2份,鸡、鸭、鹅的总只数就相当于鸭的:1 4 +27-+=(只).用总只数除+=(份).而鸡、鸭、鹅的总只数可以看作:1462132 701400以总份数,先求出鸭的只数,再求鸡和鹅的只数.鸭的只数:(146213270)(142)14007200-+÷++=÷=(只);鸡的只数:200 4 132800 132932⨯+=+=(只); 鹅的只数:20027040070330⨯-=-=(只).【答案】鸭200只,鸡932只,鹅330只【例 11】有100块糖,分给甲乙丙三位小朋友,甲比乙多分了3块,乙比丙多分了5块,三位小朋友各分得多少块糖?【考点】和倍问题【难度】3星【题型】解答【解析】此题从两个数量扩展到三个数量.已知甲比乙多分了3块,乙比丙多分了5块,从线段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甲比丙多分了3+5=8(块).如果甲少拿7块,乙少拿5块,那么糖的总数就要减少8+5=13(块),总共就是100-13=87(块).87块相当于丙所有的糖块数的3倍,由此可以算出甲乙丙三人各自糖块的数量.丙:[100-(3+5)-5]÷3=29(块);乙:29+5=34(块);甲:34+3=37(块).【答案】甲37块,乙34块,丙29块.【例 12】王奶奶家养了鸡、鸭、鹅共250只,其中鸭比鹅的2倍少10只,鸡比鸭的3倍多20只.王奶奶养了__________只鸡,_________只鸭,___________只鹅.【考点】和倍问题 【难度】3星 【题型】填空【关键词】希望杯,四年级,二试,第8题【解析】鹅比鸭的一半多5只,所以如果将多出少的去掉和补上一共有250-20-5=225,所以鸭有225÷(3+1+0.5)=50只,鸡有50÷2+5=30只,鹅有50×3+20=170只.【答案】鸡30只,鸭50只,鹅170只【例 13】甲、乙、丙三个小朋友共有73块巧克力,如果丙吃掉3块,那么乙和丙的巧克力就一样多;如果乙给甲2块巧克力,那么甲的巧克力就是乙的2倍,丙原有 块巧克力.【考点】和倍问题 【难度】3星 【题型】填空【关键词】IMC,国际数学邀请赛,新加坡,四年级,复赛【解析】方法一:由题意可知,丙比乙多3块,所以如果乙给甲两块巧克力,则丙比乙多5块,此时乙的巧克力数为(735)(112)17-÷++=(块),丙原有172322++=(块).方法二:如果丙吃掉3块,那么乙与并的糖就一样多,说明丙比乙多3块;如果乙给甲2块糖,那么甲的糖就是乙的糖的2倍,即甲的糖加2是乙的糖减2后的2倍,说明甲的糖是丙的糖的2倍少2226⨯+=块.所以,乙有(7336)(112)19-+÷++=块糖,丙193=22+(块)【答案】22块【例 14】甲、乙、丙3数之和是183,乙比丙的2倍少4,甲比丙的3倍多7,求甲、乙、丙三数各是多少?【考点】和倍问题 【难度】3星 【题型】解答【解析】我们把丙数看作一份,画出线段图如下:假如我们给乙数添上4凑成2份,甲数减去7凑成3份,则这时候三个数的总和为:183+4-7=180,和对应的份数为:1+2+3=6.所以,一份数即丙数为:180÷6=30;乙数为:30×2-4=56;甲数为:30×3+7=97.【答案】甲97,乙56,丙30【例 15】甲、乙、丙三所小学学生人数的总和为1999,已知甲校学生人数的2倍,乙校学生人数减3、丙校学生人数加4都是相等的.问:甲、乙、丙各校学生人数是多少?【考点】和倍问题 【难度】3星 【题型】解答【关键词】华杯赛,初赛,第8题【解析】(1999-3+4)÷(1+2+2)=400, 400×2+3=803,400×2-4=796,甲、乙、丙三校的人数分别为400,803,796.【答案】甲、乙、丙三校的人数分别为400,803,796.【例 16】549是甲、乙、丙、丁4个数的和.如果甲数加上2,乙数减少2,丙数乘以2,丁数除以2以后,则4个数相等.求4个数各是多少?【考点】和倍问题 【难度】3星 【题型】解答【解析】下图可以看出,丙数最小.由于丙数乘以2和丁数除以2相等,也就是丙数的2倍和丁数的一半相等,即丁数相当于丙数的4倍.乙减2之后是丙的2倍,甲加上2之后也是丙的2倍.根据这些倍数关系,可以先求出丙数,以丙数为一份量,再分别求出其他各数.丙数是:(549+2-2)÷(2+2+1+4)=549÷9=61,甲数是:61×2-2=120,乙数是:61×2+2=124丁数是:61×4=244,验算:120+124+61+244=549120+2=122 124-2=12261×2=122 244÷2=122【答案】甲120,乙124,丙61,丁224【例 17】四年级有甲、乙、丙、丁四个班.不算甲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1人;不算丁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4人;乙、丙两班的总人数比甲、丁两班的总人数少1人.问:这四个班共有多少人?【考点】和倍问题 【难度】4星 【题型】解答【解析】由题意,乙、丙、丁三个班总人数为131人,甲、乙、丙三个班总人数为134人,于是可以看出,甲班比丁班多3个人.又因为乙、丙两班的总人数比甲、丁两班的总人数少1人,也就是说乙、丙两班总人数是丁班的2倍还多2人.从而可以求出丁班的人数为:(1312)343-÷=(人).因此这四个班的总人数为13443177+=(人).【答案】177人【例 18】有几个同学想称一下体重,可是秤的秤砣不齐,只能称50千克以上的重量,他们只好每人都和其他人合称一次,共得到以下10个数据(单位:千克):75、78、79、80、81、82、83、84、86、88.问:⑴有几名同学?⑵他们的重量各是多少千克?【考点】和倍问题 【难度】4星 【题型】解答【解析】⑴首先2554210=⨯÷=C ,也就是说5个同学两两合称才恰好需要称10次,所以有5个同学.⑵设这5个同学的体重从小到大依次为A 、B 、C 、D 、E .则有75+=A B ,78+=A C ,88+=D E ,86+=C E ;()757879808182838486884204++++=+++++++++÷=A B C D E .则204758841=--=C 千克;784137=-=A 千克;864145=-=E 千克;753738--=B 千克;884543=-=D 千克.即他们的体重分别为37千克、38千克、41千克、43千克、45千克.【关键词】5名同学,体重分别为37千克、38千克、41千克、43千克、45千克【例 19】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卡片,每种颜色的卡片各有3张.相同颜色的卡片上写相同的自然数,不同颜色的卡片上写不同的自然数.老师把这12张卡片发给6名同学,每人得到两张颜色不同的卡片.然后老师让学生分别求出各自两张卡片上两个自然数的和.六名同学交上来的答案分别为:92,125,133,147,158,191.老师看完6名同学的答案后说,只有一名同学的答案错了.问:四种颜色卡片上所写各数中最小数是多少?【考点】和倍问题 【难度】4星 【题型】解答【关键词】迎春杯,初赛【解析】根据题意可知,6名同学每人都得到给定的4个数中的某2个,而从4个数中选取2个不同的数共有246=C 种不同的方法.而6名同学所给的6个答案中只有1个错误,有5个是正确的,而且这5个正确的答案互不相同,所以这5名同学所拿到的两个数也互不相同.而总共只有6种不同情况,所以给出错误答案的那名同学所拿到的两个数与其他5名同学所拿到的两个数的情况也都不相同.那么本题相当于:有四个数a 、b 、c 、d (<<<a b c d ),每次从中取出两个数,计算它们的和,得到六个和:92,125,133,147,158,191,其中只有一个是错误的,求a 的值.由取法可知,得到的六个和可以两两匹配,即+a b 与+c d ,+a c 与+b d ,+a d 与+b c ,互相匹配的两个和的和是相等的,都等于+++a b c d .而题中的6个数中,92191125158283+=+=,可见283+++=a b c d ,那么六个和数中133和147都可能是错误的.如果147是错误的,那么133是正确的,另一个正确的和数为283133150-=,根据a 、b 、c 、d 的大小顺序,可得92+=a b ,191+=c d ,125+=a c ,158+=b d ,而+a d 与+b c 分别为133和150.再由15892250+++=+=a b b d 得2502+=-a d b ,所以+a d 是偶数,那么150+=a d ,得50=b ,进而得925042=-=a .即四种颜色卡片上所写各数中最小数是42.如果133是错误的,那么147是正确的,同样分析可知,此时四种颜色卡片上所写各数中最小数是35.【关键词】35。
小学数学教材中例题讲解与课堂教学评价

吉林教育·教研4/2017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即例题教学。
所谓例题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讲解关于本节课知识点的题型。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涵盖了许多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技能的题型,这些题型中都涵盖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通过例题教学,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讲解非常关键。
因此,本文以作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基础,针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讲解与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小学数学教材中例题讲解的课堂教学评价阅览小学数学教材,可知其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简明,主要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数学知识、例题和习题。
由此可见,例题教学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
小学数学教材中设置例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让教师利用例题教学进行讲解,为解题起到示范作用;第二,让教师通过例题教学,将数学中的知识和解题技巧教授给学生;第三,通过小学数学例题教学,使学生依据此环节的学习减少同类型题型的犯错率。
同时,经例题教学后,学生对于该堂课的知识和数学概念可以理解得更加透彻。
通常情况下,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会对例题教学进行评价,这就是课堂教学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要对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例题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
譬如,在计算教学部分的例题教学中,存在“习题化”的现象,即教师在教授该部分的内容时,过于强调对算法的掌握,以至于对于算理过于忽视。
这样过于片面化的教学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过于追求机械模仿,对于算理不会探索和深究。
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技能都难以提升。
一般情况下,致使教师对例题教学存在误区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例题功能的认识不正确。
经总结后发现,教师对例题功能的认识存在以下几类状况,第一,仅仅将例题教学当作是概念、法则和公式教学的延续或补充内容;第二,将例题教学看作是解题示范与技巧讲解。
小学数学例题教学方法探讨

小学数学例题教学方法探讨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而小学数学例题教学方法的探讨,则是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就小学数学例题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小学数学例题教学的重要性1. 问题导入法在讲解例题之前,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导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应用和意义。
讲解加法时可以通过引入购物结账的场景,讲解减法时可以通过引入水果的分配场景等等。
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 渐进式讲解法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渐进式讲解法。
即先从简单的例题开始讲解,逐渐过渡到难度较大的例题。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较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然后再逐步提高难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互动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例题的讲解中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
可以在讲解一个例题之前先请学生自己尝试解答,然后再逐步指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多种解题方法比较法在讲解例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多种解题方法,并比较它们的优劣。
通过引导学生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明白数学问题有多种解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加开阔思路,不局限于一种解题方式。
5. 注重巩固和拓展在讲解完例题之后,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巩固和拓展。
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方式对例题进行巩固,让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方法。
也可以通过类似例题的变式练习来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例题教学方法。
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来灵活运用上述的教学方法。
也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让例题教学更加多样化和生动化。
小学数学_实际问题与方程 例5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实际问题与方程(五)》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修订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9页例5以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例五是2022年人教版修订版教材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新增的例题。
经过例1~例4不同类型的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练习,学生已清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是:1、找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
2、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3、解方程并检验。
学生对于用方程解决问题并非一张白纸,并且在以前的学习中都已经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所以,在本课中再也不继续强调“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种过于注重文字上的步骤,而缺少了学生的感悟。
我觉得定位“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这个目标则又显得太单薄,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如下: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2、让学生感受用画线段图等方法更直观清晰地分析数量关系;3、让学生在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面积问题、购物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中掌握用ax+bx=d的等量关系解决问题,体味数学的模型思想。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ax+bx=d的等量关系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让学生在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面积问题、购物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体味数学的模型思想。
五、教学过程(一)激活经验,找等量关系,引出例题。
1、你能找到怎样的等量关系?说一说并列式。
X千米/分4.5千米学生:5x=4.5 4.5÷x=52、X千米/分→y千米4.5千米学生:2x+y=4.5 4.5-2x=y 4.5-y=2x3、从这一线段图中,你还能讲述一件事吗?4.5千米在学生编题过程中共同回顾对以下词语的理解“同向而行”“相向而行”“背向而行”“相遇”时间”等。
(二)我还通过下面三个活动让看一看,说一说自己获得的信息。
1、老师和一位学生同时从教室两头相向而行。
2、老师和学生同时从同一地点背向而行。
3、老师和学生同时从同一地点相向而行,老师加快脚步与学生产生一段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例题教学
小学的数学在知识点的难度、题型的深度和广度上是较偏向于基础和浅层次的,而且小学时期是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期,科学有效的例题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内容,提升其在解题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和速度。
在例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在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解题的灵敏度和反应力,为将来更深入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一、课前做好“例题预习”是关键
“预习”是学好一门的功课的前提,学生只有通过预习才能事先在脑海中构建出知识点的结构特征。
在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上才能更加积极、活跃,课堂的教学效果才会明显。
一般在例题教学中,预习也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通过预习环节,主动地去了解知识点的运用,从中找出自己的困惑。
许多知识点的细化都包含在课本的例题中,仅
仅通过教师的讲解还是不够的。
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真正将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学习也才能真正上转化成为个人意义上的学习。
例如,我教小学的乘除运算的应用时,我会提前布置好校辅教材上的预习习题去给学生课外去完成,将书本教材上的例题划为学生预习内容的重点。
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例题预习的过程中,总结例题中运用到得该章的知识点,然后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这同样是作为一个课后作业需要学生去认真完成,我也会在课堂上临时抽人进行检查。
这一系列的教学措施,旨在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为正式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二、例题教学中“一题多解”的应用
“一题多解”就是在例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知识点的概念实现多种层面的理解。
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题多解”能让学生对数学这种以固定式的定义和公式为主的科目产生新的认识,让数学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和生动。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中的《毫米、厘米、分米、米的认识》的学习时,
就是采用的“一题多解”的教学思路。
单位长度的概念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在例题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多角度的讲授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我在和同学们讲解分米、厘米、毫米、米的换算时,除了和同学们讲到书本上一些简单的例题以外,我还会结合生活中另外一些比较常见的事物来和学生进行解释。
譬如:一支钢笔是8厘米,换算成分米就0.8分米;一个人的身高是123厘米,换算成米就是1.23米。
学生也能通过刻度尺的丈量,将各个长度的含义在脑海中深化,从而实现知识点的巩固。
三、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例题教学中来
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在如今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说是越来越常见。
尤其是各种网络媒体中的色彩丰富的图画、视频等都能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良好的教学手段,经过合理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例题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
一般我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主要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
生来使用的。
低年级小学生的偏好色彩丰富、直观性强的事物,因此,多媒体教学不失为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其课堂参与度的学习的方式。
例如,我在教低年级小学生简单的加减运算时,会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通过活泼生动的课件的交互功能,让学生临场进行加减法的运算,在课堂上就巩固了其对知识点的印象。
多媒体教学十分节省教学的时间和效率。
因为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和知识点的具体化,大大的简化教学的内容,加快教学的流程,使得教学的速率得到提高。
不过,教师要注意观察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同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不同会导致其学习成果造成的差异。
四、例题教学中的“启发式提问法”
“启发式提问法”一般放在例题教学的最后,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启发式提问法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例题的掌握,而是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不断完善自身。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课堂的教学情况来进行提问,合理的引入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一般在讲解完一道例题以后,我会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谁能总结
一下该例题中的解题思路?除了这种解题的思路,有没有谁能想到更为简便的一种。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般会结合具体的题型,给学生几分钟自由思考的时间,然后试探性的引导他们进行题路的开拓。
五、结语
数学例题教学的目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巩固好当堂的知识点,上文中提到的各类教学法的运用,如果运用得当,一定能有效地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冲突,帮助教师的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另外,良好的例题教学效果的达成,不能仅仅依赖于教师,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有一定的计划和要求,做好课堂笔记,收集例题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浮躁不骄傲,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学习。
那么,提升数学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作者:陈美祥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城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