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论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几大理论
![论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几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13261f7a76e58fafbb003b1.png)
论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几大理论所谓认知语言学,它其实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理论背景第二代的认知科学与体验哲学,主要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的。
认知语言学涉及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关联影响。
我们知道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基础所在。
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认知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
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Goldberg 等人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Lakoff、Talmy 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以及S. Lamb 的神经认知语言学(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等。
认知语言学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能力,而是跟人的一般认知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关联。
其次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的句法部分并不是可以自足的,句法与词汇部分、语义部分是紧密联系的,语义部分甚至更加重要。
第三,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主观与客观的充分结合,研究语义范畴就一定不得不涉及人的主观看法以及相关心理原因。
第四,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各种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都是非离散性的。
最后认知语言学还充分注意到了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法教学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
一般而言,人们认为掌握语法是掌握语言的基础,而快捷的掌握语法的方法就是通过大量的英语课文阅读翻译。
这种教学法的主要忽视了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训练,造成了学生口头交际能力较差;由于加大追求语法的准确性,从而某种程度上却忽略了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使学生的语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展露出来,这很不利于良好的英语教学的进展。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21c6c76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01.png)
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在语言学领域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认知过程的分支学科。
通过研究人类认知系统如何处理和理解语言,认知语言学试图探寻语言习得、语言使用以及语言理解背后的认知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相关实践应用。
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结合了心理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它关注如何人类的认知系统利用符号系统来组织和理解语言,探究语言如何影响人类思维和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强调个体在语言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处理方式,从而揭示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语言认知过程。
其中,实验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揭示出不同语言任务对认知系统的影响。
另外,神经科学方法、计算模型和语料库分析等也被广泛运用于认知语言学研究中,从不同角度揭示语言处理的认知机制。
四、认知语言学的实践应用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心理治疗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理解语言认知机制,我们可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或者通过干预认知过程,帮助患有语言障碍的个体进行康复治疗;同时,认知语言学还为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五、结论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不仅为理解人类语言认知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应用性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将继续推动语言学领域的发展,并为人类认知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专业的语言学理论解析
![专业的语言学理论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87416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b.png)
专业的语言学理论解析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它涉及到词汇、语法、语音以及语言的意义和使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语言学的一些重要理论进行解析,并分析它们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是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主要关注语言结构的组织和相关规则。
该理论认为,语言是由各个结构单元组成的,这些单元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句子的结构,也就是句法。
在结构主义理论中,语言结构被认为是独立于意义和使用的,因此,语言学家主要关注的是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不同句子之间的对比和关联。
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我们可以揭示语言的普遍规律和系统性。
二、生成语法理论生成语法理论是对结构主义理论的一种重要扩展。
它认为,语言的结构是由具体的生成规则按照一定的过程逐步构建而成的。
生成语法理论提出了各种生成规则,如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规则,并通过这些规则生成出符合语法的句子。
与结构主义理论不同,生成语法理论强调语言的生成过程和语言表达的构造性。
它认为,语言的结构和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
通过生成语法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句子生成的方式以及其所包含的语言规则。
三、认知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注重语言认知和心理过程的语言学分支,它主要关注人类语言能力的认知基础。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的认知机制和语言习得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人类的语言能力被认为是基于认知的能力。
它强调了语言和思维的密切联系,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
通过研究语言的认知机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是如何理解和表达语言的,以及语言对我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四、社会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是一种研究语言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关注语言在社会中的使用和变化。
社会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沟通工具,也是社会身份、身份认同和社会差异的表达方式。
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探讨语言社会化的过程、语言变体的产生以及语言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使用情况。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4f698e1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8.png)
学科发展历程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朗 奴·兰盖克提出空间语法),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 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其确立标志为1989年春由勒内·德 尔文(ReneDirven) 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 召 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 发行《认知语言学》杂志, 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 ICLA) , 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 入稳步个特例。一个范 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类别的参照标准, 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 标例示(instantiate)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 对标准的扩展(extension)。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 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清晰边界 4 范畴 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原型 范畴化、基本范畴、上下位 命题模式、意象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意象图示
1.原型(prototype):
是物体范畴最好、最 典型的成员, 所有其他成 员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 型性。
eg1. 在英语的世界图景中, 鸟的原型为画眉鸟;而对于 母语为俄语的人而言则是 麻雀; 麻雀在中国人的认 知意义中也具有典型意义。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8464a1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16.png)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一、认知语言学理论概述虽然语言普遍地只是被看作是人类之间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其认知能力和方法尤为关键,它也是连接各类语言学之间的一个锁链。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方法,可以体现出其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有很多种分支和分类,例如认知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乔姆斯基提出了几个基本假设。
其一,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具有数学的特征,其自足性使其可以基本脱离范围更广的认知系统加以研究。
其二,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与词汇和语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三,如果意义在语法分析范围内,那么,最恰当的描述方法是通过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某种形式逻辑。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对于语义的理解极其重要。
正如《认知语言学杂志》在1990年首刊编者按中所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向将语言视为“组织、处理、传达信息的工具”,即语言最重要的是语义。
所以,语言研究的认知方法主要侧重于语义。
其中,框架语义学虽然并不算其分支中最热门的理论,但是,它在理解语义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二、框架语义学的基本理论(一)核心思想在人们理解词汇和句子的过程中,即在理解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时,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基础,理解它所存在的概念结构,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一个概念被置入一个文本或交谈环境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
那么,基于对框架语义学的应用,人们在词语所激活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词语的意义,并且,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人们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意象图式。
因此,框架是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概念结构,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结构。
(二)哲学基础(三)理论目标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为词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具体且便捷的方式,也为描述新词语创生、旧词添加新义,以及将语篇中各成分的意义组配成语篇整体意义的原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8a13699e45c3b3566ec8ba7.png)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
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范畴理论“范畴化”categoriz ation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指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类,使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
这个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认知,或者说是认知的第一个环节。
范畴化使人类从千差万别万事万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差异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
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完成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判断和推理。
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它是一种以主客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1]。
正如Lakoff所言:“没有范畴化的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
”[2]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看翻译过程]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看翻译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12f4670d9b89680202d82552.png)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看翻译过程]一研究翻译过程的必要性罗杰・贝尔(RogerT.Bell)认为翻译的概念有三层非常明显的意思:一、翻译意味着atranslation,就是说翻译可以指翻译这个行为的结果,也就是翻译后的文本;二、翻译意味着translating,即翻译在这里被看成是一种行为,是指译者是如何开展自己的行动来进行翻译这个动作,以形成翻译后文本的;翻译的第三层意思才指translation,亦即翻译是包括翻译过程和翻译后文本的抽象性概念。
在罗杰・贝尔看来,完整的翻译必须是既研究翻译后文本,又要研究翻译过程本身的。
但目前惯常的情况却是,研究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对翻译后文本的研究,或只是在研究翻译后文本的过程中顺便提到了只言片语的翻译过程的话语,而翻译做为一个过程的研究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有的人认为这种忽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翻译过程虽然极其复杂,但其实在译者的大脑中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造成这种忽略的原因是,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力掌握人的大脑,更不用说大脑中所发生的翻译过程了。
本文认为,一味地对翻译后文本进行研究是有误导性的,因为原文在经过译者的再造后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东西失去,而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虽然受到人类认识的局限,但它的主要针对对象是原文如何经过译者大脑的加工形成翻译后文本的。
因此,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还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
二翻译过程和认知翻译过程做为人大脑的一种活动是和认知分不开的。
奈达认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
而用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意义的时候,如何做到意义不丢失,或者如果意义丢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是光对翻译后文本进行研究就能解决得了的,而是要深入到译者的经历和思维中去。
而认知正是探求将一种意义转化成另一种意义时人的认知心理的。
实际上,对翻译进行认知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注意。
周红民就认为,可以通过对译者的被原文激活的心理状态进行认知原则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导论
![认知语言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b6638e2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3.png)
认知语言学导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认知过程的学科,它的发展源于20世纪70年代。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它探讨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和机制,以及语言与思维、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1. 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指人们对语言的规则、结构、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认知。
它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基础,也是人们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前提。
2. 语言使用语言使用是指人们将语言知识应用于交际过程中的行为。
它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语言的非语言化表达形式,如手势、面部表情等。
3. 语言认知语言认知是指人们对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
它涉及到人类大脑的神经机制、心理过程和认知能力等方面。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 语言知识的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探讨语言知识的认知机制,即人类大脑如何理解和处理语言信息。
它研究语言知识的获取、存储、组织和使用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语言知识与其他认知能力的关系。
2. 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即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理解和表达语言信息。
它探讨语言使用的语用、语境、语言变异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关系。
3.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即语言如何影响和反映人类思维过程。
它探讨语言的概念、类比、隐喻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语言与文化、社会认知的关系。
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1. 行为实验行为实验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它通过对被试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等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来探讨语言认知的机制和规律。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理解带有否定词的语句时,需要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反应时间更长,错误率更高。
这表明否定词对语言理解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2. 神经影像技术神经影像技术是认知语言学的另一种研究方法,它通过对被试者的大脑活动进行监测和分析,来研究语言认知的神经机制。
例如,一项研究使用fMRI技术发现,当人们听到语言信息时,大脑的听觉区、语言区和认知控制区都会被激活,说明语言认知涉及到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https://img.taocdn.com/s3/m/9195288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a7.png)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第一讲:认知语言学概述本讲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它在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性。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学科,探索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认知的过程。
通过运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认知语言学试图理解语言产生、理解和运用的认知机制和规律。
第二讲:语言和认知本讲将探讨语言和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们将分析语言如何反映人类的思维机制,以及思维如何通过语言表达。
通过探索人类语言的特点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理解语言是如何帮助我们组织和交流思想的。
第三讲:语言的结构本讲将重点研究语言的结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
我们将探讨语音是如何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如何构成句子,以及语法和语义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语言的含义。
第四讲:语言的使用本讲将关注语言的使用,包括语用学和交际行为。
我们将探讨语言是如何用于实际交流中的,并研究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规则和效果。
第五讲:语言的变化本讲将研究语言的变化和语言变体。
我们将探讨语言是如何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
通过了解语言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第六讲:语言的习得本讲将关注语言习得的过程。
我们将研究儿童如何习得母语,以及成人如何学习第二语言。
通过探索语言习得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和困难。
第七讲:语言的障碍本讲将探讨语言障碍的原因和特点。
我们将研究语言障碍的种类和症状,以及语言障碍对个体日常交流和学习的影响。
通过了解语言障碍,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有语言障碍的人群。
第八讲:语言与思维本讲将深入研究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通过探讨语言如何塑造和影响人类思维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差异。
第九讲:语言的演化本讲将关注语言的演化和起源。
我们将研究语言在人类进化中的角色,以及语言起源的理论。
应用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d5d70c2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a.png)
应用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包括对语言的结构、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进行研究。
而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语言如何塑造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
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现实生活和学术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从语言习得、翻译、语言教育、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等方面进行具体讨论。
首先,语言习得是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语言习得是指人类通过接触和学习来获得和掌握一门特定语言的过程。
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了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法规则、语义理解、词汇记忆等方面的问题。
基于对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可以开发出更加有效的语言习得教材和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
其次,翻译是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包括语义、句法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转换。
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进而进行准确的翻译工作。
此外,通过研究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可以开发出更加高效的机器翻译系统,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
再次,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语言教育过程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问题的研究,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语言教学计划和教材,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同时,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除此之外,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之一,通过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语法规则,可以揭示人类思维的一些特征和机制。
例如,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结构差异可以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习惯。
总的来说,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语言习得、翻译、语言教育以及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从而推动人类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专业的语言学理论
![专业的语言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ba5ada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7.png)
专业的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科学,其目的是理解和解释语言的结构、使用和变化。
在语言学领域,有许多专业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索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语言学理论,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语言学知识。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强调语言的结构是其意义的基础。
它关注的重点是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语言中的音素、语法和句法结构等组成要素,揭示出各种语言现象的规律性。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具有固定的结构和规则,通过这些结构和规则,人们才能获得对语言意义的理解。
二、生成语法理论生成语法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生成是通过一套内在的语法系统来实现的。
生成语法强调句子的构建过程,它通过语法规则和转换规则,从句子的基本结构推导出各种句子形式。
生成语法理论在后来的语言学研究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其他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认知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人类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
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反映,而非简单的传达工具。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吸取灵感,研究人类使用语言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模式。
在这个理论中,语言被视为人类对世界的主观构建,通过语言,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社会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关注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它研究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使用和变化。
社会语言学强调社会因素对语言习得和语言变体的影响,例如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语言接触等。
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出现,使得我们更加关注语言与社会的互动,从而深入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
五、功能语言学理论功能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是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而存在的工具。
它关注语言在交际和表达中的功能和效果。
根据这个理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使用场景、语用规则和言语行为,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目的和作用。
功能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它反对将语言看作是刻板的结构体系。
《认知语言学》课件
![《认知语言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a3499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2.png)
课程导言,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概述和说明目的。本课程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关键理论以及应用领域,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定义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 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重 点探究语言对思维和知觉 的影响。
研究对象
认知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 的认知结构、认知过程以 及人类语言能力的原理和 发展。
重要性
了解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 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 作方式,从而促进语言教 育和跨文化交际。
认知语言学的关键理论
范畴原型理论
认为人们对事物的分类和思 维是基于原型(最典型的范 例)和范畴(一组相关事物) 的关系。
理解论
强调语言理解依赖于背景知 识和推理能力,而不仅仅是 词汇和语法的组合。
隐喻和隐喻理论
指出语言中存在丰富的隐喻, 人们可以通过隐喻来传达更 具体和丰富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的应用领域
1 语言教育
认知语言学为教学带来 新的视角,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2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3 认知科学和人机交
互
在翻译和跨文化交际中,
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人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于
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传达
认知科学和人机交互的不同文化背景下ຫໍສະໝຸດ 信息。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
未来发展方向
1
认知语言学的创新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将关注于认知语言处理、
2
多语言认知等新领域,探索语言与认 知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
3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成就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c86d8ab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c.png)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成就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强调语言先天的认知结构和人类对世界的经验、思维方式以及概念等因素在语言理解和语言生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对传统语言学的一种重要补充。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型,对于理解和分析语言现象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其中,说明文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着重介绍认知语言学在说明文研究中的主要成就。
第一,范畴化理论:范畴化是一种基本认知过程,它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概念化相联系,是影响语言和思维的重要机制。
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了概念的多层次结构以及文化背景对概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
范畴化理论对说明文的研究具有很大意义,因为说明文的主要作用是制定规范和界定概念。
范畴化理论认为,人们的概念和认知是多层次的,不同的概念在范畴结构中具有明确的位置和关系。
基于此,说明文中的说明过程需要对读者已有的概念进行扩展,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把各种概念的层次关系表达清楚。
第二,词汇语义学:词汇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人们从语言中获得的概念和信息。
在说明文中,词汇的语义是文本表达的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词汇语义学为说明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语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们与语言和其它文化要素相互作用中的产物。
在说明文中,一些专有名词或复合词需要解释说明,需要通过语义分析来探讨其特殊的意义和特点。
此外,词汇搭配也是词汇语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理解语言中各个词汇之间的语义搭配关系对阅读和撰写说明文都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章衔接理论:篇章衔接理论是说明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注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构建说明文的重要力量。
篇章衔接理论认为,篇章结构和语言使用的方式对说明文语句的组织、布局和内容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说明文中,读者需要通过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概念和信息,篇章衔接理论为解释这种语句之间关系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cc0ab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b.png)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引言随着认知语言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揭示翻译中的思维和决策机制。
对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探析,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来探讨其实际运用情况,从而为研究者提供更多关于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启示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研究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认知语言学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特点和差异,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提高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平和专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完成翻译任务。
通过研究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应用,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有利于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研究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对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拓展翻译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析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揭示认知语言学对翻译过程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提升翻译质量。
通过深入研究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作用,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持,为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从而促进翻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分析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具体案例和实例,探索其中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挖掘并总结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方式,为实际翻译工作提供更加系统和规范的指导。
最终目的在于为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为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探索更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2. 正文2.1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一种结合心理学、语言学和哲学的学科,研究人类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言的心理学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
即下图方式: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
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
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第三,自然类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相邻范畴常常不是由严格的边界截然分开,其边缘成员往往混入对方的类别。
第四,自然类各成员地位并不相等,其中有较好的和较差的成员之分。
最好的成员即最具有原型性(prototypicality)的成员,最差的最好的成员之间可能有等级之别。
第五,范畴中原型性更高的成员具有更多的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与此同时,具有更少的与相邻类别的成员共有的属性;即就属性而言,原型成员最大限度地区别于其他范畴的原型成员。
而非原型成员(或者叫做边缘成员)则与其相反,它们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较少,而与相邻范畴共有一些属性。
第六,就实体的范畴化及好坏成员的评估而言,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不光是属性的计算,而更多的是完形感知(Gestalt Perception),即将范畴化对象中的功能重要、视觉显著的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由视觉到心理”的表征。
2.隐喻系统2.1隐喻认知观我们知道,作为一种普遍认知上的修辞方法,隐喻的研究大多出现在文学家和修辞学家的研究著作中,而主流的语言学家一般认为隐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是有异于日常使用语言的诗歌语言,是没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的,所以,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一直持中立态度。
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莱考夫(Lakoff)等人的研究突破了这种传统的“隐喻修辞观”,提出了一种和以前的语言学传统观念迥异的“隐喻认知观”。
他的主要结论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首先,隐喻具有普遍性。
他们认为隐喻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段,而是代表了一种语言的常态,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隐喻是那些通过长期形成的规约而潜移默化地进入日常语言的无意识的隐喻,这和传统隐喻观只注意到外显的比喻或者词汇化的隐喻是有着根本不同的。
其次,隐喻具有系统性。
他们认为隐喻不是个别的、随意地制造出来的,而是有系统的。
不少看似孤立的隐喻,其实都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形成某种结构化的隐喻群。
再次,隐喻具有概念性。
他们认为隐喻不光是语言的问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即认为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人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都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和界定出来的。
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是这三个结论中最最根本的。
2.3概念隐喻的几种最常见类型2.3.1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指的是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前提是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是不同的,但是在这个隐喻中,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各自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上文所举的Time is money是这个类型的隐喻。
另外Lakoff和Johnson也举出了更为典型的argument概念,它包含四个主要成分Argument is journey.(言其过程)Argument is war.(言其方法和结果)Argument is container.(言其内容)Arguments are building.(言其质量的坚不可摧)……2.3.2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上面说的结构隐喻不同的是它不是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而是在同一概念内部,参照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边缘之类的空间方位自相组织起来的。
例如:2.3.3 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这种隐喻简单来说就是将抽象的经验,比如事件、行为、感觉、观念等,视作离散的有形的实体,以便对之进行推理。
通俗来讲,就是将抽象的经验具体化。
例如,我们拿“通货膨胀”为例,将物价上涨的经验处理为实体,形成inflation is an entity(通货膨胀是实体)的本体隐喻。
例如“Inflation is lowing our standard of living”,也能说“Inflation is backing us into c orner”。
这类隐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一些:1.指称作用,如:My fear of insects is driving my wife crazy.2.量化作用,如:There is so much hatred in the world.3.确认事物某一方面作用,如:The ugly side of his personality comes out under pressure.4.确定原因作用,如:The pressure of his responsibilities caused his breakdown.5.确定目标、促动行为,如:She saw getting married as the solution to her problem.3.意象和意象图式(Imagery & Image Schema)兰盖克(Langacker)在他的《认知语法基础》中认为语言是由词到句的大小不同的语言单位组成的象征系统,每个单位都是由相互对应的两极(语音和语义)组成的象征单位。
语义的形成是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
而概念的形成涉及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叫认知域,一个叫意象。
认知域描写的是某个语义涉及的概念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知觉或者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这些在之前的举例中我们已经了解过了。
而兰盖克(Langacker)提出的意象指的是对一个客观事物或情境由于“识解”方式的差别——凸显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视角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心理印象,于是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们可以举汉语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a.姑姑送一只花猫给小莉。
b.姑姑送给小莉一只花猫。
其实客观情形都是姑姑把一只花猫送给了小莉,但是由于说话人观察的方式不同,凸显的部分不同,于是就形成两个不同的意象,我们可以看图示:(G=姑姑,C=花猫,L=小莉)我们可以看出,图中的箭头表示“花猫”的转移路径,粗黑线代表凸显的部分,于是我们可以发现,a句强调的是花猫的转移路径,b句强调的是小莉对花猫的占有。
同样地,我们来看兰盖克(Langacker)对enter ,into ,in三个词的述义作的意象分析:enter的意象图示,小圆圈为射体(tr),大圆圈为地标(lm),横轴为时间轴,纵轴为空间轴。
into的意象图式 in的意象图式有必要说明的是Langacker在意象分析中提出的这种分析图示过程并没有将其主动称为“意象”,顶多只是称其“图示”。
而另外两个认知科学方面的专家Ungerer和Schmid则将其明确指称为“图式”或者“意象图式”,并将其定义为“来源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世界的互动经验的简单而基本的认知结构”。
和Langacker一样,Ungerer和Schmid对over这个词也做了类似上面两张图的具体分析。
a. fly over the house.b. drive over the bridge我们知道,a句中的射体是fly的施事,地标是house;b句中的射体是drive 的施事,地标是bridge。
这两例中的over都是动态意义,图中带箭头的虚线代表射体的运动路径。
通过意象图式,我们发现a句中的射体和地标是没有接触关系的,b句中的射体和地标是有接触关系的。
4.句法象似性(Iconicity)句法象似性的三种主要表现象似性原则包含两方面,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成分象似是语言结构的单位跟意义结构单位的对应;关系象似是语言单位之间跟意义单位间关系的对应。
而下面主要探讨三种重要的相似——顺序象似、接近象似以及数量象似。
4.3.1顺序象似性(Sequencing Iconicity)即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概念时间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
我们分别举例来看:a. He opened the bottle and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b.他跳上马骑走了。
c. She closed the window and they left.动作的先后决定了语言的先后,反映了客观世界、认知和语言的一致性。
4.3.2 接近象似性(Proximity Iconicity)即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接近。
这个原则被Givon称为“相邻原则”(the Proximity Principle)。
这样,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相邻的概念就容易快读被激活,从而缩短处理时间。
其意义为“功能上、概念上或认知上更接近的实体在语码层面也放得更近”(Givon,1990),如:a1. 我哥哥 a2.我的哥哥*b1. 我书包 b2.我的书包a组中(1)和(2)都是合语法的名词短语,而b组中仅(2)可以说,这是因为a组中“我”和“哥哥”概念间的领属关系是不可让渡的,两者关系紧密,所以语言结构上“我”和“哥哥”也联系得紧密,所以“的”可以去掉;而b组中“我”和“书包”的关系是可让渡的,两者关系疏远,所以必须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