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配电网自动化的常见形式

合集下载

简述配网自动化及馈线自动化技术

简述配网自动化及馈线自动化技术

简述配网自动化及馈线自动化技术配网自动化及馈线自动化技术是现代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可靠供电。

本文将从配网自动化和馈线自动化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配网自动化技术配网自动化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通信、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对配电网进行监测、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监测系统: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配电网的运行状态,包括电流、电压、功率因数等参数的监测,并将监测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

2. 配电自动化设备:包括开关设备、保护设备、自动化装置等,通过远程控制和自动化功能,实现对配电设备的远程操作和控制。

3. 通信系统: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起配电网各个节点之间的通信网络,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信息的交换。

4. 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结合专业的算法和模型,对配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估,提供决策支持和故障诊断。

5. 远程控制与管理:通过配网自动化系统,实现对配电网的远程控制和管理,包括对设备的操作、参数的调整、故障的处理等。

二、馈线自动化技术馈线自动化技术是指对输电线路进行监测、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技术手段,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监测系统: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输电线路的电流、电压、温度等参数,以及线路的振动、杆塔的倾斜等状态。

2. 馈线自动化装置:包括线路保护装置、自动重合闸装置等,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现对线路的自动保护和自动重合闸。

3. 通信系统:建立起输电线路各个节点之间的通信网络,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信息的交换。

4. 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结合专业的算法和模型,对线路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估,提供决策支持和故障诊断。

5. 远程控制与管理:通过馈线自动化系统,实现对输电线路的远程控制和管理,包括对设备的操作、参数的调整、故障的处理等。

三、配网自动化及馈线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和应用配网自动化及馈线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 提高供电可靠性:通过实时监测和自动化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配电网和输电线路的故障,缩短故障恢复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

配电自动化知识介绍最详细的一篇,没有之一!

配电自动化知识介绍最详细的一篇,没有之一!

配电⾃动化知识介绍最详细的⼀篇,没有之⼀!配⽹⾃动化概念配电⾃动化是以⼀次⽹架和设备为基础,利⽤计算机及其⽹络技术、通信技术、现代电⼦传感技术,以配电⾃动化系统为核⼼,将配⽹设备的实时、准实时和⾮实时数据进⾏信息整合和集成,实现对配电⽹正常运⾏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及控制等。

(内容来源:输配电线路)配电⾃动化系统主要由配电⾃动化主站、配电⾃动化终端及通信通道组成,主站与终端的通信通常采⽤光纤有线、GPRS⽆线等⽅式。

配⽹⾃动化意义通过实施配⽹⾃动化,实现了对配电⽹设备运⾏状态和潮流的实时监控,为配⽹调度集约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的技术⽀撑。

通过对配⽹故障快速定位/隔离与⾮故障段恢复供电,缩⼩了故障影响范围,加快故障处理速度,减少了故障停电时间,进⼀步提⾼了供电可靠性。

1、专业术语1.1馈线⾃动化是指对配电线路运⾏状态进⾏监测和控制,在故障发⽣后实现快速准确定位和迅速隔离故障区段,恢复⾮故障区域供电。

馈线⾃动化包括主站集中型馈线⾃动化和就地型馈线⾃动化两种⽅式。

1.2主站集中型馈线⾃动化是指配电⾃动化主站与配电⾃动化终端相互通信,由配电⾃动化主站实现对配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和恢复⾮故障区域供电。

1.3就地型馈线⾃动化是指不依赖与配电⾃动化主站通信,由现场⾃动化开关与终端协同配合实现对配电线路故障的实时检测,就地实现故障快速定位/隔离以及恢复⾮故障区域供电。

按照控制逻辑和动作原理⼜分为电压-时间型馈线⾃动化和电压-电流型馈线⾃动化。

2、配电⾃动化主站配电⾃动化主站是整个配电⽹的监视、控制和管理中⼼,主要完成配电⽹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存储,并进⾏综合分析、计算与决策,并与配⽹GIS、配⽹⽣产信息、调度⾃动化和计量⾃动化等系统进⾏信息共享与实时交互,按照功能模块的部署可分为简易型和集成型两种配电⾃动化主站系统。

简易型配电⾃动化主站主要部署基本的平台、SCADA和馈线故障处理模块。

集成型配电⾃动化主站是在简易型配电⾃动化主站系统的基础上,扩充了⽹络拓扑、馈线⾃动化、潮流计算、⽹络重构等电⽹分析应⽤功能。

浅谈光纤通信在配电网自动化上的应用

浅谈光纤通信在配电网自动化上的应用

浅谈光纤通信在配电网自动化上的应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得到更加普遍的运用,对于现阶段部分地区配电网建设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快科学研究的脚步,对配电网不断进行智能化的升级和优化。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配电网自动化的稳定发展,为我国电力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本文主要对光纤通信在配电网自动化上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光纤通信;配电网自动化;应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各项生产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的提升,从而对于电力能源的质量以及供应稳定性有了更高的需求。

在我国部分经济建设较差的地区,其配电网的设备老化比较严重、布局不够科学、技术含量较低,对于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进一步促进配电网自动化的推广建设,从而让电力供应更好的满足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实际生活的需求。

一、配电网自动化对光纤通信要求1、可靠性一般来说,配电网系统通信大多数都暴漏在室外中。

但是,由于环境复杂多变,所以,要求必须可以抵御高温、日晒、大风、雨淋等其它自然环境侵害的能力,并且,还要避免其它电磁的影响,确保配电网稳定运行下去。

与此同时,如果线路发生突然停电,那么通信系统依然可以正常运行。

2、经济性在充分考虑到配电网整体效益的基础上,要求对通信系统投入的资金不能过多,要合理利用当前已有主网通信资源,对主配电网进行重新规划,这样一来,可以减少重复投资现象的出现。

体现配电网自动化运行的经济性。

3、寻址量偏大对于通信系统来说,既要全面考虑当前通信需求,又要考虑到今后通信需要。

除此之外,更要充分考虑系统升级各种需求。

4、双向通信性配电网自动化既要有遥测、遥信以及遥控等功能,并且还必须要有双向通信的能力。

二、光纤通信的主要特点分析光纤通信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光纤通信的传输频带是比较宽的,并且通信容量也较大;第二,光纤通信的损耗偏低,当前最常用的光纤主要是石英光纤,为减小在光纤中的损耗,我们要提高玻璃纤维纯净度便可以实现,想要做到此点是比较容易的;第三,不会受到电磁的干扰。

配电网自动化

配电网自动化

配电网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系统(DAS)是一种可以使配电企业在远方以实时方式监视、协调和操作配电设备的自动化系统;其内容包括配电网数据采集与监视(SCADA系统)、配电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需求侧管理(DSM)几个部分。

一、配电网自动化的功能:(1)配电网实时数据采集与控制(SCADA)。

通过终端设备和通信系统将配电网的实时状态传送到主站,在主站对配电网络进行远方监视和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类似,包括配电开关的状态、保护动作信息、运行数据等。

(2)提供主站控制方式下的馈线自动化功能。

用于完成线路故障的快速定位、隔离和非故障区段的供电恢复,要求适用于各种复杂的网络。

(3)配电地理信息管理(AM/FM/GIS)。

以地理图为背景对配电设备、配电网络进行分层次管理,包括查询、统计等。

(4)配电网应用分析(PAS)。

对系统采集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为调度员提供辅助决策,包括"网络拓扑、状态估计、潮流计算、无功优化、仿真培训等。

配电网具有输电网不同的特点,因此配电网应用分析的算法与能量管理系统(EMS)有所不同。

(5)与其它应用系统(如MIS)接口。

根据生产和管理的要求,配电主站系统需要与其它应用系统交换数据,给供电企业内部其它部门提供配电网信息。

配网主站的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规划时要考虑系统的安全可靠、实用和扩展性。

配电自动化的意义:在正常运行情况下,通过监视配网运行工况,优化配网的运行方式;当配网发生故障或异常运行时,迅速查处故障区段及异常情况,快速隔离故障区段,及时恢复非故障区段用户的供电,缩短对用户的停电时间,减少停电面积;根据配网电压合理控制无功负荷和电压水平,改善供电质量,达到经济运行目的;合理控制用电负荷,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自动抄表计费,保证抄表计费的及时和准确,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并可为用户提供自动化的用电信息服务等。

二、配电网自动化的结构配电自动化系统,亦称配电管理系统(DMS)或配电自动化/需求方管理系统(DA/DSM),是包括110/10kV变电所的10kV馈线,开闭所、二次配电站和用户在内的配电系统的整体数字自动化与能源管理系统。

浅谈配电网常用的馈线自动化模式(电压型、电流型、环网方式)

浅谈配电网常用的馈线自动化模式(电压型、电流型、环网方式)

2009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参评论文浅谈配电网常用的馈线自动化模式浅谈配电网常用的馈线自动化模式摘要:馈线自动化(FA,Feeder Automation)是配网自动化中的一项重要功能,通过实施馈线自动化,使馈线在运行中发生故障时,能自动进行故障定位,实施故障隔离和对非故障段线路及早恢复供电,以提高供电可靠性。

该文通过叙述馈线自动化就地控制模式和远方控制模式的工作原理,并指出这两种馈线自动化模式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馈线自动化;故障判断;故障隔离由于配电网络的一次接线不同,如放射形线路、环网接线、“手拉手”接线等,以及各类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必须通过配网自动化规划来研究、分析配网自动化方案、馈线自动化方案,进行网络优化,以及选择恰当的配电网开关设备等过程来达到上述目的。

配网自动化是电力系统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主要意义在于:当配网发生故障时,迅速查出故障区段,快速隔离故障区段,及时自动恢复非故障区域用户的供电,因此缩短了对用户的停电时间,减少了停电面积,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馈线自动化有两种实现方式:当地控制方式和远方控制方式。

当地控制方式又叫电压型实现方式,通过重合器来实现,馈线失电压时开关跳开,然后依时间延时顺序试合分段开关,最后确定故障区段再隔离故障并恢复非故障区供电。

远方控制方式,又叫电流型实现方式,通过负荷开关、FTU加主站系统来实现。

由FTU检测电流以判别故障,故障信息传送到主站,由主站确定故障区段,然后由主站系统发遥控命令控制开关动作,完成故障隔离并恢复非故障区供电。

1 馈线自动化的就地控制模式1.1 重合器与电流型分段器配合应用方案KFE型户外真空自动重合器可以与电流型分段器或时问电压型分段器相配合,无需通讯即可自动分段故障线路,最大限度缩小停电范围。

其中与分段器配合如图1所示。

图1 重合器与分段器配合应用方案电流型分段器可以记录通过的故障电流的次数,设定的最大计数次数为3次,达到设定的计数次数后,在重合器跳闸时,分段器分闸,隔离故障线路段。

简述配网自动化及馈线自动化技术

简述配网自动化及馈线自动化技术

简述配网自动化及馈线自动化技术配网自动化和馈线自动化技术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应用先进的控制、通信和信息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运行。

本文将简要介绍配网自动化和馈线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一、配网自动化技术简介配网自动化技术是指在电力配网系统中,通过应用先进的控制、通信和信息技术,实现对配电设备的监测、控制和管理,提高配网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经济性。

配网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远程监测、远程控制、自动化设备和智能配电网等方面。

1. 远程监测: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装置,实时采集配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数据信息,包括电流、电压、功率等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2. 远程控制:通过远程控制装置,对配电设备进行远程操作和控制,包括开关操作、故障处理、负荷调节等,提高配电系统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3. 自动化设备:配网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包括自动开关、自动重合闸、遥测遥信装置等,它们能够实现对配电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保护,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 智能配电网:智能配电网是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它通过应用先进的通信、计算和控制技术,实现对配电网的智能监测、智能控制和智能管理,提高配电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和供电质量。

二、馈线自动化技术简介馈线自动化技术是指在电力系统的输电线路中,通过应用先进的控制、通信和信息技术,实现对输电线路的监测、控制和管理,提高输电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经济性。

馈线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线路监测、故障检测、自动重合闸和智能输电网等方面。

1. 线路监测: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装置,实时采集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和数据信息,包括电流、电压、温度等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2. 故障检测:通过故障检测装置,对输电线路的故障进行及时检测和定位,包括短路、接地故障等,提高故障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3. 自动重合闸:自动重合闸装置能够实现对输电线路的自动重合闸操作,即在发生故障后,自动恢复线路供电,减少停电时间和影响范围。

农村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适用模式简论

农村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适用模式简论

农 村 配 电 网 自动化 系统 适 用模 式 简 论
赵 雪莹 , 朴在林 p
(. 阳农业大学 信 息与 电气工程学院,沈阳 106 ;. 1 沈 1 11 2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沈阳 103 ) 1 16 摘要 : 自动化系统是未来实现智能 电网的必要支撑技术 。 近年来 , 地方电力企业 十分关注配 电网 自动化技术 , 并在农村配电网开始 尝试。 结合农村配电网的特点 , 目前城市电网已实施 的配电 自动 化 6种典型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 对 分析和归纳不同模式 的特点 , 并
第 4期 总第 10期 9
21 0 0年 4月
农 业科技 与装 备
Ag i ut d S i n e rc l ur ce c &T e hn og a d Eq i m e t c ol y n u p n
N o. tlN o.9 4 是指 利用现 代 电子技术 、 通信 技 术及 2 典 型 应 用 模 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力设备相结合 , 将配电网在正常 2 1 重 合器一 时 间电流 型分段 器方 式 . 及事故 情况 下 的监 测 、 保护 、 控制 、 量 和供 电部 门 的 计 重 合 器一 时 间 电流 型分 段 器 方式 是 指在 主 干 线 管理工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 改进供电质量 , 与用户 路上 装设 重合 器 , 分支线路 上装 设 分段器 。 主干线路 建立更 密切更 负责 的关 系 , 以合理 的价格 满 足用 户要 利 用重 合 器 的重 合 闸功 能 和 电流 保护 功 能来 隔离 故 求 的多样 性 , 力求 供 电经 济性 最好 , 企业 管 理更 为 有 障 区域 和恢复 非故 障区域 的供 电 。 分支线 路利 用分段 效[0 I ] 器记忆故障电流的次数 , 隔离分支线路故障 。 农 村 配电 网不 同于城市 电 网 , 与县级 城市 电网与 采用此 方式 时 .变 电站 出线 开关选 用 重合器 .0 1 地 区级 以上城 市 电 网相 比 , 网 络结 构 、 次设 备 和 k 在 一 V主干线 路 开关选 用 时间 电流 型重合 分段 器 .分支 自动化技术 的应 用上都 有很大 的差距 。农 村配 电网的 开关 可选用 跌落 式分段 器或 三相 共箱式 分段 器 。 其适 网架结 构 以辐 射 供 电 为主 ,环 网供 电开 环 运行 的较 用范围 : 辐射状架空线路 , 分段数量不大于 3 , 段 投资 少 ,0k l V馈 线较 长 , 常达 到 十几 千米 , 以架 空线 较 少 , 通 且 无需通 信 。 为主 , 支线多 , 电力负荷分散 , 负荷密度 小 , 负荷受季 节 22 重 合器一 电压 时 间型分 段器 方式 . 影 响大 。因此 , 村 配 网 自动化 不能 完全照 搬城 网配 农 重合 器一 电 压 时间 型分 段 器方 式 是 指通 过 变 电 电 自动化模式 , 须 因网制 宜地选择其 自动化模式 [。 必 2 站 出线重 合 器 的重 合 闸功 能 和线 路 上具 有 失 电快 速 ] 1 县级城 市配电 自动化 系统应用模式 分闸、 得电延时合闸及脉动闭锁功能的电压时间型分 现 阶段 ,我 国县级 配电 网 自动化系统 的应 用模式 段器配合实现隔离故障区域和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 大致分为 2 : 就地控制模式 。 种 一是 通过变 电站重合器 的应 用模 式 。 与具有就地控 制功能的分段 器配合 ,在线路发 生故障 采用此 方式 时 ,变 电站 出线 开关 采用 重合器 .0 1 时 , 规定 的程 序完成对故 障区域 的隔离 , 按 恢复对 非故 k V主干线 路采 用 电压时 间型分 段器 。 其适 用范 围 : 双 障区域 的供 电; 二是集 中控制 模式 。由负荷 开关 、vu 电源 “ 拉手 ” f 、 r 手 架空 线路 , 分段 数 量不 大 于 6段 . 射 辐 通信 系统和主站 系统 组成 。 在线路 发生故障时 , u将 状 电网结构 , 资较少 , 投 无须 通信 。 设备状 态及故障信息 上报至 主站系统 .由主站 系统进 23 集 中监控 方式 . 行故障定位, 确定故障区域 , 自动或人工干预发出有关 集 中监 控方 式 是 指建 立 一套 配 网 自动 化 主站 系 操作命令 ,隔离故障区域,并恢复对非故障区域的供 统 ,主站 系统 的软件 系 统包 括配 网 S A A 系统 、A C D F 电。 除了上述模 式外 , 在先期 资金匮乏 、 电线路长 、 配 供 馈 线故 障处 理 子系统 、 b发 布子 系统 、分 布式 GS We I 电半径大 、 自动化水平 要求不高 的情况下 , 可选用 系 统 、 功优化 系统 等 。 对 也 无 所有 数据集 中采 集到 主站 , 由 负荷开关加装带通 信故障指示器 的模 式[ 3 ] 配 网主站 实现 全部监 控功 能 , 故障隔离 与 非故 障区域 恢 复供 电由主站 系统 实现 [。 5 ] 采用此方式时 , 变电站开关可采用重合器 , 线路 收 稿 日期 :0 0 0 — 6 2 1— 2 2 开关可采用负荷开关 ; 通信设备应稳定可靠 , 具备通 作者简介 : 雪莹(9 8 )女 , 赵 17 一 , 硕士 , 事地方 电力 系统 从 及 其 自动化 方 面 的研 究。 信链路 自愈功能 ; 根据配网规模及投资预算 , 主站系 统可以选择单 网单前置结构 , 也可选择双网双前置结 通信作者 : 朴在林 (9 5 ) 男, 15一 , 教授 , 事地方 电力 系统 从 及 其 自动化 方面 的 理 论 和技 术 研 究。 构; 主站应 配置 U S作 为系统后 备 电源 。 P

智能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

智能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

智能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电力是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能够维持社会安定,更好的发展社会经济。

配电网作为电力传输网络,对于其安全运行已经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而近年来,随着我国供电负荷的不断增加,智能化配电网应运而生,并已经成为电力事业的核心。

标签:智能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因配电网接线比较负责,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利于提高配电网运行效率,如接地短路和相间故障等,不利于系统稳定和可靠的供电。

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智能配电网技术,该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促进智能配电网自动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在智能监测与自动装置的帮助下能够对配电网运行进行有效的监视,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则需要立即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配电网自愈能力也能够获得有效提高,在短时间之内系统也能够恢复到安全运行状态[1]。

1 智能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介绍1.1智能配电网当下,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新型技术与设备逐渐在各个行业中大量涌现出来。

智能配电网主要是在配电网基础上增加网络信息传输设备。

关于数据的处理主要借助各种计算机软件,可以统计全部用电单元数据,然后开展集成处理,最终形成一定的图形或表格。

1.2分布式馈线与输电线路相比,馈线具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为了传输信息,对整个配电网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监控能够,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快速反馈、处理。

因整体配电网具有较大的范围,涉及多个用电单位,为更好的监控整体配电网,施工人员有必要做好馈线的合理分布连接工作,最终有助于全体馈线的形成,即所谓的分布式馈线[2]。

1.3自动化技术该技术被应用到多个方面,如数据监控、反馈、处理以及结果执行。

这类操作在控制配电网设备线路时主要借助网络通信与硬件控制,在短时间内实现对相关故障的处理,为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整个配电网十分有意义。

2 技术应用2.1配电网整体监控随着智能配电网的相继提出和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整体配电网。

配电网整体监控是一种比较常见且应用最为广泛的智能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由于配电网通常会涉及较多的用电单位和广泛的范围,供电故障一旦出现,则必然会造成大范围影响。

配网自动化系统

配网自动化系统

配网自动化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智能化电力配网管理系统。

它通过对电力系统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控制和管理,实现对电力配送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一、系统架构配网自动化系统一般由以下几个主要模块组成:1. 数据采集模块:通过安装在电力设备上的传感器和监测装置,实时采集电力系统中的各种数据,包括电流、电压、功率、电能等。

2. 数据传输模块: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中央控制中心,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3. 数据处理模块:对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计算,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如电力负荷、电力损耗等,为后续的决策提供依据。

4. 控制与调度模块:根据数据处理模块提供的信息,对电力系统进行控制和调度,包括开关控制、负荷调整、故障处理等,以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5. 用户接口模块:为系统的操作人员提供友好的界面,方便其对系统进行监控、管理和操作。

二、功能特点1. 实时监测:配网自动化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电力系统中的各种参数和状态,如电流、电压、功率因数、负荷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预警。

2. 远程控制:系统可以通过远程通信方式对电力设备进行控制,如远程开关操作、负荷调整等,提高了操作的灵活性和效率。

3. 智能优化:系统通过对电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够进行负荷预测、电能优化等智能决策,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

4. 故障处理: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电力系统中的故障,并及时进行处理和修复,减少了停电时间和损失。

5. 数据管理:系统能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

三、应用案例1. 城市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通过对城市配电网的监测和控制,实现对电力负荷的合理分配和调整,提高了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和可靠性。

2. 风电场配网自动化系统:对风电场的发电、输电和配电环节进行监测和控制,提高了风电场的运行效率和发电量。

配网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1-13T05:20:04.728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9期作者:杨燕豪[导读]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力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供配电系统的自动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只有不断地提升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应用更为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才能更好地提升整个供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矿山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杨燕豪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湛江供电局广东省湛江市 524000摘要: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力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供配电系统的自动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只有不断地提升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应用更为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才能更好地提升整个供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矿山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配网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电力系统;应用中图分类号:TM732?文献标识码:A引言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下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自动化建设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电力企业要注重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的技术管理,进而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工作。

1配网自动化概述配电网自动化技术(Distribution Automation Technology,简称“DA技术”)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配电网实时信息、离线信息、用户信息、电网结构参数、地理信息进行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配电系统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和配电管理。

它是实时的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系统集成为一体的系统。

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缩短事故处理时间、减少停电范围、提高配电系统运行的经济性、降低运行维护费用成本,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整个配电系统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升用户服务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生活水平、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配网日益复杂,用户对用电可靠性和用电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1]。

《配电网自动化》

《配电网自动化》

《配电网自动化》在现代社会,电力如同血液一般在城市和乡村的脉络中流淌,支撑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而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中直接面向用户的环节,其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高效性至关重要。

配电网自动化,便是提升配电网性能的一项关键技术。

配电网自动化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是利用现代电子、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配电网的实时运行、设备管理、用户服务等信息进行集成,实现对配电网的监测、控制和管理的自动化系统。

这一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提高供电质量,减少停电时间,优化电网运行,为用户提供更可靠、更优质的电力服务。

配电网自动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远方终端设备(RTU)、通信系统和主站系统。

远方终端设备就像是分布在配电网各个角落的“眼睛”和“手脚”,它们能够实时监测电气量、开关状态等信息,并执行主站下发的控制指令。

通信系统则是连接这些“眼睛”和“大脑”(主站)的“神经”,负责快速、准确地传输数据和指令。

主站系统则如同整个系统的“大脑”,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做出决策,并下达控制命令。

配电网自动化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大大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当配电网发生故障时,自动化系统能够快速定位故障点,并自动隔离故障区域,迅速恢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

这意味着用户停电的时间大幅缩短,减少了因停电造成的生产损失和生活不便。

其次,它提升了供电质量。

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电压、电流等参数,能够有效减少电压波动、谐波等问题,为用户提供更稳定、更纯净的电力。

再者,配电网自动化有助于优化电网运行。

系统可以根据负荷变化情况,自动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实现电网的经济运行,降低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然而,要实现配电网自动化并非一帆风顺,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技术方面,配电网结构复杂,设备种类繁多,要实现全面、准确的监测和控制并非易事。

通信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需要不断提升,以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和准确。

此外,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于一些地区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配电自动化中的集中型馈线自动化模式详细介绍

配电自动化中的集中型馈线自动化模式详细介绍

集中型馈线自动化模式集中型馈线自动化是指通过配电主站和配电终端的配合,借助通信网络,将故障后的配电终端信息汇集到配电主站,由配电主站对各种故障信息进行研判,实现配电路线的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和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的馈线自动化处理模式。

可分为全自动和半自动2种实现方式:全自动方式:路线发生故障后,配电主站通过快速采集区域内配电终端的信息,判断配电网运行状态,集中进行故障识别、定位,配电主站根据故障处理策略自动完成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

半自动方式:路线发生故障后,配电主站通过采集区域内配电终端的信息,判断配电网运行状态,集中进行故障识别、定位,由人工介入完成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

按供电区域划分属于A+、A类、B类区域的供电路线,馈线自动化处理模式应采用主站集中型馈线自动化方式进行故障处理。

“三遥”自动化终端优先采用光纤通信方式,配置一条具备自愈功能的专线通道或者网络通道,配电自动化光纤通信终端宜采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对已实现光纤通信的三遥终端路线采用集中型馈线自动化处理模式。

变电站出线开关分段开关分段开关联络开关分段开关分段开关变电站出线开关自动化终端DTU/FTU光纤通信配网主站三遥信息、故障信息等故障处理的相关遥控命令等1. 集中型馈线自动化设备建设配置方案1.1.柱上开关配置方案:新建柱上开关按弹簧储能型柱上断路器建设,柱上断路器额定电流630A,短路电流容量不应低于20kA;断路器可实现电动手动操作,能实现就地及远方分、合闸操作。

断路器配置PT,接线形式为VV接线,可采集线电压及提供工作电源。

内置A、C两相CT和零序CT;开关控制回路电压与储能电压相同,采用直流24V电压;断路器具有自动化信号输入/输出接口;10kV断路器需提供至少2常开2常闭开关位置辅助触点、SF6气压低、机构未储能等报警与闭锁节点;各遥测、遥信及电源用专用插头(防水、防尘)与FTU连接。

对不具备自动化接口的老旧柱上开关,按上述柱上开关配置原则进行更换。

配电自动化以及OCS程序化运用

配电自动化以及OCS程序化运用

配电自动化以及OCS程序化运用摘要:配电网是整个电网结构中最靠近用户的电网,设备的电力可靠性、电能效率、供电量等都将会从配电网运行分析中反映出来,其网络结构是否处于合理的状态,是判断配电网效率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

电网规划作为我国电力系统综合建设计划的主要部分,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的重要基础,电网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确保电网的建设工作更好地符合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对配网建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OCS程序化;运用引言:目前,东莞的配网调度业务相对较为繁重,调度人员需要跟根据现场发生的故障情况,再开展事故判断工作,进而进行对配电设备进行抢修和指挥的工作;在事故抢修期间,调度人员需要分别在配网OMS系统和配网OCS系统等系统进行全面操作,但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人工校验的方式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且工作效率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水准,并且存在相对较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高效开展调度、指挥与抢修工作,并确保用户对电力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

一、自动化在配网中的应用本项目研究的配网OCS程序化操作工具,根据配网自动化系统根据设备的遥测、遥信量变化,同时也需要以网络的实际运行情况和其对网络发令的调度命令情况变化等作为依据,并且要根据实时的系统分析情况,按有关要求自动制定电力现场的具体操作步骤,并自动开展遥控作业和发令作业,进而有效实现调度作业的全过程自动运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了自动化、程序化、智能化运行的目标,从根本上极大地增强调度管理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落实配网自动化技术更新在城市配网系统中开展配网智能化技术改造的工作,需要针对配网智能化的体系设计来进行整个配网系统的规划,进而提出实施整体规划的要求,并在这一过程中选用适宜的智能化装置,以便于更好地处理配网智能化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一些问题。

同时也可以减少配网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尽管当前已有的配网信息化技术已处于相对完善的状态,但在其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却仍旧存在诸多方面的困难。

配电自动化接线模式

配电自动化接线模式
220kV变电站一般可分为中心站、中间站和 终端站三类,通常采用的接线模式有两种:环 网接线模式和中心站加终端站接线模式。
220kV高压输电网接线模式
(1)环网接线模式
220kV变电站占地面积较大,一般沿城市外 围形成环网供电,在环网的适当地点设置中心 站,由中心站向中间站或终端站供电。深入规 划区中心的220kV变电站作为终端站,其电源 也可取自环网的中间站。
220kV高压输电网接线模式
(2)中心站加终端站接线模式
在中心站加终端站的接线模式中,原则上由500kV 变电站和发电厂提供电源,经过220kV大截面的架空 (电缆)线路,向220kV中心变电站送电,再从220kV 中心站(发电厂)经 220kV大截面的电缆(架空)线 路,向 220kV终端变电站供电。
220k由母V终于线端六3 5变分kV段电侧(采站环用形单)
接线,某主变停运
时能实现均匀分配
正常合上运行 负荷,35、110kV侧 均不换线
220/110/35kV自耦变或三卷变T型接线模式B(电缆)
35kV
220kV终端变电站
110kV
3×180MVA
220kV中心 变电站I
220kV中心 变电站II
三分段接线,为
在某主变 均匀分配
停负11运荷0k时,V
3×180MVA 或3×240MVA
35kV侧进行换线
双侧电源不 同母线辐射 接线。
220kV中心 变电站I
220kV中心 变电站II
3×180MVA 或3×240MVA
直接在线路上T接
(单母线六分段三 台分段断路器)
正常开断运行
110kV
35kV
3×180MVA
220kV中心 变电站II

阐述配电网自动化(DA)技术的三种模式

阐述配电网自动化(DA)技术的三种模式

阐述配电网自动化(DA)技术的三种模式从2008年开始,中山供电局统筹配电网规划、建设和改造工作,按照“三分”原则(配电网络结构“分区”、配电网络结构“分层”、公用线路和用户设备管理“分界”)对配电网架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解决了10kV电网结构较为薄弱、转供能力差、环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形成了较为简单合理的环网结构,大幅提高了配网线路的环网率,为配网自动化(DA)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1 主站集中型DA模式(基于光纤通信方式)主站集中型DA是馈线自动化普遍采用的模式,在配电房或环网箱安装配电终端,并建设可靠有效的通信网络将配电终端与主站系统相连,通过信息收集和遥控命令由主站系统集中进行故障判别和隔离。

1.1 应用介绍中山供电局在中心城区使用光纤通信方式建设三遥配电终端,实现“三遥+故障隔离”功能。

主站集中型DA采用“主站—终端”的两层结构,在就近的变电站使用通信子站汇聚各配电终端的光纤通道,以减少重复投资;同时配网主站系统与主网EMS系统实现互联,通过数据转发方式获取变电站内开关位置及保护信息。

当线路发生故障时,各终端设备检测到馈线有故障电流,集中上传到主站,由主站系统根据故障信息、拓扑结构,结合变电站的保护动作、开关跳闸信息,综合分析并确定故障类型和故障区段。

主站集中型DA可以闭环或者开环运行,当采用闭环运行方式时,由主站系统根据最优处理方案直接发遥控命令进行故障隔离和恢复非故障区段供电,从而减小停电面积和缩短停电时间;当采用开环运行方式时,主站系统仅提供一个以上的处理方案供调度员参考,辅助调度员进行决策和遥控操作,达到快速隔离故障和恢复供电的目的。

1.2 故障处理分析2 架空线路就地型DA模式(基于重合器-分段器)基于重合器-分段器的就地型DA是通过开关设备的相互配合来实现线路故障的自动隔离和恢复供电,其模式通常有三种:重合器与重合器配合模式、重合器与电压-时间型分段器配合模式以及重合器与过流脉冲计数型分段器配合模式。

国内配电网自动化的常见形式

国内配电网自动化的常见形式
进线监控进线监控10kv10kv开闭所变开闭所变电站自动化电站自动化sasa馈线自动化馈线自动化fafa变压器巡检与无功补偿变压器巡检与无功补偿负荷监控与管理负荷监控与管理lcmlcm远方抄表与计费自动化远方抄表与计费自动化amramr网络拓扑网络拓扑网络分析网络分析网络优化网络优化短路电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第1010章章第第33章章第第4455章章第第99章章第第77章章第第88章章第第66章章需方管理需方管理dmsdms配电地理信息配电地理信息系统系统gisgis配电配电scadascada系统系统调度员仿真调度系统调度员仿真调度系统dtsdts客户呼叫服务系统客户呼叫服务系统tcstcs工作票管理系统工作票管理系统womwom配电自动化配电自动化dasdas高级应用高级应用dpasdpas图图工作票管理系统工作票管理系统womwom配电配电管理管理系统系统dmsdms能量能量管理管理系统系统emsems设备管理设备管理fmfm用户信息系统用户信息系统ciscis详细解释
网络分析
网络优化
负荷监控与管理(LCM) 第7章 远方抄表与计费自动化(AMR)
第8章
第10章 图
短路电流计算 调度员仿真调度系统(DTS) 图 客户呼叫服务系统(TCS)
工作票管理系统图(工W作OM票)管理系统(WOM)
详细解释:
• 能量管理系统(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对输电网 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
第一章 概述
第1章 概 述
1.1 配电网简介 1.2 配电网自动化概述 1.3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1.4 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的目的 1.5 配电网自动化发展 1.6 实施配电网自动化的难点
1.1 电力系统
• 定义:由各级电压的电力线路将发电厂、变电所和电力 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的 整体,称为电力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级调度自 动化系统 …
配电主站 通信网
馈 线 自 动 化 FTU 区
域 柱上 开关
配电子站 通信网
TTU … FTU
重要 配变
柱上 开关

DTU
环网 柜
专变及公 变监测
居民用电 信息采集
配电子站 通信网
DTU … FTU
环网 柜
柱上 开关
DTU
开闭 所
配电主站通过基 于IEC 61968的信 息交换总线或综 合数据平台与
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的目的
• 故障时:迅速查出故障区及异常、隔 离故障区、恢复非故障区域用户供电
• 正常时:优化配电网运行方式、改善 配电质量、提高设备利用率、自动抄 表计费、提高管理现代化
提高供电可靠性,保证供电质量
1.提高供电可靠性
(1) 缩小故障影响范围 (2) 缩短事故处理所需的时间
(1) 缩小故障影响范围
工厂是主要有户,用电量约占50%以 上
发电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 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 公司

中国华电集团 公司

中国国电集团 公司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 公司

电网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
配电网络简介
• 中性点接地方式是电力系统中涉及面广,而又值得重视研 究、分析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电力系统的运行、电力设 备的绝缘、继电保护的选择整定,供电的可靠性等。
• 目前我国中性点接地大体是:
500kv完全接地 220kv系统直接接地 110kv系统直接接地(变电站同一系统内有不接地变压器) 35kv系统经消弧线圈接地(或不接地) 10kv系统(6KV)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经电阻或电抗接地。 380/220v系统直接接地。
把输电网络和 用户相连,起 分配电能作用 的电力网
图片
电压等级分? 供电区的功能?
1.深入城市中心和居民 密集点
分类
2.传输功率的距离相对 输电网小
定义
配电
特点 3.供电容量、用户性质、 可靠性要求千差万别
网络
接线
过去
方式 建设 状态
改造
1. 裸导线 2. 木质电杆 3.架空线
1. 绝缘导线 2. 钢筋水泥杆 3.地下电缆
•(2)“手拉手”供电接线。 • 近几年我国供电网广泛采用的一种供电方式, 是将放射形接线改造成双电源供电,中间以联络 开关将两段线路连接起来。在正常运行时联络开 关打开,以减少短路电流和可能出现的环流等, 当线路失去一端电源时,可以合上联络开关,从 另一端电源对失去电源线路上的柱上变压器和高 压用户供电。 •优点:可靠性相对较高,投资不高。
1.3 配电网自动化概述 定义: 运用技术
计算机技术
自动控制技 术
电子技术
通信技术
高性能配电 设备
离线控制 在线控制
运行状态
安全
可靠
配电网
优质
经济
高效
配电网自动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据通讯、数据存储、 信息管理技术,将配电网的实时运行、电网结构、设备、用户以及地理图形等 信息进行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系统,实现配电网运行监控和管理的自动化、 信息化。
网络分析
网络优化
负荷监控与管理(LCM) 第7章 远方抄表与计费自动化(AMR)
第8章
第10章 图
短路电流计算 调度员仿真调度系统(DTS) 图 客户呼叫服务系统(TCS)
工作票管理系统图(工W作OM票)管理系统(WOM)
详细解释:
• 能量管理系统(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对输电网 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
中规定,城市配电网必须满足供电安全“N-1”准则要求具体内容是:
高压变电所中失去任一回路进线或一组降压变压器时, 必须保证向下一 级配电网供电。
高压配电网中一条架空线或一条电缆或变电所中一组 降压变压器发生故 障时:
在正常情况下,除故障段外不许停电,并不得 发生电压过低和 设备不允许的过负荷;
在计划停运时,又发生故障,允许部分停电, 但应在规定时间 内恢复供电。 低压电网中当一台变压器或电网发生故障时,允许部 分停电,但应将 完好的区段在规定时间内切换至邻 近电网恢复供电。
• 各种中性点接地方式及系统发生故障时的特点? • (1)中性点直接接地: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相电流很大,电
压可能降为零,非故障相对地电压会升高,大的故障电流将损坏设备 。 • (2)中性点经电抗接地:当单相接地故障时,电感性故障电流可以 补偿系统本身的电容电流,从而减少故障电流,提高灭弧能力。 • (3)中性点经低阻接地方式:单相接地故障时,短路电流大,接地 电位升高,对电气设备的影响与直接接地方式相似。 • (4)中性点不接地方式:此种方式故障点不产生大的短路电流,在 故障流过的仅是系统对地电容电流。非故障相对地电位上升到线电压 ,此种方式允许单相接地运行2小时。 • (5)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此种情况与中性点经电抗接地情 况类似。
常见配网网络接线方式:
(a)树状网络; (b)放射形网络; (c)同一变电站二馈线“手拉手”; (d)不同变电站二馈线手拉手”; (e)二馈线“手拉手”加分段开关; (f)环网柜接线; (g)网格式接线。
配电网络接线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
•(1)树状和放射形接线
•优点:接线简单,实用,投资低,建设周期短。 •缺点:是供电可靠性低,当线路或开关故障时,将使 整条线路停电。 树状网络适用于城市中一般负荷的供电和农村用户的
西北电网
华北电网
东北电网
华中电网
华东电网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
南方电网
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和海南五省、区
• 1.2配电网简介
超高 或高压
高压
发电
变电 升压
输电
变电 降压
供电
10kv
0.4kv
配电系统
配电网是做为电力系统的末端与用户相连起分配电能作用的网络,包 括0.4-110KV各电压等级的电网。
(3)双回路T接线 一种是单电源双回路T接,另一种是双电源双
回路T接。是对树状和放射形接线的改进,为了 改善供电可靠性,利用中压10kV线路有同杆架设 双回路的可能性而采取双回路T接,即使是单电 源,由于有双回路供电亦可视为双电源。当是双 电源时,则供电可靠性又有进一步改善。同时运 行方式亦可根据需要而灵活多变,但是为了在线 路故障或一侧电源失去时,仍能保证用户供电, 应考虑在正常运行时,线路和配电变压器均留有 足够的备用容量。并在变电站或配电站设置备用 电源自动投切装置。
第一章 概述
第1章 概 述
1.1 配电网简介 1.2 配电网自动化概述 1.3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1.4 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的目的 1.5 配电网自动化发展 1.6 实施配电网自动:由各级电压的电力线路将发电厂、变电所和电力 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的 整体,称为电力系统。
图1-2 环状配电网运行工况 a) 馈线正常运行 b) 馈线发生故障
c) 馈线故障隔离
(2) 缩短事故处理所需的时间
实现配电网自动化能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另一个体现是 缩短事故处理所需的时间。下面以某电力公司在应用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前后,对配电系统事故处理所需时 间的比较统计结果为例来说明。
2.提高供电经济性
• 配电管理系统(DMS: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对变 电、配电和用电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
1.配电自动化系统(DAS):在远方以实时方式监视、协调 和操作配电设备的自动化系统。
包括:(1) : 配电网数据采集和监控
(2) 需求侧管理 (3) 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
(3)双回路T接线
(4)环形接线。 每一街区沿街道敷设中压电缆接入每一幢沿
街道建筑物的地下环网柜,正常时开环运行,一 侧电源或电缆线路故障时自动切换整个城网按街 区形成一个个小环网。
我国各市的新工业开发区,新住宅小区的供
电网络亦趋向采用环网柜构成的环形接线方式。 满足同样的供电可靠率,环形供电比双回路供电 在经济上有较大优势。环形接线的线路可以采用 电缆线路,亦可采用架空线路。环网柜可以采用 户内式,亦可采用户外式环网柜内开关设备可选 用负荷开关,亦可选用断路器。
供电。为减少事故和检修时的停电范围,可在主干线路 上装分段开关将主干线路分段,以减少事故和检修时的 影响范围。或在个别分支线装分支开关,这样当分支线 故障和检修时不会影响主干线和其他分支线。
对放射形接线,当线路发生故障或者需要检修时,该
线路所带负荷将中断。因此只适用于城市一般用户的供 电,可以采用双回路供电来提高供电可靠性。
3.提高供电能力
配电网一般是按满足峰值负荷的要求来设计的。配电 网的每条馈线均有不同类型的负荷,如商业类、民用 类和工业类等负荷。这些负荷的日负荷曲线不同,在 变电站的变压器及每条馈线上峰值负荷出现的时间也 是不同的,导致实际配电网的负荷分布是不均衡的, 有时甚至是极不均衡的,这降低了配电线路和设备的 利用率,同时也导致线损较高。通过配电网优化控制, 可以将重负荷甚至是过负荷馈线的部分负荷转移到轻 负荷馈线上,这种转移有效地提高了馈线的负荷率, 增强了配电网的供电能力。
目前,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降低配电网的线损,如配电网络重构、安装补偿 电容器、提高配电网的电压等级和更换导线等。其中,提高配电网的电压等 级需要进行综合考虑,更换导线和安装补偿电容器则需要投资。配电网自动 化使用户实时遥控配电网开关进行网络重构和电容器投切管理成为可能,通 过配电网络重构和电容器投切管理,在不显著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可以达到 改善电网运行方式和降低网损的目的。配电网络重构的实质就是通过优化现 存的网络结构,改善配电系统的潮流分布,理想情况是达到最优潮流分布, 使配电系统的网损最小。当然,通过配电网自动化实现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 集,可以杜绝人工抄表导致的不客观性和漏抄,显著降低管理线损,并能及 时察觉窃电行为,减少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