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香港社会工作

香港社会工作

憧憬
社会工作
我们衷心地希望以香港 社会工作教育的经验来 帮助我们反思自身的处 境,去寻找我们的方向和 目标。
社工的美好未来
迷惑
迷失只是迷茫,路就在脚下
擦亮双眼一切都是浮云
改变
大步大步的往前走,一切都可以改变 我就是我的主人
创新
想象无处不在,捉住每一处的细节 都能让你发现新东西
谢谢
课程设计
第一年主要开设社会科学理论的课程, 暑假进行基础实习,一般为10周,每周5 天;第二、三年,开设社会工作理论与 技巧课,并实行并行式的专业实习(一 般为“5+2”的模式),每周实习2天,每 天8个小时,由学院安排,导师督导,一 般一个老师督导4个学生。同时开设 选修和整合课,通过实习、选修与整 合课,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
实务领域
日常的时候
缓慢的生活
更多的
惊人的进步
透过镜子
惊人的发展
香港社工发展近50年历程
香港社会工作发展了40多年,期间经历摸索、起飞、
迷失等阶段,十分值得同工回顾和反思,作为珍贵
经验推动未来发展。
发展特色
社会福利服务投标制度
整笔拨款
福利职级检讨
优秀社工选举
香港教育体系
课程目标
培养具有实干精神、德才兼 备的社会工作者。文凭的课 程是普遍性培训,比较注重实 务操作;学士学位的课程不单 单注重实务性,还注重培养反 思的能力;硕士和博士课程,除 了对社会工作普遍性的理解
心灵教育
外,还要有专门性的研究。
态度教育
培养社工专业的态度
这是专业社工的必修课。课程 往往通过个人或小组辅导去进 行,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 学习态度或日常工作进行反思, 有所改进,从而发展专业的态度。

港澳台 社会工作的 发展及其启示

港澳台 社会工作的 发展及其启示
的公共慈善救济总会,为贫困市民提供“救 济性”(金钱上或实物上)的援助服务。主要 的服务是向所有开展救济服务的社会团体提 供资助,同时亦为贫民发放救济金服务,监
管所有收容孤儿、弃婴和贫民的社会服务机
构。
澳门的社会工作主要由社会工作局承担
社会工作 会工作 特点 局
澳门社
一九四七年,政府改组部门架构,成立了公共救济 总会。同时,设立了社会救济认证系统,向所有申
1、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规划促进 了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2、重视扶持培育民间社会工作服务 机构的发展。
3、重视提升社工的能力及服务质量。
4、政府、机构、民众的角色定位清 晰,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以官办民营为 主流模式。
1、 推动立法和相关社会政策的
制定,使得公共介入其间,强 化社会政策引导与相关法规和
社会立法显著增加,制度建设得到 加强;
加强管理,深入地了解民众的服务
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社会工作出现民营化趋势。,
1997年《社工师法》颁订,标志着台 湾社会工作确立了证照制度。这一时 期的主要特点有:
(1)通过修正一些法律以及制订新 法,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 (2)在实际服务中更讲求专业伦理、 方法、知识与技术的应用,也注意到 并发挥家庭和社区在社会工作中的重 要作用。 (3) 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有了较 快的发展。 (4) 台湾民间社会福利团体有"连锁 化"的趋势,出现了几个大的社会福利 连锁组织。
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社会问题严重。如 失业、卫生及居住环境恶劣、儿童失学等比 比皆是;加上中国政局战乱引发的移民潮使 香港的人口快速地膨胀起来,更突显出社会 问题的严重性。 面对如此棘手的社会问题,香港的教会、慈 善社团及外国的慈善团体纷纷加入紧急救济 的行列,勉强应付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及沉 重的社会服务需求。

经验交流:香港先进社区经验

经验交流:香港先进社区经验

经验交流:香港先进社区经验2017年经验交流:香港先进社区经验导语:借鉴香港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有利于居民自治、行政事务、服务居民的社区管理机制,通过调研,加深了对香港社区建设情况的认识,学到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一、香港社会工作的情况香港的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最早出现于1950年,到1972年社会福利署出台政策规定只能聘用受过训练的社工毕业生从事助理社会福利主任一职,社会工作才正式开始。

在香港,“社会工作”是指以助人自助为宗旨,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帮助人们“自助”,运用专业化的工作手段和方法,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开展社区工作、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以及司法矫治等活动,预防和化解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香港社会工作组织架构。

香港社会工作组织架构大致可分为社会福利署、社会工作者注册局、社会服务联会、各类社会工作者机构。

社会福利署是代表政府实施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计划的'主要职能机构,负责向社会工作者机构进行社会服务计划的项目招标,并跟踪考核计划实施过程。

社会服务联会是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的行业协会。

遍布香港社会各角落的各类社会工作机构则负责提供各种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社会服务。

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则负责社工的注册事宜及处理社工违纪行为。

(二)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的基本情况。

社会工作者注册局(以下简称“注册局”)成立于1998年1月16日,是一个独立自主的非政府组织,不受政府资助,*收取注册费用维持运作。

其具体职责是:制订及检讨注册为注册社工的资格标准及有关注册事宜;处理注册、续期注册及注册社工的违纪行为事宜;备存注册纪录册。

Gh注册局下设行政事务委员会、注册资格及学历评审委员会、专业操守委员会、社会工作者雇用机构参考手册工作小组、督导实习工作小组。

行政事务委员会负责人事、财政、行政事宜及宣传工作。

注册资格及学历评审委员会负责草拟、制订、检讨认可的注册资格标准,评核有关资历,并研究持续进修和专业发展事宜。

近代香港外来移民与香港城市社会发展(1841-1941)

近代香港外来移民与香港城市社会发展(1841-1941)

近代香港外来移民与香港城市社会发展(1841-1941)近代香港外来移民与香港城市社会发展(1841-1941)近代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其城市社会发展离不开外来移民的贡献。

自1841年英国取得香港岛主权以来,香港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他们为香港的经济发展、社会多元化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1841年,英国拿下香港岛后,将之作为贸易港口。

在此之前,香港只是一个渔港小岛,几千居民生活在简陋的木屋中。

然而,随着英国的入侵和殖民统治,外来移民开始涌入香港。

这些移民大多来自中国内地,他们经商、务工以及寻求更好生活的机会。

由于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成为了一个国际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商人、工人和服务业人员。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香港的外来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内地的广东省。

他们被称为“土生华人”,他们自发移居到香港寻找机会。

这些移民多数是商人、劳工和手工业者,他们在香港经营各种行业,如小商店、餐馆和手工艺工坊。

与此同时,香港还吸引了来自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外国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技术和商业经验,为香港的城市社会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欧洲移民主要集中在中环和山顶地区,他们从事银行、贸易和专业服务领域。

美国移民则主要在工商业和娱乐业发展。

日本移民多从事渔业和旅馆业。

外来移民的到来不仅促进了香港的经济活动,也促进了社会多元化和文化交流。

各种不同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在香港得到了传播和交融。

由于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口,外来移民们所带来的想法和知识在这里得到了自由流动和传承。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香港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

然而,外来移民的到来也给香港带来了一些挑战。

他们大多生活在贫民窟和狭小的住所中,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和社会保障。

因此,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也成为了发展的重要议题。

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移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种族和文化冲突。

总的来说,近代香港的外来移民对城市社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港澳台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启示

港澳台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启示

澳门是一个宗教文化深厚的城市。
在澳门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澳门 各宗教团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上,宗教团体是澳门社会工作的 开启者; 现实中,宗教团体是澳门社会工作的 中坚力量。
针对社会变迁带来的日益复杂的社会 问题,澳门宗教团体提供的社会服务 亦日益多样化、细化,更具针对性。
基本覆盖了的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 包括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社区服 务、安老服务、复康服务、防治药物 依赖服务等领域。满足了不同群体的 需要,惠及更多的人群。

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社会问题严重。如

失业、卫生及居住环境恶劣、儿童失学等比

比皆是;加上中国政局战乱引发的移民潮使

香港的人口快速地膨胀起来,更突显出社会
问题的严重性。
面对如此棘手的社会问题,香港的教会、慈 善社团及外国的慈善团体纷纷加入紧急救济 的行列,勉强应付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及沉 重的社会服务需求。
4、鼓励发展民间的专业社会工 作机构,变革现有的社会福利 服务和管理方式。这既有利于 解决资源不足与分配不均的问 题,又有利于培育社会自我服 务、自我调节的机制与能力, 真正实现社会福利服务和管理 的社会化。
社会工作 不仅是一门专 业,更是一种 充满爱心的崇 高的事业。
社会工作, 我们在路上!
政府提供廉价 公屋、公共医 疗和公共教育, 并提供的各种 援助金。
社会福利服务及管理
家庭福利服务、儿 童及青少年服务、 老人服务、残疾人 康复服务、社区服 务为犯罪和行为偏 差人员提供的感化 服务。
社会工作 主要内容
义务工作
义务工作可以分 为直接提供服务 和间接提供服务 两种方式,如家 庭服务,招募义 工等
澳门社 社会会工工作作

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一、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二、香港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三、中国本土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一、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一、社区工作的孕育和早期发展(一)英国的济贫法1、历史背景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导致大量贫民产生,城市贫困问题加剧,慈善机构和教会的财力入不敷出。

2、主要内容(1)每个教区向地主征收济贫税,由政府办理社会救济事业。

(2)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主办,每个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察人员。

(3)凡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

(5)人民有救济其家人和亲属的义务。

(6)将贫民分为三类:一是体力健全的贫民;二是缺乏工作能力的贫民;三是失去依靠的儿童。

3、意义(1)政府负担起了社会救济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济活动的组织工作;(2)以教区为单位推行济贫事务;(3)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救助原则;(4)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5)济贫法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二)德国汉堡制(1788~1801)1、性质:以社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务的制度。

2、背景:工作化所导致的社会贫困。

市政府中央办事机构分区监察员分区监察员分区监察员对贫民进行调查和救济对贫民进行调查和救济对贫民进行调查和救济(1)为失业者介绍工作;(2)将贫苦儿童送往工艺学校学习;(3)将患病者送往医院救治;(4)对沿街乞讨者不予救济,避免养成依赖。

(三)爱尔伯福制(1852~1980年代)1、性质:以社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务的制度。

2、内容:3、意义(1)建立了有效的三级工作组织,济贫工作信息畅通,灵活高效;(2)由地方热心人士担当赈济员,提倡志愿服务精神;(3)赈济员分段管理,贫民人数不多,保证了工作实效;(4)不仅注重消极的救助,而且积极扶助贫民自助;(5)对受助者实施救助前后,赈济员需做家庭访问调查。

香港地区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经验

香港地区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经验

香港地区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经验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首先由社会服务机构开始推行。

1971年,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香港明爱、圣雅各福群会、基督教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开始在中小学推行学校社会工作。

1974年,香港政府在部分学校开展另一个试验计划,由社会福利署辖下的家庭服务中心将个案工作服务延伸至学校。

政府在1977年进行评估,肯定了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同年制定“青少年个人辅导社会工作程序计划”,对学校社会工作给予政策与经费上的承担,至此学校社会工作得到了正式的确立。

1982年,全港中学都获得了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

香港政府于1979年发表的《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进入八十年代的社会福利》和1991年发表的《跨越九十年代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都充分肯定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持续需要,并制定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表明应有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所有中学提供服务。

香港政府在1991发表的白皮书中承诺,在1995至1996年度要达到为每2000个学生提供1名学校社工服务的目标,且已提前一年达到。

到了2000年,全港已完全实行了一校一社工的政策。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经验一、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及理念香港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是找出那些在学业、社交及情绪发展上有问题的学生,并协助他们解决个人问题和充分利用学习机会,为成年做好准备。

1[1]根据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理念,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

二、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人员比例香港政府在于制定学校社会工作人员数的过程中,如下表所示,每位学校社工的服务对象数量逐年减少,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时至今日,香港政府已全面推行一校一社工的制度,可以说这是政府、社工界、教育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1[1]至于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可参见香港明爱、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基督教社会服务处、男女基督教青年会(YMCA、YWCA)等组织学校社会工作组的宣传资料。

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内陆的启示

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内陆的启示

当代国际社会工作结课论文论文题目: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内陆的启示院系:法学院班级:社会工作142班姓名:学号:指导老师:2016年6月4日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内陆的启示摘要:香港社会工作起始于上世纪40年代,经过了近80年的发展,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制度和完善的体系。

本文主要从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过程、现状等对其做一个深入的介绍,并且结合我国内陆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探寻香港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史。

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香港社会工作初期阶段:以救济性为特征20世纪40至50年代,香港的社会工作处于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社会慈善、社会救济发展起来的,其特征是救济性的;与这一时期救济性的社会工作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种组织的主要形式是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

1946年香港难民福利会成立,开始从事难民社会福利服务。

1947 年香港华民政务司署设立社会局,负责香港的贫困救灾事务。

1958 年香港政府建立了社会福利署,这为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使社会工作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救助残疾人等多方面。

第二阶段是香港社会工作全面发展阶段:确立发展方向和政策目标20世纪60至90年代,香港社会工作进入转折全面发展时期,其表现为社会工作目标、政策、实施方针的确定。

社会工作的范围由单一的为青少年服务,发展到涵盖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以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四份白皮书的发表为标志。

1965年港英政府发表了第一部标题为《香港社会福利工作之目标与政策》的社会福利白皮书,白皮书确定了香港社会福利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目标。

1990年港英政府发表了《跨越九十年代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制定了90年代香港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规划。

1993年新的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和公共福利金计划实施,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这些政策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扩展了服务领域。

第二章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1947年7月,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正 式成立。
1950年9月,首次在香港大学开办2年制的 全日制社会工作课程。 1958年,港英政府成立社会福利署。
7
社区工作的真正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 1961年创办了社会工作训练基金。 1962年7月,成立社会工作训练咨询委员会。 1968年在市区各区域成立民政处,加强与居民沟
29
社区制
1986年,民政部为推进城市社会福利工作改革 ,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并将 后者区别于民政部门代表国家办的社会福利, 就另起了一个名字,称之为“社区服务”,由 此引入了社区概念。
1991年民政部为了开拓民政工作又提出“社区 建设”概念。
3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98年国务院的政府体制改革方案确定民 政部在原基层政权建设司的基础上设立基层 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意在推动社区建设在全 国的发展。
居民小组:135.7万个,社区服务机构:25.2万个
18
单位制 单位制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管理的产物,
单位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立的一种特 殊的组织形式,具有政治、经济与社会三 位一体的功能,以行政性、封闭性、单一 性为特征。 单位制的功能:政治动员、经济发展、社 会控制
19
街居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对社会的管 理以单位制管理为主,以基层地区管理 为辅。地区管理主要是通过街道办事处 和居民委员会这两个行政建制的组织来 开展工作,通称为街居制。
1974年,社会福利署和志愿机构联合发表立场 书,建议社区工作应集中于环境恶劣的社区
9
1970年代中期,政务署推行社区建设,掌握了 社区工作的决策权,但并未觉得需要志愿机构 参与社区建设。
1977年,政务署支持志愿者机构推行NLCDP (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計劃)计划,以增加与环 境恶劣地区居民的沟通,减低压力团体的动员 能力

《香港的社会工作及其运行机制》笔记

《香港的社会工作及其运行机制》笔记

《香港的社会工作及其运行机制》笔记作者吴亦名者曾数次应邀赴港就社会工作及其教育的发展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深感香港的专业社会工作及其运行机制,对香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特殊的积极功能。

在本篇论文中从香港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发展历程、运行机制三方面介绍了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并提出了这种运行机制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是将服务领域放在第一部分介绍的,我本人觉得将发展历程放第一位更好些,所以先介绍香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历程:一、香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历程香港的社会工作起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从战后到70年代初是香港社会工作的起步阶段1950年7月,香港大学首次开办两年制的社会工作课程,开始为香港培养本地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本土化社会工作高等专业教育的设立,是实现社会福利服务专业化的重要条件和标志。

随着香港社会的逐步稳定和经济的发展,1958年香港地方政府把社会局独立出来。

2、70年代初到1997香港回归是香港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阶段1972年香港正式宣布实行社会工作专业化,规定凡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社会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社会工作专业训练,助理社会工作主任以上职级的社会工作岗位,只准聘用有社会工作学位的人士担任。

3.1997年后香港的社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条例和政策,大力推进香港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改革,实行了专业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并努力促进香港与内地在社会工作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二、香港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目前,香港社会工作机构开展的服务主要有:家庭和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康复社会工作和社区发展工作等。

从本论文看,每个领域发展的都很不错,我主要想说一下青少年社会工作,因为我觉得香港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是内地完全达不到的,也是非常值得去借鉴学习的。

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是:针对青少年在社交、康乐、学业和成长方面的需要,协助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潜能,培养公民责任感,贡献社会。

香港回归日了解特别行政区的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

香港回归日了解特别行政区的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

香港回归日了解特别行政区的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香港回归日是指1997年7月1日,香港由英国主权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

自此以后,香港特别行政区不断发展壮大,社区发展和社会工作在香港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特别行政区的社区发展1. 特别行政区的概述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个多元文化、多元利益的社会。

其社区发展旨在推动社区共建、共融和共享,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特别行政区政府致力于打造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区环境。

2. 社区发展的基本原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区发展遵循四个基本原则:社区共建、居民参与、公平平等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社区共建,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社区的规划和决策过程,实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3. 社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过整合和利用社区内的资源,提供社会服务和福利,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社区设有各种设施和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图书馆、社区中心等,为居民提供教育、医疗、文化和娱乐等服务。

4. 社区发展计划的实施特别行政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社区发展计划,包括改善社区设施、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关系和推动社区经济发展等。

这些计划的实施旨在提升社区的整体发展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二、特别行政区的社会工作1. 社会工作的定义和作用社会工作是一种关注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变革的专业工作。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工作扮演着连接政府、社区和个人的桥梁作用。

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咨询、辅导、援助和培训等服务,帮助个人和家庭解决问题和改善生活。

2.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工作机构香港特别行政区设有各类社会工作机构,包括社会福利署、非政府组织和社区中心等。

这些机构为不同人群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如儿童保护、老年人关怀、家庭服务和康复辅导等。

3. 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和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重视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和发展,设有多所大学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参与培训和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及其启示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及其启示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及其启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制度逐渐得到了广泛的。

本文将以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为例,探讨其历史、目的、实施情况、优点、挑战和建议,以期为内地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提供启示。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当时,随着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日益增多,许多青少年出现了行为问题和心理困扰。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香港政府开始推行学校社会工作制度,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为学校师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该制度旨在为学校师生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包括个人辅导、生涯规划、家庭教育辅导、危机介入、家访及社区联络等。

通过这些服务,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优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它强调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它注重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然而,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社会工作者数量有限,很难满足所有学校的需求。

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专业能力的限制。

由于社会工作者属于学校员工,可能存在与学校管理方意见不合的情况。

针对以上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可以通过增加社会工作者的数量来提高服务覆盖面,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者培养和选拔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可以开展校际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应对复杂问题。

需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确保社会工作者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得到保障。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在为学校师生提供全面支持和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存在一些挑战,但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这种制度可以为内地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启示和借鉴。

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内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做出贡献。

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周建民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2期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社会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依然漫长。

文章尝试以邻为鉴,通过对我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社会工作发展历程的追溯,寻找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我国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1913年上海沪江大学将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建立起来。

差不多同时,朱友渔博士开始进行社会工作推广工作。

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开设“个案工作”“团体工作”课程。

在实践领域,许仕廉在1928年开展了社区社会工作实验室,晏阳初、梁漱溟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开创了农村社会工作先河。

其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曾被中断,但社工实践却并未停止。

雷洁琼指出,民政工作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即王思斌所谓的“本土性社会工作”,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1986年,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成立社工专业。

在1991年和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民政部与人事部颁布的《暂行规定》与《实施办法》被视为我国社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总体来看,我国社工发展可以分为建国前后两个阶段。

不同于民国时教育与实践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社工走了一条教育先于实践的道路。

二、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程虽然同样是作为“舶来品”被引入香港;不同的是,两个地区社工发展道路截然不同。

(一)20世纪50年代。

进入50年代,香港涌入大量难民、生活水平极低、社会问题多发,对社会服务事业的需求超出了承载能力。

鉴于此,香港政府在1958年成立了社会福利署,正式担负社会福利事业中的责任。

1950年开始香港大学开办首个社会工作课程。

(二)20世纪60年代。

60年代,经济转型带来的贫富分化使香港出现许多新问题。

心怀不满的年轻人走上街头危害社会安定。

社会福利机构也纷纷对此做出回应,大力推动青少年服务工作。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区的社会公益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区的社会公益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区的社会公益香港回归日是指1997年7月1日,香港从英国重新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

自那时起,香港特区一直致力于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举措和计划来改善社会福利、教育、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香港特区在社会公益领域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一、社会福利改善作为一个繁荣的国际城市,香港特区一直注重社会福利改善的工作。

特区政府通过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福利补贴,提高基本养老金和医疗保障等政策的覆盖面,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改善生活条件。

此外,特区政府还积极推动社区福利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多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福利院和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服务设施,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二、教育事业发展香港特区一直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特区政府在教育领域投入巨大,增加教育资源和改善教育质量。

特区政府通过提供免费的教育、推行义务教育以及设立教育补助等措施,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此外,特区政府还鼓励学校和社区合作,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推动全民教育素质的提升。

三、文化遗产保护香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地区,一直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特区政府通过设立文物保护基金、修缮历史遗址和文物建筑等举措,保护香港独特的历史文化。

此外,特区政府还支持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鼓励人们参与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推动香港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香港特区积极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

特区政府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通过制定环境法规、推广环保意识和节能减排等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

特区政府还注重推动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融入环保因素,鼓励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发展。

五、社区服务与志愿活动为了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香港特区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

特区政府推出各种社区项目和服务计划,提供社区健康服务、青少年活动、妇女福利、长者关爱等多样化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香港社会组织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香港社会组织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香港社会组织发展经验及其启示一、香港社会组织的发展历史香港的社会组织发源于慈善救济工作。

早在19世纪中后期,除了政府对穷困人群开展救济以外,香港还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传统形式的慈善团体,如东华三院、仁爱堂等,这些自发的非政府机构虽然未经政府注册成立,但在开展接济穷人、为病人看病等工作上发挥着很大作用。

上世纪40至50年代,大量难民涌入香港,加上1953年圣诞夜一场大火,九龙石硖尾的整片木屋烧成灰烬,一夜之间徒增了5万多名无家可归的居民,使本来难民充塞的城市雪上加霜。

在这危困之际,政府及上述非政府机构对难民施予援手之外,基督教组织乘机而入,纷纷出面救济难民,为难民搭建屋棚、发放救济款以及食品和衣物等,催生了一批又一批民间社会组织,整个香港呈现出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分别开展救济工作的局面。

上世纪60、70年代后,香港社会组织开始朝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非政府机构不仅仅单纯提供慈善救助服务,还派生出家庭服务、儿童照顾、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康复服务等内容。

政府开始资助志愿机构,实行“酌情津贴”制度,即政府只是视乎机构的其它资金来源状况,以弥补其不足之数。

上世纪80年代后,社会服务开始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社会组织发展随之转型,突出以服务为本位,注重对社会问题和需要的响应,以社会工作专业化为手段推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政府对社会组织实行标准成本资助制度,即对社会组织的一切开支实报实销。

但是,由于这个制度一方面过于僵化及官僚,社会福利署要硬性规管资助机构的人手编制、薪酬水平及个别开支项目,另一方面又导致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于是,香港2000年度决定推行新的资助模式,即“整笔拨款资助计划”——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强调资源效益和效率评估,在此基础上,以员工薪级中位数及其他开支为基准核定金额,实行一次性整笔拨款,使受资助机构被赋予自由调配资源的弹性,以灵活回应服务的需要。

目前,香港社会服务机构约400家。

2012年度,社会服务团体的社会福利开支约为128亿元,共提供了90%的社会福利服务,接受服务人次超过5600万,动员义工服务超过780万小时。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事务与民生保障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事务与民生保障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事务与民生保障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

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香港社会事务与民生保障迎来了新的篇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就香港回归后社会事务与民生保障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教育事务自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务,并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程度。

特区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政策措施,加大了教育经费投入,并推动了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幼儿教育方面,政府推行了免费幼儿教育计划,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

中小学教育方面,政府大力提升教师素质,完善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香港特区政府鼓励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职业选择。

二、就业和劳工权益保障香港特区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劳工权益的保护。

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劳动法律法规,确保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特区政府积极推动创业环境的改善,鼓励创新创业,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加强了劳工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支持,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竞争力。

此外,特区政府注重保障劳工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并加强对劳资纠纷的调解和仲裁。

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了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福利,香港特区政府着力建设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特区政府通过不断增加社会福利开支,提高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

在医疗保障方面,香港特区政府全面推行了公共医疗保险制度,保障了市民的医疗需求。

政府还积极提高医疗资源和服务水平,改善了公共医疗设施的条件。

特区政府还重视老年人的养老和护理问题,积极推进长者福利政策。

政府加大了对养老院和护理院的投资,提供更多的床位和优质的养老服务。

四、社区建设和文化事务香港特区政府非常重视社区建设和文化事务,积极鼓励市民参与社区和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力。

香港的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大全]

香港的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大全]

香港的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大全]第一篇:香港的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大全]香港的社会工作起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战后的香港百业凋零,由于大批新移民的到来,又使香港的人口急剧增加,贫困、就业、住房、犯罪等社会问题十分严重。

在社会团体的推动下,香港开始采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2、进入70年代,香港的经济逐步起飞,经济的繁荣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了能更深入及时地了解居民的服务需要,协调社工机构的服务工作,整合利用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质量。

港英政府在80年代大力开展了服务热线和社会工作转介机构的建设。

进入90年代后,香港社会工作界进一步提出“发展全面照顾,提供优质服务”。

3、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香港的社会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条例和政策,大力推进香港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改革,实行了专业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并努力促进香港与内地在社会工作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香港目前正在试行对非政府社会工作机构服务质量的考核和拨款制度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逐渐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都市社会。

为了解决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香港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与其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专业社会工作(Social Work)体系,各种旨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服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专业社会工作是香港社会安全与调节机制中与社会救助性保障相辅相成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初期的香港社会工作是以福利性救济服务为主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香港大力推行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香港回归后,专业社会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

近年来,笔者曾数次应邀赴港就社会工作及其教育的发展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深感香港的专业社会工作及其运行机制,对香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特殊的积极功能。

香港社会工作发展的阶段特征研究

香港社会工作发展的阶段特征研究

2 0世 纪 4 0年 代单 一 的 慈善 救 济 活 动发 展 到今 天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0世 纪 5 0年代 , 大批 的难 民涌 入 香港 , 当时 的
多 元化 的服务 网络 ;从 以往 主要 依 赖 志愿 者 提 供救 香 港 , 面 临 着 诸 多 的社 会 问题 : 民众 极 度 贫穷 , 生 活
工作发展历 程的理性认识 , 借 以为今后的社会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 区分社会工作专业 化与职业化 的不同特征 , 有
助 于在社会工作 的实践 中强化专业特性 、 促进职业化 的发展。
关键词 : 香港 ; 社会工作 ; 社会福利 ; 专业化 ; 职 业 化
中图分 类号 : C 9 1 6
2 0 1 4年 6月
西北 工业 大 学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 UR NA L O F N 0R T HWE S T E R N P O L Y T E C HN I C AL U NI V E R s 1 T _ I I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e e s
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必须接受社会工作专业训练总之香港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经历了从20助理社会工作主任以上职级的社会工作岗位只准聘用具有社会工作学位的人士担任已在职人员限世纪50年代至2l世纪初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香港的社会工作在政府的规范指导下在香港社会工期参加业余学习获取社工专业学位
第3 4卷第 2期
7 6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第3 4卷
同时 ,在 社会 局 和社 会 工作 人员 协 会 的推 动 和 服 务 的发展 规划 。

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助等工作。 香港难民福利会成立 , 开始从事难 民社会福利服务。 里纠纷 ,

赴香港社工专业化、职业化考察报告

赴香港社工专业化、职业化考察报告

赴香港社工专业化、职业化考察报告2006年9月18日至22日,由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人事教育司副司长王建军率领,办公厅、民间组织管理局、优抚安置局、救灾救济司、最低生活保障司、社区建设和基层政权司、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人事教育司、财务和机关事务司、外事司、收养中心、民管院、社工协会等单位共14人组成的考察团,就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问题,对香港社会工作行政机关、行业团体、社工机构、社工教育机构等进行了全面考察。

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香港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过程1、香港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过程香港社会工作是从社会慈善、社会救济发展起来的。

1946年香港难民福利会成立,开始从事难民社会福利服务。

1947年香港华民政务司署设立社会局(现香港社会福利署的前身),负责香港的贫困救灾事务。

同时香港许多宗教团体、志愿者团体和其他社会团体在社会局和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的推动和协调下,开展了多方面的社会福利服务,但是这种服务在早期主要还是救济性的。

1958年香港地方政府建立了社会福利署。

社会福利署除了继续负责救灾和济贫工作以外,还开始承担保护妇女、儿童,调解家庭和邻里纠纷,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助等工作,进一步拓展了香港社会福利服务的领域。

60年代中后期,随着香港社会和经济的转型,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贫富分化扩大、犯罪现象增多、住房问题紧张、家庭和青少年教育问题等日显突出。

针对香港当时的社会状况,港英政府发表了第一份《香港社会福利工作之目标与政策》的社会福利白皮书,白皮书确定了香港社会福利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目标。

进入70年代,香港经济的繁荣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73年港英政府发表了第二个社会福利白皮书,提出了老年社会工作、康复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实施方针,推动了老人、残疾人、青年等多元化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1979年港英政府的第三个社会福利白皮书发表,名为《进入八十年代的社会福利白皮书》,白皮书制定了跨越80年代的社会福利服务发展规划,通过三份白皮书等一系列政策,香港的社会福利服务和管理更加贴近了社区,贴近了社会需求。

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

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

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雷杰;黄婉怡【期刊名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4)005【摘要】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发展经历了从边缘到核心、从单一到全面以及致力突破瓶颈三个阶段.表现出微观“人力资本”、中观“社会资本”和宏观“劳动力需求”的模式.在人力资本方面,社工按照待业青年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实行分类帮扶,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以及协助在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社会资本方面,社工透过重建弱势青年社会网络,提升他们的就业机会.在劳动力需求方面,社工通过创造岗位、服务自雇、青年创业以及发挥社会企业作用等方式来解决岗位供给问题.香港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透过投资社会资本整合能有效促进青年就业,社工可以通过与企业和公营机构合作甚至自己开创短期职位的方式为青年创造就业岗位,有效的就业服务应是预估、培训、辅导、跟踪全程的工作链条.而这一切都需要对内地青年开展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培育.【总页数】7页(P18-24)【作者】雷杰;黄婉怡【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相关文献】1.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 [J], 雷杰;黄婉怡;2.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 [J], 雷杰;黄婉怡;3.香港廉政公署运行模式及其对内地反腐运行模式的启示 [J], 陈雪4.香港与内地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对比与启示——以香港、北京为例 [J], 应冰洁;5.加强内地与香港创新创业联动的实践与思考——以香港创业青年内地行活动为例 [J], 郭锦海;磨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的社会工作起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战后的香港百业凋零,由于大批新移民的到来,又使香港的人口急剧增加,贫困、就业、住房、犯罪等社会问题十分严重。

在社会团体的推动下,香港开始采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2、进入70年代,香港的经济逐步起飞,经济的繁荣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了能更深入及时地了解居民的服务需要,协调社工机构的服务工作,整合利用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质量。

港英政府在80年代大力开展了服务热线和社会工作转介机构的建设。

进入90年代后,香港社会工作界进一步提出“发展全面照顾,提供优质服务”。

3、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香港的社会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条例和政策,大力推进香港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改革,实行了专业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并努力促进香港与内地在社会工作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香港目前正在试行对非政府社会工作机构服务质量的考核和拨款制度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逐渐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都市社会。

为了解决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香港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与其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专业社会工作(Social Work)体系,各种旨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服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专业社会工作是香港社会安全与调节机制中与社会救助性保障相辅相成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初期的香港社会工作是以福利性救济服务为主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香港大力推行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香港回归后,专业社会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

近年来,笔者曾数次应邀赴港就社会工作及其教育的发展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深感香港的专业社会工作及其运行机制,对香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特殊的积极功能。

这对于正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内地有着直接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香港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专业的社会工作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社会工作既是指一种运用专业技能和知识帮助社会成员克服生活障碍,增强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工作,又是指从事这类服务的一种专门职业。

香港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相当广泛,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的各类弱势群体,并且根据香港社会的实际情况,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法。

目前,香港社会工作机构开展的服务主要有:家庭和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康复社会工作和社区发展工作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的健康和谐,对个人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稳定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妇女、儿童权益的保护往往与家庭问题密切相关。

为家庭和儿童提供社会服务是香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

香港确定的家庭和儿童社会工作的目标是:维系和巩固家庭,促进家人互相关怀,以预防和解决个人及家庭问题;保障儿童权利及培养儿童成才(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福利编,1997:42)。

其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为发生家庭问题或危机的居民及其家人提供家庭问题的个案辅导和支持服务,帮助其解决问题和克服危机;开展家庭生活教育和家务指导服务,通过办讲座、开研讨会、小组活动、媒体宣传等形式,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家庭理念,改善家庭关系,防止家庭问题发生;为受到虐待、遗弃和不良行为侵害的儿童、妇女按照有关法律提供保护,包括为受害妇女提供临时住宿和法律援助;为得不到父母照顾、被遗弃、受虐待、非法入境、出现行为和情绪方面问题的儿童安排住宿照顾、寄养服务和入读学校;为父母双亡或被遗弃,以及非婚生而其父母不能或不愿意抚养的儿童物色领养家庭,处理领养申请。

到1998年3月,香港共有65个家庭服务中心。

1997-1998年度,65个家庭服务中心共处理家庭服务个案76378宗,受惠家庭较前一年度增加8.7%。

服务的个案中,36%是因为家庭成员在身体、精神健康照顾方面出现困难,需要服务帮助的,32.5%是家庭成员关系,特别是婚姻关系出现问题需要帮助调节和辅导的;15.8%是家庭出现经济和房屋问题需要帮助解决的;15.7%是儿童问题(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福利署编,1998:44)。

这些个案服务对于维护和调节家庭关系,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家庭生活的和睦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香港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在香港帮助青少年成为对社会负责和有贡献的一员是一项区别于儿童服务的专门社会工作。

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是:针对青少年在社交、康乐、学业和成长方面的需要,协助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潜能,培养公民责任感,贡献社会(《关怀与分享》,1998:38)。

香港设有专门的青年事务办事处,负责统筹、组织、辅导各项青年服务工作,包括青少年中心的服务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外展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综合服务队和建立各种青年活动小组,推行香港青年实践计划,举办各类青少年暑期活动和社区青年团体活动等。

1997-1998年度,香港共有16个青年事务办事处,开展和赞助青少年教育、社交以及康乐活动561项(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福利署编,1998:60)。

香港回归前的港英政府规定,每2-3万人口须设立一个青少年中心,由政府资助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承办。

中心不仅是青少年的文化娱乐场所,还为青少年提供成长和发展方面的指导及个案辅导,为身处不利环境的边缘青少年、新来港的青少年、低收入家庭和单亲家庭的青少年、中途辍学和在校成绩欠佳的学生等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家庭以及个人在学习、情绪、社交等方面的困难。

如帮助新来港的青少年解决就学问题,为他们适应新生活环境提供辅导,帮助低收入家庭和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协调家庭关系,解决一些经济、住房等方面的具体困难。

截至1998年3月,香港共有206个青少年中心,为6-24岁的青少年提供服务(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福利署编,1998:61)。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人群的主体,为了使青少年学生能更好地成长,港英政府专门建立了学校社会工作制度,覆盖香港的大中小学,而中学则是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重点。

在中学配备有专门的社会工作者,以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为在校中学生提供学业、康乐、情绪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辅导和服务,帮助学生解决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从2000年起,香港中学实行“一校一社工”制度,基本做到给每个中学配置至少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以加强学校的社会工作。

除了青少年服务中心和学校社会工作以外,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还在课余时间和休息日专门派工作人员前往青少年常去的场所和街头,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地区,和青少年接触、交朋友,对中途辍学的学生、离家出走的青少年,以及一些青少年群伙,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服务工作,帮助他们恢复学业、回归家庭,引导他们走上正途。

此项工作在香港被称为青少年的“外展社会工作”,是一项颇有特色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香港是个老龄社会,1998年全港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4.1%,老年人为香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关怀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在香港已被公认为是社会的责任,因此,安老服务是香港一项主要的社会工作。

香港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是:鼓励并协助市民照顾他们的年长家庭成员,并提供多元化服务,协助那些未能在家庭中获得照顾的长者安享晚年,同时鼓励长者继续参与社区活动,发挥所长,最终达致老有所养、老有所属和老有所为的理想(《关怀与分享》,1998:40)。

经济保障是老年人得以安享晚年的基本条件,但是只有经济保障并不能真正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属和老有所为的目标,老年人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参与需求是多方面的。

为了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并且继续参与社会活动,发挥所长,政府除了为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外,还注重为社会各阶层的老人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

港英政府规定,每2万人左右的社区就要设立一个老人社会服务机构,例如老人综合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日间护理中心等,截至1998年3月,香港共有263个老人活动中心,28个老人综合服务中心,28个老人日间护理中心。

服务机构本着持续照顾的原则,在政府的资助下,利用各类社区资源,关怀和协助老人独立生活或者援助家庭成员照顾年长的家人。

开展家务助理服务,为体弱多病又没有亲友照顾的老人提供家居服务,使老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并得到照顾。

截至1998年3月,全港有126支家务助理队为老人服务。

对于不宜居家照顾的或者身体残弱家里无法照顾的老人,可由社会福利署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安排入住安老院、护理安老院、护养院等。

香港自1994年3月起为65岁以上的老人颁发老人优惠卡,以方便他们享受公用事业及其他机构为老人提供的优惠及优先服务,截至1998年3月,全港提供此项服务的公司和机构共有1181个,分支机构3462个(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福利署编,1998:76、77、78)。

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还积极鼓励老人参与社会活动,发挥所长,例如推行“长者义工计划”,组织吸纳老人从事义务工作,开展“老有所为活动”,帮助老人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便于他们参与社区生活和服务社区。

香港的康复社会工作是为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提供的福利服务,康复服务的目标是:协助残疾人士自强不息,并尽量发挥他们的体能、智能和社交的能力,融入社会(《关怀与分享》,1998:47)。

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6岁以下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收养和寄托服务;为中度和严重弱智的残疾人提供生活技能和简单的职前训练;给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提供就业辅导、职业训练,协助他们获得就业岗位;对不能在社会上就业的残疾人士,安排他们进入庇护工场工作,庇护工场则在社会福利署的市场顾问办事处运筹和指导下经营。

为了使残疾人能获得更好的康复环境和参与社会生活,香港在各社区建立了社区康复网络,由社区为残疾人、长期患病者及其家人提供教育、训练以及支持性服务,并鼓励病患者建立互助网络。

社会工作机构还开办“家长资源中心”,为残疾人士的家人提供互相交流的场所,并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学习照顾残疾人的知识和技能。

康复社会工作对维护香港残疾人“平等机会,全面参与”的社会权利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香港的社会工作不仅为各类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服务,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

香港为失业者设有专门的就业培训计划,要求失业者参加培训,培训由专门的社会工作机构负责,不仅是免费的而且还按日发给受训者津贴。

香港在医院管理局属下的医院和专科诊所,卫生署辖下的大部分诊疗所,都派驻有医务社会工作者,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转介家务助理和社区支援服务,协助申请社会保障援助和豁免医疗收费,帮助病人制订康复和出院计划等。

对于违法者,香港有“违法者辅导服务工作”,内容包括:依照法院判令对违法者提供法定辅导,为等待判决的违法者、囚禁的犯人以及需要上诉的人士撰写背景报告,以供法院判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